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高考语文第三轮复习:散文阅读一.试题(共20小题)1.(2023•南开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釜底游龙李晓君我来龙游在夏日。满目苍翠,南面仙霞岭,北面千里岗巨大的山麓余脉拱起一个马蹄形盆地,中间河流纵横,丘陵起伏。暑热的风中传来稻香,凝碧的水面荷影迤逦。如此梦中之城仿如故里。龙游别有一种风致。除了地处著名的江山一绍兴构造带上,那板块在遥远的时间深处碰撞出天崩地裂的巨大声响,耸起山麓,衢江自西向东,流经县城时,像一条盘龙环绕其间,尽可能泽被更多的土地。这条游龙颇有气势,让我想到象征永生的河流。衢江赋予龙游以灵气,像巨大的镜面反射历史的余光,约一万年前,荷花山与青碓之间的先人,开始驯稻,点亮农业文明的曦光。这些头顶瓦釜、身披兽皮、言语不详的人,如水底游鱼,朝着文明启蒙的晨曦举起兴奋的火把。雨量丰沛,光照充足、草木葳蕤的大地,一支被称为姑蔑的人群开始建立方国。江河劈开山麓,吞吐天光云影,人们伐木为舟,筑土为室,烧造陶器,开始吟唱赞颂生命与自然的歌谣。我站在衢汀边,漫无边际地幻想——江岸树木葱茏,我的脑海中依然回味着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刻符陶片:其中一枚刻写着“田”字,另一枚在“出”字内多加了一笔。人们依照在土地播种时的画面,刻下最初的文字,并以此指向赐予万物生长的太阳,或许,人们也可以解读为栖息在江边的人编织渔网——田,也是网格的象征,是一种渔猎生活的符号化想象。总之,文明的曙光在浙西南的河岸升起,有如炊烟,象征着人类在大地上烙下自己的生命意志和文化属性。在博物馆,另一块石头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上以浮雕的形式镌刻着先人对万物生灵的敬畏与欢喜:一匹奔马、一只长尾鸟、一条游鱼,三只动物朝着同一个方向,展开了欢快的竞逐。一切充满着生的热望和活力。无须多言,所有的秘密都似乎藏在这拙朴的雕刻中。它是关于生命、信仰和时间的图腾。人类的童年,总给人以一种有着无限可能性的葱茏可爱的形象。他们每刻下个符号,描下一个图案,都是一种创造,都在更新和演进着人类文明。在这样时间之河的段落,没有世故、暮气、虚无的戾气,人类童年时期发出的啼声鲜嫩而动人。博物馆里的文物无声地述说他们的故事,你感到他们依然活在你身边——他们其实从来没有死去,以血缘的纽带,代际相传,在衢江边建立了新的城市。起初,我并未意识到这种釜底漫游的状态,除了衢江引起的历史想象之外,也和地下石窟带来的视觉震撼有关。龙游石窟至今留给世人诸多未解之谜。这个沉睡千年地下宫殿的发现源于偶然。三个村民动用四台抽水泵连续十七个昼夜的抽水,将一个沉睡在时间之外的地下石窟暴露出来。这个村现在叫石岩背,背山面水,衢江环绕而过,临江禅院的钟声雨声般洒落。数十个大小不一、明显经过精心布局的人工洞窟,被发现前均为水淹土埋。巨大的方形撑顶石柱,截面似熨斗状,细密、规整的凿刻斜纹水流一般,在静谧、阔大的地下暗室里游弋,仿佛水凝固成时间的雕像,而真空的部分则是需要靠想象填充的巨大的历史谜题。暗红色石质仿如凝固的火焰,烧灼在大地深处,一道道纹路状若虎斑。洞高达四十米,石柱粗者需四五人合抱。洞口到洞底凿有流波形石阶。可以想见,要动用多少人力、需要怎样的智慧才能建出这规模宏大的地下建筑。起初,人们认为这里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但随着衢江北岸类似的近五十个洞窟被发现,这些星罗棋布的地下工程,显然难以采石场定案。在科技水平不发达的千年以前,要完成如此工程浩大的地下设施,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奇特的地理空间必孕育不凡的人。博物馆展示的《衢州徐偃王庙碑记》引起我的注意。此记为唐代韩愈所撰。徐偃王是历史上少有的仁义之君。同为嬴姓之国的徐、秦,其命运不尽相同。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曾说:“周文王以仁义得国,偃王以仁义失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偃王说:“圣人不可杀人以逞已欲,君子不处危邦,楚患者,诞一人而已,我去,则刀兵可息。”徐偃王去国,走彭城,自愿追随的民众数万人,居住之地,是为徐地。韩愈说,虽偃王失国而其子孙复得国,使徐国历史绵延至千六百年,且嗣后子子孙孙繁盛:秦以暴,将六国收归囊中占有天下后,仅二世而亡,而后代也凋零。评论可谓中允,姑蔑之墟,太末之里。不单龙游至今留有不少徐国后裔,现中国东南的苏浙皖赣,徐偃王南迁留下的印记比比皆是。据说徐偃王“目不能缩视细物,望远乃见”,他不能看清近距离的微小事物,却能目光远大,高瞻远瞩,委实是他精神的写照。古称太末的龙游,文风鼎盛。《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都曾任太末令。他们注重梳理太末历史,以文化人,注重教化,一时之间,家颂诗书,儒风遍地。刘勰为官清廉,公道正派;杨炯外放太末,以自己的勤勉与才华赢得了龙游人的尊重。龙游地方著名人物,有称为“龙丘三贤”的西汉著名隐士龙丘苌、经史大家徐伯珍和唐代享有诗名的徐安贞。衢江岸边,蝉声如沸,白日吐焰,绿荫铺地。这是一个江南小城,是中国少有以“龙”命名的县。如果你看到巨大的江龙如何将小城环绕——江面与大地之上升起一股浩大的古意与灵气,你便会感到,她担得起这个名称。而斯地人民,亦是釜底游龙自有一种矫健、豪迈之气。这股气势,爽爽有让人感奋、振发之意。(有删节)(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山麓(lù)迤(yǐ)逦衢(qú)江B.驯(xún)稻葳蕤(ruí)葱茏(1óng)C.静谧(mì)游弋(yè)烧灼(zhuó)D.苏浙(zhè)陇亩(1óng)屡召(zhāo)不应(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段概述龙游地势,从嗅觉和视觉角度写龙游夏日之美,继而追溯龙游地质成因,时空转换,为文章增加了历史厚度。B.“釜底游鱼”喻指处在极端危险境地的人,本文化用此成吾,赞美龙游先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创造文明的伟力。C.作者站在衢江边回味博物馆中的陶片和石刻上的图文,虚实结合,将现实与历史,游踪与龙游先人的生活串联在一起。D.文章将徐偃王与周文王、秦与徐的国运、偃王视物与常人视物对比,再现了龙游历史上出现过的儒与法、王道与霸道之争。E.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表现龙游人杰地灵的特点,文章文化底蕴丰厚,语言优美。(3)文章尾段写到“江面与大地之上升起一股浩大的古意与灵气”,龙游的“古意”与“灵气”表现在哪里?“古意”与“灵气”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鉴赏文中画线句子。(5)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并分析《釜底游龙》与《釜底龙游》哪一个题目更好。2.(2023•广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在苦难中微笑于坚①美国国家档案馆里面有一批照片,自1946年洗印完毕后就再没有人动过。照片大部分是当时美国军队中的摄影兵拍摄的,大约2.3万张,拍的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印战场①的实况。这批照片由于它的资料性而被遗忘。如果不是有几个人还在记挂着它们,它们很难有重见天日的机会。②山东汉子章东磐组织了一个小组,远涉大洋,从这2.3万张照片中刨出500张,编辑了一本书—《国家记忆》。这绝不是几个人的记忆,而是一个国家的记忆。正像历史不是抽象的,它总是由时间中的无数细节和血肉所组成,国家记忆,其记忆者也是有血有肉的个人。③从2.3万张照片里挑出500张来呈现一段历史,有点勉为其难。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他的意思或许是,如何选择历史细节在于历史学家的立场。如果说在1937年以前,中国各种力量都无法超越狭隘的利益,那么日本的侵略则启示了超越性时刻的到来——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团结抵抗,这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意识。章东磐小组的历史眼光非同凡响,他们继承的是那段历史的超越性,他们的记忆乃是胸怀广阔的记忆。④对于抗战历史,人们通常的进入角度是受难——尸体啦、暴行啦、轰炸啦……而在《国家记忆》中,我惊讶地发现人们在苦难中微笑。