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错题11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对叙事特征范畴理解不清目录01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易错原因——不理解叙事特征范畴、找不到答题切入角度02易错题例析03易错题攻略【攻略一】从“叙事线索”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攻略二】从“叙述人称”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攻略三】从“叙述视角”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攻略四】从“叙述方式”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攻略五】从“情节技巧”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攻略六】从“其它技巧”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04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是就小说的叙事特点进行评析。叙事特征是个大范围,实际上考题切入比较小。叙事特征主要包括:叙事人称、叙事视角、叙事方式、表现手法等。★易错原因——1.不理解叙事特征范畴2.找不到答题切入角度(201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呼兰河传(节选)萧红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要吃一片吗?”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答案]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答出任意3点即可)[解析]题干明确指出要求“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作者用它来展开情节,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一般会从人称、视角、叙述方法(顺叙、倒叙、补叙、插叙等)、叙述语言等角度来考查。具体到本题,从人称角度看,本文用了第一人称“我”,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从视角角度看,“我”是一个孩子,从孩子这样一个视角看世界,会更具童趣、童真;从叙述方法角度看,本文属于顺叙,按时间顺序行文,脉络分明,自然舒缓。需要注意的是,描写也是一种记叙性的陈述,本文中细腻生动的场景细节描写,如“我们”一家吃粘糕的细节,也是本文叙述上的一个亮点。从“叙述线索”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线索是贯穿小说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小说中的空间、时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1.线索类型以人物为线索如鲁迅的《孔乙己》,以“我”——咸亨酒店的一个“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事物为线索即所谓的“物线法”。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等。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即以“我”(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以空间、时间为线索如鲁迅的《社戏》以“看戏前—看戏—看戏后”的时间为线索。2.从“叙述人称”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类别特点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3.从“叙述视角”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1)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2)有限视角。“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4.从“叙述方式”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类别释义特点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平叙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从“情节技巧”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情节技巧特点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照应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能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6.从“其它技巧”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一些特定的小说,还有一些其它的叙事特征,主要有如下:叙事特征解释虚实交织、穿插“虚”指想象、梦境、回忆;“实”指现实。虚实交织、穿插可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避免平铺直叙,使结构更加灵活。历史小说中的“历史”与“虚构”“历史”指主要的故事情节及其中的主要矛盾、人物命运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不能对历史事实进行臆造和歪曲。