![初中化学第6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1C/3B/wKhkGWc3PDyAVh1MAAH7HgG9e8s679.jpg)
![初中化学第6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1C/3B/wKhkGWc3PDyAVh1MAAH7HgG9e8s6792.jpg)
![初中化学第6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1C/3B/wKhkGWc3PDyAVh1MAAH7HgG9e8s6793.jpg)
![初中化学第6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1C/3B/wKhkGWc3PDyAVh1MAAH7HgG9e8s6794.jpg)
![初中化学第6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1C/3B/wKhkGWc3PDyAVh1MAAH7HgG9e8s67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初中化学第6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教学设计一、.任务分析1、课程标准:1、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的辩证关系。认识海水淡化的可行性,进一步树立资源意识。2、了解“晒盐”的过程,认识饱和溶液、结晶概念。认识饱和溶液的含义,绘制溶解度曲线。3、学会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法。4、学习氨碱法的原理和主要流程。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本模块很好的体现了重视化学观念的形成,充分重视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对于资源进行科学开发的观念是本单元的教学主线之一。主要内容: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纯碱的性质3、学习本单元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的坐标系知识、复分解反应的原理4、学校、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多数概念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难接触到,需要教师比较多的联系实际生活的例子。化解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教学目标:知道海洋是人类的天然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最常用的方法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第二节
海水“晒盐”教学目标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第三节
海水制碱教学目标: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料和步骤2、知道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3、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三、重点难点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知道海洋中蕴藏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的种类。利用海水制取镁,海洋环境保护。第二节
海水“晒盐”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了解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第三节
海水制碱1.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2.树立元素守恒观四、策略方法(具体)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教材首先从海水中的物质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点,然后以海洋中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范例,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穿插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教材通过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化学背景,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终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学生对这一部分比较关注的是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认识可能不足,对如何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环境问题,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所以应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一:认识海水中的物质。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P2~3,交流和总结:1、海水中溶解的盐占______%,其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较多。2、利用海水制取镁的反应原理是:海水或卤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任务二:了解海底矿物。学生活动2:阅读课本P3~5,交流和总结:1、海底有哪些矿产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燃冰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讨论:海底矿物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怎样科学合理地开发海底矿物?学习任务三:探究海水淡化的方法。1提出问题:威海著名的旅游圣地刘公岛上每天需用的数千吨淡水都是利用海水淡化得到的,用什么方法可以将海水淡化呢?2建立假设:蒸馏或其他方法3搜集证据:1、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2、加入约5mL海水,加热。3、取少量冷凝水滴入AgNO3溶液观察。4获得结论:蒸馏是海水淡化的一种方法。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是蒸馏法的“___________________”。5反思交流评价:①为使蒸馏效果更好,你认为应对实验装置做哪些改进?②还有什么淡化海水的方法?第二节
海水“晒盐”我们都知道由海水可以晒制食盐,但晒盐过程的原理你理解吗?本节课我们将以“海水晒盐”为载体,学习“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并完成有关的实验探究。一、海水晒盐的过程[阅读]请同学们阅读书P37有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1.由海水“晒盐”得到“粗盐”的基本过程先将海水引入
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导入
池,继续日晒,海水成为食盐的
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2.对饱和溶液的理解[补充实验]以硝酸钾溶液为研究对象,探究饱和溶液的有关性质。提出你的设想: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限度。[结论]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对同一种物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课堂练习]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不饱和溶液降温一定会变成饱和溶液D.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时,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作业
]思考: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
、
。
[引入]既然大多数物质在水中是有一定的溶解限度的,那他们的溶解能力大小如何表示和衡量呢?[提出问题]我们同样需要思考的是:哪些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请提出你的假设。[实验探究](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1.溶质种类的影响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温度和水的质量2.温度的影响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温度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溶质的种类和水的质量[实验结论]在溶质种类和溶剂的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升高温度时,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会升高;当降低温度时,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会降低。[学生讨论]根据刚才探究的结果,请你为溶解度试着下一个定义。[定义]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的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活动天地]绘制溶解度曲线[讨论]从溶解度曲线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活动,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1.我们只需要通过实验测得10组温度和溶解度的数据,就可以在坐标纸上绘制出溶解度曲线,而从曲线图上,我们可以查得0℃-100℃之间任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所以,将表格数据转换成图像表达,具有直观、连续等优点。2.如果将几种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叠加在同一张坐标图上,我们就能得到更丰富的信息,例如: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判断哪些物质是易溶物,哪些是可溶物或微溶物;两条曲线的相交点,意味着在这个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选择分离提纯混合物的方法等等。[课堂练习]下列各因素中不会影响固体溶解度的是(
)。A.溶质的种类
B.溶剂的种类
C.溶剂的多少
D.温度[回顾思考]通过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学习,你对“结晶”已经有了哪些认识?(二)晶体——有规则外型的固体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结晶的两种途径: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引入新课]三、粗盐的提纯[实验探究]提出问题:1.使用什么方法可将粗盐中的泥沙除去?
