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册语文教学设计人在画中游8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文化主题解读中山路小学杨玉芳单元文化主题是一个单元的灵魂,它像一把神奇的利剑,把一个单元中的几篇课文连同作者的心、编者的心、教师的心和学生的心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具有无限的影响力、冲击力,并且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的整体。作为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每一单元的文化主题,才能真正引领我们的学生置身于每一篇精彩的文章里,陶醉于每一次神秘的语言旅程中,享受于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里。8册语文四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人在画中游”,主题美,所选的五篇文章也美。“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数昆明。”被乾隆皇帝写诗赞美的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一文记叙了这皇家行宫御苑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流露出了浓浓的民族自豪感。《东北大森林》一文,用浓墨重彩描绘了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的美景,语言优美,情真意切,读着它好似漫步在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之中,这真是在“画中游”呀!略读课文《海市蜃楼》,作者运用大量准确而鲜活的词语,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敦煌至阳关、玉门管附近的沙漠奇景海市蜃楼,给人无限的遐想,那神奇美妙的画面更是让人欣喜若狂。《水乡行》——一首亲切婉约的小诗,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令人耳目一新。马克·吐温的《威尼斯小艇》又把我们带到了异国他乡,围绕小艇,动静结合,动情地给我们讲述了威尼斯“水上城市”的异域风光。五篇文章就是五幅美轮美奂的图画,徜徉其中,美景美图浸润心灵,美丽汉语陶冶情操,那感觉就一个字——“美”!“人在画中游,我在画中醉。”让我们引领我们的孩子们一起走进这五篇美文里尽情地去阅读吧。《颐和园》文中提到:“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览观赏。”有的学生去过,那好,就对照着读一读,讲一讲吧。多数学生没去过,那就到文中去游历吧。边读边看,边走边想。有时候,不能身临其境是遗憾,但是能够通过阅读达到“如临其境”就变成了一种享受。颐和园虽大,但是大不过大自然造化的自然景观。东北的大森林很奇妙,四季如画。那就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去了解它。了解了它的景物之美,也就了解了它的文章的结构。景美要用精美的文字才描绘得出,阅读则是既观“美景” 又赏“美文”。“海市蜃楼”也是“景”,但是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虚幻与飘渺,在于它的形成需要科学的解释才说得清。那么就依它的特点来吧,知道这是怎样一种“奇景”,当然,也要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景。这样,奇景就不足为“奇”了。至于是否能够亲眼所见,那就只能看是否有缘了。《水乡行》说的是水乡,但是离不开水乡的人。水乡的景,水乡的人,共同构成了水乡的风土;水乡的客,水乡行,才了解了水乡的生活。读一读,想一想,且跟诗人水乡行。威尼斯是水城,水城离不开小艇,因此,要写威尼斯,值得写小艇。但是,读读课文就知道了,写小艇不能不写人,写小艇其实就是在写威尼斯人的生活。威尼斯是一幅画,威尼斯人就生活在画中。而我们呢,就是那赏画的人。做赏画人,我们阅读着。阅读是一扇窗,透过它就能看到整个世界;阅读是一盏灯,点亮它就能照亮心灵;阅读是一根接力棒,燃起它就能让人类香火绵延,永世传承……神奇的汉语言引领我们在颐和园里漫步,在东北大森林中呼吸,在海市蜃楼里遐想,在水乡荡舟,在威尼斯畅游……16《颐和园》教学设计永安街小学张景琴预习作业设计:1、熟读课文;2、掌握生字:A:读准后鼻音“廊、耸、葱、舫”等;
B:注意易读错字:堤岸;
C:区分字形:殿与设、漆与膝、堤与提;
3、过关:A:查工具书理解“神清气爽、耸立”等;
B:找出“古老、隐隐约约”等词的反义词;
C:找出“几乎、耸立”等词的近义词;
4、找出文中列数字,作比喻的句子,并熟读;
5、找出课文中浏览过程的动词、数量词、表示颜色的词6.课文介绍写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颐和园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教材分析】《颐和园》是冀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教学这篇教材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写法。【学情分析】《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那里美丽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但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到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乏感性认识,所以需要借助课件,再现情景,把学生带到北京、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颐和园的美。【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2、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课时划分】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粗知文章内容,学习头尾两段。
3、了解游览顺序。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教师小结:颐和园坐落在北京的西部,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国内各种园林建筑300余间。该园善用地形,构造巧妙,形成“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布局结构,是我国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晶。2.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们想去游览颐和园吗?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音和读破句的地方。二.学习词语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讲解词义画舫: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神清气爽:形容人神情清秀,气质爽朗。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形状各不相同。三、理清全文思路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写景的文章开头与结尾一般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写,大家说说:(总分总)。
