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荷花淀教考衔接练-同作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春天,天晚了,我来到一个村庄,到一个熟人家去住宿。走进院里,看见北窗前那棵
梨树,和东北墙角石台上几只瓦花盆里的迎春、番石榴和月季花的叶子越发新鲜了。
我正在院里张望,主人出来招呼我,还是那个宽脸庞黑胡须、满脸红光充满希望的老
人。
我向他说明来意,并且说:“我还是住那间南房吧!”
“不要住它了,’‘老人笑着说,“那里已经堆放了家具和柴草,这一次,让你住间好房吧!”
他从腰间掏出了钥匙,开了西房的门。这间房我也熟悉,门框上的红对联“白玉种蓝
田百年和好”,还看得清楚。
我问:“儿媳妇呢,住娘家去了?”
“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
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
我向他恭喜。他照料着我安置好东西,问过我晚饭吃了没有。我告诉他:一切用不着
费心。他就告辞出去了。
我点着那留在桌子上的半截红蜡烛,屋子里更是耀眼。墙上的粉纸白得发光,两只红
油箱叠放在一起,箱上装饰着年轻夫妇的热烈爱情的白蛇盗灵芝草的故事,墙上挂着麒麟送
子的中堂和洒金的对联,红漆门橱上是高大的立镜,镜上遮着垂嘤珞的蓝花布巾。
我躺在炕上吸着烟,让奔跑一整天的身体恢复精力。想到原是冬天的夜晚,两个彼此
爱慕共同上进的年轻人走进了新生活;第二年秋季,侵略者来了,年轻的丈夫推开身边的一
个走了,没有回顾。
二年前,我住在这里,也曾见过那个年轻媳妇。个头矮小,但身材匀称,微微黑色的
脸,低垂着眼睛。除去做饭或是洗衣服,她不常出来,对我这样的外人尤其生疏,偶尔从跟
前走过,脚步都是紧迈着,斜转着脸,用右手抚摩着那长长的柔软的头发。
那时候,虽是丈夫去打仗了,我看她对针线还是有兴趣的,有时候女孩子们来找她出
去,她常常拿出一两件绣花的样子给她们看。
然而,她现在出去了,扔下那些绣花布……她的生活该是怎样地变化着呢?
一九四一年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杂记》,有删改)
文本二:
敌人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
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
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草很高,我就跑了进
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
九岁的姑娘,姑娘的脸惨白惨白的。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
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女才镇静下来说:
“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
“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
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苇一样,四
面八方是枪声,苇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
“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子,“景,我们再去找一个
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
“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
来她这个小姑子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
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凄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
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苇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
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苇草里放枪,
试卷第2页,共16页
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不久天也快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
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
“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儿,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
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
“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去追赶她的嫂子去
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芦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话,既是因为“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又接了媳妇出去学习,
也是因为把“我”当成自己人。
B.文本一中写年轻媳妇做饭、洗衣服,对针线有兴趣,以及绣花布等内容,显示了她是千
万普通劳动妇女中的一员。
C.文本二中“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是因为“我”这身着装让她
们误以为“我”是敌人。
D.文本二中妇人说“这里靠不住”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四面八方是枪声",“我”是军人,且
只是“一个人”等。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写“白蛇盗灵芝草”和“麒麟送子”等装饰,说明当时的农村难以摆脱封建迷信的影
响,凸显年轻媳妇出去学习的难能可贵。
B.文本二中的“苇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既是写具体的芦苇,也写出了景这样的普通姑
娘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能安定自己。
C.两则文本风格相近,均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积极向上的抗日军民形象,都运
用了留白的手法,言简意丰,意味隽永。
D.两则文本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让人有亲切感和代入感,既可以帮助表达感情
态度,还能更好地调动读者参与二度创作。
3.《投宿》中的老人和《芦苇》中的嫂子都是文中的次要人物。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他们的作用。
4.孙犁曾说:“我们愿意看到令人充满希望的东西,春天的花朵,春天的鸟叫;不愿意去接
近悲惨的东西。”这体现了孙犁的创作理念。请简要阐述该理念在两则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走到五龙堂,秋分把芒种带回来的好消息,告诉了公公,还加上她的猜想。老人说:
“那一定是他。他还不能明说呀,这个地面还是归人家辖管着哩!”
