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区第二中学集团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_第1页
清新区第二中学集团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_第2页
清新区第二中学集团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_第3页
清新区第二中学集团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_第4页
清新区第二中学集团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新区第二中学集团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二中学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1.(2023九上·清新期中)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3)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___,___。(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5)月亮从树梢缓缓升起。这月影,若落在平静深沉的湖面上,水波泛金,影随波动,则会有“,"的奇观,清风徐来,可把酒言欢(范仲淹《岳阳楼记》);这月亮,若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就会让人吟出“,”的祝福,来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苏轼《水调歌头》)。

【答案】(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注意易错字:茅、声、霜;

(2)注意易错字:露、故;

(3)注意易错字:吟、赋、柯;

(4)注意易错字:垂、钓、溪、乘;

(5)注意易错字:跃、璧、婵、娟。

故答案为:(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根据提示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①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②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③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④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2023九上·清新期中)参考下面的知识卡片,解释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垂钓、梦日”的用意。

知识卡片垂钓碧溪讲了姜太公钓鱼钓到周文王。乘舟梦日边讲的是商开国重臣伊尹受商王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答案】垂钓、梦日: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后用此表达人们希望得到君主赏识,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愿望。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垂钓碧溪上"讲的是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乘舟梦日边”讲的是商开国重臣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借用姜尚在碧溪垂钓,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被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垂钓、梦日: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后用此表达人们希望得到君主赏识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愿望。

故答案为:垂钓、梦日: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后用此表达人们希望得到君主赏识,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愿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2023九上·清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让你嘴角扬起微笑;总有一首诗词,让你心绪荡漾;总有一篇文章,让你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笑谈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pīnɡtínɡ____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不pánɡwù____,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甚至能chùlì____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诗意的人生不容亵渎,不应矫揉造作;为了人生的诗意,我们应该附庸风雅,使诗意与人生相得益彰。传承好诗词文化,对涵养民族精神、安顿个体心灵和提高文化自信,都有着重要意义。

3.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pīnɡtínɡ②pánɡwù③chùlì

4.选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亵渎B.矫揉造作C.附庸风雅D.相得益彰

5.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继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提高文化自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B.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C.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涵养民族精神和安顿个体心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D.传承好诗词文化,对提高文化自信、培养民族精神和安顿个体心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答案】3.娉婷;旁骛;矗立

4.A

5.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和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字音和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正误的判断。判断词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

(3)此题考查学生的病句辨析能力。初中常考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逻辑矛盾等。病句辨析类答题技巧:①看主干,缩句。看句子主干有无问题,主谓宾是否都有,是否搭配不当。②看语序,尤其是形容词的顺序问题。③看搭配,比如说可以“提高能力”,却不能“养成能力”;可以“提高水平”,却不能“培养水平”。④有关联词的复句,主语相同,关联词置于主语后;主语不同的句子,关联词置于主语前。

3.①pīnɡtínɡ——娉婷;②pánɡwù——旁骛;③chùlì——矗立

故答案为:①娉婷;②旁骛;③矗立

4.A.亵渎:意为轻慢;不尊敬。使用正确;

B.矫揉造作:比喻不自然地故意做作。使用正确;

C.有误,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贬义词,依据“为了人生的诗意”,应该使用褒义词如“温文尔雅”。

D.相得益彰:意思是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故答案为:C

5.原句语序不当,应该将“涵养民族精神"和“安顿个体心灵”位置调换:“提高"和“自信”搭配不当,应改为“增强自信"。

故答案为:B

(2023九上·清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新二中日报11月16日电今天,中国田径运动员、田径男子60米、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苏炳添亲临清新区第二中学第30届运动会现场。现场气氛达到高潮,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苏炳添用他的个人经历鼓励同学们迎难而上,向目标勇敢前进,他还在跑道上指导学生进行赛前热身,并为选手们鸣枪助跑。同学们在深受感动、触动的同时,也激发起了在学习中、生活中勇夺“冠军”的强烈愿望。

6.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的新闻。(20个字以内)

7.小新为庆祝校运会创作了一首小诗,请你仿照第一小节,补写第二小节空缺的内容,帮助他完成创作。

我们头顶同一片蓝天,

带着理想,

在校运会的舞台上托起青春的希望。

我们脚踏同一块黄土

补写:

____________

【答案】6.苏炳添亲临清新二中第30届运动会现场。

7.肩负重任;在汗水和泪水中体验胜利的喜悦。

【知识点】衔接仿写;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信息提取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学会对句子进行归类,看哪些是相关一类信息就合并到一起,归类后提取主要信息并进行概括即可。

(2)(1)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仿写能力。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解答此题首先要吃透例句,格式上不能出现错误,其次要有逻辑性,不可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6.题目要求从一段新闻报道中提炼出主要内容,用一句话进行概括。通过分析新闻内容,我们可以提炼出主要信息:时间是“今天”,人物是“中国田径运动员.田径男子60米.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苏炳添”,事件是“亲临清新区第二中学第30届运动会现场”,以及苏炳添的举动和带来的影响。根据题目要求概括至20字以内,可以精简为“苏炳添亲临清新二中第30届运动会现场。”所给答案要涵盖时间、人物和事件的主要信息,符合字数限制。(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苏炳添亲临清新二中第30届运动会现场。

7.通过分析已知的第一小节内容,我们需要创作出与之相呼应的第二小节,并且在内容和结构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第一小节提到了运动员们在田径场上展现的拼搏精神,表达了同学们在学习中、生活中追求卓越的愿望。根据第一小节的句式和内容结构,第二小节应该保持相似的结构,即“我们+一个正面的动作"和“在+一个积极的场景中”。内容上,应该与第一小节的精神相呼应,强调同学们在校运会上不仅享受比赛的挑战,也体验到努力过后的成就感和喜悦。综合以上两点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第二小节应填入的内容是“肩负重任,在汗水和泪水中体验胜利的喜悦。"这个句子与第一小节构成了对仗工整、内容连贯的两句,符合整首诗的韵律和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①肩负重任②在汗水和泪水中体验胜利的喜悦。

