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之概括内容-2025年江苏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训练(解析版)_第1页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内容-2025年江苏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训练(解析版)_第2页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内容-2025年江苏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训练(解析版)_第3页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内容-2025年江苏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训练(解析版)_第4页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内容-2025年江苏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s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讲与练(江苏通用)

专题07:记叙文阅读之概括内容

【课标要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考生能用自己的话对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的中心和要点进

行具体地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

【考查重点】

可以是客观选择题,也可以是主观简答题或填空题;

可能是整体概括,也可能是局部概括;

可能是概括情节,也可能是补充情节。

【主要题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概括)

2、作者想起了哪些与“XX”有关的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整体概括)

3、本文着力叙写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局部概括)

4、根据文章内容,结合示例将情节补充完整。(局部概括)

5、阅读全文,概括“XX”的特征。(整体概括)

【命题趋势】

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

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

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备考策略】

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二是

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

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

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试题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

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

处考题世归纳

考点1.对段落内容的归纳

一是要找中心句。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抓住了整个段落的中心意思。中心句一般位于段落的开头或结

尾,也有位于段落中间的。

二是分析句间的关系。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要准确归纳段落的意思,就必须弄清各个句子的意思以

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例题剖析】

[例1](2024•江苏宿迁•三模)社区拟拍摄“凡人微光"宣传片,请你阅读文章并协助摄制组完成拍摄。

弄堂口的皮匠摊

陈建兴

①儿时的弄堂口都有一只皮匠摊,或靠路边,或占一角,位置固定也不挡道。弄堂里许多人不知道修

鞋人姓啥叫啥,对年纪大一点的就叫他老皮匠、年纪轻一点的叫他小皮匠。在我们弄堂口的,大家都叫他

老皮匠。

②皮匠摊的全部家当是一根扁担,两只矮木箱,一只箱子里放着修鞋工具,铁榔头、木榔头、鞋植、

鞋撑、弯刀、胶水等等,另一只箱子里塞满了自行车的旧轮胎。长年累月室外生活,老皮匠的皮肤晒得黝

黑黝黑的,凛冽的寒风吹得十指生满了冻疮。老皮匠干活时戴着一副老光眼镜,嘴上叼着一根香烟,一直

坐在一只小矮凳上,背也有些驼了。他时常一边将鞋撑敲得“咚咚”响,一边操着一口的苏北话与人“茄

山河”,还不时与进出弄堂的熟人打招呼。看得出,老皮匠与左邻右舍的关系蛮好的,他时常拿着一只搪

瓷杯到邻居家要水喝,去趟厕所会叫邻居帮他看个摊头。谁家煮馄饨、包粽子、烧排骨面,总不忘端一碗

送到皮匠摊上。

③那些年,弄堂人家都是修修补补过日子的,不少人家做好的新鞋子都会拿到皮匠摊上去钉“掌子”,

植鞋子。

④一个冬日,母亲让我将父亲的一双老棉鞋送给老皮匠去钉掌子。我坐在皮匠摊的小矮凳上,看他干

活。只见他把棉鞋放在一块自行车外胎皮上,用红笔画上一圈,选择了前掌和后跟两块要用的车胎皮,用

弯刀划了几刀,再放到鞋撑上用铁榔头猛敲十余下,弄平车胎皮,将棉鞋扣在鞋撑上,用一枚枚鞋钉沿着

胎皮将鞋底牢牢地钉住,四周多余的胎皮,用一柄弯刀削去。最后,他将手伸进鞋内,发现钉子扎手,又

将鞋子套回鞋撑,沿着一排钉子猛敲几下,直到把钉子鼓平不扎手了才给我。

⑤我的一双“元宝”套鞋(雨具)穿得久了,经常会有裂缝,拎着去找老皮匠。他用贴在方木上的锂

皮把要补的地方锂了几下,又剪了一块自行车内胎皮,同样又是锂上几下,特别是四周,锂得又轻又细心,

吹掉碎屑后,打开一只小铁皮盒,用小刷子蘸上些许刺鼻的胶水涂到胎皮上,又放到一边,约摸过了二三

分钟,拿起胎皮贴到要补的地方,用木梆头轻轻敲上几下,就补好了。他还特地关照我:“半小时内不要

穿哦。”老皮匠见我是个学生,补一处仅收三分钱。这个活看上去不算难,后来,我在南京路中央商场买

了一块铁皮锤和一小瓶胶水,从此,家里人的坏套鞋都由我来补了。

⑥夏日,弄堂里不少孩子都穿着海绵拖鞋嬉戏。有一次,我的拖鞋搭襟断了,就用一根细铁丝将搭襟

串在鞋底并缠上一块布条。但走起路来磨脚,我一痛一痛的样子让老皮匠看到了,硬把我叫到摊头上,让

我脱下拖鞋,说是帮我修一下。我说:“我没钞票呃。”老皮匠说:“谁要你钱啦。”说罢,就将一把缠

着布条的宽锯条插进煤球炉里,用烧红的锯条将拖鞋的搭谬与鞋底烫牢,用力拉了拉,对我说:“好了,

穿上去玩吧。”傍晚,母亲下班回家,我讨了五分钱去给老皮匠,他死活不肯收,还说:“小把戏,把钱

还给你妈妈去。”

⑦春节前,老皮匠生意火爆,都是弄堂人家为老人小孩做的新棉鞋,有的要纳鞋,有的要钉掌子,有

的要植鞋……老皮匠起早摸黑忙个不停,收取的费用与平时一样。年初一早上,大家都穿上新鞋,那一刻,

老皮匠才卷着铺盖,踏上回老家的路。

⑧打我记事起,老皮匠就在我家的弄堂口了;直到我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仍然在弄堂口。上世纪90

年代初,弄堂里旧区改造开始了,老皮匠不断地从这个弄堂口搬到另外一个弄堂口。有一天,整个里弄都

拆平了,老皮匠也不见了踪影。

⑨皮匠摊曾是弄堂里的一道风景线,也是上海这个城市记忆的一个部分。今天,非常偶然才会在路边

小区门口看到这样的摊头,每到此时,我都会驻足,看上一会儿。

(节选自《弄堂轶事》)

1.为充分展现老皮匠风采,请你帮摄制组梳理老皮匠与"我"相关的三件事情,在横线上补充完整。

(1)老皮匠细致地为我父亲的老棉鞋钉掌子;(2);(3)o

2.摄制组在拍摄过程中就第②段画线的句子发生了争议,甲认为多余,不用拍,要删除;乙不同意,请你

联系文本说说乙不同意的理由。

3.导演想在拍摄中运用特写镜头表现人物,下面两段文字中哪一段适合,请根据小贴士做出选择并说明理

由。

语段小贴士

A.最后,他将手伸进鞋内,发现钉子扎

特写镜头是指将镜头对准画面中的一个局部,以非常近距

手,又将鞋子套回鞋撑,沿着一排钉子猛敲几

离和高放大比例进行拍摄的镜头,可以让观众更加清晰地

下,直到把钉子敲平不扎手了才给我。

看到画面中的细节,从而加深对画面中人物或物品的认识

B.老皮匠起早摸黑忙个不停,收取的费

和理解。

用与平时一样。年初一早上,大家都穿上新鞋,

理由:_____

那一刻,老皮匠才卷着铺盖,踏上回老家的路。

4.宣传片杀青座谈会上,导演动情地说:"每次读这篇文章结尾时,我都深有感触。"联系全文,说说文章

结尾一段蕴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5.协助摄制组拍完宣传片后,小语建议同学们把这篇文章与教材第三单元的《阿长与〈山海经〉》《老王》

等文章放在一起,做一次"凡人微光"的主题式阅读。根据你对这些文章的理解,你认为小语的建议是否合理?

