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第三轮复习:古诗词赏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三轮复习:古诗词赏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三轮复习:古诗词赏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三轮复习:古诗词赏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三轮复习:古诗词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高考语文第三轮复习:古诗词赏析一.试题(共20小题)1.(2023•柳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伤春陈与义〔宋代〕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②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注:①建炎三年,金兵大举过江,攻下建康,十二月,入临安。第二年又攻破明州,迫使宋高宗乘船逃入海上。陈与义当时正流落到湖南境内邵阳。②甘泉:此处代指宋皇宫。③向延阁:指长沙太守向子湮。(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是因,下句是果。朝廷无策抗金,使得金兵长驱直人,国事危急。B.颔联“初怪”“岂知”二词,惊叹效果强烈,局势出人意料,矛头指向皇帝。C.颈联诗人虽愁白了头发,却适逢春天繁花吐艳,触景生情,不禁“稍喜”。D.诗歌在布局和用笔上巧妙经营,忧喜错出,起伏顿挫,用事、抒情步步深入。(2)宋代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评价陈与义的诗:“……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2.(2023•辽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过邻家陆游初寒偏著苦吟身,情话时时过近邻。嘉穟连云无水旱,齐民转壑自酸辛。室庐封鐍多逋户,市邑萧条少醉人。甑未生尘羹有糁,吾曹切勿怨常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写自己这个苦吟诗人常到邻家充满真情地扯扯家常、谈谈心。B.“嘉穟连云”与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使用的手法是不同的。C.颈联写房子封了,有很多人家都逃亡了;市镇萧条冷落,很少有人醉酒。D.“甑未生尘”说明砂锅经常使用,也就是还有米下锅,这样写含蓄蕴藉。(2)陆游邻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从他对邻家生活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他自己又是怎样反思的?请结合诗意简要回答。3.(2023•合肥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杭州城郑谷漠漠江天外,登临返照间。潮来无别浦①,木落见他山。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注】①别浦:江河入海处称“浦”,又称“别浦”。(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把目光投向辽远的江天之外,为全诗设置广阔的背景。B.首联下句“登临返照间”展示夕阳返照的景象,暗示了登临的时间。C.颈联从视觉和听觉着笔,写渔人白天静观沙鸟,夜晚闲唱渔歌。D.最后一句寄情于帆,将“岁穷归未得”的思乡之情表达得含蓄蕴藉。(2)宋代范晞文点评说:“(郑谷)有句云‘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李洞有‘楼高惊雨阔,木落觉城空’,非不佳,但‘惊’‘觉’两字失于有意,不若谷诗之自在。”你觉得哪两句更好?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2023•雨花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浓云散开,汉阳城依稀可见,只须一日就抵达,“犹是”写出即将结束漂泊行程的欣慰。B.颔联联中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商贾白日酣眠,风平浪静,晚上船夫细语,江潮悄涨。C.颈联诗人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悲凉万分,无限的惆怅已使两鬓斑白,独对明月,归思更切。D.本诗虽截取漂泊生涯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诗歌连环承转,意脉相连,饶有韵味。(2)全诗不着一“愁”字,却写尽愁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愁”的内涵。5.(2023•湖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小题。双调•清江引•幽居[元]张可久红尘是非不到我,茅屋秋风破。山村小过活,老砚闲工课。疏篱外,玉梅三四朵。(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茅屋”一句,可以令我们想起杜甫的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过活即生活之意,作者幽居于山村,屏绝外界之是非,十分悠然。C.“老砚闲工课”句,“老砚”意为老旧之砚。“闲”就是闲置之意。D.作品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风格恬淡。作者潇洒之气,跃然纸上。(2)请结合末句,分析作者的精神世界。6.(2023•渭南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将入关安陆遇兵寇①杜荀鹤家贫无计早离家,离得家来蹇滞多。已是数程行雨雪,更堪中路阻兵戈。几州户口看成血,一旦天心却许和。四面烟尘少无处,不知吾土自如何。【注释】①此诗作于唐僖宗乾符年间。乾符年间,王仙芝、黄巢先后领导起义军对抗朝廷,兵锋席卷南北,兵火遍及全国。本诗写的是诗人入京途中的感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回顾离家的原因,用“蹇滞”二字概括了自己身在旅途的状态。B.颔联写旅途中雨雪交加,指明自己能够承受战乱所带来的痛苦。C.颈联写兵事所经,伤残已甚,却意外得知朝廷同意招降纳叛。D.本诗叙事抒情不加雕饰,语言朴实,格律工整,直抒胸臆,情真意切。(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7.(2023•乌鲁木齐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问题。观公孙大娘①弟子舞剑器②行(节选)杜甫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张先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舞彻伊州③,头上宫花颤未休。【注】①公孙大娘: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教坊舞者。②剑器:古舞曲名,属健舞(武舞)之一。③伊州:曲调名。(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词的起笔都写了演出的舞者,杜诗着重展现其妆容,而张词精描其发饰。B.杜诗末句描绘公孙氏舞罢的情景:场上肃静空阔,如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C.张词结尾写一曲舞毕,而舞者头上的宫花犹在颤巍巍地摇晃不休,极有画面感。D.两首诗词都描摹了舞者姿态,但二者风格不同,前者雄健刚劲,后者轻盈柔美。(2)两首诗词都塑造了技艺高超的舞者,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8.(2023•梅河口市校级三模)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注】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注】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日初晴,新燕衔泥呢喃。