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新中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建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2024高一下·双鸭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
“老大爷。"周玉兆走过去轻轻地叫了一声。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道:
“同志,你们来啦?”
“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颤。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象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气也生出来了,就拼命坚持,淌到那棵大树跟前,抱住了那根树枝。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堤下面,澄河不平静地奔流着,满河闪动波光,河滩边露出一排半截的杨柳树,柳丝浸在水里。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做“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
B.周玉兆阻止老人挖沟时,“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并不是不讲人情,而是心系百姓,同时也契合了他解放军战士的身份特征。
C.“澄河水在猛涨”“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构成了小说的特定环境;澄河水流湍急,加大了小队渡河的难度,使情势更加危急。
D.与《百合花》那两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B.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C.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3.本文对老人的“眉"有几处动作描写,细腻地表现了老人的心理,请分别找出并赏析。
4.请分析小说结尾段的妙处。
(2024高一下·双鸭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人们一直强调的是它的媒介属性,这并非因为其“文学性”不重要,而是因为如果不把“网络性"说清楚,网络文学的所谓“文学性”一定会是以“纸质文学"的文学性为模板的。网络文学是媒介革命的产物,它与纸质文学的差异,和同一媒介下的“新文学”与“旧文学"、“精英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不同。随着媒介革命的深入,当网络媒介彻底成为主导媒介之后,应该不会再有网络文学的概念。
网络文学发生发展、确立基本形态的前20年,正是文学从纸质时代迈向网络时代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学形态被叫作传统网文。网络文学之所以被人们解读为“通俗文学的网络版”,其实是出于其作为“印刷文明遗腹子"的惯性。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展示了网络文学高度和深度的经典性作品,代表的是网络文学的成就。也正是由于“传统网文”形态的确立,“网络文学二十年"的总结才能谈经论典。
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并非泛泛意义上的“不朽之作”“传世经典”,而是具有文学史样本意义的文学作品,其核心特征是宏大叙事。宏大叙事是一种完满的、针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所进行的设想和历史求证,由于这种设想无法证实,因此不免带有神话色彩。
中国网络文学兴起于21世纪前后。此时,中国社会也处于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阶段,宏大叙事模式也在这个时期趋向瓦解,其社会心理转型的时间节点是20世纪90年代。网络文学的“第一世代”以“70后"80后”为主,他们是“传统网文"的主要创作群体和阅读群体。十几年后,成长于宏大叙事凋零时期的“90后”“00后"出现,对于宏大叙事,他们总是一边建构一边拆解。在以“吐槽”“玩梗"为特征的“二次元”创作中,宏大叙事不过是可供拆解、挪用、进行二次创作的数据库素材。在“二次元"转型后的网络写作中,如何讨论经典性的问题,或者是否还该用经典性这个概念来讨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的问题仍待解答。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也需要全新的视野。
(摘编自邵燕君《网络文学是否可以谈经论典》)
材料二:
网络文学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它不仅深刻地冲击和改变着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文化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和确立。但是,网络文学一直处于自发生成、自由发展的状态,作品量大,泥沙俱下,有些作品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以至于很多人将网络文学与“垃圾”“糟粕"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因此,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话题,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成为学界与政府的共同期待。
传统文学批评界对于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批评和期待,主要基于精英文学的知识体系和评价标准,是以传统的文学经典为模本的期待。批评者要求网络文学表现出超越时代的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反映当下人们最核心的困惑与焦虑等沉重命题。传统文学对文学性和思想性的要求是这一类人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评判依据。
这种文学批评的精神向度无疑是纯粹的、崇高的,但是,网络文学是来自普罗大众的文学,它植根于网络新媒体平台,体现出不同于以往任何文学的全新形态和特性。游离于网络文学的写作现场,仅仅凭传统的精英文学视野对网络文学“经典化"做出的批评,不可避免地带有与批评对象联系不深刻、不紧密的问题,因此这种文学批评很难为网络文学作者和读者以及网络媒体所接受,也就很难在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实践过程中发挥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