“虚构”指对人物进行符合人物本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矛盾集中,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合理安排“历史”和“虚构”,可以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穿插新闻报道、访谈添加这些内容,可以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话体小说以对话为主体,使情节更加紧凑;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对话,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的言论隐含了作者的意图,易引发读者的思考。诗化叙述指小说的诗化倾向。诗性”特点有二,一是艺术层面上的“韵律美”,二是思想层面上的“哲思美”,亦即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统一。一、(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禹一声也不响。“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禹一声也不响。“我看大人还不知‘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3.(叙事特征评析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庙与僧汪曾祺我的行李已经由人先放在我要住的房间里去了,我就一直走到方丈室找“当家的”和尚。当家的早已经迎了出来。这个和尚整个可以用一个“黄”字括尽了。第一,他胖得很,说胖还不大对,应当说肉多得很。腮帮子坠坠的,脑后长平了又打了折,连上下眼睑都“厚夺夺的”。于是,我想,你总不能再不想起你自己上菜场买小菜的那段生活了。他从头到脚都是黄的。说真的,最唤起我的黄的印象的是他那双肥脚,我一辈子没见过那么黄的脚。他就从肿肿的脚踵一直黄上去。黄而发暗,不反光。——当然,我是主张胖也可以含在黄里的。当家和尚领我进了方丈室,把他两个猪眼睛摆在我面前。这真是一个“方丈”,不能更大。一张大床占去一半。后来一次当家的招呼一个老太婆“你怎么老不到庙里来坐坐”,老太婆说“你那个房子,哈巴狗都转不过身来!”她没有念过书,不知道有“厅事前不容旋马”这句话,她不是抄袭。和尚请我抽一支烟,他自己则呼呼噜噜吹起水烟袋。这个方丈室里充满各种气味。这些气味我并不陌生。我不能不抬起头来看看,因为我又辨出一种气味来了;果然,一大块咸肉挂在梁上!一颗琥珀色油珠正凝在末端,要滴不滴的。——我希望你对这块咸肉不要大惊小怪,像我当初一样。庙里还养得三口小猪,准备过年时卖去两只,留一只自己杀了吃呢。方丈室在正殿的旁边。殿上一般供着三世佛,有渔鼓磬钹。这殿上,在我住在庙里那么些日子之中,只有一次显得极其庄严,他们给一家拜梁皇忏[注]的那一次。庙里和尚一齐出动,还请来几个客僧,唱了好几天。屋上拖下长长的播,炉里烧起降香,蒲团上遮了帔垫,和尚像个和尚,庙像个庙,其余的时候只是那三尊佛冷清清坐着。早晨黄昏,有个小和尚做功课。一个人矮矮的跪在长凳上,点了香,看了油,敲磬三声,含含糊糊的念起来,不知甚么道理,听来颇觉哀楚。小和尚十一二岁。虽穿了和尚衣服,可是赤着脚。坐在屋里总听见他赤脚打在天井石板上拍拍的响。那是他跟一条狗闹着玩,或是他追黄狗,或让黄狗追他。虽然当家和尚说他淘气得很,常常打他。一挨打,他就伏在门口布袋和尚脚下悠悠的哭,只有过年那几天我见他兴奋过一阵子。外面许多孩子跑到庙里来滚钱,他也参加了,而且似乎赢了几个。庙里大和尚一共三个。当家的,二师父——乡下多叫他为二当家的,以小和尚口气,称之为二师父,还有一个,被称为能师父。所以有这么一个比较特别的称呼,是因为他不是在本庙出家的。听小和尚说,能师父不是这里的人,虽然因为在这庙里住了很久,说话已经与别的和尚一样,听不出外乡口音。这家伙衣服总是挺挺括括,腰是腰,缝是缝,哪怕是一件旧的,也称身合样。听说他还有个本领,是能够“飞铙”。这在盂兰会焰口中可以见到。是用两片大铙耍出许多花样,或让它在手指顶上的溜溜转;或哗啦啦掷向半天,用手或铙接住,反身背手,丢挡叉腰,百无一失。这能飞铙的和尚又必皆会吹笛拉胡琴,唱百种时调小曲。这和尚透着一股机灵鬼巧。若说他能不沾染甚么事情,教人不信。他如何会住到这么一个乡下小庙里来,就当有些缘故,绝不是普通行脚挂单。乡下法事少,长日清闲。当家的把几天来旧账画一画,算算离收租尚远,到殿上扬声叫能师父。能师父正用修脚刀修他左边脚掌的一片老皮子,心里正想,到时候了,怎么还……,一听那个像闷在木桶里的叫唤,即放下小刀,拂去脚皮,枕头下抽出一卷票子,挑了两张破烂的,回答一声“来了”。大殿上现成有吃饭桌子,不用搭。好,打牌了。其实村上两个闲汉照例来得正巧,庙里有一副二十年老麻将,骨子面子虽有些地方脱了节,用糯米饭粘过,粘过又脱,不过大家摸起来都顺手。我有时也去看看,当家的教我学学,说是“不难的。多用点脑筋就会了”。二师父若是回来,则牌桌上三个光头,二师父圆圆的,眉眼口鼻都无棱角,而且一脸是笑。二师父比能师父高大,没有当家的肉多,面色红润,额门发光。他穿得整整齐齐,一个纽子都不缺,当胸一挂大念珠,鞋底都是白的。他身上东西多半是杭州货。二师父回来,一家,应当说一庙,不,还是说一家吧,一家都欢喜。小和尚第一个奔出去又奔进来,手上一个包袱,包袱里有他的芝麻饼。能师父,当家的,都上二师父屋里去了,连那个老香火道人都兴冲冲去打洗脸水,二师父那条雪白的毛巾招他爱。二师父难得回来住几天。二师父另外“有”个庙,弄得很“得法”,春上才募了一个殿子,又给菩萨开了光。有一天,我正在庙后看小牛吃奶,小和尚来叫我。“哎,去看,二师父回来了。”二师父实在不比这个小牛好看,我说我不去。听说这回回来要住一阵,总要见到的。“哎,二师父把师母接来了!”这可实在有点出乎我意想之外。事情一晃就八九年了,我有时也想想。当家的大概总死掉了,我似乎看见他黄黄的坐在一口缸里。现在当家的应当是小和尚。能师父想是没有还俗,多半是离开到别处去了;至于二师父,他应该有两个儿子了。我还想知道那个小小院子如何了。院在殿后,迤东有两间屋,我住。有两个小门,可以关死,与外面隔绝,门上两行墨书:一人一世界,三邈三菩提。我闲常出来走走,则从另外一个圆门回来,经过三个小石塔,那是和尚的坟。院中夏天绿杨中知了极多,现在该落满一院桐叶了吧。桐叶落在我的屋瓦上哗啦啦响。我很怀念那个老香火道人,他须眉皆白,一腿筋疙瘩,终年在门前打草鞋,我没有听他说过一句话。若要坐船,招呼他,立刻给拿桨。船扁而小,通身漆成红色,坐到那里去,一望而知是庙里的。呵,才起水的鱼,多鲜的菱角。(本文原载于1946年10月14日上海《大公报》,有删改)[注]梁皇忏:佛家常用的超度忏法。