(2023九上·清新期中)根据名著内容,完成各题。

8.下面对《艾青诗选》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象征着坚韧不拔、高傲自负的人们。

B.从“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以及为革命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C.“在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赞叹、赞赏,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9.班级开展以“信仰”为主题的阅读活动。请你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仿照【示例】,说说你从作品中读出了诗人或人物怎样的信仰,并结合名著的特点和相关内容阐述你运用了怎样的阅读方法。

A.《艾青诗选》B.《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

我选《西游记》。从作品中,我读出了唐僧师徒四人披荆斩棘、不畏艰险,一心求取真经,普度众生的信仰。阅读时,可以采用跳读和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比如,作品中某些打斗的场面、写环境气氛的诗词、降妖伏魔的雷同情节可以跳读;体现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一心求取真经的情节需要精读。例如“三调芭蕉扇"这一情节,圈画出一借芭蕉扇之后沙僧、猪八戒、唐僧之间的对话进行精读,从他们的对话中体会他们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从而感受他们为了信仰勇于追求,为实现理想而敢于斗争、永不放弃的精神。

【答案】8.A

9.【示例一】我选《艾青诗选》。从作品中,我读出了诗人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以及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仰。阅读时,可以抓住重点意象进行精读,圈画出重点词句,细细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情感,或者有感情地诵读,认真做好摘抄和批注,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如《我爱这土地》《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以“土地”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体现了他崇高的信仰。

【示例二】我选《红星照耀中国》。从作品中,我读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信仰。阅读时,可以结合序言,利用目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篇章,如“强渡大渡河"和“过大草地”或者是“红小鬼"等部分,梳理相关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把握作者斯诺的观点和情感倾向。也可以摘录出重要的评价性语句进行批注阅读,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红星照耀中国》;《艾青诗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理解能力。结合题目中各评论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匹配原著相关内容。日常学习名著时,我们要积累作品有关文学常识、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读懂作品的主题思想等,并学会对书中的经典情节、精彩细节等进行鉴赏,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本题考查学生的名著阅读与分析能力。学生平时在阅读名著时,要学会做批注,旁批、眉批、章节评论等,还要结合课本上的名著专项,分析人物、情节、写法、主旨,审清题目,按照题目要求的思考方式解题,最后要注意有些题目答案不唯一,可以围绕名著大胆谈出个人看法。

8.A项有误,“高傲自负”使用错误,应该是象征着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人们;

B项表述正确;

C项表述正确;

D项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9.从给出的名著中任选一部,仿照示例,说说你从作品中读出了诗人或人物怎样的信仰,并结合名著的特点和相关内容阐述你运用了怎样的阅读方法即可。例如:我选《艾青诗选》。从作品中,我读出了诗人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以及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仰。阅读时,可以抓住重点意象进行精读,圈画出重点词句,细细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情感,或者有感情地诵读,认真做好摘抄和批注,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如《我爱这土地》《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以“土地"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体现了他崇高的信仰。(也可选择《红星照耀中国》,说出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我选《艾青诗选》。从作品中,我读出了诗人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以及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仰。阅读时,可以抓住重点意象进行精读,圈画出重点词句,细细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情感,或者有感情地诵读,认真做好摘抄和批注,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如《我爱这土地》《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以“土地”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体现了他崇高的信仰。

【示例二】我选《红星照耀中国》。从作品中,我读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信仰。阅读时,可以结合序言,利用目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篇章,如“强渡大渡河"和“过大草地”或者是“红小鬼"等部分,梳理相关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把握作者斯诺的观点和情感倾向。也可以摘录出重要的评价性语句进行批注阅读,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2023九上·清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岳阳楼记(节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范仲淹传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为太后上寿。范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极言:非常激进地进言。②奉亲:侍奉母亲。③不报:不予答复。④徙:降职。⑤天戒:天示惩戒。⑥蠲除:清除。

10.【甲】文中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增其旧制制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③微斯人微

11.【甲】文中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乙】文中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寻通判河中府/未果,寻病终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仁宗以为忠

C.宜罢修寺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且上疏请太后还政/年且九十

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14.【乙】文中仁宗为什么认为范仲淹是忠诚的?请结合【甲】文最后一段简要分析。

【答案】10.规模;曾经;如果没有

11.①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②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12.A

13.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14.仁宗之所以觉得范仲淹忠诚,一则因为他"忧其君”,二则因为他"忧其民"。"忧其君"表现在天子不顾礼法,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不能开创这个先例。"忧其民"表现在认为朝廷不该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关心,对民生的关注。

【知识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4)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有六大技巧,可从名词、动词、虚词、特殊句式、修辞方法和对话标志划分句子停顿。大家在做题时可有意识地标记出这些特征点,同时反复进行强化训练,做好复盘,才是有效掌握。

(5)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文言文对比阅读最常见的两种题型是求同和求异。求同型的题目一般来说结合文章内容找出共同之处即可,求异型的题目则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两文的不同之处,一般需要分点答题。做题时要注意审题,根据题目要求答题。

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愿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竭力陈言,而且说:“在内宫侍奉母亲,自有家人之礼,但是和百官站在一起,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取法。”并且上疏请求太后归还朝政,不予答复。不久(范仲淹就)调任河中府通判,(后又)调任陈州通判。当时(朝廷)正在修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并在陕西征购木材。范仲淹(上奏)说:“昭应宫、寿宁宫(已毁),不久前天示惩戒。现在又大兴土木,破坏百姓产业,这不是顺乎人心、合乎天意的做法。应该停止修建佛寺和道观,减少平常年份征购木材的数量,来免除百姓的积欠。"这些建议虽未被采纳,但仁宗皇帝认为(范仲淹)是一位忠诚之士。

