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钱江片区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浙江省杭州市钱江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1.(2023八上·钱塘期中)萧湘等几位初二文学爱好者准备编一份《湘湖报》。他们结合课内所学,搜集课外资料,推出“古代文人的山水人生"板块,带领同学们领略古代山水诗文的魅力。
东坡被贬海南时,环境躁热,生活窘迫,日常所需“大率皆无耳”。东坡晚年思念家乡,京城却杳无消息,他内心常有飘零之感。即便如此,历尽沉浮的东坡仍未泻气,而是享受谪居蛮荒的自给自足:无炭就借助松明,无墨就请友人相造,无粮则自己不辍劳作……他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超脱的胸怀对待苦难,他是绝无仅有的人间绝版。
(1)作为编辑,你需要对初稿进行校对,这两个加点的错别字请你改正。
错别字:躁正字:错别字:泻正字:;
(2)为了让同学们能顺利阅读报纸,请给下面两个成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
杳(A.yǎoB.yáo)无消息不辍(A.chuòB.zhuì)劳作
(3)文段内画线句有语病,请指出修改方法。
【答案】(1)燥;泄
(2)A;A
(3)他是绝无仅有的人间绝版。去掉“绝无仅有"或“人间绝版”或“间绝版"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1)躁热——燥热:(天气)干燥炎热。
泻气——泄气:泄劲。
(2)杳无消息(yǎowúxiāoxī):没有任何音讯、消息。
不辍劳作(bùchuòláozuò):不停止劳作。
(3)画线句中“绝无仅有”与“人间绝版"语义重复,可删去“绝无仅有的”或“人间绝版"或“间绝版”。
故答案为:(1)燥;泄
(2)A;A
(3)他是绝无仅有的人间绝版。去掉“绝无仅有"或“人间绝版”或“间绝版"。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词的能力。辨析的字词考点多为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音近形异字。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掌握程度。此类题的答题关键是平时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积累词语,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
(3)本道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考查热点为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用词不当等常见语病。答题时,可从病句的这几种类型入手辨析病句。
2.(2023八上·钱塘期中)填入下列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选项是()
每逢深秋时节,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远眺群山环抱,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空一,根据空后“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结合“俯瞰”可知,“槐榆丹枫"同“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并列都是“俯瞰"的内容,且均为四字短语,在“俯瞰”后停顿,音节更和谐,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应读作“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故选②;
空二,根据空前“群山环抱”分析,可按从下到上的顺序,由山、林写到白云。故选④。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及运用。考查的是语言表述的规范与内在逻辑的严密性,此题是在语段中插入与上下文相互衔接的句子。做题的时候,首先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联系下文,确定与下文自然衔接的句子内容,同时寻找句子之间内在的联系,依照其内在关系,最后确定语言。
3.(2023八上·钱塘期中)本期“古代文人的山水人生"专栏的“前言”由萧湖同学撰写,请你帮他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是古代文人书写情绪寄托情思的意象,是古代文人寻求精神独立和生命自由的安居之所。李白初次走出巴蜀群山,看着眼前①“,江入大荒流”的开阔景象,心胸也豁然开朗,充满喜悦和期待;②(作者)游览黄鹤楼,尽管眼前是③“___,___"一派欣欣向荣,但是乐景衬哀情,诗人感慨时光易逝、物是人非,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王维出使凉州,看到④“,”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慷慨、悲壮、豪迈之情油然而生;面对奇山异水,⑤(作者)产生了鄙弃尘俗之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⑥,。"而陶弘景则发出了“自康乐以来,⑦___”的感慨!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古代文人的山水人生”,去感受山水的精神意蕴吧!
【答案】山随平野尽;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吴均;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颢、鹦鹉洲、窥。
故答案为:山随平野尽
崔颢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大漠孤烟直
黄河落日圆
吴均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2023八上·钱塘期中)古诗文鉴赏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节选自《答谢中书书》)
【乙】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幼有异操,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冠,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①,多所取焉。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诏许之。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谓门人曰:“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
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②相望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选自《南史·隐逸下》,有删改)
[注释]①故事:办事的制度、例行的事。②冠盖:指使者。
4.请你参照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
文言语句方法释义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基本词义组词法。“高峰入云”的“入"可解释为“耸入”。①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字典查询法。A.停止。B.住下。C.阻止。②(只填字母)
自恒欲就之成语推断法。如:避害就利。③
书问不绝异课勾连法。如《与朱元思书》:猿则百叫无绝④
武帝既早与之游语境推断法。“诏许之”,根据句前“上表辞禄”,句后“止于句容之句曲山”,可推测为“答应”的意思。⑤
5.结合《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和【甲】【乙】两文,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陶弘景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4.交相;B;接近;断、停;已经
5.(结合内容答出两个不同方面)①情趣高雅:陶弘景能欣赏到山川之美,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尽享隐居生活的美好②才干:陶弘景自幼好学,学识渊博,曾为诸王伴读,每逢国家有大事,武帝均会书信讨教咨询。③淡泊名利:陶弘景上书请求辞去官职,隐居山中。④机智聪慧:陶弘景画了两头牛婉拒武帝的邀请。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考查范围往往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方面。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梳理概括和人物形象的把握。根据题目中已给出的提示,对应原文内容,找到或总结出每一个情节中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陶弘景字通明,是丹阳郡秣陵县(今江苏江宁县)人。从童年时候起,陶弘景就有与众不同的品行和志向。四五岁时常常用芦荻作为笔,在画土灰中学习书法。等到长大,他读了一万多卷书,一件事不了解,他就以之为耻辱。不到二十岁,他就被封为诸王的陪读,任命为奉朝请。他虽然身居权贵之门,却始终藏形匿迹,不与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阅读。朝廷中有关礼仪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决定。永明十年,他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上奏章辞去官职。皇帝下诏准许了他的请求。