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写了一段少年时期在庙中生活的所见所闻,文中的寺庙有着浓郁的世俗性和人间烟火气。B.小说用一个“黄”字概括了“当家和尚”的外在形象,既是其肤色特征,也是其体态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C.小说叙述了和尚们给一家拜梁皇忏的经过,念经过程极其隆重而庄严,似乎是寺中和尚做的唯一正事,目的是消除灾难,听来引人哀楚。D.二师父喜欢外出闯荡,时常带一些时髦货回来,自己又另外“有”个庙,最令人意外的是竟然结了婚,因此,“我”对他很是不屑。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太婆说“你那个房子,哈巴狗都转不过身来!”口语化的表述,非常符合农村老太的身份特征,生动地从侧面写出了方丈室的狭小。B.文中写小和尚和黄狗的玩闹,颇具童趣,体现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和尚该有的真实生活状态,属于文章的点缀之笔,与中心若即若离。C.文中对能师父“飞铙”技艺的描写可谓笔酣墨饱,不仅突出了能师父的“能”、寺中和尚的一人一面,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D.最后一段以猜想作结,构思精妙,既是对上文人物叙述的照应,也是对可能发生事件的推测,言辞中包含着对解除束缚的渴望。3.文中寺庙与寻常寺庙颇为不同,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4分)4.(叙事特征评析题)戏剧化叙事通常是指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放大,重点表达其中最具有戏剧元素的情节。有人认为,本文体现了汪曾祺的非“戏剧化”叙事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月下桨声韩少功雨后初晴,水面长出了长毛,有千丝万缕的白雾牵绕飞扬。一条小船近了,船上的一点红也近了。原来是一件红色上衣,穿在一个女孩身上。女孩在船边小心翼翼地放网。一个更小的男孩撅着屁股在船头划桨。我多次在黄昏时分看见这条小船,小小年纪的两个渔夫在远处忙碌,总是不说话,也不看我一眼。我想起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在这里住了两年多,我早已熟悉张家李家的孩子,但不认识那两张面孔。他们的家也许不在附近。刚好城里有客人要来,得买点鱼。我朝小船吆喝一声。他们望了我一眼。你们有鱼卖吗?大鱼小鱼都行。我指了一下院子的方向,我就住在那里。他们并未回话,隔了好半天,女孩朝这边摇了摇手。也许,前段时间把鱼打光了。水管所雇来的人们张好大网,敲击着船舷,把鱼往网里赶。接连闹腾好几个日夜,木棒敲出三拍的欢乐,两拍的焦急,慢板的忧伤以及若有所思……久违的山歌,在半夜里会偶尔鬼鬼祟祟地冒出来:“第一先把父母孝,有老有少第二条,第三为人要周到……”我只好去水管所买了鱼,看到一些没收来的渔网。水管所的人说,附近有农民偷偷违禁打鱼,有时还用密网,把小鱼也打了。城里的客人来了,驾着刚买的日本轿车。一起吃着鱼,我说到有农民用密网打鱼。他痛心地说,农民就是觉悟低,一点环保意识也没有。又说,如今民风实在刁悍,有一次他的汽车陷进坑里,路边有农民抄着手,不给钱就不帮忙。客人走后,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响起一阵狗吠。开门一看,红衣女孩手里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袋,被狗吓得进退两难。她赤裸的双脚在石板上留下水淋淋的脚印,脚踝还沾着一片草叶。我愣了一下,好容易才记起几天前的问购。塑料袋里有一二十条鱼,大的约摸半斤,小的只有指头那么粗,鲫鱼草鱼杂得有点不成样子。从她疲惫的神色来看,大概这就是他们忙了半个夜晚的收获吧。估计这女孩用的也是密网,没有放过小鱼,下手有些嫌狠。但我没有说什么。我已经从邻居那里知道了他们的来历。他们是姐弟俩,住在十几里之外的大山,弟弟欠了学费,两人借了条小船出来打鱼。他们的父亲一年前病逝,母亲也变得神志不清,不久前走失了。我收下鱼。在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她始终拒绝坐下,说话时总看着狗,听我说狗不咬人,仍怯怯地不时朝桌下看一眼。“你很怕狗么?”我妻子问。她不好意思地笑笑。“你家没有养狗么?”她摇摇头。“你喝茶。”她点点头,却没有喝。她才走不久,狗又叫了起来。窗外橘红色一晃,她气喘吁吁地返回来。“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错了什么?”妻子问。“把钱算错了。”“不会错吧?不是两斤四两么?”“真算错了。”“刚才是你看的秤,你报的价,你说多少就多少,我并没有……”妻子说。我也觉得我们没有什么责任。“不是,是你们多给了。”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算错了。他们又算了一次,果然是我们多给了一块钱。弟弟很生气,要她赶快来退还。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一块钱怎值得她这样急匆匆地赶来并且做出这么多复杂的动作?“一块钱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我说。“不行不行……”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以后还要找你买鱼,一块钱就先存你那里。”“不行不行……”拨浪鼓还在摇。“你们还会打鱼吧?”“不一定。水管所不准我们下网了……”“弟弟的学费赚够了吗?”“他不打算读了。”“为什么?”她没有回答,只是固执地要寻找一块钱。可是小钞票凑不够一块钱。最后我们满足她的要求,好歹收了七角。她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浑身不自在,犹犹豫豫地低头而去。傍晚我们回家,发现院门前有一把葱。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妻子叹了口气,说如今的社会,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她清出一个旧挎包,一支水笔,说要给那位上学的弟弟,替他们省两个钱。