为什么?

【答案】1.老皮匠细致认真地帮我修补“元宝"套鞋,还少收我钱;老皮匠主动帮我修补海绵拖

鞋,还坚持不肯收我的钱。2.既表现老皮匠的勤劳善良,受邻居们的喜爱,也体现了和谐美好的邻里

关系。(同时包含了作者对过往弄堂生活的怀念。)3.A语段适合。将镜头对准老皮匠将手伸进鞋内查

看鞋钉是否平整的细节,以非常近距离和高放大比例进行拍摄,突出了老皮匠细致认真、对顾客关心体贴

的性格,让人感到温暖与感动,流露出我对老皮匠的钦佩和赞许,也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感动。4.交

代老皮匠的日常生活,对当年那个老皮匠的怀念,对童年弄堂生活的追忆,对过去弄堂美好人际关系和淳

朴的人性的缅怀,对如今弄堂及弄堂文化逐渐消亡的惆怅与不舍。5.合理。《阿长与〈山海经〉》中,

鲁迅先生深情回忆了童年的保姆阿长,一个没有文化、地位卑微的社会底层女性,对"我"却充满关爱,表达

了对这位命运不幸却仁厚善良女性的感激和怀念。在《老王》中,老王是一个生计艰难、身世孤苦、有生

理缺陷的人。杨绛回忆与车夫老王的交往,让我们感受到老王的善良仁义,展现特殊年代中的人性之美,

讴歌人与人之间珍贵的友情。陈建兴《弄堂口的皮匠摊》里的老皮匠是一个身处异乡以修补鞋子为生的普

通人,文章主要叙写了弄堂里的人与老皮匠相处的故事,展现了老皮匠身上的善良朴实、实诚厚道的美好

品质,也表现出弄堂居民人性善良美好。这三篇文章都启发我们更理性、积极地看待身边的普通人,注意

捕捉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做到向善、务实、求美。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把握与概括能力。解答时,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的段落分

析概括。

①根据文章第⑤段"他用贴在方木上的铿皮把要补的地方锂了几下,又剪了一块自行车内胎皮,同样又是

锂上几下,特别是四周,锂得又轻又细心,吹掉碎屑后,打开一只小铁皮盒,用小刷子蘸上些许刺鼻的胶

水涂到胎皮上,又放到一边,约摸过了二三分钟,拿起胎皮贴到要补的地方,用木梆头轻轻敲上几下,就

补好了""老皮匠见我是个学生,补一处仅收三分钱”可以概括出:老皮匠细致认真地帮我修补"元宝"套鞋,

还少收我钱;

②根据文章第⑥段"但走起路来磨脚,我一痛一痛的样子让老皮匠看到了,硬把我叫到摊头上,让我脱下

拖鞋,说是帮我修一下。我说:‘我没钞票呃。‘老皮匠说:‘谁要你钱啦。’说罢,就将一把缠着布条的宽锯

条插进煤球炉里,用烧红的锯条将拖鞋的搭裤与鞋底烫牢,用力拉了拉,对我说:’好了,穿上去玩吧。‘傍

晚,母亲下班回家,我讨了五分钱去给老皮匠,他死活不肯收,还说:‘小把戏,把钱还给你妈妈去。“'可以

概括出:老皮匠主动帮我修补海绵拖鞋,还坚持不肯收我的钱。

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首先,画线句子中的"时常一边将鞋撑敲得‘咚咚'响,一边操着一口的苏北话与人‘茄山河”'生动刻画了老皮匠

在工作时的情景。这既体现了他的勤劳和专注,也展示了他与人为善、乐于交流的性格特点,同时"茄山河"

这一方言词汇的运用,增加了文本的地方色彩和亲切感;

其次,句子中提到的“还不时与进出弄堂的熟人打招呼"以及"他时常拿着一只搪瓷杯到邻居家要水喝,去趟

厕所会叫邻居帮他看个摊头”等细节,展现了老皮匠与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亲密无间的邻里情谊,是

过去弄堂生活的一种独特写照,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而亲切的生活氛围;

此外,通过描述"谁家煮馄饨、包粽子、烧排骨面,总不忘端一碗送到皮匠摊上”的情景,进一步强调了老皮

匠在邻里间的受欢迎程度。这种相互关心、互相帮助的生活场景,不仅体现了弄堂生活的温馨与美好,也

让人对过去的时光产生了深深的怀念。综上所述,选文第②段的画线句子不仅交代了老皮匠的日常生活,

还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老皮匠的勤劳善良、与邻里的和谐关系以及作者对过去

弄堂生活的深深怀念。

3.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分析。

A语段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老皮匠发现钉子扎手后的一系列动作,如"将手伸进鞋内""将鞋子套回鞋撑""沿

着一排钉子猛敲几下",直到确保钉子平整不扎手才将鞋子交给顾客。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老皮匠对工

作的认真和细致,更凸显了他对顾客的关心和体贴。通过这一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皮匠的专注和敬业,

也体会到他带给顾客的温暖与感动。据此分析,将镜头对准老皮匠将手伸进鞋内查看鞋钉是否平整这一画

面,以非常近距离和高放大比例进行拍摄,使得老皮匠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可以更好地表达我对

老皮匠的钦佩和赞许之情;

B语段中,在描述春节前老皮匠生意火爆的情境中,作者特别提到了他仍然收取和平时一样的费用。这一细

节展现了老皮匠的淳朴和厚道,他并没有因为生意好而提高价格,而是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保持着一贯的

收费标准。通过交代老皮匠直到所有人都穿上新鞋才在年初一回老家,进一步表现了他的责任心和为他人

着想的品质。据此,我们可以将镜头对准老皮匠卷着铺盖踏上回家的路这一画面,以非常近距离和高放大

比例进行拍摄,这一画面这种看似平淡,实际上蕴含着作者对老皮匠的深深钦佩和赞许。同时,这也表达

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感动和怀念,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4.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情感。