他披上褂子,拿起烟袋来:“你在家里看门,我到村里去转转!”
秋分嘱咐着说:“不要见人就告学啊,等他真的回来了吧!”
“我知道!”老人说,“我不是那缺谋少算、眼薄嘴浅的人,我不过是去告诉几个真
心实意和咱相好的人,人家也整天惦记着庆山哩!”
①直到天黑,老人还没有回来,秋分把门锁上,也到村里去了。
她到和庆山一块出走、现在北平坐狱的高翔家里去。高翔家里有爹有娘,还有一个和
秋分年岁差不多的媳妇和一个小女孩。秋分在婆家住的时候,好到他家坐坐,和高翔媳妇说
说话儿。这两个女人,并不是什么都能说到一块,高翔的媳妇是从小娇养大的,热爱丈夫,
却不明白他为什么净做那些傻事。对于那年暴动,她也不赞成,因为婆家稍微富裕,还跟着
吃了一惊。可是,她愿意和秋分说话,她说:“庆山嫂子,咱两个是一个命儿。”
公公和婆婆曾经到北平去看望过高翔一次,媳妇也想带着女儿去一趟,公公回来说,
高翔不让她去。只是叫她做一身棉衣。因为丈夫带着刑具,这一身棉衣,裁剪得奇怪,做成
了,就像是不会系腰带的孩子们穿的。她拿起又放下,好几夜的工夫才把这身棉衣做成。
一针一滴眼泪,把棉花全湿透了。打从高翔坐狱起,她没有畅快地欢笑,没有穿过新
衣裳,一家人过年不挂红灯,中秋不买月饼,一到天黑,就关门睡觉。
这天秋分来到她家里,正是掌灯的时候。②窗纸上闪着亮光,十年以来,她第一次听
见了高翔媳妇的笑声。
走进屋里,这一家人正围着桌子看一封信哩,谁也没有看见她进来,秋分说:“什么
事,一家子这么高兴?”
高翔的媳妇转脸看见是秋分,笑着说:“喜事!”
“俺爹从狱里出来了!”爬在桌子上的小女儿望着秋分夸耀。
“你这个爹可是个稀罕!”高翔的媳妇轻轻拍了女儿一下,对秋分说:“高翔出来了,
试卷第4页,共16页
信上还打听你们的人哩,你来得正好,快坐在炕上听听吧!
秋分只好先把自己的喜讯收起来,坐到炕上去,听她家的喜讯。
其实,这信白天已经念过一次了,吃过晚饭,小孩子要求爷爷再念一次。高翔的父亲
把信纸铺在桌子上,把花镜擦了又擦,拿起信纸,前挪挪后退退,像对光一样,弄了半天,
才念起来。
高翔的母亲,靠在炕头被垛上,不耐烦地说:“你看你,真比我子扮脚还费工夫哩!”
“你落俐,你来!”父亲把信又放在桌子上,把眼镜摘下来拿在手里,“你不知道我
上了年纪,眼力不行,又加上你儿子写的这笔字,真不好认,我就怕看这个钢笔信!”
“算了!念吧,念吧!”母亲闭上眼专心听着。小女孩子还要往上挤,用两只小手使
劲扯着耳朵。
高翔的信是写给父亲和母亲的,可是不用说秋分,就是这个十来岁的孩子也能听得出
来有好多言语,是对她的母亲说的。爷爷念着,她看见母亲不断地红脸。
信上写着:
“我出狱后,就兼程赶到延安,现住瓦窑堡,在毛泽东主席的亲自领导下进行学习,
不久就北上抗日。十年以来,奔走患难,总算得到了报偿!”
父亲念到这里停了下来,说:“延安。这个地名很熟,《水浒传》上王教头私走延安
府,可就是想不起在什么地方来。去,在他那书箱里,找本地图来。”
高翔的媳妇登坡上高,打开多年没动过的、尘土封盖的丈夫的书箱。翻了半天,找出
一本来,递给公公。老人打开一看说:“这是一本字典。我来吧。”
他找出儿子上中学时候用的一本地图来,找了半天,才在陕西肤施县下面的括弧里找
到了延安。又用两个手指头量了量说:“你们看,这里是深泽,咱们的家,这里是延安,高
翔他们占的地方,距离也就是这么寸数光景,走起来,可得些工夫哩!”