与学界不同的是,政府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期待,是在提倡坚持传统“经典文学”精神的基础上,把人民群众满意认可作为衡量作品的最高标准,把网络文学寓教于乐的社会效益放在评判优秀作品的首位,同时也没有否定和忽视其经济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事实上,尽管网络文学存在诸多缺陷,与学界和政府的“经典化”期待还相差甚远,但其总体的发展向度是与期待相统一的。其一,网络文学来自草根,草根是其最主流、最庞大的读者群,网络文学的第一要义就是为最广大的读者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的意志、欲望和精神需求。作为一种大众文学的网络文学,其自发的创作倾向本身就包含了惩恶扬善、维护公平与正义、追求真善关、弘扬爱国主义等核心价值观要求。其二,网络文学所反映的内容尽管“芜杂”,但大部分都是当下人们所面临的因感、焦虑和向往,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最核心的时代欲求。
在“经典化”的过程中,网络文学不仅需要方向上的指引和精神上的提升,更需要“接地气"的扶持、理解和关怀,在评判网络文学时,尤其需要尊重网络文学的特性和网络文学读者、作者的感受与需求,不能完全以传统的“经典化”标准进行评判,必须解放思想,充分考虑其多种可能性。
(摘编自刘小源《两种视野下的网络文学“经典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以纸质文学的文学性为标准来衡量,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就无从谈起,因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是建立在网络性的基础上的。
B.因为分属于不同的媒介,所以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的差异与“新文学”和“旧文学"、“精英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差异不同。
C.我国的网络文学兴起于21世纪前后,第一批创作者与读者是“70后”“80后”,而到“90后”“00后"时创作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D.网络文学群体一直难以被传统文学批评所接受,因此传统文学批评也很难在网络文学的经典化过程中发挥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二十年”的总结之所以能谈经论典,是因为“传统网文"的形态确立了,传统网文中有展示网络文学高度和深度的经典性代表作品。
B.网络文学长时间以来被与“垃圾”“糟粕"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下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品质不高,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与缺陷。
C.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寓教于乐的社会效益不在传统文学批评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期待范畴内,批评者更注重对文学性和思想性的要求。
D.只基于精英文学的知识体系和评价标准来观照网络文学是不现实的,因为网络文学来自草根和世俗生活,缺乏崇高的精神指向。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宏大叙事范畴的一项是()
A.展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巨变和时代觉醒的小说《平凡的世界》
B.展现了中国传统经典意境和历史画卷的架空历史网络小说《琅琊榜》
C.关注民族危亡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成长历程的电影剧本《八佰》
D.根据“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加工而成的神魔小说《西游记》
8.在“二次元”转型后的网络写作中,为什么会存在“如何讨论经典性的问题,或者是否还该用经典性这个概念来讨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的问题"?请简要分析。
9.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024高一下·双鸭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记曰:“舜见瞽瞍①,其容造②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臣主,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疏曰:“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无为而化矣然而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若勋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行其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与,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进之以‘六正③’,戒之以‘六邪④’,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第七》)
【注】①瞽瞍:人名,古帝虞舜之父。②造:局促不安的样子。③六正:指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④六邪:指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国之臣、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万国咸A宁B一人C有庆D必藉忠E良F作弼G无H为而化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本来。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的“固"词义不相同。
B.“富”,使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反欲斗两主"中的“斗”,两者用法相同。