但是我再也没有遇上姐弟俩。后来从一位船夫口里得知,水管所加强禁渔,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学费凑足了吗?弟弟还能继续读书吗?人世间许多事,我们并不知道,萍水相逢之际,连对方名字也不知道。每天早上,推窗眺望,远处一两叶小船如发夹别在青山绿水之中。只是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每天晚上,偶尔听到竹林那边传来桨声,是一条小船的足迹,在水面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有一个个梦境。只是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有时月夜太静,删除了声音传递的距离,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引来小狗一次次寻找。它当然找不到什么,鼻子抽缩着,叫了两声,回头看我,眼里全是困惑。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再出现的红色上衣成为女孩的特定标志,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而红色的显眼与女孩的内向少言又形成了反差。B.城里来的客人认定农民觉悟低、民风十分刁悍,“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对姐弟两人的态度比较亲和友善。C.小男孩很懂事,在船头帮忙划桨;也很聪明,一听钱的数字就知算错了;催促姐姐赶紧退还钱,又可见他的诚实。D.狗的两次吠叫引出女孩的出场,巧妙推动情节发展;狗让女孩提心吊胆的描写,又使女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2.关于文中人们拉网赶鱼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段文字交代女孩摇手的原因,也为姐弟忙了半晚却收获不丰这一情节做了铺垫。B.赶鱼时的热闹场面与月夜的柔美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从不同角度表现乡野的氛围。C.击舷的节拍蕴含着欢乐、焦急、忧伤等复杂情愫,与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形成呼应。D.民歌含有较明显的教化意味,暗示姐弟成长的环境,增强女孩坚持还钱的合理性。3.小说开头、结尾两次写“月下桨声”,蕴含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4.(叙事特征评析题)小说在叙述姐弟的故事时,送鱼和还钱等内容从正面详写,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则以其他方式呈现。这样叙述有什么效果?(6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说书人师陀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又叫作醒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桌子和板凳是他向庙祝租来的。他说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说李逵从酒楼上跳下去,说十字坡跟快活林,说大名府与扈家庄。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键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这无疑是一种贱业。我不知道别人对于这种职业抱的态度;但是如果有人教我填志愿书,我会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地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我很难说出所以要如此决定的理由;也许这是唯一的理由,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另外,或者我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实际上我们全被迷住了。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一会儿定更炮响过,接着是寺院里的大钟,再接着,鼓楼上的云牌。当这些声音一个跟着一个响过之后,摊肆全被收去,庙里安静下来,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其实只剩下大盗刘唐或莽夫武松——这时候,即使过后回想起来,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一切曾使我们欢喜和曾使我们苦痛的全过去了,全随了岁月暗淡了,终至于消灭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等到我们稍微安闲下来,便在我们昏暗的记忆中出现,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跟这些人物一起,我们还想到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天下至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时光于是悄悄地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醒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渐渐地,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喑哑了。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而最重要也是最不幸的,乃是他时常发病,他不能按时开书,有时候他要在中间停好几天。最后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就在不久以前,我已经好几年不曾听说书人的书。