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4月通州区2024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
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手工艺等类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教
育价值、传承价值。
目前,我国有43个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成为世界上拥有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一成就的
背后是历代非遗传承人的付出与努力。让非遗“活下来”“火起来”,关键要在培养传承人上下功夫。我国的非遗项
目令世人惊叹,而老祖宗的技艺一旦出现年龄、技术断层,就有失传风险。目前,很多珍贵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寥寥无
几且年事已高,如维吾尔族的传统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长歌,就因为传承人吐尔迪阿洪去世而面临失传的危险,幸运
的是文化部用老式录音机录下了长歌。传承人的培养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传承人不被认同、学历低、收入少等等。
过去,非遗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录像、录音等传统技术进行记录保存,如果遇到天灾人祸很多资料会损毁甚至遗
失。当前、数字技术为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非遗数字化是采用数字化的采集、储存、处理、展示、传播
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不仅仅是要对其进行抢
救性记录,更重要的是为其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有效传播打下坚实基础。只有在数字化后,非遗相关内容才有可能打破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实现网络传播。比如,传统工艺传承人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现技艺过程、宣传技艺品牌、接受产
品订单等。
(取材于孙发成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近年来,融合多种技术,利用教字化手段,助力非遗的存储、传播,使之呈现出了全新面貌。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新媒体,包括各类短视频软件、自媒体平台、社交网站、有声平台等使非遗传承环境发生显
著变化,非遗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数字智能技术的出现催生出自媒体新行业,不仅为更多普通民众提供
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且显著降低了文化传播成本。普通人借助一部智能手机便能完成对非遗的分享与传播,非遗在网
络平台上变得“触手可及”,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的数字动画作品,将非遗元素充分融入大众生活中,促进了非遗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当下流
行的MotionGraphics动画(简称MG动画),将电影语言、动画设计和平面设计等方面的技术进行整合,成为很多非遗
项目传播的新形式。
借助大数据技术对非遗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将非遗相关的文本、视频、图像等纳入传承数据库,对相关资料进
行加工存储和转换传播,完善非遗传承数据库,便于专家学者和后续传承进行研究学习。
数字技术还促进了AI(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传承、传播中的应用,AI以新的技术手段改变、重构非遗项目的传
承形态和传播方式。如传统蜀锦的绣稿必须依赖传承人的智慧和双手,而现在绣工随手拍摄一张照片,用AI制图技术
就可以转化为标准的绣稿。这与机械化、自动化等传统技术不同,传统技术主要替代人的体能,而人工智能则是替换人
的部分智能。其人机交互技术、智能识别技术、3D成像技术等可以逐步实现人机互动交流、重建非遗虚拟场景等功能,
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
(取材于赵慧颍、樊传果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既关乎非遗自身的发展,又关系到民族文化的血脉麝续。很多非遗都与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
有关,而随着时代变迁,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导致很多非遗项目丧失了生存的土壤。但是,随着数字化
时代的到来,我们可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3D数字化渲染等技术,赋予非遗艺术品年轻化、潮流化的呈现形式。
从2021年开始,数字藏品开发成为非遗数字化领域的热点。2021年非遗数字产品发售数量约456万份,总发行价
值超过1.5亿元。“敦煌飞天”和“九色鹿”等数字藏品尤其受到年较人的喜爱,一经发布,几乎“秒光”。
随着效字技术同非遗的有机结合,非遗的传播彻底突破了地域限制,借助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等全新的打开方
式,非遗IP在青年人群体中成为时尚。例如,某款游戏联合“天下第一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及3位苗族非遗传承人开
展深度合作,在剧情、建筑、服饰中加入苗族文化元素,让更多年轻人对非遗产生探究的兴趣,而来自中国古老的文化
精粹,也在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以数字时代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承下去,为年轻人打造了一个具有生活意义的共
同空间,让非遗重新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为传承人的年轻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今年全国两会代表提出将非遗项目传承纳入高校学历教育体系的提案,建议依托高校相关学科专业构建非遗