看书,找出首尾两段,找生读一读
这开头与结尾是什么关系?(首尾呼应)。
剩下的自然段都是围绕着颐和园的美丽来写的。
四、理清2~5自然段的思路
自由读2~5自然段。
谁来说说2~5自然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方位)
画出表示方位顺序的语句。找生汇报。
生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生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生3:登上万寿山。
生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引导:到了昆明湖还游览了什么?(十七孔桥)
作者都游览了哪些景点: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五、总结
我们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者是怎样把这几处景点写具体的,下一节课再继续学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听写:
宫殿长廊油漆栽满昆明湖清爽阁楼
2、复习上节课学过的2~5自然段作者都游览了哪些景点:
游览了(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二、讲读课文
大家自由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读完有什么感受,再有感情的朗读。生自主学习。
听取汇报。请你当个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颐和园,向我们介绍你喜欢的景点(结合作者游览顺序进行)1.长廊: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700多米、273间,这里采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多的特点;⑵“每一间的横楗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⑶观看录像,体会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录像展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板书:长、美),⑷美美的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分别找生读,体会。走完长廊,就该到哪里来了?2.万寿山:⑴在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了什么?(佛香阁和排云殿)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A、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非常高。B、记住好词:耸立、金碧辉煌的宫殿、闪闪发光B、找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⑵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A、读后有什么感受?B、想象当时的情景。C、再读一读。⑶体会一种古色古香的美。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3.昆明湖:⑴昆明湖的美丽景物有哪些?
(堤岸、垂柳、小岛、十七孔桥……)⑵分别找生介绍这些景物:
生1讲堤岸:以他自己的语言讲,注意不能忽略长、式样不同、倒垂的这些特点。
师适时给于提示,同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词汇、诗词、修辞来讲具体景物。
请一生上台画堤岸,大家想象:长长的堤岸像什么?(龙)
师想象创设:婉蜒的龙,正腾游上岸,伏在岸边,翘头欲向天空飞去,却迷恋这美丽的昆明湖水,久久不肯离去。问生:美不美啊!(美)
大家一起把这么美的景物读一读。
再请一生上台画杨柳,请大家齐诵《咏柳》等课外学过的有关柳的诗、词或由生想象自己补充。
想象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千条万枝笑春风;长腰柔摆舞春风。(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说)
现在一起读两处景物,要求读出美来,读出对景物的爱来。
湖心岛、十七孔桥一样讲法,注意强调十七孔桥的特点:上百根石柱、上百只小狮子,姿态不一。(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要求读出趣味:
生先自己试读,再齐读,抽几个记性好的学生找几句优美的来背一背。
三、创设情境,总结写法我们重点学习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几部分,了解了颐和园的美丽多姿。大家想一想,颐和园是不是就只有这几处景点?课文结尾说的“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可以体会到颐和园的景点很多,课文只重点介绍了其中几处。四、总结全文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感到颐和园确实很美。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向爸爸、妈妈做个介绍吗?要想介绍得好,必须熟悉课文。因此,先把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争取将它背下来。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课后检测一、判断下面带点的字的正确读音。(用“√”表示)痕迹(hénhéng)佛香阁(gégě)堤岸(dītí)横槛(kǎnjiàn)颐和园(yíyì)树丛(cōngcóng)二、按要求填空。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几乎——()耸立——()玩赏——()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隐隐约约——()古老——()细细——()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的长廊()的栏杆()的杨柳()的公园()的宫殿()的城楼4.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内容。“爽”字的音序是(),部首是(),“爽”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率直、痛快;②舒服;③明朗,清亮。在“神情气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种解释。在“豪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种解释。“垂”字的音序是(),部首是(),“垂”字共有()笔,第四笔是()。“垂”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将近;②东西的一头向下;③流传。在“倒垂”一词中“垂”字的意思是()。在“永垂不朽”一词中“垂”的意思是()。三、按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1.