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鲁教版(单元测试)试题合集目录《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试卷..................................1《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试卷.................................17《第三单元大气变化的效应》试卷.................................33《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试卷.................................51《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试卷.................................67《总复习与测试》试卷............................................83期中试卷.......................................................102期末试卷.......................................................119《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地球自转的周期是:A、24小时B、24天C、365天D、365.25天2、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A、赤道面B、黄道面C、经线面D、纬线面3、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是?A、地壳运动B、板块运动C、岩层断裂D、火山喷发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A、四季更替B、昼夜更替C、地球五带的形成D、极昼极夜5、题目内容:下列地球运动中,能够产生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和地理现象随时间变化的地理现象是:A.地球公转B.地球自转C.地质运动D.潮汐运动6、题目内容:下列关于太阳直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直射点总是在赤道正上方B.太阳直射点每年都有两次通过北回归线C.太阳直射点在夏至时在北回归线,冬至时在南回归线D.太阳直射点在春分、秋分时位于地球表面点7、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一天,这个周期对于下列哪个现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A.地球上的时差B.海洋潮汐C.四季变化D.五带划分8、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下列哪个地理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A.极昼极夜现象B.黄赤交角C.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D.地球上的经线9、下列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速度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都相同B、赤道上的自转速度最快C、纬度越低自转速度越慢D、纬度越高自转速度越快10、春分点日出时,地球上哪个星座最容易被观测到()。A、猎户座B、牧夫座C、十字架座D、北冕座11.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现象有()A.昼夜更替、四季变化B.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C.时间差异、地转偏向力D.海陆分布、地势高低12.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赤道上物体的运动特点()A.向东运动速度最快B.向西运动速度最快C.向北运动速度最快D.向南运动速度最快1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下列哪项不是地球自转产生的?A.时差B.地转偏向力C.海洋环流D.昼夜更替14、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以下哪个时间段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15、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A、赤道处自转线速度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至零B、自转角速度在赤道和两极都相同C、赤道处自转角速度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至零D、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在地球上各处都是相同的16、下列哪个现象是由地球公转造成的()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B、四季更替C、昼夜更替D、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是造成地球诸多地理现象的根本原因。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2.地球公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3.地球表面存在着五个地理分带,包括热带、副热带、温带、亚寒带和寒带。问题:(1)请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哪些?(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哪些?(3)试分析五个地理分带的形成原因。第二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学校地理社团在研究地球运动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时,学校操场上的影子长度最长。材料二:根据材料一,推测该学校可能位于以下哪个地区的纬度范围内?(选项)A.0°~30°NB.30°~60°NC.60°~90°ND.0°~30°S第三题题目:请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及对地表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其对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要求:(1)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2)阐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3)结合实际地理现象,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气候的具体表现。《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地球自转的周期是:A、24小时B、24天C、365天D、365.25天答案:A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心旋转,这个周期我们通常称之为一天,即24小时。因此,正确答案是A。2、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A、赤道面B、黄道面C、经线面D、纬线面答案:B解析: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行,其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面不重合,而是形成一个倾斜的角度,这个倾斜的平面称为黄道面。因此,正确答案是B。3、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是?A、地壳运动B、板块运动C、岩层断裂D、火山喷发答案:B解析: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主要通过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从而引起地震。因此,板块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A、四季更替B、昼夜更替C、地球五带的形成D、极昼极夜答案:B解析: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产生了昼夜更替。随着地球的自转,部分区域面向太阳,成为白天;部分区域背向太阳,成为夜晚。地球的公转才会导致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形成和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5、题目内容:下列地球运动中,能够产生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和地理现象随时间变化的地理现象是:A.地球公转B.地球自转C.地质运动D.潮汐运动答案:B解析: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自己的轴心自西向东转动,这一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和地理现象随时间变化,如太阳的高度角、方位角的变化等。公转、地质运动和潮汐运动虽然与地球运动有关,但它们不直接导致这些地理现象的产生。因此,正确答案是地球自转。6、题目内容:下列关于太阳直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直射点总是在赤道正上方B.太阳直射点每年都有两次通过北回归线C.太阳直射点在夏至时在北回归线,冬至时在南回归线D.太阳直射点在春分、秋分时位于地球表面点答案:C解析:太阳直射点是太阳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在夏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在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因此,正确答案是太阳直射点在夏至时在北回归线,冬至时在南回归线。选项A、B和D的说法都是不准确的。7、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一天,这个周期对于下列哪个现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A.地球上的时差B.海洋潮汐C.四季变化D.五带划分答案:A解析: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一天,这个周期直接影响了地球上的时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经度上的地方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线时间是不同的,从而产生了时差现象。8、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下列哪个地理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A.极昼极夜现象B.黄赤交角C.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D.地球上的经线答案:A解析:地球自转轴倾斜大约23.5度,这个倾斜角度导致了地球在不同季节对太阳辐射的接受程度不同,进而造成了极昼极夜现象。因此,极昼极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9、下列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速度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都相同B、赤道上的自转速度最快C、纬度越低自转速度越慢D、纬度越高自转速度越快答案:B解析:地球自转速度主要与所处纬度有关,赤道上自转速度最快,向两极逐渐减慢,这与地球是一个球体且赤道周长最长有关。