微笑弥漫在许多画面中。那是什么年代?轰炸机像雨季的乌云一样不散,到处是炮火硝烟,餐桌旁边随时有人死去,但人们在微笑。⑤封面是一位暗含笑容的士兵,他刚刚笑过或者就要微笑。在严峻的战争环境中,怎么可以笑呢?我以为大约只是强调一下战士在面对死亡时的乐观主义精神。我试图把这本书中“面带微笑”的图片找出来,结果发现我错了——我应当把没有笑容的图片找出来,因为它们太少。⑥编者在第136页忍不住用了“面带微笑”一词。第6页,全体在笑。第17页,18个孩子在笑。第15页,全体在笑。第137页,全体在笑。第324页,全体在笑。第330页,7个人一齐笑。第338页,5个人在笑。第339页,继续笑。第343页,10位女士在笑。第396页,笑得非常灿烂。第397页,笑得满幅都是牙齿。第579页,一位伤兵在微笑……似乎人们在嘲笑那个没有笑容的战争魔鬼,这是一种微笑的反讽?⑦在第329页,一位中国空军士兵正微笑着给自己的情人写信,旁边就挂着那位美女的照片。在别的时代、别的地方,我们很难看到这样的照片,例如在奥斯威辛。⑧战争固然残酷,但当日寇的飞机俯冲向中国大地的时候,人们的生命意识被激发起来,人们比平时更意识到生活的意义,因此他们在受难时微笑。⑨这些照片大部分是摄影兵拍下的,拍“面带微笑”的照片并非他们的任务。人们在战争中微笑,也许不符合读者对战争场景的观念和想象,不符合读者从历史教科书中得到的那些概念。但作为客观事实,摄影兵无法不把这一“面带微笑的抵抗”记录下来,并且没有刻意选择记录微笑。我注意到本书中也有卡帕拍的几张照片,摄影师卡帕的照片无疑有着人道主义的立场,他总是选择那些英勇悲壮的瞬间。但摄影兵不同,他们只是在执行将军们要求记录这场战争的命令,他们不需要人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解放战争之类的政治立场,他们的照片只是资料,不会出现在《时代》或《生活》杂志的封面。⑩战争当然是悲壮的、惨烈的、苦难的,但是人们对待苦难的心态并不苦难。苦难是外部的,人们的压力来自战争,而不是内心,那是历史的苦难而不是心灵的苦难。这是一个时代的表情,在苦难中微笑。⑪战争是被迫的,但人们的心灵是自由的,反抗是自觉自愿的。心灵没有被限制,心灵的抵抗不是苦难而是喜悦,这种抵抗没有丝毫的压抑,是自觉自愿、心甘情愿的,是心灵之自由所致。⑫与奥斯威辛的苦难不同,那里的人们不仅行动上失去了自由,内心也失去了自由。哀莫大于心死,所以在那里,人们连强作欢颜也不能。可以下令让他们微笑,但无法命令那笑容不僵硬。只有当心灵是自由的、快乐的、喜悦的时候,人们才会在苦难中微笑。⑬一张照片就是一处时间的遗址,历史照片固然反映人们在历史中曾经做过什么,也自然地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境。其实心境是照片最难于掩饰的,因为它从不听命于表面。越是不刻意捕捉心境,心境越是袒露无遗。这就是《国家记忆》令我惊讶的原因,它远远超出了我对历史的想象和观念。⑭还原历史记忆的过程也像历史的细节一样生动,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人。遗憾的是此书没有留下一张章东磐小组的集体合影,我相信那是一群微笑的人。(有删改)【注】①中印战场:二战期间,中国、美国、印度等国在缅甸对日作战的战场。(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介绍了《国家记忆》中照片的来历,从书中频频出现的笑容切人,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战争、生命的思考:B.文章引用“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意在强调《国家记忆》体现了章东磐小组的立场,赞扬了其历史的超越性。C.文章将摄影兵和摄影师卡帕所拍的照片进行对比,突出摄影兵的照片客观记录了事实,是不带特定立场的资料。D.文章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例如文中既指出了战争的残酷悲壮,也阐述了战争对生命意识的激发,观点引人深思。(2)历史照片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境”,在苦难中微笑的照片展现出那个时代人们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第④~⑦段运用了点面结合和铺陈手法来表现《国家记忆》一书中人们的微笑。请对此简要分析。3.(2023•梅河口市校级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曹靖华且说当年北京,我总觉有所不同。尽管岁月飞逝,人世沧桑,而阴丹士林一类的蓝大褂“江山”,总稳如磐石。男女老幼,富贵贫贱,无不甘为“顺民”。春夏秋冬,时序更迭,蓝大褂却总与其主人形影相随也。溽暑盛夏,儒雅之士,倘嫌它厚,改换纺绸、夏布之类的料子而已。但其实,那也不见得真穿,出门时,多半搭在肘弯上做样子,表示礼貌罢了。短促的酷暑一过,又一元复始了。其他季节,不管“内容”如何随寒暖而变化:由夹而棉,或由棉而皮,也不管怎样“锦绣其内”,外面却总罩着一件“永恒的”蓝大褂。实在说,蓝大褂在长衣中也确有可取之处:价廉、朴素、耐脏、经磨,宜于御风沙……对终日在粉笔末的尘雾中周旋的穷教书匠说来,更觉相宜;这不仅使他一出教室,轻轻一掸,便故我依然,且在一些富裕的同类和学子面前,代他遮掩了几许寒酸,使他侧身“士林”,也满可无介于怀了。不仅此也。在豺狼逞霸,猎犬四出的当年,据说蓝大褂的更大功能,在于它的“鱼目混珠”。但其实也不尽然。同样托庇于蓝大褂之下,而竟不知所终者,实大有人在!不过同其他穿着相比,蓝大褂毕竟“吉祥”得多了。这虽然是无可奈何中的聊以自慰的看法。某年的秋夜,一个朋友把我从一个地方送到北平。另一个朋友相见之下,惊慌地说:“呀,洋马褂!不行,换掉!换掉!”我窘态万状,无言以对。殊不知我失掉“民族形式”的装备也久矣。他忽然若有所悟地转身到卧房里取了一件蓝大褂,给我换上,就讲起北平的“穿衣经”来。实在说,我向来是不喜欢“洋马褂”,喜欢蓝大褂的。不过这以前,此一地,彼一地也。穿着蓝大褂在异邦马路上行走,其引人注目,正不亚于狗熊在广场上表演。而现在和蓝大褂重结不解之缘,恰是“适怀我心”了。不久,我就穿着这“适怀我心心”,而且又能“鱼目混珠”的蓝大褂,到了阔别的十里洋场。不知怎的,也许因为久别重逢,分外兴奋的缘故吧,我这如此“土气”的蓝大褂,昨天整整半日,鲁迅先生仿佛都没有发现。第二天,早饭之后,一同登楼。坐定之后,正不知话题从何开始。窗明几净,鸦雀无声,旭日朗照,满室生辉。我们恬淡闲适,万虑俱无。如此良辰,正大好倾谈境界也。这时鲁迅先生忽然把眉头一扬,就像哥伦布望见新大陆似的,把我这“是非之衣”一打量,惊异地说:“蓝大褂!不行,不行。还有好的没有?”我感慨地说:“北方之不行也,洋马褂……”他没待我说完,就接着说:“南方之不行也,蓝大褂呀!洋马褂倒满行。还有好的没有?”我一面答有,一面把那顿成“不祥之衣”的蓝大褂下襟往起一撩,露出了皮袍面:这是深蓝色的,本色提花的,我叫不出名字来的丝织品,堪称大方、素雅,而且柔和、舒适。鲁迅先生一见,好像发现了我的保险单一样,喜不自胜地说:“好,好!满及格!”他放心了。面露微笑地喷了一口烟说:“没事别出门。真要出门时,千万不能穿这蓝大褂。此地不流行。否则易被注意、盯梢,万一被盯上可不得了!”当时的确如鲁迅先生所说:“沪上实危地,杀机甚多,商业之种类又甚多,人头亦系货色之一,贩此为活者,实繁有徒,幸存者大抵偶然耳。”接着他就谈到不但要注意穿着,而且要注意头发梳整齐,皮鞋擦光,等等。蓬首垢面、衣冠不整、外表古怪,都足引起注意,闹大乱子。连举止也都要留神……“这是用牺牲换来的教训呀。”他结论似的这么来了一句,又点起一支烟,吸了一口,若有所思地沉默了一下,接着说:“在上海过生活,就是一般人穿着不留心,也处处引起麻烦。我就遇到过。”他又喷了一口烟,停顿了一下,用说故事的口气,从容不迫地一边回忆,一边说起来:“有一次,我随随便便地穿着平常这一身,到一个相当讲究的饭店,访一个外国朋友。饭店的门丁把我浑身上下一打量,直截了当地说:‘走后门去!’”“这样饭店的‘后门’,通常只运东西或‘下等人‘走的。我只得绕了一个圈子,从后门进去,到了电梯跟前,开电梯的把我浑身上下一打量,连手都懒得抬,用脑袋向楼梯摆了一下,直截了当地说:‘走楼梯上去!’”“我只得一层又一层地走上去。会见了朋友,聊过一阵天,告辞了。”“据说这位外国朋友住在这里,有一种惯例:从来送客,只到自己房门为止,不越雷池一步。这一点,饭店的门丁、开电梯的,以及勤杂人员,都司空见惯了。不料这次可破例了。这位外国人不但非常亲切而恭敬地把我送出房门,送上电梯,陪我下了电梯,一直送到正门口,恭敬而亲切地握手言别,而且望着我的背影,目送着我远去之后,才转身回去。刚才不让我走正门的门丁和让我步行上楼的开电梯的人,都满怀疑惧地闭在闷葫芦中……”他喷了一口烟,最后结束说:“这样社会,古今中外,易地则皆然。