项目传承体系,解决传承人学历偏低的问题,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从而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中。
(取材于暖山、张洪铭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非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B.只要培养传承人上下功夫,非遗项目就会得到传承和发展。
C.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因为收入少、学历低而不被大众认同。
D.数字技术对于非遗的记录和有效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数字技术助力非遗传播的一项是()
A.乔家手工皮艺传人通过短视频直播销售皮艺包。
B.扬州漆器通过MG动画呈现非遗工艺的制备过程。
C.使用普通相机随手拍摄蜀锦绣工制作的绣稿。
D.将手绘团扇传人的技艺等信息用大数据存储传播。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式录音机录制的十二木卡姆长歌在自媒体平台播放以传播非遗。
B.传统工艺传承人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现技艺过程,引发民众对非遗的关注。
C.数字新媒体和数字动画等技术为非遗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
D.大数据技术能使损毁、遗失的非遗项目的图片、文字等得以复原重现。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产、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很多非遗项目没有得到传承。
B.虚拟现实等技术使非遗艺术品的呈现形式趋向年轻化、时尚化。
C.2021年很多数字藏品销售火爆,产品一经发布几乎被抢购一空。
D.非遗传承纳入高校学历体系,解决了传承人学历偏低的问题。
5.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数字化技术在非遗的保护、传播和传承方面的作用。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治国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
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心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
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
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
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
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
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借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
佣矣。秋余以五,春祟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
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徒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等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膜虚而
民无积,农夫以学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
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
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
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用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
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
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
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日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
也。粟者,王之本事也,入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取材于《管子》)
【注】末作文巧:指套侈性的工商业,华而不实的奢侈品的制作。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治国常富治:治理
B.五谷之所蕃熟也蕃:多,丰收
C.农夫以粥子者粥:同“鬻”,卖
D.故天下之民归之归。归附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奚以知其然也是以善为国者
B.耐乱国常贫则民不恶也
C.凡为国之急者今为末作奇巧者
D.此务粟之功也治国之道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越过上级违反禁令是难以治理的
B.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这样百姓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
C.则民倍贷以取佣矣
那么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高利贷来雇人(浇地)
D.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年终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生活富裕,就会减少犯罪行为,便于社会治理。
B.前代君王采取不同政策,根本目的是实现国富民强。
C.采用严刑峻法惩治百姓的外逃行为,效果并不好。
D.黄河、汝水一带粮食产量高,但如今,农民却难以度日
10.根据第二、三、四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先王“除害兴利”的措施。