10、春分点日出时,地球上哪个星座最容易被观测到()。A、猎户座B、牧夫座C、十字架座D、北冕座答案:B解析:春分点日出时,意味着春分当天日出方位大致指向春分点,此时牧夫座最容易被观测到,因为在春分前后牧夫座确实会在日出附近出现。11.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现象有()A.昼夜更替、四季变化B.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C.时间差异、地转偏向力D.海陆分布、地势高低答案:C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产生的主要现象有时间差异和地转偏向力。A选项中的四季变化和B选项中的昼夜长短变化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D选项中的海陆分布和地势高低与地球运动无直接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C。12.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赤道上物体的运动特点()A.向东运动速度最快B.向西运动速度最快C.向北运动速度最快D.向南运动速度最快答案:C解析:赤道上物体的运动特点是向东和向西运动速度最快,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在赤道上是最明显的。向北运动和向南运动的速度相同,且均小于东西方向的速度。因此,选项C中的向北运动速度最快是不正确的。正确答案为C。1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下列哪项不是地球自转产生的?A.时差B.地转偏向力C.海洋环流D.昼夜更替答案:C解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时差、地转偏向力和昼夜更替。海洋环流主要是受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共同影响,但不是地球自转直接产生的现象。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14、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以下哪个时间段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答案:A解析: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的时间点分别是春分和秋分。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秋分时,太阳再次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15、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A、赤道处自转线速度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至零B、自转角速度在赤道和两极都相同C、赤道处自转角速度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至零D、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在地球上各处都是相同的答案:A解析:地球自转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两种。地球是一个球体,自转轴是一个轴线,自转过程中,在赤道处,地球的周长最大,因此自转线速度最大;向两极方向逐渐减小,当到达地理南北极点时,线速度为零。自转角速度是指地球自转的角位移大小,与地理纬度无关,各地均相同。所以A选项正确。16、下列哪个现象是由地球公转造成的()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B、四季更替C、昼夜更替D、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答案:B解析: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从而引起季节的变化,所以四季更替是由地球公转造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则是因为生物对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不是由地球公转直接引起。因此,B选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是造成地球诸多地理现象的根本原因。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2.地球公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3.地球表面存在着五个地理分带,包括热带、副热带、温带、亚寒带和寒带。问题:(1)请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哪些?(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哪些?(3)试分析五个地理分带的形成原因。答案:(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①时差:地球上不同位置的时差,是地球自转的结果。②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使得一个地区在一天内经历昼夜更替。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地球自转产生的科氏力影响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①四季更替: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在不同位置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从而产生四季。②日长夜短的变化: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移动,影响昼夜长度。③极昼极夜现象:在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可能出现长达数月的极昼或极夜现象。(3)五个地理分带的形成原因:①热带:地球赤道上接受的太阳辐射最强,形成了热带地区。②副热带:地球南北纬30°附近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强,形成了副热带地区。③温带:地球中纬度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适中,形成了温带地区。④亚寒带:地球较高的纬度上,冬季太阳辐射较弱,加上地球自转导致极昼极夜,形成了亚寒带地区。⑤寒带:地球两极地区,冬季太阳辐射极弱,形成了寒带地区。第二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学校地理社团在研究地球运动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时,学校操场上的影子长度最长。材料二:根据材料一,推测该学校可能位于以下哪个地区的纬度范围内?(选项)A.0°~30°NB.30°~60°NC.60°~90°ND.0°~30°S答案:B解析:根据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时,通常发生在冬至这一天,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因此,该学校操场上的影子长度最长,说明该学校位于北半球。分析选项:A.0°~30°N:这个范围内的地区在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可能达到最小值,因此排除。B.30°~60°N:这个范围内的地区在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能达到最小值,符合题意。C.60°~90°N:这个范围内的地区在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为0°,但题目中没有提到极昼现象,所以排除。D.0°~30°S:这个范围内的地区位于南半球,与题目中描述的现象不符,排除。综上,选项B(30°~60°N)是正确答案。第三题题目:请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及对地表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其对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要求:(1)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2)阐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3)结合实际地理现象,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气候的具体表现。参考答案:(1)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大约24小时(一个太阳日),但实际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一个恒星日),这个时间用于观测天体相对于地球位置的变化。地球公转周期:大约365.25天(一个回归年),这个周期是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2)阐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地球自转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全球热力分布的不均,从而使地球表面形成风带以及季风系统。地球公转导致地球接受太阳能的变化,这是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夏季地球远离太阳,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少;冬季则相反,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But实际上,接近太阳时接受的辐射能量会更多,但由于地球的倾斜,夏季北半球接受太阳光的有效天数更多。地球的轴向倾斜(倾斜角度约为23.5度)也是造成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这一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引起温带区域四季的变化。(3)结合实际地理现象,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气候的具体表现干湿季节的变化:例如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由于受到赤道低压带的影响,每年的6月至9月形成雨季,而另外的干旱季节则十分明显。气温的年变化:比如在纬度较高的地方,冬季气温远低于夏季的一半有余,这是因为地球夏季时太阳直射点接近该地,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而冬季太阳直射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相对一圈。风向和风速的变化:如赤道无风带地区全年主导风向的局部变化,以及季风气候区的季风现象,这些都是自转和公转引起的不同地区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导致的结果。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概念以及各自对地理环境主要影响的了解程度。通过解释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帮助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随后要求学生阐述这些运动对气候、季节变化的具体影响,加深对相关地质周期及其效应的理解;最后,通过具体的地理现象举例说明,考查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地理问题之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一项不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A.