高翔的母亲叹气说:“在外边十几年,叫人跟着担惊受怕,好容易出来了,还不先到
家里看看老娘,怎么又跑到那天边子上去了哩!”
③父亲说:“你老不明白,一准是那里,有你儿子更想念的人儿!”
信上也提到庆山,说他可能从江西长征过来,北上抗日了。秋分把芒种带回来的消息
说了,一家子替她高兴。老人把信装好,交给儿媳妇,媳妇像捧着金银玉宝一样,递给婆婆,
婆婆把它塞到被垛底下去。
小孩子托着腮帮儿望着她母亲说:“娘,我们去找爹吧!”
“你去吧,你离得家了?”母亲问。
“离的。”小孩子说,“你去不去?你不去,我自己去。”
“你自己去吧。”母亲笑了。
能把孩子送到丈夫的身边也是好的。在她想来:比做衣裳,孩子就是一个小针,能把
母亲心里这条长长的线带到那边去,并且连在一起;像一条小沟,使这个洼里的水流进那一
个洼;像一只小鸟,从这个枝跳上那个枝,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
今天夜里,在五龙堂这个小村庄里,至少要有两个女人,难以入睡。
这一天晚上,闷热。秋分回到小屋里,公公还没有回来。小菜虫从窗口飞到屋里来,
围着小油灯乱转。坐不到炕上,她抓了一把破蒲扇到堤坡上来。④黑夜里,望日莲滴着金黄
的花粉,香得闷人。从村庄到这里来的路上,有一星星的火光,不断飞起,秋分知道是公公
抽着烟回来了。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分把芒种带来的好消息告诉公公,并且叮嘱他先不要公开说,但公公却想要立即就让
真心朋友们知道这个消息。
B.秋分和高翔媳妇年岁相仿,性情却并非完全相投,但她们在丈夫一起出走后,因同病相
怜而愿意时常和对方说说话。
C.高翔父亲在地图上找到“延安”这个地名,用手指丈量了一下距离,为儿子从家乡深泽到
延安的遥远行程感到忧心。
D.母亲为孩子自己去找父亲的想法感到好笑,却也想把自己心意传递给丈夫,于是情不自
禁开始了诗意美好的憧憬。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在平静的陈述里透出秋分压抑着的激动,“也”字写出其分享喜悦的急切。
B.句子②刻画了高翔媳妇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此可见其性格的爽朗。
C.句子③以幽默口吻回答高翔母亲的疑惑,也含蓄地称赞了高翔坚定的革命信念。
D.句子④描写了望日莲夏夜花开时的色泽和香气,烘托出秋分复杂而独特的心理。
7.小说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敏儿
孙犁
黄敏儿原来不是豹子营的人,他的爹娘全到延安去了,临走把他托给一个老朋友,已
试卷第6页,共16页
经有三年了。自从敌人来了,他整天待在家里,实在闷得慌。他看见灶户前面的柴火少了,
就对老师说:“我到地里去拾些柴火来烧吧!”
“你还是好好地在家里待待吧!”老师说。
可是,家里实在缺柴烧了,黄敏儿又请求,师母就准许了他。他背上一个柴箧,在腰
里束上一条麻绳,到野外去了。
过去,他走起路来,像他爹和娘的样子,两条腿左右分开点,迈着大步,好像一个将
军刚刚从飞跑很久的马上跳下来走在大街上的样子。他把两手插在衣服两边的口袋里,黑白
分明的大眼睛望着前面,长长的头发散在宽宽的明亮的前额上,薄薄的通红的嘴唇闭得很紧。
现在他是按着一个拾柴割草的孩子的样子走路,好像饿了两顿没吃饭了,右手拿着的镰刀,
有意无意地打着路上的土块儿。
正是春天,遍地是荒草,地里的人也很少。他走到河边,举眼看见的是上黄的、像支
架起来的坟头一样的炮楼。
他拾了不到半筐柴,就回去了。快进村的时候,后面有一个穿着黑细布长衫,戴着黑
色礼帽,黑黄脸的中年人追上来:“喂!别走!陈青湖到底在家里没有?”
黄敏儿想了一想说:“他呀?没有在家!你准和他不错吧,也费心给打听着点,他爹
和他媳妇一定要知你的情哩!”