他便隐居在句容县的句曲山上。于是他在山的中部建造了一处住宅,自号“华阳陶隐居"。他游历遍访各座名山,寻求仙药。本性喜爱山水,每当经过山涧溪谷等地方,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卧,吟咏诗文,久久徘徊,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他特别喜爱松间风涛之声,二听到松涛响,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乐。他对弟子说道;“我见到权贵之家,华屋大厦,虽然见识过华贵之欢愉,却没有向往之心。远望高高的山,俯瞰广阔的湖,(虽然)知道这难以容身居住,但却常常想要接近它们。
梁武帝早年已经和他有交情,等到登上皇位后,对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断地有书信往来,经常派使者前去探望他,多次给他送去礼物。但他并不出仕,只是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放养在水草之间,另一头牛戴着金笼头,有人手拿绳子牵着,用棍棒驱赶它。梁武帝笑着说道:“这个人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做的,想要学在烂泥里摇尾巴的龟,怎么会有被我招进宫任职的道理?”每当国家有凶吉征讨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来向他咨询的,当时的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4.①句意为: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交相;
②句意为:他便隐居在句容县的句曲山上。止:住下。故选B。
③“避害就利”意思是躲开有害的,接近有利的条件。“自恒欲就之"意思是但却常常想要接近它们。就:接近;
④“猿则百叫无绝”意思是猿不停地啼叫着。“书问不绝"意思是不断地有书信往来。绝:断、停;
⑤句意为:梁武帝早年已经和他有交情。既:已经。
故答案为:交相;B;接近;断、停;已经
5.《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言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结合本文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可知,陶弘景能欣赏到山川之美,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尽享隐居生活的美好,反映出他高雅的情趣;
结合乙文中“幼有异操,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冠,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书问不绝”可知,陶弘景自幼好学,学识渊博,曾为诸王伴读,每逢国家有大事,武帝均会书信讨教咨询,反映出他过人的才干;
结合乙文中“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可知,陶弘景上书请求辞去官职,隐居山中,反映出他淡泊名利的情操;
结合乙文中“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可知,陶弘景画了两头牛婉拒武帝出仕的邀请,反映出他机敏聪慧。
故答案为:(结合内容答出两个不同方面)①情趣高雅:陶弘景能欣赏到山川之美,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尽享隐居生活的美好②才干:陶弘景自幼好学,学识渊博,曾为诸王伴读,每逢国家有大事,武帝均会书信讨教咨询。③淡泊名利:陶弘景上书请求辞去官职,隐居山中。④机智聪慧:陶弘景画了两头牛婉拒武帝的邀请。
(2023八上·钱塘期中)请阅读【甲】【乙】文段,完成各题。
【甲】
①毛泽东在前往铜鼓时,也被地方民团抓住了,当时他装扮成了安源煤矿的采购员。可以肯定地说,民团的兵丁根本没能把面前这个手拿雨伞、穿着长衫的人的真实身份搞清楚,不然他们不会在毛泽东掏出身上仅有的几十块银元时,便那么迅速地把钱收下并随即决定放了他。但是,民团队队长反对放了毛泽东,他认定这是一个危险的共产党,坚持要把毛泽东带到民团团部执行枪决。面临死亡的毛泽东决定逃跑。在距离民团团部仅剩两百米的地方,毛泽东终于找到逃跑的机会,他一直跑到一个水塘边的茅草丛中藏了起来。民团的兵丁来回搜查,几次从他藏身的地方经过,但直到天黑下来也没发现他。毛泽东在民团兵丁放弃搜捕后开始赶路。雨伞早就丢了,脚上的鞋也不知去向,光脚赶路使毛泽东的脚肿痛得厉害,幸好他遇到了一位农民。没人知道毛泽东对这位农民说了些什么,这位农民不但为毛泽东提供了食物和住处,第二天当毛泽东再次上路的时候,他身上居然已经有了钱。毛泽东花七元钱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干粮,最后安全到达铜鼓起义军的驻地。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与死神迎面相遇却又绝处逢生……他是所有身经百战的共产党高级将领中唯一身上没有留下任何战争痕迹的人。
……
②文市狭窄的街道上由于数万红军的到达显得格外拥挤。大批的行李散乱地堆放着;A大量伤病员的抬进抬出使临时野战医院内混乱不堪;红军指挥部里的电话声不断响起,前方渡口的掩护部队已经与敌人交战了,指挥员们在电话里不断地催问,军委纵队什么时候能到达渡口……
③B毛泽东在文市边缘的旷野中徘徊,蓬乱的长发无法掩饰他忧郁的神情。这里的西面就是那条名叫湘江的大河了。湘江在毛泽东心中留有挥之不去的情愫,那是一条孕育了他生命的大河,是一条赋予了他浪漫情怀的大河。
④毛泽东知道,中国工农红军,包括他自己,已经走到了一个不是走向灭亡就是走向新生的关口。那一刻的毛泽东面色黑黄,消瘦憔悴,手指被劣质的烟草熏得乌黑——整整四十一年后,美国作家特里尔是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八十二岁的毛泽东的:“黑头发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炯炯逼人的目光,保持头部稳定的宽大的双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是下巴上的黑痣。”“脸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分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稚童般的圆圆的下巴。"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节选自王树增《长征》有删改)
【乙】
①毛泽东有能够从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南京曾经一再宣告他死了,可是没有。几天以后,报上的新闻栏又出现了他的消息,而且活跃如昔。国民党也曾经好几次正式宣布“击毙"并埋葬了朱德,有时还得到有千里眼的传教士的旁证。尽管如此,这两个著名人物多次遭难,可并不妨碍他们参与许多次惊人壮举,其中包括长征。说真的,当我访问红色中国的时候,报上正盛传毛泽东的又一次死讯,但我却看到他活得好好的。不过,关于他的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看来是有一些根据的,那就是:他虽身经百战,有一次还被敌军俘获而逃脱,有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级,可是在这许多年头里,他从来没有受过一次伤。
……
②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除了这种癖好之外,他对于吃的东西就很随便。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听到他发挥爱吃辣的人都是革命者的理论。他首先举出他的本省湖南,就是因产生革命家出名的。他又列举了西班牙、墨西哥、俄国和法国来证明他的说法,可是后来有人提出意大利人也是以爱吃红辣椒和大蒜出名的例子来反驳他,他又只得笑着认输了。附带说一句,“赤匪"中间流行的一首最有趣的歌曲叫《红辣椒》。它唱的是辣椒对自己活着供人吃食没有意义感到不满,它嘲笑白菜、菠菜、青豆的浑浑噩噩、没有骨气的生活,终于领导了一场蔬菜的起义。这首《红辣椒》是毛主席最爱唱的歌。他似乎一点也没有自大狂的征象,但个人自尊心极强,他的态度使人感到他有着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C我从来没有看见他生过气,不过我听到别人说,他有几次曾经大发脾气,使人害怕。在那种时候,据说他嬉笑怒骂的本领是极其杰出和无法招架的。
(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6.[纪实·感知形象]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并感知人物形象。请阅读【甲】文第①段与【乙】文第②段,完成下列表格。
概括内容感悟形象
【甲】文第①段____________王树增和斯诺都提及毛泽东一生中从未受过伤,请根据本段内容,用词语概括毛泽东从未受伤的原因:____________。
【乙】文第②段毛泽东爱吃辣椒,爱唱《红辣椒》。《红星照耀中国》再版讨论会上,有编辑认为本段C句的“毛泽东几次大发脾气使人害怕”不仅与上文矛盾,还会破坏开国领袖的伟岸形象,建议删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本段内容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纪实·品味语言]
请参考示例,结合上下文为甲文划线句AB作批注。
示例:民团的兵丁来回搜查,几次从他藏身的地方经过,但直到天黑下来也没发现他。
批注:“一直"来回”“几次"直到”“也"等词写出了民团的兵丁搜查的次数多,时间久,侧面描写了毛泽东藏身时间长,耐力强,表现了毛泽东的机智、果断。
A大量伤病员的抬进抬出使临时野战医院内混乱不堪。
我的批注:
B毛泽东在文市边缘的旷野中徘徊,蓬乱的长发无法掩饰他忧郁的神情。
我的批注:
8.[纪实·探究写法]
同为纪实写作,同学们却发现【甲】【乙】两文中都有“虚构”的影子,请结合文章内容,针对萧湘的提问发表你的看法。
萧湘:【乙】文是斯诺对其亲眼所见的叙述。都说真实是纪实文学写作必须坚守的原则,但斯诺还是认为毛泽东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是有根据的,是不是把毛泽东的形象塑造得过于传奇了?