首先,作者对当年那位老皮匠怀有深深的怀念。老皮匠是弄堂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他细致认真、淳朴厚

道的工作态度和人格魅力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作者看到路边小区门口的类似摊头,都会想起那

位老皮匠,怀念他修鞋时的情景和与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

其次,作者也表达了对童年弄堂生活的追忆。弄堂是作者童年时期生活的重要场所,那里充满了温馨与欢

乐。老皮匠的摊头作为弄堂的一部分,见证了作者的成长和童年的点点滴滴。每当作者驻足观看路边的摊

头,都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那段美好的时光;

此外,作者还缅怀过去弄堂里美好的人际关系和淳朴的人性。在那个时代,邻里之间关系亲密,互相帮助,

形成了一个和谐而温馨的社区。老皮匠作为其中的一员,用他的善良和诚信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和尊重。这

种淳朴的人际关系和人性是作者深深怀念的;

最后,作者也流露出对如今弄堂及弄堂文化逐渐消亡的惆怅与不舍。随着时代的变迁,弄堂逐渐被高楼大

厦所取代,弄堂文化也逐渐消失。作者看到路边小区门口的摊头时,会感到一种惆怅和不舍,因为那代表

着一种过去的记忆和文化的消逝。

综上所述,这个结尾蕴含了作者对当年老皮匠的怀念、对童年弄堂生活的追忆、对过去弄堂美好人际关系

和淳朴人性的缅怀,以及对如今弄堂及弄堂文化逐渐消亡的惆怅与不舍。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作

者对过去岁月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变迁的无奈感慨。

5.本题考查主旨理解和对比阅读。

题干中的"凡人微光"主题,要求学生从《阿长与〈山海经〉》《老王》以及本文中提炼出共同点,即这些文章

都聚焦于社会中的普通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人性之美。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文章如

何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展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平凡之处,并体会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

美和颂扬之情。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每篇文章的主题和内涵,还能够提升自己的阅读鉴

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首先,这些文章都聚焦于社会中的普通人,通过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与他人的交往,展现了他们的人性

光辉和品质。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虽然只是一个保姆,但她对鲁迅的关心和爱护,展现了

母性的温暖和善良;而《老王》中的老王,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真诚,

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坚韧和美好。本文中的老皮匠同样如此,他虽然是一个普通的修鞋匠,但他的勤劳善良、

敬业乐业和对邻里关系的珍视,都体现了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之处。其次,这些文章都通过细腻的描写和

生动的叙述,让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这些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无论是阿长的善良、老王的

真诚,还是老皮匠的敬业,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认同。这种共鸣和认同,使得这些

文章不仅仅是对普通人的描写,更是对人性的一种赞美和颂扬。最后,将这些文章放在一起进行主题式阅

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同时也能够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和思考深度。

通过对比和分析这些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

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和感受人性的美好。

示例:小语的建议非常合理。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虽为保姆,却用她的善良和关心温暖了鲁迅

的童年;在《老王》中,贫穷的老王用真诚和热心赢得了他人的尊重。而本文中的老皮匠,则用他的敬业

和淳朴为弄堂带来了别样的风景。这些文章都通过普通人的形象,展现了他们身上的"微光",即人性的美好

与光辉。通过主题式阅读,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所展现的不平凡之处,感受到他

们身上的人性之美。这种阅读方式不仅拓宽了我们的阅读视野,也提升了我们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

考点2.对层次内容的归纳。

一是要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有的过渡句、过渡段不仅概括了前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同

时还指出了下一个段落的要点。

二是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段落之间的关系包括并列、对照、递进、总分等。并列、对照关系是要把

各个段落的意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递进关系是要突出后者,总分关系是要抓住总说部分。

【例题剖析】

[例i](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凋落的红叶

马苓军

①周末,邀几个朋友乘公交车到后山看红叶。A.透过车窗向外望,秋景极好,阳光透过树枝缝隙照进

来,变成一束束光柱和光环,在车内闪着斑驳的光,让人感到温馨。

②在出城的最后一个站台上,一个看上去十多岁的小女孩上了车。小女孩扎着小辫子,用红绸缎:扎着

发结,她穿白褂、红裙,一个简易白布包挂在胸前。包里装着一件东西,从凸显的轮廓上看,好像是一个

小日记本。上车后,小女孩用一只手捂着白布兜里的东西不松手。

③车内没有空座,小女孩慢慢来到我的座位旁,一只手扶着座位扶把,一只手还是捂着白布包里的东

西。我起身,空出一个小地方,示意小女孩坐。她看我一眼,有礼貌地摇一摇头,仍站在那里,未动。

④时令已至深秋,车窗外的山已不是青色,而是一片片火红......

⑤这小女孩从哪来的?她要到哪里去?我不禁担起心来,问小女孩:“你的家人呢?”小女孩看看我,

摇摇头,没有说话。“家里大人心可真大!也放心让孩子一个人出来!”我有些无奈地说。

⑥"我爷爷奶奶身体不好,我妈妈是医生,她最近下乡照顾病人回不来。”小女孩说。

⑦“你要到哪里去?"我问。"再过两站就到了,去青石峪!”小女孩说。

⑧"你到那里走亲戚吗?"我问。小女孩没有马上回答,过了一会儿说:"看我爸爸。"她低下头,用手

抚摸着兜里的东西,然后抬起脸,望着车外。

⑨同行的一位妇女长出一口气说:“原来是去看爸爸。想爸爸了吧?”小女孩点点头:“我想把学习情况

向爸爸说说。"她从白布兜里掏出一直捂着的东西,我没猜错:那是个日记本。小女孩翻了翻日记本说:“这

是我每天写的日记,让爸爸看看。上个月我被学校评为了,三好学生‘。多好的孩子!”那个妇女夸道。周

围的人对小女孩也七嘴八舌夸个不停。

⑩“到青石峪,你爸爸会接你吗?"我问了一句。小女孩怔住了,她看了看我,突然流下泪来。我不知

所措地说:"小姑娘,你怎么啦?”她抬起水汪汪的眼睛,对我说:"我想爸爸啦!"我松了口气。那个妇女帮

她擦了擦眼泪说:"多长时间没见爸爸了?""一年多了。"小女孩说。“时间是挺长了。别难过,一会儿到了

站,你爸爸会来接你的。"我说。

⑪小女孩突然大哭起来:“爸爸不会来接我的,他是警察......他牺牲了......爸爸就埋在青石峪山上。”车

内骤然静默起来…

⑫那位妇女一把抱住小女孩:“好孩子不哭,你爸爸是英雄。"车停了下来,司机匆匆走过来,掏出自

己的名片说:“想爸爸了就打电话告诉我,叔叔接你!”小女孩停止了哭泣说:“妈妈告诉我要坚强!让我不

哭!”此刻,我眼眶湿润了,扭过头去,看车窗外的阳光。

⑬小女孩下车,我们也下了车。我们几个人没有到后山看红叶,而是陪着小女孩去看她爸爸。小女

孩下车没走多远,有两个巡逻民警认出了她,她跟着他们向山上走去。小女孩爸爸埋在半山坡上,周围是

一片片松柏。她跑了过去,边哭边喊:“爸爸!我想您了......”