地壳运动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海水侵蚀2、关于河流侵蚀作用对地形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河流下切作用可以形成V型谷B.河流侧蚀作用可以使河谷展宽C.河流溯源侵蚀能够使河床加长D.河流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上游3、题干:下列关于地壳运动对地形变化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运动导致地表产生皱褶,形成山脉B.地壳运动使地表变得平坦,形成盆地C.地壳运动使地表水体增多,形成湖泊D.地壳运动使地表植被丰富,形成草原4、题干:以下哪种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关系最为密切?A.风化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地热作用D.人类活动5、地壳运动中,断层作用导致地壳岩石发生断裂、错动,从而形成断层山。断层山主要分布在()。A、板块内部区域B、板块交界处C、平原地区D、海洋底部6、在河流地貌中,河漫滩经常出现在()。A、河流上游B、河流中游C、河流下游D、河流两岸7、以下哪种地质作用是导致山脉形成的主要原因?A.地震活动B.褶皱作用C.流水侵蚀D.风化作用8、火山喷发对地形的影响,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形成火山岛B.增加地形海拔C.产生温泉和熔岩景观D.导致土壤贫瘠9、下列哪项不是导致地壳运动的主要因素?A.地球自转B.地幔对流C.板块碰撞D.板块分离10、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哪个板块与哪个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A.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11、下列哪种地质作用主要与地壳运动有关?()A.沉积作用B.火山喷发C.地震D.冻融作用12、下列哪种地形变化是由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A.高山峡谷B.瀑布C.沙丘D.峰林13、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增高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运动B、冰川侵蚀C、火山喷发D、板块张裂14、下列哪种现象与海底扩张理论无关?A、洋脊上存在“梳状”脊状隆起B、深海沟的形成C、海底火山的分布D、岩浆活动15、下列关于流水地貌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雨量充沛的地区B.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C.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共同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地形坡度不大的地区D.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共同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地形坡度大的地区16、关于地壳内部结构的说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B.地壳可分为地壳表层和地壳下层C.地壳下层与地幔之间有明显的地质界面——莫霍面D.地幔温度高,物质呈半固态或液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背景材料: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上升。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其中,地形的变化是影响这些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研究地形变化的原因,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题目描述:以我国西南山区为例,分析该地区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并讨论这些变化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1.地质构造活动的作用;2.气候变化的影响;3.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求:1.对每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的分析;2.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地形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具体影响;3.文字表述清晰,逻辑条理分明,论点有据可依。第二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地质学家通过对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的研究,揭示了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1.请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2.结合材料,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解释地形变化原因的意义。第三题【题目】地形的变化不仅影响着自然景观,同时也对人类活动产生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2023年1月,中国某地区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地质活动,导致该区域的地形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1.请简述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2.请具体描述此次地质活动可能对该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产生的影响。(6分)3.你认为本次地质活动可能带来哪些社会经济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简要分析。(10分)《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一项不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A.地壳运动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海水侵蚀答案:D解析:内力作用是指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变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海水侵蚀属于外力作用,它是由于地球表面环境因素导致的地表形态变化,因此D选项不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2、关于河流侵蚀作用对地形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河流下切作用可以形成V型谷B.河流侧蚀作用可以使河谷展宽C.河流溯源侵蚀能够使河床加长D.河流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上游答案:D解析:河流的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和沉积。在河流的不同地段,这些作用的表现形式不同。一般来说,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中上游,而沉积作用则更多见于下游和平缓地带。因此,选项D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河流沉积作用实际上更常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而非上游。3、题干:下列关于地壳运动对地形变化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运动导致地表产生皱褶,形成山脉B.地壳运动使地表变得平坦,形成盆地C.地壳运动使地表水体增多,形成湖泊D.地壳运动使地表植被丰富,形成草原答案:A解析:地壳运动是引起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地壳运动中,岩层受到挤压,形成皱褶和断层,从而在地表形成山脉。因此,选项A正确。选项B、C、D的描述与地壳运动对地形变化的影响不符。4、题干:以下哪种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关系最为密切?A.风化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地热作用D.人类活动答案:C解析:地热作用与地壳运动关系最为密切。地壳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地热能释放出来,形成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地壳运动导致岩层的挤压和拉伸,使得地热能释放更为剧烈。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B、D虽然也会影响地形变化,但与地壳运动的关系不如地热作用密切。5、地壳运动中,断层作用导致地壳岩石发生断裂、错动,从而形成断层山。断层山主要分布在()。A、板块内部区域B、板块交界处C、平原地区D、海洋底部答案:B解析:断层作用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的构造活动区域,如俯冲带、碰撞带等地质构造活跃的地方,所以断层山多见于板块交界处。6、在河流地貌中,河漫滩经常出现在()。A、河流上游B、河流中游C、河流下游D、河流两岸答案:C解析:河漫滩是指河流流量增加时,河水漫溢到河床两侧形成的冲积平原。发生这种情况的河流通常处于河流的中下游地段,水流速度减慢,大量泥沙沉积在河漫滩区域,形成宽阔平坦的地形。因此,河漫滩主要出现在河流的下游地区。7、以下哪种地质作用是导致山脉形成的主要原因?A.地震活动B.褶皱作用C.流水侵蚀D.风化作用答案:B解析:山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受到构造应力作用,导致岩石发生褶皱,进而形成山脉。地震活动、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虽然也会影响地形,但它们不是造成山脉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正确答案是B.褶皱作用。8、火山喷发对地形的影响,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形成火山岛B.增加地形海拔C.产生温泉和熔岩景观D.导致土壤贫瘠答案:D解析:火山喷发会形成火山岛、增加地形海拔、产生温泉和熔岩景观。然而,火山喷发后的地区通常富含火山灰和其他火山物质,这些物质可以为土壤增添肥力,而不是导致土壤贫瘠。因此,描述错误的是D.导致土壤贫瘠。9、下列哪项不是导致地壳运动的主要因素?A.地球自转B.地幔对流C.板块碰撞D.板块分离答案:A解析:地壳运动主要由地球内部的动力引起,如地幔对流导致板块漂移,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碰撞、分离等,而地球自转虽然对地球形状有影响,但不是直接导致地壳运动的因素。10、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哪个板块与哪个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A.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答案:A解析: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并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的结果,这一过程至今仍在继续,使喜马拉雅山脉不断抬升。