可见穿着也不能等闲视之呀。”1961年9月3日追忆(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开篇说当年的北京,人们总是穿着“永恒的”蓝大褂,目的是说明蓝大褂在北京确有可取之处,与下文形成对照。B.鲁迅先生看到“我”的皮袍面,“好像发现了我的保险单一样,喜不自胜”是因为上海不流行蓝大褂,穿它容易引起麻烦。C.文本最后一段揭示了古今中外不同地域都存在“先敬罗衣后敬人”的世俗风尚,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此种社会现象的鄙夷和憎恶。D.作者回忆了与鲁迅先生的交往,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以“且说当年北京……”扣题,既引领下文,又反衬出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传神地表现了“穿着蓝大褂在异邦马路上行走”的寒酸可笑、不合时宜。C.本文熔记叙、描写、议论于一炉,行文舒缓自然,灵活多姿,语言诙谐风趣,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D.本文结构颇有特色,看似散漫无边,实际上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穿衣不能等闲看”。(3)本文的标题朴素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文本对鲁迅先生的刻画很有特色,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4.(2023•河西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延安交响刘成章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延安。记得那年离别时,风吹着我的黑发。今天,当我再来时,头上已是白雪厚积。虽然我老了,臃肿了,但延安应能认得我;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眼前是延安吗?当然是。信天游依旧,革命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依旧的延河依旧哗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枣园那几棵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大梨树,曾经给领袖们许多清凉,现在它们擎天矗立,蓊蓊郁郁,越长越茂盛了。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脸上闪烁着梨叶间洒下的光斑,灰布军装八角帽,手提小马扎,瞻仰,流连,围坐一圈讨论。既是重温滚烫的初心,也是寻找那绝美的伏笔。一队一队,摩肩接踵,出入于每一位领袖的窑院,立定天地精神。枣园四周的梁梁峁峁,沟沟岔岔,以至全延安的千山万岭,一改当年黄漠漠的干瘪的颜色,全都变绿了,水意溶溶,就像秦岭之南。雨中的枣园,燕子掠翅带雨,宛若唐寅笔下的江南小景。千百年来,一直被老黄风频吹的延安,成了翠的延安、湿润的延安、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包心菜似的,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紧抱着延安。古书上说:“三山鼎立,太和第一。”太和就是清凉山,它山顶上的太和庙,被巨掌捧着,金碧辉煌。可是现在,你退回到凤凰山上看看吧,清凉山上那一握金光,猛扎扎落下来了,落了好几个层级。其实,清凉山一点儿也没有变矮,只是在它的后边,削平了33个山头,填埋了更多的沟壑。削平和填埋中,金属的悬崖隆起,隆起;玻璃的绝壁隆起,隆起;钢筋混凝土的山峦,隆起,隆起。延安新区灿烂地隆起了。78.5平方千米的辽阔,40余万人的喜和乐,陕北口音的歌腔笑韵,硬生生地被托起来了,在云中,在霞中,在鹰翅旁。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冲上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也记得,延安城周边的千百条沟壑,年年月月冷清无人,纵有野花野草,也是道不尽的寂寞,自生自灭。现在,摩天楼丛掩去了沟壑,那楼丛开的花朵是一扇一扇的玻璃窗,和那窗里的三弦弹奏、小曲轻唱:“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那一丛一丛的马兰花,一丛一丛的野艾,则成了人们阳台上的摆设。驾车在延安行走,总会碰到一座座大山,不由分说地挡住你的去路,你还来不及思索,车子已进入一条条隧道,满壁灯光,云霞明灭。延安自古挖窑而居,延安的黄土天生是挖窑的好材料。现在,人们把挖窑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杨家岭、大砭沟,还是黄蒿洼、万花山,处处都有隧道。延安周围的群山,都被隧道串起来了。唐朝诗人章碣的《对月》诗,好像是专门为今天的延安写的:“琼轮正辗丹霄去,银箭休催皓露凝。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今日之延安,真是别有洞天。汽车快如银箭,车轮碾着丹霄,满眼是水晶台殿般的隧道风光。上中学的时候,我读过一首歌谣:“燕子回来找旧窝,找了一天没着落。”现在,我就像这只燕子,怎么也找不见我的旧窝了。一溜一溜的房舍,一块一块的牌匾,虽然还弥漫着当年的气息,但我扑上前去攫住的是一连串的迷失。真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在旧窝前用手机留了影。延水汤汤,在不远处流过,在我的心头流过。此次回延安之前,我和97岁高龄的诗人贺敬之通过话。贺老说,他和我很近。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贺老和我,都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前来瞻仰延安的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最贴切地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不管把它放到哪段历史的诗词中,都会力压群芳,引人叫绝。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的故事。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来又面生。回看革命的来路,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朋友们最知我心,安排我住在离宝塔山最近的宾馆。每当暮色四合,宝塔山上的灯光哗啦一下全亮了,宝塔山红了,如火焰燃烧,也点燃了我的心。我想起母亲告诉我,1937年春天,当我过满月的时候,刘志丹去人同桂荣妈妈给我做了一双老虎鞋;我想起,我骑在南关大礼堂的短墙上玩耍,适逢来开会的毛泽东走过,他慈爱的目光在我身上停留了几秒;我想起,在清凉山上的新华广播电台,在那贴着自毡的小窑洞演播室里,我稚嫩的嗓音乘着电波飞遍全国……我这个出生在延安的孩子,是呵护着长大的。然而我深知,延安不是我一个人的。延安,是冼星海的延安,是石鲁的延安,是贺敬之的延安,是全国人民的延安,是永恒的革命圣地。作为地地道道的延安人,我的心,将永远伴着延河奔流的强劲节拍而跳动。(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臃肿(yōng)笑韵(yùn)隧道(suí)摩肩接踵(zhǒng)B.擎天(qíng)干瘪(biě)攫住(jué)载歌载舞(zài)C.强劲(jìn)沟壑(hè)闭塞(sè)目眩神迷(xuàn)D.瞻仰(zhān)挖窑(yáo)琴弦(xuán)蓊蓊郁郁(wěng)(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引用贺敬之《回延安》中的诗句起到哪些作用?(4)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5)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将现实与回忆相穿插,拉开了时空距离,在今昔对比中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延安的巨大变化。B.本文以革命圣地延安为主要写作对象,以质朴的语言介绍了延安的变化,情感由开头平淡到结尾逐渐变得浓郁。C.