萧湖:这正是毛泽东给老百姓们的印象。老百姓和红军中传颂着这些富有传奇性的故事,说明毛泽东是很受人爱戴的。这也是一种历史事实。
萧湘:【甲】文第④段描写“毛泽东知道,中国工农红军,包括他自己,已经走到了一个不是走向灭亡就是走向新生的关口”,作者怎么知道毛泽东在想什么?这种虚构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9.[纪实·感悟精神]
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让当时的贫苦农民、底层劳动者至死不渝地追随他们?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来谈谈。
温馨提示:可以结合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顺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等作品思考。
【答案】6.毛泽东假扮采购员被抓,最终逃脱。机智、有勇有谋等相似词语即可。不同意。①毛泽东喜欢吃辣椒,与士兵们辩论还大方认输,体现了他质朴纯真、爽朗的一面;②“大发脾气使人害怕”则是他作为领导者杀伐决断的一面,只有拥有这样的魄力才能管理好红军部队,才能领导人民军队取得革命的胜利;③这样写丰满了毛泽东这一人物形象。
7.A“抬进抬出"混乱不堪”写出了伤病员之多,侧面描写了当时战斗的激烈,照应下文毛泽东的忧虑情绪。B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徘徊"写出了毛泽东对红军命运的担心,“忧郁”直接点明了毛泽东的忧虑情绪,长发“蓬乱”,说明毛泽东因投身革命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形象,一个为革命殚精竭虑的领导者形象跃然纸上。
8.这种虚构是合理的。①通过2、3节可知,当时红军正和敌方交战,且兵力不支,红军已到生死紧要关头。作为红军领导人的毛泽东自然忧心不已。作者所描写的这个细节是基于事实材料的推演,具有合理性。②《红星》是斯诺经过实地考察、谈话、采访而写成的,这样虚构能使人物“活”起来,血肉丰满,更具感染力。
9.①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是一支愿意为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百姓利益而忘我奋斗、牺牲的队伍,如朱德的理想就是“使像母亲那样的人能过快乐的生活”,这正是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中国人民所热切盼望的。②在革命斗争中,他们表现了坚强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无与伦比的勇敢,比如横渡长江战役中,解放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他们为理想奋斗的激情,让斯诺也发出预言: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点评】(1)①考查内容概括。概括情节时紧扣要素,找准人物和事件组织语言即可。或者通过抓关键句,提取关键信息概括。
②本道题考查人物形象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要结合相关情节,全面准确加以概括,然后还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③考查对纪实报告文学特点的了解。先表态,再分析理由。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中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手法的作用。解答本题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可结合人物形象和主题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和名著阅读。解题方略: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6.第一空,第①段人物是毛泽东,事件是:装扮成安源煤矿的采购员,去铜鼓的路上被抓,在押送处死的路上,找机会机智逃脱。
第二空,由第①段“面临死亡的毛泽东决定逃跑。在距离民团团部仅剩两百米的地方,毛泽东终于找到逃跑的机会”可以看出他冷静睿智,善于把握时机;从“当时他装扮成了安源煤矿的采购员"可以看出他大胆,勇敢,善于伪装;从他再水草边藏到天黑可以看出他能忍耐,有毅力。
第三空,首先并不矛盾,“毛泽东几次大发脾气使人害怕”和“我从来没有看见他生过气"各自侧重点不同,前者表现他生气时很有气势,后者表现他待人温和,易相处,不会无缘无故乱发脾气。所以并不矛盾。另外真实性是纪实作品最大的特点,此处写毛泽东大发脾气使人害怕将毛泽东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立体形象,更丰满。去掉后失去其真实性,对人物形象刻画无益。所以不能删。
故答案为:毛泽东假扮采购员被抓,最终逃脱;机智、有勇有谋;不同意。①毛泽东喜欢吃辣椒,与士兵们辩论还大方认输,体现了他质朴纯真、爽朗的一面;②“大发脾气使人害怕”则是他作为领导者杀伐决断的一面,只有拥有这样的魄力才能管理好红军部队,才能领导人民军队取得革命的胜利;③这样写丰满了毛泽东这一人物形象。
7.A.结合“大量伤病员的抬进抬出使临时野战医院内混乱不堪"可知,“抬进抬出”“混乱不堪"写出了伤病员之多,从侧面烘托出当时战斗的激烈,联系③段中“毛泽东在文市边缘的旷野中徘徊,蓬乱的长发无法掩饰他忧郁的神情”可知,照应下文毛泽东的忧虑情绪。
B.“徘徊"蓬乱的长发”“忧郁的神情"用动作、外貌和神态描写刻画毛泽东,结合上段中“大批的行李散乱地堆放着;大量伤病员的抬进抬出使临时野战医院内混乱不堪……”可知红军遭遇重创,场面混乱,情况危急,而这些动作、外貌、神态正体现了毛泽东内心的焦灼、紧张、烦躁,也侧面体现当时局面紧张急迫。
故答案为:A“抬进抬出"混乱不堪”写出了伤病员之多,侧面描写了当时战斗的激烈,照应下文毛泽东的忧虑情绪。
B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徘徊"写出了毛泽东对红军命运的担心,“忧郁”直接点明了毛泽东的忧虑情绪,长发“蓬乱”,说明毛泽东因投身革命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形象,一个为革命殚精竭虑的领导者形象跃然纸上。
8.第②段“大批的行李散乱地堆放着;大量伤病员的抬进抬出使临时野战医院内混乱不堪……”第③段“毛泽东在文市边缘的旷野中徘徊,蓬乱的长发无法掩饰他忧郁的神情"可看出红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一片慌乱,面对这样的情景,毛泽东神情忧郁、内心焦灼,面对如此紧急情况,作为领导人的毛泽东自然要更加煎熬,也要尽快做出正确分析和选择,所以作者知道毛泽东内心想法。这里虚构毛泽面临的现状,而现实中红军最后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走向新生,找到出路,虚与实的结合,更能体现出这一选择的重要性和困难程度,更加突出毛泽东的智慧。