⑭我用蒙胧的泪眼望着山上的红叶,感慨道:“这红叶真红......”

⑮小女孩边抹泪边向爸爸倾诉着......

⑯B.泪水在我眼睛里猛地打着转儿,喇啦一下子流了出来,滴落在台阶上的一片红叶上,红叶慢慢

被泪水打湿了,一片又一片......

⑰下山的时候,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台阶上,几枚红叶在风中轻轻地飘着,飘着。小女孩手里多了

一枚红叶,我们每个人手里都多了一枚红叶。那是心中的红叶,永远记住,永远陪伴……

(选自《齐鲁晚报》2023年4月4日,有删改)

小徐想把这篇文章拍成微电影,请你担任文学顾问。

6.小徐拍摄前根据故事发展梳理了“我”的心情变化,请你结合第⑤一⑫段内容帮助完善。

不知女孩不见女孩看到女孩知道女孩见到女孩

去处家人流泪思父止哭

11111:

⑴有些无奈⑵松了口气⑶

(1)(2)(3)

7.小徐认为小女孩的日记本是拍摄中的重要道具,请你分析文中日记本的作用。

8.你建议把A、B两处画线句拍成特写镜头,小徐请你分别解释原因。

9.塑造小女孩的形象离不开"我"、妇女、司机、巡警等次要角色,小徐请你说说为什么。

10.小徐想仍以文章标题为微电影命名,请你谈谈标题《永不凋落的红叶》好在哪里。

【答案】6.担起心来不知所措深受感动7.小女孩一直捂着日记本,引发了“我"和

其他人对她行为的好奇,从而推动故事发展,引出小女孩讲述自己的经历。

日记本是小女孩对父亲情感的寄托,通过日记本展示了小女孩的懂事、上进以及对父亲的思念,凸显了小

女孩的形象。

日记本代表着小女孩的成长和对父亲的缅怀,也象征着爱与传承,深化了文章关于亲情、奉献和坚强的主

题。8.A处:展现美好秋景和温馨车内氛围,与后文形成对比,营造开场氛围并暗示温暖走向,阳光

形成的光柱和光环增加美感与层次感,奠定宁静温暖基调。

B处:突出"我"的情感,泪水滴红叶画面有感染力,强化悲伤感动氛围,呼应标题,为揭示红叶象征意义做

铺垫。9."我":作为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通过"我”的视角展开故事,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我"对

小女孩的关心和询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暖。

妇女:妇女的言行表现出她的善良和同情心,她对小女孩的夸赞和安慰,进一步烘托了小女孩的可爱和坚

强,同时也丰富了故事中的情感表达。

司机:司机的行为体现了社会对小女孩的关爱,他掏出名片表示愿意帮助小女孩,展现了社会的温暖和正

能量。

巡警:巡警认出小女孩并带她上山,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暗示了小女孩的父亲作为警察受到社会的尊重

和铭记。这些次要角色共同为小女孩的故事营造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社会环境,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使

小女孩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10.红叶象征着小女孩对父亲的思念和缅怀,也象征着父亲的奉献精神

和高尚品质。红叶永不凋落,寓意着这种情感和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不会消失。标题给人一种温暖、美

好的感觉,与故事中红叶的美丽景色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深情、感人的氛围。富有诗意的标题能够吸引读

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想要了解红叶背后的故事。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独自乘车去看望已故父亲的故事,引发读者的深刻感动。文章以细

腻的笔触刻画了小女孩坚强但渴望亲情的一面,她日记本的温馨细节彰显出她对父亲的思念。通过其他乘

客的暖心互动,反映了社会对英勇牺牲者及其家庭的关怀与敬意。标题"永不凋落的红叶"象征着怀念与勇气,

将红叶寓意为不朽的情感和对逝者的永恒纪念。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⑤段"我不禁担起心来,问小女孩:’你的家人呢?’"可知,当"我"发现小女孩独自一人坐车时,心里

开始担心她的去处,故可概括为:担起心来。

根据第⑩段"我不知所措地说:‘小姑娘,你怎么啦?’"可知,当小女孩突然流泪时,"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心里很慌张,不知所措,故可概括为:不知所措。

根据第⑫段"此刻J,我眼眶湿润了,扭过头去,看车窗外的阳光"可知,当看到小女孩在大家的安慰下停止

了哭泣,并且说出自己很坚强时,"我"被深深感动,眼眶湿润了,故可概括为:深受感动。

7.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第③段"上车后,小女孩用一只手捂着白布兜里的东西不松手",小女孩这个神秘的举动引发了"我”的好奇,

为后续"我"与小女孩的交流以及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如果没有这个捂着日记本的行为,"我"可能不会主动

去询问小女孩的情况,故事也就难以自然地发展下去。第⑨段"小女孩翻了翻日记本说:’这是我每天写的

日记,让爸爸看看。上个月我被学校评为了“三好学生,小女孩对日记本内容的介绍,引出了她的学习情

况和对爸爸的思念,从而推动了故事的进一步发展,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和她此行的

目的。

第⑨段"小女孩翻了翻日记本说:'这是我每天写的日记,让爸爸看看。上个月我被学校评为了“三好学生,

通过小女孩想把自己在学校的优秀表现通过日记本展示给爸爸看的行为,体现了她的懂事和上进。她渴望

得到爸爸的认可,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凸显了她的可爱形象。第⑧段"‘看我爸爸。‘她低下头,用手抚摸着

兜里的东西,然后抬起脸,望着车外"和第⑪段"小女孩突然大哭起来:‘爸爸不会来接我的,他是警察……

他牺牲了……爸爸就埋在青石峪山上”‘,小女孩一路上对日记本的珍视以及后来得知爸爸牺牲后的反应,表

现出她对父亲深深的思念。日记本成为了她情感的寄托,凸显了小女孩的重情重义。

第⑨段"小女孩翻了翻日记本说:’这是我每天写的日记,让爸爸看看。上个月我被学校评为了“三好学生

和第⑮段"小女孩边抹泪边向爸爸倾诉着......",日记本记录着小女孩的成长点滴,她带着日记本去看爸爸,

既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展示,也是对父亲的缅怀。这象征着小女孩在经历失去父亲的痛苦后,依然努力成

