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气相互作用(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1页
海-气相互作用(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2页
海-气相互作用(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3页
海-气相互作用(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4页
海-气相互作用(专项训练)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

第14练海一气相互作用

(建议用时: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目要求。

如图为“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完成1-2小题。

|太阳㈣:

|大洋环流

1.关于图中①②③说法正确的是(

A.①过程在高纬度地区更强烈B.①过程输送的水量与②相等

C.②过程能形成风蚀地貌景观D.③过程实现了地表水热输送

2.当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时,()

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①会减少B.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②会增加

C.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①会增加D.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②会增加

【答案】1.D2.B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海洋吸收了太阳辐射,产生①海水蒸发,海水蒸发在低纬度地区更强烈,A

项错误;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部分随③水汽输送带到陆地上空,水汽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地

表水热输送,D项正确;输送到陆地的水汽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陆地上,形成②径流,因此,

②过程能形成流水侵蚀地貌景观,C项错误;海水蒸发量大于陆地径流量,因此①过程输送的水量大于②,

B项错误。

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当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时,说明产生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

太平洋东部①蒸发会增多,降水会增多,②径流会增加,A项错误,B项正确;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

西岸①蒸发减弱,降水减少,②径流减少,C、D两项错误。

印度东海岸的沿岸流是孟加拉湾和印度洋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对维

持北印度洋的热量收支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图一示意距印度东海岸50~150km处的3个断面A、B、C,图

二是3个断面年内热量经向输送对孟加拉湾的影响。据此完成3-5小题。

78°82°86°

3.10~12月印度东海岸的沿岸流整体向南流动的主要动力是()

A.东南季风B.西北季风

C.东北季风D.西南季风

4.断面A的热量经向输送对孟加拉湾的影响有()

①5~7月热量增加②7~9月热量减少

③10~11月热量增加④11~12月热量减少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5.6~8月断面B热量经向输送对孟加拉湾影响的原因是()

A.自北向南流的沿岸流B.低纬海水蒸发吸热

C.陆地径流汇入的影响D.离岸风形成的上升流

【答案】3.C4.B5.D

【解析】第3题,印度受南亚季风的影响,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盛行东北季风,盛行风是洋流的主要

动力,10〜12月属于北半球冬半年,主要动力是东北季风,C项正确。

第4题,据图分析断面A(8°N断面)上热量经向输送的情况,2〜9月向孟加拉湾的热量输运为正值,说明湾

内热量一直在增加,其中7月份向湾内输送热量最多,①正确,②错误;10〜12月湾内热量输送为负值,

说明湾内热量一直在减少,其中10月热量减少最多,2月湾内热量最少,③错误,④正确,B项正确。

第5题,6〜8月断面BQ4ON断面)热量输送为负值,沿岸流对孟加拉湾热量输送减少,原因是受西南季风

影响,在印度东海岸是离岸风,沿岸形成上升补偿流,由南向北流,D项正确。

柔鱼属一年短生命周期的大洋涧游性头足类,其对海水表层温度变化非常敏感。下图中两条曲线分别

表示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9月份最适宜柔鱼生存的海水温度位置分布图。据此完成6-7小题。

6.与正常年份相比,9月份最适宜柔鱼生存的位置()

①厄尔尼诺年偏北②厄尔尼诺年偏南

③拉尼娜年偏北④拉尼娜年偏南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7.图示海域甲地柔鱼资源更丰富,主要因为该地()

A.海水盐度适宜B.海水温度适宜

C.受人类活动影响小D.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答案】6.C7.D

【解析】第6题,图示厄尔尼诺年柔鱼分布在42°N以南,拉尼娜年分布在42。?4以北,拉尼娜年和厄尔尼

诺年海水温度状况相反,故正常年份应分布在图示两条线之间。

第7题,图中海域甲地位于(42。2150。均,该地点位于日本北海道东部,是北海道渔场,主要由千岛寒流

和日本暖流交汇而形成。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太

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降低的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资

源的分布和捕获量有较大影响(如图所示)。据此完成8-9小题。

单位渔区面积渔获量/(吨/天)实际捕鱼作业的纬度位置/度

48

4.5

446

3.544

3

42】□口

2.5

240

1.51

:S38

1

厄尔危诺年拉启娜年

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

图二

8.当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的大气环流为()