C.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是给皇帝的奏议,具体说就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
D.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时代皇帝纪年的名称,从秦始皇开始有年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要让天下得到治理,太平无事,就需要理顺臣子与君主、儿子与父亲、妻子与丈夫这三种秩序。
B.韩非子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两个例子是齐国田氏夺取吕氏政权,宋国戴氏夺取子氏政权。
C.孔子认为,舜的父亲不能将舜当作儿子看待,舜的君主不能将舜当作臣子看待,这会让天下陷入混乱,从而产生非常危险的事情。
D.在魏征看来,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要想使家庭和睦,就需要了解儿子;作为一国之主的国君,要想使天下平安,就需要了解臣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
②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
14.请概括韩非和魏征的观点。
(2024高一下·双鸭山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注】①东门:即黄州东门。②九重,指朝廷。当时王安石革新朝廷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③唐代诗人韩堡曾被排挤到湖南,在咏梅诗中写下“香号返魂容易回"向唐昭宗表露心意。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黄州乱山环绕、荒凉偏僻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颈联写冬去春来,天气回温,使得沙鸥与诗人更加亲近熟悉,钓鱼坐的石头也变得温暖舒适。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五亩”“九重"相对,“已觉”紧承“岂惟”,表意丰富而连贯紧密。
D.本诗以含蓄的笔调写谪居心理,没有责怪的意味,也不沉沦于愁怀,体现出诗人豁达的情怀。
16.本诗表达了诗人矛盾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颔联和尾联简要分析。
17.(2024高一下·双鸭山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运用对偶、互文的修辞描写杭州城日夜欢歌的热闹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通过回忆祖母看望自己离开时“"的动作、描写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___”的样貌等细节,来表达对亲入绵长的思念。
(3)诗与乐自古以来就相辅相成,不少民族乐器的身影出现在唐宋诗词中,比如,在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就有“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2024高一下·双鸭山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春天走了,百花开始凋谢,黛玉对于时序的移动特别敏感,相对于冷静理性的人物,林姑娘就特别____。大观园是贾宝玉心中的人间仙境,也就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大观园的女孩子和百花一样,到了春暮就开始凋谢了。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的时候喝了仙酒与仙茶,“万艳同杯,千红一窟”,与《葬花吟》的意义也是对照的,《红楼梦》中常有这种点醒意喻之笔。《葬花吟》中有很多黛玉感伤自身之语。“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是最要高洁、孤高自负的女孩子。“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诗一般的灵魂,不但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而且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不如埋葬它,化作春泥更护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黛玉写这些骤然看来好像自怜自艾,其实不止,她已经敏感地感受到自己的命运,“花落人亡两不知”,是人世间最____的事。
《葬花词》不光是黛玉的自挽诗,也是挽一切美好短暂的东西,挽那些落花,也代表对短暂繁华的一种哀悼,对文明高峰即将走下坡的哀悼。____的抒情诗传统,到此时是个顶点。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多愁善感无可奈何伤春悲秋
B.柔情似水无能为力伤时感事
C.多愁善感无可奈何伤时感事
D.柔情似水无能为力伤春悲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她诗一般的灵魂,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即使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
B.她诗一般的灵魂,因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何况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
C.因她诗一般的灵魂,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何况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
D.她诗一般的灵魂,因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即使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
