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二地理试卷命题学校:武汉市第十一中学考试时间:2022年11月9日上午10:30——11:45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新加坡地势起伏和缓,其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丘陵构成,海拔最高点为163m;东部以及沿海地带是平原。新加坡在应对城市内涝方面的规划很有特色,楼房一楼基本上都是架空的(左图),很少住人,居民区的停车场大多是五层的停车楼,除了必要的建筑和道路外,其余地方全是草地和森林。公路和草地边上设置有众多排水沟,大小不一。小排水沟形状呈三角形,上宽下窄,底部是狭窄的圆弧;较大的排水沟底部留有一道较窄的小槽(右图)。新加坡因地制宜设有17座蓄水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新加坡楼房一楼基本上都是架空的,其原因不包括()A.居民收入高,对居住要求高,多不愿意住一楼B.全年气温高,降雨频率高,利于居民遮阳、避雨、休息、纳凉等C.便于房屋外建造大面积的透水地面,如草地和森林等D.便于楼房内建造硬化的地面,如广场和道路等2.推测新加坡大排水沟底部小槽的作用()A.当水流小时,能集中水流,降低水位,方便人们跨越B.当水流小时,能缩小水流表面积,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淤泥变干,堵塞排水沟C.当水流小时,能集中水流,流速和冲刷力较大,防止泥沙淤积,避免堆积物腐烂D.当水流大时,利于泥沙在底部沉淀,方便雨后清淤,减少维护清理成本3.新加坡的典型植被是热带雨林,有人说雨林地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原因是该地()A.森林蒸发旺盛,土壤含水率低 B.森林特别茂密,土壤一般呈绿色C.生物循环缓慢,生态环境脆弱 D.生物循环旺盛,土壤中养分很少【答案】1.A2.C3.D【解析】【1题详解】新加坡全年高温,降水较多,一楼架空可以作为遮阳、避雨、休息纳凉的场所,B正确;将一楼设计为架空层,可以充分利用空间面积,建设硬化路面如广场道路等,减少对室外土地面积的占用,有利于房屋外建造大面积的透水地面,如草地和森林等,CD正确;居民的居住需求不是导致一楼架空的主要原因,A错误。依据题意,故选A。【2题详解】排水沟主要起到排水的作用,但日常的清理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与大排水沟相比,排水沟下的小槽能够容纳的水量小,当水流小时,底部小槽能使水流集中,保持较大的流速和冲刷力,防止泥沙淤积,避免堆积物腐烂,C正确;人们跨越的宽度不会随水位高度发生变化,A错误;当水流小时,减少蒸发并不是导致其防治堵塞的主要原因,B错误;水流大时,不利于泥沙淤积,D错误。所以选C。【3题详解】热带雨林地区,气温较高,枯枝落叶分解速度较快,生物循环旺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贫瘠,养分多在地上植物部分富集,且雨林地区降水较多,淋溶作用强烈,营养物质下移,所以说雨林地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D正确,C错误;雨林土壤含水量较高,A错误;雨林土壤以红壤砖红壤为主,土壤一般呈红色、砖红色,B错误。所以选D。【点睛】在高温多雨的影响下,热带雨林地区的风化作用强烈,令到土层特厚,而各种形成土壤的过程也很快速及彻底。在这种环境下,过量的雨水,带来强烈的淋溶作用,溶解并带走差不多所有可溶解的矿物,如钾、钠、镁、钙等的盐基,使土壤失去植物所需的养分而变得贫瘠;另一方面,那些不易溶解的矿物,相对地集中起来,最常见的残留矿物为铁氧化物,使土壤颜色偏红,因而名称叫做砖红壤;另一种常见的残留矿物为铝氧化物,特别是铝矾土,通常使土壤颜色偏白,这些矿物甚至会胶结在一起,形成不透水的硬盘。下图为“世界某著名山脉东西两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东坡自北向南垂直景观数量增多 B.赤道附近东坡垂直景观数量比西坡多C.东西两坡荒漠景观的形成因素相同 D.30°S海拔3000米处东西坡景观相同5.45°S附近甲乙两坡山麓景观不同,其原因()A.甲地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乙地沿岸寒流降温减湿B.甲地受西风带控制,乙地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C.甲地位于山地的迎风坡,乙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D.甲地河流水量大,土壤含水量高,乙地河流稀少,土壤含水量低6.20°S附近(箭头处)乙坡垂直景观变化比甲坡更复杂,其原因是乙坡()A.热量充足 B.土壤较肥沃 C.坡度较陡 D.水分较多【答案】4.D5.C6.D【解析】【4题详解】由图可知,东坡在10°N往南到30°S垂直景观有四个,从30°S往南到50°S只有两个,可知其自北向南垂直景观数量减少,A错误;赤道附近,东西坡都有四个垂直景观,数量相同,B错误;由该山地跨50°S到10°N,结合所学区域地理知识,该山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西侧荒漠景观(热带沙漠气候)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和秘鲁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从30°S一直往北延伸到5°S附近,东侧荒漠景观是位于西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而导致的,故东西坡荒漠景观的形成因素不同,C错误;由图可知,30°S海拔3000米处,东西坡景观均为灌木或草地,D正确。故选D。【5题详解】由该山地跨50°S到10°N,结合所学区域地理知识,该山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甲地是西坡,山麓景观为阔叶及混交林,乙地是东坡,山麓景观为荒漠。