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备考知识清单
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备考知识清单
在备考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高中语文高考怎么考?考什么?
我们该如何备考?因此接下来我们将主要从以下三大内容入手:一、
了解试卷结构;二、重点模块知识清单;三、了解高考的能力要求。
一、了解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试题分布情况与分值安排
如下:
1.全国卷
板块分值题目数量
阅读题现代文阅读约36分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
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9题左右。
古诗文阅读约34分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名句名
篇默写,7题左右。
表达题语言文字运用约20分包括补充文句、成语、病句、压
缩语段或其他类型的题目,5题左右。
写作60分1题。
2.新高考卷
板块分值题目数量
阅读题现代文阅读约35分包括现代文阅读I(信息性文本)、
现代文阅读II(文学类文本),9题左右。
古诗文阅读约35分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名句名
篇默写,8题左右。
表达题语言文字运用约20分包括补充文句、成语、病句、压
缩语段或其他类型的题目,5题左右。
写作60分1题。
二、重点模块知识清单
(一)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要素
1.论点
(1)定义: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
魂。
(2)分析: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分论点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
论点);
论点提出方式:
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②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
心论点;
③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
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
(1)定义: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
(2)分类:
①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②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
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
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
3.论证
(1)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2)论证与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
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的目的
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类型
1.立论文
指对某个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看法,表明自己的意见的论述类文本。
论述类文本大多是立论文。
2.驳论文
定义:指反驳对方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的论述类文本。驳论文中反驳的方法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
证。
三、结构
1.基本结构
(1)引论
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问题,好的引论简明新颖。
(2)本论
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好的本论紧承
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3)结论
是文章结尾部分,与引论相呼应,解决问题,好的结论能深化论点,
照应开头。
2.论证结构
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总分式和琮合式。
四、论证方法
常考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引用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
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
点;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
刻。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
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
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
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
特殊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
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五、选项设错规律
常见选项设错类型及解释
设题陷阱类型解读选项特征解题方略
偷换概念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暗中将相关概念的
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改变,乍一看与原文的说法
一样,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
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只是增减“的”“了”这类虚词。注
意看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尤其要看选项句的主
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无中生有指干扰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
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迷惑考生的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
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选项句中的几个
词在原文的不同位置。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看是否能在原文
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等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
明等。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位置上,选项出现类似“XX的观点是……”
这样的句子时,注意判断是否有此类情况。注意判断选项句中的主
语、宾语与原文相关句子的主语、宾语是否一致。
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通过增、删、改换表示范围限
定或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指部分代整体、以特殊代普通
等。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表数量多少的词语:一个、几个等;
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表频
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注意看选项与原文重
要词语前边起修饰与限定作用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的关键
词是否一致。
混淆时态主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推
测、设想说成既定的事实,或反之。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已经、
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必将等。注
意选项与原文中这些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判为
“果”,把“果”错判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
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需注意:选项句中的“因”
与“果”和原文中的“因”与“果”是否在同一位置。在遇到涉及
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用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
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
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分为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文本,近几年高考所选的都
是非连续性文本,由几则表达同一个或者类似主题的材料组成。同时,
实用类文本考题的题型也相对固定,通常为两道选择题加一道主观题
的组合。选择题的提问方式相对固定,表述方式略有不同。而主观题
的问法就完全根据材料的内容而变化,需要仔细审题和结合材料作答。
L客观选择题
客观选择题,通常为两道。第一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二题则更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推断。
(1)理解分析类客观题
通常为第一小题,选项内容在原文中都能找到相应的信息,属于
对文本内容的转换表述。表述上或概括性更强,或部分文字有“区别”