“你敢和我说谎?”
“为什么就不敢和你说谎,你知道现在的情形,汉奸又这么多,我知道谁是汉奸哩!”
那个人甩开黄敏儿的手骂骂咧咧地走了。
黄敏儿也骂着就家去了。他对老师学说了一遍,老师说:“汉奸是吃硬不吃软的。”
话还没说完,枪响了。
敌人把村里的男女老幼全圈到街中央那个大池子边上去,黄敏儿看见那个穿黑细布长
衫的人也来了。他一闪闪到老师的背后去,可是那个人好像早就看见他了,跑过来,拉出黄
敏儿,指了指鬼子说:“大人要看凫水,你来。”
黄敏儿望望池子的水,把眼皮微微一抬,说:“好,我脱了衣服就来凫。”
他立在大池子的边沿,脱去衣服,把衣服卷了卷,回身抛给他的老师,就跳进水里去,
一个水花翻上来,人不见了;水花渐渐扩大,水波击打着水岸,什么也寂然无声了。
他的老师心里像插上了一把刺刀,叫了一声,呆呆地望着平静的池水。很久很久,对
面的水上却又打起一个水花,黄敏儿从水里钻了出来,抹一把脸,望望这边,他那长头发上
淋着水,跳上岸去,拐过一个胡同跑了。
汉奸绕过池子去追他,又招手叫了两个鬼子一同去。全村的男女为黄敏儿担心。很久,
他们把黄敏儿带回来。
敌人决定把黄敏儿带到据点里。黄敏儿穿上老师送来的衣服,望一望老师,就跟在他
们身后走了,又把两只手插进上衣两边的口袋里,用他那有些蹒跚,像一个将军刚从他奔跑
的马上跳下来走路的姿势走路。到了槐林镇,天就黑了,敌人把他关到一间临时改造成的监
狱里面。
这一夜过得很慢。天明了,有三个小孩子闪进来,小声喊:“黄敏儿,小黄!”
黄敏儿一瞥眼看清是槐林镇的三个同学,原先常在一起玩的,立时把头转回来对着墙。
一个孩子跑过来,伸进手去拉住黄敏儿的衣服,说:“小黄,你这是干什么?”
另一个说:“他以为我们全是汉奸了?小黄,我们是他们抓来当勤务的,我们谁也不
是汉奸!”
黄敏儿回过头来说:“你们不是汉奸是什么呢?”
三个人同时回答:“我们是抗日的儿童团!”
这时候,那个穿黑细布长衫的人也进来了。他吆喝着三个孩子走了,说是中队长已经
起来了,还不快去。
是在中队长的房子里过的堂。黄敏儿两只手插在口袋里、微微斜仰着头;中队长坐在
一张黑漆椅子上,桌子上摆满了吃过的饭菜。中队长问:“说,你是谁的儿子?”
这时候,一个小勤务走进来,走到中队长的身边说:“中队长,赵八庄又送了几只大
红公鸡来了。”
中队长笑了笑,小勤务把桌子上的饭菜拿了下去。中队长又问:“你说,谁是你的爸
爸?”
这时候,另一个小勤务走进来,走到中队长的身边说:“中队长,翻译官那个好看的
媳妇过来了,正在院子里。”
中队长赶快立起来,走到窗口的小玻璃上一看,回过头来瞪着眼说:“哪里?”