文章既有自然景观的描摹,也有风俗人情的展示,流露出对童年岁月的怀念,弥漫着无尽的生活气息。D.作者引用《对月》诗表现了当今延安的隧道风光,表达了对诗人章碣神奇预测能力的惊叹。E.作者笔下枣园中的“大梨树”,是萦绕作者情思的延安记忆,既见证了领袖们那段峥嵘岁月,又吸引全国各地的人们去感受那段革命历程。5.(2023•河东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青瓦流年刘景明ㅤㅤ①赣南的青瓦非同寻常,古朴素雅,沉稳宁静。聚集的房屋楼宇、散落的茶亭寺庙,哪里少得了它的形影踪迹?ㅤㅤ②最初,我从甲骨文字形中,窥测到瓦的久远存在。它点缀了西周少许屋脊,普盖东周春秋的栋梁。瓦与砖并驱于秦汉,合成了“秦砖汉瓦”。可见,烧瓦技术,比我想象的速度来得快。早在公元前640年,它起始北方,波及南方继而兴盛,甚至传播到国外,欧亚洋瓦房就融入中国遗风,世代相传,日新月异。ㅤㅤ③赣南的瓦共泥一色,流行青灰色彩的瓦片,俗称“青瓦”。瓦匠,在古时中原迁徙过来的祖辈当中,编入手艺一族,被叫成“玩泥巴巴”的做瓦佬。ㅤㅤ④老家的村子,遍布黏土洼地。做瓦佬选定坡地,刨开表层沙泥石土,精取纯净的黄泥巴,铲进粪箕,装上独轮车,倒入瓦坊的蓄泥池。泥土堆满半亩大的池子,引进渠水浸泡。两个昼夜后,池中浮现的球泡沉破,做瓦佬便将水牛牯灌饱米糠盐水、喂够青草,然后,罩上它的眼睛,拿根鞭条牵它进池。做瓦佬前行,水牛牯随后,如耕耘稻田般循环踩泥翻泥,推石磨一样转来转去。做瓦佬赤膊露肌,汗珠落雨样密集;水牛牯鼻呼粗气,摇尾拍臀,持续干到“八道犁九遍耙”为止。ㅤㅤ⑤做瓦佬把一团团稠软熟泥兜到瓦坊一角,堆成一条弧形泥墩胚子,用弓形的竹片拉根铁线把它切成四个等份。接着,便换成削笔刀模样的木块钢丝刀向泥胚平拉,割出一片三分厚的薄泥,双手像揭纸张那样托起来。圆桶模型台边,做瓦佬将这块泥片包紧在圆桶外壁的贴布上,拿着木梳状划片,围绕转轴旋转一圈,在外壁划出四条凹界,旋即提去晾晒地放置。等它风干掀开贴布,自然裂成四片瓦胚。这期间,有四个圆桶和贴布轮流替换,褪下来的浸入木盆里,保持润滑不滞泥胚。这些情形类似于如今的手机、电脑屏幕贴保护膜。ㅤㅤ⑥瓦窑酷似平卧的客家围屋,窑内容纳三四栋房屋的用瓦量。一座瓦窑,里头不闷气,不暗火,不出“生瓦”,是要有绝活的,它跟剥竹笋恰好相反。做瓦佬先在窑底垫平一层火砖,请几个帮手外挑担内传送,自己窑内掌控把关。找个中心点起堆,砌成半圆形,上下层瓦背靠背垂直,沿吊绳横排竖列。每圈隔开两片瓦宽的间隙,再朝外围一层层、一圈圈积砌,然后借助靠窑壁的梯子,堆到两个人的高度。窑膛内的瓦胚造型,好像陀螺。ㅤㅤ⑦烧窑用劈开的干柴,开始不封闭窑门,烧一阵细火预热,烘烤几个时辰,去除湿气,均衡温度。等闻到股股焦炭味时,就塞严窑门,只留一道洞口,不断地将一根根木柴丢进去,熊熊烈火嗡嗡作响,窑顶浓烟如火箭发射喷向云天。烧完十立方米的柴火,封住洞口,四周放水冷却三日开窑。新出窑的瓦片,青里透灰,色泽亮堂。轻轻一敲,如古银元发出清脆的“当当”声,让人垂涎。ㅤㅤ⑧我的一位堂叔,做了大半辈子瓦,深谙这门手艺的诀窍。堂叔家里人丁多家道寒,他年少时跟表兄学成瓦艺,租赁了一块集体山地挖窑。秋冬季节,晴多雨少,劲风吹地,堂叔集中在这个时节动工生产。遇突来的骤雨,那些来不及盖塑料薄膜而被毁在篷外的瓦胚,只得重新拉回泥池。烧窑的木柴,是平时雇工推大板车砍回来。儿时的我同几个小伙伴,有个周末帮堂叔进山砍柴,闯进封山育林区,被护林员逮住了,堂叔费尽口舌赔礼说情,才把锁在茅屋里的我们“解救”出来。ㅤㅤ⑨烧瓦点火前夕,有个仪式称作“打瓦祭”。堂叔从灶前点亮油灯火,一路护送到窑前,烧着松毛引燃干柴。之后,朝窑前正门宰杀一只狗崽,狗血滴入泥土,祈祷烧瓦吉利,不出红颜色的“次瓦”。ㅤㅤ⑩堂叔在村民中享有的威望,在众多门类的手艺人中排得上号。盖新房子的最后一槽收尾瓦,主人要请堂叔亲自交叠铺设,寓意堂叔的技艺源远流长,新房的隔音隔热,防雨防漏效果千秋如故。办“下水”宴时,堂叔被邀到首席桌上坐,带头喝下第一杯敬酒,即兴拉开“华厦落成”的庆贺序幕。ㅤㅤ⑪我年幼时常去瓦窑坊玩耍,捡拾零散的残瓦当锅灶,摘些树叶、野菜之类的东西,玩起“炒小菜”的儿童游戏。有次偷偷动了真,用砖头架起瓦片,搭成灶台模样,烧火煨烤红薯,一阵风吹得火苗四溅,把旁边一堆喂牛的稻草烧了个精光。那一回,我被奶奶一顿鞭条抽打。ㅤㅤ⑫不知何时起,我看见村前屋后耸立的松、杉、樟、榕等树种跟前,繁星般插上了裹紧红布条的瓦片。放置了红布瓦片的树,统称“社官”树,没人敢去砍树移瓦。每年大年初二,村民们端斋饭、放鞭炮膜拜“社官”,然后增添新瓦新布,以求“十年树木”长存,风调雨顺常驻。多少年来,古树星罗棋布浓阴匝地,与青灰瓦片交相辉映。ㅤㅤ⑬我乡下的老屋,早已不居住了,那些祖上用过的磙子、砻磨、风车和蓑衣、斗笠等农具,静静地摆满各个角落。前些年,堂叔家拆土屋建楼房,他把曾经相依为命的整套做瓦工具,统统收拾过来存放,还挑了一箩陈年旧瓦。他说,衣服穿破洞了,可以缝块补丁;老屋漏雨,再找瓦添上可难了。上次,一位年逾八旬,半个世纪前移居陕西的至亲爷爷,携子孙三代回老家祭祖,沿村子四周转了一大圈,努力唤醒消逝的记忆。面对已变成花木观赏园的瓦窑旧址,他讲起最早发掘的瓦窑遗址,如陕西的岐山和凤翔秦雍城均有完好遗存。因此,他提议这里也立块碑石,记载瓦窑的流年轶事。家族的后生们围在老人身边拍照合影,定格了意味深长的瞬间。ㅤㅤ⑭若干年以后,倘或聊起瓦的话题,我想村里人照样会津津乐道。(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赣南(ɡàn)水牛牯(ɡǔ)泥墩(dūn)B.瓦胚(pēi)模样(mó)陀螺(tuó)C.间隙(jiān)深谙(ān)煨烤(wēi)D.劲风吹地(jìn)蓑衣(suō)流年轶事(yì)(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篇点明赣南青瓦的特点:古朴素雅,沉稳宁静。运用设问的修辞突出青瓦在赣南建筑中随处可见,有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B.第③段介绍青瓦俗称的由来,由物及人,引出“做瓦佬”,为下文细致描绘青瓦制作工艺做铺垫。C.本文语言朴实,运用方言,亲切自然。第⑤段选用读者熟知的事物类比,将陌生的制作工艺生动细致地描绘出来。D.文中描写烧瓦点火前举行“打瓦祭”仪式,大年初二村民放鞭炮膜拜“社官”树,对这些封建迷信活动作者并不赞同。E.文章深婉地叙述了赣南青瓦兴衰历程,文势起伏、文采摇曳,让人追怀相随的同时,又渗透了时代气息与文化价值。(3)读到文中划线句子,你是否也有一种画面感?请从赏析的角度说说画面感由何而来。(4)请简要概括青瓦制作过程,并探究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细致描绘青瓦制作工艺?(5)纵观全文,作者通过记写青瓦抒发了哪些情感?6.(2023•南岗区校级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灾年李娟乌伦古河从东往西流,横亘阿尔泰山南麓广阔的戈壁荒漠,沿途拖拽出唯一的绿痕。荒野中所有的村庄、草场、耕地都紧紧傍依在这条河的两岸,像冰天雪地中的人们傍依着唯一的火堆。什么都离不开水。这条唯一的河被两岸村庄和耕地源源不断地吸吮,等流经中下游我们的阿克哈拉小村,就已经很浅窄了。若是头一年遇上降雪量少的暖冬,更是几近断流。因为北疆的河流差不多全靠积雪融汇。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早年。在灌溉时节,因抢水而引起的纠纷此起彼伏。轮到哪块地浇灌时,哪块地的主人便日夜守着水阀不敢离开。被褥也铺在水渠边,提防睡觉时水流被人截走。暖冬不但会引起旱灾,还会引起蝗灾及其他严重的病虫害。不够冷的话,冻不死过冬的虫卵。此外,干旱令本来就异常贫瘠的戈壁滩更加干涸,几乎寸草不生。南面沙漠中的草食野生动物只好向北面乌伦古河畔的村庄和人群靠近,偷吃农作物。这也是很严重的农业灾害之一。然而正是这一年,我妈满怀期待地独自在乌伦古河南岸广阔的高地上种了八十亩菜花地。菜花苗刚长出十公分就惨遭鹅喉羚的袭击。一夜之间,八十亩地给啃得干干净净。虽说远远近近有万余亩的葵花地及打瓜地都被鹅喉羚糟蹋了,但谁也没有我妈损失严重。一来她的地在这万亩耕地的最边缘,直接敞向荒野,总是最先沦陷;二来她的地少,不到一百亩。没两下就全给啃没了。而那些承包了上千亩的大户,特经啃。最后多少会落下几亩没顾上啃的……当然,哪能这么比较……我妈只好又买来种子补种了一遍。天气暖和,又刚下过雨,土壤墒情不错,第二茬青苗很快出头。然而地皮刚刚泛绿时,一夜之间又被啃光了。没有办法,无奈的她咬牙又补种了第三遍。很快,第三茬种子重复了前两茬的命运。我妈伤心透顶,不知找谁喊冤。不久,她听说野生动物归林业局管。便跑到城里找县林业局告状。林业局的人倒很爽快,满口答应给补偿。但是——“你们取证了吗?”“取证?”我妈懵了,“啥意思?”“就是拍照啊。”那人微笑着说,“当它们正啃苗时,拍张照片。我妈大怒!种地的顶多随身扛把铁锨,谁见过揣照相机的?再说,那些小东西警觉非凡,又长着四条腿,稍有动静就撒开蹄子跑到天边了。