长,传承着父亲的爱和期望。同时,也深化了文章关于亲情的主题,让读者感受到亲情的深厚与珍贵第⑪

段"爸爸不会来接我的,他是警察......他牺牲了......"和第⑫段"那位妇女一把抱住小女孩:’好孩子不哭,你爸

爸是英雄“',小女孩的父亲是警察,为了奉献而牺牲。日记本作为小女孩与父亲之间的联系,象征着爱与传

承。它不仅体现了小女孩对父亲的爱,也代表着父亲的奉献精神在小女孩身上的延续,深化了文章关于奉

献和坚强的主题。

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A句"透过车窗向外望,秋景极好,阳光透过树枝缝隙照进来,变成一束束光柱和光环,在车内闪着斑驳的

光,让人感到温馨",展现出美好的秋景以及温馨的车内氛围,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感受。一开始呈

现这样的画面,可以为整个故事营造一个美好的开场氛围,让观众在轻松的状态下进入故事。同时,这种

美好的景象与后文小女孩的故事形成鲜明对比,使故事更具戏剧性和张力。阳光透过树枝缝隙照进车内形

成光柱和光环,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美感,让画面更加生动、吸引人,还提升了画面的层次感,使

整个场景更加立体。而且,这样的画面为整个故事奠定了宁静而温暖的基调,让观众在后续的故事发展中,

即使面对小女孩的悲伤经历,也能感受到一丝温暖和希望。

B句"泪水在我眼睛里猛地打着转儿,喇啦一下子流了出来,滴落在台阶上的一片红叶上,红叶慢慢被泪水

打湿了,一片又一片......",将"我"被小女孩故事深深触动的情感通过泪水滴落在红叶上的画面展现出来,具

有很强的表现力。特写镜头能够突出"我"内心的情感波澜,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至『‘我"的悲伤、感动等复杂

情绪,从而增强故事的情感冲击力。红叶被泪水打湿的细节进一步强化了悲伤与感动交织的氛围,使观众

更能沉浸在故事的情感之中。此外,这一画面与标题"永不凋落的红叶"相呼应,为后文揭示红叶的象征意义

做了铺垫,让观众在看到这个画面时,对红叶的象征意义产生好奇和期待,为故事的主题深化打下基础。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⑤段"这小女孩从哪来的?她要到哪里去?我不禁担起心来"。这里通过"我”的疑问,引出了对小女孩的

关注,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使读者能够跟随“我"一起去了解小女孩的情况,增加了故事的真实可信度。

第⑩段"到青石峪,你爸爸会接你吗?我问了一句"。"我"对小女孩的关心和询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让

小女孩逐渐透露自己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暖。

第⑨段"多好的孩子",妇女对小女孩的夸赞,直接体现了她的善良。这种夸赞进一步烘托了小女孩的可爱,

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小女孩的优秀品质。第⑪段"好孩子不哭,你爸爸是英雄”,妇女在小女孩伤心时的安慰,

表现出她的同情心,同时也强化了小女孩的坚强形象,因为即使在悲伤中,小女孩听到这样的话也能感受

到温暖和鼓励。

第⑫段"司机匆匆走过来,掏出自己的名片说:‘想爸爸了就打电话告诉我,叔叔接你'",司机的这一行为展

现了社会对小女孩的关爱,他愿意帮助小女孩,让读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正能量。同时,也从侧面反映

出小女孩的遭遇令人同情,进一步丰富了故事的情感表达。

第⑬段"小女孩下车没走多远,有两个巡逻民警认出了她,她跟着他们向山上走去",巡警认出小女孩并带

她上山,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使小女孩能够顺利到达父亲的墓地。同时,这一情节也暗示了小女孩的父亲

作为警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铭记,因为巡警对小女孩的特殊照顾,间接反映了他们对小女孩父亲的敬意。

这些次要角色共同为小女孩的故事营造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社会环境,使小女孩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10.本题考查标题含义。

第⑬段"小女孩下车,我们也下了车......小女孩爸爸埋在半山坡上,周围是一片片松柏。她跑了过去,边哭

边喊:‘爸爸!我想您了……”',这里小女孩对父亲的深切思念通过她的呼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红叶作为一

种象征,代表着小女孩对父亲的这份思念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就如同永不凋落的红叶一般。第⑮

段"小女孩边抹泪边向爸爸倾诉着……",小女孩向父亲倾诉的场景进一步强化了她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红叶

的象征意义在此处更加凸显。

第⑪段"小女孩突然大哭起来:‘爸爸不会来接我的,他是警察.…他牺牲了.…爸爸就埋在青石峪山上“',父

亲作为警察为了奉献而牺牲,他的高尚品质如同红叶一般鲜艳夺目。红叶永不凋落,象征着父亲的奉献精

神和高尚品质将永远被铭记。

第④段"时令已至深秋,车窗外的山已不是青色,而是一片片火红.…",这里描写了故事中红叶的美丽景色,

标题与这一景色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深情、感人的氛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故事

中的情感。第⑰段"下山的时候,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台阶上,几枚红叶在风中轻轻地飘着,飘着",结尾

处再次出现红叶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标题所营造的氛围,使读者沉浸在这种温暖而感人的情境中。

标题《永不凋落的红叶》富有诗意,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读者会好奇为什么红叶永不凋落,红叶背后

有着怎样的故事。这种好奇心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想要深入了解故事的内容。

考点3.对全文内容的归纳。

归纳全文的内容,除采用上文提供的方法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具有总结全文、吸引读者的作用,许多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抓

住了题目也就基本抓住了文章的内容要点。

二是注意开头与结尾。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一般具有总领下文和总结上文的作用,准确地把握开头和结

尾所写的内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也能帮助我们有效地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例题剖析】

【例(2024•江苏徐州•模拟预测)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灶屋

罗海亮

①早上起床,站在二楼的露天阳台上眺望远方,几只鸭子阔步在冬天的田野里,享受着那一抹刚刚露

出绿意的小草尖尖,偶尔发现有稻穗的惊喜,便互相追逐、抢夺,干瘪伫立着的稻草根瞬间窜得东倒西歪。

太阳从山后慵懒地升起,把久违的阳光洒向路人,寒冷的空气中有了一丝暖意。旁边的灶屋里,年迈的母

亲今天特意起了个大早,已经在生火烧水、蒸菜了。灶屋屋顶弥漫着一层薄薄的蒸汽,像纱,透着缥缈,

悠悠散开。灶屋是宽敞明亮的,灶膛的火映照在眼眸里,跳跃成儿时最初的模样。

②我七岁那年,家里新落成的两层红砖青瓦房显得格外大气和豪华,来祝贺和参观的村民羡慕不已。

父母在房子的旁边又斜搭了一个简易灶屋,屋顶盖上厚厚的干稻草,母亲忙碌的打灶身影,便是儿时记忆

中灶屋的开始。灶屋里一般都得打一大一小两个灶,一般是大灶在里面,小灶在外面,大灶常年用来煮猪

湘,家有喜事时,也用来煮木桶饭,小灶用来涝米、熬稀饭和炒菜。母亲是打灶的主角,先到大山深处挖

一些质感好粘性强的黄土,准备少许有韧性的干稻草,用水将它们俩和在一起,再准备一些土豉。(A)在

房子靠墙的地方,把灶上用的两只铁锅放在地上依葫芦画瓢,先确定灶头的位置和大小,然后从地面用砖

头盘出灶的雏形,往上再用土块砌出灶体,空出灶膛后,砌到一定高度即可稍稍收口,上面用来搁置铁锅。

正面的空档部位还会留出搁置油盐罐和存放火柴盒的位置。母亲挥舞着那双粗糙的手,和着粘有稻草的黄

泥巴,反复打磨灶的里里外外,像抚摸自己的孩子,又像在制作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全神贯注,不容任何