小勤务说:“到东屋里去了。”
中队长坐不下去了。他叫小勤务先把这个小犯人带到笼子里去。两个孩子走出来,从
此,就谁也不知道黄敏儿和那三个小勤务到哪里去了。有的人为黄敏儿一天一夜没吃饭担心,
可是他却不会饿着,他们带走了中队长剩下来的那些饭菜。
第二天,鬼子和汉奸们到豹子营搜捕他老师的家。可是就在那天夜里,老师和他的家
人也一同不见了,谁也不知道他们跑到哪里去了。只有一天,一个抗日干部带着黄敏儿写给
试卷第8页,共16页
他父母亲的一封信,里面也有那个老师给他的老朋友的信,带过路西,带到那在黄敏儿想来
是非常遥远的延安去了。
一九四三年春
(节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看见灶户前柴火少了之后,黄敏儿提出“到地里去拾些柴火”,在老师不同意后,他又
向师母“请求”,因为他整天待在家里,实在闷得慌。
B.在写现在黄敏儿拾柴走路的姿态时,使用“饿了两顿”“有意无意”等词语,表现了他的聪
明机警,暗示了日寇对我国平民百姓的迫害是多么的残酷狠毒。
C.在第二次看到那个穿黑细布长衫的人时,黄敏儿“一闪闪到老师的背后去”,这一细节表
明黄敏儿担心汉奸打击报复,也说明他有些胆怯。
D.在槐林镇监狱里,黄敏儿与他的三个同学只进行了短暂的交流,面对质疑,三个同学主
动亮明自己的身份,这个过程解开了他们之间的误会。
9.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介绍了黄敏儿的“爹娘全到延安去了”,结尾叙述他给父母的信也被抗日干部带
到延安去了,这样写暗示了时代背景,首尾呼应,连贯一体。
B.本文两次写黄敏儿像一个将军“刚从他奔跑的马上跳下来走路的姿势走路”,这一细节呈
现出他从模仿英雄走路到勇敢直面敌人成长为真正的英雄的过程。
C.“举眼看见的是土黄的、像支架起来的坟头一样的炮楼”,以坟头比喻炮楼,突出炮楼的
外形与颜色,这一比喻表达了黄敏儿对敌人的诅咒与仇恨。
D.本文以黄敏儿的活动为线索,形象地描写了他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言行,细腻地揭示了人
物心理活动,反映了抗战时期农村的真实状况。
10.文中多次出现了黄敏儿两只手插在口袋里的细节,请概括分析其作用。
11.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本文的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
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兴趣。
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
这种篮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
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这种颜色,我就叫它“阜平蓝”或是“山地蓝”吧。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士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
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
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
纳的。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
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
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
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
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菜是下口
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
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
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
返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
来洗吧!"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
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试卷第10页,共16页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
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
“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
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
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
我也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放光。“对,你卫
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那是
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
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
了!”“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
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
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
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
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
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
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
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光,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又说:
“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
织布机子回来吧!”
大家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
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
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
牛;这像制好了结婚前的陪送。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
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破口地方,跳
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
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
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
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1949年12月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文本二: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
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
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
试卷第12页,共16页
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
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
身。
(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
[注]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的老式布鞋。
1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给农民代表买几匹布,既有对他穿着士气粗陋的不忍,同时也包含了对他们一家
当年给予自己慷慨帮助的感激。
B.“我”到河边砸冰洗脸,遭到女孩子的训斥,一番争吵之后,女孩子主动表示做一双袜子
送给“我”表达歉意,让“我”感动。
C.一篮子水讴的杨树叶当早饭,房子被日本鬼子烧过两三回,反映了抗战时期的人民生活
的苦难和艰辛,也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D.小说围绕一双袜子展开故事,通过河边“争吵”、贩枣、买织布机子等生活片段,再现地
方风俗之美,表现抗战军民鱼水之情。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倒叙的方式叙述故事,由阜平乡下来的一位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回忆结束
后又回到故事的起点接着叙述,结构完整。
B.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不仅使小说具有真实感,
还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
C.小说以小见大,把送袜子、做国旗等生活琐事与国家、民族情怀紧密联系起来,在细微
之处中凸显时代特点。
D.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女孩妞儿是本文的主人公,她和铁凝笔下
的香雪都是战争年代,,美,,与,,善,,的化身。
14.铁凝说“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试结合文本一,分析
女孩子身上体现出了哪些“美好的东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天的工作
孙犁
口头村交通站门口,摆着几十根铁条,就是火车轨。①这些铁轨,要在今天送到灵丘
县大鬲石立占上去O
有一群人聚拢来了,这是各村来的自卫队,运送铁轨的。交通站长红眼老八喊着:“三
个人抬一条一一两个人抬,一个人预备替换。”
这时,从街的东头跑来三个小孩子。领头的那一个也不过十六岁。②他们还都喘着气,
头上冒着汗气,肩上背着粗麻绳子,手里提着一个布饭袋。领头的那个银顺子,看见人们一
组组抬着铁轨走了,他着急地向红眼老八问:“谁是交通站长?”
