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跟踪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跟踪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跟踪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跟踪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跟踪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模块二专题六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5届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三5月月考,2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常常狩猎的记载。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A.商朝游牧习俗深厚B.商朝贵族常常狩猎C.商朝都城始终不固定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解析:选A由材料中,迁都频繁、“常常狩猎”这些都是游牧习俗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中讲到的是商朝有常常狩猎的记载,不是局限于贵族,解除B项;盘庚迁殷后,商朝都城基本固定下来,解除C项;材料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虽然有游牧习俗,但不能说明统治者不重视农耕,解除D项。2.(2025届山西太原二模,25)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改变()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改变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解析:选A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在唐朝之前,国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其政治中心在西北方向,所以其漕运的基本方向是东西方向。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其政治中心在北方,所以其漕运的基本方向是南北方向,由此可以推知该改变反映了经济重心的改变影响到了漕运的方向,故选A项;漕运线路的改变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解除B项;漕运中心的改变不能协调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它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解除C项;漕运路途主要是满意政治须要,而不是对外贸易的须要,解除D项。3.(2025届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5月押题考试,25)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A.激励人口生育 B.女性社会地位低C.社会冲突尖锐 D.政府管理实力差解析:选A材料“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说明汉代激励结婚、激励生育,故选A项;材料“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说明不是全部女性,解除B项;材料反映税收标准不是社会冲突,解除C项;材料汉代的税收细微环节体现的是汉代政府管理实力很强,解除D项。4.(2025届河南天一大联考中学毕业班阶段测试六,25)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改变反映了()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解析:选A从“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可见从公元前5世纪到秦汉时期,铁农具的比例明显上升,可见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故选A项;“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无法推断铁农具的运用分布状况,解除B项;“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无法推断当时的社会秩序,解除C项;“铁农具数量对比”的增长趋势不能说明经济形态肯定是小农经济,解除D项。5.(2025届广东湛江高三高考测试二,26)据史籍所载,元朝把没收来的契丹和南宋的官田全部分给蒙古贵族,少的二十顷、三十顷,多的五百顷、五千顷。又在各地收夺农夫耕地,拨给驻军屯田或赏易寺院,元顺帝在位时,一次赐给大承天护圣寺的田,多达十六万二千余顷。这种行为()A.消退了封建地方割据的基础B.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成为元政府敛财的重要手段D.制约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解析:选D由材料“又在各地收夺农夫耕地”可知,元朝剥夺了自耕农的土地,定然会制约了它的发展,故选D项;由材料得知,元朝把土地分给了蒙古贵族、驻军、寺院,这些都是地方割据的势力,因而不是消退,反而是加强,解除A项;农夫的土地被剥夺,损害农夫利益,打击了主动性,会降低农业生产效率,解除B项;元政府没有因为把土地分给蒙古贵族、驻军、寺院而获得大量的税收,解除C项。6.(2025届山东滨州二模,27)宋代圩田开拓尤为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300余顷。这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自耕农经济遭到严峻破坏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农业解析:选C依据材料可知宋代南方圩田开拓增多,土地得到利用,这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故选C项;材料强调宋代南方圩田开拓增多,并非说明经济重心的区域格局,解除A项;圩田开拓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定联系,解除B项;圩田开拓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商品经济无关,解除D项。7.(2025届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预料一,27)据统计,清前期各地农业短工的日工资,就其平均数说,除东北的奉天、热河地区,以及广东安徽地区以外,其他各省最高为八十文,最低为二十文,从雍正十三年(1735)至道光七年(1827)九十多年没有多少改变。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全国工资价格水平趋向平衡B.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停滞C.闭关政策制约海外市场扩大D.重农思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选B题干中农业短工的日工资低,且90年没有什么改变,再比对此时西方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工资水平增长快,故选B项;题干中“除东北的奉天、热河地区,以及广东安徽地区以外,其他各省最高为八十文,最低为二十文”,可知工资极不平衡,解除A项;闭关锁国只是缘由之一,不是根源,解除C项;D项缘由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缘由,且当时商品经济比较旺盛,解除D项。8.(2025届安徽黄山二模,26)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据此可推断汉代()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现象起先出现解析:选B据材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说明汉代民间纺织业有肯定规模,故选B项;中国古代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这一地区手工业发展,不种植粮食,不能说明农业地位下降,解除A项;商品经济“发达”说法不精确,可以说商品经济有肯定程度的发展,解除C项;“起先”说法错误,由一个材料我们不能得出这个结论,解除D项。9.(2025届云南二模,25)下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盐场画像砖,据此推知当时该地区()A.盐场生产实行分工协作 B.盐业专卖制度形同虚设C.盐业生产起先运用机械 D.官营制盐业的技艺超群解析:选A图中多人劳动,形成一个工作链,说明当时盐业生产实行分工协作,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盐业生产,与专卖无关,解除B项;图中运用的定滑轮只是生产工具而非机械,解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盐业生产的流程,无法体现是否官营,亦无法说明技艺超群,解除D项。