拍“正在啃”的照片?恐怕得用天文望远镜拍吧!总之,这是令人沮丧的一年。尽管如此,我妈还是播下了第四遍种子。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会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说起来,鹅喉羚也很可怜。它们只是为饥饿所驱。对它们来说,大地没有边界,大地上的产出也没有所属。它们白天在远方徘徊,遥望这边唯一的绿色地域。夜里悄悄靠近,一边急促啃食,一边警惕倾听……它们也很辛苦啊,秧苗不比野草,长得稀稀拉拉,就算是八十亩地,啃一晚,上也未必填得饱肚子。于是有的鹅喉羚直到天亮了还舍不得离去,便被愤怒的农人开车追逐、撞毙。但人的日子又好到哪里去呢?春天已经完全过去,眼下这片上万亩的耕地仍旧空空荡荡。无论如何,第四遍种子的命运好了很多。似乎一进入七月,鹅喉羚们就熬过了一个难关,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去了哪里?哪里水草丰美?哪里暗藏秘境?哪里是它们真正的归宿?这片大地平坦无物,其实,与浓茂森林一样擅于隐瞒。总之第四茬种子一无所知地出芽了,分外蓬勃。毕竟它们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选自《遥远的向日葵》有删改)文本二“非虚构”写作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式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方式,它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非虚构”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变体,它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既然来源于新闻写作,它就不可避免地需要保证新闻的某些特性。它首先就要求写作者能够深入生活、脚踏实地地进行创作。其次,“非虚构”并不抛弃作品的文学性,甚至在种种文学表达的手段方面更加丰富。当然,受时代的影响,近年来的“非虚构”文学还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追求作品给读者带来深入人心的震撼等等。李娟的散文正是顺应了当下“非虚构”的风潮,展现了一种独特的魅力。(选自《论李娟的非虚构散文创作》,有删减)(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灾年”作为标题,直截了当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全文奠定了哀伤的感情基调。B.文章开头描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既能够体现出当地人们生活条件艰苦,又为下文“缺水的灾年”作了必要的铺垫。C.文章中母亲承包的土地不够多,所以不像那些承包大户那样能够经受得住鹅喉羚的破坏,因而她的损失最为严重。D.文章中母亲在“告状”过程中被工作人员要求“取证”,由于拍不到“证据”不能获得赔偿,母亲非常愤怒。(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语言在无奈中略显幽默,又充满了生活气息。比如八十亩地和上千亩地的比较,林业局要求“取证”的无理要求。B.文章叙述详略得当,前三次“种向日葵”倾注了大量的笔墨,最后一次则一笔带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C.文章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动物,其手法不仅是修饰文辞的工具,更是主观情感情不自禁的流露,是感情的外化。D.文章结尾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进行追问,使语句节奏紧凑,启发读者思考鹅喉羚的命运,提高了文章思想深度。(3)有评论说在文本一的“母亲”身上,“依稀看到了海明威笔下‘老人’的影子,但作为女性,母亲又有着更为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请概括两个文学形象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文中母亲在各种情形下的情感表现。(4)李娟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凭借其“非虚构”写作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散文奖,请根据文本二的理论,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非虚构”写作的特点的。7.(2023•房山区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夜的眼睛北方的冬天,夜幕早早便已降下,罩上寒冷的大地。大地上的人们裹得严严实实的,行色匆匆,似乎要急急赶往温馨的地方。而我,则乘坐公交赶往求学之地——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北师大,位于新街口外大街。这是一条不算特别繁华的大街,没有大超市与大商场,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车行至此,路上只见寥寥几人匆匆急行。公交车呼啸而过,带来阵阵寒风,翻卷着飞舞的雪花。学校两旁好多店铺的灯光都已安睡,只有几盏路灯寂寞地看着赶路的行人。整条街沉寂得连落雪的声音都能听见。簌簌的落雪声与我行走在雪地上发出的“扑扑”声相伴,让夜行的我不再孤单。走在学校东门的天桥上,脚下是来来往往的车辆。车灯闪烁的亮光,仿佛在告诉我这座城市还没有沉睡;可我却感觉两旁的街道似乎已经浅眠。突然,远处有一两个光点闪射出让眼睛惊喜的明辉。渐渐走近,才发现在高大的法国梧桐树后竟还有一两盏亮着的灯。灯光映照的屋内有人影晃动,应该是个店铺!我惊喜地跑过去一看,果真如此!从店铺的挡风帘内漏出的点点灯光,在这条昏暗的大街上显得格外醒目,似乎在告诉路人,冬天的温暖就在这里!拨开帘子,走进明亮的灯光里,一股沁人心脾的书香便扑面而来,犹如春天的气息,扫去冬日的寒冷。放眼望去,店铺内一排排整整齐齐的书,像在列队欢迎我的到来。这是一家小书店。面积不大,书却不少。随处可见饶有兴趣地找书或翻看的顾客,或站,或坐,或蹲。无声的静默中,别有书香浸润的温馨。一向爱书的我惊喜不已:想不到在这严寒的冬夜,在这幽寂的街旁,竟然还有这么一家可爱的小书店,摆放着好多自己想读的书!我曾到过西单图书大厦。那里仿若书的海洋,满眼都是各种各样的书,不过要从中找到心仪的书却并不容易。在这家小书店,书并不算多,而纯文学作品、教育理论专著、新出版的外文书……一本本想读的书就摆在眼前,让我喜不自胜。我急忙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轻轻打开,静静翻阅。精美的印刷,温馨的书香,早已让冬夜的严寒离我而去。买了几本心爱的书后走出小书店。回头望去,那帘中透出的暖暖的微光依然闪烁在我的眼中……北师大四周的小巷里,有好几个这样的小书店,朴实中蕴含温馨。从北师大校门口涌出的学生,常常留连在这些小书店中。而我,到了这样的小书店,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亲切而自在。尤其难得的是,大凡我想买的书都能从书店中找到。每每夜幕拉开,小书店的灯光便一一亮起,召唤着像我这样爱读书的人。我从这样的书店里买过很多书。其中有《庄子梦蝶——心灵自由之旅》。庄子的文章很难懂,但这本书的作者王少农先生却将难懂的文字演绎得生动有趣,发人深省。印象深刻的还有何频的《看草》。书中写草木的荣枯,写对人生与社会的思索。那些或长或短的文字,就像都市里或白或灰的水泥林里美丽动人的盆景,既赏心悦目,又启悟人生。作者用心独到,文字隽永优雅,奇趣横生,每每令我沉迷。从小书店读到这样的好书,常常让我喜出望外,并且愿意省下钱去买回来。回到宿舍,打开好书,慢读细品,就像在享受一顿顿饕餮大餐。一本本好书就这样在每一个静静的夜晚伴我成长,而我的成长离不开这些像夜的眼睛一般的书店。这些书店也给了我一双夜的眼睛,让我看淡了功利,悟出了智慧,让我的头脑一天天敏锐,让我的心灵一天天丰盈。毕业后离开北京,我依然坚持夜读的习惯。有时在严寒的冬晚,静静的屋内只有自己轻轻走过地板的声音。搬来久违的炉子,小心翼翼地擦掉上面布满的灰尘;敲碎几根从市场上买来的环保木炭,用液化气烧红,一根一根地放到炉子上;暖气便自炉里盈盈溢出,弥漫在房间。火炉融融,温上一杯飘着热气的茶,让茶香弥散。