故答案为:这种虚构是合理的。①通过2、3节可知,当时红军正和敌方交战,且兵力不支,红军已到生死紧要关头。作为红军领导人的毛泽东自然忧心不已。作者所描写的这个细节是基于事实材料的推演,具有合理性。②《红星》是斯诺经过实地考察、谈话、采访而写成的,这样虚构能使人物“活”起来,血肉丰满,更具感染力。
9.题干“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究竟有怎样的魅力"有何魅力其实就是分析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神。根据题干要求要结合文章进行分析,要求对所给文章有大致了解。《我三十万大军顺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红军的锐不可当和敌军的节节溃退对比,突出表现红军将士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气概。《长征》《红星照耀中国》中给我们刻画了一批共产党领导人。以毛泽东为例,他冷静睿智,和善幽默,深入了解国际政治,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关心部下,关心民众。他们的精神风貌让贫苦农民、底层劳动者至死不渝地追随他们。
故答案为:①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是一支愿意为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百姓利益而忘我奋斗、牺牲的队伍,如朱德的理想就是“使像母亲那样的人能过快乐的生活”,这正是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中国人民所热切盼望的。②在革命斗争中,他们表现了坚强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无与伦比的勇敢,比如横渡长江战役中,解放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他们为理想奋斗的激情,让斯诺也发出预言: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
(2023八上·钱塘期中)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新闻小组"拟开展“寻访桂花之旅”采访活动,请帮助他们整理素材、制作成果,完成个题。
“寻访桂花之旅"采访活动
初拟提纲
时间2023.10.20—10.28地点杭州市
采访单位新闻小组采访对象工作人员,网友,热心市民
采访目的了解桂花在杭州人心里的地位,了解与桂花有关的活动,了解桂花对杭城经济发展的作用
采访方式网络搜索,问卷调查,现场釆访
[现场采访·赏桂]
整理素材
在“了解桂花在杭州人心里的地位”现场采访中,同学们采访了工作人员、街头市民等,记录了以下素材。
材料一:
今年9月4日,杭州第一缕桂香花落杭州少年儿童公园,明星桂首开,全树15%的开花量,香气馥郁。明星桂被视为杭州桂花的先头兵,只要它一开,杭州人便知道秋天快来了。
近年来,杭州少儿公园这株“明星桂"的首次开花时间都被整理成了时间表——2022年第一次开花是9月3日,2021年第一次开花是8月20日……2013年,桂花首次开放是9月8日。
材料二:
2500年前,中国就开始种桂花,到了唐宋,桂花已经是“网红”了。古人赏桂的打开模式之一,是将桂花写入诗词之中。“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桂花被杭州人喜爱,后来成为杭州的市花,这段缘分也许从白居易的这首诗就已经开始了。
[资料搜索·摇桂]
在“寻找与桂花相关的趣味活动”资料搜索中,同学们搜集到了以下资料——
材料三: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我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选自琦君《桂花雨》,有删减)
[问卷调查·评桂]
在“评点杭城桂花”问卷调查中,同学们收到了以下评论——
材料四:
网友“觉陇桂雨":啊呀呀,我最喜欢的就是秋天了!桂花一开,财神就来。今天光是“桂花藕粉”“桂花糖"桂花糕”三样,就让我口袋满满。赞赞赞!
网友“豫南客":今天在外面吃了大餐,胃胀得难受。喝了朋友送的杭州特产桂花茶“九曲红梅”,立马舒服了很多。看来这茶叶的确有解渴养胃、消食除腻的功效。
网友“小招喵":这几天桂花开得真热烈啊!“桂花”,“桂子"贵子”,希望我家孩子明年中考也能蟾宫折桂。
10.采访复盘时,同学们对采访问题进行筛选,其中不能达成采访目的的一项是()
选项采访问题釆访对象采访目的
A您知道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中的桂花元素有哪些吗?街头民众了解桂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您知道哪些和桂花相关的诗文?街头民众了解人们对桂花中蕴藏的人文情怀的熟悉程度
C您是否购买过与桂花有关的商品?街头民众了解桂花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杭州经济的发展
A.AB.BC.C
11.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的奖牌名为“桂子”,其设计融入了桂花元素,请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12.采访过程中,萧湘看见博奥路边桂树花开满枝,桂香四溢。花下自然少不了成群结队的赏花人。有位游客正试图折断桂花的花枝。萧湘应该如何劝说游客呢?请帮萧湘设计劝说语,注意表达得体。
13.成果制作
整理、筛选好采访素材后,同学们完成了一篇新闻稿,请你为该新闻拟写标题。
____________自9月4日第一缕桂香花落杭州少年儿童公园后,近日,杭城桂花盛放,引得众多游客驻足欣赏,而杭州人更是将这份妥帖的幸福感融入了市井生活。选一方树荫,在桂花树下品茗看书。风吹过时,桂花飘落在书页上,打湿在茶汤里。回过神来,顿觉桂香悠悠。或者跟着村民去摇桂花,更别有趣味。天蒙蒙亮,此时花朵尚未展开、香气尚未散逸,树下铺好塑料布,用竹竿往枝头轻轻一敲,便成了一阵馥郁香甜的桂花雨。桂花不仅可观可闻,还能食用,这造就了杭州人“入秋”后更为隆重的仪式感——把桂花收集、筛选、清洗,搭配各具特色的糕点、茶叶、白糖等食材,创造出遍布街头巷尾的“桂花经济"。金秋桂花,是杭州除西湖外又一张闪亮的名片。
14.同学们准备把新闻稿投稿,你认为投给下面哪份报刊采用率更高?请结合消息内容和刊物风格,说明你的理由。
※《浙江法制报》
板块:时事要闻,深度说法,公告天下,案卷评析。※《每日商报》
板块:民企互访,杭商故事,财经观察。※《都市快报》
板块:今日天气,短小“鲜”闻、韵味杭州、人气活动
【答案】10.A
11.①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是杭州的象征,体现了江南杭州文化的意韵;②第4届亚残运会在杭州召开,并且正值桂花盛放时节;③奖牌名“桂子"取自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④桂子寓意蟾宫折桂,表达了对运动员的美好祝福。
12.您好!杭州的桂花确实又香又美,如果养在家中,的确别有风味。但是,公共区域的桂花属于大家,如果每个人都折上一枝,这份美将不复存在。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美好吧!