而F优美洲优美洲

亚洲

赤道

AB

亚加、赤道俑美洲亚城\赤道厢6洲

CD

9.与厄尔尼诺年相比,拉尼娜年西北太平洋柔鱼()

A.分布纬度范围扩大B.分布纬度位置不变

C.渔获量相对增加D.渔获量相对减少

【答案】8.A9.C

【解析】第8题,厄尔尼诺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赤道附近太平洋东

部水温升高,上升气流增强,下沉气流减弱;西部水温降低,上升气流减弱,下沉气流增强,图示A、B、

C、D四幅图中,只有A图符合题意。

第9题,读图二可知,实际捕鱼作业的纬度位置,厄尔尼诺年是40°N~45°N,拉尼娜年为40°N~44°N,

与厄尔尼诺年相比,拉尼娜年西北太平洋柔鱼分布纬度范围变小,A项错误;分布纬度位置低纬没变,高

纬降低,B项错误;图一显示,单位渔区面积渔获量厄尔尼诺年每天约1〜2.1吨,拉尼娜年每天约为1.3〜

4.6吨,与厄尔尼诺年相比,拉尼娜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获量相对增加,C项正确、D项错误。

2020年9月〜2021年5月出现了拉尼娜现象,2021年夏季拉尼娜现象又出现了,因此有人称2021年是

个双峰拉尼娜年。这也意味着2021年冬季气候反常现象更加频繁,极寒和极暖的现象增多,冷热交替变化

大的气候对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生物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下图为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图(2021年9月)。

据此完成10-11小题。

50°N

40°N

30°N

20°N

10°N

10°S

20°S

30°S

40°S

50°SW2F注7

0。

。。0

。08

190000

寸9

00IZ289

I一I

-2-1.5-1一0.50.511.52

10.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赤道附近的海一气相互作用发生异常,表现为()

A.东南信风势力减弱

B.西太平洋赤道海域比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水位低

C.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偏高

D.西太平洋沿岸的澳大利亚降水增多

11.双峰拉尼娜年,对我国气候的可能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①双峰拉尼娜年意味着我国整个冬天都会特别冷

②冬季寒潮的强度可能增加,出现极端低温

③冬季我国南北方气压差变小

④我国冬季风势力变强,寒潮出现的频次增加

⑤夏季我国南方地区受到热带风暴或台风的影响可能增强

⑥夏季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气温偏低

A.①②④B.③⑤⑥

C.①③⑥D.②④⑤

【答案】10.D11.D

【解析】第10题,造成拉尼娜现象的原因是东南信风强盛,在其吹拂下,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深层海水上泛

造成表层海水温度较低;东太平洋赤道海域的海水被推向了西太平洋,导致表层温度较高的海水堆积到了

西太平洋及其附近海域,这使得那里的水位要比东太平洋赤道海域高;拉尼娜现象出现以后,西太平洋赤

道及其周围地区水温偏高,更容易形成向上蒸发的热气流,形成低气压,增加西太平洋沿岸的澳大利亚的

降水。

第11题,拉尼娜现象的到来并不一定意味着整个冬天都会特别冷,而是寒冷天气出现的概率较大。拉尼娜

现象主要意味着气候和天气的反常现象增多,可能出现极暖和极寒的天气现象。拉尼娜现象出现以后,西

太平洋赤道及其周围地区海温偏高,更容易形成向上蒸发的热气流,促成了热带和温带低压的出现,地球

上气流的运动方向都是由高压区向低压区,容易引起高纬度地区的冷高压向着低纬度地区的低压区前进,

在我国就表现为寒潮的出现,一般是来自极地和西伯利亚以及蒙古高原上的冷高压造成的寒风频繁影响南

方,带来大风降温和雨雪霜冻天气,通常还会出现极端低温。从东太平洋被吹拂到西太平洋的温暖海水会

使得沿海一带气温偏高,而且有可能进一步向内陆推进,导致内陆地区气温偏高,而且这一带温暖的海水

很容易形成热带风暴或台风,向内陆推进时外围气流挟带的水汽也常会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在我国南

