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项0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风力搬运输入的粉尘物质增加将(
)A.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B.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C.加快下覆基岩风化破碎 D.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2.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
)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②冻土融化速率减缓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1.D2.C【解析】1.结合材料“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可知粉尘物质主要是来自外部的沉积物颗粒,填充在植物根系交错之间可以增强表土层的保水能力,B错误;有机物累积与地表植被有关与粉尘物质无关,A错误;表层覆盖物的增加有助于减少对基岩的风化作用,C错误;外源的沉积物颗粒可以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D正确。故选D。2.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草地植被总量减少,初级生产力降低,①正确;草毡层遭到破坏,地表裸露,地表受风力侵蚀作用强度增加,直接接受太阳辐射,冻土融化速率增强,②错误、④正确;高原冻土中存在一些被封存的温室气体,随着冻土融化速率增强,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③错误。故选C。【点睛】草毡层是指在寒冷温带气候条件下或者高寒草甸植被下,具有高含量有机碳的有机土壤物质、活根与死根根系交织缠结成草毡状的土层,用符号“Ao”表示。草毡层通常呈不规则斑块状散布于地面,有机质含量可达10%〜30%,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为主。它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特殊的有机质积累过程,由于常年气温低,湿度大,冻结期长,植物生长缓慢,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很低,死亡后的根系难以分解,而以有机残体或粗有机质累积于土壤表层,形成软绵绵的草毡层;②较长时间内的冰冻低温和较短的温暖季节内滞水还原导致根系盘结而不能下扎。(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4.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答案】3.D4.B【解析】3.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坡地势较高,而山谷地势较低,造成地下水水位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形成草甸植被,故D正确;山坡和山谷气温、土壤温度差异不是造成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山坡和山谷地区降水量差异较小,B错误。故选D。4.由材料“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可知,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地区沉积物不断增厚,地势抬升,由上题分析可知,地下水水位将会不断下降,土壤水分减少,谷地植被与当地地带性植被差异将会不断缩小,非地带性植被草甸比例下降,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点睛】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刻也没有停止过。(2022·山东·高考真题)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答案】5.C【解析】5.分析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区域的海拔差异较小,热量条件差异较小,A错误;该地位于黑龙江省小型山间盆地,空间差异较小,降水的差异较小,B错误;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导致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植被分异明显,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岩性的相关信息,D错误。故选C。【点睛】塔头是苔草沼泽是三江平原典型的湿地类型之一,俗称“塔头墩子”,是一种高出水面几十厘米甚至一米的草墩,是由沼泽地里各种苔草的根系死亡后再生长,再腐烂,再生长,周而复始,并和泥灰碳长年累月凝结而形成的。草原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达5—10%以上,厚度达50—100厘米。森林土壤厚度一般小于50厘米,腐殖质含量高者在5%以上。(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地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①②自然带分别是(
)A.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7.图中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了(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答案】6.B7.A【分析】6.读图可知,①位于美国西部内陆高原山地地区,受西部高大山地阻挡降水,距离东部地区较远,东部大西洋的水汽到达也少,降水少,自然带以温带草原带为主;②地区位于美国东部五大湖附近,受大西洋的水汽影响大,降水较丰富,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正确,ACD错误。故选B。7.图中②③④自然带分布呈现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而引起的热量差异导致的分异。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A正确;垂直分异规律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B错误;干湿度地带分异主要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引起的分异,主要体现在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C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受的是地方性因素如(地形、水源、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而发生的地带性自然带的改变、缺失、或分布受限等。D错误。故选A。【点睛】地域分异的判断方法:地域分异的判断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是垂直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中低纬度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垂直分异。(2021·天津·统考高考真题)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2021年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建设。林芝附近的山地有雪豹活动。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8.据图中判断,川藏铁路沿线(
)A.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C.位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D.所有河流均注入印度洋9.林芝附近的山地中,雪豹在迎风坡的活动范围比背风坡小,这是因为迎风坡(