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绿得像()。游船()在湖面()几乎()。向东(),()可以望见几座()和()。2.抬头一看,一座()的三层建筑()在半山腰上,()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就是排云殿。在第一段话中,作者先介绍了正前面的____________以及湖面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介绍东边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是按照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顺序介绍的。在第二段话中,作者先介绍了在____________的佛香阁,又介绍了在____________的排云殿,这是按照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顺序介绍的。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儿痕迹。(1)用“——”画出表示颜色的词。(2)用“()”画出比喻句并回答这个比喻句让我体会出什么。
五.智慧岛1.你了解皇家园林吗?能介绍几个吗?2.课文中写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很多景物,每处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写一处我最喜欢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东北大森林》教学设计永安街小学张景琴预习作业设计:1、掌握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并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在书中做好记号。3.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熟读。4.东北大森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用准确贴切、清新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东北大森林四季美丽的景色,为我们展示了东北大森林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在描写时不仅抓住了不同季节的景物的特色,而且还紧紧围绕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树木来写。这样就和题目、第一自然段的总述相承相应。本文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行文中亦处处流淌着作者浓郁的情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东北大森林的美丽,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学情分析这篇课文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学生可能大都没有见到过大森林,但从电视里或书上能了解大森林的直观形象,因此,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进一步体会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了解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3.联系上下文,理解“冒、抽出、封、浸”等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贴切。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对比《颐和园》一文的写法,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1、准确理解课文描写东北大森林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贴切。2、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一个新的自然风景区:东北大森林。(大屏幕出示大森林的配乐图片)东北大森林不但森林覆盖面积大,而且在森林中繁衍生息着400余种珍禽异兽,1000余种野生植物,是我国的一个巨大的宝库。今天,让我们去走进东北大森林,看看那里的动物和植物们吧!二、欣赏大森林的美景。(出示课件中的“课文初读”,让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从东北大森林回来,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从整体来谈对东北大森林的印象。(预设: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都很美丽、奇妙,它是动植物的乐园。学生也许还会谈对某个季节的喜爱……)师:东北大森林真是太美、太奇妙了,下面我们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一同到那里去看一看吧!三、检查预习1、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字和读破句的地方。2、在检查读课文的过程中,针对一些生词,找生解释,或共同解决。3、同桌交流学习识字方法4.检查学习效果。(出示生字课件)四、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东北大森林比作什么?问题引导:1、这句话在哪一段?(齐读第一段)2、你从这段中读出了作者对大森林什么样的感情?3、你从哪几个词看出来?(相机点拨“沉浸”、“奇妙”的意思。)五、总结:东北大森林是奇妙的海洋,它奇妙在哪里呢?为什么会让人沉浸其中?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第二课时一、(出示课件)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把东北大森林比作奇妙的海洋。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品读东北大森林四季的景色。下面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脚步首先来到冬天的大森林去看看。二、品读第二自然段1、指名朗读,(师生共同切换画面到冬天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欣赏画面。2、全班交流:冬天的大森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生1:大森林的冬天到处都是雪,就像一个白色的童话世界,真是太美了。尤其是那雪花漫天飞舞,就好像许多仙女在跳舞一样。生2:大森林的冬天真是太冷了,熊和松鼠都被冻坏了。不过他们的样子可真可爱。3、课件出示:冬天的大森林是