11、下列哪种地质作用主要与地壳运动有关?()A.沉积作用B.火山喷发C.地震D.冻融作用答案:C解析: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通常发生在地壳板块的边缘或者板块内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突然释放能量,导致地壳发生断裂和震动。而沉积作用、火山喷发和冻融作用虽然也是地质作用,但它们与地壳运动的关系不如地震直接。12、下列哪种地形变化是由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A.高山峡谷B.瀑布C.沙丘D.峰林答案:A解析:高山峡谷通常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使得岩石被逐渐冲刷、侵蚀,形成深切的峡谷。瀑布、沙丘和峰林虽然也与流水有关,但它们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风力或重力作用。13、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增高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运动B、冰川侵蚀C、火山喷发D、板块张裂答案:A解析: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挤压作用,使得该地区地壳不断抬升,山脉逐渐形成并增高。14、下列哪种现象与海底扩张理论无关?A、洋脊上存在“梳状”脊状隆起B、深海沟的形成C、海底火山的分布D、岩浆活动答案:B解析:海底扩张理论主要解释了洋脊、深渊以及岩石年龄与位置的关系。深海沟通常是由板块俯冲形成的,与海底扩张理论无直接关系。而选项A“梳状”脊状隆起、选项C海底火山分布和选项D岩浆活动都与海底扩张理论密切相关。15、下列关于流水地貌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雨量充沛的地区B.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C.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共同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地形坡度不大的地区D.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共同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地形坡度大的地区答案:A解析:流水地貌的形成与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坡度密切相关。雨量充沛的地区由于流水作用强烈,更容易形成流水地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雨量充沛的地区,如峡谷、沟壑等。16、关于地壳内部结构的说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B.地壳可分为地壳表层和地壳下层C.地壳下层与地幔之间有明显的地质界面——莫霍面D.地幔温度高,物质呈半固态或液态答案:B解析:地壳内部结构分为地壳表层和地壳下层,地壳表层是指地壳的上部地带,相对较薄。地幔则位于地壳下层以下,占地球体积的大部分。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线为莫霍面。因此,选项B描述不正确,地壳可分为地壳表层和地壳下层是正确的,不是错误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背景材料: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上升。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其中,地形的变化是影响这些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研究地形变化的原因,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题目描述:以我国西南山区为例,分析该地区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并讨论这些变化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1.地质构造活动的作用;2.气候变化的影响;3.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求:1.对每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的分析;2.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地形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具体影响;3.文字表述清晰,逻辑条理分明,论点有据可依。参考答案:1.地质构造活动的作用西南山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质构造活动频繁,是地震多发区。地壳运动导致的断裂带和褶皱山系发育,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例如,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横断山脉就是由于强烈的挤压作用而形成的。这种地质构造活动不仅塑造了高山峡谷等地形,也使得该区域成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地带。2.气候变化的影响西南山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雨集中且强度大,容易引发山洪暴发和泥石流等灾害。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问题。此外,冰川融化导致的水量增加也可能改变河流的流向和流量,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3.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如森林砍伐、过度放牧、不合理耕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都会对地形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西南山区,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大量土地被开发用于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这不仅减少了植被覆盖,降低了地表的保持能力,还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修建公路和铁路时的不当施工可能会破坏山体稳定,增加滑坡的风险。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地质构造活动案例: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地形遭受了巨大破坏,许多地方出现了新的滑坡体和裂缝,给灾后重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气候变化案例:2010年7月,四川省雅安市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次灾害与当年异常强的季风雨有关,显示出气候变化对地形变化及其后果的影响。人类活动案例:云南省怒江州因修建水电站而进行的大规模土地利用变更,导致了局部生态环境的恶化,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率。综上所述,西南山区地形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变化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减缓不利影响,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地质学家通过对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的研究,揭示了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1.请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2.结合材料,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解释地形变化原因的意义。答案: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地球岩石圈是由多个大的和小的岩石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移动,相互碰撞、挤压、拉扯,导致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各种地形变化。2.板块构造学说对解释地形变化原因的意义:(1)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山脉的形成: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会发生挤压和折叠,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2)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的移动和相互作用会导致地壳断裂,形成地震;同时,板块的边缘也可能形成火山,火山活动是地壳内部物质喷发到地表的过程。(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海沟的形成:板块相互挤压时,较轻的板块会下沉,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就是太平洋板块下沉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解析:本题考查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和应用。第一问要求考生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这是对基础知识的考察。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板块构造学说对解释地形变化原因的意义,这是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解答此题时,考生需要准确描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并结合材料中的实例,说明其对山脉、地震火山活动和海沟形成等地形变化原因的解释作用。第三题【题目】地形的变化不仅影响着自然景观,同时也对人类活动产生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2023年1月,中国某地区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地质活动,导致该区域的地形发生了重大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1.请简述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2.请具体描述此次地质活动可能对该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产生的影响。(6分)3.你认为本次地质活动可能带来哪些社会经济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简要分析。(10分)【答案】1.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火山、风化、侵蚀、沉积、滑坡、泥石流等自然过程。(每点1分,共4分)2.地质活动对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影响可能包括:地貌形态的改变,如山体的隆起或沟谷的加大;河流的改道;土壤、植被的再分布等。(3分)人文景观的影响可能包括:文物古迹的损毁;交通要道的中断或改变;农业用地的损失等。(3分)3.