这两句色彩明快,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B.在春日美景中词人却想起多病的沈约,词意到此转折,让读者禁不住想知道为什么这样。C.鸿雁不捎个信来,而鹧鸪的啼声又充满离愁别绪,更是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D.上片运用先实后虚的手法,下片则虚实结合,情中见景,体现了词人写作手法的高妙。(2)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怀人之作,请以结尾一句为例,简要分析两首词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不同。9.(2023•池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春泛若耶溪【注】綦毋潜[唐]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注】若耶溪:浙江省绍兴市,北流入运河。相传为西施浣纱之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扣紧“泛”字,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摹,寂静的景物富有动感。綦毋潜“善写方外之情”,给“若耶溪”抹上一层“孤清”的色彩。B.诗的开头两句,写出了春夜泛舟的原因及方式。他之所以泛舟是由于他“幽意”不曾“断绝”,于是选取“轻舟荡漾”的方式出行。C.“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泛舟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用简练的笔墨写出了诗人乘坐的小舟在溪水中千回百转的动态之状。D.本诗所描绘的夜景,给人带来轻松惬意的美感享受。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作结,情景之间融合无迹,浑然一体。(2)王维与綦毋潜同为“田园山水诗派”名家。请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两首诗,谈谈他们各自所抒发的情感。10.(2023•郴州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畬田词》其一(王禹偁)大家齐力斫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畬田词》其四(王禹偁)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注】北宋淳化二年(991年),诗人因上疏为遭受诬陷的朝臣徐铉辩冤而触怒宋太宗,被贬为商州(治所在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当时商州还很荒僻,其属县丰阳、上津一带多是深山穷谷,车辙不通,农业上仍是刀耕火种。(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组诗围绕描写商州丰阳、上津一带畲田耕作的风俗,生动地记录了山区刀耕火种的情景,但又各有侧重。B.第一首描绘了山民们登上高山,伐树斩草,烧灰种地,烟云火影笼罩山头,悠扬田歌回荡山间,组合成一幅热情洋溢的劳动图景。C.第二首以轻快的笔调描述了畬田中协力互耕、依次而进的特点,表现了山民的勤奋和愉快心情。D.诗人站在观赏者的角度作客观描述,用劳动者的口吻唱出他们的心声,使组诗更显得活泼自然,真切感人。(2)王禹偁推崇白居易和杜甫,力求在朴素浅近的语言中表达深刻幽远的哲理。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11.(2023•山西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中秋夜李峤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中秋月张祜碧落【注】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注】碧落:道家认为东方最高的天有碧霞遍布,故称为“碧落”,后用以指天空。(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圆魄”“桂含姿”,都是喻指月亮,同时也都点明了诗歌中的所咏之物。B.“四海”“万里”,并非确指,诗中借这两个词语写出中秋月照射范围之广。C.“何处”与“万里”“绝域”“高城”相呼应,使诗歌巧妙地由咏月转为说理。D.两首诗均以问句结尾,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并无生硬之感。(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是说理,所说之理各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12.(2023•河西区一模)阅读诗歌,完成问题。寄微之三首(其三)①白居易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有如河岳气②,相合方氛氲。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注】①此诗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时被贬通州司马。②河岳气:犹言江山之气。氛氲:阴阳二气会合之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遥寄朋友微之之作,两人此时处境相似,都不得志,且天各一方。B.诗人在被贬谪的困境中还为友人的命运深感忧虑,约定将来与友人在他乡重逢。C.诗人用“河岳气”两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气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时格外和乐融洽。D.诗中很多词句具有象征意味,象征手法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诗歌意蕴深刻。(2)简析“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一句中“狂风”和“孤云”的象征含义。(3)本诗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期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是本诗末两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人具体处境简要分析。13.(2023•南通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水调歌头•对月有感①朱敦儒天宇著垂象,日月共回旋。因何明月,偏被指点古来传。浪语修成七宝,漫说霓裳九奏,阿姊最婵娟。愤激书青奏,伏愿听臣言。诏六丁②,驱狡兔,屏痴蟾。移根老桂,种在历历白榆边。深锁广寒宫殿,不许姮娥歌舞,按次守星躔③。永使无亏缺,长对日团圆。【注】①此词作于靖康之变后。②六丁:传说中的阴神,为天帝所役使。③星躔:星宿的序次。(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天宇垂象、日月回旋,气象恢弘,境界阔大,富有感染力,体现豪放派的词风。B.上片想象月宫中绚丽的七宝楼台、袅袅的仙乐及美丽的嫦娥,寄托作者对明月的神往。C.下片运用传说,词人希望“诏六丁,驱狡兔,屏痴蟾”,暗讽当时朝廷官员不能尽忠职守。D.整首词深沉清峻,气势磅礴,充溢着“慷慨悲凉”之气,但又不失浪漫主义的色彩。(2)本词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结句都有祝愿之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14.(2023•郑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算山①陆龟蒙②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五十八年争虎视,三千馀骑骋龙媒③。何如今日家天下,闾阖④门临万国开。[注]①算山:位于今浙江宁波附近。②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杰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③龙媒:骏马。④阊阖: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朝廷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算山一带险固的地理形势,接着点出唐末的藩镇借此有利地势割据一方的时局。