我到城隍庙里,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它的大殿原先在我们心目中是多么雄伟,现在又如何卑陋;先前我们以为神圣的现在又如何可怜了啊!“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卖汤的说他正害病——“他好几天没有来了。”第二天说书人死了。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地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上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他们是两个扛手,另外跟着个拿铁铲的。“你们抬的是谁?”“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说书的死了?”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他怎么死的?”因此我接着问。“吐血。”“他病的很长远吗?”“不,不长远,七八天前他还说书。”“他家里人呢?他家里有人吗?”“他压根儿没有家。”“那么他也没有儿子吗?”“谁知道!我们没听说过。”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天气是很好的,大路上照满了阳光;游丝在空中飞动,有的挂在草上;郊野上,一望几乎看不见行人。我跟在他们后面。这所谓灵柩,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扛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我们全不说话。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就在这里,他们在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的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地说。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但是当你还活着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你感动过多少人,你给了人多少幻想吗?你也曾想到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创造了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侠义勇敢的天地吗?埋葬的人走了,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隋炀帝赏过的琼花又在哪里?凡是回忆中我们以为好的,全是容易过去的,一逝不再来的,这些事先前在我们感觉上全离我们多么近,现在又多么远,多么渺茫,多么空虚!……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有删改)1.文章结尾在小说结构和内容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疑问句和感叹句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对说书人的赞美,对现实的反思,引发了读者深沉的思考。B.文章结尾深化主题,说书人死去的荒凉情景和开篇说书人说书的精彩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C.叙述人称除了“说书人”和“我”,还出现了“你”和“我们”,人称的转换极具议论效果。D.荒凉是本文的感情基调,它既指小城外乱坟岗的荒凉无人,又暗指人心的荒凉和社会的冷漠。2.小说全文贯穿了四次关于说书人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叙写,描写了其从生病到病重,再到死亡这一动态过程。试简要概括。3.(叙事特征评析题)小说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三张字条(节选)王愿坚1934年的秋天,老根据地的红军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了,国民党反动派像一群黑老鸦一样,来到了根据地。这一来,程元吉和当地的人民又过起了胆汁拌黄连的苦日子。这天晚上,天气更加寒冷。月牙儿斜挂在西天,冷冷地瞅着这个荒芜了的灵田村。小竹寮里只剩下了两个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那个年岁大些的,就是程元吉。他怎么能不兴奋呢,过了将近半年的苦日子,今天见到了山上红军游击队的人,知道了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的情况,他像郁郁闷烟的柴堆,一阵风儿吹来,又冒起炎炎的火苗来了。他把座位往前移了移,几乎是贴在那人的脸上,低声地说:“不能留一宿?这世道,见个亲人不容易啊!”“不啦,我马上就得走,还有工作要干哪。”那人沉思了一会儿又说,“阿叔,实告你讲,有一桩紧急的事……”他的话还没说出口,程元吉忙一把逮住那人的肩膀晃了晃,急促地说:“咳,范同志,有事交给我,我拼上身家性命也能干!”范同志笑笑说:“这事危险啊,弄不好要牺牲性命呢。”原来游击队上山以后,碰到了一堆堆的困难:吃没粮,住没房,伤了病了没药治,冷了没衣裳,而最困难的是缺乏武器、弹药。最近接到情报,敌人打算把一些被捕的同志和革命群众往城里送,游击队决定乘机消灭押队的白匪。这样,火药就急等着用了。山上考虑到程元吉常到城里卖蔬菜,人缘好,地理熟,才决定请他来执行这项任务。程元吉静静地听范同志讲完了,想了一想,问:“送到哪儿?什么时候送到?”“明天,最迟后天晚上,一定要送到,我们在城南十八樊家东南角的山神庙里等你。”范同志说了联络地点和暗号,就趁着夜黑走了。第二天,程元吉起了个黑早,拾掇了一担青菜,一溜小跑赶进了城。他把青菜胡乱要个低价卖了,按照范同志说的路,赶到了一家小饭馆,选了个座位坐下来,喊了声:“老板,来碗馄饨,多加点胡椒!”只听得里屋里叮叮当当一阵响,两个保安团的兵拥扯地押出一个人来。其中有一个兵手里还抱着两个大报纸包,顺着纸包的裂缝,一缕黑药轻轻地洒出来。那人被反捆着两手,脸上嘴上流着鲜血,嘴角紧闭着。他走过程元吉身边时,小声地说:“老乡,买卖遭了事,好在屋里有面,你要吃啥只好自己弄了!”