()的海洋。师:这里的动物们又冷又饿,那他们此时会有什么想法?预设:(他们一定非常急切地盼望春天的到来,心想:春天快点来吧,我都要冻死了,又没有吃的,春姑娘快来救救我吧!……)找生模仿这些小动物表演,说出动物们的的心声。4、自己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冬天的大森林的奇妙。5.找生试读师:既然动物们如此盼望春天的来临,那我们就赶快来观赏春天的东北大森林吧!三.品读第三自然段1.(师生共同切换画面到春天这一部分)谁把这部分给大家读读?找生读2.师:东北大森林的春天是什么样的?(热闹的、活跃的、充满生机、美丽的)师: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了,动物们再也不用挨饿受冻了,植物们也开始舒枝展叶了,此时此刻,他们该是怎样的心情?(预设:高兴、兴奋、激动万分、欣喜若狂……)3.那我们该怎样读呢?谁来选你喜欢的一句话试一试?4.师:作者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东北大森林的勃勃生机。画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并明确作者抓住了树木、小溪.野花和小动物,体现春天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的。)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随机出示东北大森林的图片。例:1、“野草的叶尖从积雪下面冒出来了,树木抽出新的枝条。”这句话里“冒”和“抽出”还可以换成哪些词,比较哪个词用的准确,为什么?(明确:“抽出”还可以换成“长出”,“抽出”准确,“抽出”虽然也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形象生动,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冒”在这里也有此用意,写出了春日里万物生长,生机盎然的情态。)2、草地上,到处开着红的、黄的、白的野花,有野玫瑰、野百合,还有许多你连名字也叫不出来的花。(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斑斓和勃勃的生机。)5.师:置身于这样热闹、活跃的森林中,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东北大森林的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是那样的美丽,你能把这种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配乐朗读)
6.老师:如果说,走进东北大森林,你会觉得自己好像沉浸在奇妙的海洋里,那么此时,你又沉浸在一个什么样的海洋里呢?(花的海洋,绿的世界里。)课件出示:春天的大森林是
()的海洋。师:东北大森林的春天真是太棒了,那里简直成了一个动植物的乐园。那谁想把春天这幅画面展现给大家?6.找生配乐朗诵春天这一段。其他学生边看课件边欣赏四·自学四、五自然段1.出示自学提纲:(1)读一读,想一想夏秋这两个季节的大森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2)这段中有没有你喜欢的句子或词语?读一读,勾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置身这样的景色之中你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2.学生自学交流:(夏季的东北大森林)学生交流:夏季的大森林是茂密的、浓雾缭绕的、郁郁葱葱。明确抓住了树木的枝叶和浓雾以及阳光来描写的。学生读句子,谈感受。例:“一层又一层的树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带点的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哪个词用的准确?为什么?(明确:“封”可换成“盖”。“封”什么意思?换成“盖”行不行?哪个好?好在哪儿?“封”是盖的意思,换成盖可以,但不如封好,封字既形象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了树木在夏天生长的葱郁蓬勃。)
如果此时你进入东北大森林林,你会有何感受?师:在这样浓雾缭绕林海之中,抬头是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整个森林封的严严实实,阳光照射进来容易吗?所以在这里作者把阳光比作了利剑?你认为这样比喻恰当吗?为什么?师:是呀学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惊叹作者构思的严谨和用词的贴切了。有感情的朗读,配乐朗读。此时你又沉浸在一个什么样的海洋里呢?课件出示:夏天的大森林是
(
)的海洋。(秋季的东北大森林)学生交流:秋天的东北大森林是绚丽多彩的。明确作者抓住了叶子的颜色、秋风和各种山果来描写的,学生读句子谈感受。教师随机出示秋季东北大森林的图片。例:(1)秋天,许多树的叶子变成了黄色,有的却变得火一样红。这时,松柏显得更加苍翠了。(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秋天色彩的绚丽。)(2)秋风吹拂着树林,发出哗哗的声响,就像海边的浪涛。(这句话恰当的运用了比喻,不仅展现了秋风飒爽的情景,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3)松鼠忙起来了,不停地把山果子搬进树洞里。(体现了秋天的丰收与忙碌,和第二自然段遥相呼应,感受文章结构的严谨。)有感情的朗读,配乐朗读。此时的你又沉浸在一个什么样的海洋里呢?4、出示课件:
秋天的大森林是(
)的海洋。5.你对哪个季节的大森林最有兴趣?请你当一个小画家,把它美丽的容貌画下来好吗?五、再次整体感知、总结师:(结合板书以及学生的画作)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的美。它是白雪的海洋、花的海洋、绿的海洋、雾的海洋和色彩的海洋,所以构成了东北大森林奇妙的海洋!作者运用了时间顺序把这样的天然美景写得尽善尽美!让我们向往与回味!真是人间仙境!(最后让我们在乐曲声中再来感受一下东北大森林的美吧!(播放一年四季的图片和配乐)设计意图1.让学生了解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2.了解并学习作者围绕一个中心具体有序地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后检测一、比一比,写一写浸()密()缕()剑()侵()蜜()楼()刻()
二、按要求填空。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奇妙——()收藏——()欣赏——()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迟钝——()软绵绵——()漫长——()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的草地()的冬天()地叫()的海洋()的白雪()地爬三.照样子,写词语软绵绵-----------------------------叽叽喳喳-------------------------------又肥又厚-----------------------------------------------四.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内容。“酿”字的音序是(),部首是(),“酿”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蜜蜂做蜜;②逐渐形成;③指酒。在“酿蜜”一词中“酿”字应取第()种解释。在“佳酿”一词中“酿”字应取第()种解释。“蜜”字的音序是(),部首是(),“蜜”字共有()笔,第四笔是()。“蜜”字在字典里有两种解释:①蜂蜜,蜜蜂采取花的甜汁酿成的东西;②甜美。在“酿蜜”一词中“蜜”字的意思是()。在“甜言蜜语”一词中“蜜”的意思是()。五.巧填时间词:秒、日、季、年、月、时、分、周、刻()富力强四()常青长年累()()而复始分()必争()新月异()不我待()不容缓()门别类六.你能填出不同的答案吗?1.走进()季的东北大森林,就像沉浸在()的海洋。2.走进()季的东北大森林,就像沉浸在()的海洋。3走进()季的东北大森林,就像沉浸在()的海洋。4.走进()季的东北大森林,就像沉浸在()的海洋。七、按原文填空,再回答问题。说一说括号内的词语是什么意思,能用别的词代替吗?作者用这些词有什么好处?