13.桂花开,幸福来(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即可)
14.我选择《都市快报》,这篇新闻写的是杭城桂花开了,杭州人或赏花、或揺花,或把桂花做进各类吃食,促进杭州经济的发展。“韵味杭州"说的是杭州的情趣、风味,与本新闻非常吻合。
【知识点】图表信息;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拟写新闻材料标题;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启示、感悟、建议类;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采访词。作答语言表达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由题意得出表达的对象是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据此确定表达时的语气和表达的主题。
(2)本题属于图文转换类型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看图,仔细观察,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读懂图示的意思.答题时注意把这些转化为语言,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即可。图文转换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从近几年的考题情况看,有时只需将图表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且往往表现为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由此可见,这种题型对考生敏锐捕捉信息,精确分析信息和准确精炼概括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3)本题考查劝说词的拟写能力。劝说,指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
(4)本道题考查对新闻关键信息的筛选和标题的提炼。解答本题抓住新闻的关键信息来组织语言概括。注意字数不要过多。
(5)本题考查对新闻消息的分类。解答本题要把握好上一题的消息内容,结合题干中给出的表格参考,选取内容风格一致的报刊阐述你的理由。
10.A.问“您知道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中的桂花元素有哪些吗?”只能了解街头民众对“亚残运会"徽章包含桂花元素的了解程度,无法达到采访目的。要了解桂花在街头民众中的地位,可以提问:您知道杭州为什么把桂花当成市花吗?
故答案为:A
11.结合“桂花是杭州的市花”可知,这个徽标四周都是桂花,因为桂花是代表“亚残运会"的举办地杭州;
结合材料二“‘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桂花被杭州人喜爱,后来成为杭州的市花,这段缘分也许从白居易的这首诗就已经开始了”可知,本次的奖牌名叫“桂子"是取自白居易的诗歌“山寺月中寻桂子”中的“桂子”,体现江南丰厚的文化底蕴;
结合材料一“今年9月4日,杭州第一缕桂香花落杭州少年儿童公园,明星桂首开,全树15%的开花量,香气馥郁。明星桂被视为杭州桂花的先头兵,只要它一开,杭州人便知道秋天快来了”可知,桂花是在金秋九月开放,这恰巧是杭州举办“亚残运会"的运动时间;
结合材料四“这几天桂花开得真热烈啊!‘桂花’,‘桂子’‘贵子’,希望我家孩子明年中考也能蟾宫折桂”可知,“桂子"谐音为“贵子”,代表蟾宫折桂之意,表达祝福运动员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祝愿。
故答案为:①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是杭州的象征,体现了江南杭州文化的意韵;②第4届亚残运会在杭州召开,并且正值桂花盛放时节;③奖牌名“桂子"取自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④桂子寓意蟾宫折桂,表达了对运动员的美好祝福。
12.劝说词是规劝对方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口语表达。劝说时,既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又要使对方愉快地接受,因此,劝说词应做到委婉、明确,称呼对方要有礼貌,说话要客气,要把劝说的理由明确告诉对方。本次劝说的对象是“折桂花的游客”,劝说内容是劝他们“爱护桂花”。
示例:您好!眼前的桂花确实很美丽,这份美丽是属于大家的,假如您把它折下来的话,这份美丽就会消亡在您手中,为了人人都能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美丽,请您手下留情!
故答案为:您好!杭州的桂花确实又香又美,如果养在家中,的确别有风味。但是,公共区域的桂花属于大家,如果每个人都折上一枝,这份美将不复存在。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美好吧!
13.根据“自9月4日第一缕桂香花落杭州少年儿童公园后,近日,杭城桂花盛放,引得众多游客驻足欣赏,而杭州人更是将这份妥帖的幸福感融入了市井生活"可知,本则新闻的写作对象是“桂花”,事件为“桂花盛开,让市民感觉到很幸福”,故新闻的标题可拟写为:桂花开放,幸福来临。
故答案为:桂花开,幸福来(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即可)
14.从表中可知《浙江法制报》主要刊登时事要闻,深度说法,公告天下,案卷评析。消息和本报刊风格不符。
《每日商报》主要刊登民企互访,杭商故事,财经观察。本则新闻介绍了“桂花创造出遍布街头巷尾的‘桂花经济’”的内容,其中“桂花经济"与《每日商报》中的“杭商故事”相吻合;
《都市快报》主要刊登杭州天气情况、短小“鲜"闻、韵味杭州、人气活动等热点新闻,本则新闻介绍了“杭城桂花盛放,引得众多游客驻足欣赏”以及“跟着村民去摇桂花,更别有趣味"的人气活动,富有杭州韵味,这与《都市快报》中的“韵味杭州”“人气活动"的内容相吻合。
示例:我建议投稿给《每日商报》,本次我们介绍了杭州桂花开了,聪明的杭州人把桂花做成各种好吃的食品,创造出遍布街头巷尾的“桂花经济”,这有利于促进杭州经济发展,让人们了解杭商的故事。《每日商报》中“杭商故事"正是向人们介绍杭州商业的内容,与本则新闻内容相吻合。
故答案为:我选择《都市快报》,这篇新闻写的是杭城桂花开了,杭州人或赏花、或揺花,或把桂花做进各类吃食,促进杭州经济的发展。“韵味杭州”说的是杭州的情趣、风味,与本新闻非常吻合。
15.(2023八上·钱塘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朵小小的、浅黄色的桂花,承载了挥之不去的乡情;一份红笔添改、连语法错误也一一纠正的讲义,寄托着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期望和鼓励;一抹蓝色的荧光,倾注了居里夫妇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几只争落向阳暖枝的莺鸟,撩拨了白居易喜爱西湖的情思……不起眼的桂花,寻常的讲义,易被忽略的荧光,小小的莺鸟……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细微的事物,却饱含着浓浓的真情。请以“物微情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范文:
物微情浓
那时很喜欢和同学出去聚餐。
因为班里人都比较喜欢吃辣,所以每次选择的餐厅不外乎是火锅店,或者湘菜馆之类的。
吃到欢乐的时候,总有人一把臭涕一把泪的,直问旁边的人要纸巾或白开水。似乎每次都是那个男生在为所有人服务,他不太喜欢吃辣,所以充当着服务生的角色。
旁边的人对他说:“嘿。递瓶水来!”他从箱子里拿出一瓶水,打开,递给那个有需要的人。开始以为他可能看女生力气小,顺手帮忙开了那瓶水,可是随着聚餐次数的增加,渐渐发现,不论对男生、女生,他都会细心地扭开水,或打开纸巾,再递给别人。
因着这感动人的细微之处,我开始关注这名“服务生"的扮演者。他不多话,性格也比较内向,可他的细心却着实令我感动。