程元吉挑着箩筐在大街上茫无目的地走着,心像刀绞着似的,又痛楚又慌乱。很明显,接头人被捕了,要搞的火药落到了敌人手里,游击队得不到这批军火的供应了……“对了!”程元吉仔细揣想了接头同志最后的话以后,不由得两手一拍叫出声来。他又把这意思重新想了一遍:“屋里有面”就是说城里还能买得到黑药,剩下的就要自己想办法了,这办法就是自己设法弄钱来买!他连忙起身,在城里转了一圈,跑了几家猎具店和爆竹店大致打听了一下价钱,就动身回家了。一进家门,老婆望着他那急慌慌的神色,担心地问:“出了什么事啦?”他走到老婆跟前,放软了口气说:“兰子妈,跟你商量个事……我想把咱那块地卖掉!”“卖地?”老婆很少听到丈夫用这样柔和的口气说话,猛一听,不觉有点奇怪。“是啊,要卖掉!”程元吉说,“不瞒你,我用钱给山上置办东西。咱们,卖了地再租点地种,我多打几个长工,你多做点针线,还能过得去,可山上……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咱拍拍胸膛摸摸心,不能不管哪!”老婆没有说什么,她懂得丈夫的心。她不声不响地拉过箱子,找出那张地契来,交给丈夫,却不禁流下泪来——她心痛自己这点唯一的家产哪。其实程元吉也不是没有想到这一层,但是,这点地,甚至这全家人,比起解救受难同志的事来,显得太微小了。经过一晚上的奔走,地契又落到了萧家地主的手里……第二天一早,他带上这笔钱又进了城。自然,在购买这些东西的时候,少不了又费了些劲:对这家店说要打猎,对那家店里说要做爆竹,好容易凑集了十来斤黑药,和一些黄药。剩下几个钱,又买了一点医药。傍晚,他找个僻静地方,把这些东西装到粪桶里,上面隔着油纸盖上层干粪。他的身份掩护了他。他混过城门岗的盘查,出了城,一气就赶到了指定的地点。小小的破山神庙里挤满了人,队长、政委焦急地在庙门外走来走去。大家一见程元吉来了,连忙迎上去。政委接过药包,高兴地拍着程元吉的肩膀说:“老乡,真得谢谢你呀!”“哎,算啦,自己人嘛,说这干啥?”他本想把自己做的事瞒过去的,但想起了接头站遭到破坏的事,就说:“只是那个接头的地方再也别去人了。”接着就把事情的经过谈了谈。队长、政委和同志们都静静地听着。听完了,政委紧紧地抓住程元吉的手,激动地说:“好老乡!你这样爱护自己的军队,我们也永远忘不了你!只是……”政委搜索了一下衣袋,为难地说:“只是我们一时没法报答你。这样办吧!”他摸出钢笔,在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头,借着电筒的亮光,写下了几个字:今借到灵田村程元吉老乡火药十六斤,药品一部分。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支队支队长柳笙政委吴功强1934年12月18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范同志亲切交谈并想让他“留一宿”,是因为程元吉近半年都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表现出他对游击队回归的盼望之情。B.游击队在山上碰到了衣食住用等各方面物资短缺的困难,既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难,又暗示出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C.程元吉走出饭馆时心如刀绞,一是因为接头人被捕而火药被缴,二是担心由于任务失败而导致革命队伍对自己失望。D.作为一名普通村民,程元吉为了革命而毁家纾难的行为感动了同志们,也让柳队长和吴政委因无以为报而羞愧不已。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月牙儿“冷冷地瞅着这个荒芜了的灵田村”这句话将月亮拟人化,写出了环境的荒凉,暗示了村民们在敌人控制下的凄苦心情。B.“我拼上身家性命也能干”别有意味,既照应前文“冒起炎炎的火苗来了”,又为后面的程元吉卖地契来帮助红军的情节做铺垫。C.小说细节描写传神到位,如“反捆着两手”“流着鲜血”“嘴角紧闭着”,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接头人虽惨遭严刑但宁死不屈的形象。D.程元吉本想隐瞒自己的巨大付出,但考虑到接头站已不安全的情况而选择和盘托出,情节逻辑自洽,体现出人物心理的矛盾复杂。3.省略号可以表示说话人语意未尽、欲言又止,请从文中找出两处这样的用法,并分析说话人的未尽之意。(6分)4.(叙事特征评析题)《三张字条(节选)》和《党费》都是王愿坚的作品,反映的都是1934年抗击国民党白匪的故事。但两篇小说的叙述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6分)
易错题11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对叙事特征范畴理解不清目录01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易错原因——不理解叙事特征范畴、找不到答题切入角度02易错题例析03易错题攻略【攻略一】从“叙事线索”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攻略二】从“叙述人称”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攻略三】从“叙述视角”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攻略四】从“叙述方式”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攻略五】从“情节技巧”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攻略六】从“其它技巧”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04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小说文本阅读之叙事特征分析题是就小说的叙事特点进行评析。叙事特征是个大范围,实际上考题切入比较小。叙事特征主要包括:叙事人称、叙事视角、叙事方式、表现手法等。★易错原因——1.不理解叙事特征范畴2.找不到答题切入角度(201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呼兰河传(节选)萧红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要吃一片吗?”