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9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材料二: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陷,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人机大战”这样的事件所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B.如果盲目研发军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即使处于人类控制之中,对人类也是一种威胁。C.阿西莫夫等人所谓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不是机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最终灭亡。D.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属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局部看,工业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厂提高经济效益;但如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可能会危及社会的稳定。B.《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设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情节,文章以此为例,说明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C.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D.文学中保存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更难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3)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2.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碗羊肉汤金光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了解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咋舌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选自《最好的小小说》)(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C.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D.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2)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内参》的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3)从牧场关闭原因的角度,谈谈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与余生①书戴名世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②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③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④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⑤,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注】①余生:余湛,字石民。②永历:朱由榔(1623年~1662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③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④神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3~1620年)。⑤潜德曲光:指山林隐逸之士等所记述的明代史事。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B.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C.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D.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与“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B.“必有讹焉”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两句中的“焉”字含义不同。C.“有廑廑志其梗概”与“歌以咏志”(《观沧海》)两句中的“志”字含义不同。D.“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面”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阅读了方学士考证详实的《滇黔纪闻》,将其与余生所记犁支的见闻相对照,发现二者之言有相差甚远之处,不知该相信谁。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要趁许多旧臣遗老还健在的时候访求查证,以著成信史,昭示后人。C.翰林院曾经从各地搜购遗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有价值的书难以搜购齐全,现有的又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作者深以为憾。D.作者说自己一直想修著明史,虽然与士大夫接触不多,足迹未尝远涉四方,见闻不广,然而修史的志向一直保存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②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玉楼春•子规欧阳修江南三月春光老,月落禽啼天未晓。露和啼血染花红,恨过千家烟树秒。云垂玉枕屏山小,梦欲成时惊党了。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注]①禽啼,此处指子规(杜鹃鸟)啼叫。②杪,树枝细梢。③云,云髻,代指头发。屏山,屏风。④若解思归,杜鹃鸟啼声若“不如归去”,后人常用来写思归之情。(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词以“江南三月春光老”的暮春景象开头,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情感基调。B.杜鹃鸟在月亮落下、天还没有亮时发出凄厉的叫声,为下文写“惊梦”做铺垫。C.词人将鲜红的花朵看成是子规“啼血”拌和露水染成的,由花及鸟,思绪飞动。D.这首词看似写杜鹃鸟,实则是借杜鹃鸟起兴,表达了女主人公思人的愁怨之情。(2)有评论认为,这首词的结尾不落窠臼,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的思想和情感意蕴。四.默写(共1小题)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这与《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相同的。