社会经济影响可能包括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大的方面。(4分)1.环境方面:地质活动可能带来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土壤侵蚀等,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也可能导致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直接危害人类健康。(2分)2.经济方面:地质灾害可能导致交通设施损毁,影响区域交通网络;工矿企业的设备和设施损毁,影响生产活动;农业用地受损,影响粮食安全;旅游业受损,影响地方经济;对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亦会带来一定影响。(3分)3.社会方面:地质灾害可能导致居民被迫转移,影响社区稳定;受损房屋、学校等公共设施可能需要重建,加大公共财政负担;地质灾害可能引发恐慌,影响居民的心理健康,影响政府的公信力等。(2分)解析:第3题主要从地质活动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属于开放性题目。答题时,要根据材料中的地质现象,结合地形变化的原因,具体分析地形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对人文景观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这类题目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整合与综合表达的能力。《第三单元大气变化的效应》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其中不属于削弱作用的是:A、反射B、散射C、吸收D、增强2、下列关于大气变化效应的描述,正确的是:A、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温持续下降B、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造成的C、臭氧层破坏会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有利于农业生产D、沙尘暴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暖无关3、下列哪种气象现象通常与反气旋系统相联系?A、暴雨B、寒潮C、干旱D、雷暴4、海陆风现象中,白天从海面吹向陆地的风被称为?A、海风B、陆风C、山风D、谷风5、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项?A.全世界水资源总量减少B.某些地区水资源增加,某些地区减少C.所有地区水资源总量均匀增加D.所有地区水资源总量均匀减少6、下列气候灾害中,直接由大气运动引起的灾害是:A.地震B.洪水C.地下水污染D.土地荒漠化7、以下哪项不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类型?A.散射B.反射C.吸收D.增温8、下列哪项现象是由于大气逆辐射作用导致的?A.白天大气温度较高B.夜间大气温度较低C.白天大气能见度较差D.夜间大气能见度较好9、如果在某地观测到一种现象:在夏季的晚上天空出现红色的云层,而到了冬季则较少见到这种现象,这最可能是因为()。A、夏季气温较高,有利于空气中的尘埃和水汽混合形成红云;B、冬季大气稳定,逆温现象较常见,不容易出现散射作用;C、冬季夜晚较短,不足以形成这种现象;D、夏季日照时间较长,空气中的尘埃增加。10、哪种现象最能解释“温室效应”的原理()。A、大气层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面的热量;B、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再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能量释放回地面;C、大气层通过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D、大气层中的尘埃阻挡有害辐射,保护地面不受伤害。1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导致哪些现象?()A.温室效应加剧,海平面上升B.冰川融化,生态平衡破坏C.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增多D.以上都是12、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下哪种地区的森林火灾发生频率会增高?()A.雨量充沛的温带森林地区B.干旱的沙漠地区C.高山森林地区D.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13、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导致以下哪种气候效应?A.极端气候事件减少B.极端气候事件增加C.气候带位置变化D.气温变化微小14、以下哪项措施不是减缓大气变化效应的有效途径?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B.植树造林增加碳汇C.发展核能D.增加工业生产规模15、下列大气层中,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最强的是()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16、关于大气温室效应的描述,正确的是()A、温室效应完全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B、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温度的急剧下降C、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D、温室效应对地球生态系统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气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材料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逐渐增多,如洪水、干旱、台风等。这些事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材料二: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导致全球气温不断升高。这将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沿海地区的居民生活,引发人口迁移等问题。材料三:大气变化还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许多物种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甚至面临灭绝的危机。这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要求:1.分析大气变化对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的影响。2.分析大气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阐述大气变化对人类社会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第二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材料二:我国某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趋势如下表所示:年份平均气温(℃)年降水量(mm)197010.5800198011.2750199011.8700200012.5650201013.06001.分析材料一,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5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可能产生的影响。(10分)第三题题目:大气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背景材料: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大气变化是重要因素之一。大气变化不仅影响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也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温室气体的增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进而引发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某地气象局进行了多项研究,发现该地近5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也有所变化,且季节分布不均,导致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面临挑战。题目要求:1.根据背景材料,分析大气变化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并说明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结合实际案例,说明人为因素是如何加剧大气变化的。3.分析减轻大气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的措施,并提出一些建议。《第三单元大气变化的效应》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其中不属于削弱作用的是:A、反射B、散射C、吸收D、增强答案:D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散射和吸收,这些作用会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增强不属于削弱作用,因此答案是D。2、下列关于大气变化效应的描述,正确的是:A、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温持续下降B、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造成的C、臭氧层破坏会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有利于农业生产D、沙尘暴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暖无关答案:B解析: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而不是下降,所以A错误。酸雨的形成确实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造成的,所以B正确。臭氧层破坏会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这对农业生产是不利的,所以C错误。沙尘暴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因为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干旱和风沙天气的增加,所以D错误。因此答案是B。3、下列哪种气象现象通常与反气旋系统相联系?A、暴雨B、寒潮C、干旱D、雷暴答案:C解析:反气旋是一种天气系统,其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阻挡了湿气的到来,常带来干燥的天气和降水减少,因此与干旱现象相关联。4、海陆风现象中,白天从海面吹向陆地的风被称为?A、海风B、陆风C、山风D、谷风答案:A解析:海陆风是一种热力环流现象。在白天,由于陆地比海面更容易吸收热量,陆地表面温度上升较快,导致空气变热膨胀上升,而海洋空气密度较大,且温度较低,因此从海面吹向陆地形成海风。而在夜晚,陆地表面迅速降温,空气冷却下沉,从陆地吹向海面形成陆风。5、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项?A.全世界水资源总量减少B.某些地区水资源增加,某些地区减少C.所有地区水资源总量均匀增加D.所有地区水资源总量均匀减少答案:B解析:气候变化会引起降水模式的变化,从而导致某些地区水资源增加,而其他地区减少。因此,选项B正确。6、下列气候灾害中,直接由大气运动引起的灾害是:A.地震B.洪水C.地下水污染D.