慢慢,考试临近,大家开始忙碌起来,再没有以前那么频繁的聚餐。于是有了一个约定:考完好好聚一餐!考完最后一门科的铃刚打响,我就按捺不住想冲出去的心情。终于,我们在校门口集合,也不顾什么形象,在炎热的六月坐在路边吃着加了辣椒酱的麻辣烫。
我走到那位男生面前,看着他碗中清淡的汤,忍不住说:“最后一天了,别那么顾形象啦!”他加了一大勺辣椒酱表示默认,我这才讶异于他竟会吃辣。似乎懂得了什么……
那天大家沉浸在考完试的喜悦与暑假小别离的伤感之中,许多人发起了日志回忆以前的生活。那男生只是发了条签名:你们以后别吃辣吃得那么没形象啦,手油油的也没人帮你们开水瓶了。
果然,我猜对了。他并不是不会吃辣,只是为了我们,暂时抛弃了自己的爱好。
后来。有一次和校外的朋友去吃个火锅。当我习惯性接过身边的人递过来的水时,再也不能直接喝了。
一瓶水而已,一点小细节而已,竟又让我想起了那位男生。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本篇习作要求以“物微情浓"为题进行创作。从题目来看,重要的是有“物”有“情"。物微——何为微?不是体积和质量方面的小,应该抓住物的寻常、平凡着眼。主要内容包括:物微,稀松平常的东西,在生活中寻常可见,与物品大小无关,可以是一支钢笔,一枚书签,一本课堂笔记等;情浓,这件物品虽然随处可见,但因为送这件物品的人,对你来说比较重要,那份情难忘。所以可以是要好的同桌,帮助过你的同学,已经分开很难再见面的朋友等。既要有“物”也要有“情”,以叙述的方式,可以以物叙情,而情又是寄托于物。
【点评】本道题考查全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写作时,首先要审题准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不能错误的理解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再者,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1/1浙江省杭州市钱江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1.(2023八上·钱塘期中)萧湘等几位初二文学爱好者准备编一份《湘湖报》。他们结合课内所学,搜集课外资料,推出“古代文人的山水人生”板块,带领同学们领略古代山水诗文的魅力。
东坡被贬海南时,环境躁热,生活窘迫,日常所需“大率皆无耳"。东坡晚年思念家乡,京城却杳无消息,他内心常有飘零之感。即便如此,历尽沉浮的东坡仍未泻气,而是享受谪居蛮荒的自给自足:无炭就借助松明,无墨就请友人相造,无粮则自己不辍劳作……他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超脱的胸怀对待苦难,他是绝无仅有的人间绝版。
(1)作为编辑,你需要对初稿进行校对,这两个加点的错别字请你改正。
错别字:躁正字:错别字:泻正字:;
(2)为了让同学们能顺利阅读报纸,请给下面两个成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
杳(A.yǎoB.yáo)无消息不辍(A.chuòB.zhuì)劳作
(3)文段内画线句有语病,请指出修改方法。
2.(2023八上·钱塘期中)填入下列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选项是()
每逢深秋时节,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远眺群山环抱,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2023八上·钱塘期中)本期“古代文人的山水人生”专栏的“前言"由萧湖同学撰写,请你帮他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是古代文人书写情绪寄托情思的意象,是古代文人寻求精神独立和生命自由的安居之所。李白初次走出巴蜀群山,看着眼前①“,江入大荒流"的开阔景象,心胸也豁然开朗,充满喜悦和期待;②(作者)游览黄鹤楼,尽管眼前是③“___,___”一派欣欣向荣,但是乐景衬哀情,诗人感慨时光易逝、物是人非,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王维出使凉州,看到④“,"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慷慨、悲壮、豪迈之情油然而生;面对奇山异水,⑤(作者)产生了鄙弃尘俗之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⑥,。”而陶弘景则发出了“自康乐以来,⑦___"的感慨!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古代文人的山水人生”,去感受山水的精神意蕴吧!
(2023八上·钱塘期中)古诗文鉴赏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节选自《答谢中书书》)
【乙】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幼有异操,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冠,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①,多所取焉。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诏许之。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谓门人曰:“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
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②相望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选自《南史·隐逸下》,有删改)
[注释]①故事:办事的制度、例行的事。②冠盖:指使者。
4.请你参照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
文言语句方法释义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基本词义组词法。“高峰入云"的“入”可解释为“耸入"。①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字典查询法。A.停止。B.住下。C.阻止。②(只填字母)
自恒欲就之成语推断法。如:避害就利。③
书问不绝异课勾连法。如《与朱元思书》:猿则百叫无绝④
武帝既早与之游语境推断法。“诏许之”,根据句前“上表辞禄”,句后“止于句容之句曲山”,可推测为“答应"的意思。⑤
5.结合《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和【甲】【乙】两文,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陶弘景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3八上·钱塘期中)请阅读【甲】【乙】文段,完成各题。
【甲】
①毛泽东在前往铜鼓时,也被地方民团抓住了,当时他装扮成了安源煤矿的采购员。可以肯定地说,民团的兵丁根本没能把面前这个手拿雨伞、穿着长衫的人的真实身份搞清楚,不然他们不会在毛泽东掏出身上仅有的几十块银元时,便那么迅速地把钱收下并随即决定放了他。但是,民团队队长反对放了毛泽东,他认定这是一个危险的共产党,坚持要把毛泽东带到民团团部执行枪决。面临死亡的毛泽东决定逃跑。在距离民团团部仅剩两百米的地方,毛泽东终于找到逃跑的机会,他一直跑到一个水塘边的茅草丛中藏了起来。民团的兵丁来回搜查,几次从他藏身的地方经过,但直到天黑下来也没发现他。毛泽东在民团兵丁放弃搜捕后开始赶路。雨伞早就丢了,脚上的鞋也不知去向,光脚赶路使毛泽东的脚肿痛得厉害,幸好他遇到了一位农民。没人知道毛泽东对这位农民说了些什么,这位农民不但为毛泽东提供了食物和住处,第二天当毛泽东再次上路的时候,他身上居然已经有了钱。毛泽东花七元钱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干粮,最后安全到达铜鼓起义军的驻地。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与死神迎面相遇却又绝处逢生……他是所有身经百战的共产党高级将领中唯一身上没有留下任何战争痕迹的人。