B.颔联叙述周瑜用计谋大败曹军的史实,“清宵定”与“白昼灰”对举,表现了曹军覆灭之快。C.颈联承接上联,写东吴政权从三千骑起家、延续五十八年的历史,为结尾抒发感慨作铺垫。D.尾联卒章显志,期盼唐王朝再次出现万国来朝的繁荣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统一的渴望。(2)本诗与李白《蜀道难》都有对山川险固的描写,请分析这两首诗相关描写的意图有何异同?15.(2023•新华区校级四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下列选项中,对上词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显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和赞扬;表明作者对如今朝廷无心北伐复国,一味苟且偷安的不满。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既体现了作者对刘裕北伐军容之盛状的仰慕和赞扬,又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实现北伐的雄心壮志。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语气强烈,满腹积郁喷泻而出,与“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忧愤异曲同工。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诗人用廉颇的典故,直抒胸臆,既体现了作者渴望如廉颇那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的热情;又有着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哀伤和苍凉感,是作者沉郁悲愤的表达。(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词人引用的一个典故。请简要解释这个典故的意思,并说明词人用典的目的。16.(2023•九江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同学彭道士、参寥①李商隐莫羡仙家有上真②,仙家暂谪亦千春。月中桂树高多少,试问西河研树人③。赠白道者李商隐十二楼④前再拜辞,灵风正满碧桃枝。壶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壶中伤别离。【注】①彭道士、参寥:诗人学道时的道友。②上真:仙人。道家将仙人分成太上、上真、中真、下真。③西河斫树人:吴刚,西河人,学道有过,谪令伐树。④十二楼:传说中的仙入居处。⑤壶中:相传仙人壶公能于一壶中变化出天地,中有日月,有如世间。后比喻仙境或胜境。(1)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均为诗人的交际应酬之作,涉及的三位友人均有修道的背景。B.“月中桂树高多少”表现了吴刚的罪罚之重,以典喻理,蕴含深刻。C.《赠白道者》首句写白道者在十二楼前以郑重态度向诗人再拜而辞。D.《赠白道者》第二句生动地描写了春日和煦、碧桃花开的辞行环境。(2)诗人在两首诗中均以仙家故事来表达俗世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17.(2023•江苏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春归①杜甫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别来频甲子②,倏忽又春华。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诗人辗转返回成都草堂之时。②甲子,古人以天干地支计年计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春归”可理解为春天即将离去,也可以理解为在春天欲尽的时节诗人归家,诗歌以景、事、情等与之相呼应。B.“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中,“静”字写出远鸥“浮水”的神韵,而“斜”字则表现了轻燕迎风低飞的情态。C.诗人“醒复醉”,与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D.全诗层次清晰,先写草堂及周边的景物和触发的情感,再写赏春的具体行为和所见之景,最后抒写对人生的感悟。(2)古人评点本诗“自伤自解”,诗人是如何“自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8.(2023•铜仁市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①花下作叶梦得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②晴空。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注]①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②罥(juàn):缠绕。(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前两句是词人限前所见之景:一场风雨袭来,来禽花随风凋落。B.“落花”两句不说风雨摧残落花,反说落花风前舞,送走黄昏雨,创意甚新。C.下片前两句正面点题,写词人雨后同干誉、才卿两位友人在来禽花下饮酒,可见主客情意之厚。D.最后两句词人巧语宽慰,劝慰美人,又设身处地,表达了自己能同其悲欢的感慨。(2)前人评价这首小词“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请结合该词简析“豪放之气”体现在哪些方面?19.(2023•泰和县校级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被檄夜赴邓州幕府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B.“敝裘赢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D.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0.(2023•宜宾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①,不学荆州利木奴②。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救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①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②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增财。(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起笔如叙家常,笔墨自然朴实,却有清新之气,用笔深得陶诗之高妙。B.颔联借用典故,表达鲜明立场,暗示诗人希望自己有如橘树般高洁的品格。C.颈联以“喷雪”状开花之盛,“垂珠”描硕果之丰,抒发诗人的愉悦之情。D.全诗写橘实写己,寄情于橘树,在平缓的语调中隐藏着诗人颇不宁静的心。(2)欧阳修评价此诗“初食如橄榄,真味久愈在”——即言淡意远。请结合尾联,谈谈你的理解。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三轮复习:古诗词赏析·答案一.试题(共20小题)1.(2023•柳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伤春陈与义〔宋代〕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②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注:①建炎三年,金兵大举过江,攻下建康,十二月,入临安。第二年又攻破明州,迫使宋高宗乘船逃入海上。陈与义当时正流落到湖南境内邵阳。②甘泉:此处代指宋皇宫。③向延阁:指长沙太守向子湮。(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上句是因,下句是果。朝廷无策抗金,使得金兵长驱直人,国事危急。B.颔联“初怪”“岂知”二词,惊叹效果强烈,局势出人意料,矛头指向皇帝。C.颈联诗人虽愁白了头发,却适逢春天繁花吐艳,触景生情,不禁“稍喜”。D.诗歌在布局和用笔上巧妙经营,忧喜错出,起伏顿挫,用事、抒情步步深入。