土地荒漠化答案:B解析:洪水是由于大气运动(如降雨)和地貌地形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直接由大气运动引起的气候灾害。而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和土地荒漠化则与多种因素(包括人为活动)相关。因此,选项B正确。7、以下哪项不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类型?A.散射B.反射C.吸收D.增温答案:D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散射、反射和吸收。其中,吸收是指太阳辐射在大气中被气体分子吸收,导致能量减少;散射是指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气体分子或微小颗粒时,被散射到各个方向;反射是指太阳辐射被大气中的云层或地面反射。而增温是太阳辐射被吸收后的结果,不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类型。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8、下列哪项现象是由于大气逆辐射作用导致的?A.白天大气温度较高B.夜间大气温度较低C.白天大气能见度较差D.夜间大气能见度较好答案:B解析: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气体辐射出的长波辐射被地面吸收,使得地面温度得以维持的现象。这种作用在夜间尤为明显,因为夜晚地面失去太阳辐射的加热,温度迅速下降,而大气逆辐射使得地面温度不会降得过低。因此,夜间大气温度较低是由于大气逆辐射作用导致的。选项B是正确答案。9、如果在某地观测到一种现象:在夏季的晚上天空出现红色的云层,而到了冬季则较少见到这种现象,这最可能是因为()。A、夏季气温较高,有利于空气中的尘埃和水汽混合形成红云;B、冬季大气稳定,逆温现象较常见,不容易出现散射作用;C、冬季夜晚较短,不足以形成这种现象;D、夏季日照时间较长,空气中的尘埃增加。答案:A解析:夏季气温较高,空气中的尘埃和水汽容易混合并形成悬浮的颗粒物质,这些颗粒物质散射和反射阳光,特别是在日落时分,当太阳光经过较长的大气路径,使阳光中的蓝色和绿色光被大量散射掉,剩余的红色光则被大量散射回到地面,造成红色的云层现象。冬季由于气温较低,空气中的尘埃和水汽不易混合,导致这种现象较少见,因此答案选A。10、哪种现象最能解释“温室效应”的原理()。A、大气层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面的热量;B、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再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能量释放回地面;C、大气层通过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D、大气层中的尘埃阻挡有害辐射,保护地面不受伤害。答案:B解析: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和水汽等)能够吸收地面发射的红外辐射并重新辐射,部分能量返回地面,使得近地表温度升高的现象。这种机制类似于温室的作用,因此称为“温室效应”。所以答案选B。1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导致哪些现象?()A.温室效应加剧,海平面上升B.冰川融化,生态平衡破坏C.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增多D.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从而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引发海平面上升。此外,全球气候变暖还会导致冰川融化、生态平衡破坏、气候异常以及自然灾害增多等现象。12、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下哪种地区的森林火灾发生频率会增高?()A.雨量充沛的温带森林地区B.干旱的沙漠地区C.高山森林地区D.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答案:B解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干旱的沙漠地区因为气候变得更加干燥,水分资源变得更加紧张,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会增高。这些地区的植被和土壤水分减少,火险等级提高,火灾风险加大。13、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导致以下哪种气候效应?A.极端气候事件减少B.极端气候事件增加C.气候带位置变化D.气温变化微小答案:B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会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如热浪、洪水、干旱等)的增加。因此,选项B正确。14、以下哪项措施不是减缓大气变化效应的有效途径?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B.植树造林增加碳汇C.发展核能D.增加工业生产规模答案:D解析:增加工业生产规模通常会消耗更多的能源,释放更多的温室气体,从而加剧大气变化的效应。因此,选项D不是减缓大气变化效应的有效途径。其他选项A、B、C都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强碳汇的有效措施。15、下列大气层中,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最强的是()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答案:A解析:对流层是大气层的最底层,包含大量水汽和悬浮颗粒,这些物质对太阳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16、关于大气温室效应的描述,正确的是()A、温室效应完全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B、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温度的急剧下降C、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D、温室效应对地球生态系统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答案:C解析:温室效应是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一种自然现象,二氧化碳确实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它能够吸收和释放红外辐射,对地球的温度调节起到关键作用。温室效应并不会导致温度急剧下降,反而会导致温度上升。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比如增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但过高的温度也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气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材料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逐渐增多,如洪水、干旱、台风等。这些事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材料二: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导致全球气温不断升高。这将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沿海地区的居民生活,引发人口迁移等问题。材料三:大气变化还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许多物种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甚至面临灭绝的危机。这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要求:1.分析大气变化对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的影响。2.分析大气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阐述大气变化对人类社会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答案:1.对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的影响:大气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加剧了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的自然灾害风险。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产量降低。木材等林业资源因干旱、火灾等因素受损。海水温度升高和酸化,威胁到渔业资源的生存。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气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导致物种灭绝。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形成恶性循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生态系统失衡。3.对人类社会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人们可能面临饮用水、食物、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困难和危机。人口迁移加剧社会矛盾,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生物多样性降低,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损失、健康状况恶化等。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大气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的综合分析能力。首先,从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选择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大气变化对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严重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逻辑清晰、论据充分,以展示学生对大气变化相关知识的掌握。第二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材料二:我国某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趋势如下表所示:年份平均气温(℃)年降水量(mm)197010.5800198011.2750199011.8700200012.5650201013.06001.分析材料一,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5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可能产生的影响。(10分)答案:1.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1)气温升高,可能使某些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产量提高;(2)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3)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病虫害增加,影响农作物生长;(4)气候变化可能改变作物适宜生长的区域,影响农业布局。2.