方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Nino3.4指数是指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某区域(5。5〜5。犯17(FW〜120。\¥)的平均海温距平,是中国气象

局国家气候中心判定拉尼娜事件出现的主要指标。3月滑动平均Nino3.4是指连续三个月海温指数的平均

值。下图示意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2017年9月〜2022年2月月平均Nino3.4指数和3月滑动平均Nino3.4

指数统计图。读图,

12.据图可知,2021年冬季我国浙江省()

A.气温偏高B.气温偏低

C.油菜成熟提前D.台风频次增多

13.若2022年夏季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则下列可能发生的是(

A.我国台风登陆次数增多B.澳大利亚东部发生洪灾

C.印度尼西亚发生森林火灾D.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

【答案】12.B13.C

【解析】第12题,据图可知,2021年北半球冬季出现了拉尼娜现象,此时赤道太平洋东部异常降温,西部

异常增温,亚欧大陆东部南北气压差增大,冷气团南下次数增多且强度增大,浙江省气温偏低;冬季气温

偏低,油菜成熟滞后;浙江省台风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

第13题,厄尔尼诺年份,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西太平洋海水降温,我国台风登陆次数减少;澳大

利亚东部和印度尼西亚降水减少,易发生旱灾和森林大火;秘鲁渔场由于水温升高,上升流减弱,下层海

水中的无机盐类等营养成分涌向海面大大减少,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秘鲁渔场渔获量减少。

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区(西经120°至西经170°、南北纬5°之间的

区域)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低于常年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拉尼娜状态。下图为2018年1月〜2021

年12月关键区海表温度距平图。据此完成14-15小题。

14.据图可知()

A.2018年以拉尼娜状态为主B.2019年以厄尔尼诺状态为主

C.2020年厄尔尼诺状态最典型D.5〜9月多出现拉尼娜状态

15.2021年初,赤道附近()

①中东太平洋下沉气流增强②中东太平洋低纬信风增强

③印度尼西亚可能发生旱灾④秘鲁西部沿海上升流减弱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14.B15.A

【解析】第14题,2018年关键区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常年0.5℃,以厄尔尼诺状态为主,A项错误;

2019年关键区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常年0.5℃,以厄尔尼诺状态为主,B项正确;2020年关键区海表

温度连续3个月低于常年0.5℃,以拉尼娜状态为主,C项错误;除2020年外其余年份5~9月没有进入拉

尼娜状态,D项错误。

第15题,2021年初,关键区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低于常年0.5°C,以拉尼娜状态为主,太平洋中东部海水

异常变冷,下沉气流增强,①正确;低纬信风增强,②正确;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

东部等地降雨偏多,③错误;秘鲁西部沿海上升流增强,④错误,故选A项。

巴拿马海道(下图)曾是连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通道,但在构造运动作用下逐步关闭。有专家认为海

道关闭会改变大西洋海水的运动和性质,进而阻碍北半球冰期的开始。完成下面16-17小题。

16.海道关闭后,图示海域会发生的变化有()

A.甲海域温度降低B.乙海域海雾减少

C.丙海域盐度升高D.丁海域密度降低

17.专家认为海道关闭会阻碍北半球冰期开始的原因是()

A.北半球蒸发减弱B.南下寒流势力增强

C.北半球降雪增多D.北上暖流势力增强

【答案】16.C17.D

【解析】第16题,巴拿马海道的关闭切断了赤道及南大西洋海水进入太平洋的通道,导致这些海水转变方

向向北流动,壮大了原有向北流动的洋流,故丙墨西哥湾暖流增强,丙海域盐度上升,C正确;向北暖流增

强,甲海域温度有所上升,A错误;乙海域位于高纬度地区,暖流增强使其海雾增多,B错误;海道关闭对

原南大西洋洋流影响较小,丁海域密度变化小,排除D。故选C。

第17题,巴拿马海道的关闭切断了赤道及南大西洋海水进入太平洋的通道,导致这些海水转变方向向北流

动,壮大了原有向北流动的洋流,北上暖流势力增强,加强的大洋环流将更多来自低纬度的暖湿水汽输送

至北半球高纬地区,将更多的热量带到这些地区,增加的热量会融化冰盖,可能会阻碍北半球冰期的开始,

D正确;北上暖流势力增强,可能会使北半球蒸发增强,南下寒流势力减弱,气温升高,降雪比重可能会

下降,ABC错误。故选D。

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数据指出,从2023年5月到11月,关键海区Nino3.4的水温指数连续6个月超标。