(增、删、变)。注意仔细对照原文,理解出题人的命题意图。
(2)概括推断类客观题
通常为第二小题,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间往往不一样。在原文
中能找到部分相关信息(原文中的信息较分散,往往跨段落和跨材料),
但也有部分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语句,属于推断性信息。
要经过一定的推理后才能确定正误。
解答以上两类选择题的基本原则都是在文章中寻找,并仔细对照。
因此,均可运用以下解题方法:
方法详解/注意事项
1.选项切片,标关键词将选项切分为若干单位,标出选项的主
干词及限制词
2.回归原文,找对应点根据选项找到文本对应区域,再找出具
体对应词语或语句
3.视情对比,确定正误理解分析侧重题对比信息的“有无”,内
容要点一致性
2.主观题
两类主观题。一类是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概括,侧重信息的整
合;一类是考查对文本重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分析评价,侧重信息的
比较。此外,还会有一些针对文体特点设置的题目,如考查科普文的
语言特点,访谈的技巧等,因高频不高,就不再单独复习了。
(1)概括分析题
这一题型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较为重要,根据文本内容,一般要
求我们概括原因、方法、作用,或者概括问题、特点等内容。如:
方法详解/注意事项
L明确答题角度①圈出答题对象(事件或问题等)②明确题干
对范围、时空、条件等方面是否有限制
2.提取并概括信息回归原文,围绕答题对象筛选出要点信息并
进行概括
3.有条理整合答案①利用原文关键词提炼转述②分点作答、不
交叉重复
(2)比较异同题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是由多则材料构成,因此常会考查我们比较材
料异同的能力,通常要求我们比较材料的写作角度、重点内容或表达
方式等。
方法详解/注意事项
1.明确对比点根据题干提示,确定度比区域及角度
2.提取并概括信息根据限定的角度准确提取信息要点信息
3.有条理整合答案分点作答、统一思路
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板块一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
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即主题主旨)的叙事性文学体裁。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小说三要素
1.人物
人物,即小说写的是“谁”一一某个人、某类人。小说往往通过
各种细节,如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等,来塑造人物。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1)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
①主要人物:形象丰满,着墨多,在小说的人物塑造占篇幅最大;
②次要人物:次要人物通常用来烘托和反衬主要人物的形象,着
墨较少。
人物塑造描写
①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是对所要描写的人物进行直接的刻画,
不借助于其他人物和媒介物的烘托。其中包括人物的外貌、语言、动
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等。
外貌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如容貌、身材、表
情、衣着、姿态等描写。
语言描写: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及对语气的描写。语言描写有
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代
表性的语言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动作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的手法。动
作描写可以写出人物的心灵世界,有助于揭示人物心理及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
行的具体刻画。心理描写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
思想基础及行动的内在依据,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推动
故事情节的进展。
神态描写:专指面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②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则是对所描写的对象不进行直接的刻
画,借助于对其他人物或媒介物,如人所处的环境、场面的描写,来
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这种手法比较含蓄、委婉,给读者自由想象
的空间。
次要人物作用
①推动情节发展: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
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②侧面衬托,凸显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来单调的故事情
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显主要人物品质,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③揭示主题,增添小说魅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
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蕴含着
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环境
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等。
社会坏境指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地方风俗、社会关系等。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
会条件,拱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
现人物的性格。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
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
(1)自然环境的描写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照应题目;
②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⑤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的描写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影响/决定人
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情节
情节是把人物知环境等结合起来的载体,情节的层层递进发展,
对于人物塑造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也决定了小说是否精彩。梳理
情节对人物理解和主旨分析有很重要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情节安排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①全文一波三折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
可读性;
②开头结尾首尾呼应: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三要素间关系】
人物对情节具有推动作用,使情节发展更加的合理;
情节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
(3)环境的描写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
二、小说主题
(1)主题含义
小说主题指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塑造艺术形象显
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
能突出展现作者的写作用意,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所在。
(2)分析小说主题
①提取有效信息:从标题、人物、环境、情节等角度提取有效信
息;
②表述信息。
表述思路:概括文章内容+提取主题(形象+事件+情感)。
表达参考方式:这篇文章通过讲述……故事,表达了作者对……
(人),……(事/现象)的....情感。
板块二散文
一、散文分类及特点
散文可以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以及议论性散文。
1.记叙性散文
(1)特点: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
中较为平淡的人事c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
悟。
(2)写作思路:
①写作缘由一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
②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
③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唔。
2.抒情性散文
(1)特点: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
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
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2)写作思路:
①引出写作对象一咏物状景;
②时空拓展一一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
③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
④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3.议论性散文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在