(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五.作文(共1小题)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著名学者顾颉刚大学毕业后花几年工夫,写了许多文章,来做孟姜女故事研究。“有人问我:‘你做的这种研究到底有什么用处?’我对于这个问题只有一句话回答:‘没有什么用处,只是我高兴!’”他1924年写的论文《孟姜女故事研究》被刘半农誉为“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现阶段,②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依然居高不下,③眼健康不容乐观。④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⑤目前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50%以上,⑥且年龄随着增长,⑦近视率也在增高。⑧儿童青少年近视任务还很艰巨,⑨需要持续做好相关工作,⑩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一些中小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A_____。我们应落实“双减”等政策要求,让中小学生有更多时间亲近自然,在全社会营造爱眼护眼的良好环境。短视频、电子游戏等具有一定的成瘾性,自控力差的孩子容易沉迷其中。家长是孩子眼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有责任为孩子普及科学用眼知识,严格控制B_____。眼健康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保护孩子眼健康,C_____。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眼科发展迅速,不少县级医院设置了眼科,具备了一定的眼科手术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眼科医师数量较少,还难以完全满足儿童青少年就诊需求。儿童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我们应凝聚合力、共同努力。(1)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ㅤㅤ“我们发明了细胞大小的‘无人工厂’,光一照就‘开工’,能让肿瘤切除手术后的复发可能性大大降低。”华东师范大学医学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叶海峰说。ㅤㅤ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实体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再精准的手术也不可能把肿瘤细胞清理得“一个不留”。切除后,①,不断潜逃诱发新癌变。ㅤㅤ切除肿瘤的同时,②,用于增强身体自然免疫系统,正在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案。“在人体内实现免疫增强目前来说还是存在风险的,因为难以解决控制的问题,就有过度激活的可能,从而危及生命。”叶海峰表示,信号因子的释放、递送等过程都要解决“可控”的问题。ㅤㅤ通过程序的设计实现生物学因子精准释放,是合成生物学的技术优势。但是,③?在设计“无人工厂”之初,叶海峰曾考虑物理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等作为“指令”的传递载体,光遗传学手段发展起来后,光作为“指令”载体的绝对优势让叶海峰果断放弃了其他手段,光信号的非侵入性方式在临床安全性方面非常可贵,且能够对细胞活动进行明确的调节。(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无人工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还有人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B.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D.由“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中国建筑的这种形式,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喜欢。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9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材料二: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陷,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对“人机大战”这样的事件所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B.如果盲目研发军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即使处于人类控制之中,对人类也是一种威胁。C.阿西莫夫等人所谓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不是机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最终灭亡。D.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属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从局部看,工业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厂提高经济效益;但如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可能会危及社会的稳定。B.《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设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情节,文章以此为例,说明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C.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D.文学中保存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更难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3)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1)D(2)C(3)①对比论证。将技术主义者和人类智能对比,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对比。②举例论证。文中“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属于举例论证,此外列举人类智能种种“大智若愚”的表现也是举例论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二使用的论证手法,作答本题要掌握论证方法有哪些,然后从文中找出文句加以说明。【解答】(1)D.“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原文没有说“都属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只是强调人类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机器人没有这种能力。