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棘子成日:“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日:“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耨山犹犬羊之鞫。”(《论语•颜渊》
③文灭质,博溺心⑵,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
注释:[1]羁(kud):去毛的鲁皮。[2]博溺心:广博的俗学淹没了天然的心性。
(1)请解释材料①中“文”“质”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分别写出棘子成、子贡和庄子对文与质二者关系的不同认识。
(3)请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从棘子成、子贡和庄子的“文质”观中任选一种谈谈你的认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赋傅岩叟悠然阁①
率弃疾
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悠然政②须两字,长笑退之诗③。自古此山元有,何事当时才见,此意有谁知。君起更
斟酒,我醉不须辞。回首处,云正出,鸟倦飞。重来楼上,一句端的与君期。都把轩窗写遍,更使儿童诵得,归去来
兮辞。万卷④有时用。植杜且耘籽。
注释;①此词作于词人闲居弧泉期间。傅岩叟:辛弃疾之友。悠然阁:傅岩叟庭院中的亭阁。②政;同“正”。③
退之诗:指韩愈写的《南山诗》,状南山奇景,极力铺张雕绘。④万卷;指辛弃疾向朝廷提出抗金建议的《美芹十论》
等作品。
12.以下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岁”二句,起笔便称赞千百年来只有陶渊阴真正领会与菊为伴的深意。
B.“悠然”二句,借“悠然”二字笑韩愈不识南山的真正妙处,巧妙点题。
C.“自古”三句,写南山一直,词人对陶渊明没能及早领悟其意深感遗憾。
D.“万卷”二句,表明作者既希望有朝一日能被重用,也流露出归隐之意。
13.以下对本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酒”在古诗词中有自由洒脱、排解忧愁等意蕴,本词取其借酒浇愁之意。
B.“云正出,鸟倦飞”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都表现出闲适的一面。
C.本词围绕“悠然”二字,上阕描写南山之景,下阕抒发对南山的向往之情。
D.不同于作者一贯的慷慨悲壮的豪放词风,本词读来细腻缠绵,有婉约风格。
1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这种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1)在《李凭箜篌引》中,李贺运用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渲染出乐曲的震撼与美妙:“女娟炼石补天处,石
破天惊逗秋雨。,。”
(2)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记述与亡妻梦中相见的场面:“小轩窗,正梳妆。,
感人至深,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3)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即把他人当作镜子,无论其“贤与不贤”,于己皆有益处。
可见唐太宗深知《论语》中“,”的道理。
(4)孟子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探究庄宗的成败之迹,也得出了类似的
结论“,”。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大块假我以文章画
读懂长江很难。我沿江采风时,特别感兴趣的是荆楚大地、江汉平原。在我看来,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意义大于地
理意义。
荆楚大地到处是古典的诗意古典的浪谩。到处流淌着楚文化的幽香,散发着历史的芬芳。荆州是古战场,《三国演
义》有八十回故事讲到荆州。历史把一个个鲜活、生动、惊心动魄的故事交给荆州来演绎,这是对它的信赖与偏爱。抚
摸着古城墙黛色厚重的古砖,你会感到历史论桑,岁月悠长,兴旺与衰败,崛起与沉沦,刀剑与诗歌,废墟与鲜花……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人无边的遐想。
荆州的古城墙、城楼和张居正故居等,固然令人流连忘返,但最值得留恋的是荆州博物馆,它不仅盛载荆楚的历
史,更富有文化艺术的辉煌。博物馆展厅里挤满了历史文物和人文景观,有石器、陶器、青铜器……这里既有丰富的生
活用品,又有种类繁多的生产工具。物老生精,那些青铜器有着富于地方特色的美丽纹饰,如云纹、圆圈纹、S形纹等,
其审美意识,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这些古物传递着一个文明古国的精气神——人文精神和生命气场。依稀看
到那些古物身上还闪烁着不熄的生命之火,我仿佛听到古人的脉搏跳动,触摸到古人的体温,看到战国七雄之一的楚
地的阜盛,楚韵的精致,楚风的浓郁....
另一个展厅里还展览着一架国之重宝——编钟。那编钟是青铜器中的菁华,拂去历史的尘埃,依然跃动着生命的
激情。它竟然能奏响现代旋律,音质清脆,音律动人,透露出古代楚宫的症容华责、富丽堂皇,也夹杂着漠漠的苍凉。
我在影视资料里欣赏到楚人的歌舞和被孔子称道的迷人的“韶乐”,人们舞起来,如疾风、如迅雷,热烈而急促。歌舞
动作夸张,自由放达,充满男性的力感、女性的健柔,既彰显着男性肌腱的坚实,也突出着女性体态的丰满。其生命力
之强旺,精神之狂放,既有巫楚文化的丰采神韵,又传递出悲壮苍凉的远古气息。
在展厅里游览巡视,就像穿越时空,在历史的长河里畅游。你会寻到“毁家纾难”“高山流水”“曳尾泥涂”等
成语和典故的影子。这是古代楚人演绎的生活的光彩篇章,这是楚人理性的诗,他们借用寓言的外衣珍藏着人生哲学
和真理内核。
鲁迅所说的“民族魂”来自一种深邃的“精神诗性”。屈原以他的“精神诗性”,烛照楚国人精神上的荒寒。
屈原放逐,从庙堂之高,流落到江湖之远,独醒、独愁、独身、孤影,只好放歌长啸,一吐胸中郁垒。他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在想象中目登九天,亲历八极,与天共语,与神对话。他遨游青天碧落,“朝发朝于天津兮,夕于至乎西
极”,值此漂泊之际,又有“九歌”“韶舞”以娱耳,一时得以解脱自身痛苦。一个陷入疯狂的爱国诗人,泪满眶,愁
满面,怒满腔,只好长歌当哭,向天倾诉……传说,屈原作《山鬼》篇成,四处山野忽然啾啾号啸,"雷填填兮雨冥冥,
猿啾啾兮次夜鸣”,多么悲凄的气氛啊!声闻十里外,草木皆篓死,真是惨动天地!
