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厦门市翔安区2022—2023学年(上)七年级质量检查考

历史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全卷二大题,共32小题,试卷共6页.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

项符合题意.

1.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最为

可信的依据是()

A.考古发现B.文献记载C.神话传说D.口述材料

2.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颔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保留了猿

的某些特征。’下面图片符合材料描述的是()

3.下图是河姆渡居民房屋复原图,以下哪一条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最主

要的原因?()

A.北方气候寒冷干燥B.南方气候寒冷干燥

C.南方气候潮湿、炎热D.北方气候潮湿、炎热

4.2019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

功。考古证明其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

国()

A.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B.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C.出现灿烂的青铜文明D.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

5.《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

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A.民族认同B.华夷有别C.民族差异D.国家统一

6.西周时期,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

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用鼎数量象征权力大小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的手工业中冶铜业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7.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

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料描述的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8.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轲悔中圄中阈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9.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

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

期()

A.周王室地位衰微B.中央集权加强

C.儒学居主导地位D.社会和平稳定

10.随着中原先进农耕器具和技术的传入,在福建崇安汉城城址出土了大量铁器,值得

注意的是,此时铁器多为农具,如铁锄、犁锌等,表明铁器在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面所起

的重要作用已为闽越人充分认识.我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推广的时间是()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

11.公元前223年,秦军将士黑夫写给家人的木简家书(部分)J定要告诉我们官府

试卷第2页,共8页

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文书送到没有,如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大王说只要有文件就不

会耽搁.”材料内容能印证商鞅变法的措施是()

A.确立县制B.改革户籍C.奖励耕织D.奖励军功

12.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思想主张以及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比较,

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仁、义、礼、智、信;

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墨家:兼爱”,爱无差别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法家:惜法”,依法治国

A.照搬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B.是外来思想的中国化价值观

C.源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D.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体现

13.观察下面两幅地图,最能说明导致前后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战国形势图公元前221年的秦朝

A.商鞅变法增强实力B.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C.秦王善于任用人才D.秦王战略战术得当

14.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下图是秦朝半两

钱和汉朝五铢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半两钱比五铢钱携带轻便B.半两钱比五铢钱轻两倍多

C.半两钱是五铢钱两倍多重D.半两钱和五铢钱重量•样

15.忆夫作难而七庙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

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是()

A.秦朝的暴政B.繁重的徭役

C.沉重的赋税D.严酷的刑法

16.《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凡米石五千,人相

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此,

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B.强征赋税C.发动战争D.严刑酷法

17.下图是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和晚年时的郡国形势图,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刘彻即位时郡国形势图刘彻晚年郡国形势图

j一■汉丁»£7适9——一■斯

A.军事拓展疆土B.建立刺史制度

C.颁布实行推恩令D.实行盐铁专营

18.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D.外戚宦官交替

专权

19.面对上海疫情,2022年4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

海发挥了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实现了中医药在防、治、康”全过程的深度参

与.提出治未病'理论,被称为医圣”的古代医学家是()

试卷第4页,共8页

A.扁鹊B.华陀C.张仲景D.李时针

20.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

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他*旨的是

()

A.卫青B.张骞C.班超D.甘英

2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三分天下自然成,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历史事件

是()

A.208年赤壁之战B.220年曹丕称帝

C.221年刘备称帝D.229年孙权称帝

22.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秦汉大一统时期,公元220年,

曹丕废掉汉献帝,东汉灭亡,至此,两者时间相距()

A.439年B.440年C.441年D.442年

23.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使西晋走向衰弱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家归晋B.定都洛阳C.恢复分封制D.八王之乱

24.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五胡”,历史学家吕思勉在著作中提到

〜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他旨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民族政权并立B.民族交融加深

C.中外交流频繁D.民族矛盾消除

25.《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

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南迁B.南方条件优越C.对外交往发达D.民族交融加强

26.观察下列四幅战争形势图,请回答

①赤壁之战②巨鹿之战③®或④潮水之战

以上四场战争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图①一图②一图③一图④B.图③一图②一图④一图①