故选D。(2)C.“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错误。由原文“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可知,机器无法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只能让机器人迷糊,选项曲解文意。“最终超越人类”也没有依据。故选C。(3)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第一段,“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作对比,指出二者的不同。第二段,“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作者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论证了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是人工智能无法辨识的,甚至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以此来论证人工智能的缺陷。答案:(1)D(2)C(3)①对比论证。将技术主义者和人类智能对比,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对比。②举例论证。文中“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属于举例论证,此外列举人类智能种种“大智若愚”的表现也是举例论证。【点评】整合文本重要信息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3.归纳整合。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2.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碗羊肉汤金光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了解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咋舌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选自《最好的小小说》)(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BA.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C.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D.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2)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内参》的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3)从牧场关闭原因的角度,谈谈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考点】小说;内容理解与概括.【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3)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脱贫致富典型”不准确,只是脱贫项目,尚未脱贫致富,故事情节不曲折也不离奇,“结尾出人意料”不全对,结尾也在情理之中;C.概括不全面,语言描写在文中很突出,另外没有环境描写;D.“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不对,本篇小说语言朴实无华。(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回答情节的具体作用,要注意情节本身体现的意义。题干要求回答小说引用《内参》的报道在作品结构上的作用。回答此题,应先理解《内参》的报道以及这个报道与前后文的关系。从结构上分析,《内参》的报道照应了前文的情节,也正是《内参》的报道,推动了小说后面情节的发展。从小说情节的具体内容分析,因为人们频繁的参观,一个牧场没有了,这个情节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3)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题干要求从牧场关闭原因的角度谈谈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回答此题,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一是从相关人物的角度分析,比如刘乡长、张书记以及参观牧场的人;二是从牧场的角度分析;三是从政策的角度分析。从人物的角度分析,张书记的做法表现出来的是官样文章,即形式主义;刘乡长的做法体现了官场的迎来送往;参观者对羊肉汤印象很深刻,但却拖垮了牧场。从牧场的角度分析,体现了不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政策的角度分析,牧场被拖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当地政府的政策问题。答案:(1)B(2)①照应前面情节:正因为市扶贫办的考察,发现长岭乡依然贫困的原因,才会有《内参》文章的出现。②推动情节发展到高潮:《内参》的文章为关闭牧场提供了依据,情节逻辑合理。③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表现结尾的突转:参观者吃掉一个牧场,令人深思。(3)①长岭乡自身的原因:建立起了牧场,但是结构单一,表达了没有可持续发展资源的乡村依然贫穷的主旨。②县委张书记的原因:张书记考察后指示各级领导参观,增加了牧场的负担,并对羊肉汤赞不绝口,助长了招待风气,表明上级政府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使贫困的百姓更贫困的主旨。③各级参观者的原因:一批批的领导参观牧场,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揭示频繁的请吃拖垮了牧场的现象。④政策和资金扶持不足的原因:长岭乡牧场要发展,真正脱贫致富,还要靠优惠的政策和贷款扶持。【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或主旨)类题目: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提问方式:请概括第几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规范回答: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或全文)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或句子),第三步整合答案。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与余生①书戴名世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②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③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④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⑤,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注】①余生:余湛,字石民。