20.划线句“万艳同杯,千红一窟”谐音为“万艳同悲,千红一哭”,揭示了红楼梦的众多女性角色悲惨的人生结局,下列诗句和它修辞手法一致的是哪一项?()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024高一下·双鸭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物,化学中称为糖类。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物一般价格比较便宜;而且,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速度较快,能够及时供给能量以满足机体需要,所以,碳水化合物是大部分人____。它们也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体某些营养素的正常代谢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____,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都属于糖类化合物。糖类化合物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它不仅是营养物质,而且有些还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例如:肝脏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液中的糖与免疫活性有关。此外,核酸的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类化合物——核糖和脱氧核糖。因此,____,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1.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一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她以为要救中国,一定先要有学问,还要有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
B.平时他说出啥意见一般都得到汤阿英的尊重,这点小事更不在话下了。
C.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的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D.麦浪一起一伏,仿佛大地也漾起绸缎一般的锦纹。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3.(2024高一下·双鸭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门头沟区龙泉镇曾有着“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美誉。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建筑每次大修或改造,都要用到该地烧制的琉璃。然而,自2017年4月起,该地所有琉璃厂因烧煤不符合环保规定而被关停。这意味着相传700多年的琉璃窑火暂时熄灭。此前,该厂还承接着故宫、内蒙古成吉思汗陵等地的古建修缮订单。从非遗角度求生存,从环保角度只能关停,琉璃技艺与城市环保存矛盾,非遗文化难传承。
读了上面内容,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能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A
3.①“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中的“搭”字刻画了老人在解放军撤离后失去指望的精神状态。②“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中的“皱”字表现出老人帮助同志们渡河时的焦急、思索之态。③“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中的“耸”字传达出老人找到渡河之法后的愉悦和兴奋之情。
4.①人物:凸显了凛然坚定、甘愿牺牲的拥军老人形象。②主题:揭示了信念这一主题,表现了对军民鱼水情深的赞颂。③读者:省略号结尾,引发读者想象,留有更多回味空间。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找出文中的几处心理描写,再结合语境进行赏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1.D.“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说法错误。本文的主题是凸显军民之间的鱼水情,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能够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并不是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故答案为:D。
2.A“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说法错误,结合原文“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等内容可知,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的。
故答案为:A。
3.第一处描写是“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其中动词是“搭”,长长的眉毛搭在眼皮上,让整个人看起来缺乏精气神,再结合后文“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可知,老人是在张望着已经离开的解放军队伍,他舍不得他们离开,“搭"字刻画了老人在解放军撤离后失去指望的精神状态。
第二处描写是“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其中动词是“皱”,皱眉的动作体现老人的内心是忧虑的,再结合前后文的情节可知,解放军小队急于渡河,但河水湍急,形势危急,老人想帮助他们,皱”字表现出老人帮助同志们渡河时的焦急、思索之态。
第三处描写是“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其中动词是“耸”,长眉毛一耸一耸可以表现老人内心是喜悦的,结合文中“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可知,老人找来了帮手,可以解决渡河的难题了,“耸”字传达出老人找到渡河之法后的愉悦和兴奋之情。
故答案为:①“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中的“搭”字刻画了老人在解放军撤离后失去指望的精神状态。②“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中的“皱”字表现出老人帮助同志们渡河时的焦急、思索之态。③“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中的“耸”字传达出老人找到渡河之法后的愉悦和兴奋之情。
4.从人物塑造上看,结尾段中“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一句塑造了老人的形象,他“一动不动”的身影体现了他内心的凛然和坚定,他为了帮助解放军顺利渡河不惜破坏自己的庄稼,凸显了老人的拥军形象。