C.图②一图③一图①一图④D.图④一图①一■图③一图②

27.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和世界人民深感

悲痛。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是()

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

28.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而最佳的体系就是时代特征.下图

是通过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建构的时空定位,其中②反应的时代特征是()

先秦时期明清时期

①②③④

公提前221年220年581年907年1368年1840年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9题8分,第30题H分,第31题13

分,第32题12分,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泰长城示意联长城西起临洪,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为了完成这一

?巨大的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

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

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

帝。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用合所学,指出秦长城修筑的目的。

(2称认同材料的说法吗?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理由。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卫鞅说(译文):治理国家不要总是遵循同一

舌战群性,奥论宣传个指导思想,要使国家发展繁荣就不能墨守成规。

所以,商汤和周武王不因循古代的法度从而称王天

下,夏桀和商纣不改变礼仪从而走向灭亡。反对古

法而求变革的人,不能去否定他;因循古法不知变

通的人,不值得称道。------摘自司马迁《史记•商

君列传》

试卷第6页,共8页

北魏孝文帝欲迁都,守旧贵族反对,普通鲜卑

*A

厂….、__一/:一.民众抵触,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决定假借

*“

♦位“南征”之名,达到迁都的目的。493年八月,孝

文帝率领群臣百官,步骑百余万,从平城出发南伐,

,,心途经洛阳,稍事休整后,又诏令六军继续南进。群

臣们经长途行军跋涉,疲惫不堪,都不愿冒雨继续

前进,于是纷纷磕头泣谏,请停南伐.遂定迁都大

计。一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1>艮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时遇到的阻力;分析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商鞅的思想。

(2冲艮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迁都遇到的阻力;指出北魏都城的先后变化。

(3球合上述材料,概括材料所描述的两位历史人物共同的优秀精神品质。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

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因素。

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

重要原因。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

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

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摘自《“大一统”之梦》

材料三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战争,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吸

收,血脉交融,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在此进程中,无论是

分是合,中华文明都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这是

历史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李治安《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等

(/艮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的政治制度”及其创立者。

(2冲艮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汉统治者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

(3球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概括归纳影响这一主旋律的因素。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兼并六国的惨烈战争结束后,秦王朝本应轻徭薄赋,与民休养,始皇帝却被“席

卷天下,包举宇内”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兵役劳役大大超过此前,竟达到后人所称“力

役二十倍于古”的程度。……汉朝初期处处以秦为鉴,兵役劳役不超过经济能负担的限

度,才迎来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可叹的是,后世不少昏君暴主私欲膨胀时,仍

一再重蹈滥用民力的覆辙。正如同唐代杜牧在《阿房宫赋》所感慨:“后人哀之而不鉴

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摘自张海平主编《当代中国著名军事专家讲坛经典》

(1格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个盛世。

⑵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试卷第8页,共8页

1.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要探寻人类的起源,最为可信的是第一手资料。通过考古发现获得

的化石等实物史料可以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A

项正确;文献记载、神话传说和口述材料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BC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题意,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额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可知,B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A项不具备人类特征,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C项属于山顶洞人,排除C项D项属于现代人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

项。

3.C

【详解】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由于这里位于南方,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

能防止潮湿天气带来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河姆渡遗址位于南方,故A和D排除;南方

气候不是寒冷干燥,排除B。故选C。

4.A

【详解】根据题干‘良渚古城遗址”巴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和所学知识可

知,良渚古城证明中国早期已经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而这些都是早期国

家形态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领先世界和水平高以及旧石器时

代生产水平高,排除BD项;材料没有涉及青铜文明,排除C项。故选A项。

5.A

【详解】材料显示《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

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心理支持,A项正确;BCD项内容从材

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土三鼎或一鼎.”说明西周社会

等级森严.西周时,在分封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周王以下的诸侯、卿大夫、

相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周王以下的诸侯、卿大夫、士.最下层的是广大平民和奴隶.各