……
②文市狭窄的街道上由于数万红军的到达显得格外拥挤。大批的行李散乱地堆放着;A大量伤病员的抬进抬出使临时野战医院内混乱不堪;红军指挥部里的电话声不断响起,前方渡口的掩护部队已经与敌人交战了,指挥员们在电话里不断地催问,军委纵队什么时候能到达渡口……
③B毛泽东在文市边缘的旷野中徘徊,蓬乱的长发无法掩饰他忧郁的神情。这里的西面就是那条名叫湘江的大河了。湘江在毛泽东心中留有挥之不去的情愫,那是一条孕育了他生命的大河,是一条赋予了他浪漫情怀的大河。
④毛泽东知道,中国工农红军,包括他自己,已经走到了一个不是走向灭亡就是走向新生的关口。那一刻的毛泽东面色黑黄,消瘦憔悴,手指被劣质的烟草熏得乌黑——整整四十一年后,美国作家特里尔是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八十二岁的毛泽东的:“黑头发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炯炯逼人的目光,保持头部稳定的宽大的双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是下巴上的黑痣。”“脸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分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稚童般的圆圆的下巴。"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节选自王树增《长征》有删改)
【乙】
①毛泽东有能够从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南京曾经一再宣告他死了,可是没有。几天以后,报上的新闻栏又出现了他的消息,而且活跃如昔。国民党也曾经好几次正式宣布“击毙"并埋葬了朱德,有时还得到有千里眼的传教士的旁证。尽管如此,这两个著名人物多次遭难,可并不妨碍他们参与许多次惊人壮举,其中包括长征。说真的,当我访问红色中国的时候,报上正盛传毛泽东的又一次死讯,但我却看到他活得好好的。不过,关于他的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看来是有一些根据的,那就是:他虽身经百战,有一次还被敌军俘获而逃脱,有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级,可是在这许多年头里,他从来没有受过一次伤。
……
②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除了这种癖好之外,他对于吃的东西就很随便。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听到他发挥爱吃辣的人都是革命者的理论。他首先举出他的本省湖南,就是因产生革命家出名的。他又列举了西班牙、墨西哥、俄国和法国来证明他的说法,可是后来有人提出意大利人也是以爱吃红辣椒和大蒜出名的例子来反驳他,他又只得笑着认输了。附带说一句,“赤匪"中间流行的一首最有趣的歌曲叫《红辣椒》。它唱的是辣椒对自己活着供人吃食没有意义感到不满,它嘲笑白菜、菠菜、青豆的浑浑噩噩、没有骨气的生活,终于领导了一场蔬菜的起义。这首《红辣椒》是毛主席最爱唱的歌。他似乎一点也没有自大狂的征象,但个人自尊心极强,他的态度使人感到他有着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C我从来没有看见他生过气,不过我听到别人说,他有几次曾经大发脾气,使人害怕。在那种时候,据说他嬉笑怒骂的本领是极其杰出和无法招架的。
(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6.[纪实·感知形象]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并感知人物形象。请阅读【甲】文第①段与【乙】文第②段,完成下列表格。
概括内容感悟形象
【甲】文第①段____________王树增和斯诺都提及毛泽东一生中从未受过伤,请根据本段内容,用词语概括毛泽东从未受伤的原因:____________。
【乙】文第②段毛泽东爱吃辣椒,爱唱《红辣椒》。《红星照耀中国》再版讨论会上,有编辑认为本段C句的“毛泽东几次大发脾气使人害怕”不仅与上文矛盾,还会破坏开国领袖的伟岸形象,建议删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本段内容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纪实·品味语言]
请参考示例,结合上下文为甲文划线句AB作批注。
示例:民团的兵丁来回搜查,几次从他藏身的地方经过,但直到天黑下来也没发现他。
批注:“一直"来回”“几次"直到”“也"等词写出了民团的兵丁搜查的次数多,时间久,侧面描写了毛泽东藏身时间长,耐力强,表现了毛泽东的机智、果断。
A大量伤病员的抬进抬出使临时野战医院内混乱不堪。
我的批注:
B毛泽东在文市边缘的旷野中徘徊,蓬乱的长发无法掩饰他忧郁的神情。
我的批注:
8.[纪实·探究写法]
同为纪实写作,同学们却发现【甲】【乙】两文中都有“虚构”的影子,请结合文章内容,针对萧湘的提问发表你的看法。
萧湘:【乙】文是斯诺对其亲眼所见的叙述。都说真实是纪实文学写作必须坚守的原则,但斯诺还是认为毛泽东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是有根据的,是不是把毛泽东的形象塑造得过于传奇了?
萧湖:这正是毛泽东给老百姓们的印象。老百姓和红军中传颂着这些富有传奇性的故事,说明毛泽东是很受人爱戴的。这也是一种历史事实。
萧湘:【甲】文第④段描写“毛泽东知道,中国工农红军,包括他自己,已经走到了一个不是走向灭亡就是走向新生的关口”,作者怎么知道毛泽东在想什么?这种虚构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9.[纪实·感悟精神]
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让当时的贫苦农民、底层劳动者至死不渝地追随他们?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来谈谈。
温馨提示:可以结合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顺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等作品思考。
(2023八上·钱塘期中)桂花是杭州的市花,“新闻小组”拟开展“寻访桂花之旅"采访活动,请帮助他们整理素材、制作成果,完成个题。
“寻访桂花之旅”采访活动
初拟提纲
时间2023.10.20—10.28地点杭州市
采访单位新闻小组采访对象工作人员,网友,热心市民
采访目的了解桂花在杭州人心里的地位,了解与桂花有关的活动,了解桂花对杭城经济发展的作用
采访方式网络搜索,问卷调查,现场釆访
[现场采访·赏桂]
整理素材
在“了解桂花在杭州人心里的地位"现场采访中,同学们采访了工作人员、街头市民等,记录了以下素材。
材料一:
今年9月4日,杭州第一缕桂香花落杭州少年儿童公园,明星桂首开,全树15%的开花量,香气馥郁。明星桂被视为杭州桂花的先头兵,只要它一开,杭州人便知道秋天快来了。
近年来,杭州少儿公园这株“明星桂”的首次开花时间都被整理成了时间表——2022年第一次开花是9月3日,2021年第一次开花是8月20日……2013年,桂花首次开放是9月8日。
材料二:
2500年前,中国就开始种桂花,到了唐宋,桂花已经是“网红"了。古人赏桂的打开模式之一,是将桂花写入诗词之中。“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桂花被杭州人喜爱,后来成为杭州的市花,这段缘分也许从白居易的这首诗就已经开始了。
[资料搜索·摇桂]
在“寻找与桂花相关的趣味活动"资料搜索中,同学们搜集到了以下资料——
材料三: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我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选自琦君《桂花雨》,有删减)
[问卷调查·评桂]
在“评点杭城桂花"问卷调查中,同学们收到了以下评论——
材料四:
网友“觉陇桂雨”:啊呀呀,我最喜欢的就是秋天了!桂花一开,财神就来。今天光是“桂花藕粉"桂花糖”“桂花糕"三样,就让我口袋满满。赞赞赞!