人打扰。

③常年的烟熏,灶屋墙壁是黑薮暧的,蜘蛛网在灶的头顶晃动。

④灶头很上,与母亲为伍,承担着一家老小一日三餐的重任。每天放学回家,我远远就看见从灶屋窗

户冒出的青烟,那是母亲开始生火,柴未干透,灶膛里火还没有亮堂,灶屋里传出母亲被呛的阵阵咳嗽声,

弥漫的辛劳和苦涩,常常困扰着当时并不富裕的生活。我常趁母亲不注意,把几个红薯埋进灶里,那是儿

时最奢侈、最美味的零食。傍晚的暮色就在灶膛亮光的跳跃中愈发孤寂和墨黑了,伴着饭菜和烤红薯的香

气,残夜的灯光下,灶屋蜷缩在温馨的怀抱里,渐渐入睡。

⑤灶是农村人心目中的神,母亲也不例外。她告诉我,灶神通天地,喜欢惩恶扬善,每年腊月二十三

日,灶神会上天小住几日,将主人家一年里做的事详细禀告天庭的玉皇大帝,然后玉皇大帝会根据主人一

年的德行进行来年命运的调整与安排。母亲为了来年有个好运气,一方面教导并要求我们做人做事要勤劳

善良,一方面要通过敬奉灶神为家庭带来好运。腊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要把灶神祭上天,灶神在天庭小

住的日子里是不能用灶的,俗称"封灶"或"净灶",直到大年初一,灶神重返人间后方可动用。当天吃过晚饭,

把灶屋的大小铁锅洗刷干净后,母亲在灶台前面摆上一张小方桌,供上"三牲"(一只鸡、一块猪肉、一条解

鱼),点燃三根线香和三张纸钱,在香气缭绕中,灶成了慈悲的神佛,我从母亲极度虔诚又敬畏的眼神中看

到了来年的瓜果飘香、五谷丰登和鸡鸭成群。

⑥“人要实心,火要空心。”母亲拍了拍我的肩膀,示意我要往灶里添柴了。灶膛里即将燃尽的木头纷

纷断裂,又片片斑驳,碎成了离别,炭火红彤彤的,亮堂得全身热血沸腾。(B)我时不时添块木头,再鼓

捣一下火心,火苗又开始窜动,舔着锅底,温暖的火光不时在我指尖上跳动,也照亮了母亲那双日渐干枯

的手。

⑦一屋,一灶,一老人,守着广袤无垠的大地,描绘那些不紧不慢的时光和缕缕炊烟。我有时想,这

种怀念与传承还能坚持走多久?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1.作者围绕"灶屋"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12.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从细节描写的角度,对画线A句进行赏析。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线B句的表达效果。

13.作者在第⑤段中描写祭灶仪式的由来和母亲祭灶的虔诚,用意是什么?

14.文章第⑥段说:“人要实心,火要空心",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5.《母亲的灶屋》是一篇有着怀旧情思的散文,用植物燃烧的火苗煮出来的饭菜,其中有岁月的浓香,也

有剪不断的乡愁。那缕缕炊烟,就是土灶写的散文诗。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结尾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L①"我"家建新房,搭了一个灶房,母亲反复细致为打灶忙碌;②"我"放学回家总能看到母亲

做晚饭的身影;③母亲给"我"讲灶神的故事并虔诚祭拜。12.(1)这句话生动具体地写出了母亲打灶

时的动作细节及过程,体现母亲打灶时的细致、专注和动作的娴熟,突出母亲对灶的重视以及母亲的勤劳

能干,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窜"、"舔"、"跳动"将火苗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灶膛里的火苗燃烧照亮

母亲的情景,"日渐干枯的手"突出母亲的辛劳和不易,表达我对母亲不辞劳苦的赞美。13.内容上写出

了母亲对灶神的崇敬,希望家庭幸福美满的期望,也教导我们做人要勤劳善良,衬托出母亲纯朴善良的品

质,并深化“灶”的内涵,祭灶是家乡传统民俗的传承,突出母亲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一段在结构上为下

文母亲说的话做铺垫,表达作者对母亲的赞美。14."火要空心”是说烧火时要留足空气进入的空间,火

苗才能越烧越旺,"人要实心”是说做人要实在,脚踏实地、勤劳付出,生活才能幸福美满,这句话是母亲在

日常生活中对我的教导,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深深的期待。15.一屋指老屋,一灶指土灶,一老人指母

亲,并且作者在文章结尾发问:“这种坚持与传承还能走多久?”表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眷恋与感慨,对故

乡广袤土地的热爱与怀念,对勤劳善良的母亲的怀念与赞美。作者希望灶的习俗能传承下去,也是对家乡

民俗的一种祝愿。

【解析】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②段"我七岁那年,家里新落成的两层红砖青瓦房显得格外大气和豪华,来祝贺和参观的村民羡慕不已。

父母在房子的旁边又斜搭了一个简易灶屋,屋顶盖上厚厚的干稻草,母亲忙碌的打灶身影,便是儿时记忆

中灶屋的开始"概括可得:"我"家建新房,搭了一个灶房,母亲反复细致为打灶忙碌;

结合④段"灶头很土,与母亲为伍,承担着一家老小一日三餐的重任。每天放学回家,我远远就看见从灶屋

窗户冒出的青烟,那是母亲开始生火,柴未干透,灶膛里火还没有亮堂,灶屋里传出母亲被呛的阵阵咳嗽

声,弥漫的辛劳和苦涩,常常困扰着当时并不富裕的生活”概括可得:"我"放学回家总能看到母亲做晚饭的

身影;

结合⑤段"灶是农村人心目中的神,母亲也不例外。她告诉我,灶神通天地,喜欢惩恶扬善,每年腊月二十

三日,灶神会上天小住几日,将主人家一年里做的事详细禀告天庭的玉皇大帝,然后玉皇大帝会根据主人

一年的德行进行来年命运的调整与安排""当天吃过晚饭,把灶屋的大小铁锅洗刷干净后,母亲在灶台前面摆

上一张小方桌,供上‘三牲‘(一只鸡、一块猪肉、一条鲤鱼),点燃三根线香和三张纸钱,在香气缭绕中,

灶成了慈悲的神佛,我从母亲极度虔诚又敬畏的眼神中看到了来年的瓜果飘香、五谷丰登和鸡鸭成群"概括

可得:母亲给"我"讲灶神的故事并虔诚祭拜。

1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赏析。

(1)结合画线句A"在房子靠墙的地方,把灶上用的两只铁锅放在地上依葫芦画瓢,先确定灶头的位置和大

小,然后从地面用砖头盘出灶的雏形,往上再用土块砌出灶体,空出灶膛后,砌到一定高度即可稍稍收口,

上面用来搁置铁锅"可知,这句话运用细节描写,细致描写出母亲打灶时的过程,"先确定......然后......再......"