公元前六世纪,楚文化已经成熟,东周时期,楚文化直接影响到了蜀地……
长江出三峡进入宜昌,江面顿时变阔,浩瀚的江流,无边的原野,苍茫的云天。所以李白兴奋地歌赞道:“山随平
野尽,江入大荒流。”汉江清澈碧绿,悠悠静静地流入长江。江水不浮不躁,不嚣张,江面一层层波纹圆润而浪漫,大
度从容。谁知,这里却处处是古战场,刘邦曾以汉中作根据地,征战万里,统一中国。三国时代,又是蜀汉重要战略基
地。汉水是半部《史记》:它记着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它见过补天的女娟,追日的夸父;它见过填海的精卫....
后来,炎帝来了,黄帝来了,少昊、颛顼……这是一条奔流不息、从未断流的文化之水。
那是一个夏天,我在江汉平原采风,晚上坐在汉水岸边,空中明月一轮,群星璀璨,月色皎洁,大地苍茫,一川汉
水浩浩荡荡。太空“星汉”与大地“水汉”相映。《诗经》的《采薇》写的就是汉江。我由汉江想到汉中,由汉中想到
汉王,由汉王想到汉朝——四百年汉王朝耸立在二十六史之上,一个以“汉”字称谓的民族堂堂正正出现在华夏大地。
唐宋元明清,朝代更替,历史演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古老的汉语,古老的汉字,古老的汉文化,古老的民族精神依
然延续,发展下去,生机勃勃,辉辉煌煌。
多年来,我走遍长江南北,借此努力写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长江之书——“大块假我以文章”,我要写出
自然的长江,历史的长江,人文的长江,更要写出我心中的长江,民族精神的长江。
(取材于郭保林的同名散文)
【注】题目出自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大块,大自然。假,赐予。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会感到历史迨拳沧桑:世事变化大
B.那编钟是青铜器中的菁华菁华:最精美的部分
C.悝腹楚国人精神上的荒寒烛照:指光亮微弱
D.江水不浮不躁,不靠能嚣张:汹涌澎湃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大块假我以文章”富有新意,文中指长江给予了我诗意和创作灵感。
B.第七段写凭吊屈原,作者将深沉的情感发而为诗,气势恢宏,感人至深。
C.本文多处引用诗文,使语言含蓄典雅,富有感染力,增加了作品的文化色彩。
D.作者追寻长江流域庄严壮阔的历史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颇具气韵与哲思。
18.文章开篇写道:“在我看来,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意义大于地理意义。”其中的“历史文化意义”表现在哪些地
方?请概括说明。
19.郭保林的散文被誉为“诗人、作家的文化大散文”。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语言基础运用(共6分)
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北京作为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博物馆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②得益于北京在地理、历史、文化
上的优势,”博物馆之城”的建设一起步就迈上了新台阶。③过去一年,北京文博领域收获颇丰:新增11家备案博
物馆,27家“类博物馆”挂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④据了解,2024年,“馆城融合”是北京正在推进
的项目,博物馆和城市融合得更紧密,和人们的生活融合得更密切。⑤学生可以在博物馆里上课,博物馆也可以“走
进“社区、车站,让人们随时随地感受“博物馆之城”的氛围,最终北京打造成一座“全域活态博物馆”。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中的成语“得天独厚”使用恰当。
B.③句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结构是一致的。
C.④句中“据了解”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冒号”。
D.⑤句中画横线的语句没有语病。
(2)不改变句意,请用“之所以”改写②句,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1.两会期间,“中小学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的提案引发了广泛关注。对这一提案,你有何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
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2.社区将举办老物件展览活动,拟向社区居民征集相关展品。请你围绕“凝结历史记忆,感受家乡变迁”这一主题,
写一则展品征集启事。要求:语言简练,主题明确,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3.请以“闪亮的日子”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
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4.根据要求作文。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规劝道:“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老子也曾提醒世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即使到了今天,古人的智慧仍有借鉴意义。
请以“慎终如始”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25.根据要求作文。
每一个岗位上的坚守,有着独特的价值;每一滴辛勤挥洒的汗水,散发着别样的味道。
请以“别样的味道”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2024年4月通州区2024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
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手工艺等类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教
育价值、传承价值。
目前,我国有43个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成为世界上拥有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一成就的
背后是历代非遗传承人的付出与努力。让非遗“活下来”“火起来”,关键要在培养传承人上下功夫。我国的非遗项
目令世人惊叹,而老祖宗的技艺一旦出现年龄、技术断层,就有失传风险。目前,很多珍贵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寥寥无
几且年事已高,如维吾尔族的传统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长歌,就因为传承人吐尔迪阿洪去世而面临失传的危险,幸运
的是文化部用老式录音机录下了长歌。传承人的培养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传承人不被认同、学历低、收入少等等。
过去,非遗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录像、录音等传统技术进行记录保存,如果遇到天灾人祸很多资料会损毁甚至遗
失。当前、数字技术为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非遗数字化是采用数字化的采集、储存、处理、展示、传播
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不仅仅是要对其进行抢
