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银行监管• 学习重点和难点:1.银行业的高风险特征2.银行挤兑的“囚徒困境”3.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4.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5.巴塞尔协议的演变及主要内容6.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本章结构一、银行监管的必要性二、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三、金融监管体制四、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五、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巴塞尔协议的演变及主要内容一是银行的高风险性及风险的传染性二是金融市场的失灵促使政府有必要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外部监管。一、银行监管的必要性1.银行业的高风险特征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简称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9月公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银行业有可能面临以下八种主要风险:信用风险: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银行在利率出现不利波动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因金融资产价格(利率、汇率等)的不利变动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银行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加或支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国家风险等等(一)银行业的高风险特征及其传染性2.银行业风险的传染效应银行业的高风险导致银行业的内在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的典型表现就是银行挤兑及其引起的银行危机具有的传染性。银行挤兑(Bank
Runs):指银行存款人同时大量提取资金的过程,是一种突发性、集中性、灾难性的危机。特点:传染性强。一旦挤兑发生,就可能发生资金断裂甚至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问题。在学界,关于银行挤兑问题的讨论,则是由戴蒙德首先发起的。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W.
Diamond)、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因“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而获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戴蒙德1980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芝加哥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戴蒙德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金融中介、流动性、金融危机,以及金融管制。在这些领域,他和戴维格、拉詹等合作者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一)银行业的高风险特征及其传染性1983年他和迪布维格合作论文《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中指出:在面对流动性危机时,引入银行之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多重均衡。如果所有储户都相信银行的协调能力,银行就可以帮助投资者抵御个别的风险,经济将稳定发展;但如果储户出现挤兑,银行难以偿付,那它就不得不停止对项目的资金供应,这时经济就会遭到破坏。在戴蒙德和戴维格看来,能否预防挤兑的产生,主要看储户对银行的信心。因此,他们建议由国家向银行提供存款保险,以提升储户信心,让银行更好地帮助投资人抵御风险。至于银行挤兑的过程,他们提出了两期分析框架,被称为Diamond-
Dyvig模型,或D-D模型,它以博弈论为基础对银行业的挤兑行为进行了独到分析,也称“囚徒困境”模型。银行挤兑的原因: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银行既无法准确预测存款人的提款时间与支取金额,也无法准确预测借款人需要贷款的金额和时间;另一方面,存款人无法准确了解银行资产的营运质量,难以区分“好”银行和“坏”银行。银行挤兑的“囚徒困境”当挤兑发生时,每个存款者会算计到:• A.给定对方提款,自己面临两种选择:提款或不提款。假设提款不会受损失,而若不提款则会使存款全部损失掉,所以最优策略是提款;• B.给定对方不提款,自己面临两种选择:提款或不提款。假设提款可以使得自己要么得到额外的好处,要么至少可以得到本该得到的好处,所以最优策略仍是应该提款。• 因此,权衡的结果是,无论给定对方何种策略,自己的最佳策略就是提款。• 这一各自进行理性算计的结果显然从双方整体上看并不是最佳的。最终的结果就是银行倒闭银行危机的传染性银行危机可能借助于信息传染渠道和信贷传染渠道在其他金融机构传染并可能引发金融风险。信息传染——由于信息的外部效应,一旦某一银行经营失败发生挤兑,其他银行的存款者会对由银行倒闭数目所提供的噪声信号做出反应,引起存款人对其他银行的挤兑,即使这些银行的经营情况正常。这样,单个银行的挤兑会在银行系统中传染,导致其他银行的金融恐慌。信贷传染——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使得银行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大大加强,银行之间通过同业往来联系在一起,一家银行失败容易通过银行间借贷迅速蔓延。由银行危机的传染性而引发的风险,经济学家称之为“银行业系
统风险”
,即由系统性事件造成的连锁反应而给银行业带来的风险。银行业系统风险使银行危机的社会成本加大(二)金融市场失灵1.银行业的自然垄断特征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一个传统的概念。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现代意义上的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银行业的自然垄断表现为:当一家银行机构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后,其他类似的银行机构进入市场的障碍就会加大。垄断可能造成价格歧视等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及损害消费者利益现象。2.银行风险的负外部效应一家银行失败所引起的社会成本要大于银行自身的成本。可能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3.信息不对称如前所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对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需要政府出面,根据法律规章的规定,强制性地要求市场中的信息优势主体主动披露信息,尽可能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降低银行挤兑蔓延的可能性。二、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1.社会利益论认为,金融监管的基本出发点首先是要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而社会公众利益的高度分散化和市场缺陷的存在,决定了只能由国家授权的机构来进行金融监管单个金融机构的行为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负外部性”
因此,有必要让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介入金融经济生活,通过管制来纠正或消除市场缺陷,以达到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2.金融风险论银行业的高负债决定了其高风险特征银行业具有发生支付危机的链锁反应,决定了金融风险具有极大的社会扩散性,直接影响着货币制度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因此,为了规避和分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各国政府都很重视金融监管。二、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3.投资者利益保护论该理论主要基于存款者的微观视角,着眼于保护一般存款者及金融商品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角度,论述银行监管的必要性。他们认为:第一,银行与存款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存款者是委托人,银行是代理人但是,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同样存在着其他经济行为中“委托-代理”问题。第二,银行与存款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银行有可能利用这一信息优势为自己牟取利益,而将风险或损失转嫁给存款者。因此,有必要对信息优势方(主要是银行金融机构)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以此保护投资者利益。二、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4.