10.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扩大它原有的规模。制,规模。

②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尝,曾经。

③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微,如果没有。

故答案为:规模;曾经;如果没有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重点词:以,因为;物,外物。句意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②重点词:居,处在;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则,就。句意为: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故答案为:①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②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12.A.不久/不久;

B.因为/认为;

C.道观/景象;

D.并且/接近。

故答案为:A

13.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进谏,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做法的不满。范仲淹认为,天子率领百官向太后行礼,这种行为与百官在朝堂上南面而坐接受朝拜的形象不符,这种做法不应该成为后世的典范。因此,正确的断句应该将“顾与百官同列”作为一个独立的观点,强调范仲淹认为这种行为与百官的正常职责不符;“南面而朝之"描述的是百官接受朝拜的场景,强调这种场景与范仲淹批评的行为相对应;“不可为后世法”则是对这种行为的评价,指出这种做法不应该被后世效仿。这样的断句更符合范仲淹想要表达的意思,即他对当时政治礼仪的批评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的担忧。所以正确的断句方式是: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故答案为: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14.根据乙文内容可知,范仲淹在朝廷做官的时候,向天子进谏,提醒他不应为太后祝寿,并南面而拜。天子不顾礼法,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不能开创这个先例,这是“忧其君";这是他被贬时,朝廷不该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又为百姓的生计向皇帝进言,这是“忧其民”的表现。

故答案为:仁宗之所以觉得范仲淹忠诚,一则因为他"忧其君”,二则因为他"忧其民"。"忧其君"表现在天子不顾礼法,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不能开创这个先例。"忧其民"表现在认为朝廷不该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关心,对民生的关注。

(2023九上·清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非宁静无以致远

①潜心静气方可行稳致远。《道德经》有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大意是说,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容易丢失根本,浮躁容易丧失主导。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它启发我们,心有所志人自定,目标坚定人自静,自定、自静故能向着高远目标坚韧前行。

②性躁心粗者,往往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③浮躁之人多半治学不恒、立志不坚,处事不稳、见利心动。《孟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师从著名棋手弈秋学习棋艺,一个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个人表面上听讲,实则心猿意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最后,两个人的棋艺相差甚远。导致这样的结果,只因前者心态静定,后者心浮气躁。正所谓,“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现实生活中像第二个学棋艺者那样的人也不在少数,有的急功近利、沽名钓誉,有的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还有的浅尝辄止、投机取巧……浮躁心态若不及时祛除,终会阻碍一个人学知强能、干事创业。因此,要实现自我价值,要想走得更远,就需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浮躁。

④心浮气躁终误事,成功多从静中来。国画大师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何以从一介木匠成为一代名家,他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一个“静”字,既是“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专注,也是“无故加之而不怒”的镇静。史载,林则徐从小聪慧过人但脾气很大,堪称“愤怒才子"。其父写下“制怒”二字,悬于林则徐书房之上。广东海关监督豫坤和洋人勾结破坏禁烟,林则徐知道后怒不可遏,而当他抬头看到高悬于堂上的“制怒"二字时,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之后,他若无其事,经过巧妙周旋,成功收缴豫坤贪占的财物。凡事沉住气,戒急戒躁、戒气戒怒,这是避免失误、赢得胜利的妙法。

⑤“静,谓心不妄动。”面对名之耀、利之诱、权之惑,尤需秉持淡泊心态,荡去尘世浊物,沉着冷静、保持定力,从长远角度看待当前形势,从全局高度看待未来目标,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干好自己的事。

(选自2022年5月18日报刊,有删改)

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一个人如果浮躁,就必然会导致治学不恒、立志不坚、处事不稳、见利心动。

B.要学知强能、干事创业,要实现自我价值、走得更远,就需保持心态静定、祛除浮躁。

C.现实生活中,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之人不在少数,懂得宁静致远的道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D.文章认为,我们要自觉抵制名、利、权的诱惑,静心定神,扎扎实实干好自己的事。

16.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提出“非淡泊无以明志"的中心论点,然后引用《道德经》《诫子书》相关内容进行理论阐述。

B.第②段为总领段,下文③④段分别对“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与“性躁心粗者,往往一事无成"进行论述。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成功多从静中来”的道理。

D.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写作,第①段总起,提出问题,第②③④段展开论述,最后一段联系实际作结。

17.下列材料中哪则材料可作为文章第③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春秋时期,晋国赵襄子向当时有名的驾车高手王子期学艺,初识技艺的赵襄子便迫不及待地与王子期比赛,结果是三次换马三次落后。王子期告诫赵襄子:驾车最重要的是用心指挥并调整马的方向和速度,而不能把全部心思全用在与人一较高低上,不能求胜心切,心浮气躁。

【材料二】

陈涉年少时曾慨叹:“苟富贵,无相忘。”众人笑话他一个佣耕者,哪来的富贵?他回答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答案】15.A

16.D

17.材料一可作为文章第③段的论据。初识技艺的赵襄子求胜心切,心浮气躁,三次换马三次落后,这个事例能从反面证明第③段“要实现自我价值,要想走得更远,就需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浮躁”的观点。

【知识点】论证过程;论据;补充论据;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筛选比对信息。筛选比对信息常用的解题步骤是“一找"二比”“三判断"。一找:在原文中找与选项对应的段落,再从该段中找出与选项相关的句子。二比:比较原文句、段意思与选项表述是否一致。三判断:根据比对结果最终确定答案。