救性记录,更重要的是为其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有效传播打下坚实基础。只有在数字化后,非遗相关内容才有可能打破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实现网络传播。比如,传统工艺传承人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现技艺过程、宣传技艺品牌、接受产
品订单等。
(取材于孙发成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近年来,融合多种技术,利用教字化手段,助力非遗的存储、传播,使之呈现出了全新面貌。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新媒体,包括各类短视频软件、自媒体平台、社交网站、有声平台等使非遗传承环境发生显
著变化,非遗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数字智能技术的出现催生出自媒体新行业,不仅为更多普通民众提供
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且显著降低了文化传播成本。普通人借助一部智能手机便能完成对非遗的分享与传播,非遗在网
络平台上变得“触手可及”,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的数字动画作品,将非遗元素充分融入大众生活中,促进了非遗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当下流
行的MotionGraphics动画(简称MG动画),将电影语言、动画设计和平面设计等方面的技术进行整合,成为很多非遗
项目传播的新形式。
借助大数据技术对非遗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将非遗相关的文本、视频、图像等纳入传承数据库,对相关资料进
行加工存储和转换传播,完善非遗传承数据库,便于专家学者和后续传承进行研究学习。
数字技术还促进了AI(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传承、传播中的应用,AI以新的技术手段改变、重构非遗项目的传
承形态和传播方式。如传统蜀锦的绣稿必须依赖传承人的智慧和双手,而现在绣工随手拍摄一张照片,用AI制图技术
就可以转化为标准的绣稿。这与机械化、自动化等传统技术不同,传统技术主要替代人的体能,而人工智能则是替换人
的部分智能。其人机交互技术、智能识别技术、3D成像技术等可以逐步实现人机互动交流、重建非遗虚拟场景等功能,
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
(取材于赵慧颍、樊传果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既关乎非遗自身的发展,又关系到民族文化的血脉麝续。很多非遗都与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
有关,而随着时代变迁,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导致很多非遗项目丧失了生存的土壤。但是,随着数字化
时代的到来,我们可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3D数字化渲染等技术,赋予非遗艺术品年轻化、潮流化的呈现形式。
从2021年开始,数字藏品开发成为非遗数字化领域的热点。2021年非遗数字产品发售数量约456万份,总发行价
值超过1.5亿元。“敦煌飞天”和“九色鹿”等数字藏品尤其受到年较人的喜爱,一经发布,几乎“秒光”。
随着效字技术同非遗的有机结合,非遗的传播彻底突破了地域限制,借助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等全新的打开方
式,非遗IP在青年人群体中成为时尚。例如,某款游戏联合“天下第一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及3位苗族非遗传承人开
展深度合作,在剧情、建筑、服饰中加入苗族文化元素,让更多年轻人对非遗产生探究的兴趣,而来自中国古老的文化
精粹,也在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以数字时代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承下去,为年轻人打造了一个具有生活意义的共
同空间,让非遗重新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为传承人的年轻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今年全国两会代表提出将非遗项目传承纳入高校学历教育体系的提案,建议依托高校相关学科专业构建非遗
项目传承体系,解决传承人学历偏低的问题,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从而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中。
(取材于暖山、张洪铭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非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B,只要在培养传承人上下功夫,非遗项目就会得到传承和发展。
C.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因为收入少、学历低而不被大众认同。
D.数字技术对于非遗的记录和有效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数字技术助力非遗传播的一项是()
A.乔家手工皮艺传人通过短视频直播销售皮艺包。
B.扬州漆器通过MG动画呈现非遗工艺的制备过程。
C.使用普通相机随手拍摄蜀锦绣工制作的绣稿。
D.将手绘团扇传人的技艺等信息用大数据存储传播。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式录音机录制的十二木卡姆长歌在自媒体平台播放以传播非遗。
B.传统工艺传承人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现技艺过程,引发民众对非遗的关注。
C.数字新媒体和数字动画等技术为非遗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
D.大数据技术能使损毁、遗失的非遗项目的图片、文字等得以复原重现。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产、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很多非遗项目没有得到传承。
B.虚拟现实等技术使非遗艺术品的呈现形式趋向年轻化、时尚化。
C.2021年很多数字藏品销售火爆,产品一经发布几乎被抢购一空。
D.非遗传承纳入高校学历体系,解决了传承人学历偏低的问题。
5.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数字化技术在非遗的保护、传播和传承方面的作用。
【答案】l.D2.C
3.D4.D
5.①对非遗进行抢救性的记录保存,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存储。②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网络传播,使非遗的传播
方式更加多元化。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促进非遗与现代文化接轨。③让更多年轻人对非遗产生探究的兴趣,让
非遗重新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为传承人的年轻化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发扬非遗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