②永历:朱由榔(1623年~1662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③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④神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3~1620年)。⑤潜德曲光:指山林隐逸之士等所记述的明代史事。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B.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C.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D.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与“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B.“必有讹焉”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两句中的“焉”字含义不同。C.“有廑廑志其梗概”与“歌以咏志”(《观沧海》)两句中的“志”字含义不同。D.“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面”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者阅读了方学士考证详实的《滇黔纪闻》,将其与余生所记犁支的见闻相对照,发现二者之言有相差甚远之处,不知该相信谁。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要趁许多旧臣遗老还健在的时候访求查证,以著成信史,昭示后人。C.翰林院曾经从各地搜购遗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有价值的书难以搜购齐全,现有的又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作者深以为憾。D.作者说自己一直想修著明史,虽然与士大夫接触不多,足迹未尝远涉四方,见闻不广,然而修史的志向一直保存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②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考点】散文;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答案】(1)B(2)D(3)B(4)①不长时间就已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能够完全详尽地记载这件事。②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私下里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明确词语的含义,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文从句顺。【解答】(1)B.句意: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尽忠为报效国家而死和乱臣贼子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情形,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一时成败得失”“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是并列的四种情况,中间各自断开,“与”连接后句“夫孤忠效死”,其前断开,排除AC;“流离播迁”与“之情状”是定中关系,其后断开,排除D。故选B。(2)D.两句中的“面”字含义相同,都是“当面”的意思。故选D。(3)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错误。由第二段“昔者宋之亡也……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渐以灭没。”和第三段“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详,毁誉失实”可知,作者认为宋末尚有史书记载,明朝却无详实的史书记载,而不是“宋、明灭亡”有相似性。故选B。(4)①不逾时,不长时间;犹,仍然;备书,详尽地记载。译文:不长时间就已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能够完全详尽地记载这件事。②鄙,我;窃,私下;广购,大量地购买。译文: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私下里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答案:(1)B(2)D(3)B(4)①不长时间就已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能够完全详尽地记载这件事。②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私下里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参考译文:余生足下:笔墨到犁支那里询问。等我到那之后,犁支已经离去,因而让足下给我写信,将他所说的写下来。去年冬天才收到,读了之后,稍稍知道了大概。我的家乡方学士撰有《滇黔纪闻》一书,我六七年前曾经见过,等到我买了一本,把犁支所说的拿来加以考证,以便弄清二者的同异之处。大体上,两人所说的各有详有略,但也有大相径庭的地方。传闻之间,肯定有错误失实之处。然而,学士考据的颇为精确详实,而犁支所说又是耳闻目睹得来的,二者之间将选择相信哪一个呢?从前,宋朝灭亡时,小小的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没过多长时间就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还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而现在像永历称帝于两粤和滇黔,土地纵横数千里,揆度《春秋》的义例,难道不如帝昺残喘于崖州?但事迹逐渐湮没无闻。近一段时间,文字的禁忌才开始变得宽松一些,但天下需要避讳的东西仍有成千上万,有的人在草莽山泽之间,仅仅只是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经过,想要把十分之一的历史保存于千百年之后,但又没有热心的人为之编辑搜集,不长时间后,就会荡为清风,化为灰烬。至于那些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都相继死去,再加上文献没有保存,凋残零落,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尽忠为报效国家而死和乱臣贼子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情形,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整个明朝,三百年没有历史。金匮石室所保存的史册,恐怕早晚要散落逸失。而社会上流行传播的那些史书,残缺不全,毁誉失真。嗟乎!世上没有子长、孟坚,不可以随意轻率地执笔写史。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且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这样,明代强盛时期的史书尚且写不出来,更何况那些夜郎、筇笮、昆明、洱海等地的奔窜流亡一类的小小的轶闻逸事呢。前些天翰林院向各州郡收购遗书,史书逐渐汇集起来。但从神宗晚年开始,凡是涉及边疆的,民间都隐没起来不往上交。而除了史官所指名要购买的史书之外,更多的倒是那些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超出史馆所了解的野史小说所记载的和石碑上所镌刻的内容,都不能呈上,这样,就没有办法写成一代全史。实在是困难啊!