当关键海区Nino3.4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低于气候平均状态0.5℃时,即进入厄尔尼诺/拉尼娜状态。下

图为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关键海区Nino3.4指数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18-19小题。

18.最可能处于厄尔尼诺状态的是()

A.2018年3〜8月B.2019年2〜5月

C.2021年4〜8月D.2023年1〜4月

19.2023年5〜11月出现的现象是()

A.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

B.东南信风增强,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降温

C.东南信风增强,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

D.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降温

【答案】18.B19.A

【解析】第18题,材料“当关键海区Nino3.4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低于气候平均状态。.5℃时,即进

入厄尔尼诺/拉尼娜状态”,可知当关键海区Nino3.4海表温度连续3个月高于气候平均状态0.5℃时,即进

入厄尔尼诺状态,由图可知,2018年3〜8月低于平均状态,不会发生厄尔尼诺,A错误;2019年2〜5月

已经连续3个月高于气候平均状态0.5℃,会发生厄尔尼诺,B正确;2021年4〜8月低于平均状态,不会

发生厄尔尼诺,C错误;2023年1〜4月低于平均状态,不会发生厄尔尼诺,D错误;故选B。

第19题,结合所学知识,厄尔尼诺现象是东南信风减弱,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的现象;拉尼娜现象

是东南信风异常增强,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大幅降低的现象。由图可知2023年5~11月已经连续3个月

高于气候平均状态0.5℃,发生了厄尔尼诺,会发生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现象,

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日本海平均水深约1350米,其西部沿岸海域在冬季常有海冰形成。在末次盛冰期(距今约21-18千年

期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的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再次变冷,同时东亚

冬季风增强;距今约11-9千年期间,东亚夏季风显著增强.图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据此完

成下面20-21小题。

20.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

A.上、下层水体交换减弱B.海水潜热释放增加

C.表层海水盐度急剧降低D.表层海水扰动增强

21.距今约11〜9千年期间,日本海南部海域()

A.来自大陆的风沙沉积物增加B.表层海水生产力提升

C.与相邻外海的海面高差减小D.受对马暖流影响减弱

【答案】20.A21.B

【解析】第20题,由材料“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气候变冷,冬季风势力增强”可知,日本海西部近

岸海域表层海水冷却,形成海冰,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减小,上、下层水体交换减弱,A正确;海水温度

下降,蒸发减弱,海水潜热释放减少,B错误;北部海域结冰,寒流减弱,表层海水盐度升高,C错误;近

岸海水结冰,表层海水扰动减弱,D错误。故选A。

第21题,由材料“距今约11〜9千年期间,东亚夏季风显著增强”可知,全球气候变暖,来自大陆的风沙

沉积物减少,A错误;表层水温升高,光合作用加强,海水生产力提升,B正确;陆地入海径流增多,与相

邻外海的海面高差加大,C错误;夏季风显著增强,对马暖流与夏季风一致,对马暖流影响增强,D错误。

故选Bo

气象学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分别称为“入梅”和“出梅”。下图为浙江省2010—2019年出入梅日期及

梅雨期间雨量图(横条的左端表示入梅日,右端表示出梅日,长度表示梅雨持续的时长)。浙江省平均每

年6月10日入梅,7月10日出梅,年均梅雨量为301mm。据此完成下面22-24小题。

22.由图可知,浙江省()

A.梅雨持续时长呈增加趋势B.梅雨期间的日降水强度都不大

C.出入梅日期年际变化大D.梅雨量与入梅早晚呈正相关

23.通常情况下()

A.入梅偏晚时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偏南

B.入梅偏早时雨带北侧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

C.出梅偏晚时雨带南侧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

D.出梅偏早时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偏南

24.出现入梅晚的时候,会出现()

A.西太平洋阴雨绵绵B.东太平洋温度低于多年均值

C.索马里暖流被减弱D.南方涛动指数回升至正值

【答案】22.C23.A24.B

【解析】第22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2010-2019年期间入梅和出梅的日期有很大的差别,说明出入梅的