2.除去泥沙后,再怎样操作才能得到纯净的食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方法总结]工业上净化食盐时,先将粗盐溶于水中过滤,目的是
,若要除掉可溶性杂质,需加入
、
、
等物质,将
等可溶性杂质转换为沉淀,过滤除去,最后用
将溶液的pH调节至7,浓缩即得精盐。[深入思考]“工业上净化食盐时,先将粗盐溶于水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再加入氯化钡、纯碱、烧碱等物质,使SO42-、Ca2+、Mg2+等可溶性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最后用盐酸将溶液的pH调节至7,浓缩即得精盐。”针对上述叙述,运用你所学过的复分解反应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⑴加入的氯化钡、纯碱、烧碱分别要对应将
、
、
离子转化为沉淀;⑵如果这些离子是由CaCl2、MgSO4溶解于水形成的,那么依次加入适量的烧碱、氯化钡、纯碱时,会怎样反应?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①
;②
;③
。[课堂小结]由学生思考发言第三节
海水制碱一、氨碱法制纯碱[过渡]纯碱又称“面碱”,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如何从海水中制取纯碱吗?自学指导一:快速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并与同学们交流。1、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是以、为原料,以氨为媒介,采用法制得的。2、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3、氨碱法制纯碱的工序?[教师精讲]:反应原理:[交流共享]:1、石灰石的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氨盐水比食盐水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3、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哪种物质首先结晶析出,为什么?[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1、石灰石煅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氧源和碳源,氧化钙转化为氢氧化钙后再与氯化铵反应放出氨气,从而实现氨的循环利用。2、氨气易溶于水,使溶液呈碱性,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生成较多量的碳酸氢钠。3、碳酸氢钠先析出,在相同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铵要小得多。练习一:1、利用海水制碱,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A.CaCl2B.MgCl2C.NaClD.ZnCl2、工业上常用氨碱法制取碳酸钠(将氨和二氧化碳先后通入饱和食盐水而析出小苏打,再经过过滤、焙烧得到纯碱),但却不能用氨碱法制碳酸钾,这是因为在溶液中()AKHCO3溶解度较大BKHCO3溶解度较小CK2CO3溶解度较大DK2CO3溶解度较大[多识一点]:我国的哪位科学家改进了制碱技术?二、纯碱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过渡]工业上我们用氨碱法得到的纯碱有什么作用呢?自学指导二、阅读课本48页,找出纯碱和小苏打的用途。练习二试用①KMnO4②Na2CO3③NaCl填写下列空白:⑴用作调味品的是⑵医药上用作消毒剂的是⑶用于生产玻璃的是⑷用于洗涤剂的是[课堂小结]:1、学生谈收获2、师生共同对本节的知识要点再回顾[课堂练习]:1、下列不属于氨碱法制纯碱所需的原料是()A石灰石B氯化钠C氢氧化钠D水2、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会有晶体析出,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并不发生化学反应,若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先通氨气后,再通入二氧化碳则会有晶体析出,其化学方程式:,简述其原因。3、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浓氨水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生成一种盐,然后在此溶液中加入细小食盐粉末,由于碳酸氢钠在该状态下溶解度很小,呈晶体析出,同时由于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后生成纯碱、水和二氧化碳。根据以上叙述简要回答问题:⑴用上述方法进行生产时,所用的起始原料(写出它们的化学式,下同)。⑵最终产品是。⑶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⑷该生产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⑸有人认为侯氏制碱法的优点有四:A生产过程中部分产品可选为起始原料使用B副产品是一种可利用的氮肥C反应不需要加热D副产物不会造成污染环境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用代号回答)。五、教学资源多媒体、网络六.教学反思反思一:新课程需要教师合作
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合作首先是教师工作特点的需要。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已经不是仅限于学校、教室、课堂、大纲和课本的严格范围之中,教师也不是仅限于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去研究教材、指导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的合作,需要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探讨,特别是在新课程中一些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而又超越教材的学习内容,给不给学生讲?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这都是过去不曾遇到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实践、探讨、交流、合作。另外,新课程倡导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教师群体的相互借鉴合作以及个人的系统理论学习的过程。
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合作也是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新课程标准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虽然没有大纲那样具体、系统,但它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要求。特别是发展性更是需要教师通过跨年级、跨学科的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新教材更需要教师的合作,因为新教材注重的不是教参,不是现成的课时教案,而是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这种实际情况的获得需要多学科的交流、长时间的了解、近距离的观察,在这中间,合作的意义尤为重要。
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合作是学生学习的需要。过去教学中,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把学生看成是只管接收知识的容器,注重的是我给他了多少,而较少考虑他实际学到了多少。在新课程条件下,学生需要和兴趣才是施教的前提,这种兴趣的了解、情况的掌握需要教师的合作。
反思二:化学探究应注意有效性
对学生亲历的事物中、生活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化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一种主要做法,但强调探究为核心,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以一种方式来教学。对于教学而言也同样如此,各种不同的科学学习策略或模式都有其长处与弱点,哪些是通过探究的方法对学生有锻炼、有收获、有提高的,哪些是不值得去探究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其方式的有效性。