我一直有写明史这个志向,对明代没有史书深感痛惜,所以喜欢询问当时的事情。只是自身与士大夫接触的太少,士大夫中也没有想要写明史的人,再加上我足迹未尝远涉四方,故而见闻颇少,然而,这个志向却一直保存着。足下如果知道犁支所在的地方,能把他找来,和我当面讨论这些事情,那我将不胜荣幸。【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玉楼春•子规欧阳修江南三月春光老,月落禽啼天未晓。露和啼血染花红,恨过千家烟树秒。云垂玉枕屏山小,梦欲成时惊党了。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注]①禽啼,此处指子规(杜鹃鸟)啼叫。②杪,树枝细梢。③云,云髻,代指头发。屏山,屏风。④若解思归,杜鹃鸟啼声若“不如归去”,后人常用来写思归之情。(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全词以“江南三月春光老”的暮春景象开头,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情感基调。B.杜鹃鸟在月亮落下、天还没有亮时发出凄厉的叫声,为下文写“惊梦”做铺垫。C.词人将鲜红的花朵看成是子规“啼血”拌和露水染成的,由花及鸟,思绪飞动。D.这首词看似写杜鹃鸟,实则是借杜鹃鸟起兴,表达了女主人公思人的愁怨之情。(2)有评论认为,这首词的结尾不落窠臼,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的思想和情感意蕴。【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意境.【答案】(1)C(2)①词句大意是行人(女主人公所思之人)应该不似杜鹃鸟一心思归,如果他知道思归,就应该早点回来啊。②言外之意是人不如鸟,人间的离愁别恨与杜鹃鸟无关。因为杜鹃鸟还知道念念不忘“归”,只是归不了,而行人却不“思归”。③通过人与鸟的对比,进一步突显了女主人公的愁怨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由花及鸟”错误。“月落禽啼天未晓。露和啼血染花红”可知先是听到了杜鹃的啼叫,后写到了词人将鲜红的花朵看成是子规“啼血”拌和露水染成的,应是由鸟及花。故选C。(2)①“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的意思是指行人(女主人公所思之人)应该不似杜鹃鸟一心思归,如果他知道思归,就应该早点回来啊。②在人与杜鹃鸟的对比中表达了人的情感不如杜鹃鸟,人间的离愁别恨本与杜鹃鸟无关,而杜鹃鸟啼时时发出“不如归去”的啼叫,念念不忘“归”,却归不了,让人增加思归之情。而行人却不“思归”。③通过人与杜鹃鸟的对比,在人不念归与杜鹃的想归却无法归家的对比中,进一步突显了女主人公的愁怨之情。答案:(1)C(2)①词句大意是行人(女主人公所思之人)应该不似杜鹃鸟一心思归,如果他知道思归,就应该早点回来啊。②言外之意是人不如鸟,人间的离愁别恨与杜鹃鸟无关。因为杜鹃鸟还知道念念不忘“归”,只是归不了,而行人却不“思归”。③通过人与鸟的对比,进一步突显了女主人公的愁怨之情。【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四.默写(共1小题)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与《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相同的。(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考点】名篇名句默写.【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首先要能够背诵相关诗词,其次能够正确书写。【解答】(1)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重点字:于)(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重点字:贱)【点评】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现在课标卷考核“理解性默写”,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五.作文(共1小题)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著名学者顾颉刚大学毕业后花几年工夫,写了许多文章,来做孟姜女故事研究。“有人问我:‘你做的这种研究到底有什么用处?’我对于这个问题只有一句话回答:‘没有什么用处,只是我高兴!’”他1924年写的论文《孟姜女故事研究》被刘半农誉为“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考点】材料作文.【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试题选取了孟姜女研究专家顾颉刚的相关经历作为材料.材料中“几年工夫”“写了许多文章”“高兴”“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等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信息.综合这些关键信息,我们不难理解兴趣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成功源于兴趣;享受兴趣;真正的乐趣;功利是成功的大敌;坚持自己等.如果写记叙文,建议在选材上求新、求小.可以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使用悬念、巧合、伏笔等营造文章的亮点.如果写议论文,可以在提出论点之后,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综合运用引证、例证、正反对照等多种论证手法;既分析问题,又解决问题.努力使文章做到丰富、深刻.参考立意:(1)根据顾颉刚对研究“无用”的疑问的回答“没有什么用处,只是我高兴”,可考虑从以下角度立意:①喜欢(兴趣、热爱);②听从本心,坚守本心,随心而动,唯吾所愿无怨尤;③走自己的路,不为他人的言论左右.(2)顾颉刚1924年写成的《孟姜女故事研究》被刘半农誉为“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前后的对比让人想到有用无用之辩.据此可综合立意:①抛开“有用”与“无用”的判读,有趣即精彩(抛开功利);②倾听心灵的声音,会有丰厚的回报(听从本心).【解答】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诗人的“浅斟低唱”固然“无用”,却是心情所寄,爱憎所托.学者顾颉刚敢为自己的“高兴”花几年工夫做孟姜女故事研究,让我们深思:凡事皆求意义所在的我们,是否该为自己被目的、功利侵占的内心感到羞愧与自责?当申请专利成了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敲门砖时,发明已不再是我们心灵的微光,而成了一本本墨绿色的证书,我们真的高兴吗?当博士论文发表成了学位的必备品,出书也不再是传播文化的方式,而成了出版社里一个个“挂名出版号”,我们真的快乐吗?当什么都被赋予了意义,生命变得不再纯粹,学术变得不再沉静,生活变得不再安然.我们一直呼吁批判学术浮躁,却未曾想过,也许是我们助长了功利.一位报考古汉语文化专业的考生心生埋怨:“真不知道传播古汉语跟英语四六级有什么关系!”他的事例不正折射了当下唯证书论的现状吗?没有证书,便不能求职,不能晋级,甚至寸步难行.我们的社会人才评判标准在不知不觉中为利益所累,让潜心治学的人无法生存,而我们却反过头来埋怨学者的沉沦,这实是自身功利性被掩盖的结果.我们只有给不为目的所累的人以足够的生存空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浮躁的问题.与此同时,甘于潜心钻研的人也越来越少,这也正是目的至上的浮躁时代的结果之一.倘若沈从文为成为大家而写作,那《边城》的纯净之美还会存在吗?倘若黄鸣龙为出成绩而倒掉实验失败的残留物,有机化学的历史上还有“黄鸣龙还原法”吗?倘若顾颉刚为尽早成名而写作,《孟姜女故事研究》还能被誉为经典吗?