(2)宋代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评价陈与义的诗:“……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分析诗词主旨;鉴赏诗词技巧.【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求抓住诗歌题材,领悟诗歌主旨和情感。(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艺术特点的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诗歌的含义,明确“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的特点,再结合诗句分析。【解答】(1)C.“适逢春天繁花吐艳,触景生情,不禁‘稍喜’”错误,颈联句意是“我为国事忧虑,连发都愁白了,可是年年春天百花照样开了千重万重,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山河已经残缺不全似的”,联系下文“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可知诗人不是因繁花似锦而稍喜,而是因长沙太守向子湮不负厚望、敢以疲乏的军队抵抗猖狂的敌军而稍微感到高兴一些。故选:C。(2)本诗首联以汉代匈奴入侵,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宫,比况南宋统治集团无策抵抗,金兵长驱直入,逼近京都的情景;颔联又表现了局势出人意料的变化,由“初怪”到“岂知”,既写出了诗人情感的变化,又展现了朝廷节节败退、统治者狼狈奔逃的局面,所以诗人对南宋朝廷采取的不抵抗政策,一味退却逃跑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不满,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向子湮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冒犯野兽一般的金国侵略军的锋锐之气,是具有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的,此句充满了对向子湮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之情,以赞扬抗金将领的勇敢行为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诗歌从叹惜朝廷无平戎之策致使金兵南侵,到悲愤朝廷无能致使内地沦陷,最后赞扬抗金将领的勇敢行为,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全诗情感慷慨悲壮,表现诗人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可知诗歌情感慷慨悲壮。“坐使甘泉照夕烽”,“甘泉”,本来是汉代的行宫,这里指宋代京城和宫殿。诗中是说,由于高踞庙堂的那些人低能不中用,拿不出抗金的办法,因而使京城皇宫也映照在报警的烽火中。“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孤臣是作者自指,也是泛指占领区的爱国臣民;“霜发三千”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烟花一万重”,原是杜甫《伤春》诗中的句子,指唐代的京城长安,“烟花万重”描写繁花盛开,可见当时的繁华和美丽。这里,陈与义借用这个句子来表现对北宋京城汴梁(今开封)的怀念。“每岁”,每一年,也就是年年,这里表示自己年年都在怀念着沦陷的故都,为南宋危难而忧愁不安。诗人笔下,“甘泉夕烽”“霜发三千”“烟花万重”等画面构造,意境沉郁雄浑,形象鲜明,对照深刻,忧愤深广。可知诗歌境界开阔苍凉。“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开始觉得京城听到战马嘶鸣已经是很可惊怪的事,哪里知道,连皇帝也被赶到偏僻的海边去了。说明那些腐败无能的居庙堂者,把国家弄成了什么样子。“疲兵敢犯犬羊锋”,略感可喜的,还有长沙太守向子湮,以及像向子湮的老臣,敢于带领疲劳的军民与敌人打一仗。“初怪”“岂知”的语气,造成强烈的惊叹效果,表达局势出人意料的恶化,“孤臣”“敢犯”等语言深沉有力,抒发诗人悲壮的爱国情怀。可知诗歌语言刚健苍劲。译文:朝廷没有良策击退金兵入侵,竟使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行宫。我正惊呼京城里竟然听到战马嘶鸣,哪知可怜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湮,他率领疲弱之师,敢抵抗兽军的锋芒!赏析:首联“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二句,上句是因,下句是果。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直叙国事的危急。上句“庙堂无策可平戎”,是说朝廷对于金兵的侵略不能也不敢抵抗,下句“坐使甘泉照夕烽”,是以汉代匈奴入侵,晚间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宫,来表示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抵抗,因此使得金兵长驱直入,从边境到达内地。这两句感叹朝廷无策抗金,直将矛头指向皇帝,此为首顿。颔联“初怪”二句,承上直写南宋小朝廷狼狈逃奔的可悲行径,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体化。对这种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忧心如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国势却如此危急,就更增加了诗人的伤感。这两句以“初怪”“岂知”的语气,造成更强烈的惊叹效果,显得感情动荡,表达了局势出人意料之外的恶化,流露了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颈联“孤臣”二句,是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上句写伤,下句写春,由“每岁烟花一万重”的春,引起“孤臣霜发三千丈”的伤。作者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无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诗人把“白发三千丈”与“烟花一万重”两句李白,杜甫的名句合为一联,对仗贴切、工整,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杜甫有诗说:“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至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陈与义在别的诗中也说:“天翻地覆伤春色。”都是由春光烂漫与家国残破的对比之中,产生了莫大的忧伤。这也可以看出陈与义学习杜甫与江西诗派的不同之处。杜甫伤春,一方面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一方面说“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尽管为外族的入侵深深地忧虑,但还是相信国家终究是会恢复的。陈与义在这首《伤春》诗中,也从“万方多难”的现状中看到了希望。尾联“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二句,落笔很有力量。诗人对向子諲是歌颂的,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冒犯野兽一般的金国侵略军的锋锐之气,是具有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的。诗人在这里显然是以在长沙的向子諲与在“庙堂”的当权派作对比,向子諲“疲兵敢犯犬羊锋”,而“庙堂”都是“无策可平戎”。所以对向子諲的歌颂,就包含了对“庙堂”当权派的批判。“疲兵敢犯犬羊锋”,不仅笔调苍凉悲壮,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向子諲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之情。“敢犯”二字,气势凌云。诗人用“稍喜”二字就表明了他的讥讽的意图。“稍喜”并不是说向子諲的抗金值不得大喜,而是说在“庙堂无策可平戎”的局面下,还有向子諲的“疲兵敢犯犬羊锋”,使人看到了一线希望,在忧伤之中带来了一点欣慰。