其一,注意形式对内容的有效性。内容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体现,形式是否能恰当的表现内容呢?这就要注意形式对内容是否有效。现行不少课,为了从形式上体现新课程的模式,无病呻吟,为了探究而去探究,有些内容是学生已具有的生活体验,如果仍然要去探究,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这样的课看上去表现了新思想、新理念,实际上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其二,注意形式对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是否有促进性。我们进行化学学科探究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提高,因此,形式也必须为这一目的服务,如果这种形式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它的存在就毫无意义了。
总之,化学探究的内容要注意科学性、针对性和现实性。
反思三:现代教学媒体不能替代化学实验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确实能够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创建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往往适得其反。
多媒体可以辅助教学,使用时要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不能喧宾夺主,用课件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阻碍师生的互动交流;
二是不能代替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
三是不能滥用视听手段;
四是要合理选择课件内容,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下教学内容比较适宜使用课件:①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如装置复杂、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反应速率过快或太慢的实验等;②扩大演示实验的效果。现在多数学校班额过大,做演示实验时,坐在后面的学生对产生的现象看不清,若利用摄像探头实地摄影,然后通过大屏幕播放,可见度会大大提高;③深奥抽象难理解的内容的模拟。如“电解水的微观过程”,由分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在水中的扩散、水合过程。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些概念。④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模拟。如
“原子的结构”、“C60的结构”等;⑤化学化工过程模拟。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了解相关过程;⑥再现化学实验,加大复习容量,提高复习效果等等。
反思四:强调课堂教学学生为主体就是多提问、多活动、多讨论
从对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看,广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有意的探索,改变了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但也中出现了一些“活”而不“实”的倾向,主要表现:
一是把“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如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其实,这种仅仅让学生对是非作简单判断的提问,根本无法激活学生积极思维。还有的教师认为多提问就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于是一节课提问不下几十次,有问有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仔细分析,提出的问题多数没有思维价值,况且,都是教师问学生答,实际上还是换汤不换药的“满堂灌”。能否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回答呢?还有的教师提问时两眼只盯着“尖子生”,但是,“尖子生”答对了,是不是全班同学都会了呢?值得深思。总之,这些泛泛的提问和回答,不仅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会钝化学生的思维,教学效率更低;
二是搞“小组讨论”秀。有的教师认为多让学生分组讨论,就是体现课标要求,出现了课堂教学讨论泛化。如,①为了显示课堂活动形式多样性,随意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其实,这样的讨论不但意义不大,反而常常把简单问题复杂化。②讨论的问题不恰当。③安排讨论的时机不当。
三是课堂上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建议学生课后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媒体查阅资料,试问:课后有多少学生查了?查阅的情况又如何?交流了多少?我的看法可能更多的是做秀罢了。
反思五: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在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效果。否则就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而其他学生则会对学习逐渐丧失兴趣。
有的课堂上,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合作过程是简短的,讨论研究是充忙的。因此,往往学生拿不出什么结果或结论,感到非常茫然。有的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没有在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形成长期合作学习的机制。如果再加上分组不分工,结果往往是课上各个小组各自为阵,乱哄哄的,甚至说着与课堂无关的话题。有的则把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也放到学习小组里来合作思考,讨论解答,美其名曰重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果是学生对于肤浅无需讨论就明白的讨论问题日益失去了兴趣,甚感无聊。再则,当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时,往往是每一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而发言人往往是优生。他们主宰着整个课堂,他们的结论就是小组的结论,他们的见解就是小组的见解。而其他小组成员相对能力较弱,反应较慢,长此以往,他们要么形成对优生的依赖性,要么形成一定的盲从性,非常不利于自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35T 2237-2024海洋动物性水产蛋白肽粉加工技术规范
- 产品推广合作合同范本
- 个人借款居间代理合同
- 个人设备租赁合同模板()
- 个体用工劳动合同范本
- 中医教育培训合同公证书
- 个人商品房预售合同范本
- 二手汽车买卖合同(简化版)
- 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趋势分析
- 云计算服务与域名注册代理合同
- 非遗国粹川剧变脸的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原创模板
- 中国智慧物流发展报告
- 焊接加工成本算表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中考二诊物理试题
- 2024年3月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数据库技术笔试真题及答案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研究生)期末试题库及答案
- GB/T 43803-2024科研机构评估指南
- 场地自行车讲解材料
- 《红楼梦》礼仪研究
- 热带雨林植被课件
- 2024年全国高考体育单招考试语文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