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月迹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月迹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月迹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月迹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月迹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单元学习主题:自然之美,你我共赏

《月迹》教学设计

在看似平常的景物中感悟象征之美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

《月迹》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体分析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四时景物皆成趣"为单元人文主题,阅读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指向习作的语文要素“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一)定位教材功能,确定单元任务

课标中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审美创造”要求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目标和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与指向习作的语文要素“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相呼应。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资源是很好的落实“审美创造"的语言材料。

具体来看,单元内的四篇诗文,每篇都写景物之美,实则各有侧重。《古诗词三首》选取了特定的意象,抒发了作者细腻的情感;《鸟的天堂》展现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展现了自然的生命之美;略读课文《月迹》则是在看似平常的月光中发现事物的象征之美。从表达方式来看,本单元选编的诗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但教材中对动静态描写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如《山居秋暝》中动态描写起衬托作用,动态景物衬托得空山更显安静。《枫桥夜泊》用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用动景衬静景,更显诗人的孤独寂寞。《长相思》中关外风雪交加与故园宁静美好形成了对比,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鸟的天堂》中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截然分开,先运用静态描写呈现出大榕树的枝叶之美;再通过动态描写写出大榕树是鸟儿们自由生活的天堂。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以点带面等方法写出了大榕树的动态之美。《月迹》运用众多叠词、想象和丰富的修辞手法以儿童视角和儿童口吻写出了寻月之趣、月光之美。

基于以上分析与思考,我们确立了本单元的总任务为:自然之美,你我共赏。围绕本单元总目标,我们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层级。

任务一:畅享自然,寻觅无处不在之美。这一任务整合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的海报设计,通过征集寻美海报,引导学生畅游自然,寻觅美景,从中感受自然之美无处不在,每个季节有不同的美,每个地点也有不一样的美,这种美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身处自然,便是处在这无处不在的美的世界中。再借助寻美方案的发布,概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明了这一单元的学习任务。

任务二:聚焦镜头,保持敏感发现之眼。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任务学生在不同的景物中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美。学生通过学习《山居秋暝》及日积月累的《渔歌子》,发现山乡村野的闲适之美。在《枫桥夜泊》和《长相思》这两首古诗中体验旅途中的悸动之美。《枫桥夜泊》诗人张继在漫天寒霜里,看到月亮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耳听乌鸦的啼叫,钟声悠扬。心中充满愁绪,久久不能入睡。《长相思》诗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人在远方,心思故乡,这种感受只有长年漂泊的人才能深有体会。巴金笔下《鸟的天堂》那棵榕树的生机勃勃不正是大自然生命之美最好的诠释吗?《月迹》中贾平凹看似写月,其实在写童年,心随月动,这不是另一种象征之美吗?

任务三:自然即景,动静结合的生花之笔。一般而言,审美过程包括准备、观照、效应和外化等四个阶段。最后的任务就是外化阶段。在学习语言文字后去表达美,创造美,分享美。先有教材文质兼美,为学生感受、内化和描摹提供很好的学习范例;再有交流平台对动静态描写方法进行总结提升,更有词句段运用中“把画面写具体”的仿写实践。教材编排用心精当,引领学生从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一步步走向指向习作的语文要素,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紧扣单元核心,明确进阶要点

为实现单元目标任务,我们需要合理利用、整合教材资源,找到一条帮助学生完成进阶的路径。

第一,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统编版教材为训练这一阅读要素,作出了循序渐进的安排。引导学生运用想象策略,在读中想象画面,在此基础上,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第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由此可见,本单元是一个读写结合的单元。习作要求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还要通过观察,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地落实语文要素,感悟作者笔下所描写的景致情趣:

结合学情分析与核心目标发现,学生从学习的起点到学习的终点需要经历三步走:

第一步,感受景物变化中的美,丰富美的内涵。学生在品鉴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分享每个人对美的感受,从而逐步丰富美的内涵。

第二步,发现表现美的方法。引导学生首先感受到课文都运用动、静态来描写景物,而且动静态描写的方式是多样的,二者的综合运用呈现出景物别致、独特、丰富的美。

第三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表现景物之美,表达对美的感受。在丰富对美的感受、发现了表现美的方法之后,本单元的习作引导学生要运用所学,表达景物的美。

二、单篇文本解读

《月迹》是略读课文,是本单元最后一篇文章。贾平凹的散文文质兼美。《月迹》,以中秋夜寻月为线索,通过孩童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对月亮的好奇、期盼和寻找的过程。一句“只要你愿意,月亮就有了哩。"禅意深深,也说明作者不仅写月,更在写心。而在语言上,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让学生在前面两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再次感受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美。

(一)探寻月迹,了解文本脉络

这篇散文以孩子们寻月为线索,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中堂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整篇文章中,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很多地方,竹窗帘儿上、穿衣镜上、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水里、眼睛里……月亮的足迹并不是没有规律的,仔细观察,会发现作者是按照地点转换顺序来写的。出现在竹窗帘儿和穿衣镜上的月影是在中堂里看到的;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锨刃儿上的月影是在院子里找到的;眼睛里、天空上的月亮是在小河边发现的。月亮的足迹先后出现在“中堂—院中一河边”,这是“我们"寻找月亮的足迹,也是整篇文章的脉络。