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
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2)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格触动,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
的联想议论,点出道理,结合现实议论升华。
二、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1.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使形象鲜明。
2.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表达强烈感情。
3.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现,进行环境、情绪、气
氛等描写的造势。
4.伏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5.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铺垫,凸显人物性
格,增强感染力。
6.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可使要表达的
意思含蓄、深刻。
7.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
义。
8.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
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使文章内容更丰富,
形象更丰满、生动。
9.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展现事
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二)文言文阅读
板块一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推断法
1.字形推断法
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会意,形声)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1)观察字形,通过偏旁部首推断字义;
(2)分析语法,通过语法位置推断词性。
2.语境推断法
(1)内部语境:根据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推断词义;
(2)外部语境:上下文语境。
3.句式推断法
(1)找结构相似的句子;
(2)找位置相同的词语;
(3)意义相近或相对。
4.联想推断法
(1)联想学过的文言文;
(2)联想成语;
(3)联想词语。
5.邻字推断法
文言文中常见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
(1)偏义复词:用意偏在其中一个字上,另一个字起陪衬作用。
构成: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和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2)同义复词:一个词语两个字的意义一样。
6.语法推断法
(1)分析所要翻译的词在句中充当何种成分;
(2)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
(3)借助词性推断词语含义。
二、文言文虚词基础认知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不表示实在的意义,除副词外一般
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
括代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L代词
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
章简洁。常用词一之、其。
2.介词
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
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
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
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
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一一于、以、为、与。
3.连词
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
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
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
行归类。
4.副词
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问等各种语气。
5.助词
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
种辅助作用的词。
板块二文言文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
谓-宾”“定-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
心词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
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
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
放在中心词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二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
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
“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
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
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
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
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
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
“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
扬之泰州人J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
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
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和
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J
4.“者”“也”都不用
翻译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
秋也J
7.用“是”作判断动词
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
郡……”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式。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
燕王欲结于君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切
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
见放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
“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
负赵……”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二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
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
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J
4.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
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J
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
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
成分,在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
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
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
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
形式。如: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
死。
(2)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
与人J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
况还是比较少的。文言文中,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
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
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省略。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2)蒙下文谓语省略。
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