在温暖安静的屋子里,我满怀喜悦地走近书架,像是检阅自己的士兵。白天,总是忙碌于各种各样的琐事,耳朵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声音诱惑,现在一切归于沉寂,只有满屋的书。从书架上选到手中的一本书,静静地与我相伴。融融的火炉上茶香渐渐氤氲开来,我的心也渐渐沉静下来,书本上的文字便渐渐浮了上来。当我手中的书不知不觉间被炉火烤暖,当我的目光轻轻滑过一行行文字,我的灵魂便随之自由地飞翔。在这样的夜读中,诗歌悠远的意境拨弄着我宁静的心弦,散文优美的文字将我的心灵带到遥远的地方,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人物、曲折动人的情节与别具意蕴的环境常常让我痴迷不已……穿过时光隧道聆听先贤的哲语,飞跃长河高山接受大师的教诲;喜悦的火苗不时跃动在我心上,酣畅的感觉常常让我物我两忘。每一本书中的文字都让浸润其中的灵魂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夜读的书香与茶香,幽幽地弥漫在每个忙碌的白天过后的夜晚,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阅读的积累常常让我灵感萌生,不能自抑,于是便下笔成文,投往各地报刊。当我的文字从报刊上起飞,我的心灵也随之激昂起继续夜读的力量,而夜读的力量则不断给我增添在生活的海洋里积极进取的力量。那些被夜的眼睛照亮的晚上,就这样给了我一双看到理想和价值的夜的眼睛,给了我无尽的动力和希望……(取材于莫景春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似乎已经浅眠浅眠:比拟夜晚的街道幽静昏暗B.美丽动人的盆景盆景:比喻精致而生动的文字C.检阅自己的士兵士兵:比拟整齐排列的书籍D.渐渐氤氲开来氤氲:形容烟云弥漫的样子(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描写夜晚冷寂的街道,意在衬托小书店温馨的氛围。B.作者写西单图书大厦,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小书店书少。C.作者以温暖安静的环境描写烘托自己读书时喜悦的心情。D.作者写自己的文章发表,间接表现了夜读产生的影响力。(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题目的内涵及表达效果。8.(2023•太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本一:途中梁遇春今天是个潇洒的秋天,飘着零雨,我坐在电车里,看到沿途店里的伙计们差不多都是懒洋洋地在那里谈天,看报,喝茶——喝茶的尤其多,因为今天实在有点冷起来了。还有些只是倚着柜头,望望天色。总之,纷纷扰扰的十里洋场顿然现出闲暇悠然的气概,高楼大厦的商店好像都化作三间两舍的隐庐,里面那班平常替老板挣钱、向主顾赔笑的伙计们也居然感到了生活余裕的乐处,正在拉闲扯散地过日,仿佛全是古之隐君子了。路上的行人也只是稀稀的几个,连坐在电车里面上银行去办事的洋鬼子们也燃着烟斗,无聊赖地看报上的广告,平时的燥气全消,这大概是那件雨衣的效力罢!到了北站,换上去西乡的公共汽车,雨中的秋之田野是别有一种风味的。外面的蒙蒙细雨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只是车窗上不断地来临的小雨点,同河面上错杂得可喜的纤纤雨脚。此外还有粉般的小雨点从破了的玻璃窗进来,栖止在我的脸上。我虽然有些寒战,但是受了雨水的洗礼,精神格外地清醒。已撄世网,醉生梦死久矣的我真不容易有这么清醒,这么气爽。再看外面的景色,既没有像春天那娇艳得使人们感到它的不能久留,也不像冬天那样树枯草死,好似世界是快毁灭了,却只是静默地,一层轻轻的雨雾若隐若现地盖着,把大地美化了许多。我不禁微吟着乡前辈姜白石的诗句,真是“人生难得秋前雨”。其实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道路的人。在路途中我们的心境是最宜于静观的,最能吸收外界的刺激的。我们通常总是有事干,正经事也好,歪事也好,我们的注意免不了特别集中在一点上,只有路途中,尤其走熟了的长路,在未到目的地以前,我们的方寸是悠然的,不专注于一物,却是无所不留神的,在匆匆忙忙的一生里,我们此时才得好好地看一看人生的真况。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说起,途中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方。车中、船上、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我们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行万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是我觉得换一个解释也是可以。一条路你来往走了几万遍,凑成了万里这个数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以算是懂得人生的人了。俗语说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们不幸未得入泮[注],只好多走些路,来见见世面罢!对于人生有了清澈的观照,世上的荣辱祸福不足以扰乱内心的恬静,我们的心灵因此可以获到永久的自由,可见个个的路都是到自由的路,并不限于罗素先生所钦定的;所怕的就是面壁参禅,目不窥路的人们,他们自甘沦落,不肯上路,的确是无法可办。读书是间接地去了解人生,走路是直接地去了解人生,一落言诠,便非真谛,所以我觉得万卷书可以搁开不念,万里路非放步走去不可。了解自然,便是非走路不可。但是我觉得有意的旅行倒不如通常的走路那样能与自然更见亲密。旅行的人们心中只惦着他的目的地,精神是紧张的,实在不宜于裕然地接受自然的美景。并且天下的风光是活的,并不拘于一谷一溪,一洞一岩,旅行的人们所看的却多半是这些名闻四海的死景,人人莫名其妙地照例赞美的胜地。旅行的人们也只得依样葫芦一番,做了万古不移的传统的奴隶。这又何苦呢?并且只有自己发现出的美景对着我们才会有贴心的亲切感觉,才会感动了整个心灵,而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的,绝不能强求。我生平所最赏心的许多美景是从到西乡的公共汽车的玻璃窗得来的。我坐在车里,任它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跳荡,看着老看不完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有时闭着书随便望一望外面天气,忽然觉得青翠迎人,遍地散着香花,晴天现出不可描摹的蓝色。我顿然感到春天已到大地,这时我真是神魂飞在九霄云外了。甜蜜的东西看得太久了也会厌烦,真真的好景都该这样一瞬即逝,永不重来。此外在热狂的夏天,风雪载途的冬季我也常常出乎意料地获得不可名言的妙境,滋润着我的心田。会心不远,真是陆放翁所谓的“何处楼台无月明”。自己培养一个易感的心境,那么走路的确是了解自然的捷径。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当我们正寝以前,我们可说是老在途中。途中自然有许多的苦辛,然而四围的风光和同路的旅人都是极有趣的,值得我们跋涉这程路来细细鉴赏。除开这条悠长的道路外,我们并没有别的目的地,走完了这段征程,我们也走出了这个世界,重回到起点的地方了科学家说我们就归于毁灭了,再也不能重走上这段路途,主张灵魂不灭的人们以为来日方长,这条路我们还能够一再重走了几千万遍。将来的事,谁去管它,也许这条路有一天遍归于毁灭。我们还是今天有路今天走罢,最要紧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朦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了世界。1929年11月5日选自《中华散文有年精华》,有删改)[注]入泮:清代考中秀才为“入泮”。文本二:梁遇春的散文,谈读书、论学问、聊爱情、议友谊,也写发呆、坐车踏青、观火,甚至也写睡懒觉,伤春悲秋,忙碌与无聊。无论哪篇散文的观照点,都是一反常规、新颖奇特的,都闪现着奇思妙想、智慧灵动。(摘编自赵燕《异质思维的书写——梁遇春散文特质略论》)(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作者在秋雨中行路所见开始写起,抒发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和睿智的哲思。B.在作者看来,走路可以让我们直接地了解人生,让我们的心灵不被世上的荣辱祸福扰乱,获得永久的自由。