管制供求论认为银行监管是存在供给和需求的特殊商品银行监管需求:指从监管中获利的行为主体。比如,现有的银行机构可能希望通过监管来限制潜在竞争者的进入;消费者可能希望通过监管促使银行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收费等。银行监管供给:指为了某种目的而愿意提供监管服务的监管机构。比如,监管者可能为了政绩而愿意提供监管服务.该理论认为:监管者具有通过过度监管来规避监管不力的动机。5.公共选择论公共选择论与管制供求论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运用供求分析法来研究各利益集团在监管制度提供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不同之处在于,该理论强调“管制寻租”的思想,即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寻求管制以牟取私利。三、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金融监管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依据法律、条例对全国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进行某种限制或规定、监督的约束过程。金融监管的目标第一,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第二,保护存款人利益第三,维持金融业的运作秩序和公平竞争。金融监管原则依法监管原则适度监管原则审慎监管原则:强调在金融机构完全亏损之前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偿付能力监管和风险防控制度体系,维护市场信心。保障投资人利益原则:确保投资人的利益得到保护兼顾安全与效率原则金融监管体制类型根据监管主体的多少,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一元多头式:指全国的金融监管权集中于中央,在中央一级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监管机构共同负责的一种监管体制二元多头式:指中央和地方都对金融机构或金融业务拥有监管权,且不同的金融机构或金融业务由不同的监管机关实施监管。集中单一式:指由中央的一家监管机构集中行使金融监管权金融监管体制代表国家一元多头式德国、法国二元多头式美国、加拿大等联邦制国家集中单一式英国、日本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进198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专司中央银行职能,自此我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大体上,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1.统一监管阶段(1984~1992年)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发挥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全能的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业采取统一监管的模式。(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进8-162.“一行两会”阶段(1992~2003年)1992年10月,国务院决定将证券监管职能从央行分离出来,成立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依法对全国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监管,这是我国分业监管的起点。1998年11月,成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原央行行使的保险监管权交由该会行使,我国分业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3.“一行三会”阶段(2003年到2018年)2003年3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至此,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组成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格局正式形成。(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进8-174.
“一委一行两会”阶段(2018年至2023年3月)2017年11月,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确保金融安全与稳定发展。2018年3月,合并整合银监会和保监会,组建成立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保监会”),共同接受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监管协调,“一委一行两会”的新格局就此形成。5.“一行一局一会”新格局阶段(2023年4月至今)2023年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从“一行两会”进入到“一行一局一会”新格局。政策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简称“金融监管总局”,是在原银保监会基础上组建的国务院直属机构,不再保留银保监会。相比银保监会,总局增加的职责: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中国证监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因此,“金融监管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机构监管:按照不同金融机构来划分监管对象,如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重点关注机构的法人结构、公司治理和市场准入等方面。机构监管强调整体性行为监管:监管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和操作规范,确保所有金融活动合法合规。行为监管强调人民性。功能监管:根据金融产品的功能和风险特征进行分类监管,确保同一类金融业务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功能监管强调一致性。穿透式监管:通过穿透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结构,直接监管金融产品的实质内容。穿透式监管强调精准性。持续监管:监管贯穿于金融机构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设立、运营到退出全过程。持续监管强调持续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8-19在有关金融监管职责调整后,人民银行新的职能正式表述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这种职能的变化集中表现为:“一个强化”,即强化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能“一个转换”,即转换实施对金融业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方式。由过去主要是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审批、业务审批等直接调控方式,转变为对金融业的整体风险险进行监测和评估、综合研究制定金融业的有关改革发展规划等。“两个增加”,即增加反洗钱和管理信贷征信业两项职能。总之,进一步强化了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8-20在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下,中国证监会在机制上实现了两个变
化:
一是由原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提升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二是监督范围调整。将原来负责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归国家金融监督总局。其他职责不变。另外
,将企业债审批发行职责从发改委划拨给证监会。(二)中国特色的“双峰”金融监管模式8-21金融监管模式可分为:统一监管、分业监管和“双峰监管”
我国现行的“一行一局一会”新格局阶段监管体系实现从多头监管到集中监管的转变,防止监管部门条块分割导致的监管真空,避免监管套利。“双峰监管”模式是把监管职能划分为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英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泰勒及其追随者于1995年提出了金融监管“双
峰”(Twin
Peaks)模式,他们认为金融监管的目标应该是双峰的:一是通过审慎监管,来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金融体系的稳定,从而防范系统风险;二是通过行为监管,来纠正金融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防范欺诈和不公平交易,保护金融参与者的利益。因此,应按监管职能设立两个监管机构,分别负责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这两个机构类似骆驼的两个峰,所以称为“双峰”监管。• 2023年建立“一行一局一会”金融监管格局后,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峰监管”模式。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宏观审慎监管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负责资本市场监管,负责债券发行审核等中国监管会8-22中央金融委员会与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8-23为了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202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了中央金融委员会,不再保留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划入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金融稳定和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研究审议金融领域重大政策、重大问题等。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作为中央金融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列入党中央机构序列。中央金融委员会与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是党中央派出机关。成立于1998年,后于2003年撤销。202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恢复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金融工委)。• 主要职责:统一领导金融系统党的工作,指导金融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金
融工委”8-24四、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 金融机构的审慎性监管• 存款保险制度• 最后贷款人安排• 前者为金融机构日常业务监管,后两项称为“官方安
全网”(一)审慎性监管体系谨慎性监管,也即预防性监管,是银行监管中经常性的且最有效的事前安全措施,主要包括市场准入监管、业务范围监管、经营过程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1)市场准入(2)业务活动范围监管(3)经营内容监管(骆驼评级体系)(4)市场退出市场准入监管:是对金融机构进入市场有关环节的监管。主要内容包括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变更事项进行审批、业务范围的界定、高级管理人员资格审查等方面。目的:是在金融机构审批环节上对整个金融体系实施有效的控制,保证各种金融机构的布局符合国家经济金融发展规划和市场需要。既保持金融业竞争的适度性,又将不合格的申请人挡在银行业大门之外。未经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批准,任何单位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包括:• 准入管理:拟订银行业机构、保险业机构、金融控股公司等的准入制度,研究结构布局,对机构及其业务范围实行准入管理,审查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任职资格.市场准入监管• 业务活动范围的监管,是指金融机构一旦成立后,应按照许可的营业范围从事金融活动,不得越线。• 当然,如前所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商业银行已经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到证券、保险等各个行业,金融混业经营成为发展趋势,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监管有放松化的趋势业务范围监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包括: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对有关银行业、保险业机构实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开展风险与合规评估,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现场检查:监管人员直接深入到银行机构进行业务检查和风险判断分析。监管人员亲临银行现场,通过查阅报表、账册、文件等资料,进行咨询调查,分析、检查和评价银行的经营情况。包括定期全面检查和不定期专项检查。非现场检查:也称常规检查,指银行监管当局对银行机构报送的报表、数据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分析,从而揭示银行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经营过程的审计检查2015年发布《中国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暂行办法》非现场监管:是指通过收集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行业整体的业务活动和风险状况的报表数据、经营管理情况及其他内外部资料等信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行业整体风险状况和服务实体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做出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的持续性监管过程。2021年9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要素包括资本充足(C)、资产质量(A)、公司治理与管理质量(M)、盈利状况(E)、流动性风险(L)、市场风险(S)+信息科技风险(I)数据治理、机构差异化要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CAMELS+”银行评级体系,由定量和定性两类评级指标组成。各监管评级要素的标准权重分配如下:资本充足(15%)、资产质量(15%)、公司治理与管理质量(20%)、盈利状况(5%)、流动性风险(15%)、市场风险(10%)、数据治理(5%)、信息科技风险(10%)、机构差异化要素(5%)。监管评级结果分为1-6级和S级:评级结果为1-6级的,数值越大反映机构风险越大,需要越高程度的监管关注。正处于重组、被接管、实施市场退出等情况的银行经监管机构认定后直接列为S级,不参加当年监管评级。非现场检查:
“CAMELS+”银行评级体系“CAMELS+”银行评级体系资本充足性(Capital