(二)动静结合,体会动人描写

这篇文章动静结合,描写动人。文章运用了拟人、想象等手法,将月亮当成人来写。“款款地悄没声儿溜进来、月亮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这些慢镜头一点一点推近了月亮的足迹,“先—再—渐渐地—还—末了"这些连接词也让我们感受到月亮在不断变化。而桂树上的月光则是静态描写。贾平凹先生在这里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变成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桂花树。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让人不由得在脑海中浮现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叠词的运用让文章的语言读起来更有诗的韵味,“款款地、酥酥地、玉玉的、痒痒的......”这些语言生动有趣,更贴近生活。

(三)心随月动,感受象征之美

《月迹》是贾平凹独有的禅思美文之作。《月迹》中的月亮象征

着一切美好的事物。作者含蓄地告诉人们: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地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它。文章从“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起笔,接着细致地写了孩子们的“盼月”和“赏月"的情景。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娇美,也写出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热爱及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为后面的“寻月”设下了铺垫。他们追逐月亮的踪迹,追到了院里,发生了谁拥有月亮的争执,描写了孩子们想要得到它的急切心情。奶奶告诉他们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接着是他们又在院内、院外、河船、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发现了月亮,于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在这过程中,作者的心情也随着月亮在不断变化着,从高兴到好奇再到兴奋、激动、惊喜。贾平凹在《月迹》中使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追寻和向往,其巧妙地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趣融入其中,使得作品在平素中见真情,充满了艺术魅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嫦、娥”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能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寻月足迹,发现作者童年寻月的线索。

3.通过品读文章有趣的语段,感悟月迹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4.能借助关联阅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并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感悟月亮的象征之美。

四、关键问题

学习活动关键问题思维水平分类引导路径

活动一:寻月迹—整体感知,梳理寻月足迹文中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单点结构:能从文中提取出月亮的部分足迹,基本能发现寻月地点的变化。多点结构:能从文中较为准确地提取出月亮的足迹,基本能发现寻月地点的变化,并按地点变化大致梳理寻月线索。关联结构:能从文中准确提取出月亮的足迹,能发现寻月地点的变化,并按地点变化梳理寻月线索,了解寻月地点的变化是随着月迹的变化而变化的。1.整体引导路径:借助思维导图。2.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个性化引导:(1)第7、8个月亮足迹的提取有误。子问题:弟弟妹妹和我的眼睛可以统一为——眼睛里,除此外我们还在哪里看到了月亮?(2)寻月地点找不准。子问题1:月亮的足迹和寻月的地点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活动二:品月趣—聚焦月景,品读动人描写你觉得课文哪些语句表达很有趣?动态描写:品味月亮的顽皮可爱。静态描写:品味月亮的恬静柔美。独特感受:品味孩童特有的想象和感受。单点结构:能初步感受其中一处动人描写。多点结构:能感受多处动人描写。关联结构:能结合动静描写体会作者感受的细腻和表达的生动。1.整体引导路径:自主合作学习,根据表达支架汇报交流。2.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个性化引导:(1)难以体会动态描写之趣。子问题:当你聚焦“溜"和“爬”这些有趣的动作时,你觉得这时的月亮仿佛就是——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2)难以体会静态描写、叠词之趣。子问题1:你平时形容月光会用哪些词语?子问题2:你觉得这些词可以代替“玉玉的"银银的”吗?对比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3)难以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子问题1: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请你联系上文,找找答案。子问题2:假如你就是小时候的贾平凹,在院子里看到繁花似星,又发现天空少了许多星星,你会有怎样的想法?

活动三:悟心迹—关联阅读,感悟象征之美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句话的理解。单点结构:能初步感受月亮的象征之美,不能品悟作者借月表达的情感。多点结构:能基本感悟月亮的象征之美,不能品悟作者借月表达的情感。关联结构:能基本感悟月亮的象征之美,大致品悟作者借月表达的情感。抽象拓展:能感悟月亮的象征之美,品悟作者借月表达的情感。1.整体引导路径:创境引读,关联阅读。2.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个性化引导:(1)难以理解“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子问题:只要作者愿意,月亮还会出现在哪里呢?(2)难以品悟作者借月表达的情感。子问题1:同样的月亮,为什么给人的感觉却不相同呢?(情感不同)子问题2:那在作者眼中,文中的月亮代表的是什么?联系文章内容说一说。(童年的美好时光、美好的生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美好的梦想......)