等级之间等级森严。西周用青铜礼器鼎的多少来体现地位的高低和权力的大小,A项正确;

天子与诸侯大夫用鼎的数量并不能反映出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只能说是等级森严,排

除B项;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发达,排除C项;不同等级使用鼎的多少体现不出地区的经

济发展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第1页,共8页

7.B

【详解】根据材料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可得出

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式,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

地,确立了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是在尧舜禹的远古时代,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始

皇颁布的措施,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汉字中国”的字形有相似之处,其

演变是一脉相承的,C项正确;从材料可知,汉字的传承没有发生异变,排除A项;从材

料可知,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繁到简,排除B项;汉字的造字方式有象形、指事、会意等,

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诸侯国国君有朝见天子的义务,上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

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说明天子地位下降,强大的诸侯超过天子的地

位,A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体现不出中央集权加强,且诸侯不尽

朝见义务体现周王室控制力下降,排除B项;朝见次数减少与儒学思想无关,且儒学居主

导地位是从西汉开始的,排除C项;朝见天子次数少,朝见其他诸侯次数多体现不出社会

局面是否和平稳定,排除D项。故项A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说明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了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

的使用得到进一步推广。因此,我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推广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B项正

确;西周时期使用的金属农具是青铜农具,且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牛耕,排除A项;秦汉

两朝均是春秋战国之后的朝代,排除C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官府授予我们家的爵位文书'可以看出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措施落到

实处,商鞅变法在军事上规定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D项正确确立县制是政治

方面的措施,与军事无关,排除A项;改革户籍便于加强对人们的管理,与授予将士爵位

无关,排除B项奖励耕织”的措施是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排除C项。故选D

项。

12.C

答案第2页,共8页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百家争鸣促进

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照搬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说法错误,

排除A项;是外来思想的中国化价值观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表格内容表明了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源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C

项。

13.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渴望统这一

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商鞅变法使秦国发展经济,在

七国中综合实力最强,是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物质基础,不是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

排除A项;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是秦灭六国实现统一个人因素,不是秦

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是秦

灭六国实现统一条件,不是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题干“两为24铢'何知,秦朝的半两钱重量是12铢,是汉朝五铢钱的两倍多

重,C项正确;半两钱比五铢钱重,半两钱比五铢钱携带轻便”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半

两钱重12铢,比五铢钱重而不是轻,也不是一样重,排除E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好大喜功、大兴土木、焚书坑儒、沉重的赋税、繁重的

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其刑法极其严;。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

农民起义战争,秦朝灭亡,A项正确;繁重的徭役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沉重

的赋税,是秦暴政的表现,排除C项;严酷的刑法是秦的残暴统治的表现,排除D项。故

选择A项。

【点睛】

16.A

【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汉建立初期,西汉初年国家贫困,土地荒芜,饥荒严重,为此,汉初

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休养生息,A符合题意;西汉初期减轻赋税,B排除;西汉初期实行休

养生息政策,C排除;西汉初期重视以德化民”,D排除。故选择A。

17.C

【详解】根据题地图可知,汉武帝时期郡国的数量在不断减少。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

答案第3页,共8页

了主父偃推恩令”的建议,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大•统局面。c

项正确地图体现的是西汉郡国数量减少,未涉及汉武帝通过军事拓展疆土的信息,排除A

项;刺史制度是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与郡国数量变化无关,排除B项;盐铁专营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属于经

济方面的措施,不会影响郡国数量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

临朝,致使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取政权,宦官被宠信,把持朝政,又导致宦官

专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D项正确;诸侯强大威胁中央是西汉初年的局面,排除

A项;社会局面比较安定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母后主政皇帝无权,表述不全面,

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根据题干治未病"医圣'可知,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发展治未病”思想,提