“之二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之)较。
4.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询"以''"自”等,这些介词
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
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2)省略介词“以
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试之(以)鸡,如成言。
四、倒装句
1.主谓倒装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
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谓倒装。这种谓
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甚矣!汝之不
惠!”
2.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
的后边。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不、弗、未、非、
否、毋、无、莫”等词。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
tilo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还有“谁、
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
之前。
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
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有哉!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
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
“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
译。
3.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
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
我们称它“定语后置二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
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
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在中心运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
定语”的格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
4.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多为由介词“于”“以”组成的介宾短语)
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1)动/形十于十宾(现代汉语语序:于+宾+动/形)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动十以十宾(现代汉语语序:以+宾+动)
如:申之以孝悌之义。
【注意】“于"、“以”的释义较多,并非有“于”“以”出现就是
状语后置,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说,“受制于人”解释为“被人控制”,
其中“于”就是“被”的意思,是被动句的标志。
板块三文言文断句及翻译
一、文言文断句
1.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
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
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2.动词断句法
当无法判断某个名词是属于前句还是后句时,或是遇到省略主语
或宾语的情况时,就需要用动词断句法。
动词通常充当句中谓语,即句子的核心,根据动词与前后短语的
关系和语意联系进行推断,往往能提高准嘀率。
3.虚词断句法
(1)句首的语气词有:夫、盖、焉、惟、斯等;
(2)常用于句首的关联词:纵使、然则、或、至于、已而、于
是、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常用语于句首的时间词,如:已而、顷之、未几、虽然、
既而等。
(4)句末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
等;
(5)以、于、为、贝h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
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
字前面要断开)
4.特殊句式断句法
(1)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者……也”
是典型判断句式;“安……哉不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
“受……于……”等被动句式;
(2)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何(以)……
为”等固定句式。
5.修辞方法断句法
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
的字数和结构。
6.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日"“云”"言”等。在这里
应注意两点:
(1)对话中有对话的情况;
(2)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
二、文言文翻译
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1.第一步:
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
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
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2.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一留、删、换
(1)“留”,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
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主要有:
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
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
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
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二
(3)“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
予”等换成“我二把“尔、汝”等换成“你”;
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
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3.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一调、补、变
(1)“调”,调整句式。
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
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
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⑵“补”,增补。
①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②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3)“变”,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
比喻、借代、引用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地说法、互文地说法等,
直译时会不明确。
(三)古代诗歌鉴赏
板块一诗歌形象及语言
鉴赏形象
一、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
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
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
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
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J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1
(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6)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昌龄的《出塞》。
二、景物形象
1.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等
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
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2.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
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一致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叫“意境
三、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多见于咏物诗。
鉴赏语言
一、常见的语言特色
1.语言特点类常用词汇
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
重、简约、简洁、精练、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
语化、明白如话等c
风格类常用词汇
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
