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上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论断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烈讨论和广泛关注[1]。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强这一理念的实施[2]。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报告又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方面。但另一方面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学基础学科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只局限于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在将其融入地理教育的探索上,有着极大的挖掘空间。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缘起、演变、内涵,以及将其融入中学地理教育的价值意蕴等,在此基础上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学地理教育路径。一、基于地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缘起及演变地理环境是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品格、风俗、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质、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具有极大的影响。例如,在草原荒漠环境下,游牧文化得以形成,具体体现在游牧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等方面;丝路文化的形成也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沿途经过许多天然交通要道,这使得各地间的交流更加便捷频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多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得各种文化与宗教受到不同的影响,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文化艺术。地理环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中国位于东亚大陆,地理环境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造就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民族进行着频繁的互动,在经济上共生互补、在文化上交流互鉴、在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凝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缘起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3],“大一统”思想的演变,一直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割据时期还是统一时期,封建政权都以“大一统”思想为行动指南,并把国家统一作为政权建设的首要任务[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演变过程极其复杂,从古代天下分裂期的“华夷一统观”,到近代民族动荡期的“中华民族观”,再到现在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都是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形象体现。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地理教育内涵的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学界从国家认同、心理过程、民族观等多个维度对其概念与内涵进行了解释。从国家认同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的一种表现形式[6],具体表现为对所属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以及在对祖国认同感的基础上产生对共同的历史、文化、制度、领土、道路等的认同。从心理过程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认知[7]。从民族观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民族观,即人们对中华民族及其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认知与根本观点。以上是从国家认同、心理过程、民族观三个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辨析,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地理教育的内涵进行定义,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理教育是学生通过地理教学对国土疆域、领土主权、国防安全、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等有关民族团结进步内容的学习形成的正确民族意识,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认知维度即能认识到自己民族身份、民族文化;情感维度即对身份和国家的归属感、依赖感,并延伸出“五个认同”意识;行为维度即表现出自觉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及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等良好的行为倾向。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地理教育的价值透视1.师生层面:抓住关键期培养师生民族团结意识中学阶段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学生在这一阶段有较强的可塑性,拥有巨大潜力。因此,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学地理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民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团结意识。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地理教学对教师的思政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有利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2.课程层面: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中地理课程地理课程中涉及国防安全意识、国家领土主权、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等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容,能够为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良好素材。充分利用地理课程中的民族团结素材,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促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地理课程在“育人”和“育德”上的双重力量。3.思政层面:有效助力课程思政效果的落实中学地理教育具有学科育人的功能,若忽视中学地理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则损失了铸牢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使得中学地理教育功能难以得到最完整的发挥。并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地理课与思政课的契合点,能够实现地理课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对地理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有具有要的推动作用,能有效落实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实效。四、中学地理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路径1.加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学地理课程思政中的指引作用自2014年课程思政的首次提出,把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各项研究成为热潮,但在地理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逐渐出现教育目标偏移、教育内容同质化、教育方法形式化、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心下移至学校等基层单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见》的提出给中学地理教育一个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破解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困境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上的优越性有助于统一协调地理课程思政体系,在整个中学地理课程思政中有着极其显著的指引作用。具体来说,第一,要充分挖掘中学地理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素材,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地理内涵,构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归旨的地理课程思政体系内容框架,以大量的相关材料为切入点,结合地理课程特色,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要着力提升地理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尤其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准确理解和深刻阐述的水平,地理教师是地理课程思政的有效执行者,教师的地理课程思政水平和学生的地理课程思政实效密切相关。第三,要格外重视思政环境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影响,结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环境,发挥思政环境在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对学生所处思政环境的巧妙布置,达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事半功倍的效果。2.构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地理思政教育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团结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事业。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后备力量,中学地理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良好阵地。因此,要加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地理思政教育体系建设。(1)优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归旨的地理思政课程体系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民族团结教育”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8],因此,应在中学课程体系中有机融入“民族团结教育”,构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归旨的“1+N”型地理思政课程体系(图1),即以地理学科知识课程为主,以蕴含区域性的地方课程、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融合性的显性课程以及内隐化的隐性课程为辅,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地理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与时俱进,加快以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目标的地理思政课程开发。首先,蕴含区域性的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开发应得到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地方地理思政课程资源内容意义丰富、适宜实践探究,在明确“地方性”以“国家性”“共同体性”的前提下,让学生从“区域认知”的角度看待、理解、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越性,着重发掘地方红色地理课程资源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理解中华民族“共同性”、强化“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认同感等方面的价值,在地方地理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推动民族地区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中学生和睦相处有重要意义。其次,深度挖掘开发显性地理课程中的民族团结进步素材,设置国防安全意识、国家领土主权、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等相关专题课程,提升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素养。再次,依托学校现有资源,由学校承担课程开发的责任,制定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归旨的校本课程,如以“我的家乡、我的民族、我的国家”等为主题,设计特色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意识。最后,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通过对其所处的校园、教室等思政环境的巧妙布置,发挥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加强高水平、专业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师资培养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民族团结教育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较大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因此,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高度重视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来说,首先要完善中学地理教师思政素质提升计划,对教师的思政素养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其次,要通过教学技能竞赛等形式提升教师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战技能,优选民族意识教育示范课,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最后,在地理师范生和师资培训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师资后备军,从而实现地理思政课程师资力量的规范化和后继化。(3)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三进”主题实践活动地理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工作持续时间已久,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教育内容同质化、教育目标偏移、教育方法形式化、教育活动载体单一化、教育理念与实践脱节等,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上的优越性为破解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困境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心下沉到學校,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中开展多样的主题活动,以国家领土、文化浸润、民族意识、国防教育、研学旅行等为抓手,结合学校实际,强化民族教育工作实效,如借助学校附近的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开展“校馆合作”活动,将馆藏资源带进学校,发挥两者共同育人作用,或者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民族意识地理研学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实践活动搬进地理课堂中开展,构建优质民族教育地理课程;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中蕴含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让学生将“民族同根、文化同源、幸福同享”的“三同思想”内化于头脑,外化于行动,以上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教育。3.构建中学地理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从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建立中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思维的运用对于突破现今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困局至关重要。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技术铸牢中学地理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具体来说就是从地理角度探索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策略,将地理教育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策略规范化、常规化。[9-10]第一,开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学地理教育中的教学思想,让中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地理现象的观察、地理实践活动的参与等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准确深刻的认识。第二,探索基于生活化地理教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式,当前的地理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主要以传统的说教、灌输为主,这种教育模式缺乏实效性,教育效果浮于表面,而创新探索基于生活化地理教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式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显著效果,对于中学生来说,地理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的场域,还是重要的社会化场域,国家领土主权、国防安全意识、民族团结观念等常常嵌入其中,只有具体化、生活化的地理教育模式才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才能使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第三,利用地理新技术丰富中华民族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肖自明主编
- 二零二五年度电影制片人电影项目联合出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物业管理服务框架协议6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力设备维护电气工程师劳动合同书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开工庆典仪式物料供应与配送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环保节能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模板3篇
- 2024泰州智能制造业员工劳动合同模板
- 2025年版高端住宅项目用块石采购与室内装饰合同3篇
- 2024技术服务维护合同范本
- 2025版应急广播系统安装与应急演练合同2篇
- 2022阀门制造作业指导书
- 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教案课程
-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表格
-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作文总复习课件
- SHS5230三星指纹锁中文说明书
- 无水氯化钙MSDS资料
- 专利产品“修理”与“再造”的区分
- 氨碱法纯碱生产工艺概述
- 健康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 指挥中心大厅及机房装修施工组织方案
- 真心英雄合唱歌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