这首诗作也深刻地反映了南宋前期战乱动荡的社会现实。诗中一方面对南宋朝廷不采取抵抗政策,一味退却逃跑,表示出极大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向子諲等官兵纷起抗敌的爱国壮举,进行热情地讴歌。这种鲜明的主战态度,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这首《伤春》体现了陈与义南渡后的诗风开始转变,能卓然成家而自辟蹊径。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说陈与义“建炎以后,避地湖峤,行路万里,诗益奇壮。……以简洁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这些评语并非溢美之辞,而是符合南渡后陈与义的诗风特征的。“此诗真有杜忠”这是极有见地的。尽管诗人的爱国感情没有杜甫那样的深厚和强烈,但是在这首七律中显露出来的爱国情思,沉雄浑成的艺术风格,已经不是在形貌上与杜甫相似,而是在气味上逼近杜甫。答案:(1)C(2)①情感慷慨悲壮。从叹惜朝廷无平戎之策致使金兵南侵,到悲愤朝廷无能致使内地沦陷,最后赞扬抗金将领的勇敢行为,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全诗情感慷慨悲壮,表现诗人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②境界开阔苍凉。诗人笔下,“甘泉夕烽”“霜发三千”“烟花万重”等画面构造,意境沉郁雄浑,形象鲜明,对照深刻,忧愤深广。③语言刚健苍劲。“初怪”“岂知”的语气,造成强烈的惊叹效果,表达局势出人意料的恶化,“孤臣”“敢犯”等语言深沉有力,抒发诗人悲壮的爱国情怀。【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2.(2023•辽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过邻家陆游初寒偏著苦吟身,情话时时过近邻。嘉穟连云无水旱,齐民转壑自酸辛。室庐封鐍多逋户,市邑萧条少醉人。甑未生尘羹有糁,吾曹切勿怨常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点题,写自己这个苦吟诗人常到邻家充满真情地扯扯家常、谈谈心。B.“嘉穟连云”与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使用的手法是不同的。C.颈联写房子封了,有很多人家都逃亡了;市镇萧条冷落,很少有人醉酒。D.“甑未生尘”说明砂锅经常使用,也就是还有米下锅,这样写含蓄蕴藉。(2)陆游邻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从他对邻家生活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他自己又是怎样反思的?请结合诗意简要回答。【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分析诗词主旨;鉴赏诗词技巧.【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使用的手法是不同的”错误。“连云”“接天”“无穷碧”都用了夸张。故选B。(2)由原文“嘉穟连云无水旱,齐民转壑自酸辛”可知,邻居家的禾稻长势良好,没有水旱灾害,但仍然饥饿逃亡,在死亡线上挣扎。由原文“酸辛”二字可以看出诗人对百姓悲惨生活的同情。由原文“甑未生尘羹有糁,吾曹切勿怨常贫”可知,自家砂锅经常使用,也就是还有米下锅,说明自己家还有吃的,就不要抱怨生活的艰辛了,表达了凄荒萧条,令人触目惊心的眼前现实。答案:(1)B(2)①邻家尽管没有水旱灾害,禾稻长势良好,但仍然饥饿逃亡,在死亡线上挣扎。②可以看出诗人对百姓悲惨生活的同情。③自己家毕竟还有吃的,就不能抱怨生活贫苦。【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3.(2023•合肥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杭州城郑谷漠漠江天外,登临返照间。潮来无别浦①,木落见他山。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注】①别浦:江河入海处称“浦”,又称“别浦”。(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上句把目光投向辽远的江天之外,为全诗设置广阔的背景。B.首联下句“登临返照间”展示夕阳返照的景象,暗示了登临的时间。C.颈联从视觉和听觉着笔,写渔人白天静观沙鸟,夜晚闲唱渔歌。D.最后一句寄情于帆,将“岁穷归未得”的思乡之情表达得含蓄蕴藉。(2)宋代范晞文点评说:“(郑谷)有句云‘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李洞有‘楼高惊雨阔,木落觉城空’,非不佳,但‘惊’‘觉’两字失于有意,不若谷诗之自在。”你觉得哪两句更好?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分析诗词主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写渔人白天静观沙鸟”错误,“沙鸟晴飞远”是诗人登临所见,晴空万里沙鸥尽情翱翔越飞越远,不是渔人静观沙鸟。故选C。(2)首先明确郑诗更好。“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潮水到来时茫茫无涯江海成一片,远处树叶落尽可以看见其他大山。“无别浦”言潮盛不见彼岸,境界浩大,宽广,潮水铺天盖地,茫茫无际。对句“木落见他山”则如突来一笔,在水天相接的一隅寻到一处别样景致,树叶落尽,山形毕现。这两句视野开阔,意境深远,浑然天成,有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之妙。“无”“见”纯是白描,这两个字客观呈现诗人登临所见,自然天成。李诗“楼高惊雨阔,木落觉城空”,高楼之下才惊讶到雨景竟有这样开阔雄浑之美!树叶尽落,感觉到整座城市都显得空荡荡。“惊”“觉”带有心理的色彩,二字更侧重于描绘主观感受,略显刻意。答案:(1)C(2)郑诗更好。①郑诗“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两句,上句描写出潮水涌涨、江与岸平,下句写远山叶落、山形毕现,两句视野开阔,意境深远,有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之妙。②“无”“见”二字客观呈现诗人登临所见,自然天成。李诗“楼高惊雨阔,木落觉城空”两句中的“惊”“觉”二字更侧重于描绘主观感受,略显刻意。【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4.(2023•雨花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首联写浓云散开,汉阳城依稀可见,只须一日就抵达,“犹是”写出即将结束漂泊行程的欣慰。B.颔联联中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商贾白日酣眠,风平浪静,晚上船夫细语,江潮悄涨。C.颈联诗人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悲凉万分,无限的惆怅已使两鬓斑白,独对明月,归思更切。D.本诗虽截取漂泊生涯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诗歌连环承转,意脉相连,饶有韵味。(2)全诗不着一“愁”字,却写尽愁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愁”的内涵。【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A.“‘犹是’写出即将结束漂泊行程的欣慰”错。起句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犹是”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孤舟漂泊还要一日行程,已经透露沉郁的心情。故选A。(2)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意为:眼前的浓雾渐渐散开,似乎能远远的望见汉阳城,还要独自漂泊一日就要回到家乡了。开篇写“孤帆”漂泊“一日程”,写出了诗人独自漂泊一日路程之愁。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意为:船上的一些商贾白天睡足了觉,只觉得外面风平浪静,晚上船夫与他谈话时,方听到阵阵潮声,而我,今夜注定无眠。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意为:秋意正浓,我的鬓发也渐渐斑白。