(3)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论据选材的原则:1.有“信度”。真实的、确凿的材料是保证。2.有“效度"。选剪要精,要为表现主旨服务。克服“材料先行”的错误做法,要将材料选剪得能为中心所用,不能为诱人的材料所累。3.有“力度"。要选剪典型的,即选取某一类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选剪的材料无古今中外大小之分别,只要是既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就是好的。4.有“新度”。要选剪新颖生动的,即选取那些具有新鲜感和感染力的材料。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往往是别人也容易想到的,不要轻易选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也别急着使用;再三思考之后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独特的。根据以上特征,选择出最合适的论据即可。

15.A项有误,原文是“浮躁之人多半治学不恒、立志不坚,处事不稳、见利心动”,并非“必然”;

BCD项正确。

故答案为:A

16.A.有误,文章第①段提出“潜心静气方可行稳致远"的中心论点;

B.有误,下文③④段分别对“性躁心粗者,往往一事无成”与“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进行论述;

C.有误,此段没有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D.正确。

故答案为:D

17.第③段论述了“性躁心粗者,往往一事无成”的观点,阐述了浮躁之人多半治学不恒、立志不坚,处事不稳、见利心动"要实现自我价值,要想走得更远,就需避开社会的喧器,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浮躁”等道理。材料一中的赵襄子初识技艺便迫不及待地与王子期比赛,结果是三次换马三次落后。赵襄子把全部心思全用在与人一较高低上,求胜心切,心浮气躁。正好从反面证明第③段“要实现自我价值,要想走得更远,就需避开社会的喧器,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浮躁"的观点。而材料二陈涉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只是表明了他的志向远大,与“性躁心粗者,往往一事无成"的观点无关。

故答案为:材料一可作为文章第③段的论据。初识技艺的赵襄子求胜心切,心浮气躁,三次换马三次落后,这个事例能从反面证明第③段“要实现自我价值,要想走得更远,就需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浮躁”的观点。

(2023九上·清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的“手中棍"

张金刚

①“哒哒”,木棍敲击水磨石地面的声响,回荡在医院走廊,有些突兀。我搀着母亲的左臂,母亲右手拉着木棍,慢步走向楼上化验室。“哒哒”,木棍敲着地面一声再一声,敲得我心上有些生疼。

②这木棍是我以前从朋友那里淘到的深山六道木,正好给生病走路已然蹒跚的母亲当拐棍。

③其实,在我年少时的印象中,母亲手中倒是常握着一根木棍。只不过,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支配,“舞”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

④“娘,我回来了!"年少的我还没进院门,就远远望见母亲正趴在锅上,挥舞木棍,搅着一锅金黄喷香的玉米面疙瘩,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她年轻的面容。哪料,母亲听到我的声音猛扭头,直起腰,全然不顾正燃着火做着饭,举着搅棍就朝我冲来,嘴里骂着:“我叫你和同学打架!”看来是有人提前向母亲告了我一状。

⑤我生怕被母亲逮住摁在墙角,用细柴禾棍抽打,便扔下书包,撒腿就跑。母亲跑得快,我跑得更快。她停步喘口气时,还不忘将搅棍横在嘴边,转着圈儿地啃光粘在上面的玉米面,边啃边嚷:“小兔崽子,给我站住!"我跑上了山,母亲忽地站定,一跺脚惊道:“不好,疙瘩糊了锅了!回来再找你算账!”一担头,挥舞着搅棍,冲回了家。

⑥当我从山上折了两根六道木回家,送给母亲做搅疙瘩棍时,饭菜已摆上了桌。我“嘿嘿"一笑,分明闻到了丝丝糊锅的味道。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却又轻轻落在了我的屁股上;“以后可别打架了,快吃吧。”我“哦"一声坐下,埋头扒拉饭。如今,母亲已没心力搅疙瘩给我吃了,可那两根被母亲磨得溜光的搅棍,还挂在墙上。至今,我也没告诉母亲,那唯一一次与同学打架,是因为他啃着方便面,骂不远处垂涎欲滴的我是“穷鬼”。

⑦早出晚归进山摘酸枣的习惯,母亲曾坚持了几十个秋天。一来,可以泡酸枣醋;二来,酸枣核可卖钱贴补家用。

⑧母亲说:“一进山就弄根棍儿,可以打掉前面草窠的露水,可以‘打草惊蛇’,免得被吓着,还可以敲掉酸枣叶和干了的酸枣。更重要的是,出山时,天慢慢黑了,或赶上阴雨天,扛着酸枣不好走,这棍儿就顶大用了。"

⑨听母亲一说,我打心里心疼她、佩服她,并感恩那不计其数陪母亲进山、出山“顶大用”的棍子。有时,如果酸枣摘得不多,母亲手里、肩上可能会多几根木棍:那种细长、顶端带个木钩的,用桶从井里打水时用;那种细长、不带钩的,用作打枣竿、打核桃竿、夹柿子竿;那种粗长、直溜的,用作铁锨把、镰刀把、锄把;那种细而轻巧的,陆续多弄些,用来搭菜架,插篱笆,做蒸算;以棍当尺量脚做鞋……母亲用这些源自大山里的木制工具,经营着家里、地里的活计。

⑩近年,我回老家次数多,常拿起那些老木工具帮年迈的父母做些活儿。每次干活儿,我都会穿上母亲用了一个月时间,一针一线为我做的那双布鞋,觉得踏实、舒服。我拎起提水木钩,去井边“哗啦啦"打一桶井水,似打捞起无数清甜的岁月。扛起长竿去打枣、打杏、打核桃、夹柿子,忆起了和家人树上树下一起劳作的欢愉;拿起铁锨、锄头、镰刀下地干点碎活儿,用着格外趁手。回来后,我将它们靠在墙角或挂在墙上,突然想到那些母亲从山里淘回的、已被磨得溜光水滑的木棍,已再也不能被她拿在手上使用,不由得黯然神伤。