10.(2025届辽宁凌源一模,27)下图是清代康雍时期用于外销的“青花西洋宫苑盆景高奘大盖罐”,整个大罐表面被分割成一个个密密麻麻的六边形,其中一半罐身在六边形内描绘了类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宫苑建筑。这说明当时()A.青花瓷起先进入西方世界B.市场需求影响瓷器的生产C.中西间的贸易仍实行传统形式D.中国瓷器浸染了西方人文思想解析:选B依据材料,清代外销的瓷器,表面被分割成了一个个六边形,其中一半罐身在六边形内描绘了类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宫苑建筑,这反映了中国清朝的瓷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这些瓷器制造的目的是用于外销,所以体现了市场需求影响瓷器生产,故选B项;材料呈现的瓷器并非青花瓷,而中国青花瓷在元代成熟,明宣德年间的最为宝贵,不行能在清朝才起先进入西方世界,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瓷器生产融入了西方文化,没有涉及中西间贸易的方式,所以说明不了中西贸易仍实行传统的形式,解除C项;材料反映了在中国的瓷器制造中出现西方文化象征的西洋宫苑建筑,但这些象征并未体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解除D项。11.(2025届福建厦门一模,25)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番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解析:选A“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番生火,可连续生产”表明当时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故选A项;材料的内容是当时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没有涉及农业生产,解除B项;材料的内容指的是手工业,没有涉及商业,解除C项;“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番生火,可连续生产”表明不是家庭手工作坊,解除D项。12.(2025届广东一模,26)唐代开元钱币订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复原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扩大铸钱的数量,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扩充至99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A.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C.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D.满意了商品经济的须要解析:选C依据材料“复原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扩大铸钱的数量”,政府对货币的统一标准化生产,有利于维护稳定的金融秩序,故选C项;唐初就确立了国家铸币地位,解除A项;国家铸币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解除B项;材料的重点是“复原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扩大铸钱的数量”,不仅扩大铸币数量,还统一了铸币的重量标准,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而不是满意了商品经济的须要,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2025届四川宜宾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家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材料二17~18世纪,大量中国的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溢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酷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快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作用。(13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12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第一小问特点,材料一中“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家乡”“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可得出时间早且区域多;材料一中“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可得出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材料一中“丝绸生产重心渐渐向南转移”,可得出重心渐渐南移;材料一中“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可得出出现专业化产区;材料一中“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可得出丝绸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其次小问作用,从国内丰富人们物质生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外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方面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丝织业的世界影响。第一小问背景,材料二中“因其充溢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可得出中国丝绸纺织技艺超群及欧洲人对中国的新奇,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结合所学学问,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联系的加强等方面分析。其次小问影响,材料二中“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酷爱好便席卷欧洲”,可得出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材料二中“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可得出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学问,还带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答案:(1)特点:①时间早且区域多;②技术不断进步,品种多;③重心渐渐南移;④出现专业化产区;⑤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任答四点)作用:①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③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④推动了商品经济与市镇的发展。(任答三点)(2)背景:①世界市场的发展;②欧洲传教士、商人及统治者的推动和提倡;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中国丝绸纺织技艺超群及欧洲人对中国的新奇。(任答三点)影响:①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②推动了欧洲丝绸业的发展;③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春秋战国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秦汉时期《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绚丽的时期唐宋时期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应,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天下仰给,而解盐荒芜;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浇灌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摘编自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缘由》等依据材料,自拟一个详细的论题,并结合所学学问,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