“衰鬓逢秋色”句,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秋意正浓,我的鬓发也渐渐斑白,抒发了年华已逝人生之秋的悲叹;“万里归心对月明”句,写诗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表达了思乡之愁;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意为:曾经家乡的旧业已随着连年战火烟消云散,耳边似乎还听到江边振振战鼓声。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写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点出羁旅漂泊的缘由,抒发了忧国愁绪,忧心愁思更深入一层。答案:(1)A(2)①漂泊之愁:开篇写“孤帆”漂泊“一日程”,写出了独自漂泊一日路程之愁;②思乡之愁:“万里归心”,内心急切的思归之情,只有对着明月默默倾诉,表达了思乡之愁;③年华已逝之愁:“衰鬓逢秋色”抒发秋意正浓,我的鬓发也渐渐斑白,发出了年华已逝人生之秋的悲叹;④忧国之愁:“征战”“鼙鼓声”写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点出羁旅漂泊的缘由,抒发了忧国愁绪,忧心愁思更深入一层。译文:雾散云开远远望见汉阳城,孤舟漂游还要走一日路程。商贾在白日睡觉知道浪静,船夫在夜间说话感到潮生。看三湘秋色两边鬓发衰白,望万里明月思归心意更增。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哪堪再听见江上鼓角声声。赏析: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所以尽管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增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永济)。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这首诗,诗人只不过截取了飘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写得连环承转,意脉相连,而且迂徐从容,曲尽情致。在构思上,不用典故来支撑诗架;在语言上,不用艳藻来求其绮丽;在抒情上,不用泼墨来露出筋骨。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读来觉得舒畅自若,饶有韵味。【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5.(2023•湖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小题。双调•清江引•幽居[元]张可久红尘是非不到我,茅屋秋风破。山村小过活,老砚闲工课。疏篱外,玉梅三四朵。(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茅屋”一句,可以令我们想起杜甫的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过活即生活之意,作者幽居于山村,屏绝外界之是非,十分悠然。C.“老砚闲工课”句,“老砚”意为老旧之砚。“闲”就是闲置之意。D.作品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风格恬淡。作者潇洒之气,跃然纸上。(2)请结合末句,分析作者的精神世界。【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分析诗词主旨;鉴赏诗词技巧.【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闲’就是闲置之意”错。“闲”在这里既有娴熟之意,又寓悠闲之义,表现自我欣赏的精神境界。无闲置义。故选C。(2)最后一句“疏篱外,玉梅三四朵”,意为:稀稀疏疏篱笆墙外的梅树上,开着三四朵梅花。疏朗几朵梅花,在疏篱之外自在、俊逸地绽放着。作者末句单独描写“玉梅”有象征意义。“梅”凌寒独放,气节高尚,往往象征君子品格。此处,既是写景,也有暗示,明是写景,暗是文人人格之写照、气节之象征;作者描写梅花的美丽的外表,赞美其高洁孤傲的品性象征着文人孤高的品格和气节。“疏篱外,玉梅三四朵”,疏篱之外,疏朗绽放的玉梅三四朵,自在、生动、俊逸、可爱,这正是作者所追求、喜欢的人生境界,在诗人抬头的那一刹那,自然与我合而为一,内心欢悦、充盈,溢于言表。答案:(1)C(2)末句“玉梅”,明是写景,暗是文人人格之写照、气节之象征;疏篱之外,疏朗绽放的玉梅三四朵,自在、生动、俊逸、可爱,(在作者看到并悟到之)那一刹那,自然与我合而为一,内心欢悦、充盈,溢于言表。【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6.(2023•渭南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将入关安陆遇兵寇①杜荀鹤家贫无计早离家,离得家来蹇滞多。已是数程行雨雪,更堪中路阻兵戈。几州户口看成血,一旦天心却许和。四面烟尘少无处,不知吾土自如何。【注释】①此诗作于唐僖宗乾符年间。乾符年间,王仙芝、黄巢先后领导起义军对抗朝廷,兵锋席卷南北,兵火遍及全国。本诗写的是诗人入京途中的感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回顾离家的原因,用“蹇滞”二字概括了自己身在旅途的状态。B.颔联写旅途中雨雪交加,指明自己能够承受战乱所带来的痛苦。C.颈联写兵事所经,伤残已甚,却意外得知朝廷同意招降纳叛。D.本诗叙事抒情不加雕饰,语言朴实,格律工整,直抒胸臆,情真意切。(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语言;鉴赏诗词技巧.【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能够承受战乱所带来的痛苦”理解错误。“更堪”应该理解为“哪堪”,意思是“不能承受”。故选B。(2)根据诗歌首联后句“离得家来蹇滞多”和“已是数程行雨雪,更堪中路阻兵戈”可知,诗人在旅途中多次遭遇困顿停滞,而诗人途中受困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数程行雨雪”,即风霜雨雪的恶劣天气(天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路阻兵戈”,即战乱(人祸)。天灾人祸不断,诗人只能滞留外地。诗歌颈联“几州户口看成血,一旦天心却许和”中,诗人用一个转折关联词“却”展现了战乱使很多州郡血流成河的惨状以及朝廷居然同意与叛贼讲和的矛盾现状。正是在这一强烈矛盾对比中,诗人对朝廷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诗歌尾联中,诗人说“四面烟尘少无处,不知吾土自如何”。“四面烟尘少无处”说的就是到处都是战火纷飞的状况,而在这一背景下,诗人尤其担心自己的家乡,即“吾土”。不知道故土的风景是否依旧,更重要的是,不知道故土的人事、百姓是否安好,是否会因战乱而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所以,诗人在诗歌里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担忧之情。答案:(1)B(2)①旅途的困顿之情。旅途雨雪交加,又遇战乱,只能滞留外地。②对朝廷的失望之情。战乱已使很多州郡血流成河,朝廷居然同意与叛贼讲和。③对故乡的担忧之情。到处是战乱,百姓居无定所,担心故乡百姓的安全。【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7.(2023•乌鲁木齐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问题。观公孙大娘①弟子舞剑器②行(节选)杜甫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张先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舞彻伊州③,头上宫花颤未休。【注】①公孙大娘: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教坊舞者。②剑器:古舞曲名,属健舞(武舞)之一。③伊州:曲调名。(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两首诗词的起笔都写了演出的舞者,杜诗着重展现其妆容,而张词精描其发饰。B.杜诗末句描绘公孙氏舞罢的情景:场上肃静空阔,如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C.张词结尾写一曲舞毕,而舞者头上的宫花犹在颤巍巍地摇晃不休,极有画面感。