adequacy):银行保持适度资本量,如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等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贷款五级风险分类:
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现在分类: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贷款分类指导原则》。2023年2月,原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该《办法》已于202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相较于《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将贷款风险分类拓展至表内金融资产,表外项目中按照表内资产相关要求开展风险分类.《办法》要求商业银行按照风险程度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五类: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其中,后三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合称为不良资产。分类依据包括债务人的履约能力以及金融资产的风险变化情况,要求商业银行根据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和金融资产的风险水平进行及时、动态的调整。(一)正常类:债务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客观证据表明本金、利息或收益不能按时足额偿付。(二)关注类:虽然存在一些可能对履行合同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但债务人目前有能力偿付本金、利息或收益。(三)次级类:债务人无法足额偿付本金、利息或收益,或金融资产已经发生信用减值。(四)可疑类:债务人已经无法足额偿付本金、利息或收益,金融资产已发生显著信用减值。(五)损失类: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后,只能收回极少部分金融资产,或损失全部金融资产。
另外,《办法》还将逾期天数纳入五级分类划分的重要考核标准。具体来说,将本金、利息或收益逾期(操作性或技术性原因导致的短期逾期除外)7天内计入关注类;逾期超过90天、270天和360天分别计入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五级风险分类管理水平(Management):规章制度是否健全2013年《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商业银行良好公司治理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健全的组织架构;(二)清晰的职责边界;(三)科学的发展战略、价值准则与良好的社会责任;(四)有效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五)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六)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盈利水平(Earnings):如资产收益率水平流动性(Liquidity):银行保持清偿能力和资产流动性市场风险敏感性(Sensitivity
to
market
risk):主要考察利率、汇率、商品价格及股票价格的变化对金融机构的收益或资本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程度。“CAMELS+”银行评级体系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机制,包括制裁与市场退出机制,主要有购买、兼并、担保及破产清算等方法。基本原则:避免因单个金融机构经营不善而引起大的社会震动:设立“退出壁垒”。主要是考虑“负外部性”过大。但是,往往会实施too
big
to
fail政策(1)重新注资(2)接管(3)收购或合并(4)破产清算例如,包商银行在2019年5月24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接管,并在2020年4月30日,蒙商银行正式成立并依法设立。蒙商银行是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银行全资子公司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徽商银行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等内蒙古自治区内的8家发起人在内蒙古自治区共同发起设立的蒙商银行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00亿元,注册地为包头市。蒙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包商银行的事件已经平稳落地。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二)存款保险制度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一种为存款者利益提供保护和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目的:• 保护存款者尤其是中小额储户的利益。• 提高银行存款的安全性,防止银行挤兑。• 防止因为个别银行的破产引起整个银行体系发生支付危机,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存款保险机构设立的模式一是由政府出资设立。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
;美国是世界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最早的国家。美国国会于1933
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确立了强制性的存款保险制度。1934
年建立联邦储蓄信贷保险公司(FSLIC),负责向储蓄信贷协会(S
&Ls)提供存款保险。二是银行机构自发设立。如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通常是由银行同业出资,以协会形式存在三是政府与银行机构共同设立。如日本是由政府和商业银行共同出资。为了建立和规范存款保险制度,依法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国务院于2015年2月17日发布了我国《存款保险条例》,规定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投保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统称投保机构),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规定费率,每6个月交纳一次保费。存款保险基金:投保机构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交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被保险存款包括投保机构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但是,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投保机构的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不予保险的其他存款除外。保额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资金数额在最高偿付限额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超出最高偿付限额的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三)最后贷款人最后贷款人:是一国中央银行履行“银行的银行”职能时,向暂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银行提供紧急援助的一种制度,其目的是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最后贷款人的援助方式:一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整个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二是通过贴现窗口或直接贷款给个别金融机构。