曾经,张爱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被奉为经典.然而,高速发展的当下,“早”字却更多地成了浮躁的诱因和内心世界被忽略的罪魁祸首.追逐名利固然没错,但因此忽略内心世界的虔诚就得不偿失了.潇洒一生,走过失败,更要走过心灵的秘密花园,来撷取那也许不是最甜美,却最让人心生满足的果实.“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不仅是对名利的放逐,更是对心灵的救赎,追梦的道路上,勿忘吟唱心灵的声音,且行且珍惜.【点评】开篇轻松点题,之后紧密联系现实,指出申请专利、发明、博士论文中的功利色彩严重,进而批判目的至上、追求功利的做法;又以潜心研究、追求本心的沈从文、黄鸣龙、顾颉刚为正面事例,使之与社会现实中的目的性、功利性现象形成鲜明对照;最后引用柳永的名句再次点题,呼唤心灵的释放,强调放逐名利.标题新颖,引用恰当,有反有正,整体逻辑性强,富有思辨色彩;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现阶段,②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依然居高不下,③眼健康不容乐观。④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⑤目前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50%以上,⑥且年龄随着增长,⑦近视率也在增高。⑧儿童青少年近视任务还很艰巨,⑨需要持续做好相关工作,⑩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一些中小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A_____。我们应落实“双减”等政策要求,让中小学生有更多时间亲近自然,在全社会营造爱眼护眼的良好环境。短视频、电子游戏等具有一定的成瘾性,自控力差的孩子容易沉迷其中。家长是孩子眼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有责任为孩子普及科学用眼知识,严格控制B_____。眼健康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保护孩子眼健康,C_____。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眼科发展迅速,不少县级医院设置了眼科,具备了一定的眼科手术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眼科医师数量较少,还难以完全满足儿童青少年就诊需求。儿童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我们应凝聚合力、共同努力。(1)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考点】表达准确、鲜明、生动;情境补写.【答案】(1)④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删除“根据”或“显示”)⑥且随着年龄增长(“年龄随着”改为“随着年龄”)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任务还很艰巨(“近视任务”改为“近视防控任务”)(2)A.容易导致近视B.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C.还需完善眼科建设【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2)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解答】(1)④句式杂糅:“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套用了两个句式,删除“根据”或“显示”都可以;⑥语序不当:“且年龄随着增长”应做句子“近视率也在增高”的状语,应修改为“随着年龄增长”;⑧不合逻辑:“近视任务”不能搭配“艰巨”不合逻辑。可修改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任务还很艰巨”。(2)A.根据“户外活动时间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过”可知这两种行为导致的结果应是近视,可填:容易导致近视。B.根据“短视频、电子游戏等具有一定的成瘾性,自控力差的孩子容易沉迷其中”可知此处应填写的内容是家长要严格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可填: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C.根据后文“我国医疗机构眼科发展迅速,不少县级医院设置了眼科,具备了一定的眼科手术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眼科医师数量较少”可知保护孩子的眼睛健康还要眼科建设的发展,可填:还需完善眼科建设。答案:(1)④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删除“根据”或“显示”)⑥且随着年龄增长(“年龄随着”改为“随着年龄”)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任务还很艰巨(“近视任务”改为“近视防控任务”)(2)A.容易导致近视B.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C.还需完善眼科建设【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ㅤㅤ“我们发明了细胞大小的‘无人工厂’,光一照就‘开工’,能让肿瘤切除手术后的复发可能性大大降低。”华东师范大学医学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叶海峰说。ㅤㅤ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实体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再精准的手术也不可能把肿瘤细胞清理得“一个不留”。切除后,①,不断潜逃诱发新癌变。ㅤㅤ切除肿瘤的同时,②,用于增强身体自然免疫系统,正在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案。“在人体内实现免疫增强目前来说还是存在风险的,因为难以解决控制的问题,就有过度激活的可能,从而危及生命。”叶海峰表示,信号因子的释放、递送等过程都要解决“可控”的问题。ㅤㅤ通过程序的设计实现生物学因子精准释放,是合成生物学的技术优势。但是,③?在设计“无人工厂”之初,叶海峰曾考虑物理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等作为“指令”的传递载体,光遗传学手段发展起来后,光作为“指令”载体的绝对优势让叶海峰果断放弃了其他手段,光信号的非侵入性方式在临床安全性方面非常可贵,且能够对细胞活动进行明确的调节。(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无人工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DA.还有人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B.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D.由“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中国建筑的这种形式,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喜欢。【考点】情境补写;引号.