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二汉代儒学学习目标时空坐标1.秦朝“焚书坑儒”的缘由及其实质。2.汉代儒学兴起的基本缘由。3.太学兴起的背景及作用。4.古代选官制度的变更。5.科举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必备学问·自主学习】一、“焚书坑儒”批判与罢黜百家(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指责时政,攻击郡县制。2.概况:秦始皇将秦国官定史书《秦记》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好用价值以外的私人保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名儒生坑杀于咸阳。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须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2)董仲舒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实行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由此起先提升,儒学思想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3.影响:(1)主动: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化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同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二、太学的出现与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一)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育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化系统。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化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记。(2)带动了民间主动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3)在确定程度上变更了官僚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4)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加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更: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2.科举制:隋唐时期起先的以考试成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3.影响:(1)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2)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3)也导致了古代中国用心从事科学技术探讨的人才力气相对薄弱。·易错点拨“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目的相同。“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实行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图解识记董仲舒的新儒学·核心概念(1)清议是汉朝时期以学问分子为主体的时论,注意于评论当时的政治,臧否人物,以舆论影响政治生活。太学清议,指责时政,并不是太学生干脆参加政治。(2)科举制:隋唐时代起先的以考试成果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情境思索上图汉画像石“讲经图”,这一局面形成于何时?(时空观念)提示:汉武帝时期。【关键实力·素养探究】主题一董仲舒新儒学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相识(1)“大一统”主见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维护了统一,对当今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心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行取,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确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4)“三纲”充溢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当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须要。【备选要点】董仲舒的新儒学能够得到汉武帝全面确定的缘由1.社会根源: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问题和匈奴劫掠的威逼,社会须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心集权,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2.形势须要: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思想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须要。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统”,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因而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见。3.利于统治: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虽然带有迷信色调,但有利于树立皇权、加强中心集权,因而得到了统治者的赏识。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据史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见。(史料实证)提示: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史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2)据史料二、三,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见,这些主见在当时有何作用?(历史说明)提示:主见: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理论。作用: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心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主题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及其影响一、儒学地位的变更及其影响1.社会地位的变更: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心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减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挡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有利于构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同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化,提高了学问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二、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分和联系1.区分:(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志向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供应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终归是在野的、带有相当志向色调和指责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为目的,被确立为王朝的统治思想。2.联系:(1)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2)新儒学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史料一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行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汉武帝为什么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见。(唯物史观、历史说明)提示:①国家经济实力增加,为推行“主动有为”的统治政策创建了有利条件。②汉武帝时期,须要实行有效措施解决土地兼并、王国割据、边疆不宁等问题。③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加强封建统治的须要。史料二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胜利了。——顾颉刚(2)史料二中,汉武帝实行的“只读一种书”“利禄的诱引”的详细措施分别是什么?(历史说明)提示:“只读一种书”: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设立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利禄的诱引”:启用儒学家参加国家大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2024·福州高二检测)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实质是 ()A.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B.秦朝统治严酷残暴C.秦始皇特性暴虐D.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解析】选A。“焚书坑儒”政策的实质是文化专制,故A正确;B、C只是表面现象,没有体现实质,故解除;D表述错误,解除。【深化点拨】“焚书坑儒”加快了秦朝的灭亡,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解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焚书坑儒”始终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唾骂了两千多年。“焚书坑儒”虽然加强了思想限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胜利;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毁灭了古代很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2.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起先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解析】选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符合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须要,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所以才能成为统治思想,故选B。3.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主要目的是 ()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B.统治者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C.儒生孝廉有利于政治清明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解析】选B。题目问的是主要目的,董仲舒的推动只是主观缘由,故A错误;汉武帝之所以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基于国家统治的须要,故B正确;儒生孝廉与设问关系不大,故C错误;推崇儒学不能成为罢黜百家的理由,故D错误。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反映出 ()A.该言论激励了社会暴力革命B.科举制促进了社会学问进步C.中国古代对政治学科的重视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淌【解析】选D。社会暴力革命是对材料言论的错误理解,故A错;材料阐述的是社会制度对社会阶层流淌的影响而非促进了社会学问进步,故B错;对政治学科的重视缺乏材料支持,故C错;材料说明社会各阶层人员因科举制而流淌,故D正确。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在中国教化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因以前教化,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后教化,乃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孔子的学生,有父子同来受教的,有贵族,有平民。有的很穷,有的很阔。亦有些不是好出身,不务好行业,但经孔子教化,都变为学成行尊,出类拔萃,显于当时,传于后世的一批人物。材料二西汉教化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换言之,乃是教化制度与选举制度之协作行使。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授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来本乡作吏。(1)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说明“孔子在中国教化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教化制度的新特点。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汉代太学生考试的主要内容。【解析】第(1)题,“因以前教化……传于后世的一批人物”,这说明孔子的学生范围很广,不限于政治圈,结合百家争鸣,可以得出有教无类;孔子的很多学生学有所成,在当时和以后都影响很大,概括可以得出答案。第(2)题第一问,材料二中有“西汉教化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概括可以得出答案;其次问,所学学问中有汉代独尊儒术的内容,由此可知汉代太学考试的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答案:(1)说明:使教化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兴办私学或创立民办教化);有教无类(扩大了教化对象的范围,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设备的租赁合同范本
- 新质生产力企业层面
- 市北区新质生产力
- 2025年针对无效合同的识别与处理措施研究
- 2025买卖合同的注意事项
- 2025年房地产经纪人之房地产交易制度政策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
- 2025年家庭装修质量保证合同
- 大同新质生产力
- 安全生产大检查督查检查表
- 2025绿化项目设计合同范本
- 2024年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招聘考试真题
- 节目招商合同协议
- 甘肃酿皮子制作方法
- 达梦数据库培训
- 食堂节约管理制度规范
- 人工智能基础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北京科技大学
- 英语四级模拟试题(附答案)
- (正式版)JBT 3300-2024 平衡重式叉车 整机试验方法
- 美的空调制造工艺手册
- 毕业设计重型货车制动系统设计
- 土方清运施工组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