前者称为最后贷款人的货币观点,后者称为最后贷款人的银行观点。现实中,中央银行往往在实施最后贷款人职能时,将贴现窗口和公开市场操作结合起来进行。讨论:政府安全网的缺陷?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大而不倒问题五、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巴塞尔协议的演变及主要内容巴塞尔协议的产生背景• 国际银行业的系统风险(赫斯塔特风险)• 1974年6月26日,倒下的德国赫斯塔特银行,给交易对手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教科书永久性的留下了一个名词——赫斯塔特风险。• 德国赫斯塔特银行是一家规模不大但在外汇交易方面相当“活跃”的银行。它的“活跃”过于出格,当联邦德国监管当局发现赫斯塔特银行欺骗性地隐藏了超过其资产账面价值一半的损失时,他们关闭了这家银行,时值当地时间1974年6月26日下午4点• 这是联邦德国正常营业日的结束,但是纽约却刚好是早晨• 在赫斯塔特银行清盘的过程中,其他交易对手向赫斯塔银行支付了德国马克,而赫斯塔银行却无法及时向对方支付美元,导致其交易对手发生了巨额本金损失。• 赫斯塔特风险就成为银行大额跨国结算风险的代名词。• 这种风险根源于外汇交易的复杂性、24小时的不间断交易,同时又交替涉及到不同国家的交易支付体系、汇率制度、资本项目制度,甚至是司法体系• 对国际“活跃”银行有必要加强监管• 1975年2月,来自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卢森堡、荷兰、瑞典、瑞士、英国和美国的代表聚会瑞士巴塞尔,商讨成立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巴塞尔委员会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国际组织,但事实上已成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巴塞尔协议Ⅰ1988年7月
——《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1.资本的定义银行总资本=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核心资本,也称一级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准备金附属资本,也称二级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基础中扣除核心资本之外的其它资本成份,包括未公开准备金、资产重估准备金、普通准备金或呆账准备金、次级债工具等核心资本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2.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和中间业务的相对风险大小,赋予五种不同的加权数,风险越大,加权数就越高。表内资产五个风险档次:0、10%、20%、50%和100%
表外资产四级“信用换算系数”,即0、20%、50%和100%,用以将表外资产转化为表内资产风险程度:表外风险资产=∑表外资产额×信用换算系数×表内同等性质资产的风险系数风险资产(risk
wave
assets)=∑资产类型
风险权重。3.资本比率的标准:银行资本充足率=总资本/加权风险资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
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4.巴塞尔协议Ⅰ局限性•它忽略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片面强调信用风险,而且信用风险的判断过于简单化,对信用风险的划分也不细致;•针对市场风险的规定过于笼统,并且缺乏可操作性;•而对于破坏性极大的操作风险,相关的考虑更是接近空白等。8-43巴塞尔协议Ⅱ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的央行行长一致通过《巴塞尔协议Ⅱ》的最终稿,并决定于2006年年底在十国集团开始实施。•
明确提出三个支柱,最低资本充足要求、监督检查过程和市场约束•
针对操作风险提出资本充足性要求。
支柱之一:最低资本要求最低资本要求仍是《巴塞尔协议Ⅱ》的重点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没有发生变化,但对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问题,在原来只考虑信用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总的风险加权资产等于由信用风险计算出来的风险加权资产,加上根据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计算出来的风险加权资产银行资本充足率=总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资本+操作风险资本)×12.5]支柱之二:监管当局的监管通过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确保银行有合理的内部评估程序,便于正确判断风险,促使银行真正建立起依赖资本生存的机制。制定了针对银行风险监督检查的主要原则、风险管理指引和监督透明度及问责制度,以及如何处理银行账户中利率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有关方面(包括压力测试、违约定义、剩余风险、贷款集中风险和资产证券化)的指引。支柱之三:强化信息披露,引入市场约束• 在适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暴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以及资本充足率四个领域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定量及定性的信息披露内容。• 监管当局应评价银行的披露体系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新协议还将披露划分为核心披露与补充披露• 关于披露频率,委员会认为最好每半年一次,对于过时就失去意义的披露信息,如风险暴露,最好每季度一次。巴塞尔协议Ⅱ《巴塞尔协议Ⅲ》•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原有国际银行业监管准则中核心资本充足率偏低,银行高杠杆经营缺乏控制,流动性监管标准缺失等问题暴露出来。针对这些情况,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业监管标准进行了全面的完善和修订。• 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委员会通过了《增强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与监测的国际框架》两个文件,简称《巴塞尔协议Ⅲ》。• 全球银行业正式步入巴塞尔协议III时代。《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1.
强化了资本充足率监管框架一级资本充足率:由4%提高到6%;“核心”一级资本(普通股+留存利润)充足率:2%
→4.5%;针对顺周期缺陷,可要求银行增持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和2.5%
的储备资本;包含附属资本在内的资本充足率维持8%不变。2.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为防范“大而不倒”(
too
big
tofail,TBTF)导致的道德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了1%的附加资本要求3.引入杠杆率监管要求为了防止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