D.两首诗词都描摹了舞者姿态,但二者风格不同,前者雄健刚劲,后者轻盈柔美。(2)两首诗词都塑造了技艺高超的舞者,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鉴赏诗词意境;鉴赏诗词技巧.【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词内容的能力。需要结合诗词原句,分析题干内容的正误。(2)此题考查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需要结合两诗词,一一比对,总结相同和不同点,还要举出例子进行分析解读。【解答】(1)A.“杜诗着重展现其妆容”有误,杜诗开头没有对公孙大娘进行妆容的描写。故A错。(2)相同:都有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式,都运用夸张、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杜诗“一舞剑器动四方”是正面描写,“观者如山色沮丧”是运用夸张手法进行侧面烘托,“羿射九日落”四句用的是比喻修辞;张词的“去似杨花尘不起”用比喻和缩小夸张的手法正面描写舞女跳舞动作的轻盈,“拟倩游丝惹住伊”描写观众的心理状态用侧面烘托的方式描写舞女舞姿的轻柔。不同:①张词进行了肖像外貌描写,如“垂螺近额”“文鸳绣履”“头上宫花”描写舞女形象,而杜诗没有进行外貌描写。②同为比拟修辞,杜诗的“天地为之久低昂”句,运用拟人修辞表现看到公孙大娘的表演,天地都受到震撼;张诗的“只恐轻飞”是拟物修辞手法,把舞女比作轻飞的小鸟。③同为夸张修辞,杜诗“观者如山”是扩大夸张,张词“去似杨花尘不起”是缩小夸张。④张词用运用细节描写,如“头上宫花颤未休”,用细节刻画手法描写舞女舞步停歇后,头上的宫花仍在不停颤动,表现舞女尽力表达的情态;杜诗没有。答案:(1)A(2)相同:都有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式,都运用夸张、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杜诗“一舞剑器动四方”是正面描写,“观者如山色沮丧”是运用夸张手法进行侧面烘托,“羿射九日落”四句用的是比喻修辞形容剑舞的气势雄壮、铿锵有力;张词的“去似杨花尘不起”用比喻和缩小夸张的手法正面描写舞女跳舞动作的轻盈,“拟倩游丝惹住伊”描写观众的心理状态用侧面烘托的方式描写舞女舞姿的轻柔。不同:①张词进行了肖像外貌描写,如“垂螺近额”“文鸳绣履”“头上宫花”描写舞女形象,而杜诗没有进行外貌描写。②张词用运用细节描写,如“头上宫花颤未休”,用细节刻画手法描写舞女舞步停歇后,头上的宫花仍在不停颤动,表现舞女尽力表达的情态;杜诗没有。译文:①从前有个漂亮女人,名叫公孙大娘,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像江海凝聚的波光。②一名梳着下垂近额角的螺形发髻的年轻舞女以轻快的脚步上场,随即按着音乐的节拍,在红地毯上翩跹起舞。这位舞女身轻如燕,急速飞转,像是要飞到天上去。真想让空中的游丝把她牵惹住。她穿着绣有鸳鸯的舞鞋在红地毯上轻快地旋转跳跃,一会儿节奏放慢,又像柳絮一样飘去,连一点灰尘也没有粘惹。一曲《伊州》奏完,舞蹈停止,而舞女头上的红花还在颤巍巍地摇晃不休。赏析:①诗歌节选部分写公孙大娘的舞蹈。一二句直接介绍主人公,很久以前有一个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三四句用夸张手法侧面烘托人们观看公孙大娘舞蹈后的外貌特征——人山人海似的观众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像也在随着她的剑器舞动而起伏低昂,无法恢复平静。五六句用博喻形容公孙大娘的舞姿。“㸌如羿射九日落”运用比喻修辞,描写公孙大娘的舞姿,形容公孙手持红旗、火炬执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像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用骖龙翔舞,形容公孙翩翩轻举,腾空飞翔;用雷霆收怒,形容舞蹈达到高潮,声势浩大;用江海凝光,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像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全诗分别从正面描写到侧面烘托,从运用夸张手法到运用博喻修辞,从声、形、色等多方面描写公孙大娘舞剑过程中的惊心动魄的过程,堪称描写剑舞的典范。②该词用笔轻盈、着墨简洁,《伊州》一曲,形塑玲珑舞女,是宋词中描写优美舞姿的压轴之作。“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词以描写舞女起笔。“垂螺近额”描写舞女的发髻,下垂的螺形发髻已经接近额头了,而“垂螺”发型说明此舞女年龄很轻,尚作女孩妆容;“走上红裀初趁拍”是描写舞女初上舞台的样子,这句写舞女快步走上红地毯,随着舞曲节拍翩然起舞。词人首句直接描写舞女,接着笔锋一转,描写观众的反应,从侧面烘托舞女轻盈的姿态。舞者在红毯上舞动出妖娆舞姿,观者在红毯下欣赏她曼妙的身影,舞女时上时下,时近时远,如空中的灵鸟,难以把握,观众被这样随性的舞姿吸引,只想用“游丝惹住伊”,词人通过描写观众的心理情态从侧面烘托出舞女轻盈、灵巧的舞蹈动作和姿态。上阕以舞女容貌领起,接续观众的反应来呈现舞女优美的舞姿;下阕承接上文,继续把视线聚焦在舞女的整体风貌上。“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先正面描摹舞鞋,鸳鸯绣于鞋上,玲珑小巧;后以“杨花”比喻舞姿形象,跳跃旋转间,如杨花一般缥缈婀娜,不惹尘埃。其中,“尘不起”三字用得极为巧妙,以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最无章法的尘埃为比照对象,舞女在如此大幅度的舞蹈中竟能使“尘不起”,其轻盈灵巧的样子不言而喻。“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句点明舞曲是《伊州》,一个“彻”字将舞女淋漓投入的姿态描画得入木三分。当音乐声息,舞步停歇后,舞女头上的宫花仍在不停颤动。【点评】此词是北宋词人张先创作的一首词。上阕以舞女容貌领起,接续观众的反应来呈现舞女优美的舞姿;下阕承接上文,继续把视线聚焦在舞女的整体风貌上。词的语言古朴精练,不用典故,只是如实写来,却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古雅淳厚的美感。8.(2023•梅河口市校级三模)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注】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注】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春日初晴,新燕衔泥呢喃。这两句色彩明快,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B.在春日美景中词人却想起多病的沈约,词意到此转折,让读者禁不住想知道为什么这样。C.鸿雁不捎个信来,而鹧鸪的啼声又充满离愁别绪,更是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D.上片运用先实后虚的手法,下片则虚实结合,情中见景,体现了词人写作手法的高妙。(2)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怀人之作,请以结尾一句为例,简要分析两首词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技巧.【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词句内容的能力。需要整体把握词句的内容,细心体会题干分析和鉴赏的概括性语言,以此找到有误的一项。(2)此题考查比较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需要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过的表达技巧方面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解答】(1)B.“词人却想起多病的沈约”有误,此处作者以沈约自比。故选B。(2)本词结尾一句“此情唯有落花知”,抒情手法是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间接地表达思念亲人之悲情。