上医院二楼,母亲身体明显侧向了我,我的右臂加了把力。木棍的声响已很微弱,我生怕母亲打滑或拄空,使叫她停下,接过木棍夹在了我的左腋下。母亲虽然重复说:“拄着棍儿能走,能走。”却分明又将身体压向了我,我的右臂不由地使足了劲,反倒走得快了,稳了。母亲住院观察一周,无大碍,便回了村。但那根六道木拐棍却成了近80岁老母亲的随手之物,从不离其身边。母亲的活动范围缩小了,仅限于院里院外几十米内。她坐在院里,还不时挥挥手中的木棍,哄哄鸡、扒拉下乱柴草、指点父亲和我做这做那……我让她写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日后,母亲再自己进山、出村,肯定是不可能了。她只能一手拉着拐棍、一手拄着我,甚至,完全用双手拉着我——我应当是母亲最可靠的“手中棍”了。

18.请按时间顺序概括文章情节,将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母亲从山中带回大小不一的木棍,用作生活和劳动的工具。→③____________→木拐棍成了80岁老母亲的随手之物

19.结合选文分析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

2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本文第⑨段划线句子。

21.结合上下文分析本文第③段加点字"舞"的表达效果?

“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配,‘舞'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

22.文中母亲的“手中棍”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答案】18.小时候,因为在学校打架,母亲用搅棍"打"我;母亲进山摘酸枣,总备根木拐棍;母亲拄着"我"给她准备的大拐棍去医院化验室

19.交代了上了年纪的母亲拄着木棍住院的情况,开篇点题,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更自然地为下文写木棍引发的回忆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0.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突出强调了母亲的木棍多,功能多,侧面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表达"我"对母亲的赞美。

21."舞"本意是跳舞,这里将母亲使用木棍的样子写成"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母亲使用木棍时的自如,表现了母亲的勤劳,写出了"我"对母亲的赞美。

22.母亲的"手中棍"不仅是母亲操持家庭、下地劳作的工具,也是母亲勤劳持家、关爱儿子的见证,更是儿子回报母亲的象征。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文章内容梳理能力。梳理文章内容时,首先需明确主旨,再围绕主旨分解各部分要点。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主旨,快速浏览文章,捕捉主要信息和作者意图,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作为梳理的起点。②分解要点,识别段落主题:将文章划分为若干段落,每段提炼一个主题句。根据段落主题,将内容归类到不同的逻辑单元下,如背景介绍、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等。③构建框架:使用标题、小标题或编号列表,构建清晰的文章框架。确保各部分之间逻辑连贯,使用过渡句或词语连接。④检查完善:确保梳理的内容准确无误,无遗漏。调整语言表述,使梳理结果更加简洁明了。通过以上步骤,可以系统地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文段内容与文章整体内容之间关系的分析及对结构安排的把握能力。总的来说,常考的重点段落有:首段、尾段、过渡段、环境或景物描写段,以及其他与文章主要内容形成呼应、对比关系,或补充说明文章内容的段落等。分析重点段落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步骤:①上下文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重点语句所在的段落或章节,了解该语句出现的上下文环境。这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或说话者的整体意图和语境。②关键词识别:在重点语句中,往往会有一些关键词或短语,它们对于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识别并理解这些关键词或短语的含义,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句子的核心意思。③逻辑分析:有些重点语句可能包含复杂的逻辑关系,如因果、转折、并列等。通过逻辑分析理清这些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句子的含义。④情感色彩:有些重点语句可能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如赞扬、批评、讽刺等。通过识别这些情感色彩,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或说话者的态度和立场。⑤联系整体:最后,需要将重点语句的含义与整个文本或对话的主题和目的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者或说话者的意图和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主旨理解能力。任何写作手法的安排都服从写作目的,因此,要回答此题,首先应把握文章的主题,在把握主题的基础上来探讨作者这样写作的意图。其次,要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也就是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对写作意图进行探究。主旨的理解要注意结合文章进行分析,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答题的时候,表明观点,要注意抓典型,不能选择一些似是而非的、可有可无的内容。

18.根据已知情节定位情节区间,“母亲从山中带回大小不-的木棍用作生活和劳动的工具”,该情节出现在第⑨自然段,因此第一二空的答题区域在第⑨段之前。结合第⑥段中“当我从山上折了两根六道木回家,送给母亲做搅疙瘩棍时“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分析,可概括出第一空的情节为,小时候,因为在学校打架,母亲用搅棍“打"我。结合第⑦⑧段中“早出晚归进山摘酸枣的习惯”“一进山就弄根棍儿,可以打掉前面草窠的露水"分析,可概括出第二空的情节为,母亲进山摘酸枣,总备根木拐棍。结合“木棍的声响已很微弱,我生怕母亲打滑或拄空,使叫她停下,接过木棍夹在了我的左腋下”分析,概括出第三空情节为,母亲拄着“我"给她准备的大拐棍去医院化验室

故答案为:①小时候,因为在学校打架,母亲用搅棍“打”我

②母亲进山摘酸枣,总备根木拐棍

③母亲拄着“我"给她准备的大拐棍去医院化验室

19.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我搀着母亲的左臂,母亲右手拉着木棍,慢步走向楼上化验室”进行分析可概括出母亲因病入院,依靠木棍和我行走。结合“哒哒,木棍敲着地面一声再声,敲得我心上有些生疼"进行分析,可概括出体现“我”对母亲的心疼。第①段直接写出母亲手中拉着木棍与标题母亲的手中棍内容相仿,照应标题:结合第③段中“其实,在我年少时的印象中,母亲手中倒是常握着一根木棍”,内容前后联系,由现在母亲手中棍引出年少时光,为下文作铺垫。

故答案为:交代了上了年纪的母亲拄着木棍住院的情况,开篇点题,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更自然地为下文写木棍引发的回忆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0.结合“那种细长、顶端带个木钩的”“那种细长、不带钩的"那种粗长!直溜的”“那种细而轻巧的"进行分析,语句结构相似,内容相仿,可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母亲木棍之多,结合“母亲用这些源自大山里的木制具,经营着家里、地里的活计”分析,体现出母亲的辛劳,表达作者对母亲的赞美。