“女旦,,
书(4O
“我们也抬一根。”银顺子接着说下去,他们村里离这二十多里地,昨天接到这里去
的“公事”要三个人,因为村里的自卫队今天都到西边工作去了,他们三个就主动来了。他
们三个,两个是青抗先,一个是儿童团,他们一夜都没有好好睡,天没明就出来了,可是走
错了路,直到现在才到。
红眼老八说:“你们能顶事吗?”
“能呢,站长!”银顺子说,“我能背二斗小米呢!他们两个也不弱,在村里摔跟头,
他们也称霸呢!”
三个小鬼头抬着铁条上山了。先是银顺子和小黑狼抬着,顶小的三福跟在后面,给他
们两个提着饭袋和那用不着的麻绳。
这是小黑狼的主意,小黑狼说,他和银顺子是青抗先,应该先抬,三福还是儿童团,
给他们提饭袋就行了。在路上,为了这件事,三福和小黑狼还打了回嘴架,三福跟在后面不
高兴,尤其是过村子的时候,许多洗衣服的娘儿们都说:“瞧!这两个小孩子多壮呵!”一一
这两个,没有三福。有时站岗的小孩子们也笑话他了:“嘿!人家抬,你跟着,给人家提夜
壶!”三福不能忍耐了,低着头喊:“你们也不过是儿童团哪!”
三福就提出了意见,再过一个山头他要抬了。小黑狼正在喘气,身上流着汗,可是他
一听见三福要换他,他赶紧忍住不喘气说:“儿童团只能站岗哨,抬东西可差点劲!”接着
是“嘘”!
“我不过比你小一岁!”
“小一岁,你就是儿童团!”
“我娘还说,我生月大,按打春说,你不过比我大两个多月。”
“大一个月,也是青抗先!”
三福简直恼了,他问银顺子:“什么时候就到了阳历年?”
试卷第14页,共16页
“你问那干么?"银顺子心里正想着别的事;他脚上的疮又破了,这疮是因为半年多
没穿鞋,被石子刺破成了疮,他想现在冷了,到哪里弄双鞋子呢?以后要常常出来工作呀!
③银顺子三岁上就死去了娘,起先给人家放牛,十三岁那年到了大同府,在一家鞋店
里学徒,大同被日本人占了,他就回到家来抗日。
这时,他听见三福问他,他就走慢些。
“一过阳历年,我就是青抗先了!”三福害羞的说。
小黑狼笑了。
他们走下山坡,有几组大人,正在把铁条放下来,抽烟休息,见他们三个来了,就说:
“你们也歇歇吧!这两个孩子!”
“不歇了,我们在前面等你们!”他们三个回答着。
走过去,小黑狼想起个问题,想难一下三福,他说:“三福呵,你知道我们抬的这是
什么玩意?”
“什么玩意?”三福想了想,总是想不出来,就接着说:“你说是什么玩意?”
“这是日本人的炕沿板,我们这里是用木板,日本人就用铁的了!”小黑狼接着又说,
“银顺子到过大同府,你一定知道,对不对?”
银顺子在心里笑了!“这是火车上的铁条。”银顺子给他们讲起了火车的故事,怎么
十几个车连在一起!前头有火车头拉着,呜呜的叫,会冒黑烟,火车站上怎样热闹。
“对呀!”三福说:“整天价听人说,我们的队伍扒敌人火车道,就是扒这个东西呀!