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答案]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答出任意3点即可)[解析]题干明确指出要求“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作者用它来展开情节,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一般会从人称、视角、叙述方法(顺叙、倒叙、补叙、插叙等)、叙述语言等角度来考查。具体到本题,从人称角度看,本文用了第一人称“我”,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从视角角度看,“我”是一个孩子,从孩子这样一个视角看世界,会更具童趣、童真;从叙述方法角度看,本文属于顺叙,按时间顺序行文,脉络分明,自然舒缓。需要注意的是,描写也是一种记叙性的陈述,本文中细腻生动的场景细节描写,如“我们”一家吃粘糕的细节,也是本文叙述上的一个亮点。从“叙述线索”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线索是贯穿小说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小说中的空间、时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1.线索类型以人物为线索如鲁迅的《孔乙己》,以“我”——咸亨酒店的一个“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事物为线索即所谓的“物线法”。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等。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即以“我”(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以空间、时间为线索如鲁迅的《社戏》以“看戏前—看戏—看戏后”的时间为线索。2.从“叙述人称”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类别特点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3.从“叙述视角”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1)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2)有限视角。“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4.从“叙述方式”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类别释义特点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平叙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从“情节技巧”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情节技巧特点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照应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能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6.从“其它技巧”角度看小说叙事特征一些特定的小说,还有一些其它的叙事特征,主要有如下:叙事特征解释虚实交织、穿插“虚”指想象、梦境、回忆;“实”指现实。虚实交织、穿插可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避免平铺直叙,使结构更加灵活。历史小说中的“历史”与“虚构”“历史”指主要的故事情节及其中的主要矛盾、人物命运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不能对历史事实进行臆造和歪曲。“虚构”指对人物进行符合人物本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矛盾集中,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合理安排“历史”和“虚构”,可以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穿插新闻报道、访谈添加这些内容,可以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话体小说以对话为主体,使情节更加紧凑;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对话,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的言论隐含了作者的意图,易引发读者的思考。诗化叙述指小说的诗化倾向。诗性”特点有二,一是艺术层面上的“韵律美”,二是思想层面上的“哲思美”,亦即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统一。一、(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禹一声也不响。“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禹一声也不响。“我看大人还不知‘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答案】D【解析】D项,“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错误,鲁迅从反顾历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现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情调。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答案】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的形象。