故答案为: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突出强调了母亲的木棍多,功能多,侧面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表达"我"对母亲的赞美。

21.解答此题,应注意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母亲将棍子舞在手上,“舞"本义指跳舞,在这里指棍子被母亲支配自如,体现出母亲对木棍运用的灵活。结合“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分析,母亲用棍子支撑家庭,体现出母亲的勤劳和作者对于母亲的赞美。

故答案为:"舞"本意是跳舞,这里将母亲使用木棍的样子写成"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母亲使用木棍时的自如,表现了母亲的勤劳,写出了"我"对母亲的赞美。

22.手种棍在文中多次出现。结合“母亲手中倒是常握着一根木棍"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分析,可知手中棍是母亲辛勤劳作的工具,体现母亲的勤劳。结合“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却又轻轻落在了我的屁股上"分析,母亲舍不得打自己的孩子,是母亲对孩子爱的见证。结合“她只能一手拉着拐棍、一手拄着我,甚至,完全用双手拉着我一我应当是母亲最可靠的'手中棍’了”分析,“我"现在成为年迈母亲的支撑,是“我”对母亲的爱的象征。

故答案为:母亲的"手中棍"不仅是母亲操持家庭、下地劳作的工具,也是母亲勤劳持家、关爱儿子的见证,更是儿子回报母亲的象征。

23.(2023九上·清新期中)生活百味,青春多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经岁月,蓦然回首,原来:凡事蕴理,万物成趣,人间有情;原来:苦难也可成营养,美丽或许也有缺憾;原来:我也很优秀,我也是一道风景;原来:不善言辞的父亲也有爱,外表柔弱的母亲也很坚强……

请以“原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把题目补充完整;⑵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⑶不少于500字;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原来,"由两部分组成,“原来”,意思是“发现以前不知道的情况”,有“意想不到”或认知的变化过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原来是这样”有一个从视觉盲点中走出来的过程。“原来我"有一个从迷惘困惑中豁然开朗的过巾程。“原来应该”有一个从茫然不知到自我觉醒的过程。“原来"是一个范围比较广的词语,可选材的范围非常广,可以写成颂扬亲情类,如:原来,温情就在身边”“原来,幸福一直都在"也可以写成赞美友情、师生情类,如:“原来,理解如此重要”“原来,是我误会了他";或者抒写自己的思想蜕变,如“原来,缺陷也是一种美原来,xx这么简单”等等。

故答案为:

参考例文

原来,我也很勇敢

中巴车开得飞快。我抬起头向窗外看去,窗外阳光明媚,光线透过枝叶的间隙洒落在大地上。哎,真是可惜了今天这个好天气。“好了游客们,泰山马上就到了,请大家收拾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从……"导游的声音传来,我拽下耳机,仰望着泰山高耸入云的山巅,只感到两腿发软。

“妈,我能不能不爬呀……”妈妈闻言瞪了我一眼:“你都十五了,都是大孩子了,怎么胆子还那么小呢?"说着摇摇头,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

我从小就恐高,只要站在高处就会腿脚发软,双手冰凉。上次去上海旅游,我们坐透明的观光电梯上楼,我全程紧闭双眼,死死拉住我妈的手不放,冒出了一身冷汗。唉,自从这事过后,我爸妈总想找机会帮我改掉这个毛病。这不,“逼”我来泰山也是他们俩的“馊主意"。想到这里,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来,泰山37团的游客们,我们开始登……”导游的声音混杂着四周的喧闹人声,在我耳旁嗡嗡作响。算了,爬吧。我硬着头皮踏上了坚硬的石阶,我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心脏在“扑通扑通狂跳个不停,转身看看,更是头晕得不行。“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到了。"妈妈在我身后催促道。“孔子不是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吗?咱们好不容易来趟泰山,怎么着也得爬到山顶吧!

此时,光柔和地酒下来,在我身后投下长长的影子。“光打在你身后,墙上便有了巨大的身影。有些时候,信念会带给你比能力更强大的力量。”我抬起头,心中多了几分坚定。

不知时间过了多久,写有“玉皇顶"的指示牌赫然在目。天空湛蓝,青松如盖,山风吹拂,豁然开朗。

站在玉皇顶,太阳已西斜了。流水撞击石壁发出悦耳的声音,溅起的水花夹杂在凉爽的夏风里,带来些许凉意。没想到,我这么胆小怯弱的人竟也可以登上泰山!

原来,我也很勇敢!

【点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临泰山,超越自我,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是“我"却因为恐高而在泰山脚下几乎“缴械投降”,联想到在上海的恐高经历,更是不敢迈步。作者以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自己恐惧害怕的心情和表现,最后对于泰山景物的描写,更为文章增添了精致的一笔。

1/1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二中学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1.(2023九上·清新期中)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3)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___,___。(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5)月亮从树梢缓缓升起。这月影,若落在平静深沉的湖面上,水波泛金,影随波动,则会有“,"的奇观,清风徐来,可把酒言欢(范仲淹《岳阳楼记》);这月亮,若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就会让人吟出“,”的祝福,来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苏轼《水调歌头》)。

2.(2023九上·清新期中)参考下面的知识卡片,解释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垂钓、梦日”的用意。

知识卡片垂钓碧溪讲了姜太公钓鱼钓到周文王。乘舟梦日边讲的是商开国重臣伊尹受商王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2023九上·清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让你嘴角扬起微笑;总有一首诗词,让你心绪荡漾;总有一篇文章,让你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笑谈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pīnɡtínɡ____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不pánɡwù____,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甚至能chùlì____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诗意的人生不容亵渎,不应矫揉造作;为了人生的诗意,我们应该附庸风雅,使诗意与人生相得益彰。传承好诗词文化,对涵养民族精神、安顿个体心灵和提高文化自信,都有着重要意义。