小黑狼说是炕沿,炕沿,哈哈!”小黑狼辩白说,那原是他听潘楞子说的,潘楞子从保定府
回来,说日本人最喜爱铁,他就想,他们的炕一定也是铁的了。
“潘楞子?你不要听他的话,那家伙有些汉奸样。日本人喜爱铁,是拿去做枪炮来打
我们哪!"银顺子警告小黑狼。
小黑狼不言语了。
在太阳快下山的时候,他们到了大高石,把铁条交代好。
天色已经晚了,但他们准备还赶回口头村站上去,打算就睡在那里过一夜,他们想,
明天也许还有东西抬。
到一个小河旁,他们坐下来,吃了带着的玉黍棒饼子,喝了些水,大家跳着走了。
三福也忘记了不高兴,银顺子还对他说,他抬东西也行,等到回到家里,银顺子要告
诉青抗先队长,说三福很成,以后便可以常常一块出来工作了。
④三福就更高兴了。
1939年11月15日
材料二:
孙犁的创作生动、细腻,如《荷花淀》和《芦花荡》,一篇写女人,一篇写孩子,恰
恰是与硝烟战火离得最远的两种人。这是为什么?任何艺术家天生都不喜欢单刀直入的角度,
他们宁愿迂回,宁愿绕到事物的后面,抑或从人们寻常所不见的某个偏僻的侧面入手……比
如女人和孩子,最不适合战争,但恰恰因此,从女人或孩子的角度刻画战争,可能在艺术上
是最震撼人心的,这种题材在当时的创作中显得别开生面。就像是从袋中平原上,从水淀里,
刮来一阵清凉的风,带着乡音,带着水土气息,使人头脑清醒。
(选自李仲明《孙犁抗战小说创作特点概略》)
1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写了打嘴架和讨论铁条的作用两件事,但所写“一天的工作”内容太少,时间较
短,人物形象难以得到鲜明呈现。
B.文中所写的三福、小黑狼、银顺子三个小孩子性格不同,银顺子老练,小黑狼聪慧,三
福聪慧,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
C.材料一中,“铁条”等语体现了地域性,“嘘”“什么玩意”“就是扒这个东西呀”孩子气浓厚,
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D.孙犁的抗战小说生动、细腻,善于塑造与硝烟战火离得最远的女人或孩子这些人物,源
于生活实际,接地气,十分清新。
1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既体现了文章主要内容,也自然引入下文孩子们抬铁轨一事,使情节得以发展。
B.句子②用“喘”“冒”“背”“提”四个动词生动展现了孩子们积极参与工作的状态。
C.句子③运用插叙手法,交代了银顺子悲惨的人生经历,与其它孩子的幸福生活形成对比。
D.句子④用短句结尾,既以“更高兴”照应前文所写三福的心情,又戛然而止,简洁精当。
17.请简要分析文中所写“三福与小黑狼打嘴架”的表达效果。
18.材料二中说孙犁的创作“这种题材的新鲜在当时的创作中显得别开生面”,请分析材料一
“题材的新鲜”体现在何处,其效果如何。
试卷第16页,共16页
参考答案:
1.c2.A3.①衬托主要人物。比如,用老人的开明和对晚辈工作的支持正衬媳妇
出去学习做法的积极向上;用嫂子衬托景的冷静和坚定。
②构成了主要人物社会环境的一部分。老人和嫂子在生活中陪伴着年轻媳妇和景,分别是年
轻媳妇和景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我”和嫂子的对话及嫂子和景的对话,使
整个故事呈现出连贯的情节,推动故事发展。4.①文本没有写年轻媳妇与丈夫分别的
痛苦和无奈,也没有写姑嫂二人在战乱中避难的悲苦凄惶,而是凸显她们开始觉醒和进步,
给人希望。
②文本没有展示悲惨的环境,比如残垣断壁、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等,而是呈现家人亲切、
家园温馨可爱,如老人家的环境,姑嫂情深、老人为孩子骄傲等,呈现了朴素而又深厚的亲
情,给人温暖和希望。
③文本没有呈现战争带来的艰难困苦,没有描绘惨烈血腥的战斗画面,没有传递痛苦、绝望
和仇恨等灰暗情感,而是赞美军民互助、军民同心等情感,传递出抗战胜利的希望,例如景
对“我”的无条件信任和帮助,老人把“我”当自己人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是因为,我,这身着装让她们误以为,我,是敌人”错误,由原文“'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
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可知,她们被惊吓到,
是因为“白布西式衬衫”容易暴露“我”的身份,情势如此危险,“我”竟然没有换装,她们担心,
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说明当时的农村难以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错误,“白蛇盗灵芝草”表现的是“年轻夫妇的
热烈爱情”,“麒麟送子”表达的是对新家庭添丁添口的祝福,这些都传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
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盼,选项曲解文意,过度解读。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从表现主要人物看,由原文“'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
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可知,用老人的开明和对
答案第1页,共7页
晚辈工作的支持正衬媳妇出去学习做法的积极向上;由原文“‘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
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
里靠不住,,等可知,用嫂子衬托景的冷静和坚定。
②从表现社会环境看,由原文“儿媳妇呢,住娘家去了",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
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子”可知,老人和嫂子分别是年轻媳妇和景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虽然
是次要人物,但他们构成了主要人物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也很重要。
③从情节发展看,由原文“我问:’儿媳妇呢,住娘家去了?“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
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