1.野草的叶尖从积雪下面()出来了,树木()出了新的枝条,()出了嫩叶。2.一层又一层的树叶把森林()得严严实实·······3.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在了奶白色的浓雾里。八.说一说,写一写1、春天到了,田野里发生了哪些变化?在田野里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你的所看、所听、所闻、所想,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吧。让他听听你观察得细致不细致,想象丰富不丰富。2、把你刚才所说的写下来吧。3、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作品?(生朗读习作)
18《海市蜃楼》教学设计永安街小学吴童一、教材简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运用大量准确、鲜活的词语,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敦煌至阳关、玉门关附近的沙漠奇景海市蜃楼。它的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表达了作者的惊喜和赞美之情。二、预习作业:1、利用字典,借助拼音,将课文读正确、流利。2、收集有关海市蜃楼或其他自然奇观的资料和图片。三、学情分析:本课被安排在第四单元“人在画中游”的第三课。这个单元以写景文为主,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朗读和积累是本课重要的学习目的。因此,在学习之前,应该放手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搞清楚“海市蜃楼”,并把课文读熟,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积累丰富的词句,感受海市蜃楼的奇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海市蜃楼景观的神奇,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五、教学重难点:感受海市蜃楼景观的神奇,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六、教学过程:导入:师: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阶段,边塞诗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请大家来欣赏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两首边塞诗。(出示《渭城曲》和《凉州词》,指名读)。诗中分别提到的阳关和玉门关分别位于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敦煌的西南和西北,敦煌有世界闻名的莫高窟,神奇美丽的鸣沙山、月牙泉,更有让人琢磨不透的自然现象——海市蜃楼。设计意图:[由已知到未知,为学习课文打基础。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不懂的词句,借助字典、词典,或是手中的资料、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设计意图:[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三、阅读理解:中心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海市蜃楼?自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海市蜃楼特点的词句。全班交流。(1)A、“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B、“它却神秘地消失了”;C、“它忽又神秘地消失了”。海市蜃楼的特点——“神秘”。(2)课文是怎样表现海市蜃楼的神秘的?你还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海市蜃楼的神秘?a、就在人们心中充满梦想的时候……向着沙漠中的绿洲和清泉走去……b、在隐隐约约和不可触摸之间……让人浮想联翩,激动不已。C、你走得越快,它就离你越远……百度寻它不复见…………想像课文所描述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把心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那种神奇、渴望、感慨、遗憾、急切的感觉。设计意图:[层层深入,感受海市蜃楼的神秘,大自然的神奇。
]四、课外拓展: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说说你做了解的海市蜃楼。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自然奇观?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附1:课后检测:一、给加点字注音:敦煌蒸发风尘仆仆澎湃一刹那联想永恒.........二、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海市蜃楼,你会用哪个词?为什么?19《水乡行》教案设计永安街小学吴童一、教材简析:《水乡行》是冀教版第8册第19课,课文主要以作者参观游览的顺序,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风光长卷,它是一首现代诗,篇幅短小,清新自然,饱含作者的情感,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教材。二、预习作业:1、利用字典,借助拼音,将课文读正确、流利。2、收集有关江南水乡的照片和图片,或是有关歌曲、古诗名句等等。三、学情分析:本课被安排在第四单元“人在画中游”的第四课。这个单元以写景文为主,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已有一些学习写景文的方法基础,但本课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学生大多生在北方,对南方的生活可能不够了解,因此课前要布置好预习,为学习本文打下基础。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主动积累优美词句。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诗歌的叙述顺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读、诵、背想象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五、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歌的叙述顺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2、通过读、诵、背想象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水乡行》我知道你们都有预习的习惯,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预习的?