从主题上看,“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直接点明了信念这一主题,所以尾段点明主旨,深化小说赞美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
从读者角度看,文段最后是“一动不动……”,文章是以省略号来结尾,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意犹未尽之感,会让读者想象到很多种老人此后的状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故答案为:①人物:凸显了凛然坚定、甘愿牺牲的拥军老人形象。②主题:揭示了信念这一主题,表现了对军民鱼水情深的赞颂。③读者:省略号结尾,引发读者想象,留有更多回味空间。
【答案】5.B
6.D
7.D
8.①文学经典作品的核心特征是宏大叙事,但中国网络文学兴起之时,宏大叙事模式正在走向瓦解;②“二次元"创作中,宏大叙事一边被建构一边被拆解,成为进行“二次创作”的数据库素材。
9.①首先由网络文学的影响力和其存在的问题引出网络文学经典化的话题;②接着阐述了传统文学批评界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批评和期待;③然后介绍了政府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角度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期待;④接着又论述了网络文学的总体发展向度与学界和政府的经典化期待是相统一的;⑤最后对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提出了建议。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中宏大叙事范畴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⑸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行文脉络的能力。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总结句。其次记住答题格式,使用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做到层次思路要表述清楚。
5.A项,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一段中只是说“如果不把‘网络性’说清楚,网络文学的所谓‘文学性’一定会是以‘纸质文学’的文学性为模板的”,并不能由此得出“如果以纸质文学……无从谈起"的结论。
C项,“第一批创作者与读者是‘70后’‘80后’”错误,从材料一来看,第一批创作者与读者是以“70后"80后”为主。
D项,原因分析错误,由材料二中“这种文学批评很难为网络文学作者和读者以及网络媒体所接受,也就很难在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实践过程中发挥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可知,传统文学批评难以被网络文学群体接受,导致传统文学批评很难发挥指导作用,选项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答案为:B。
6.D项,“缺乏崇高的精神指向”错,根据材料二中“作为一种大众文学的网络文学,其自发的创作倾向本身就包含了惩恶扬善、维护公平与正义、追求真善美、弘扬爱国主义等核心价值观要求"可知,网络文学并不缺乏崇高的精神指向。
故答案为:D。
7.D项,宏大叙事的定义在材料一第三段。《西游记》不是“针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所进行的设想和历史求证”,因此不属于宏大叙事范畴。
故答案为:D。
8.“如何讨论经典性的问题,或者是否还该用经典性这个概念来讨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的问题"是“二次元”转型后网络写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内容,概括来说,题目问的就是为什么转型后网络写作呈现出对经典性的不确定。题目对应信息在材料一最后一段末尾,那么就要从前文中寻找答案。根据文中的“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其核心特征是宏大叙事"宏大叙事模式也在这个时期趋向瓦解”“对于宏大叙事,他们总是一边建构一边拆解……数据库素材"等内容可概括出答案。
故答案为:①文学经典作品的核心特征是宏大叙事,但中国网络文学兴起之时,宏大叙事模式正在走向瓦解;②“二次元”创作中,宏大叙事一边被建构一边被拆解,成为进行“二次创作"的数据库素材。
9.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需要先逐段分析大意,然后根据段意划分层次。材料二第一段指出网络文学的影响力和它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出材料的中心话题——网络文学经典化;第二段和第三段为一层,介绍传统文学批评界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批评和期待;第四段则是从政府角度谈论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期待;第五段论述了网络文学的总体发展向度与学界和政府的期待是相统一的;最后一段对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提出了建议。据此即可梳理出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故答案为:①首先由网络文学的影响力和其存在的问题引出网络文学经典化的话题;②接着阐述了传统文学批评界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批评和期待;③然后介绍了政府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角度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期待;④接着又论述了网络文学的总体发展向度与学界和政府的经典化期待是相统一的;⑤最后对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提出了建议。
【答案】10.BDG
11.D
12.C
13.①由此看来,废弃常道去尊尚贤人就会发生混乱,舍弃法制而任用智者就会产生危险。
②根据他们的才能选拔他们,考察他们的能力任用他们。
