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2教学教案岳麓版选修4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2教学教案岳麓版选修4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2教学教案岳麓版选修4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2教学教案岳麓版选修4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2教学教案岳麓版选修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课标要求】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相识其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实力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验及对地质科学探讨的主要成就;相识对新中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二、过程与方法课前搜集并整理李四光的生平事迹,训练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处理实力;学生模拟再现李四光三次回国经验,体会李四光的爱国主义精神;以记者采访专家的形式,了解李四光的科学成就;通过课堂探讨、合作探究,使学生驾驭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评价的方法。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感受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增加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课前打算】搜集李四光的生平事迹并整理归纳。【教学重点】感受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李四光的探讨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教学难点】第四纪冰川及地质力学探讨成果的重要意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体验感受模式,模拟情境法,记者采访法,探讨探究,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李四光》电影片段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石油资源特别短缺,年产量不到12万吨,外国专家宣称中国是“贫油国”,而新中国百废待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行缺少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上游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毛泽东语)怎么办?正是影片中的这个人物为国家解决了这一难题,在他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很快发觉了大庆等油田,(展示图片)到1965年石油产量达到1131.5万吨,石油产品消费全部实现自给,把“中国贫油论”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他就是被称为“地质之光”的李四光。今日就让我们带着仰慕之心一起走进李四光的传奇人生。留学归来,报效祖国(板书)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14岁时听说武昌官费新式小学堂招生,爱学习的他恳求父亲筹措路费,只身前往赶考,结果惊慌又兴奋的他,在填写表格时,把年龄十四误写在姓名栏里,按规定不得涂改,再买表格要花钱,他急中生智,把“十”改成“李”,李四多难听啊,他猛然抬头看到墙上“光被四表”的匾额,就在后面加了个“光”字,自此之后一个叫李四光的人走进了时代的视线。1.依据课前每个小组搜集的李四光生平事迹,由学生展示汇报。设问:依据李四光的生平轨迹,简要概括其求学经验有哪些转变?李四光面临的人生第一次重要选择就是学什么专业,他是如何选择自己专业的?为什么这样选专业?说明白什么?学生概括,老师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从内外两方面概括选择专业的缘由,说明李四光把个人的志向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操。过渡:李四光面临的人生其次次重要的选择就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李四光选择的是?(回国)然而他的回国之路却充溢了艰辛。为了更好地诠释李四光的精神,我们请几位同学再现一下当年他回国的情景。请大家边看边听边思索:李四光为什么3次选择回国?(学生表演时略有改动)第一幕:1910年主持人(李馨玉):1910年,李四光在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造船专业学习期满。校长(刘若凡):李四光同学,庆贺你完成我校造船专业全部课程的学习,考核优秀,准予毕业。(发毕业证)李四光(杨云超):感谢校长。(接过毕业证)太好了,这下我可以为我的祖国建立一流舰船啦,让祖国不再遭遇外国欺凌!其次幕:1920年主持人(周清如):然而回国后的李四光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为当时中国根本没有钢材来建立船只。实业救国之梦破灭,加上目睹袁世凯政府的黑暗统治,他愤然辞官,进入英国伯明翰高校,学习采矿;他想到当时的中国,采矿实权都驾驭在外国人手中,中国人只能任人摆布,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科学落后。假如我们自己不能找矿,将来就是给洋人当矿工。就确定改学地质。1920年,在伯明翰高校学习期满获得硕士学位。鲍尔敦教授(吕欣静):真不喜爱你离开英国,最近有位挚友从印度来信,让我举荐一位高水平矿业工程师,他们会给特别优厚的待遇。我想凭你的学识和水平,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务。假如你情愿的话,我可以介绍你去。李四光(杨云超):不,感谢你,鲍尔敦教授。(李四光看法肃穆地回答说)我之所以到这来求学,是为了为自己的国家服务,旺盛自己的祖国,造福于中华民族。一切为了祖国,为了祖国的一切。外国的条件再优越,也解决不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贫困问题。我是个中国人,理应回中国去。为祖国找矿,才是我的志向。威尔士教授(于海润):中国正在进行内战,一个科学家在那样的环境里,我认为无论如何是难以有所作为的。李四光(杨云超):但是我信任,科学是可以变更现状的!主持人(周清如):不久,李四光收到了北京高校校长蔡元培教授发来的聘书。蔡元培(董荟雨):谨启四光同志:蔡某蚤感闻四光同志自律之切,自得之成,自谋之熟,广于学识,精于文献,其德高,其望重,其志正,虽不能至,然心憧憬之。今者,中国当缺人才之时也,若欲自强,必欲引人才之来也。切聘四光同志亲赴我校以为地质系教授,殷盼君之来也!蔡元培主持人(周清如):虽然教书并不是李四光原来的意愿,待遇更谈不上优厚,但他却欣然接受了北京高校的聘请,回国任教。从事科学探讨和为国家培育地质人才。第三幕:1950年主持人(孙玺多):1948年,李四光接受国际地质学会的邀请,到英国出席第十八届会议。在大会上,李四光发表了体现他最新探讨成果的论文《新华夏海的起源》,这篇论文动摇了传统的地质学理论,轰动了欧洲。大会结束后,李四光夫妇来到英国南部的博恩默斯养病。当他从报纸上看到祖国解放的消息时激烈得喜泪盈框。女儿(盖云天):爸爸,爸爸,解放了,解放了,中国解放了,我们可以回家了!(拥抱)李四光:盼望了多少年,最终盼到了,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宏大成功。我虽然六十岁了,但我肯定回到祖国去,把自己的余生贡献给新中国。