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俳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
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
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
二、常见的语言风格
1.平淡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
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
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
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工丽
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
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
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直率
语言亳不隐晦,亳不修饰,依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如《诗经•硕
鼠》。
委婉(含蓄)
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
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
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
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自然
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
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
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
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
生动自然。
清幽
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
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J
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
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
比清幽的美感。
雄奇
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奔放
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
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立于江岸对景
抒情的壮怀气魄。
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
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
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未者。念天地之
悠悠,独怆然而涕下J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
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
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
诗律和铿锵的音韵c如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板块二诗歌主题分类
从诗歌主题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咏物诗、思乡怀人诗、送别诗、
咏史怀古诗、边塞诗、羁旅诗、山水田园诗。
一、咏物诗
1.内涵: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鉴赏内容
(1)思想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
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伤时感事,或愤世嫉俗,或针夜时
弊。
(2)常用手法
①具体描写的方法: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修辞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等;
③抒情方式:主要是托物言志。
二、思乡怀人诗
1.内涵:古代文人可能因在外做官、游学赶考、征战在外等原因,
长久寄居他乡,于是他们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
乡思,我们统统称之为思乡怀人诗。
2.鉴赏内容
(1)思想情感
①思亲念友一亲情挚爱之深;
②思念故乡一独居他乡之闷;
③羁旅愁思;
④边关思乡(任战不归,身不由己的天涯羁旅)一一厌战思亲之
切;
⑤闺中怀人。
(2)常用手法
①触景伤情(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情景
交融);
②感时(即事)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思乡、伤春悲
秋、日暮思归、看柳、登高、凭栏、闻笛、望月;
③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④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对比。
三、送别诗
1.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
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
情。
2.鉴赏内容
(1)思想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常用手法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别情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
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③以乐景衬哀情;
④想象: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与关切。
四、咏史怀古诗
1.内涵: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
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
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
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2.鉴赏内容
(1)思想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无。
(2)常用手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形成
鲜明的对比;
③借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哀情。
五、边塞诗
1.内涵: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边塞诗初步发
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
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
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2.鉴赏内容
(1)思想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定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2)常用手法
①修辞: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侧面烘托、肖像描写、动作(细节)描写等
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六、羁旅诗
1.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
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
愁苦。
2.鉴赏内容
(1)思想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之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
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
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忧怨愤慨之情。
(2)常用手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以乐写哀);
③虚实结合。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
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别
恨离情;
七、山水田园诗
L内涵: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为题材,一般分为山水诗和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
园诗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2.鉴赏内容
(1)思想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闲适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2)常用手法
①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②写景的表现手法有: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
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触觉的
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