14.韩非反对贤人治国,主张依法治国;魏徵主张贤人治国。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关于实词,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听说:“臣子侍奉君主,儿子侍奉父亲,妻子侍奉丈夫。这三种秩序理顺以后,天下就能得到治理;如果违背了这三种秩序,天下就会混乱。这是天下的正常法则。"英明的君主,贤能的臣子,只要不改变这个法则,那么即使君主不够贤明,臣子也不敢侵夺他的权位。现在尊尚贤人、任用智者没有一定之规,都是违背孝悌忠顺之道的,可是天下人却总认为是治国之道。正因如此,在齐国田氏得以夺取吕氏政权,在宋国戴氏得以夺取子氏政权。这些人都是有才能又有智慧的人,哪里是既愚蠢又不贤的人呢?由此看来,废弃常道去尊尚贤人就会发生混乱,舍弃法制而任用智者就会产生危险。所以说:要尊尚法制而不能尊尚贤人。
古代记载说:“舜面对父亲瞽瞍的朝见,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说:‘在那种时候,真危险啊,天下危险之极!像舜这样道德高尚的人,父亲本来不能再把他当儿子看待,君主本来不能再把他当臣子看待。’”我认为:孔子根本不懂什么是孝悌忠顺之道。既然这样,那么难道道德高尚的人,在朝廷就不能做君主的臣子,在家里就不能做父亲的儿子吗?父亲之所以希望有贤惠的儿子,是因为家境贫穷时他能使家业富裕起来,父亲精神痛苦时他能使父亲高兴起来;君主之所以希望有贤能的臣下,是因为国家混乱时他能够把国家治理好,君主卑下时他能够加以尊崇。如果有了贤子却不孝敬父亲,那么父亲居家够痛苦的;有了贤臣却不效忠君主,那么君主权位也够危险的。这样说来,那么父亲有贤子、君主有贤臣倒恰好成了祸害,哪里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所谓忠臣,应该是不使君主处于危境的人;所谓孝子,应该是不非议他父母的人。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徵上疏说:“臣听说,了解臣子的没有谁能够赶得上君主,了解儿子的没有谁能够赶得上父亲。父亲如果不了解儿子,就无法使一家和睦;君主如果不了解臣子,就不能使天下一统。天下安宁,君主坐在朝廷上受万民朝拜,必须要依靠忠臣良将的辅佐,君主不必操劳天下就可无为而治。然而现在的群臣当中,很少有正直清白、才能卓越的人,大概是对他们要求得不严,磨砺得不够的缘故吧。如果用公正无私、忠心报国来勉励他们,用树立远大理想来要求他们,他们便可各有职责,各自施展其才能并实行他们的主张。显贵时要观察他们所举荐的人,富裕时要观察他们所蓄养的门客,闲居时要观察他们喜好什么,亲近时要观察他们所说的话,穷困时要观察他们不屑接受的东西,贫贱时要观察他们不屑去做的事情。根据他们的才能选拔他们,考察他们的能力任用他们,发挥他们的长处,回避他们的短处。用‘六正’来引导他们上进,用‘六邪’来使他们警戒,这样,即使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会刻苦自励;用不着规劝,他们也能努力自勉。"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第七》)
10.句意:天下安宁,君主坐在朝廷上受万民朝拜,必须要依靠忠臣良将的辅佐,君主不必操劳天下就可无为而治。
“万国”是主语,“咸宁"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咸宁”后断开,即B处断开;
“一人"是主语,“有”是谓语,“庆"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有庆”后断开,即D处断开;
“作弼"是“忠良”的谓语,“无为"前省略主语“君王”,主语前停顿,即G处断开。
故答案为:BDG。
11.A.正确。“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的“固”的词义是“险固地势”,句意:父亲本来不能再把他当儿子看待。/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
B.正确。都是使动用法。句意:是因为家境贫穷时他能使家业富裕起来。/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
C.正确。
D.错误。“从秦始皇开始有年号”错,应该是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故答案为:D。
12.C.“这会让天下陷入混乱,从而产生非常危险的事情"错误,将意思说反了。在孔子看来,舜品德高尚,所以舜的父亲不能将舜当作儿子看待,舜的君主不能将舜当作臣子看待。只有这样,天下才会得到大治,从而太平。
故答案为:C。
13.得分点:
(1)“常”,常道;“上”,尊尚;“贤”,贤人;“智”,智者。
(2)“因”,根据;“审”,考察。
故答案为:①由此看来,废弃常道去尊尚贤人就会发生混乱,舍弃法制而任用智者就会产生危险。
②根据他们的才能选拔他们,考察他们的能力任用他们。
14.由原文“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可知,废弃常道去尊尚贤人有危害,舍弃法制而任用智者就会产生危险,韩非反对贤人治国,主张依法治国;
由原文“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无为而化矣”可知,魏徵认为任用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君主能垂拱而治,不言而化,故主张贤人治国。
故答案为:韩非反对贤人治国,主张依法治国;魏徵主张贤人治国。
【答案】15.B
16.①因仕途失意而打算归隐(出世)和期待被再度起用(入世)的矛盾。②颔联:“新扫旧巢痕"暗指朝廷最近无情地扫除了旧官员,因此诗人逐渐将五亩田地作为终老的依托。③尾联:诗人早与东风相约,希望像梅开二度一样再次得到君主顾念,重回朝廷。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5.B.“写冬去春来,天气回温……钓鱼坐的石头也变得温暖舒适”错误,“已觉来多钓石温"是说“垂钓的石台也被我坐温”。
故答案为:B。
16.颔联“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意为:置下五亩薄田终老此地的计划逐渐形成,朝廷新政扫除我昔日窠巢不留一点旧痕。诗人被贬谪到黄州,官制改革使其更失去了返回朝廷的信心,于是置办的田地渐渐成为他终老的依托,他说自己终老,显然是因政治失意被贬之后,他渐渐有了终老于黄州的打算,表达出诗人打算归隐的出世想法。
尾联“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意为: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诗人又说自己早已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希望自己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委婉表示重回朝廷的期待之情。作者虽说要终老黄州,但还忘不了朝廷,这反映了诗人出世入世的矛盾纠结。
可见,诗人既有因政治失意而生归隐之心,又有希望得到君王的顾念而能重返朝廷的期待,所以他的情感是矛盾的。