)A.雪线低、林线低 B.雪线高、林线高 C.雪线低、林线高 D.雪线高、林线低【答案】8.B9.C【分析】8.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自然地理特征。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川藏铁路沿线经过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A错误;川藏铁路沿线地势高差大,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B正确;川藏铁路沿线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处,C错误;川藏铁路东部河流注入太平洋,D错误。故选B。9.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由材料可知,“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林芝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热条件较好,所以雪线较低,林线较高,由此可知适合雪豹活动的范围相对背风坡较小,ABD项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2021·河北·高考真题)湿润地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在植被带及其排列顺序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但受局地因子支配,山地植被带也会存在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情况。如图示意我国东部热带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谱是(
)A.IIIIII B.IIIIV C.IIIVV D.IVVVI11.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的形成主要由于(
)①风速大
②坡度大
③土层薄
④蒸发强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10.A11.C【解析】1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纬度地带性一致的垂直带谱,应该是热带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BCD不符合题意;而图中IIIIII,海拔较低的区域先出现了落叶林,即II季风常绿落叶林带,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A符合题意。故选A。11.根据上题可知,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山地垂直带谱为IIIIII。该山地位于我国东部热带地区,属于我国南方地区。我国南方地区多酸性红壤,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山地坡度大,土壤受雨水冲刷严重,土层浅薄,难以满足与纬度地带性一致的植被生长需求,②③正确;该地风速、蒸发对植被类型的影响较小,①④错误。故选C。【点睛】同纬度地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当热量条件无法满足植物生长时,植物会通过落叶,来减少蒸腾作用,进而减少热量散失。因此,常绿落叶林分布的海拔应高于常绿林。(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下图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完成下面小题。12.该区域盐土地域分布呈现(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 D.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答案】12.B【分析】本题以内陆盐土空间分布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12.本题图中呈现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间的盐土分布差异,下方受地下水影响大,加上蒸发作用,形成沼泽盐土和草甸盐土,上方受地下水影响小,形成残积盐土,洪积盐土等,盐土空间分异较小,这种分异主要是由于小尺度空间地下水埋深的差异所致,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垂直地域分异指的是高大的山体随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差异很大,形成的空间尺度较大的地域分异,不符合材料情景,A错误;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强调的是纬度差异影响的热量上的分异导致的自然带的分异,与材料不吻合,C错误;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强调的是东西方向上距海远近的差异导致的水分的差异形成的自然带的分异,表现为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异,与材料不符,D错误。【点睛】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称之为地方性分异规律。(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完成下面小题。13.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 B.土壤C.地形 D.光照【答案】13.C【分析】13.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受到地形影响,植被多集中分布在水土保持相对较好的低洼处,C正确。该处植被呈斑块状有序重复出现,与气温、土壤、光照等因素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点睛】黄土高原的成因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而黄土地貌的成因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2021·全国·高考真题)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15.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16.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答案】14.D15.B16.D【分析】本题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14.全球气温升高,苔原带南部植被会出现变化,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苔原带无法向北延伸,苔原带面积缩小,D正确。15.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植被差异小,B正确。东西向所处纬度基本相同,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高,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高,A错误。水分对植被生长影响大,C错误。亚欧大陆北部受高压控制,降水少,D错误。16.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冰期基带温度高,针叶林带以上温度高,不满足基地特有物种的生长条件,D正确。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有冰雪存在,温度低,AB错误。针叶林所处海拔高,冰期气温低,C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综合题17.(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1)写出图中自然带II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4分)(2)根据右图中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6分)(3)分析右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6分)【答案】(1)类型:苔原带。原因:受地形影响,地处山地,气温低(2)地势特征:山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中间高,东、西低。分水岭:(3)靠近海洋,水汽在极地东风吹送下,受地形抬升,降雪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消融少,积累多,冰川多;山谷发育,积雪易留存,冰川数量多。【分析】本题以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为材料,涉及自然带类型、自然带影响因素、地形地势特征描述、分水岭的位置、冰川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及原理,解答地理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科分析及阐释能力。【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到,II自然带主要位于北冰洋沿岸附近,靠近极圈附近,其南部III自然带位于大陆内部,面积广大,为亚寒带针叶林带,II自然带应为苔原带,I自然带位于极圈以内,靠近极点附近应属冰原带。向南突出的原因:从图中位置来看,该地位于东经60°附近,其植被带向南突出的方向,大致为南北方向;该地位于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附近,乌拉尔山大致呈南北走向,其海拔相对较高,其西侧为东欧平原,东侧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乌拉尔山较东西两侧海拔高,气温更低,因此其植被带发育为高纬度的苔原带。