甲地位于安第斯山脉西侧,受秘鲁寒流影响,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位于南美洲大陆内部,离海洋较远,受洋流影响小,A错误;甲地位于安第斯山脉西侧受西风带控制,因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控制30°S附近区域,故45°S附近的乙地不可能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B错误;甲乙两地位于45°S附近,受南半球西风带影响,甲地是西坡为迎风坡,降水丰富,故发育为阔叶及混交林,乙地是东坡为背风坡,降水少,故发育为荒漠,C正确;河流水量及土壤水量受补给影响,当地河流补给主要受降水影响,故其主要原因仍是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的差异,D错误。故选C。【6题详解】20°S附近,自山麓到山顶,甲坡景观依次为荒漠、灌木或草地;乙坡景观依次为雨林、亚热带林、针叶林、灌木或草地。可知两坡最大的差异是山麓到3千米高处,乙坡为森林,甲坡为荒漠。热量对植被的影响是植被类型由热带植被到亚热带植被再到温带植被,图中乙坡山麓为森林,甲坡山麓为荒漠,可知其不是热量导致的,A错误;土壤的肥沃程度主要影响植被的茂密程度,B错误;图中只能看出两坡的相对高差,没有体现出坡度差异,C错误;甲坡(西坡)受季节性副热带高压带和秘鲁寒流的影响,降水少,发育荒漠景观,乙坡(东坡)位于南半球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受巴西暖流影响,降水多,发育森林景观,D正确。故选D。【点睛】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中,山麓自然带一般与当地水平自然带(基带)保持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当地到高纬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越高,山体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越丰富。

日本气候四季分明,旅游业发达。春可赏樱花,秋可观枫叶,冬季还可以驾车去北海道滑雪。左图为日本主要岛屿红叶前线日期图(2019年预测),“红叶前线”指“红叶变红时刻表”,右图为北海道年均降雪量分布图和北海道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秋冬季节,影响日本红叶前线自北向南推进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 B.降水 C.洋流 D.地形8.冬季,北海道公路两旁的路杆上,随处可见带有红白相间、箭头向下的交通指示标志,推测其主要作用是()A.常年多雾,指示方向 B.常年多雨,指示路况C.冬季多雪,指示路宽 D.地震多发,示警提醒9.自古以来,最让日本举国上下牵心的是“樱花前线”,日语称“樱前线”。利用所学知识判断,与红叶前线相比,樱花前线变化的方向()A.由南向北推迟 B.由北向南推迟 C.由东向西推迟 D.由西向东推迟【答案】7.A8.C9.A【解析】【7题详解】红叶前线指的是红叶变红的时刻表,秋冬季节,随着气温降低,树叶变红,高纬度地区降温快且降温早,低纬度地区降温慢且降温迟,故红叶前线由北(高纬)向南(低纬)推进。由上述分析可知,物候(红叶变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即气温,A正确;降水不是影响物候的主要因素,且降水差异应是太平洋沿岸与日本海沿岸,即东西方向,而不是南北方向,B错误;洋流对气温有增温或者降温的影响,但日本附近洋流主要影响日本太平洋沿岸,体现的差异应是东西方向,而不是南北方向,C错误;由图可知,日本是岛国,地形特点都是以山地为主,沿海分布狭窄平原,故地形的南北差异较小,D错误。故选A。【8题详解】北海道公路随处可见向下指示标志,其主要作用是由于冬季多雪,一旦路面被积雪覆盖,可指示路宽,C正确;公路上指示方向不可能是向下;北海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雨;其标志与地震多发无关,ABD错误。故选C。【9题详解】红叶前线指的是红叶变红的时刻表,秋冬季节,随着气温降低,树叶变红,高纬度地区降温快且降温早,低纬度地区降温慢且降温迟,故红叶前线由北(高纬)向南(低纬)推迟。樱花前线指的是樱花盛开绽放的时刻表,春季,随着气温升高,樱花逐渐盛开绽放,低纬度地区升温快且升温早,高纬度地区升温慢且升温迟,故樱花前线应由南(低纬)向北(高纬)推迟,A正确,B错误;物候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热量,纬度方向即南北方向上热量差异大,东西方向上热量差异小,C、D错误。故选A。【点睛】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影响,日本太平洋沿岸夏季多降雨,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降雪,濑户内海沿岸冬夏季节降水均较少。印度半岛各地均存在不同强度和类型的土壤侵蚀,水蚀是印度半岛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且侵蚀强度较高。除水蚀外,印度半岛的风蚀、冰蚀、海蚀也十分严重。下图为印度半岛等侵蚀强度线分布图。读图完完成下面小题。10.导致甲地等土壤侵蚀强度线密集主要原因有()①海水运动剧烈②盛行风迎风坡③地形崎岖④人类活动频繁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1.乙处受侵蚀最强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2.丙区域对应的侵蚀类型主要是()A.水蚀 B.冰蚀 C.风蚀 D.海蚀【答案】10.B11.B12.C【解析】【10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强度大,降水量多,土壤侵蚀强度大,②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甲地地处德干高原边缘,地势起伏较大,坡度大,地表径流流速较快,土壤侵蚀强度大,③正确;甲地位于陆地,海水运动对其影响较小,①错误;人类活动不是导致甲地等土壤侵蚀强度线密集的主要原因。④错误。所以选B。【11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地位于印度东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降水集中在6-9月,夏季的流水侵蚀强度较大,B正确;春季、秋季、冬季降水较少,土壤侵蚀强度较低,ACD错误。