传承价值,实现民族文化的血脉震续。
【导语】这三篇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和传承展开,强调了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材料一介绍了非遗
的定义、现状及传承人面临的困境,指出数字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路径。材料二详细阐述了数字技术在非遗传播
中的具体应用,如短视频、自媒体、大数据和AI技术等。材料三则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如何使非遗呈现年轻化、潮流
化,并提出将非遗传承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的建议。整体来看,三篇材料层层递进,全面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
中的多重作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是指与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错误,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
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
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手工艺等类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传承价值”可知,还包括表现形式本身,选
项以偏概全。
B.“只要……就”太过绝对。原文是“关键要在培养传承人上下功夫”。
C.“因为收入少、学历低而不被大众认同”错误,结合“传承人的培养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传承人不被认同、学
历低、收入少等等”可知,“学历低、收入少”与“不被认同”是并列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结合“普通人借助一部智能手机便能完成对非遗的分享与传播”可知,选项并未传播,不属于数字技术助力非遗传
播。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理解推断的能力。
D.“使损毁、遗失的非遗项目的图片、文字等得以复原重现”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过去,非遗主要通过文字、图
片、录像、录音等传统技术进行记录保存,如果遇到天灾人祸很多资料会损毁甚至遗失”“借助大数据技术对非遗信
息采集、存储、传播,将非遗相关的文本、视频、图像等纳入传承数据库,对相关资料进行加工存储和转换传播”,
可知损毁、遗失的图片、文字大数据技术不会再复原,是大数据技术自己采集、存储文本、视频、图像等,选项无中
生有,不合常理。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解决了”错误,结合“全国两会代表提出将非透项目传承纳入高校学历教育体系的提案,建议……解决传承人学
历偏低的问题,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从而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中”可知,这些都是设想,还未实
现,选项把未然变已然。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结合“借助大数据技术对非遗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将非遗相关的文本、视频、图像等纳入传承数据库,对相关
资料进行加工存储和转换传播,完善非遗传承数据库,便于专家学者和后续传承进行研究学习”可知,对非遗进行抢
救性的记录保存,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存储。
②结合“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不仅仅是要对其进行抢救性记录,更重要的是为其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有效传播打下坚实基
础。只有在数字化后,非遗相关内容才有可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实现网络传播”可知,打破时空限制,实
现网络传播,使非遗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促进非遗与现代文化接轨。
③结合“让更多年轻人对非遗产生探究的兴趣,而来自中国古老的文化精粹,也在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以数字时
代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承下去,为年轻人打造了一个具有生活意义的共同空间,让非遗重新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
方式,为传承人的年轻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可知,让更多年轻人对非遗产生探究的兴趣,让非遗重新成为一种生活习
惯和生活方式,为传承人的年轻化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发扬非遗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传承价值,实现民族文
化的血脉麋续。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治国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
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心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
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
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
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
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
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
佣矣。秋余以五,春果以束,是又借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
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徒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善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縻虚而
民无积,农夫以审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
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
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
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用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
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