主持人(孙玺多):李四光毅然下了决心。其次天,就去办理了回国的签证,预定了船票。台湾国民党“外交部”(王玉琢):新政协刚刚成立,中共向李四光发出了邀请,依照老蒋的意思,要让他马上发表公开声明,拒绝接受中共的邀请,这件事,还得老兄您多多帮助啊。。。驻英国大使郑天锡(姜润涵):Mrli这个人看法特别强硬,想劝服他发表声明几乎是impossible,假如……通过扣留他的女儿把他扣留在英国,您意下如何?(意味深长的邪恶微笑)妻子:(赵哲昂)“台湾方面已经给驻英大使馆拍来一封转交给你的电报,要你马上发表一个公开声明,拒绝接受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的职务……否则,就把我们可爱又美丽的女儿扣留在国外,进而扣留你……”

李四光(杨云超):生气地在屋里踱步。他拿定办法说:“不能再等船票了。我先走,连夜赶到普利茅斯港去。那里是货港,没有客船。而且从那里渡船到法国路远浪大,不会引起国民党特务的留意。”他转向夫人说:“你在这里等我,等我找到平安的地方,我们再会合在一起,一同回国。”主持人(闫婷琳):就这样李四光于1949年12月启程隐私回国,几经周折最终在1950年4月,与夫人、女儿回到上海,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他留给国民党驻英大使馆的信中写道:李馨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多少年来日想夜盼的祖国,中心人民政府是我竭诚拥护的政府。我能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是莫大的光荣。我已经启程回国。”设问:依据你从学生的表演对话中捕获到的信息,概括李四光三次选择回国的缘由?过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不移报国之情。李四光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历经坎坷回到祖国。他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哪些贡献?科学成就,光照将来角色转换:以小记者随机采访专家的形式了解李四光的科学成就。第四纪冰川记者(杨云超):我是中心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之光》节目记者红太阳。今日有幸请到了各国冰川学专家、学者,让我们有机会更好地了解李四光在冰川学方面的成就。记者(杨云超):(对中国专家刘会平)听说您对李四光的冰川学有很深的探讨,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叫第四纪冰川吗?刘会平(高嘉怡):好的。冰川是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溶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第四纪是地质历史的最终一个纪。大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特别寒冷,世界上的很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请大家看大屏幕,这里有几张第四纪冰川的图片。记者(杨云超):感谢您!(转向德国专家:)当年德国冰川权威李希霍芬(《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依据的探讨》)曾经长期考察中国的地质,踪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您知道他对于中国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持什么观点吗?德国专家(毕润生):德国冰川权威李希霍芬断言:“中国南方太暖,而北方太干,第四纪中国无冰川发生。”“冰川遗迹,渺无所闻。”记者(杨云超):这种结论被世界地质权威所公认。李四光对此是怎么看的?又是怎么做的?景才瑞(于亮颖):李四光认为:“让事实说话”“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20—30年头,李四光在特别困难的条件下,到过太行山麓、大同盆地,上庐山、黄山,先后发觉了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经过长时间的考察探讨,1933年,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满怀信念地宣布:“长江流域在第四纪确有冰川遗迹存在……”记者(杨云超):李四光通过实地考察,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推翻了国际权威的错误结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学者(姜佳宜):是我国第四纪地层学和气候学探讨上的一个里程碑;对驾驭地下水文和构造、找寻地下水资源,对发展建设事业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如:兴修水利、发展浇灌、防止水旱灾难、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山区经济、改良土壤、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等。记者(杨云超):感谢各位专家,通过您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李四光先生在冰川学方面的贡献,也感受到了他重视实践,不迷信权威,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感谢大家!(二)地质力学记者(吕欣静):我是中心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之光》节目记者蓝月亮。我们再次把各位专家请来是想接着了解李四光先生在地质力学方面的成就。记者(吕欣静):(对潘贤君)您在《李四光及其地质力学》一文中对李四光的地质力学作了很深的探讨,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叫地质力学吗?潘贤君(孙涵琳):好的。用李四光自己的话地质力学就是“它的一条腿站在地质学方面,另一条腿站在力学方面。