【解析】大禹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灾难频仍的严峻形势下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高度重视。其时,国内政局黑暗、民生凋敝,日军加紧侵略,国土不断沦丧,舆论界弥漫着悲观失望的调子。为此,鲁迅写作《理水》,赞颂大智大勇、自苦实干、公而忘私的大禹,意在借古代的英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展现,激励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意识,启发国民直面现实灾难,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精英人物身上吸取力量。解答本题具体可从肖像、语言、对比手法几个角度来展开分析。3.(叙事特征评析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答案】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词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做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对题干中的“故事”和“新编”两个词语理解透彻。“故事”即旧的事迹,“新编”即赋予事迹新的形式和内涵。其次,结合本文从“故事”“新编”及两者结合这三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从“故事”的角度分析,《理水》以大禹治水这一神话故事为题材,于史有据,富有历史韵味。从“新编”的角度分析,作者讲“故事”的手法呈现出浓重的现代意味,叙事手法多样,富有艺术魅力。如大员们“考察”民情、大禹力排众议等情节,装民食的细巧的木匣子盖上的文字等细节,“展览会”“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的掺入,讽刺性喜剧场面的描写,生动幽默,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从“故事”与“新编”结合的角度看,作者结合社会现实赋予这一故事新的含义,既有对人物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现实社会的讽喻。作者一方面依史写作,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坚持以“导”治水的新法,锐意革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社会的丑陋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讽刺性地嵌入上古的神话氛围里,刻画出考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角色,组成了一个怪诞的世界。这种想象、对比与讽刺并现的艺术构思典型地体现了“故”事“新”编的独特艺术风貌,同时也让作品具有深刻而复杂的思想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庙与僧汪曾祺我的行李已经由人先放在我要住的房间里去了,我就一直走到方丈室找“当家的”和尚。当家的早已经迎了出来。这个和尚整个可以用一个“黄”字括尽了。第一,他胖得很,说胖还不大对,应当说肉多得很。腮帮子坠坠的,脑后长平了又打了折,连上下眼睑都“厚夺夺的”。于是,我想,你总不能再不想起你自己上菜场买小菜的那段生活了。他从头到脚都是黄的。说真的,最唤起我的黄的印象的是他那双肥脚,我一辈子没见过那么黄的脚。他就从肿肿的脚踵一直黄上去。黄而发暗,不反光。——当然,我是主张胖也可以含在黄里的。当家和尚领我进了方丈室,把他两个猪眼睛摆在我面前。这真是一个“方丈”,不能更大。一张大床占去一半。后来一次当家的招呼一个老太婆“你怎么老不到庙里来坐坐”,老太婆说“你那个房子,哈巴狗都转不过身来!”她没有念过书,不知道有“厅事前不容旋马”这句话,她不是抄袭。和尚请我抽一支烟,他自己则呼呼噜噜吹起水烟袋。这个方丈室里充满各种气味。这些气味我并不陌生。我不能不抬起头来看看,因为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第三版)(微课版)第十章教案2
- 《富勒烯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光动力治疗和抗氧化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 《非上市H公司股权激励案例研究》
- 有关学生秋季运动会广播稿(32篇)
- 有关学生的实习报告模板(30篇)
- 北京疫情期间租房合同范本
- 《3D-DIXON、化学位移同反相位及~1H-MRS对脂肪肝的定量研究》
- 餐厅联营合同范本
- 《基于“脑-肠轴”探讨升阳益胃汤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影响》
- 矿石收购合同范本
- 四年级数学老师家长会ppt
- 喜马拉雅有声书用户行为市场报告课件
- 2009-2022历年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聘人员《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试题(管理类)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汇编4
- ACS510变频器参数表
- G344项目临建工程施工方案-12号定稿
- 小学数学人教四年级上册(2022年新编)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平行四边形
- 少先队主题班会工作汇报模板009号课件
- 电气设备常见故障分析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课件(第1课时)
- 造纸和纸制品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双重预防体系培训考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