网友“豫南客”:今天在外面吃了大餐,胃胀得难受。喝了朋友送的杭州特产桂花茶“九曲红梅”,立马舒服了很多。看来这茶叶的确有解渴养胃、消食除腻的功效。
网友“小招喵”:这几天桂花开得真热烈啊!“桂花”,“桂子”“贵子”,希望我家孩子明年中考也能蟾宫折桂。
10.采访复盘时,同学们对采访问题进行筛选,其中不能达成采访目的的一项是()
选项采访问题釆访对象采访目的
A您知道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中的桂花元素有哪些吗?街头民众了解桂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您知道哪些和桂花相关的诗文?街头民众了解人们对桂花中蕴藏的人文情怀的熟悉程度
C您是否购买过与桂花有关的商品?街头民众了解桂花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杭州经济的发展
A.AB.BC.C
11.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的奖牌名为“桂子”,其设计融入了桂花元素,请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12.采访过程中,萧湘看见博奥路边桂树花开满枝,桂香四溢。花下自然少不了成群结队的赏花人。有位游客正试图折断桂花的花枝。萧湘应该如何劝说游客呢?请帮萧湘设计劝说语,注意表达得体。
13.成果制作
整理、筛选好采访素材后,同学们完成了一篇新闻稿,请你为该新闻拟写标题。
____________自9月4日第一缕桂香花落杭州少年儿童公园后,近日,杭城桂花盛放,引得众多游客驻足欣赏,而杭州人更是将这份妥帖的幸福感融入了市井生活。选一方树荫,在桂花树下品茗看书。风吹过时,桂花飘落在书页上,打湿在茶汤里。回过神来,顿觉桂香悠悠。或者跟着村民去摇桂花,更别有趣味。天蒙蒙亮,此时花朵尚未展开、香气尚未散逸,树下铺好塑料布,用竹竿往枝头轻轻一敲,便成了一阵馥郁香甜的桂花雨。桂花不仅可观可闻,还能食用,这造就了杭州人“入秋"后更为隆重的仪式感——把桂花收集、筛选、清洗,搭配各具特色的糕点、茶叶、白糖等食材,创造出遍布街头巷尾的“桂花经济”。金秋桂花,是杭州除西湖外又一张闪亮的名片。
14.同学们准备把新闻稿投稿,你认为投给下面哪份报刊采用率更高?请结合消息内容和刊物风格,说明你的理由。
※《浙江法制报》
板块:时事要闻,深度说法,公告天下,案卷评析。※《每日商报》
板块:民企互访,杭商故事,财经观察。※《都市快报》
板块:今日天气,短小“鲜"闻、韵味杭州、人气活动
15.(2023八上·钱塘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朵小小的、浅黄色的桂花,承载了挥之不去的乡情;一份红笔添改、连语法错误也一一纠正的讲义,寄托着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期望和鼓励;一抹蓝色的荧光,倾注了居里夫妇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几只争落向阳暖枝的莺鸟,撩拨了白居易喜爱西湖的情思……不起眼的桂花,寻常的讲义,易被忽略的荧光,小小的莺鸟……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细微的事物,却饱含着浓浓的真情。请以“物微情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燥;泄
(2)A;A
(3)他是绝无仅有的人间绝版。去掉“绝无仅有"或“人间绝版”或“间绝版"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1)躁热——燥热:(天气)干燥炎热。
泻气——泄气:泄劲。
(2)杳无消息(yǎowúxiāoxī):没有任何音讯、消息。
不辍劳作(bùchuòláozuò):不停止劳作。
(3)画线句中“绝无仅有”与“人间绝版"语义重复,可删去“绝无仅有的”或“人间绝版"或“间绝版”。
故答案为:(1)燥;泄
(2)A;A
(3)他是绝无仅有的人间绝版。去掉“绝无仅有"或“人间绝版”或“间绝版"。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词的能力。辨析的字词考点多为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音近形异字。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掌握程度。此类题的答题关键是平时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积累词语,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
(3)本道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考查热点为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用词不当等常见语病。答题时,可从病句的这几种类型入手辨析病句。
2.【答案】D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空一,根据空后“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结合“俯瞰”可知,“槐榆丹枫"同“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并列都是“俯瞰"的内容,且均为四字短语,在“俯瞰”后停顿,音节更和谐,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应读作“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故选②;
空二,根据空前“群山环抱”分析,可按从下到上的顺序,由山、林写到白云。故选④。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及运用。考查的是语言表述的规范与内在逻辑的严密性,此题是在语段中插入与上下文相互衔接的句子。做题的时候,首先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联系下文,确定与下文自然衔接的句子内容,同时寻找句子之间内在的联系,依照其内在关系,最后确定语言。
3.【答案】山随平野尽;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吴均;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颢、鹦鹉洲、窥。
故答案为:山随平野尽
崔颢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大漠孤烟直
黄河落日圆
吴均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4.交相;B;接近;断、停;已经
5.(结合内容答出两个不同方面)①情趣高雅:陶弘景能欣赏到山川之美,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尽享隐居生活的美好②才干:陶弘景自幼好学,学识渊博,曾为诸王伴读,每逢国家有大事,武帝均会书信讨教咨询。③淡泊名利:陶弘景上书请求辞去官职,隐居山中。④机智聪慧:陶弘景画了两头牛婉拒武帝的邀请。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考查范围往往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方面。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梳理概括和人物形象的把握。根据题目中已给出的提示,对应原文内容,找到或总结出每一个情节中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陶弘景字通明,是丹阳郡秣陵县(今江苏江宁县)人。从童年时候起,陶弘景就有与众不同的品行和志向。四五岁时常常用芦荻作为笔,在画土灰中学习书法。等到长大,他读了一万多卷书,一件事不了解,他就以之为耻辱。不到二十岁,他就被封为诸王的陪读,任命为奉朝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专用:煤仓租赁合同
- 2024互联网游戏开发公司与运营商分成协议
- 2024年度体育赛事LED计分屏采购合同
- 公益日活动小结(12篇)
- 2024年度EPS围挡施工及拆除合同
- 2024天然气运输环境影响评估协议
- 2024年度信息系统安全运维合同-PKISSL基础应用
- 2024年度物流仓储服务合作协议
- 2024年家禽养殖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合同
- 2024年幼儿园共建协议
- 2024-2030年组氨酸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规划
- 屠宰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 部编版(2024秋)语文一年级上册 6 .影子课件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刑事诉讼法学》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五)试题及答案
- 基于SICAS模型的区域农产品品牌直播营销策略研究
- 病例讨论英文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液压与气压传动》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实验报告)试题及答案
- 【课件】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 24秋国家开放大学《0-3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期末大作业参考答案
- 相对湿度计算公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