C.文章第三段写真正的美景需要自己去发现、而且得之偶然,绝不能强求,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率真、洒脱的个性。D.作者在结尾引用科学家的观点,揭示了“每个人旅途的终点是死亡”这一客观现实,也流露出悲观情绪。(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善用简笔与繁笔描绘车窗外景色,第一段用简笔勾勒秋季细雨中的黯淡,第三段用繁笔渲染春、夏冬三季的妙境。B.文章第二段“三张人场券”一句,形象地说明许多人忽略了“途中”这一认识人生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C.文章结尾写道“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摇篮”与“坟墓”反差鲜明,画面感强,也能引发读者深思。D.作者博古通今,驾驭语言的功力非常深厚,文章通篇用的是流畅的白话,间或有典雅文言穿插其中,文白相映成趣。(3)文本一的标题“途中”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文本二论述了梁遇春散文的特质,请加以概括,并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9.(2023•山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翡冷翠①山居闲话徐志摩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傍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拂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做客山中的妙处,犹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我竟想严格的取缔,只许你独身;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舞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并且你不但不须邀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自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葛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莱茵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市②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藤花,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疤,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一九二五年六月作(有删改)【注】①翡冷翠,现通译佛罗伦萨,意大利中部城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②葛德,现通译歌德;阿尔帕斯,现通译阿尔卑斯;雪西里,现通译西西里;莱茵河,现通译莱茵河;梨梦湖,现通译莱芒湖;威尼市,现通译威尼斯。(1)关于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居家、办公之地说成是大牢里的狱室,虽有夸大色彩,但也形象而充分地显出了日常文明社会对人的种种羁绊与束缚,让人印象深刻。B.“书”在文中是现代文明和知识的象征,但跟大自然这部“最伟大”的书相比,就显得肤浅、愚笨至极,难以给人以督责和引导。C.取名“闲话”,可见作者并不是要写某次具体的出游经历,而是在平日所见的基础上进行了泛化处理,从而引领“你”做一场解放身心的诗性漫游。D.作者用飘逸、秀美、抒情的笔调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不加雕饰、不受拘束、没有羁绊的自然纯美的世界,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崇尚自由、挥洒性灵的心声。(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天真”说成是娇柔脆嫩的含羞草,可谓奇思妙想。B.“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故意不加标点,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表达出作者因性灵解放带来的巨大愉悦感。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描述,两种叙事方式自由切换,既便于直抒胸臆,又营造了娓娓闲话的亲切氛围,有意外之效。D.全篇行文看似自由,却暗藏章法:开篇总写山居环境之美,接下来三个段落具体描述做客山中之妙,最后赞美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3)文中说“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结合全篇概括读懂这部书的必要条件。(4)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新月派诗歌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主张在本篇散文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10.(2023•新乡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我们的祖宗比你阔——发现漠川伍嘉祥大年初四到广西兴安灵渠怀古,在水街偶尔发现一张古村落的照片,细打听,此乃兴安县东部最偏远山区的一个叫溪川的地方,于是马不停蹄径直前往。此乡藏于溪川大峡谷深处,汽车在新开的盘山公路上兜转了一个多小时,悬崖下是干涸了的五里峡大水库。翻越群山,出得谷口,眼前豁然开朗,远处青山环抱,前方是广阔的平畴,一片规模宏大粉墙登瓦的古民居群依坡而筑,两条小河流水潺潺在村前交汇,成片成片笔直的银杏树做指苍穹,可惜季节已过,要不这里准是一片金色的童话世界,好一处世外桃源啊!漠川乡榜上村安适得很,沿着碎青石块铺就的狭长古朴小巷蜿蜒而行,高墙窄巷中古老的层楼叠院,户户相连,我一下子惊呆了;闭塞的山村何以有如此气派的房子?高高的封火墙,二进三进的深宅院落,宅内的天井、厅堂、厢房布局与徽派民居相似,砖木石雕虽不及徽州民居繁婚,但仍不失精细。少了点微商的奢华大气,倒是多了点桂北古宅的素雅。石磨石雄石白石门鼓石门槛石水柜风情依旧,凌乱无章的农家陈设和残旧破败的老屋农舍却在诉说着主人的清贫,恰恰也坦露出他们的率真而不做作。当我仰望着早已褪色斑驳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抚摸着早已风干百年的皴裂门屏窗棂上的雕花,与猫在瑟瑟寒风老屋中制作熏肉的主人追缅他们祖上昔日的辉煌时,一种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仿佛走进了一个尘封着的久远年代。虽是过大年,整个村落却是静悄悄的,除了家家门前的春联,难觅到节庆的气氛。人们都躲在家中宰鸡熏肉,整条村子的巷陌中只有三个老人和一条慵懒的黄狗在闲待着享受午间的冬阳。没有那些出了点名气的古村名镇人挤人的喧闹躁动,更没有丝毫令人兴味索然的商业铜臭,安谧宁静,百年前如此,于今亦然。村民们虽未至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但依然安静闲逸、慈厚淳朴,固守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一池枯萎的荷,一株寂寞的山茶,尽管残山剩水,冷雀寒鹤,依然过着最平凡最生动也最安乐的烟火日子。遗风扑面,古趣盎然,偌大一个保留着人文环境原生态的古村落呈送给我们几个外来客,实在太奢侈了。然而更令我大吃一惊的,是许多宅门上赫然挂着的一块块匾额和散落在路边的几处旗杆夹,看得出匾额是新造的,主人是在炫耀祖上的荣光:“云南省检察厅厅长陈直明”“钦授云南知县陈直廉”“诰封陈克昌通奉大夫”“道光例授国学京监陈崇礼”……“我们的祖宗当年比你阔!”村民的一番话令我进村时的疑团顿释,榜上村原名莲花村,开村之祖陈俊原是湖北黄冈人,明初洪武三年随靖江王朱守谦入桂,因护驾有功擢升四品参将,驻兵深圳大咖啡旺道,遗络后留恋深川山水,便留下夹开柱散叶;其后人历轻数代关心轻带,成为混川第一大族。