③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境;乐景写哀情(反衬)。
(四)语言文字运用
字形
类型一:同音致误
【字形辨析方法】
形旁辨识法
汉字中有80%的字是形声字,可以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
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例如:“讴(讴)歌英雄”和“泌(呕)心沥血”
中混淆的三个字“讴、呕、讴”,都是形声字,这就可以从形旁入手
分辨它们:“讴”形旁是",即"言”字,表示该字与语言或话语
有关,“讴歌英雄”当然需要用优美的语言歌颂杰出的英雄了。因此,
“讴歌英雄”中的“讴”必须写作”字旁的“讴二“呕”的形旁
是“口”,表明是和嘴有关的一个动作,即“呕吐”。“呕心沥血”指
的是倾吐心血,极端劳苦,应该用“口”字旁的“呕”字。“讴”的
形旁是",表明和水有关,粪肥加水经过长时间的浸泡俗称“酒
肥”。
2.意义辨识法
有些字词本身含义隽永,可根据意义记字形。如“融会贯通”容
易写成“融汇贯通)“融会贯通”的基本词义应该是“参合多方面的
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这里需要“体会”的含义,
因而必须用“会”而不能用“汇
3.并举辨识法
汉语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意义丰富而结构对应的词语,可以利用
词语结构上的并举关系进行辨析识记。例如:
(1)名门旺(望)族
“门”与“族”对应,指家族;“名”与“望”相同,指有名望
的。
(2)奴颜卑(婢)膝
“奴”与“婢”对应。奴颜,奴才的脸,满面谄媚相;婢膝,侍
女的膝,常常下跪。指表情和动作奴才相十足,形容对人拍马讨好卑
鄙无耻的样子。
(3)轻歌慢(曼)舞
“歌”与“舞”对应,“曼”是柔和的意思,与“轻”对应。
(4)前据(倨)后恭
“前”与"后”对应,“恭”是恭敬的意思,与表示傲慢的“倨”
对应。
(5)插科打浑(浑)
“插”与“打”都是动词,是对应的,“科”与“洋”对应。科,
指古典戏曲中的表情和动作;浑,诙谐逗趣的话。“插科打浑”是指
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6)嘻(嬉)笑怒骂
嬉,游戏,动词性。嘻,拟声词。因为“笑”“怒”“骂”三字都
是动词,可以推断出这里应该用动词“嬉工
(7)仗义直(执)言
“仗义”是动宾结构,从词语的结构对应的角度可判断后面不应
该是偏正结构的“直言”,而应该是动宾结构的“执言这种方法适
用于辨析结构整齐的多音节词语。
4.语境辨识法
语境辨识法,即借助语境来判断字形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特别
是对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
之匹配者。例如:
耗费功(工)力“工力”与“功力”,都表示“功夫和力量”。“功
力”还表示“功效”,如“功力不佳”;而表示“某项工作所需要的人
力”时,只能写作“工力”。
类型二:形近致误
现代汉字中有很多字的形状相似,差别细微,但意义不同,这些
字极易用错。如“戌”与“戍”、“崇”与“祟”、“骄”与“娇”、“躁”
与“燥”等形似字,高考都曾考查过。
【常见形近义不同词语】
1.不负众望/‘不孚众望
不负(f自)众望: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②不孚(f6)众望:孚:信服,相信。望:期望,希望。意思
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例如: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巳乔,他在世界杯果然不孚
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义)
“不孚众望”的意思是不能使众人信服,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
一字之差的成语“不负众望”混淆了,这里应该用“不负众望”。
2.事倍功半/’事半功倍
①事倍功半: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大,收效小。
②事半功倍: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
容用力小而收效大C与事倍功半意义相反,
例如: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拥有它,并意味
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义)
“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而该句却把它
与语义完全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混淆了。
3.别树一帜/‘别有洞天/别开生面
①别树一帜:别,另外;树,立;帜,旗帜。比喻另创一家或另创局
面。
②别有洞天:指洞中另有天地,形容风景奇特或艺术创作,引人
入胜。
③别开生面:出自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凌烟功臣
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J意思是凌烟阁里的功臣画像本来已经褪
色了,只是经曹将军重画之后才显得布生气。后多用来形容文艺作品
另创新的形式、风格等。
例如:曲阳文物众多,风景如画,真山真水,别有洞天,旅游资
源十分丰富。(此处用于文物创作和风景)
4.不日/近日
①不日:不几天,未来几天只内,只表示未来。
②近日:最近的几天,指近来、最近的一段时间,刚过去的数
日内,谓近在十日之内。
例如:她不日将动身赴美留学。
5.原型/原形
①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
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②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有时含贬义,如“原形毕露”。
例如:在这种情况下,造谣煽动的坏分子,则在人民面前暴露了
原形,失去了活动的市场。”(含贬义)
6.委屈/委曲
①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②委曲(qii):事情的经过、底细和原委。委曲还可指曲意迁就,
故成语“委曲求全”意思是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
而让步。
例如:《西游记》第七三回:“女子道:'师兄原不知这个委由。
那和尚乃唐朝差往西天取经去的
7.隐晦/隐讳
①隐晦:指说的话、写的文章所表示的意思曲折不明显。
②隐讳:讳,因有所顾忌而不敢说或不愿说;故隐讳,指有所顾
忌或难言之隐而隐瞒不说。
例如:谦虚常被误认为是隐讳,沉默常被误认为是怪癖。一一贺
拉斯
8.处事/处世
①处事:处理事务
②处世:指在社会上活动待人接物,应付世情;与世人相处交往。
例如:平日待人处事,最好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所谓退一步海阔
天空。
9.面世/面市
①面世:作品出版、产品出厂,呈现在世人面前。多指作品、科
技产品与世人见面C
②面市:谓产品投放市场,同消费者见面。一般商品上市。
例如:在火烧总统府的时候,孙先生所著有关革命的书籍和手稿,
很多都被烧毁或失散了……孙先生这一部分论着,就此不能面世,万
分可惜。
10.做客/作客
①做客:自己访问别人,指去别人家拜访,或者在别人家留宿。
因为接受别人的邀请或主动探访别人,目的是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等。
一般而言时间较短,做客之处一般是单位、家庭。
②作客:自己寄居在别处。通常是因为求学、谋生、创业等原因
而寄居在他乡,现实功利性比较强。一般而言时间较长,作客之处一
般是地方、区域。
例如:他大学出业后去了海外,后来一直作客加拿大,将近二十
年了,我和他没见过一面。
11.意气/义气
①意气:有志向和气概,或人有精神。但也可指由于主观和偏激
而产生的情绪,意气用事。
②义气:指节烈、正义的气概。引申为刚正之气。由于私人关系
而甘于替别人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例如:《西游补》第十三回:“你还不知那秦汉,当时意气如今消
了。”
12.启用/起用
①启用:开始使用,大多指物。
②起用:重新使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提拔使用,大多指人。
例如:该厂自去年底起用了许多老技术员。
13.悠远/幽远
①悠远:一般用于空间距离的辽远。离现在时间长或距离远,也
指乐音、歌声带给人的那种长远缥缈的感觉。
②幽远:一般用于环境的描写,幽深,深远。
例如: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相前面谈着,但那感
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14.牟取/谋取
①牟取:(非法)谋取名利,尤指以不正当的或非法的手段牟取
钱财和私利。只用于名利和个人。
②谋取:设法取得,指以智计谋划设法取得,一般为中性词,无
褒贬之义。可以用于名利,也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传染病医院工作总结
- 产品经理试用期工作总结
- 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
- 中学生代表毕业典礼演讲稿
- 报关实务-教学课件 第一章 海关概念
- 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有哪些渠道
- 影像工作室创新创业计划书
- 英语科组尝试教学阶段性总结
- OECD -二十国集团 经合组织公司治理原则2023
- 教学技术课件教学课件
- 2024-2030年瓷砖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4年度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共1000题)
- 宾馆改造工程冬季施工方案
- 2024年餐厅服务员(高级)职业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GB/T 16915.2-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固定式电气装置的开关第2-1部分:电子控制装置的特殊要求
-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2024年贵州铜仁市公开引进千名英才(事业单位77名)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人教八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Section A (1a-2d)》教学课件
- 室外球墨铸铁管施工方案
- 通用技术学考300题
- 公寓购房合同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