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
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日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
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取材于《管子》)
【注】末作文巧:指套侈性的工商业,华而不实的奢侈品的制作。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治国常富治:治理
B.五谷之所蕃熟也蕃:多,丰收
C.农夫以粥子者粥:同“鬻”,卖
D.故天下之民归之归。归附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奚以知其然也是以善为国者
B,加乱国常贫顶民不恶也
C.凡为国之急者今为末作奇巧者
D.此务粟之功也治国之道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越过上级违反禁令是难以治理的
B.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这样百姓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
C.则民倍贷以取佣矣
那么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
D.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年终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生活富裕,就会减少犯罪行为,便于社会治理。
B.前代君王采取不同政策,根本目的是实现国富民强。
C.采用严刑峻法惩治百姓的外逃行为,效果并不好。
D.黄河、汝水一带粮食产量高,但如今,农民却难以度日。
10.根据第二、三、四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先王“除害兴利”的措施。
【答案】6.A7.D
8.A9.B
10.①禁止从事奢侈性工商业,鼓励开垦土地,增加粮食产量,使农民生活富裕。
②减轻农民赋税和徭役负担,让农民有充足的粮食积蓄。
③平衡农、土、商、工四个阶层的收入,引导农民专心从事农业生产。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管子》,主要论述了治国之道在于富民。文章通过对比民富与民贫的不同治理效果,强调
了富民的重要性。作者认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易于治理;民贫则危乡轻家,敢凌上犯禁,难以治理。文
章还指出,农业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提倡禁绝奢侈品制作,鼓励农耕,以实现国富民强。整体论述逻辑严密,观点明
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治”,治理得好。句意: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凭/介词,因为。句意: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
B.连词,表示并列/连词,表示转折。句意:乱国必然是穷的。/百姓都是不憎恶的。
C.动词,治理/动词,从事。句意:凡属于治国之急务。/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
D.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句意: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是治国的道路。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凌”,对抗。句意: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根本目的是实现国富民强”错误。由原文“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
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可知,前代君王法制、号令不同却都能称王天下,原因是国家富裕粮食多,但并没有说他们采
取不同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国富民强,只是在陈述一种现象及结果。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可知,禁止从事奢侈性
工商业,鼓励开垦土地,增加粮食产量,使农民生活富裕。
由原文“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
以取佣矣。秋余以五,春泉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
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可知,减轻农民赋税和徭役负担,让农民有充足的粮食积蓄。
由原文“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可知,平衡农、士、
商、工四个阶层的收入,引导农民专心从事农业生产。
参考译文:
治国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百姓富裕就容易治理,百姓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百姓
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百姓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
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较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
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
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
造,禁止了这些,百姓便无法游荡求食,百姓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百姓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
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因
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
作,以利于发展农业。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
维持自家生活。这样,百姓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
贫穷了。
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
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征课。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
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
贷。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因为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
和各种劳役放在一起。一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了。一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国君对逃跑的