陈俊的第十三代孙陈克昌擅商,靠贩卖土特产到江浙粤桂,逐成首富,广置四产3000多亩。陈克昌前后用了20多年在莲花村修建了古民宅30多座和碉楼2栋,明清两代该村先后出了7名进士、18名文举人、2名武举人、7名贲生;还有四男四妇先后皆被朝廷诰封为通奉大夫、二品夫人。一个偏远的小小山村,如今也不是800人,古代竟有40多人获取功名或皇封,实在叫人叹为观止。后来莲花村易名“榜上村”,也缘于此。村中的半山坡上有一棵寿逾千年的古樟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气势非凡,村民视之为神木。树高十丈,冠幅三亩,我等10人试着仍抱不合拢。古诗曾有对巨木“下根磅礴达九渊,上枝摇荡凌云烟”的赞誉,此律钻天入地之伟岸,谓之“岭表第一棹”当不为过。村前的古墓园是檐上村人荣耀的象征。这个桂北第一大墓是陈克昌之孙陈秉彝(官至贵州通判)为祖父母所建,并且奏请朝廷为之追赠语封。大墓高3米余、宽近10米,墓道长60米、宽15米,两旁的望柱、石斛、石马、石翁仲整齐对列,两块光绪帝语封的聂质负碑高达6米,恢宏壮观。站在墓园眺望,远处青山烟臭缭绕,村前小河如玉带缠腰,村后巨樟参天,实在是一块风水宝地,怪不得出了这么多俊彦英才。大约4亿年前,漠川大峡谷是桂林古海下的一条海沟。沧海桑田,亿万年后抬升上来的峡谷陆地山休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古海洋生物化石。晚古生代泥盆纪的腕足类、贝类、珊瑚类、苔藓类、三叶虫等化石在溪川的几个村子里几乎俯首可拾。当地人不识是宝,几百年来采石筑桥修路建房,取之不断,殊为可惜!直到地质工作者发现建于1888年的“化龙石拱桥”桥身上的石料居然有许多古海洋生物化石,才逐步解开“漠川化石谷”的万古之谜。旧时的湘桂古驿道穿漠川大峡谷而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筑了五里峡水库,高峡出平湖,漠川反而一下子被封闭了30多年,到县城只能步行一天一夜翻越几座大山。近年新修筑了盘山公路才使得地处深山腹地荒僻的它重新回到精彩的外面世界中来,恰恰被水库封闭了的这30多年,它由富返贫,由兴而衰;恰恰这30多年,也正是外面世界被钢筋混凝土闭腾得天翻地覆、面目全非的时候。一如塞翁失马,这一封闭倒是使溪川古墓园和古民居群得以完整保留。(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了点徽商的奢华大气,倒是多了点桂北古宅的素雅”把榜上村的房子与徽派民居相比较,写出了榜上村建筑的特点。B.“凌乱无章的农家陈设和残旧破败的老屋农舍却在诉说着主人的清贫”,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榜上村的现状。C.文中第四、五两段使用了不少数量词语,却并不造成阅读上的枯燥乏味,反而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了榜上村的历史和特色。D.文中第一段写到了五里峡水库,最后一段又写到了五里峡水库,作者这样安排的主要用意是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2)作者以“我们的祖宗比你阔”为主标题有什么用意?(3)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在漠川有哪些发现。11.(2023•浦东新区校级模拟)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一棵树能站多久?耿立①平原深处上的木镇,没有人能说清树能站多久。②在我家的老院,空闲地随意地栽种着各式样的树,花椒、榆树,槐树,椿树,枣树、梨树、杏树,这些树每个季节早晚都不一样,有脾性有语言,父母能听得懂,这些树是父母生命的一部分,父母对树有敬畏也有宠爱。③母亲说一九四二年的大旱来临的时候,人们还没感觉,老鼠就从房屋的缝隙,从地边,从树上下来,他们成群结队,义无返顾地逃,随着老鼠出逃的人活了下来,后来想逃的也没有力气逃了,几千里的大旱,河南山东饿死上千万的人。④那些年,树没有逃,树往哪逃呢?那些树还在老地方顽强地站着,在院子里,在村头。⑤树不抛弃它立根的土地,人们回来了,但有些人没有回来,回来的是一把骨殖,埋在这片土地里,旁边栽种一棵树,那灵魂就开始在树下生活。⑥我知道父亲有一个遗传爷爷的习惯,好背靠树干剔牙,刚吃过饭,还要喝碗水喘口气。⑦“树枝是树扎在天上的根吧!”⑧冷不丁父亲说出了这没头没尾的话,我们看不见树扎在泥下的根,但看到越过房檐的树枝,是啊,树是有两部分组成,那些地下的躲藏在土里的根,那些划拉在空白中的枝梢。我们猜想地下的根,他们呼吸地气,采集养分,我有时胡乱想,树根该是木镇最敏感的神经吧,她把细部把触角伸到泥土的深处,他们最理解泥土,他们抱着泥土。有时泥土累了,他们挠泥土的咯吱窝,直到泥土咯咯笑出声,笑的抽筋,父亲说那是惊蛰了。父亲的手也像皴皮斑驳的树根,他也在泥土里摸索,这手指也吸收泥土里的养分,什么时候,手指不能接受泥土的养分,那人也该成了泥土的养分,回归到泥土里。⑨但我们能知道多少树的秘密,在我们不知道的夜里,树躲藏在我们的察觉之外,那时候的树是什么模样?即使高过房檐的树枝,我们知道多少呢?有些事是神秘的,树也是如此,长成一棵树不易,就如我家老院里的杏树,邻居家盖房打夯,虽然离我家的老院还有几十米的距离,隔着几家的屋檐,几处土墙,但没多少时间,那花也开晚了,果也挂少了,你说奇怪不?第二年还是如此,惊蛰三天了,这棵杏树,才迟迟疑疑地打点了花苞,勉强地露出了笑,像春天也蹒蹒跚珊迟迟疑疑,不想亲近木镇了。连续几年那棵老杏,都是高踞在我家的老院,不再繁花似锦,只几朵素素的花,像一个个翘凸的嘴唇,但说的什么我没听懂。⑩父亲是听懂了,父亲说这树被惊吓了,得几年才缓劲过来,是的,在我们看不见的地带,树有树的生存的方式。早春,木镇的树大都还没长出叶子,要不了几天,几场东南风一吹,那在屋角的树,原先还半死不活的树枝头上,就像一下长出了角,有红的,有绿的,好像要斗牛场上的牛的犄角。其实木镇的人看到那树枝,就说:发青了。那代表春天来了,对杏树也说:发青了,他们言简意赅,一针见血,他们不像诗人说春意在闹,这是完全不同的对春天的看法。⑪有的树,是被人砍下死去的,那是木匠相中了或者有人想拿树来换钱了,确实很多的树不是它想活多久就活多久的,有一年,就是春分那天,一个响雷,把我家老院的杏树劈开了一半,父亲以为这棵老杏要死呢,谁知第二年的惊蛰夜里,没有炸雷,没有鸡叫,只是我家的狗突然汪汪对着父亲睡的屋子狂吠,父亲打开房门,吃了一惊,满满的星光下,那枝头的杏花像商量好了,一下子都张开了小嘴,是他们一起对着屋门喊父亲了么,小嘴吹出:唔……唔……。兴许那时父亲睡的沉,父亲没听到,那狗子看不下去了,就狂吠,父亲看到杏花开了,用手抚摸一下还剩半拉身子的老杏,回到屋里对我说:咱家的老杏没死。⑫我感到我的枕上有泪,不知是父亲的还是我的。⑬但木镇的树有时也会老死的,树在那里站着站着,有时候就空了,谁要踢上一脚,那树干就轰然仆地,是啊,树老会死,但父亲说木镇的树很少能老死,像人一辈子经历七灾八难,能活成个老头可不容易。⑭后来,我在填写履历时,在亲戚社会关系一栏,真想填上老杏,年龄:八十,户口住址:木镇:党派:无:与本人关系:老杏比我高一个辈分,是我的父辈。(选文有删改)(1)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请赏析其妙处。(2)第⑩段段末写出了木镇人与诗人对春天的看法不同,试分析其用意。(3)文章最后一段很有特色,请联系全文进行赏析。(4)本文入选《文学与人生》专刊,请结合文章,从手法和内容的角度概述入选理由。12.(2023•江苏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务分包沥青路面施工合同
- 药品采购合同书范本
- 爱情的誓言忠诚保证
- 信息服务合同范本示例
- 石料订购合同范本
- 江西省房产交易合同的范本
- 汽车融资租赁合同协议签订失败原因
- 离校安全责任书
- 展会服务合同中的展会指导
- 终止劳务承包合作合同
- 浙江省杭州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唱游子吟小儿垂钓课件小学音乐苏少01课标版三年级上册课件1
- 北京科技大学第二批非教学科研岗位招考聘用(必考题)模拟卷和答案
- 社团面试评分表
- 智慧园区 物流基地集装箱货堆场智能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 血清转氨酶异常病因分析
- PDCA提高护理管道标识规范率
- 世界未解之谜英文版
- 中小跨径公路桥梁设计课件
- 放射培训考试习题及答案
- 译林牛津版9A-Unit8-Detective-Stories-Reading-2公开课优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