年际变化大,C正确;梅雨时长并未出现持续增加的趋势,A错误;2011年持续时间较短,但是降水总量

较大,说明降水强度较大,B错误;梅雨量与入梅早晚没有多大的关系,降水量主要取决与夏季风从海洋带

来的水汽含量,D错误。故选C。

第23题,结合所学知识,入梅偏晚,说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较弱,此时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偏南,A

正确;入梅较早,说明在雨带南侧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B错误;出梅偏晚,说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

势力较弱,此时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雨带停留时间较长,C错误;出梅偏早,说明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

此时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偏北,D错误。故选A。

第24题,入梅偏晚,说明暖湿空气势力不足,此时存在一种情况,是由于冷空气势力较强,且频繁南下对

西太平洋副高进行打击,使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在正常的梅雨时间难以将水汽较为稳定的向北输送到

浙江附近,若冷空气势力较强,则说明此时赤道低压较强,对来自高纬的陆地冷空气的吸引强度大,而赤

道低压强度大,则说明赤道暖流输送的热量多,东太平洋的寒流较强,故此时出现拉尼娜现象,东太平洋

温度低于多年均值,B正确;西太平洋覆盖范围广大,不可能整体上都出现阴雨绵绵的情况,A错误;若出

现拉尼娜现象,赤道低压增强,对来自陆地的东北风吸引力加强,则索马里暖流增强,C错误;当南方涛动

指数持续呈现负值时,表明该年有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如果南方涛动指数持续呈现正值,则表明有拉尼

娜现象。南方涛动指数回升至正值,说明此时厄尔尼诺现象即将结束,与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情况不符,D

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8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洋与大气之间有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海冰的形成对其影响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

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海水结冰需要三个条件:①气温比水温低;②水温低于冰点;③海水中有

悬浮微粒、雪花等杂质凝结核。渤海由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

五部分组成,平均水深18米。下图示意2010年2月13日渤海海冰分布图。

118°E122°E

(1)从气象角度分析冬季渤海有利于海水结冰的条件。

(2)从海水的性质和海湾地形的角度,说明辽东湾几乎全部结冰的原因。

(3)简述海冰对海一气热交换的影响。

【答案】25.(1)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强劲偏北大风和严重降温的影响,使得渤海海水温度低;当海水

温度低于海水冰点时凝结成海冰;冬季常伴有降雪,雪花作为凝结核。

(2)冬季寒冷空气南下,纬度较高,气温低,海水温度低于冰点就结冰;北部河流淡水注入,使海水盐度

低,易结冰;全部位于大陆架,海水浅易结冰;海湾狭窄,海域封闭,受陆地影响大,降温快且流动性差,

容易结冰。

(3)海冰的反照率大,反射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使到达海洋的太阳辐射显著减少。海冰的存在减少了海

洋向大气的热量输送,海冰使海水传导对流到大气的热量减少;海冰使海洋的蒸发失热减少。

【解析】(1)海水结冰需要三个条件:①气温比水温低;②水温低于冰点;③海水中有悬浮微粒、雪花等

杂质凝结核。冬季,受欧亚大陆西伯利亚寒冷气流南下的影响,环渤海地区经常遭受强劲偏北大风和严重

降温的影响,并常常伴有降雪,使得渤海海水温度显著低于相同纬度处的开阔水域温度。当海水温度低于

海水冰点时,就会凝结成海冰。水中有雪花等杂质作为凝结核。悬浮微粒不属于气象角度。

(2)海水的性质主要是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辽东湾冬季遭到冷空气南下的持续影响,且纬度高于其他两海

湾,气温低,海水温度低于冰点就结冰。北部辽河等河流淡水注入,使海水盐度低,易结冰。海湾的地形,

海底地形为大陆架,海湾封闭,东西距离较近。渤海全部位于大陆架,辽东湾位于大陆架浅海,海水浅易

结冰。海域封闭,流动性差,且海湾狭窄,受陆地影响大降温快且容易结冰。

(3)海一气热交换通过收入与支出实现,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通过湍流和蒸发实现。海冰的反照率

