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课件-寓言四则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课件-寓言四则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课件-寓言四则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课件-寓言四则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课件-寓言四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

学课件教

标(一)自主阅读这这四则寓言,了解不同的寓意。(二)鼓励学生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三)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农夫与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体是寓言。大家以前一定读过不少的寓言吧?下面重温两则经典寓言,然后归纳寓言的文体特点。龟兔赛跑

寓言是一种隐含着明显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作者把所要说明的道理利用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寓”是寄托的意思,具体说,寓言就是把一种深刻的哲理或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文学样式。寓言一般由“身体”(故事)和“灵魂”(寓意)两部分组成。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均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的译者白山先生曾在书的序言中说:“有些寓言后面的‘教训’,现在看来则显得牵强,我们在阅读时不妨只从寓言故事出发,而不必用这些教训来理解故事。”那么,我们就从故事出发来阅读寓言吧!请同学们默读这则寓言,概括情节,完成下表。开端发展结局赫耳墨斯来到人间,想得到人间的尊重。他确信自己有把握会胜过宙斯和赫拉。出乎他的预料,他的雕像最不值钱。宙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第三代众神之王。赫拉:希腊神话中的第三代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掌管婚姻和家庭。赫耳墨斯:他是宙斯与迈亚的儿子。他是商业、旅行、牧畜、竟技、演说等的庇护神。知

接《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故事情节主要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之间的三问三答构成。揣摩赫耳墨斯的“三问”,补写对话中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

)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

)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试探地得意地急切地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赫耳墨斯与雕像者有三问三答,去掉第二个问答可不可以?不能。因为第二次的问答是为了表现赫耳墨斯的虚荣心作的铺垫,拉长了他虚荣心理的预期。有了这次的铺垫,才和第三次的问答构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他的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在洞悉赫耳墨斯的心理之后,你想对赫耳墨斯说什么呢?示例一:虚荣心就像泡沫,很快就会破灭,让你遭遇尴尬。示例二:不要在乎雕像的价格,尊重不一定体现在价格上。阅读寓言要抓住故事中的细节进行揣摩分析,把握寓言的讽刺意义,深刻理解寓意。课

结蚊子和狮子阅读《蚊子和狮子》,用一句话概括故事。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败给了蜘蛛。删除寓言结尾的寓意,在情节梳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理出适用于类似情况的一般说法,而不限于寓言中的人、物或事。模仿结尾“这个故事适用于……的人”或用“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经历提醒我们……”等句式,重新拟写寓意。方法提示:(1)要对寓言故事中的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故事情节进行分析。(2)明确寓言中有几类人物,可以试着从各人物出发提炼寓意。(3)可以对同一个人物(情节)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提炼寓意。示

例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寓意:①这则故事讽刺了仗势欺人而无实际本领的人。②狐狸的做法启发我们可以借助外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③这则故事讽刺了强暴而昏庸,被小人利用而不能觉悟的人。(1)从蚊子角度分析。①不畏惧对方,善于动脑,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就能取得胜利。(依据:蚊子用语言挑衅狮子,毫不畏惧,又专门去咬狮子鼻子周围不长毛的地方,最后战胜了狮子)②骄兵必败。(依据:蚊子打败狮子之后,唱着凯歌、吹着喇叭飞走了,表明蚊子骄傲了,得意忘形了,最后撞到了蜘蛛网上)(2)从狮子角度分析。①遇事不动脑子,鲁莽,气急败坏,即使有再强的实力也无济于事。②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很多时候,比的不是块头、财富、狠劲,而是脑子。(依据:体型比蚊子大出许多的狮子在面对蚊子的攻击时,只会用爪子抓自己的脸,结果把脸都抓破了)(3)从蜘蛛角度分析。抓住时机,就可一招制敌。(依据:蜘蛛在蚊子唱着凯歌时用网粘住了蚊子)(4)从蚊子、狮子、蜘蛛三者关系看。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弱者,强与弱只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换。(依据: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被蜘蛛网粘住了)改写寓言并不是随意改变情节,而是确定一个新的寓意,再根据这个新的寓意来改变情节。请同学们先确定一个新的寓意,再根据这个新的寓意进行改写。改写《蚊子和狮子》示例寓意:以小胜大靠智取。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小结: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之意便不存在了。课