所以选B。【12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地位于印度西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故C正确;该地降水较少,流水作用微弱,A错误;该地海拔较低,冰川作用较弱,B错误;该地位于陆地不会发生海蚀作用,D错误。所以选C。【点睛】土壤侵蚀因素,是指影响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总称。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在现代侵蚀过程中,这两大因素相互制约又密切联系。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因素。①气候因素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外营力,包括降水、气温、风力等。降水表现为雨滴动能、雨型、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气温主要指年际温差和日温差,引起冻融侵蚀和地面物质强烈的风化和剥蚀;风是引起风沙流和导致土壤风蚀的直接动力,风蚀的强弱取决于风速的大小和地面组成物质的结构状况。②地形因素主要包括地貌的宏观区域分异和坡度、坡长、坡向、沟道密度等。世界上发生侵蚀的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内陆及沿海风沙区,其中以低山、低丘、漫岗为主。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水蚀严重区多发生在漫岗、低丘。中国的黄土高原地面切割破碎,坡度和沟道密度对侵蚀的影响起主要作用。通常坡度和沟道密度越大,土壤侵蚀模数越大。③土壤因素是指土壤作为侵蚀的对象,其抗蚀抗冲力的强弱,取决于土壤的内在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了土壤侵蚀量的大小。在现代侵蚀过程中,土壤已不是单纯的自然因子,尤其是耕种土壤的经营状况,对加重或削弱土壤的可蚀性起重要作用。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日12点10分前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南纬20.536°,西经175.382°)附近海底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强度)指数5级以上,火山灰柱直径约450千米,大量火山灰喷射到超过30千米的高空,并以两倍音速扩展,影响半个地球。左图为汤加位置图,右图为世界部分地区所属时区的截图(在电脑端,鼠标指向右下角“时间区域”,点右键选择“调整日期/时间”,下拉“时区”可看到,UTC+为东时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此次火山爆发时当地的区时(即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的区时)是()A.2022年1月14日12时10分前后 B.2022年1月14日16时10分前后C.2022年1月15日16时10分前后 D.2022年1月15日17时10分前后14.汤加()A.是位于西半球的群岛国家 B.是地球上最早进入新一天的国家C.位于大洋中脊附近,多火山、地震 D.位于低纬地区,受东北信风影响15.此次火山活动()A.喷发物来自地壳 B.火山灰可进入到平流层C.改变全球变暖的趋势 D.引发越洋海啸、台风等灾害【答案】13.D14.A15.B【解析】【13题详解】读右图世界部分地区所属时区的截图可知,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的区时为UTC+13:即协调世界时+13,材料信息提示“UTC+为东时区”,可知,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的时区为东13区。同理,根据材料信息,此时北京时间为东8区区时12点10分前后,此时的北京时间可以写成:协调世界时+8,由此可推算出此时协调世界时为:12点10分-8=4点10分,此次火山爆发时当地的区时(即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的区时)是协调世界时+13可以写成:4点10分+13=17点10分。读左图汤加位置可知,其位于国际日界线西侧,根据已学知识,此次火山爆发时当地与北京时间同属1月15日。综上所述,此次火山爆发时当地的区时(即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的区时)是2022年1月15日17时10分前后,D对,排除ABC。故选D。【14题详解】根据已学知识,西经20°向西到东经160°为西半球,读左图,汤加在180°附近,是位于西半球的群岛国家,A对;据已学知识,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越东边的地区时间越早,因此每一天最早到达次日零时的就是最东边的国家,也就是自西向东最接近国际日界线的国家,根据左图国际日界线的弯曲情况,汤加东北方向的国际日界线与汤加东侧国际日界线比更靠东,所以汤加并非是地球上最早进入新一天的国家,B错;读左图,根据板块运动方向,大致西经120°附近为大洋中脊附近,而汤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C错;读左图汤加位于南半球低纬地区,受东南信风影响,D错。故选A。【15题详解】根据已学知识,火山活动喷发物主要为岩浆,其来自软流层,A错;材料信息提示,火山灰喷射到超过30千米的高空,而对流层高度在低纬为17~18千米,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为平流层,所以火山灰可进入到平流层,B对;根据材料信息“火山喷发(强度)指数5级以上,火山灰柱直径约450千米,大量火山灰喷射到超过30千米的高空,并以两倍音速扩展,影响半个地球”可知,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在高空形成一个气溶胶层,就形成了“阳伞作用”,好像在空中打了一把伞,使阳光很难直接达到地球表面,那么地球表面接收的太阳热量就减少,气温可能相对就要降低,阴雨天增多,但是,“阳伞作用”影响的尺度只是半个地球,不是全球,所以不会改变全球变暖的趋势,C错;根据材料,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附近海底火山喷发会引发会引发海啸,火山喷发(强度)指数5级以上,会引发越洋海啸,影响整个太平洋沿岸地区。