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诗词三首(类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统编版)_第1页
第3课 古诗词三首(类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统编版)_第2页
第3课 古诗词三首(类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统编版)_第3页
第3课 古诗词三首(类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统编版)_第4页
第3课 古诗词三首(类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古诗词三首》类文阅读学问点: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一、课内阅读(一)(2022秋·湖南株洲·六班级统考期末)阅读理解。《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往往“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请用自己的话描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那如画的情景。2.下面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A.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mào安静,明月伴人更亲。B.“江清月近人”中的这一句点明白题目。C.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答案】1.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夜已降落,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2.B【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描述诗句情景。结合诗句的景象,再加以自己想象,将画面描述更具体。“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画面:远处是一片空旷的原野,秋风习习,地上铺满了落叶,一种凄凉之感油然而生,再极目远眺,天地相接,由于雾的掩盖,仿佛树比天还高。他回到船上,弯下腰看到水中的明月就在身旁和自己做伴。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A.正确。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安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衬托,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B.不正确。“日暮客愁新”意思: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标题中的宿,表明白时间是夜晚,而日暮也点明该是住宿的时间了,这一句点明白题目。C.正确。“日暮“一词点明白时间是傍晚。“客愁“一词,客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客,愁是思乡之愁。本诗景色舒适,但正是这舒适的景色中却包含了淡淡的思乡之愁。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二)(2021秋·六班级课时练习)课内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3.前两句中的“未遮山”“”“”,写出了雨下得很急。4.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5.“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方,既写出了天气突然变化时的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心情。6.简述诗人是依据怎样的挨次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7.小敏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每一句都看成一幅画,并为它们各拟写了一个标题,请你选一选。①大雨倾盆图

②乌云密布图

③水天一色图

④风起云涌图(1)黑云翻墨未遮山()

(2)白雨跳珠乱入船()(3)卷地风来忽吹散()