有条不紊描写出母亲的动作,突出母亲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的精神,表达作者对母亲勤劳能干、吃苦耐

劳精神的赞美。

(2)结合画线句B"我时不时添块木头,再鼓捣一下火心,火苗又开始窜动,舔着锅底,温暖的火光不时在

我指尖上跳动,也照亮了母亲那双日渐干枯的手"中的"窜动""舔""跳动"可知,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赋予火苗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写出花苗在灶膛里燃烧跳动并照亮母亲双手时的情形。"日渐干枯的手"运用

外貌描写,表现出母亲的艰辛不易,表达作者对母亲辛勤付出的感激之情。

1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⑤段"灶是农村人心目中的神,母亲也不例外。她告诉我,灶神通天地,喜欢惩恶扬善,每年腊月二

十三日,灶神会上天小住几日,将主人家一年里做的事详细禀告天庭的玉皇大帝,然后玉皇大帝会根据主

人一年的德行进行来年命运的调整与安排”可知,母亲给"我"讲灶神的故事,描写祭灶仪式的由来,丰富了

文章内容,点明祭灶是家乡传统民俗的传承,深化"灶”的内涵及深刻意义。结合"母亲为了来年有个好运气,

一方面教导并要求我们做人做事要勤劳善良,一方面要通过敬奉灶神为家庭带来好运"可知,写母亲对灶神

的虔诚和敬意,表现出母亲对家庭幸福生活美满的祈盼,突出母亲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该段也为后

文母亲教育"我"做人道理这一内容做铺垫。

14.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人要实心”强调做人要真诚、实在、脚踏实地;"火要空心"则是指烧火时要让火中间有空隙才能烧得旺,这

既是生活经验的总结,也蕴含着一种为人处世的道理,即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启示人们在生

活中要保持灵活与变通。这句话体现出母亲对"我"谆谆教诲和深切关爱。

15.本题考查情感分析。

结合"一屋,一灶,一老人,守着广袤无垠的大地,描绘那些不紧不慢的时光和缕缕炊烟。我有时想,这种

怀念与传承还能坚持走多久"可知,文章结尾"一屋,一灶,一老人,守着广袤无垠的大地,描绘那些不紧不

慢的时光和缕缕炊烟”蕴含着作者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眷恋,对母亲以及灶屋所代表的乡村生活的深深留恋;

同时"我有时想,这种怀念与传承还能坚持走多久"也流露出对这种传统生活方式可能逐渐消逝的担忧和无奈,

以及对乡愁难以割舍的复杂情感;还有对乡村那种简单、质朴生活的向往和珍惜之情。通过对一屋、一灶、

一老人的描写,传达出对乡村宁静、淳朴生活的赞美和对其可能变化的感慨。

中考记叙文阅读之内容概括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

一、答题基本方法:

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

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抓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概括性语句、议论句、抒情句、主旨

句。找到关键语句,提取主要信息并重组即可。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2、要区

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方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

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六要素,用“何人十在

什么情况下十做何事十结果如何”的句式组合。

方法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

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

内容。

方法四:标题扩展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叫“标题追溯法”。标题是“人物”的,补充事件;是“事件”的,补充人物及相关情节;是“中心”的,

围绕六要素展开。

方法五: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

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二、答题基本思路:

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

2、品读题目,缘文驰想。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

么。

3、浏览首句,略知梗概。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

4、默读全文,圈点勾画。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5、深思熟虑,精确表达。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

致精确。

三、答题一般模式

1.通读全文。请概括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整体概括)

答题步骤:⑴明确文中主要人物,写出人物名称或者人物称呼;

⑵明确文中写了几件事,按照题目分数推断出至少几件事;

⑶分别用要素串联法、段意合并法等方法分三件事情概括内容,然后按事情分别书写;

⑷复查答题的句子是否情节完整、句子通顺。

答题模板: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通读全文。请将表格中“我”的活动补充完整。(2分)(局部概括)

答题步骤:⑴观察题中人物其他活动的概括包含哪些要素;

⑵明确文中还有哪些活动或者事情没有概括;

⑶从文中提取所要概括事情的要素;

⑷参照题中同类的句子结构和字数仿写句子,一般用动词+宾语的格式回答。

答题模板:按照文中的要素仿写句子。

一、(2024•江苏无锡•二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主角(刘立勤)

①没有不想当主角的演员。

②谭四的梦想就是在舞台上当主角。

③为了当主角,谭四真是吃够了苦。唱腔表演的那份苦先不说,我们说说练功吧。练毯子功时,他

翻、腾、扑、跌、滚、摔,经常弄得鼻青眼肿;练把子功时,刀、枪、剑、戟、斧、钩、叉、棍,有几次

差点儿被对练戳瞎眼睛。苦尽甘来,他终于练出一身好本事,小快枪、大快枪、小五套、大刀枪、双刀枪、

十八棍等,每一样都精益求精、炉火纯青。

④这样的好苗子自然是担当主角的人物。但他到了剧团后,一直都在跑龙套,连个有分量的配角都

没扮演过。

⑤这事怨不得老团长,老团长是真心喜欢他、欣赏他,也安排他担任了几个大戏的主角,可惜他都

不适应,老团长又安排他担任有分量的配角,他还是不适应。怎么说呢,在舞台下他的表演收放自如潇潇

洒洒,可一登台就完了,一招一式一本正经,程式古板缺少灵动,硬腔硬斗做功难受。老团长爱戏如命,

只好狠下心让他去跑龙套。心想,跑跑龙套练练胆,兴许就好了。谭四也毫无怨言,台上跑龙套。台下练

主角。台下的主角练得倒是很有特色人人叫好,待到带彩走台时铜器一响,他就乱了阵法,连个龙套也跑

得叫人不敢恭维。用他的话说,他终于没有辜负老团长的失望,彻底失去了登台唱主角的机会。

⑥但他还是想在舞台当主角。

⑦剧团红火几年后,他就很少演戏了,不说演主角,就连跑龙套的机会也没有了。老团长带人外出

跑歌舞团时,他干脆请了长假不上班了。

⑧谭四能吃苦,和媳妇在县政府对面开了一间凉皮店。谭四勤快,店面收拾得清清亮亮,很是干净。

他家面皮子蒸得软和又筋道,吃凉皮的人很多,我也常常去他店里吃凉皮。每次去了,都是他亲自制作,

他把一撮儿豆芽、一撮儿黄瓜丝、一把油光发亮的面皮,放在一个油润润的水瓢里,“喇喇喇"三勺盐、"喇

喇喇,,三勺醋,然后把水瓢凑近那个硕大的辣子碗,捞起三根面皮在辣子碗里一蘸,辣子油便跟着跳进水瓢,

接着再舀一勺辣子倾入水瓢,再掂起水瓢抖几抖,一盘美味可口的凉皮就做好了。

⑨我说:“凉皮你都能玩儿得像行为艺术,舞台上咋就......咋就......”