根据已学知识,海啸属于地质灾害,而台风属于气象灾害,二者成因不同,所以此次火山活动不会引发台风灾害,D错。故选B。【点睛】地方时的计算方法: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时间差(4分钟/度×经度差)。加减号的选用条件: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反之,用减号。经度差的计算:两地同为西经度或东经度,则经度差为两地经度数之差;若两地一个为西经度,一个为东经度,则经度差为两地经度数之和。日期分界线有两条:0时经线和国际日期线(大致是180°经线)。0时经线是自然界线,向东过0时经线,日期要加一天;向西过0时经线,日期要减一天。国际日期线是人为界线,向东过国际日期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过国际日期线,日期要加一天。台风形成条件:1、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低纬洋面);2、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3、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都可能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形成海啸。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占约80%。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雅万高铁是印度尼西亚的首条高铁,也是中国高铁第一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设计时速最高可达350千米,预计2023年6月建成通车。雅万高铁位于印度尼西亚人口最多的爪哇岛上,连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和重要城市万隆。下表为雅加达气候资料统计表。下图为爪哇岛及雅万高铁沿线地区示意图。表:雅加达气候资料统计表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平均气温/℃27272828282828282829282828平均除水量/mm33524120114111697615078911511931755(1)判断图(b)中的山脉主体走向,并说明判断的理由。(2)描述雅加达降水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成因。(3)推测雅万高铁修建中需要应对的自然挑战。【答案】(1)走向:大致为西北—东南。理由:山脉是河流的分水岭,图中河流发源于中部山地,大部分向西南、东北入海,小部分向西北方向入海,根据经纬网确定山脉主体走向为西北—东南。(2)降水季节变化特征:季节变化大,6~10月降水少,11月~次年5月降水多。成因:6月~10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受东南信风影响,雅加达处于背风坡(雨影区),降水较少;11月~次年5月,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季风,雅加达位于迎风坡,降水较多。(3)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多发;气候湿热、天气多变;跨越河流;野生动物侵袭等困难。【解析】【分析】本大题以爪哇岛及雅万高铁沿线地区示意图、雅加达气候资料统计表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主要涉及河流水系特征、降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高铁建设过程中的困难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以及地理信息分析整合表达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可判断出分水岭的走向。读图可知,图中岛屿由于地势中间高,东北和西南两侧地势较低,图中河流发源于中部山地,河流分别由中间流向东北和西南,山脉是河流的分水岭,可以判定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小问2详解】根据图表和所学知识可知,雅加达的降水特征为11月至次年5月,降水多,6月至10月,降水少,季节变化大。雅加达的降水特征成因可以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角度进行分析。11月至次年5月,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由于山脉的阻挡,雅加达位于西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6月至10月,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区域受东南信风影响,由于山脉的阻挡,雅加达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小问3详解】雅万高铁修建中需要应对的自然挑战,可以从地形、地质、气候、河流等方面回答。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雅万高铁穿越的地形较复杂,地形起伏较大。印度尼西亚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地质条件不稳定。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不利于野外作业等。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高铁线路跨越河流较多,施工难度较大。线路经过热带雨林,还有野生动物威胁等等。