(2)河流应由高向低流,河流的流向一般可判断地势的走向。从该地区河流分布来看,其东部河流向东流,西部河流向西侧流动,说明其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低;从中部山峰高度来看,其北部山峰大致位于1200~1300米左右,其南部山峰大约为1400~1500米左右,中部地区南高北低。河流应由高处向低处流动,M流域与N流域其支流的源头的中间地带应为山地分水岭,将中间地带连接成线,即为M河流域和N河流域的分水岭。(3)从图中可以看到R地纬度较高,其北部靠近北冰洋,从纬度来看,该地位于极圈内部,受极地东风影响较为显著,北冰洋水汽在极地东风的吹送下向南运动,R地为乌拉尔山北部,受地形抬升影响,该地降雪较多。同时该地纬度较高,常年气温较低,积雪融化的相对较少,大量积雪易累积,易形成面积较大的冰川。从河流分布图可以看到R地附近河流众多,河流多从山谷流出,山谷发育较多,谷地受太阳辐射影响相对较少,其积雪更易储存,其谷地冰川数量较为众多。18.(2023·四川凉山·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近年来,科学家发现气候暖化让南极更多区域的夏季温度超过0℃,为绿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水热条件。南极部分地区已经被绿藻覆盖,据估计,绿藻面积在夏季可达到1.9平方千米。科学家预测,随着南极气温的持续升高,绿藻爆发点的数量和绿藻分布面积会有所变化,但目前对于绿藻爆发会促使南极地区的升温还是降温,科学家仍无法最终确定。下图为南极地区绿藻爆发点示意图。
(1)结合材料指出南极绿藻的空间分布特征。(4分)(2)分析气候持续暖化分别对南极半岛和周边小岛绿藻爆发点的数量和面积变化的影响。(4分)(3)绿藻爆发会促使南极地区是升温还是降温,科学家持两种观点仍不能最终确定。请你选择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答案】(1)分布不均匀,集中在南极圈以外的南极半岛及其周边小岛;太平洋(南极半岛西岸)沿岸地区分布最多;大西洋沿岸及内陆地区分布极少。(2)南极半岛冰雪储量大,气温升高,融化量增大,水源增多,利于绿藻生长,南极半岛上的绿藻分布面积扩大;多个小爆发点聚集,爆发点数量减少。但周边小岛面积较小,气温升高,岛屿上的冰雪消失殆尽,绿藻因缺水而消失,周边小岛上的绿藻爆发点数量和面积都会减少。(3)升温:相较于白色的冰雪,绿藻颜色较深,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少;绿藻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更强,地面升温;大气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气温升高。降温:绿藻通过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减少降低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减弱,南极温度降低。【分析】本题以南极地区自然地理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南极地区绿藻分布并不均匀,集中在南极圈以外的南极半岛以及周边小岛之上;主要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地区,大西洋沿岸和内陆地区较少。(2)根据所学知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地区气温升高,南极半岛大量冰雪开始融化,水源增多,为绿藻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水热条件,有利于绿藻生长,南极半岛绿藻面积有所增多;而周边小岛岛屿面积较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岛上冰雪融化,岛上水源减少,绿藻生存条件较为恶劣,周边小岛上绿藻面积和爆发点数量都会减少。(3)该题为开放题,任选一观点回答合理即可得分。如果选择升温,绿藻大面积的爆发,相较于白色的冰雪,颜色较深,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使地面升温较快,同时,大气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气温升高。如果选降温,绿藻作为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降低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的保温较弱,南极温度下降。19.(2023·四川绵阳·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土壤有机碳是指存在于土壤中各种形态合碳有机物。土壤碳含量输入主要来源于植物凋落物,输出主要是有机质的分解和淋溶。海拔升高会改变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子,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与转化。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27°N附近),面积56527hm2,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植被垂直带谱明显。图为研究者甲得出的黄岗山海拔800~1700m间隔100米不同深度土层有机碳含量分布示意图。
(1)推测如今的武夷山是否有永久积雪冰川带,用数据进行说明。(4分)(2)分析武夷山针阔混交林带比常绿阔叶林带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多的原因。(6分)【答案】(1)不会有。理由是我国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在20°C以上;北纬27°的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区,夏季气温应在0°C以上。(2)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5°C;相较于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地区的气温和土温相对较低,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活性较弱,土塘有机质分解较慢,且土壤淋溶作用较弱,因此土壤有机碳积累量较多。【分析】本大题以武夷山土壤有机碳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垂直地域分异、土壤形成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详解】(1)永久积雪冰川带是夏季都有还未融化的冰雪,而武夷山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武夷山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由山麓到山顶气温下降大约12摄氏度,所以山顶温度大于0摄氏度,积雪已经融化殆尽,并不会有永久积雪冰川带。(2)根据材料土壤碳含量输入主要来源于植物凋落物,输出主要是有机质的分解和淋溶。结合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针阔混交林带比常绿阔叶林带海拔高,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5°C,所以针阔混交林地区的气温和土温相对较低,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活性较弱,土塘有机质分解较慢,有机碳积累多;针阔混交林地区降水较常绿阔叶林带少,淋溶作用更弱,土壤有机碳积累更多。20.(2023·甘肃兰州·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冰川受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势、坡度、自身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气温和降水及其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日照市2025届高考语文五模试卷含解析
- 旅游景区2024年度水电安装工程合同
- 冷冻切片技术课件
- 比例的认识课件
- 2024年度采购框架合同2篇
- 长沙个人租房合同
- 农业滴灌系统2024年度优化改造合同
- 课件用手机能做吗
- 环保型餐饮塑料用品2024年度供应协议
- 有关建设工程勘察合同范本
- 20米先简支后连续小箱梁上部施工方案
- 重点部位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 天然气门站操作规程培训课件.doc
- 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清单(模板)
- JJF 1915-2021 倾角仪校准规范_(高清正版)
- “散打”教案
- ERCP插管技巧ppt课件
- 钢结构平台计算书
- 设备投放合作协议
-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表3页
- 《Lou's Flu》RAZ分级阅读绘本pdf资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