地说",“‘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
又说:,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
我看这里靠不住。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可知,人物之间的对话
是展现情节的重要手段,在对话中次要人物推动了相关故事情节的发展。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艺术手法、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①文本一年轻媳妇新婚时和丈夫分别,但她做针线,和女孩子们一起出去,讨论绣花的样子,
没有抱怨和痛苦,“‘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
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可见,后来新媳妇也去学习,求上进;
文本二“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
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
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可见,姑嫂二人的善良、镇静、对同志的关
心;
文中的女主人公们没有与丈夫分别的痛苦和无奈,也没有在战乱中避难的悲苦凄惶,而是凸
显她们开始觉醒和进步,给人希望和力量。
②文本一“走进院里,看见北窗前那棵梨树,和东北墙角石台上几只瓦花盆里的迎春、番石
榴和月季花的叶子越发新鲜了”,“屋子里更是耀眼。墙上的粉纸白得发光,两只红油箱叠放
在一起,箱上装饰着年轻夫妇的热烈爱情的白蛇盗灵芝草的故事,墙上挂着麒麟送子的中堂
和洒金的对联,红漆门橱上是高大的立镜,镜上遮着垂谡珞的蓝花布巾”,可见环境温馨、
幽美、朴素;文本一孩子们自己上进,老人为孩子骄傲;文本二姑嫂相伴、患难不离;
所以文本没有展示悲惨的环境,比如残垣断壁、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等,而是呈现温馨美好
的家园,朴素而又深厚的亲情,给人温暖和希望;
③文本一"‘不要住它了,‘老人笑着说,‘那里已经堆放了家具和柴草,这一次,让你住间好
答案第2页,共7页
房吧’”,文本二“她看看我的衣服:’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
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可知,文本没有呈现战争带来的艰难困苦,没有描绘惨烈血腥
的战斗画面,没有传递痛苦、绝望和仇恨等灰暗情感,而是赞美军民互助、军民同心等情感,
传递出抗战胜利的希望。
5.C6.B7.①口语化。如“告学”“戏子扮脚”“落俐”等词,方言色彩鲜明,富有生
活气息。②个性化。如“十年以来,奔走患难”写出书生本色,“你去不去?你不去,我自己
去”写出激动心情,符合人物身份和心理。③暗示性。如“你这个爹可是个稀罕”一句,既喜
又怨,暗示情节,意蕴丰富。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为儿子从家乡深泽到延安的遥远行程感到忧心”错,“你们看,这里是深泽,咱们的家,
这里是延安,高翔他们占的地方,距离也就是这么寸数光景,走起来,可得些工夫哩!”字
里行间传递出的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理解,为他的所作所为而高兴、自豪、欣慰之情。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由此可见其性格的爽朗”错,结合“一针一滴眼泪,把棉花全湿透了。打从高翔坐狱起,
她没有畅快地欢笑过,没有穿过新衣裳,一家人过年不挂红灯,中秋不买月饼,一到天黑,
就关门睡觉”“十年以来,她第一次听见了高翔媳妇的笑声”分析,可知高翔媳妇性格并非爽
朗,而是对丈夫出狱的开心喜悦。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特色的能力。
①口语化体现于“这个地面还是归人家辖管着哩!”“你看你,真比戏子扮脚还费工夫哩!”“你
落俐,你来!”“距离也就是这么寸数光景,走起来,可得些工夫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致橡树》说课稿
- 《雁门太守行》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材料力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仪器分析专题》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土力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食品原料与贮藏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亲属法与继承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前沿技术研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钢结构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海南省中考物理试题卷(含答案)
- 2024统编新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第07讲 物态变化(原卷版)-2024全国初中物理竞赛试题编选
- 高危儿规范化健康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 2024至2030年中国连续热镀铝硅合金钢板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05G335单层工业厂房钢筋混凝土柱
- 202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第二辑】专题07 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 DL∕T 899-2012 架空线路杆塔结构荷载试验
- 2024年深圳公司试用期员工劳动合同范文(二篇)
- QBT 102T-2023 甜菜糖厂设计规范 (正式版)
- 2023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