结(1)寓言是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的文体。(2)一则寓言的寓意不是单一的。可以通过品味细节,分析故事情节,从不同角度提炼寓意。(3)寓言故事是通过情节来突出寓意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对寓言这种文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板书设计寓

则篇幅:短小结构:故事+寓意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手法:夸张、拟人目的:用故事说理蚊子和狮子多角度理解寓意情节改变寓意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不少论述思想的作品中都善于用寓言来劝谕或讽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希望通过这两则古代寓言的学习,进一步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感受寓言的现实意义。导入新课穿井得一人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作者名片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法、儒、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文章出处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ɡàijí),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点我放课文朗读自由朗读诗文。要求:读音准确富有节奏读出情感停顿恰当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田,常有一人在外面(专做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水井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一个人。”打水浇田。住,停留。待,等到。挖、凿。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住在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知道,听说。代词,指“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应答,回答国都讲述使听到消息像这样不如丁氏的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道听途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道听途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①丁氏。他是谣言的缘起。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一事表述不清,产生歧义。②闻而传之者。他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大家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宋君对这次谣言的传播十分生气,他决定进行追责。如果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①宋君身份地位的特殊性、权威性;②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实地探访,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谣言止于智者”,宋君为什么能止住这次谣言呢?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察传”就是明察传闻之意,告知我们对于传闻要谨慎对待,多做调查研究,这样才不至于成为“愚者”,避免谣言带来的危害。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应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轻信、不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穿井得一人起因:丁氏穿井,“得一人”结果:宋君问询,丁氏释真相经过:以讹传讹,闻之于宋君议论:求闻若此,不若无闻流言不可轻信耳风不可乱传记叙板书设计知

点1.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

汲:

2.及其家穿井

及:

3.国人道之

道:

4.闻之于宋君

闻:

5.得一人之使

之:

使:

重点字词:浇灌、灌溉从井里取水待,等到讲述听到,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唤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3.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句子翻译: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杞人忧天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作者名片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列子·天瑞》共由十四章组成,“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出自第十二章的节选。《列子》是道教经典之一,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文章出处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点我放课文朗读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zhuì),身/亡(wú)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sè)/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cí

dǎo),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富有节奏读出情感停顿恰当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没有可以容身的地方,便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一个为这个杞国人所担心的(事)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在天中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崩塌坠落下来呢?”担心,忧虑崩塌陷落于是,就告知,开导无,没有寄托,托付停止,中止聚积的气体你弯曲与伸展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那人说:“天如果真是聚积的气体,日月星辰,不会坠落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聚积的气体中有光的东西,即使坠落下来,也不会造成伤害。”泛指星辰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纵使,即使伤害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踩踏着它,整日都在地上行走,为什么担心地会陷下去呢?”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聚积的土块四方奈……何:把……怎么样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那人听了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也很高兴。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他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他情绪的变化与什么有关?“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忧”的程度:废寝忘食。情绪变化:忧虑到舍然、大喜。情绪的变化与“晓之者”有关。“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先解释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晓之者”的解释?“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劝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作者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寓意:本文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庸人自扰,为毫无根据的事情瞎担心。

成语意思:本意指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杞人忧天”本来确实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理解为“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如李白《梁甫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这个传说和“杞人忧天”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抱负。天,积气耳,亡处亡气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地,积块耳,充塞四虚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晓:杞人忧天板书设计知

点1.身亡所寄

亡:

2.因往晓之

晓:

3.若屈伸呼吸

若:

4.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只使:

中伤:

5.充塞四虚 四虚:

6.其人舍然大喜 舍:

重点字词:无,没有告知,开导你纵使,即使伤害四方同“释”,解除、消除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2.天,积气耳,亡处亡气。3.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4.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句子翻译: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5.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6.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7.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一、阅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答案示例】《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小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课后习题二、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答案示例】《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可轻信传闻,更不能盲目传播,说话要表述清楚。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应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轻信、不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三、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答案】“杞人忧天”本来确实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理解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如李白《梁甫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