【答案】(1)①零星存在的癌细胞(癌细胞还零星存在)②辅之以免疫调控疗法③用什么控制呢(2)D【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2)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解答】(1)①结合“不可能把肿瘤细胞清理得‘一个不留’”可知,此处说癌细胞切除后还是零星存在的,故填“零星存在的癌细胞”或“癌细胞还零星存在”。②此处是辅助手术切除法的增强免疫系统的方法,结合“治疗的新方案”“免疫增强”“解决控制”“过度激活”等词语可推知是和免疫有关的疗法,故填“辅之以免疫调控疗法”。③结合上文“信号因子的释放、递送等过程都要解决‘可控’的问题”,此处有了精准释放的技术优势,需要解决控制问题,对应问句,应故填“用什么控制呢”。(2)“无人工厂”的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A.引号作用为反语,讽刺。B.引号作用为引用。C.引号作用为强调。D.引号作用为特殊含义。故选:D。答案:(1)①零星存在的癌细胞(癌细胞还零星存在)②辅之以免疫调控疗法③用什么控制呢(2)D【点评】补写语句题答题技巧:①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②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还是对照等,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③检查句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考点卡片1.引号【考点讲解】引号的定义: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或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形式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左侧的为前引号,右侧的为后引号。在高考中对于引号的考查是较为频繁的,一般不会考查该处填写什么标点,而是考查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是什么,所以考生应熟练掌握引号的作用,如何使用引号,如何辨别引号的作用。引号的作用:1、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示例: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干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2、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示例: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3、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如别称、简称、反语等。示例①:电视被称作“第九艺术”。示例②: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4、当引号中还需要使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示例:他问:“老师,‘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5、独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段首和段尾都用引号;不止一段时,每段开头仅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末尾用后引号。示例: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有人这样谈幸福:“幸福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幸福是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幸福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选择。……”6、在书写带月、日的事件、节日或其他特定意义的短语(含简称)时,通常只标引其中的月和日;需要突出和强调该事件或节日本身时,也可连同事件或节日一起标引。示例①:“5•12”汶川大地震示例②:“五四”以来的话剧,是我国戏剧中的新形式。示例③: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7、行文中表示引用的引号内外的标点用法(重点)当引文完整且独立使用,或虽不独立使用但带有问号或叹号时,引号内句末点号应保留。除此之外,引号内不用句末点号。当引文处于句子停顿处(包括句子末尾)且引号内未使用点号时,引号外应使用点号;当引文位于非停顿处或者引号内已使用句末点号时,引号外不用点号。示例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最喜欢这两句诗。示例②:书价上涨令许多读者难以接受,有些人甚至发出“还买得起书吗?”的疑问。示例③:他以“条件还不成熟,准备还不充分”为由,否决了我们的提议。示例④:你这样“明日复明日”地要拖到什么时候?示例⑤: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使之“藏之名山”,忍受了人间最大的侮辱。8、“丛刊”“文库”“系列”“书系”等作为系列著作的选题名,宜用引号标引。当“丛刊”等为选题名的一部分时,放在引号之内,反之则放在引号之外。示例①:“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示例②:“中国哲学典籍文库”示例③:“20世纪心理学通览”丛书【重难点】比较容易混淆的是特定称谓和特殊含义以及强调。一般可以这么区分,特定称谓是专用名词,或是日常常用的表达,特殊含义是本有这个词语,而在这里取的是“生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生义”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了,比如:这部电影很“火”。火这个词在这里肯定不是字面含义,所以一些同学会判断为特殊含义。这并不为错,但是一般来说,我们不会刻意在这里加引号,所以这里反而主要作用是起到强调。当然,具体的判断需要结合语境,说话人想要突出的内容即是强调。常见引号使用错误:①引用句子的时候引号内外错误。②引号的书写不规范。③引号与书名号混淆。④引用内容不用引号。2.情境补写【考点讲解】情境补写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情境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低洼地出租合同范本
- 2024年出售工地加工棚合同范本
- 2024年承接造型树基地合同范本
- 2024年骨科年终总结
- 伤口导管的护理
- 2024年银行消防培训
- 劳动节安全培训
- 医疗政策宣传
- 全面预算培训
- 2024简易车辆租用合同(无租金)
- 双碳综合能源平台方案建设
- 2024年秋一年级上册8升国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
- 【课件】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 2024年广西应急厅事业单位笔试真题
- “十四五”期间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实施方案
- 七年级开学第一次家长会课件
- 台湾问题的由来课件
- DZ/T 0462.3-2023 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3部分:铁、锰、铬、钒、钛(正式版)
-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融合的途径
- 组织行为学(山东联盟-青岛理工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