倡预防疾病,他因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被称为医圣”,C项正确;扁鹊懂得用针刺、按摩、

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排隗项;华佗的医学

成就是发明麻沸散”和编创五禽戏”,排除B项李时珍的成就是编写药物学巨著《本草纲

目》,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

路亦由此开辟'可知,材料中提到的人物是出使西域的使者,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结

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的是张骞,B项正确卫青是奉汉武帝之命出

击匈奴的将领,与出使西域无关,排除A项;班超和甘英是东汉人,丝绸之路在西汉就已

形成,排除C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根据题干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历史事件加所学知识可知,229年,孙权称帝,

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D项正确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

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220年曹丕称和221年刘备称帝均

在孙权称帝之前,三国还未形成,排除BC项。故选D项。

2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中,不跨元年的等于二者的差,而跨元

答案第4页,共8页

年的等于二者的和减去lo因此,公元前221与公元220年的时间相距应是

221+220-1=440年,B项正确;其他选项均计算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3.D

【详解】根据材料使西晋走向衰弱”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

治理国家。西晋时期,手握重兵的分封制下诸侯王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

八壬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王之乱”历时16年,耗

竭了西晋的国力,西晋从此衰落,D项正确;三家归晋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排隔

项;西晋定都洛阳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晋武帝恢复分封制为西晋政局动荡埋下了隐患,

但不是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C项。故选D项。

24.B

【详解】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到隋唐时代,

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随

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各民族之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念逐渐淡薄,

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B项正确;民族政权并立,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

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都是属于中华民族,不是中外关系,排除C项;民族矛盾消除与材

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择B项。

25.A

【详解】根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句得出南方

经济发展,这主要是北民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及大量劳动力,南方得到开发并不断发展,A项

正确;B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项南方发展与对外交往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

26.C

【详解】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7年,官渡之战发

生在200年,观水之战发生在383年。故ABD排列顺序不正确,不符合题意。C排列顺序

正确,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可用排除法:图②巨鹿之战,发生时间最早,故排除ABD。

2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

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选项A符合题意;明朝末年徐光启编

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B排除;明朝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C排除;明朝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

答案第5页,共8页

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排除。故选A。

2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中国开始进入三国时期,之后经历了东晋十六国、南北

朝,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最终为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是原始社会时期,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在先秦

时期,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D,排除C项。故选择D项。

29.(1抵御匈奴的侵扰。

(24例一:认同。秦朝每年征派几十万的民力,无偿修筑长城,经年累月的苦力劳作,大

量民工耗去了生命,繁重的徭役,致使正常的经济活动无法开展,田地荒芜,百姓苦不堪言,

由于秦的暴政,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暴秦走向灭亡。

示例二不认同。秦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它西起临跳,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具

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修筑长城虽然征派了无数

的民力,大量民工甚至耗去了生命,但它成功抵御了匈奴的侵扰,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和统一,0

【详解】(1)目的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因此,秦长

城修筑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

(2)辨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和统一。但是,修筑长城也是秦朝暴政表现之一。宥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

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说明因为修筑长城导致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进一步

说明秦朝最终因暴政走向灭亡。所以,可以选择同意材料的说法。从积极意义上,可以选择

不认同材料的说法,强调秦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成功抵御了匈奴的侵扰,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

OO

30.(1奴隶主旧贵族阻扰变法。因时制宜进行变法的思想。

(2府旧贵族反对,普通鲜卑民众抵触。由平城迁到洛阳。

(3洪同的品质:勇于创新、坚持改革、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等。

【详解】(1)阻力:根据图片可知,群臣代表的是奴隶主旧贵族,他们与商鞅舌战,阻扰变

法。

答案第6页,共8页

思想根据材料不要总是遵循同一个指导思想”不能墨守成规”商汤和周武王不因循古代的

法度从而称王天下,夏桀和商纣不改变礼仪从而走向灭亡”体现了商鞅不因循守旧,因时制

宜进行变法的思想。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