(4)望湖楼下水如天()【答案】3.跳珠乱入船4.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5.紧急喜悦6.时间挨次:从黑云翻墨到急雨骤降再到雨霁云收;空间挨次:视线从天空、远山至雨珠、船头再到登楼望湖。7.②①④③【分析】3.考查字词理解。第一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将来得及把山遮住,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其次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很多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珠”字,一个“乱入船”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4.考查字词解释。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安静。5.考查诗句赏析。“黑云翻墨未遮山”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将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很多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这里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把雨水比方成跳动的珍宝,生动形象地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写出了雨势之大,烘托出作者观雨时的喜悦之情。6.考查写作挨次。快速捕获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可知是按时间挨次。空间挨次: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视线从天空、远山至雨珠、船头再到登楼望湖。7.考查内容理解。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际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爽,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突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存。(1)黑云翻墨未遮山,写了大雨来临之前乌云密布的场景。(2)白雨跳珠乱入船,写了倾盆大雨的景致。(3)卷地风来忽吹散,写了风起云涌的图画。(4)望湖楼下水如天,写了大雨过后水天一色的场景。(三)(2022秋·六班级单元测试)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8.本词作者是南宋词人,“西江月”是这首词的。9.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词的上片描写了喜鹊、蝉等景物,看似吵闹,实则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B.词的下片写星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示意乌云,反而增加了画面的美感。C.词人描摹了一幅秋天江南山村月夜图,布满了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D.“路转溪桥忽见”,前面“路转”,后面“忽见”,既写出词人突然看出接近旧屋的惊喜,又表达了对将来路途遥远的焦虑。10.这首诗中有两个对偶句,请找出来。(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1.这首词表达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答案】8.辛弃疾词牌名9.CD10.AC11.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宠爱之情。【分析】8.考查了文学常识。依据积累可知,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的辛弃疾,“西江月”是词牌名。9.考查内容理解。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呈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消灭,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宠爱之情。故AB正确。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留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生疏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奇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舒适的美。故C错误。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接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醉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得意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故D错误。10.考查修辞。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明月别枝惊鹊”与“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与“两三点雨山前”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运用了对偶的写法,故选AC。11.考查思想情感的理解。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宠爱之情。二、类文阅读(一)(2023·湖南湘潭·统考小升初真题)古诗文阅读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2.本诗描写的是春雨,题目中“”字是全诗的诗眼。13.我们要赞扬老师潜移默化地教育同学时,可以选用诗中的“,”。14.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知”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春雨具有灵性、来得准时的特点。B.额联说明春雨很细很小,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大地万物。C.颈联写天空乌云密布,示意这雨可能下到其次每天亮。D.尾联写诗人看到雨后的早晨,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15.有人说尾联明着写花,实则写雨,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谈谈你的想法。【答案】12.喜1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4.D15.我认同这种说法。诗句表面看似描写的是花,实则通过想象雨后花朵带露水的样子,写出了雨对万物的滋润,雨仿佛也和花一样布满着生气。【解析】12.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春夜喜雨》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没消灭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故“喜”字是全诗的诗眼。1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是: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静静来到,它悄悄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现在主要用来形容老师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1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D.这首诗的尾联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最能代表春色的花,此时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花朵,汇成花的海洋。并不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色。故选D。15.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这首诗的尾联的意思是: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成型的世界。我们从中可以发觉花的娇艳都是由于雨的滋润,所以表面上是在写花,其实是在赞美雨给万物带来的生气。(二)(2023·四川巴中·统考小升初真题)品读古诗。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①月似钩②。何当③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注释】①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③何当:什么时候。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16.《马诗》是唐朝诗人写的,他与、称为唐代三李,有“”之称。17.从诗中哪些事物景象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18.借助注释,说说“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是什么意思?19.这首诗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6.李贺李白李商隐诗鬼17.从“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些景物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18.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19.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愤懑之情。【解析】1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奇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17.本题考查意象意境。“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些景物写出燕然山一带环境的酷寒荒,因此,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18.本题考查翻译句子。“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意思: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19.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全诗借马喻人,借咏马及其命运来抒写志士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感慨、愤懑。(三)(2021·广东广州·统考小升初真题)古诗鉴赏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20.依据诗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是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B.诗歌前两句写景,呈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C.“人尽望”三个字,写诗人想象自己把天下全部人都看个遍。D.“不知秋思落谁家”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表达了思念之情。21.“中庭地白树栖鸦”使用了的写作手法,明写,暗写。【答案】20.C21.借景抒情赏月环境人物情态【解析】20.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C.诗句中的“人尽望”意思是指人们都在仰视着皎洁光明的月亮。故选C。21.考查诗句的描写手法。开头的“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四)(2023春·广东广州·六班级专题练习)古诗鉴赏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2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高山破岩中的竹子。B.诗人所赞颂的并非是竹的刚毅,而是竹的美丽 。C.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D.这首诗赞美岩竹的坚劲坚韧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23.请用自己的话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描绘的画面写下来。【答案】22.B23.青翠的青竹经受千万次的锤炼仍旧坚韧直立,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咆哮也不动摇。【解析】22.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竹石》是清代郑燮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句的翻译: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隙中。即便患病很多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直立,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古诗的第一二句:这两句一语双关,借石灰不顾一切只求洁白的特点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要不惜一切代价,不畏困难险阻,保持高尚清白的品德和追求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一为国为民的人生抱负。第三四句:诗的后两句直接抒怀,表达出诗人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骨气。“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既指自然界的打击,也指人类社会的打击,写竹子的坚韧,就是写人的骨气。《竹石》借物喻人,诗人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坚决坚韧、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故A、C、D正确,B说法有误,故选B。23.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及想象。先理解这两句诗的基本含义,然后再依据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主题,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即可。如:即使经受了很多的磨难和打击,身体和筋骨仍旧坚韧有力,任凭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我”也都不会惧怕。(五)(2023春·广东广州·六班级统考期中)古诗鉴赏。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写出了开采和烧制石灰石之难。C.诗中运用了比方、对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也富有感染力。D.“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2)请写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答案】(1)C(2)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表达了诗人不畏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精神。【详解】(1)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C.有误,本诗并没有运用比方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这首诗托物言志,接受了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抱负。故选C。(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和作者情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意思: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六)(2020·湖南郴州·校考小升初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和其次句中的“龙标”都是指作者被贬官的地名。B.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C.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秀丽和子规啼叫的动听,使人赏心悦目。D.诗歌想像奇怪,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26.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由于何而“愁”。【答案】25.B26.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解析】25.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A.这首诗出自唐代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题目中的“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意思不同︰标题中的“龙标”是贬官地,诗句中的“龙标”是代指王昌龄。古时常用诞生地、任官地、贬官地作为官员代称。故题干表述错误。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去到夜郎。故题干表述正确。C.首句写景兼点时令,通过“杨花落尽”与“子规哀啼”来烘托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故题干表述错误。D.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故题干表述错误。故选B。26.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赏析。分析可知,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予给明月,期望能随着你始终到夜郎以西。这两句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既有对老友患病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就只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七)(2023春·北京·六班级小升初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习题。清平乐[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孤独     无行路①。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②无人能解,因风③飞过蔷薇。注释:①[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②[啭]鸟动听地鸣叫。③[因风]借着风势。因,凭借。27.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代,“清平乐”是名。28.说说“春归何处?孤独     无行路。”的意思。29.词的上阕,词中一个“”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假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向,唤回与自己同住。词的下阕,词中一句“”,写出了春季已过,初夏已来。30.词中以清爽细腻的语言,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答案】27.宋词牌28.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29.若因风飞过蔷薇30.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奇特春光的珍惜与宠爱,抒写了作者对奇特事物的执着和追求。【解析】27.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力量。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宋代,“清平乐”是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调。28.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翻译。在翻译诗句时,留意先理解句子中难懂的字词,然后把字词解释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出整句词的含义,孤独     :清静,安静。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因此,整句词的意思是: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29.本题考查的是诗词内容理解。词的上阕是:春归何处?孤独     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作者将春拟人化,起句发问,既点明寻春、惜春旨意,又透出爱春、伤春心情。接着又以对春天的爱护关怀,写春去无痕。“若有”两句用浪漫的笔法表达出自己的愿望,写出了对春天的依恋深情。词的下阕是: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下阕写夏季的到来。作者现以叹问点明春天已无踪迹,进一步表现惜春的沉痛,接着,想到黄鹂定会知道,然而,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层苦恼和沉痛。结尾以“飞过蔷薇”写出寻春最终的一线期望也破灭了,蔷薇示意了夏天已经到来。30.本题考查的是诗词情感。“春归何处”为这首词的起句,以诘问开头,给人以春天不知去向的感觉。“孤独     ”二字,写出了春归的无影无声。而千呼万唤地招呼春天“归来”与人“同住”,则使春归的形象进一步得以丰满,从而深刻充分地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吵闹留恋的感情。(八)(2023春·六班级课时练习)课外类文阅读。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千门①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②帝京。三百内人③连袖舞,一时天上著④词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