3.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pīnɡtínɡ②pánɡwù③chùlì

4.选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亵渎B.矫揉造作C.附庸风雅D.相得益彰

5.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继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提高文化自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B.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C.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涵养民族精神和安顿个体心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D.传承好诗词文化,对提高文化自信、培养民族精神和安顿个体心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3九上·清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新二中日报11月16日电今天,中国田径运动员、田径男子60米、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苏炳添亲临清新区第二中学第30届运动会现场。现场气氛达到高潮,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苏炳添用他的个人经历鼓励同学们迎难而上,向目标勇敢前进,他还在跑道上指导学生进行赛前热身,并为选手们鸣枪助跑。同学们在深受感动、触动的同时,也激发起了在学习中、生活中勇夺“冠军"的强烈愿望。

6.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的新闻。(20个字以内)

7.小新为庆祝校运会创作了一首小诗,请你仿照第一小节,补写第二小节空缺的内容,帮助他完成创作。

我们头顶同一片蓝天,

带着理想,

在校运会的舞台上托起青春的希望。

我们脚踏同一块黄土

补写:

____________

(2023九上·清新期中)根据名著内容,完成各题。

8.下面对《艾青诗选》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象征着坚韧不拔、高傲自负的人们。

B.从“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以及为革命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C.“在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赞叹、赞赏,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9.班级开展以“信仰”为主题的阅读活动。请你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仿照【示例】,说说你从作品中读出了诗人或人物怎样的信仰,并结合名著的特点和相关内容阐述你运用了怎样的阅读方法。

A.《艾青诗选》B.《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

我选《西游记》。从作品中,我读出了唐僧师徒四人披荆斩棘、不畏艰险,一心求取真经,普度众生的信仰。阅读时,可以采用跳读和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比如,作品中某些打斗的场面、写环境气氛的诗词、降妖伏魔的雷同情节可以跳读;体现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一心求取真经的情节需要精读。例如“三调芭蕉扇"这一情节,圈画出一借芭蕉扇之后沙僧、猪八戒、唐僧之间的对话进行精读,从他们的对话中体会他们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从而感受他们为了信仰勇于追求,为实现理想而敢于斗争、永不放弃的精神。

(2023九上·清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岳阳楼记(节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范仲淹传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为太后上寿。范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极言:非常激进地进言。②奉亲:侍奉母亲。③不报:不予答复。④徙:降职。⑤天戒:天示惩戒。⑥蠲除:清除。

10.【甲】文中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增其旧制制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③微斯人微

11.【甲】文中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乙】文中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寻通判河中府/未果,寻病终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仁宗以为忠

C.宜罢修寺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且上疏请太后还政/年且九十

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14.【乙】文中仁宗为什么认为范仲淹是忠诚的?请结合【甲】文最后一段简要分析。

(2023九上·清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非宁静无以致远

①潜心静气方可行稳致远。《道德经》有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大意是说,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容易丢失根本,浮躁容易丧失主导。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它启发我们,心有所志人自定,目标坚定人自静,自定、自静故能向着高远目标坚韧前行。

②性躁心粗者,往往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③浮躁之人多半治学不恒、立志不坚,处事不稳、见利心动。《孟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师从著名棋手弈秋学习棋艺,一个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个人表面上听讲,实则心猿意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最后,两个人的棋艺相差甚远。导致这样的结果,只因前者心态静定,后者心浮气躁。正所谓,“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现实生活中像第二个学棋艺者那样的人也不在少数,有的急功近利、沽名钓誉,有的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还有的浅尝辄止、投机取巧……浮躁心态若不及时祛除,终会阻碍一个人学知强能、干事创业。因此,要实现自我价值,要想走得更远,就需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浮躁。

④心浮气躁终误事,成功多从静中来。国画大师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何以从一介木匠成为一代名家,他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一个“静"字,既是“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专注,也是“无故加之而不怒"的镇静。史载,林则徐从小聪慧过人但脾气很大,堪称“愤怒才子”。其父写下“制怒"二字,悬于林则徐书房之上。广东海关监督豫坤和洋人勾结破坏禁烟,林则徐知道后怒不可遏,而当他抬头看到高悬于堂上的“制怒”二字时,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之后,他若无其事,经过巧妙周旋,成功收缴豫坤贪占的财物。凡事沉住气,戒急戒躁、戒气戒怒,这是避免失误、赢得胜利的妙法。

⑤“静,谓心不妄动。"面对名之耀、利之诱、权之惑,尤需秉持淡泊心态,荡去尘世浊物,沉着冷静、保持定力,从长远角度看待当前形势,从全局高度看待未来目标,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干好自己的事。

(选自2022年5月18日报刊,有删改)

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一个人如果浮躁,就必然会导致治学不恒、立志不坚、处事不稳、见利心动。

B.要学知强能、干事创业,要实现自我价值、走得更远,就需保持心态静定、祛除浮躁。

C.现实生活中,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之人不在少数,懂得宁静致远的道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D.文章认为,我们要自觉抵制名、利、权的诱惑,静心定神,扎扎实实干好自己的事。

16.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提出“非淡泊无以明志”的中心论点,然后引用《道德经》《诫子书》相关内容进行理论阐述。

B.第②段为总领段,下文③④段分别对“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与“性躁心粗者,往往一事无成”进行论述。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成功多从静中来"的道理。

D.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写作,第①段总起,提出问题,第②③④段展开论述,最后一段联系实际作结。

17.下列材料中哪则材料可作为文章第③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春秋时期,晋国赵襄子向当时有名的驾车高手王子期学艺,初识技艺的赵襄子便迫不及待地与王子期比赛,结果是三次换马三次落后。王子期告诫赵襄子:驾车最重要的是用心指挥并调整马的方向和速度,而不能把全部心思全用在与人一较高低上,不能求胜心切,心浮气躁。