反映地壳运动的一切现象是地质力学考察和探讨的对象”。即用力学原理探讨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及其起因的科学。记者(吕欣静):您知道李四光探讨地质力学几十年,那您能给我们简要概括一下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形成的过程吗?潘贤君(孙涵琳):可以。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是其地质力学萌芽时期的代表作;1945年,发表《地质力学的基础和方法》,正式提出“地质力学”名词;1948年,在伦敦国际地质科学大会上作《新华夏海的起源》的报告,使地质力学正式载入史册;60年头初,发表《地质力学概论》对地质力学系统总结,是地质力学的代表作和里程碑。记者(吕欣静):一战期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曾经依据他们的地质理论在中国找寻石油,他们找到了吗?当时外国专家对中国是否存在石油持什么看法?学者1(董荟雨):一战期间,为找寻石油,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西北打了7口井,花了几百万美元,结果收获不大走掉了。1922美国斯坦福高校布莱克威尔德教授断言:“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世界已知油田,大都在海相地层中,而中国大部分是陆相结构地层,因此,不行能贮存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石油。”记者(吕欣静):西方学者宣扬“中国贫油论”,也让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大为忧虑。毛泽东问:“假如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而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很大,单纯靠进口石油对新中国的建设无疑是极为不利的。对此,李四光是如何看待的?他又是怎样做的?学者2(王音然):李四光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采。”他依据自己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探讨,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断定“中国的陆地肯定有石油!”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贫油”论。(他认为,整个新华夏体系是巨大的“多”字形结构体系,三条隆起带和三条沉降带相互间隔着,在隆起带隐藏着多种矿藏,在沉降带又隐藏着丰富的自然气和石油,具有广袤的找油远景。)(大屏幕展示图片)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觉了大庆、成功、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完全证明白他的科学预见,使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能源封锁,为国家经济建设供应了能源保障。记者(吕欣静):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除了可以找寻石油资源外,还有哪些可以利用的价值?学者3(唐瑶):还可以找寻铀矿资源,发展核能事业:从李四光提出的三条东西构造带上,发觉了储量丰富、品位高的铀矿床,为新中国“两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铀矿的发觉,就没有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还可以预料地震,加强各种地质灾难的预料和预防。1967年10月距唐山大地震9年,当时任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在国家科委地震办公室探讨地下水观测的会议上指出,“应向滦县、迁安地区(属唐山地区)做些工作。假如这些地区活动的话,那就很难解除大地震的发生。”之后的事实证明他的预料是完全正确的。然而他带着“地震工作抓晚了”的缺憾离开了我们,直到逝世的前一天,他还在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究工作就会看到结果……”记者(吕欣静):感谢各位专家、学者。李四光用自己的一生履行了自己“我是炎黄子孙,天经地义地要把学到的学问全部奉献给我敬爱的祖国”的诺言,也完成了孙中山先生对他的“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八字嘱托,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感谢大家!师生共同总结:(大屏幕)并补充古生物学成就。三、学术人格,师者楷模设问:李四光被公认为中国的“地质之光”,周总理称他“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你对此如何理解?李四光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青年学习?学生探讨,畅所欲言,最终老师总结如下:学术地位: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建者,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人格特征: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具有剧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念。总体评价:李四光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有不行替代的位置。精神: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少年大志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究真理的精神,严谨治学的精神……李四光离开我们已经将近半个世纪了,但是他的宏大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地质科学工作者,也恒久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希望同学们以李四光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气。最终让我们一起朗诵李四光的一首诗,这首诗也正是李四光一生的真实写照:【课堂升华】坎坷五岭路,嗟君从我游。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板书设计】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一、留学归来,报效祖国二、科学成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