(生:读课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查找有关资料等)大家的学习方法很好,一会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知道哪位同学预习的最好了。设计意图:[了解预习情况,为学习课文打基础。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1、初读课文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这首小诗,朗读时,请大家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流利(生练读)想不想当一回小老师,同桌同学一人听一个读,读得好就夸夸他,读得不准确,不流利的地方,请你帮他纠正(生练)。2、课堂展示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每人一小节,指名读,纠正并评论)我想请一名同学把整首小诗再读一遍,在他读的时候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先后到了哪里?以及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初步理解师:听到同学们通顺、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老师感到很高兴。那么现在,我们顺着作者的描述,来研究一下它的路线吧。路线:水路上→水上村庄→稻田→离庄时师:我们随作者坐船从水路上来到水上村庄,接着下了船走进稻田,最后离开了小村庄。到水乡走了这一趟,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水面广,人们坐船出入,他们勤劳,景色美,静,热闹)设计意图:[感知文章内容,形成初步印象。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小结:师: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由近及远,游览了宁静、安详的水乡。明天,我们再来体会那里淳朴的民风。第二课时一、导入:师:这里的水域广阔,河道纵横,云水相连。村庄里,绿树红花,流水潺潺,几户人家沿河散立。放眼望去,千百条水渠,把无边的田野划成整齐的稻田,那一块块青翠的稻田带给人们丰收的希望,这里就是——(生:江南水乡)。三、感悟课文,全班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多美好的水乡啊,其实水乡的每个地方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它们连起来,就是一长幅水乡风光的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画卷,到水乡仔细看看,说说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先请同学自己认真读一读这首诗做做准备,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练读,互相说,师在同学中辅导)
全班交流:先听清老师的要求,汇报时,先说喜欢什么,再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的感悟点:(1)我喜欢水路上的风景:水面很广,水云相接,你从哪知道的?(水云铺)我们平时见到的路是什么铺的?(柏油)水乡的路呢?(水和云彩铺成,很广阔)怎样读?请大家一边品味一边读。(2)我喜欢那个小村庄的景色a因为那里的鱼很多,(你怎么知道的?)挂满树?指导读出鱼网的多b鱼网像门帘一样,挂在树上,这样的景象你见到过吗?当你第一次见到感觉怎么样?(很特别、很新鲜、惊奇)怎样读?C从这么多的鱼网你能看出什么?捕鱼为生,人勤劳,鱼米之乡。D我喜欢那个小村庄,因为那里很美,有红色的石榴,翠绿的柳枝又细又长,风一吹就翩翩起舞,(多美啊,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练读)E我喜欢小村庄,因为那里十分安静,因为只有几户人家,又都上了锁,(请你读出村庄的宁静)多么宁静而又美丽的水上村庄啊,谁能根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美景吗?(指名说)请大家都来读一读,读出喜爱之情(生练读)(3)我喜欢稻田,稻田一望无际,像海洋一样,稻浪滚滚(你从哪知道的“海”,请你读出你的喜爱之情)我喜欢稻田里的人们,他们非常勤劳(你怎么知道的?)我喜欢稻田的热闹,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师:耳畔是此起彼伏的蛙鸣,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请同学们来读,读出喜爱之情(大家练后指名读)
(4)我喜欢离庄时的景色,蝉已经不叫了,夕阳西下,水面上升起薄雾,像一层纱笼罩在小水村,很静、朦胧(你怎么知道的)暮雾。我喜欢那个小孩子,因为他很好客(“送客”看出来)很会划船(一手好橹)那你夸一夸他(生读)
总结:现在你和作者都坐在船上,回头再看,心中不免升一种情感,那是什么?(留恋)留恋什么?(人,风景,稻田……)请你带着喜爱与留恋之情,读一读整首诗。(生练读)
师;读着这首小诗,水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我想请一名同学读一遍整首诗,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它同学闭上眼来欣赏。(指名读)
师:同学们会背吗?(生齐背)设计意图:[层层深入,使学生能够由诗歌的美,感受到水乡的美。]四、拓展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著名的水乡?今天我就带大家到著名江南水乡周庄去亲眼看一看(放课件)
2、同学们也了解了许多水乡的风土人情,给大家介绍一下。(生汇报)
设计意图:[水乡的影象资料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水乡的知识,向往水乡。]
五、布置课外实践:
1、把《水乡行》改写成一篇小游记。
2、画一画水乡的图画。
3、积累描写景色的诗句。
设计意图:[把课内的学习引向课外,增加学生的收获]