大于海水,反射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使到达海洋的短波辐射显著减少。海冰的存在减小了海洋向大气的

热量输送,一方面海冰使海一气间的传导对流热交换强度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海冰使海洋的蒸发失热减小。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极放大效应指的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升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的现象。白令海位于太平洋的

北部边缘,在阿拉斯加、西伯利亚和阿留申群岛的环抱之中,北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近年来,白令

海海冰面积显著减少,对北极地区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下图为白令海地理位置示意图。

(1)简述白令海北部易形成海冰的自然条件。

(2)从海一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白令海海冰消退促进北极放大效应的原理。

(3)说明全球大规模海冰融化对小岛国国家安全的不利影响。

【答案】26.(1)白令海北部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弱,海水获得的热量少;白令海北部位于高纬度地区,

冬季受到来自高纬的寒冷气流影响,气温低;北冰洋通过白令海峡与白令海相连,北冰洋的浮冰和冰山对

海水有降温作用,使得白令海北部更容易形成海冰。

(2)海冰大面积消融能够引起局地海域反射率降低,致使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海水吸收的热量导致海

水升温,海洋以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将太阳辐射能传输给大气,促进北极放大效应。

(3)丧失生存空间;加剧资源危机;加剧自然灾害;生存环境恶化;环境难民;政治冲突。

【解析】(1)本题涉及到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影响温度的因素有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因素、洋流等,

白令海北部易形成海冰说明温度低,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纬度因素:白令海北部位于高纬度地区,太阳

高度角较小,导致太阳辐射相对较弱。因此,海水接收到的太阳热量较少,温度较低,易于结冰。寒冷气

流:在冬季,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流会频繁影响白令海北部,这些冷空气使得海面温度进一步降低,

增加了结冰的可能性。海洋流动:北冰洋通过白令海峡与白令海相连,北冰洋的浮冰和冰山随着洋流进入

白令海,这些寒冷的浮冰和冰山对海水有降温作用,使得白令海北部更易结冰。

(2)结合所学知识:海气相互作用之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一一1.海洋通过长波辐射和蒸发潜热向大气提供热

能。2.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3海洋对气温有调节作用。4.海洋对大气的温室效应有缓解作用。

材料“北极放大效应指的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升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的现象”,所以本题答题思

路:白令海海冰消退,通过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使北极地区气温升高。白令海海冰消退,促进北极放大效

应,主要是与海洋通过长波辐射和蒸发潜热向北极大气提供热能有关。海冰大面积消融能够引起局地海域

反射率降低,致使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海水吸收的热量导致海水升温,海洋以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

将太阳辐射能传输给大气,促进北极放大效应。

(3)全球大规模海冰融化,海平面升高,小岛国被淹,生存空间丧失;淡水资源被污染,生存环境恶化,

环境难民增加;因为领土减少,对于领土的争端可能引发区域政治冲突;海冰融化,淡水资源减少,加剧

资源危机;海冰大面积融化,海面反射率降低,吸热能力大大增强,海水不断向大气中释放热量,全球气

候变暖,加剧自然灾害等。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平流海雾一般是暖气流受海面冷却,水汽凝结而成的雾;混合海雾一般是近海面水汽接近饱和的空气

与冷空气混合而产生的雾。受东亚大陆和热带海洋的交替影响,我国珠江口海域海雾频发,混合海雾和平

流海雾是其主要类型。研究表明,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及海气温差、大气层结等条件影响珠江口海雾的

形成和消散。下图为某次珠江口混合海雾发生时的大气环流形势,此时600〜1700米高度范围出现逆温现象。

下表为两类海雾相关气象数据。

海雾类型相对湿度(%)风速(m/s)风向海气温差(°C)

平流海雾88.53.1偏南-0.21

混合海雾90.82.2偏北0.54

(1)判断珠江口混合海雾形成的季节,说明其形成过程。

(2)绘制折线表示珠江口该次混合海雾发生时的气温垂直分布状况(3000米高度气温5℃)o

高度/m

3000--------T.........1.........r..........丁■;...:

2500...........-j....:....;.....:……1...;

2000..........1.........j....i.....L\...:

1500—1——i........?.........i--……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