人处刑也不能制止流民散失,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从嵩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中等年
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
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土、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
法互相超过。这样,农民专一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
生。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百姓又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
业。粮食,能吸引百姓;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所以,舜第
一次率民迁徙发展农耕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
令,而百姓都跟定他了。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百姓除害兴利,所以天下百
姓都归附他。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就是禁害于农业。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
国富,国富则百姓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以至于有所杀
戮,百姓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百姓贫困,贫困则轻视
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百姓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
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法令不能必行,禁律不能必止,出战不能必胜,防守不能必固,
这叫作寄生的君主。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
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棘子成目:“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日:“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髀川犹犬羊之鞫。”(《论语•颜渊》
③文灭质,博溺心⑵,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
注释:[1]春(kud):去毛的鲁皮。[2]博溺心:广博的俗学淹没了天然的心性。
(1)请解释材料①中“文”“质”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分别写出棘子成、子贡和庄子对文与质二者关系的不同认识。
(3)请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从棘子成、子贡和庄子的“文质”观中任选一种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文:外在修饰(华美、文采、形式、仪节等)。
质:内在本质,质朴。(2)棘子成重质轻文;
子贡认为文与质是皮与毛的关系,文是质的表象,质是文的内涵,文和质同等重要;
庄子认为文会损害到质。
(3)示例:子贡认为文和质同等重要。比如对待学习,既要努力学习各种学科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在素养,积
累“质”,也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外在的“文”的方面。又如在社交场合中,我们要以真诚的
内心对待他人,同时也要注意礼貌用语和得体的行为举止,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导语】这三则材料探讨了“文”与“质”的关系,分别来自《论语》和《庄子》。孔子强调文质兼备,子贡认为文
质相辅相成,而庄子则警示文过饰质会导致人心迷乱。三者观点各异,但都强调了文与质的平衡与重要性。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在材料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文”指的是外在的文采、礼仪等修饰,包括一个
人的文化素养、言行举止是否得体、是否符合礼仪规范等方面;
“质”指的是内在的质朴本质,包括人的品德、性情、内在的善良、真诚等品质。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棘子成的认识:棘子成认为君子只要有质就可以了,不需要文。在他看来,内在的本质品德才是最重要的,外在的文
采礼仪等都是多余的装饰。
子贡的认识:子贡反对棘子成的观点,他认为“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即文和质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就像虎
豹和犬羊去掉毛之后的皮革难以区分一样,如果没有文的修饰,君子的质也难以凸显出来。
庄子的认识:庄子认为“文灭质,博溺心”,即文饰浮华会毁坏质朴之风,广博的俗学掩没纯真的心灵。在庄子看
来,过度追求外在的文饰和广博的学问会让人陷入迷惑和混乱,无法回归本真的性情和最初的状态。庄子更强调保持
质朴的本质,警惕外在的文饰对人内心的干扰。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探究能力。
示例:从子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flash 课件教学课件
- 自愿放弃孩子协议书(2篇)
- 购买籽种合同范本(2篇)
- 高中技术《技术与设计II》课堂强化练习
- 节妇吟课件教学课件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短片创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数值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毕业论文(设计)-香榭美临住宅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深圳人民医院幕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致橡树》说课稿
- 注塑工艺卡片
- 2023年高考模拟三元思辨作文“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讲评课件
-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例谈课件(新)
- DB14∕T 1217-2016 粉煤灰与煤矸石混合生态填充技术规范
- 300MW锅炉专业检修规程
-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五
- 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ppt课件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 厦门大学考研细胞生物学本科生期末试题库
- 软岩隧道设计
- PEP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选词填空专题训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