附1:课后检测:一、给加点字注音:门帘石榴一副蝉缆绳.....二、诗中甲乙丙丁是诗句的位置,下面的ABCD是原有的诗句,分别将诗句的序号填在相应的()中。A.走近才见,几户人家住。B.一手好橹。C.家家门前,锁一副。D.一把橹。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渔网作门帘,挂满树。()榴火自红,柳线舞。()要找人,稻海深处。一步步,踏停蛙鼓。蛙声住,水上起暮雾。儿童解缆送客,()三、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说说你的理解。8册语文教学设计8册语文教学设计中山路小学杨玉芳预习作业设计:借用字、词典自己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自然段查阅相关资料,如有关“威尼斯”,有关“威尼斯小艇”,有关“马克吐温”等等。尝试回答课后的问题,试着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如不能回答请把自己的疑问记录下来。教材分析:本文出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之手,是一篇观察精细独道,内容充实的美文佳作。作者用清新流畅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的独特的异域风光。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有二,一是通过领略水城的迷人风光陶冶学生的生活审美情趣;二是让学生学习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这篇游记中,作者抓住了这座城市“水上”的特点,围绕小艇,有静有动,动情地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感。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感受不是作者的一次观察所得,它融进了作者多次观察的体验和感受。这篇课文开篇点题,直接从小艇入手,清晰地说明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一下子将读者的目光集中在小艇上。寥寥两句,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这座“世界闻名”的城市中,作为城市“形象代表”的小艇会是什么样子呢?第二自然段,作者就紧紧承接第一段,抓住小艇的特点,生动、准确。简洁地对小艇进行了一番描述:那窄窄的如独木舟似的船身,那像新月一样的船头和船尾,那像水蛇般的灵活行驶,无一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至此,小艇独特、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第三自然段,作者围绕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展开了准确的描写。课文紧紧抓住船夫的“操纵自如”,从急驶时、拥挤时、极险极窄时三方面着力表现。品读着马克吐温简洁、流畅的文字,我们不得不叹服于威尼斯人的代表——小艇驾驶者的娴熟的技术。第四、五自然段作者从威尼斯人白日热闹紧张的生活写到夜晚的喧闹直至静寂入睡,近距离地写出小艇与威尼斯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使得读者为威尼斯人紧张而有序、忙碌且悠然的生活状态所吸引。读完全文,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威尼斯是一幅画,威尼斯人就生活在画中,我们这些读者呢,就是那赏画的人。三、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阅读已具备一定的能力,他们能通过读的引导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然而大部分孩子们最怕的是让他们对具体事物进行描述,如何通过《威尼斯的小艇》的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表达的精妙,如何在读中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动、静结合地描写事物是每个孩子渴望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威尼斯的小艇》这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领略水城的迷人风光,陶冶审美情趣,更能使学生领悟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四、教学目标:1、独立学习本课生字“尼、艇、翘、舱、纵、祷、雇、簇、梁、罩”;联系上下文理解“举世闻名、操纵自如、簇拥“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威尼斯绮丽、独特的风光。3、通过品读文字,了解小艇的特点和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五、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以及小艇与威尼斯人的密切关系。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2.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课外搜集到的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3.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古城,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以她的美丽和恬静迎接着世界各国的友人,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起去浏览风光旖旎的威尼斯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读了课文,你感受到威尼斯美在哪里?
3.根据问题,再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对的地方及时指正。
4.全班交流:
威尼斯城市风光美;威尼斯小艇的美。
请学生读读描写威尼斯风光的句子。
自由交流感悟。(河道纵横交叉,精巧灵活的小艇来回穿梭,形式不同的石桥,耸立于两岸的古建筑,夜色中的威尼斯。)
三、深入课文,感受小艇“形之美”:
1.出示描写威尼斯小艇样子的句子。
2.自由读这一段话,威尼斯的小艇美在哪里?
3.交流指导:“二三十英尺”大概有多少长?为什么把小艇比作“新月”和“水蛇”?
4.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引出课文第一自然段。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城市建筑都是依水而建,所以,威尼斯成了以船代车的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要想在窄小的河道中自由穿梭,小艇只能是又窄又长。
5.读出小艇的美。
四、再读课文,体会小艇“坐之舒”:
1.小小的一轮“新月”引起了我们的无限遐想。这弯“新月”飘进了清清了河里,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想不想坐坐这种小艇呢?