该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2)影响:气温升高可能导致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但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可能使农作物减产;年降水量减少可能引发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灌溉;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某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如土壤侵蚀、荒漠化等;气候变化可能影响人类生活,如健康问题、交通出行等。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某地区气候变化特点及影响的掌握。解答第一小题时,要注意从气温、极端天气、病虫害、作物生长周期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第二小题时,要结合材料二中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分析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第三题题目:大气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背景材料: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大气变化是重要因素之一。大气变化不仅影响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也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温室气体的增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进而引发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某地气象局进行了多项研究,发现该地近5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也有所变化,且季节分布不均,导致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面临挑战。题目要求:1.根据背景材料,分析大气变化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并说明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结合实际案例,说明人为因素是如何加剧大气变化的。3.分析减轻大气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的措施,并提出一些建议。参考答案:1.大气变化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气温升高: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进入大气中的太阳辐射增多,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呈现上升趋势。气温升高会导致某些地区的高温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的极端程度也加大。降水变化:气候变暖导致全球水分循环加速,降水模式发生变化。不同地区降水增加或减少,受影响地区的农业干旱或洪涝灾害频发。比如,某些地区可能会出现更剧烈的降水事件,导致土壤侵蚀加重,农业生产面临更大风险。2.人为因素如何加剧大气变化:工业排放: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是大气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工业化进程中的原料燃烧、汽车尾气排放等大大增加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森林砍伐:通过砍伐森林,减少了天然储碳区,同时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碳排放增加。使用化石燃料:依赖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驱使全球移向了更多的发电站和工业设施,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气体排放。3.减轻大气变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的措施:发展低碳能源:采用太阳能、风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能源效率:提高工业设备和家庭设备能效,减少能源浪费。植树造林:种植更多树木和植被,增强碳汇功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提高公众意识:教育公众减少人为排放,鼓励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国际合作:各国共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分享技术,资金援助发展中国家减少碳排放。解析:本题结合了大气变化的影响、人为因素的加剧作用以及减轻影响的措施,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写作能力。第1问要求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展开分析,第2问指出工业排放、森林砍伐、化石燃料使用等多种人为因素的作用,第3问则侧重于提出具体措施减少大气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答题时需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准确结合材料信息,同时掌握重要术语。《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河流在弯曲处的流水作用表现为:A.凹岸侵蚀,凸岸堆积B.凹岸堆积,凸岸侵蚀C.凹岸、凸岸均侵蚀D.凹岸、凸岸均堆积2、海洋中的潮汐现象主要由什么引起?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作用D.海底地形的变化3、题干:下列关于河流侵蚀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的下游河段B、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河床的抬高C、侵蚀作用是河流塑造河谷地貌的主要因素D、侵蚀作用会减弱河流的输沙能力4、题干:下列关于湖泊演变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湖泊的形成主要与地形、气候和河流冲积有关B、湖泊的演变过程包括形成、扩张、萎缩和消亡C、湖泊的水量变化主要受季节性降水和地下水位的影响D、湖泊对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调节作用5、河口三角洲的形成主要体现了哪种水体运动的影响?A、河流的侵蚀作用B、河流的搬运作用C、河流的沉积作用D、海洋的潮汐作用6、赤潮的发生主要与哪种水体运动有关?A、深层海水的热交换B、表层海水的温度变化C、海水的垂直循环D、河流注入的营养盐7、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夏季经常出现洪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地形起伏大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C.水文季节变化大D.暴雨集中8、在河流搬运作用的初期,河床对泥沙的搬运有什么特点?A.河床比较松软,泥沙容易被搬运B.随着搬运过程进行,河床泥沙越来越多C.河床对泥沙的搬运速度逐渐减慢D.河床对泥沙的搬运效率低于分流对泥沙的搬运9、长江流域夏季发生洪水的主要原因是:A.河道泥沙淤积B.降水量集中,雨季时间长C.冰川融水增加D.河道坡度增大10、以下关于海水运动形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产生的B.洋流是海水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流动C.波浪是由于风力引起的海水表面起伏运动D.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面波动11、下列哪一项不是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形式?A.下切侵蚀B.侧向侵蚀C.垂直侵蚀D.溶解侵蚀12、海洋中的潮汐现象主要由什么引起?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太阳与月球的引力D.海洋温度变化13、我国长江流域最大的湖泊是:A.鄱阳湖B.洞庭湖C.太湖D.嘉陵江14、关于水体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下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河流侵蚀作用强,使河床下降B.湖泊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减轻洪涝灾害C.海水侵蚀作用强,形成独特的海岸地貌D.水体运动加速了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5、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下切侵蚀、旁蚀和溯源侵蚀。下切侵蚀指的是河流对河床和河岸的垂直向下侵蚀,形成峡谷地貌。旁蚀主要发生在河床间的弯道处,它使沟谷向外扩张。溯源侵蚀则是沿着河源侵蚀河流的上源,使河谷向前伸长。那么河流的溯源侵蚀主要发生在()。A、平原地区B、山地地区C、高原地区D、丘陵地区1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调节全球热量分布B、对沿岸气候产生影响C、影响航海速度与安全性D、影响海洋生物分布,但不会改变海水的盐度和密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说明下列水体运动现象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内流河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大的原因。(2)海洋表层发生的洋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第二题题目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水体运动的变化成为研究的重点。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运动不仅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例如,河流的侵蚀作用能够改变地形地貌,而海水的运动则影响着气候模式。了解这些水体运动的规律对于预测自然灾害、合理利用水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题目内容:1.河流侵蚀作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描述河流侵蚀作用如何塑造地形地貌,并举例说明。2.海洋环流对气候的影响解释海洋环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如何影响全球气候模式。请至少提供两个实例来支持你的观点。答题要求:对于每个问题,回答应当包括原理的解释和具体的例子。用科学的语言表达,条理清晰。字数控制在250字左右。第三题题目:分析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河流在弯曲处的流水作用表现为:A.凹岸侵蚀,凸岸堆积B.凹岸堆积,凸岸侵蚀C.凹岸、凸岸均侵蚀D.凹岸、凸岸均堆积答案:A解析:河流在弯曲处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水流速度在凹岸较快,因此对凹岸产生强烈的侵蚀作用;而在凸岸,水流速度较慢,有利于泥沙的沉积。这一过程导致了河流的侧向侵蚀,形成了典型的河曲地貌。2、海洋中的潮汐现象主要由什么引起?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作用D.海底地形的变化答案:C解析:潮汐是由太阳和月球对地球产生的引力造成的。