故答案为:①因仕途失意而打算归隐(出世)和期待被再度起用(入世)的矛盾。②颔联:“新扫旧巢痕"暗指朝廷最近无情地扫除了旧官员,因此诗人逐渐将五亩田地作为终老的依托。③尾联:诗人早与东风相约,希望像梅开二度一样再次得到君主顾念,重回朝廷。
17.【答案】(1)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2)以手阖门;今已亭亭如盖矣
(3)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晴、菱、阖、箜篌。
故答案为:(1)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2)以手阖门;今已亭亭如盖矣
(3)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A
19.D
20.A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选择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18.第一空,“多愁善感”:一般是指一个人心思细腻、感性,内心情感容易受别的事物影响。“柔情似水":比喻情意温柔缠绵(一般指男女之间)。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细腻、敏感,应选“多愁善感”。
第二空,“无可奈何":指毫无办法。“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帮不上忙,指没有能力或能力不及。生命的逝去是人力没有办法阻止和改变、毫无办法的,应选“无可奈何"。
第三空,“伤春悲秋”:因季节景物的变化而引起的悲伤的情绪,多形容多愁善感。“伤时感事":对时事世局有所感伤。这里是说“抒情诗传统”的特征,应选“伤春悲秋"。
故答案为:A。
19.原句的语病有:
一、不合逻辑,“不但……而且”关联词语使用不当,两个句子构不成递进关系,“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之间是因果关系,可以把“不但"改成“因”;
二、不合逻辑,“飞到天尽头"是假设情况,关联词语应用“即使”。
故答案为:D。
20.“万艳同杯,千红一窟"谐音“万艳同悲,千红一哭”,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A.句意: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采用了双关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用的是双关的手法;而春蚕吐丝,丝尽而死,蜡烛燃烧,烧尽泪止,又是比喻相思之苦和爱情的至死不渝。
B.句意: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写出了春风的活力之美;“裁"字运用了拟人,赋予了“春风”人的情态,呈现出景物的动态美。
C.句意: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运用了拟人和借代。“花不语”,赋予落花人的情态特征,使用了拟人;“乱红”借代落花。
D.句意:边疆的战士们浴血奋战,血流成河,皇上开拓边疆的念头却还没停止。“边庭流血成海水"运用了夸张手法,谴责统治者穷兵黩武。
故答案为:A。
【答案】21.B
22.摄取能量最经济和最便捷的来源;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类化合物;糖类化合物对医学来说
【知识点】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结合语境分析画线句子中“一般”的含义,再逐个分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再选出相同的一项。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1.文中画横线处的“一般"与B项中的“一般”都是“通常,总体上"的意思。
A.同“一班”,表数量,用于人群。
C.“一样,一种"。
D.相当于“似的”,构成比喻修辞格。
故答案为:B。
22.①处,是因果复句中的结果句,由上文“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物一般价格比较便宜;而且,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速度较快,能够及时供给能量以满足机体需要"可知“碳水化合物是大部分人获取能量最经济和最便捷的来源”。
②处,后文中出现“糖类化合物"这一概念,故前文应有提及,文段说明主体对象为碳水化合物,故所填内容应为两者关系。从语意上看两者当属同一关系,所以要填“碳水化合物也叫糖类化合物”之类的句子。
③处,上文强调了“糖类化合物"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举例也集中在医学上的作用与意义,故要填“糖类化合物对医学而言”之类的语句。
故答案为:摄取能量最经济和最便捷的来源;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类化合物;糖类化合物对医学来说
23.【答案】【参考例文】
保护非遗,传承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今天,我将以“江海小记者"的身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非遗工坊,并体验剪纸的乐趣。
军山脚下的非遗工坊古色古香、绿意盎然,让人心旷神怡。一进入非遗工坊的精品馆一楼,蓝印花布、板鹞风筝便映入眼帘。向前走几步,一个个庞大又栩栩如生的木雕伴着淡淡的木香迎面而来。走上二楼,只见一幅幅巧夺天工的剪纸作品,让我惊叹到合不拢嘴,每一个细节都精致入微,特别是“十二生肖福字图”,那十二生肖个个活灵活现,仿佛都会在下一秒从作品上跑下来。
走了十几米,便进入了一间宽大明亮的教室,待人员到齐,剪纸活动开始了!教我们剪纸的何老师把准备好的纸放在桌上,每人都有两张已经画好图案的蜡纸,这些纸上的图案各不相同,有昂首报晓的公鸡,有翩翩起舞的蝴蝶。何老师耐心地讲明剪纸的技巧与方法后,我们就挥舞剪刀开剪了。
我还没剪几下,身边的小男孩便“哎哟"一声叫起来:“老师,我太心急了,纸被我剪断了!”我听了,不想再犯同样的错误,便静下心来,慢慢地剪,生怕也把纸剪坏,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个道理。
纸上的图案中有一部分是镂空的,我始终剪不出镂空图案,急得抓耳挠腮,可还是一作文筹莫展、束手无策,我一旁的小黄也没有进展,向我喋喋不休地抱怨:“你说说,这该怎么剪镂空的!掏孔?对折?划开?”突然,我俩同时想到了何老师教的关键步骤,是“对折!"我俩异口同声。
掌握了窍门,我们很快剪出了漂亮的窗花,何老师见了我剪的窗花,还称赞我心灵手巧呢!我十分好奇何老师是如何练成这般高强本领的,便向他抛出了小问号:“您在哪儿工作?”“在非遗工坊干了好几年。"您练手艺有诀窍吗?”“熟能生巧,天天练就练成了。"您平时在哪里创作作品?”“在后面小园,你可以去那儿看看我平时是怎么工作的!"