花本无心,但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在花上,让花有了感情,落花知道自己思念亲人,无人能知;落花因坠落地面,没有了生命恰如亲人亡故,两者相怜相惜;落花不能言,无法劝慰,词人徒增怅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对子由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此句从时间“长久”和空间“千里”两角度描绘亲人即使远隔千里也会共赏明月、心心相连,气势磅礴,境界阔大,表现词人豪放乐观的胸怀。答案:(1)B.(2)①这首词的结尾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移情的手段,将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词人心情的知己,融情入景,表达出词人丰富的情感意蕴:一是唯有落花理解,足见词人心情之孤独;二是落花之所以能理解词人的心情,是因为词人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三是落花无言,无可劝慰,更显词人心情之凄惘。②《水调歌头》词的结尾,表达了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明月把彼此的心联系在一起的愿望。“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意境豪放阔大,情怀乐观旷达,极富哲理与人情。译文: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赏析:“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用轻快的笔触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柳絮)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该心情振奋、逸兴遄飞了,但紧接着一句却是“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美景引起悲情,诗意到此出现了巨大转折,为过渡到下片做好了准备。“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用《汉书•苏武传》中典故,鸿雁不捎个信来,而鹧鸪啼声,更是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情景交融,此句含蕴的“韵外之致”,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了;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全词仅上片开头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实后虚的手法。下片则虚实结合,移情于景。在苏轼笔下,不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且于情语中也往往见景物。这是一种很高妙的手法。【点评】这首《浣溪沙》约作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春。是时,东坡在京师直史馆。治平二年五月王弗逝世,六月殡京城西。第二年春,东坡迎春景而春情动,思念妻子,作此词以怀念之。一说此词是李璟的作品,见《李璟李煜词补遗》。因明代所刊《类编草堂诗余》署为李璟所作,故《补遗》误收。应据元刻本定为东坡词。9.(2023•池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春泛若耶溪【注】綦毋潜[唐]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注】若耶溪:浙江省绍兴市,北流入运河。相传为西施浣纱之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全诗扣紧“泛”字,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摹,寂静的景物富有动感。綦毋潜“善写方外之情”,给“若耶溪”抹上一层“孤清”的色彩。B.诗的开头两句,写出了春夜泛舟的原因及方式。他之所以泛舟是由于他“幽意”不曾“断绝”,于是选取“轻舟荡漾”的方式出行。C.“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泛舟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用简练的笔墨写出了诗人乘坐的小舟在溪水中千回百转的动态之状。D.本诗所描绘的夜景,给人带来轻松惬意的美感享受。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作结,情景之间融合无迹,浑然一体。(2)王维与綦毋潜同为“田园山水诗派”名家。请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两首诗,谈谈他们各自所抒发的情感。【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意境.【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需要掌握诗歌作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才能准确理解和赏析诗歌。(2)此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需要掌握课文知识,然后结合所学诗歌鉴赏知识把握不同诗人及其诗歌的情感。【解答】(1)A.“抹上一层‘孤清’的色彩”有误,此诗的色彩是幽美。故选A。(2)①《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②《春泛若耶溪》是一首写春夜泛江的诗。以“幽意”点出了全诗的主旨,意为幽居独处,放任自适的意趣。因此,驾舟出游,任其自然,流露了随遇而安的情绪。写泛舟的时间、路线和沿途景物,用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出一种幽美、寂静、迷蒙的境界。诗人是个心怀隐居之人,在此环境中,愿作持竿垂钓的隐者,追慕“幽意”的人生,表现诗人随遇而安、平和宁谧的心境。答案:(1)A(2)①《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②《春泛若耶溪》紧扣“泛”字来写,驾舟出游,任其自然,营造幽美、寂静而又恍忽迷蒙的意境,借以反映诗人宁谧的心境。译文:归隐之心长期以来不曾中断,此次泛舟随遇而安任其自然。阵阵晚风吹着小舟轻轻荡漾,一路春花撒满了溪口的两岸。傍晚时分船儿转出西山幽谷,隔山望见了南斗星宿明亮的闪光。水潭烟雾升腾一片白白茫茫,岸树明月往后与船行走逆向。人间世事多么繁复多么茫然,愿作渔翁持竿垂钓在此溪旁!赏析:开篇“幽意无断绝”透出全诗主旨:幽居独处,不与俗世有人事往来,放任自适。因此诗人便“此去随所偶”地泛舟而行了。以下四句写泛舟时间和路线,同时描写了沿岸景物。“晚风吹行舟”中用“吹”字,显见是“泛舟”;“花路入溪口”,所见花路,甚美,舟随路走,又合“泛”舟。“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际夜”意为到夜晚,足见泛之时长。“转”字又体现出“泛舟”置身另一新境,诗人心旷神怡,抬头看见南斗已“隔山”了。“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描写夜景,溪上水色在月光下闪耀,雾气飘流,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退向身后。面对春江、月夜、花路、扁舟构成的美景,望着溪上潭烟,诗人想人生世象正如溪上烟雾,缥缈迷茫,最好永远做垂钓者,这便是最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这里抒发的感情极其自然,由夜景之清雅更觉世事烦杂,便自然求“幽意”。【点评】这首诗从容淡泊,没有细腻的描写,没有情感的渲染,就如同坐在小船之中,沿着清澈的小溪平平淡淡地走了一趟夜路,两岸景物,看见而已,写进诗中也是点到为止,甚至没有重点,没有注目与关切,舟行人至,两不相关。《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陈继儒曰:遗其形迹,动乎天机,诗至此进乎技矣。”这不仅是诗写得高妙,更是游览本身的高妙:全任一个“偶”字,任性率真,物我两忘,这样便会随处生风景。《河岳英灵集》称其“善写方外之情”,单就这首诗看,綦毋潜倒真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味。10.(2023•郴州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畬田词》其一(王禹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