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比太阳大得多,因为它距离地球更近。这种引力作用使得面向和背向月球的海洋表面产生两个潮汐隆起,随着地球的自转,这些隆起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周期性涨潮和落潮现象。虽然地球自转和海底地形也会影响潮汐模式,但它们不是潮汐现象的主要原因。3、题干:下列关于河流侵蚀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的下游河段B、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河床的抬高C、侵蚀作用是河流塑造河谷地貌的主要因素D、侵蚀作用会减弱河流的输沙能力答案:C解析:侵蚀作用是指河流在运动过程中对河床及河岸的破坏作用,是河流塑造河谷地貌的主要因素。侵蚀作用会导致河床和河岸物质的剥蚀,从而形成峡谷、瀑布等地貌特征。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错误,侵蚀作用并不局限于下游河段;选项B错误,侵蚀作用会导致河床侵蚀而非抬高;选项D错误,侵蚀作用实际上会增加河流的输沙能力。4、题干:下列关于湖泊演变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湖泊的形成主要与地形、气候和河流冲积有关B、湖泊的演变过程包括形成、扩张、萎缩和消亡C、湖泊的水量变化主要受季节性降水和地下水位的影响D、湖泊对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调节作用答案:C解析:湖泊的形成、演变和水量变化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选项A正确,湖泊的形成确实与地形、气候和河流冲积等因素有关;选项B正确,湖泊的演变过程确实包括形成、扩张、萎缩和消亡等阶段;选项D正确,湖泊对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调节作用,如调节气候、提供水源等。而选项C错误,湖泊的水量变化不仅受季节性降水和地下水位的影响,还受到湖泊的蒸发、补给(如河流注入)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选项C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5、河口三角洲的形成主要体现了哪种水体运动的影响?A、河流的侵蚀作用B、河流的搬运作用C、河流的沉积作用D、海洋的潮汐作用答案:C解析:河口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地区沉积,从而形成了广阔的沉积平原。这种沉积过程体现了河流在入海口处的沉积作用。6、赤潮的发生主要与哪种水体运动有关?A、深层海水的热交换B、表层海水的温度变化C、海水的垂直循环D、河流注入的营养盐答案:D解析:赤潮主要是由于海水受到富含氮、磷等营养盐的污水排放影响,导致藻类过度繁殖而形成的。河流注入的营养盐是引起赤潮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7、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夏季经常出现洪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地形起伏大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C.水文季节变化大D.暴雨集中答案:C解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洪灾频发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夏季降水集中,且来水速度快,造成水位迅速上涨,超过河道的承载能力,形成洪灾。因此,选项C“水文季节变化大”是正确答案。选项A和B虽然对水循环和排水有影响,但不是导致夏季洪灾的主要原因。选项D描述的是洪水的一种原因,但不是中下游地区夏季洪灾的主要原因。8、在河流搬运作用的初期,河床对泥沙的搬运有什么特点?A.河床比较松软,泥沙容易被搬运B.随着搬运过程进行,河床泥沙越来越多C.河床对泥沙的搬运速度逐渐减慢D.河床对泥沙的搬运效率低于分流对泥沙的搬运答案:A解析:在河流搬运作用的初期,由于河床比较松软,河水的侵蚀作用较强,因此河床对泥沙的搬运效率较高,泥沙容易被河水搬运。选项A正确描述了这一特点。选项B说的是搬运过程晚期的现象,选项C描述的是搬运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而选项D与实际情况相反,因为河流搬运作用的效率通常是高于分流对泥沙的搬运的。9、长江流域夏季发生洪水的主要原因是:A.河道泥沙淤积B.降水量集中,雨季时间长C.冰川融水增加D.河道坡度增大答案:B解析:长江流域夏季发生洪水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集中,雨季时间长。夏季是长江流域的汛期,此时降水量大,加上流域内地形复杂,降水分布不均,导致洪水频发。其他选项虽然也可能是影响水体的因素,但不是长江流域夏季洪水的主要原因。10、以下关于海水运动形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产生的B.洋流是海水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流动C.波浪是由于风力引起的海水表面起伏运动D.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面波动答案:A解析:选项A描述不正确。潮汐确实是由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产生的,这是潮汐产生的主要原因。选项B、C、D的描述是正确的。洋流是海水沿一定方向的大规模流动,波浪是由于风力引起的海水表面起伏运动,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面波动。11、下列哪一项不是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形式?A.下切侵蚀B.侧向侵蚀C.垂直侵蚀D.溶解侵蚀答案:C解析:河流侵蚀作用主要包括下切侵蚀、侧向侵蚀以及溶解侵蚀。其中,下切侵蚀是指河流向下切割河床,使河床加深的作用;侧向侵蚀是指河流横向扩展河谷的作用;溶解侵蚀是指河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进行化学溶解的过程。而垂直侵蚀并不是河流侵蚀作用的一个独立类型,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12、海洋中的潮汐现象主要由什么引起?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太阳与月球的引力D.海洋温度变化答案:C解析:潮汐是由太阳和月球对地球产生的引力作用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太阳和月球对地球上的水体产生吸引力,但由于月球距离地球较近,其对地球潮汐的影响远大于太阳。地球自转导致了日夜更替,而地球公转则影响季节变化,但这两种运动都不是直接导致潮汐现象的原因。海洋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海洋流的形成,但不是潮汐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正确答案是C。13、我国长江流域最大的湖泊是:A.鄱阳湖B.洞庭湖C.太湖D.嘉陵江答案:A解析: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长江流域最大的湖泊。洞庭湖、太湖虽然也是大型湖泊,但面积不及鄱阳湖。嘉陵江是长江的支流,不是湖泊。因此,正确答案是A。14、关于水体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下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河流侵蚀作用强,使河床下降B.湖泊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减轻洪涝灾害C.海水侵蚀作用强,形成独特的海岸地貌D.水体运动加速了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答案:A解析:河流侵蚀作用确实会使得河床下降,但题目中的描述是错误的,因为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下降的同时,也会在河岸形成侵蚀地貌,如峡谷、峡谷湖等。湖泊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减轻洪涝灾害、海水侵蚀作用强形成独特的海岸地貌、水体运动加速了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都是正确的。因此,错误描述的选项是A。15、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下切侵蚀、旁蚀和溯源侵蚀。下切侵蚀指的是河流对河床和河岸的垂直向下侵蚀,形成峡谷地貌。旁蚀主要发生在河床间的弯道处,它使沟谷向外扩张。溯源侵蚀则是沿着河源侵蚀河流的上源,使河谷向前伸长。那么河流的溯源侵蚀主要发生在()。A、平原地区B、山地地区C、高原地区D、丘陵地区答案:B解析:溯源侵蚀是指河流侵蚀河床,使得河谷向源头方向深入,主要发生在地势较陡的山地区域,如河床侵蚀穿透山体形成峡谷。1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调节全球热量分布B、对沿岸气候产生影响C、影响航海速度与安全性D、影响海洋生物分布,但不会改变海水的盐度和密度答案:D解析: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温度、盐度和密度都有影响,因此选项D表述不准确,因为洋流确实可以改变海水中盐度和密度的分布,尽管这种影响通常比较复杂和缓慢。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说明下列水体运动现象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内流河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大的原因。(2)海洋表层发生的洋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答案:(1)内流河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大的原因:解答:内流河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大主要是由于内流河主要补给水源——降水季节性变化较大。我国内流河多分布于温带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河流迅速上涨,形成丰水期;而冬季气温低,降水稀少,河流径流减少,形成枯水期。因此,内流河的径流量受季节性降水的影响,季节变化较大。解析:本题考察了内流河的径流量季节变化的原因。内流河主要补给水源为降水,故降水季节性变化大是导致内流河径流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2)海洋表层发生的洋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解答:海洋表层发生的洋流对气候变化有以下影响:①调节气候:海洋表层洋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流动,将低纬度地区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度地区,有助于调节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南半球洋流呈逆时针流动,将热量从高纬度地区输送到低纬度地区,也有助于调节低纬度地区的气候。②影响降水:海洋表层洋流携带的水汽在不同地区会形成降水,对全球的降水格局产生影响。③影响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表层洋流对海洋生态系统起到重要作用,如洋流带来营养物质,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解析:本题考察了海洋表层洋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海洋表层洋流通过调节气候、影响降水和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第二题题目背景:随着全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