我叫上了几位同学一同前往,一到那儿就发现何老师正在给一盏花灯做最后一道工序。只见他在一张薄似轻纱的纸上用铅笔画上了一朵朵花,再用颜料一丝不苟地涂色,不到五分钟,便画好三朵莲花,何老师涂上了糨糊,粘在了花灯上。
我环顾了这间小小的创作室,四处挂满了何老师亲手创作的艺术品。他不辞辛苦采集原料,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是为了让非遗继续流传下去,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继续看到惟妙惟肖的蓝印花布、板鹞风筝、蜡版画……。
短暂而有意义的小记者活动结束了,我们通过近距离接触和感受非遗文化,在内心增强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一定要保护非遗,传承华夏文化的精华!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解读所给的材料,概括材料的内容,把握立意的角度。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事件,即门头沟景区龙泉镇的琉璃厂因烧煤不符合环保规定而被关停,二是这一事件的影响,一是“相传700多年的琉璃窑火暂时熄灭”,而且“该厂还承接着故宫、内蒙古成吉思汗陵等地的古建修缮订单"。该事件让人纠结的是“从非遗角度求生存,从环保角度只能关停,琉璃技艺与城市环保存矛盾,非遗文化难传承”,由此可知本次作文的中心应是“非遗"和“环保”,考生可以从支持环保的角度立意指出“非遗"应该让步,也可以从支持“非遗”的角度立意,指出环保应该让步,还可以折中二者的做法,指出各让一步。
【题干分析】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作,但要记住应文体清晰。从行文构思来看,以议论文为例,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支持环保,‘非遗’让步";然后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层层深入进行分析论证,如“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地球,就是在保护人类"‘非遗’属于过去,环保捍卫未来”“保护环境义不容辞"的角度分析。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要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立意提取】
(一)支持环保,“非遗”让步。
1.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地球,就是在保护人类。
2.“非遗"属于过去,环保捍卫未来。
3.保护环境----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支持“非遗”,环保让步。
1.保存琉璃制品的原生态,不放弃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吸纳人才的地域优势。
2.传统的张扬在于维护传统的规范,经典的传承在于维护经典的本原。
3.呼吁保护文化遗产。
(三)折中处理,各自让步。
1.“非遗"琉璃,若要保存本真,就搬迁,但国家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促进琉璃产业的合理搬迁,以及人才的转移和招纳。
2.立足环保,若不搬迁,只能改进。改造生产方式。一方面可将煤改天然气,一方面可以引入相关设备过滤煤烟,达到排放标准。
3.根据城市发展定位,若不搬迁,只能改进+拓展。琉璃厂应具备新时代思维能力,可引入现代工艺,提升传统技艺的可操作性、延续性。开拓市场,吸纳人才。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1/1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建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2024高一下·双鸭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
“老大爷。”周玉兆走过去轻轻地叫了一声。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道:
“同志,你们来啦?"
“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颤。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象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气也生出来了,就拼命坚持,淌到那棵大树跟前,抱住了那根树枝。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堤下面,澄河不平静地奔流着,满河闪动波光,河滩边露出一排半截的杨柳树,柳丝浸在水里。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做“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
B.周玉兆阻止老人挖沟时,“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并不是不讲人情,而是心系百姓,同时也契合了他解放军战士的身份特征。
C.“澄河水在猛涨"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构成了小说的特定环境;澄河水流湍急,加大了小队渡河的难度,使情势更加危急。
D.与《百合花》那两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B.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C.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3.本文对老人的“眉”有几处动作描写,细腻地表现了老人的心理,请分别找出并赏析。
4.请分析小说结尾段的妙处。
【答案】1.D
2.A
3.①“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中的“搭”字刻画了老人在解放军撤离后失去指望的精神状态。②“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中的“皱”字表现出老人帮助同志们渡河时的焦急、思索之态。③“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中的“耸”字传达出老人找到渡河之法后的愉悦和兴奋之情。
4.①人物:凸显了凛然坚定、甘愿牺牲的拥军老人形象。②主题:揭示了信念这一主题,表现了对军民鱼水情深的赞颂。③读者:省略号结尾,引发读者想象,留有更多回味空间。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同范例日期
- 财会服务合同范例
- 青海集体合同范例
- 合同范例身体疾病
- 卧室装修保洁合同范例
- 小区阳台买卖合同范例
- 铜厂煤炭采购合同范例
- 户外篮球馆租赁合同范例
- 电子商务股东合同范例
- 给排水劳务合同范例
- 静配中心PIVAS标准操作流程培训
- 期末检测卷(试题)-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儿童文学概论(第二版) 课件 第4、5章 外国儿童文学概述、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
- 消化系统疾病健康宣教
- 小学英语教学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丽水学院
- ISO28000:2022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 完整版铝板雨棚施工方案
- 社会实践-形考任务二-国开(CQ)-参考资料
- app隐私协议模板
- 超星尔雅学习通《创业法学(江西财经大学)》2024章节测试含答案(一)
- 2020-2021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七年级(下)期末英语试卷(附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