⑩谭四说:“我也说不清呀,我也劝自己要好好表演,添光彩。可铜器一响,我的手脚就好像不是自

己的了,不听使唤。”

⑪我说:“不过也好,主角也没戏演了,咱在生活里当主角。”

⑫谭四说:"我还是喜欢在舞台上演主角。”

⑬他真的还想在舞台上当主角。买煤、买米,磨米浆、蒸皮子,切皮子、拌皮子,擦桌子、抹板凳......

一天忙到晚浑身疲倦,而谭四还要继续练功,唱功、毯子功、把子功......他每一项都不偷懒,总想着有朝一

日再上舞台唱主角。

⑭谭四又回到剧团,继续实现他的主角梦想。可是再有机会上台时,他还是当不了主角,本身的毛

病没有克服不说,现在的舞台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他们玩的都是颠覆传统的那一套。偶尔轮着他上台跑

回龙套,不说别人,连他自己都觉得难受不自在。

⑮妻子让他调到文化馆。他不,他说:“我是演员,我到文化馆弄啥?”他仍然做着当主角的梦,继续

在剧团跑龙套,也在凉皮店跑龙套一一给妻子打下手。

⑯待到剧团又招来一批小演员时,别说当主角,连龙套都不要他跑了,新团长让他带薪离职。谭四

心有不甘,看看漂亮的女儿,他想让女儿考艺校,将来代替自己在舞台上当主角。妻子怎么会答应呢,他

就和妻子闹,谁劝都不听。

⑰后来听说谭四离开了瓮城,从此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

⑱十几年过去,在人们都快忘记他的时候,谭四突然出名了,省报用半个版的版面介绍了他的事迹。

我们才知道他离开瓮城后,被省城一个有名的艺校聘请当了艺术指导,他在那里不仅培养了几百名的戏剧

艺术人才,还培养出两个"梅花奖”得主、五个"戏剧新秀”得主,培养出无数个主角......报道说他是“主角背后

的主角”。

⑲当我在省城一家茶馆见到谭四时,他惋惜而又自豪地说:“我当不上主角,总有人会替我当主角!”

⑳那一刻,他的眼里迸发出了一束光。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年第2期)

1.有同学用思维导图绘制了"谭四的追梦图",请你结合全文将其补全。

2.身边人对谭四逐梦的态度不一,请你找出其中两人的相关细节并分析其作用。

3.有同学认为第⑧段经营凉皮店的情节可有可无,你认为是否要保留?请说明理由。

4.在小说鉴赏会上,同学们围绕"主角"各抒己见。有同学说:“只有站在舞台中央,才是主角。”对此,你

怎么看?请结合选文中谭四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①刻苦练功,只为当主角;②开凉皮店浑身疲惫,还继续练;功③拒绝调职(不愿调到文化

馆工作),继续跑龙套;④在艺校当指导,培养出主角。2.(1)老团长。相关细节:安排他担任主角,

安排他担任有分量的配角,狠下心让他去跑龙套。作用:体现出老团长对谭四的喜欢与欣赏,并一直帮助

和支持他,这是谭四逐梦路上一股支持的力量,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妻子。相关细节:让他调到文化

馆;他想让女儿考艺校,将来代替自己在舞台上当主角,妻子不答应。作用:妻子对谭四坚持当舞台主角

的梦想不理解、不赞同,衬托谭四对梦想的坚持不懈。(3)"我'相关细节:"我"的语言如"凉皮你都能玩

儿得像行为艺术,舞台上咋就……咋就."或"不过也好,主角也没戏演了,咱在生活里当主角。"作用:对

谭四逐梦的事,"我"对他是同情和欣赏的,"我"是谭四逐梦路上的见证者。3.示例一:我认为要保留,

第⑧段着重描写了谭四精心制作美味凉皮的场景;突出了谭四能吃苦勤快做一行、爱一行,细致认真,一

丝不苟,精益求精,全心投入的性格特征;保留这一情节为后续谭四担任艺校的艺术指导,培训无数个主

角,成为"主角背后的主角”的情节做铺垫。

示例二:我认为可以删去。本文写了谭四在戏剧演员道路上的执着、坚持,最终通过从教,成为"主角背后

的主角“:而第⑥段着重描写了谭四精心制作美味凉皮的场景;与故事主线无关,因此可以删去。4.我

不认同,并表明观点即可,如:一个人无论是在舞台上是在生活中,都可以是主角;一个人即使不是舞台

上的主角,也可以是生活中的主角,人生的主角。谭四不管在舞台上,还是做凉皮,都坚持不懈、一丝不

苟、精益求精,哪怕没有成为舞台主角,他也是生活的主角。谭四虽然自己没有成为舞台主角,但是他帮

助别人、成就别人,这才是真正大写的人生主角。

【解析】L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题干提示“毫无怨言地坚持跑龙套",找到第⑤段“老团长爱戏如命,只好狠下心让他去跑龙套。心想,

跑跑龙套练练胆,兴许就好了。谭四也毫无怨言,台上跑龙套”,根据题干提示“想让女儿考艺校,将来代替

他当主角",找到第⑯段"谭四心有不甘,看看漂亮的女儿,他想让女儿考艺校,将来代替自己在舞台上当

主角",根据以上可知,①空在第⑤段前概括,②③空在⑥-⑮段概括,④空在⑰段以后概括;

①空:结合第③段"为了当主角,谭四真是吃够了苦。唱腔表演的那份苦先不说,我们说说练功吧”,可以

概括为:刻苦练功,只为当主角;

②空:结合第⑬段"买煤、买米,磨米浆、蒸皮子,切皮子、拌皮子,擦桌子、抹板凳……一天忙到晚浑身

疲倦,而谭四还要继续练功,唱功、毯子功、把子功….",可概括为:开凉皮店浑身疲惫,还继续练功;

③空:结合第⑮段"妻子让他调到文化馆。他不,他说:‘我是演员,我到文化馆弄啥?’他仍然做着当主角

的梦,继续在剧团跑龙套”,可概括为:拒绝调职(不愿调到文化馆工作);

④空:结合第⑱段"谭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