【材料二】

陈涉年少时曾慨叹:“苟富贵,无相忘。"众人笑话他一个佣耕者,哪来的富贵?他回答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023九上·清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的“手中棍"

张金刚

①“哒哒”,木棍敲击水磨石地面的声响,回荡在医院走廊,有些突兀。我搀着母亲的左臂,母亲右手拉着木棍,慢步走向楼上化验室。“哒哒”,木棍敲着地面一声再一声,敲得我心上有些生疼。

②这木棍是我以前从朋友那里淘到的深山六道木,正好给生病走路已然蹒跚的母亲当拐棍。

③其实,在我年少时的印象中,母亲手中倒是常握着一根木棍。只不过,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支配,“舞”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

④“娘,我回来了!"年少的我还没进院门,就远远望见母亲正趴在锅上,挥舞木棍,搅着一锅金黄喷香的玉米面疙瘩,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她年轻的面容。哪料,母亲听到我的声音猛扭头,直起腰,全然不顾正燃着火做着饭,举着搅棍就朝我冲来,嘴里骂着:“我叫你和同学打架!”看来是有人提前向母亲告了我一状。

⑤我生怕被母亲逮住摁在墙角,用细柴禾棍抽打,便扔下书包,撒腿就跑。母亲跑得快,我跑得更快。她停步喘口气时,还不忘将搅棍横在嘴边,转着圈儿地啃光粘在上面的玉米面,边啃边嚷:“小兔崽子,给我站住!"我跑上了山,母亲忽地站定,一跺脚惊道:“不好,疙瘩糊了锅了!回来再找你算账!”一担头,挥舞着搅棍,冲回了家。

⑥当我从山上折了两根六道木回家,送给母亲做搅疙瘩棍时,饭菜已摆上了桌。我“嘿嘿"一笑,分明闻到了丝丝糊锅的味道。母亲接过木棍,狠狠地朝我头上打来,却又轻轻落在了我的屁股上;“以后可别打架了,快吃吧。”我“哦"一声坐下,埋头扒拉饭。如今,母亲已没心力搅疙瘩给我吃了,可那两根被母亲磨得溜光的搅棍,还挂在墙上。至今,我也没告诉母亲,那唯一一次与同学打架,是因为他啃着方便面,骂不远处垂涎欲滴的我是“穷鬼”。

⑦早出晚归进山摘酸枣的习惯,母亲曾坚持了几十个秋天。一来,可以泡酸枣醋;二来,酸枣核可卖钱贴补家用。

⑧母亲说:“一进山就弄根棍儿,可以打掉前面草窠的露水,可以‘打草惊蛇’,免得被吓着,还可以敲掉酸枣叶和干了的酸枣。更重要的是,出山时,天慢慢黑了,或赶上阴雨天,扛着酸枣不好走,这棍儿就顶大用了。"

⑨听母亲一说,我打心里心疼她、佩服她,并感恩那不计其数陪母亲进山、出山“顶大用”的棍子。有时,如果酸枣摘得不多,母亲手里、肩上可能会多几根木棍:那种细长、顶端带个木钩的,用桶从井里打水时用;那种细长、不带钩的,用作打枣竿、打核桃竿、夹柿子竿;那种粗长、直溜的,用作铁锨把、镰刀把、锄把;那种细而轻巧的,陆续多弄些,用来搭菜架,插篱笆,做蒸算;以棍当尺量脚做鞋……母亲用这些源自大山里的木制工具,经营着家里、地里的活计。

⑩近年,我回老家次数多,常拿起那些老木工具帮年迈的父母做些活儿。每次干活儿,我都会穿上母亲用了一个月时间,一针一线为我做的那双布鞋,觉得踏实、舒服。我拎起提水木钩,去井边“哗啦啦"打一桶井水,似打捞起无数清甜的岁月。扛起长竿去打枣、打杏、打核桃、夹柿子,忆起了和家人树上树下一起劳作的欢愉;拿起铁锨、锄头、镰刀下地干点碎活儿,用着格外趁手。回来后,我将它们靠在墙角或挂在墙上,突然想到那些母亲从山里淘回的、已被磨得溜光水滑的木棍,已再也不能被她拿在手上使用,不由得黯然神伤。

上医院二楼,母亲身体明显侧向了我,我的右臂加了把力。木棍的声响已很微弱,我生怕母亲打滑或拄空,使叫她停下,接过木棍夹在了我的左腋下。母亲虽然重复说:“拄着棍儿能走,能走。”却分明又将身体压向了我,我的右臂不由地使足了劲,反倒走得快了,稳了。母亲住院观察一周,无大碍,便回了村。但那根六道木拐棍却成了近80岁老母亲的随手之物,从不离其身边。母亲的活动范围缩小了,仅限于院里院外几十米内。她坐在院里,还不时挥挥手中的木棍,哄哄鸡、扒拉下乱柴草、指点父亲和我做这做那……我让她写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日后,母亲再自己进山、出村,肯定是不可能了。她只能一手拉着拐棍、一手拄着我,甚至,完全用双手拉着我——我应当是母亲最可靠的“手中棍”了。

18.请按时间顺序概括文章情节,将下面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母亲从山中带回大小不一的木棍,用作生活和劳动的工具。→③____________→木拐棍成了80岁老母亲的随手之物

19.结合选文分析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

2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本文第⑨段划线句子。

21.结合上下文分析本文第③段加点字"舞"的表达效果?

“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配,‘舞'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清贫的烟火日子"

22.文中母亲的“手中棍”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23.(2023九上·清新期中)生活百味,青春多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经岁月,蓦然回首,原来:凡事蕴理,万物成趣,人间有情;原来:苦难也可成营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