引出第三自然段:坐在小巧玲珑的威尼斯小艇里,舒服吗?为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感悟。
3.坐着舒适的小艇,穿梭于古老的水城威尼斯之中,你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4.小结:这真是“说不完的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一、读写结合,复习引入
1.听写“小艇、操纵自如”等重点词语。
2.你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读读描写小艇外形之美和坐着舒适的句子。
二、读、说、想、演,感受船夫“驾驶技术之美”
1.读: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船夫驾驶技术的句子。
2.说:交流哪里写出了船夫驾驶技术之高超。
3.想象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船夫在行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怎样的拥挤场面,船夫会怎么做呢?
4、演:造型独特的小艇带领我们浏览威尼斯风光,小艇随着浪花时起时伏,我们的心也随之忐忑不安,真怕一不小心坠入水中。如果此时你就是我所坐的小艇的船夫,你会怎样来帮我?(介绍自己的驾驶技术;唱歌助胆;介绍威尼斯风光;播放威尼斯地方的音乐……)
5、有感情的朗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船夫“驾驶技术之美”。
三、感悟朗读,品味小艇与人们之间“和谐之美”1、读第五自然段。从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2、自由想象:人们还用威尼斯的小艇做什么?
用上“……可以……可以……可以……”说话。
3、威尼斯人是海洋的儿女,懂得欣赏威尼斯水城之美的人,应是在月夜中,招手叫一只“冈多拉”,沿着运河曲折的水道,让自己迷失在迷蒙的夜色中,领略这座水上古城永恒的魅力……4、引出第六自然段,静静地朗读。
5、如果请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配一首曲子,你想选择哪一类的音乐?(抒情的钢琴曲或小提琴曲)配乐朗读。
6、小结:白天的小艇像活泼的精灵,自由穿梭于水城之中,威尼斯是充满活力的;但晚上,当小艇载走最生一批威尼斯人,静静地停泊于码头上。整座威尼斯城就沉沉地入睡了……小艇与威尼斯,与威尼斯的人们,与威尼斯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作业
1、抄写带生字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抄写有关描写威尼斯小艇样子的句子。七、课后检测:1、读拼音写汉字。liáng
tǐng
jì
chā
sǒng
桥(
)小(
)沉(
)交(
)(
)立zòngdǎoqiàocāngzhào操()祈()()起船()笼()2、选择合适的字组词(用“___”表示)(顾、雇)工
(华、哗)笑
船(梢、艄)
保(母、姆)停(伯、泊)
(簇、族)拥
自(于、如)
桥(梁、粱)(郊、效)外
(澡、操)纵
操(纵、从)小(艇、舱)3、填空,组成词语。七手(
)脚
运用自(
)
世界(
)名
手忙(
)乱操纵(
)如
小巧(
)珑
(
)快灵活
左(
)右(
)4、把下边的句子补充为比喻句。①、小艇的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
。②、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
。5、能力考查。①、填空:课文中用独木舟比喻
,用新月比喻
,用蛇比喻
,用沙发比喻
。②、从课文的最后一段里,找出讲动态的和讲静态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好在哪里。③请联系课文具体内容,回答为什么小艇对威尼斯人非常重要。8册语文教学设计8册语文教学设计中山路小学杨玉芳一、教学目标:学习欣赏与品味语言。通过读读背背宋诗《乡村四月》,把握诗意,学习欣赏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结合实际生活和所学的课文,围绕主题“我多想去看看”,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愿望,倾听他人的意见。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正确、通顺、有创意、有诗意地写句子。鼓励学生能有条理地说一段话。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技产品营销中的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
- Fe3O4修饰荧光ZIF-细菌纤维素光热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环境重金属对树麻雀雏鸟小肠结构及蛋白质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
- 建筑合同范本简单
- 呼和浩特市儿童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性的研究
- 酪氨酸转氨酶基因在丹酚酸生物合成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研究
- 保龄球运动用品和器材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文化、教育类杂志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合同范本英语shipment
- 外用药品智能生产设备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现代管理学》全套课件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配套题库
-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课件
- 《殡葬文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 DBJ51T 198-2022 四川省既有民用建筑结构安全隐患排查技术标准
- 退役军人基层服务平台
- DB15T 2427-2021 公路水泥稳定钢渣混合料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税法最全课件完整版ppt教程整套教学讲义(最新)
- 广东佛山祖庙导游词
- 硬笔书法纸可打印
- 正丁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