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气象资料表明:2022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持续79天的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全国平均气温最高、区域性高温过程持续时间最长。全国60%的气象站观测到37℃以上的高温,为六十余年来最多。全国有361个气象站(占全国总站数14.9%)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1057个国家气象站(占全国总站数43.6%)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高温事件标准。专家表示,此次高温事件已成为一九五一年以来最严重的事件,堪称世纪性高温事件。2022年全球气温变暖的节奏程度、高温的极端性与破纪录频次十分罕见。材料二国家气象局首席专家周兵介绍:2022年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系统表现出一致性的暖性高压环流系统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形成大范围的整体环球暖高压带。跨越三年的拉尼娜事件(即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使得热带纬圈环流加强,引发纬圈次级环流的齿轮效应,叠加印度洋海温异常,推动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数据显示,过去五十年一遇的高温热浪会成为十年一遇的事件,变得更为频繁。事实上,近年来全球气候系统的不稳定已经在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异常状况显得更加持久和频繁,更多区域在遭遇更多的复合极端事件。(1)分析造成我国此次世纪性高温事件的主要原因。(2)从自然灾害、农业生产、电力供应和人体健康等角度,分析此次持续高温天气对南方地区带来的不利影响。(3)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请就此提出应对策略。【答案】(1)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影响;跨越三年的拉尼娜气候事件对大气环流异常的推波助澜;全球气候变暖的增暖放大与调制作用。(2)①降水明显偏少,出现干旱灾害,甚至可能带来伏旱连秋旱等大旱。②造成库塘蓄水不足,土壤墒情明显下降,同时还会带来高温热害,均不利于在地农作物、经济林果、陆地蔬菜的生长发育和畜禽水产养殖。③影响水力、核能、风力和光伏发电,电网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供电不足。④部分地区小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热射病,中暑、急救报警和心脑血管疾病显著增多。(3)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全球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加强预警能力,提高公民应对极端天气的防护意识。完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极端天气的应对能力。【解析】【分析】本题以2022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高温为材料,涉及气温及其影响因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以及灾害防御措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信息“2022年夏季……形成大范围的整体环球暖高压带。”可知,受大范围大气环流的持续影响,2022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地区受大范围的整体环球暖高压带,持续高温;根据材料信息“跨越三年的拉尼娜事件……推动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可知,跨越三年的拉尼娜事件,导致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使得我国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增强,导致持续高温;根据材料信息“事实上,近年来全球气候系统的不稳定已经在加剧极端天气……遭遇更多的复合极端事件。”可知,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极端天气现象的发生,使得高温天气的影响被扩大,高温持续时间更长。【小问2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次高温天气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较少,导致出现旱灾,高温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加剧伏旱;旱灾持续时间加长,会导致鱼塘的蓄水量减少,渔业减产;旱灾会导致土壤含水量降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且持续高温,会导致农业高温热害,加剧农业减产等;持续高温、降水减少,会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小,使得水利发电量减少;高温持续时间加长,会导致制冷用电量增加,导致电网负荷量增加,导致电力供应不足;水资源减少,会导致人畜饮用水短缺,造成人畜生存受到威胁;持续高温可能会加剧某些传染病的爆发、诱发某些基础病,导致人类健康受到威胁等。【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极端高温天气,所以应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碳吸收和碳中和技术的发展等,减少极端天气现象出现的频率;建立健全预防预报机制,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报能力,提高公民对自然灾害的防护意识;建立健全对灾害天气的响应机制,加强城市的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