五、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学习单

六、教学过程

板块一:寻月迹——整体感知,梳理寻月足迹

(一)回顾寻美之旅,明确学习任务

回顾引读: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共赏了自然之美。透过《山居秋暝》和《渔歌子》,我们发现了山乡村野的——闲适之美;诵读了《枫桥夜泊》和《长相思》,我们体验了旅途之中的——悸动之美;阅读了巴金描写的——榕树之景,让我们感悟了自然的——生命之美;那么,透过月迹之景,我们又将发现怎样的美呢?让我们走进当代文坛大家贾平凹的散文——(生齐读:月迹)。

(二)反馈预习情况,整体感知文脉

1.反馈字词认读情况,随机正音

悄(qiǎo)没(mo)声儿累累(léi)的骨朵儿

2.反馈学习单预习情况,比较梳理文脉

《月迹》学习单

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我们分别是在哪

里发现的完成思维导图。

(1)比较辨析,引导梳理月迹

出示不同学情的学习单,引导学生发现异同,表达看法。

预设1:我发现月迹梳理不同:A学习单第7个是弟弟妹妹的眼睛,第8个是我的眼睛。B学习单第7个是眼睛,第8个是天空。我赞同B学习单,因为弟弟妹妹和我的眼睛可以统一为——眼睛里,而B学习单还写了月迹接下来出现在天空。

预设2:我发现寻月地点不同:A学习单第3个寻月地点是沙滩,B学习单则写了河边。我赞同沙滩,因为文中就写我们坐在沙滩上看月亮。

引导1:我们发现水里和眼里的月亮时都是坐在沙滩上的吗?——不是的。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所以第3个地点应该是河边。

(2)分类整理,明晰文章脉络

师:同学们,通过梳理,我们发现月亮的足迹在不断变化,我们寻月的地点也不断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快速默读课文,给它们分分类。

预设:中堂寻月——①②,院中寻月——③④⑤,河边寻月——⑥⑦⑧。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吧,原来寻月的地点是随着月亮足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课件随机出示箭头)我们先在中堂赏月,然后到院中望月,最后又到河边寻月,这月亮就像在和我们捉迷藏一样,不断变换地点,可真有趣啊!(板贴:中堂赏月院中望月河边寻月)

【设计意图:文章斯有路,遵路识斯真。寻找月迹是把握文脉的关键所在,但学生梳理时,往往关注的是“月”在哪儿,而不是整体把握“我们"寻月的线索。借用鱼骨图可将月迹的变化与寻月的地点相关联,引导学生明晰文本脉络,初步掌握阅读散文的一般策略:抓线索阅读。】

板块二:品月趣——聚焦月景,品读细腻感受、动人描写

过渡:其实作者的语言也很有趣。(板贴:趣)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聚焦你认为有趣的语段,去细细地揣摩、品味。

(一)合作探究,品味细腻感受、动人描写

1.课件出示,指名读合作要求

学习活动一:

【独学】找一找你觉得课文有趣的地方,划出相关句子,作简要批注。

【共学】1.小组内按顺时针交流体会。

2.有感情地读读相关语句。

3.派代表照样子交流汇报。

我觉得第()自然段中写得特别有趣,读了这一处,我想

(或体会)到_________。

2.自主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1)品味动态描写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

预设1:我发现这段话把月亮当作人来写,很有意思。

引导1:你从哪些关键词感受到作者把月亮当作人来写?——“溜进来”“长了腿"爬着”“爬得高了"。

引导2:那你觉得这时的月亮仿佛就是——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调皮、可爱)

引导3:在作者的眼里,月亮竟然是个调皮可爱的孩子,真是太有趣了!你能读出这种趣味吗?指名读、齐读。

引导4:还有哪些同学也聚焦了这个语段,你还从哪儿读出了月迹的有趣呢?

预设2:我觉得月亮的形状变化也很有趣。先是白道儿,再是半圆,后来便满盈了,再慢慢亏了,末了,最后没了踪迹。

引导1:你见过月亮这种有趣的变化吗?——没有。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这美妙的变化吧!(出示月亮中堂变化轨迹动图。)

引导2:此时,这月亮在你眼中不仅仅是个调皮可爱的小孩子,还是一个随时都会变的——(魔术师、神仙)。

引导3:多么调皮的月亮,多么神奇的月亮!谁来读一读,读出月亮神奇的变化。指名读、齐读。

师小结:作者用上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月亮的顽皮可爱,神奇多变,这样的描写读来有趣又动人!(板贴:动态描写)

品味静态描写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预设1:我从“玉玉的”“银银的"这两个词体会到了月光很亮,这种表达很有趣。

引导1:那你平时形容月光会用哪些词语?——明亮、皎洁、洁白、晶莹、纯洁。

引导2:你觉得这些词可以代替“玉玉的”“银银的"吗?对比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出示课件,语句比较: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满院子的白光,是皎洁的,晶莹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预设(1):“玉玉的”,有一种像“美玉"那样的温润;“银银的”,有一种像“白银"那样的光泽。

引导(1):是啊,这样一说,“玉玉的”月光就有了温润的质感;“银银的"月光就有了高贵的气息。

预设(2):“玉玉的”“银银的”,都是叠词,读起来特别好听。

引导(2):是啊,这种孩童般的语言读起来很有韵律美,像这样的叠词表达这一段中还有一连串,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师小结:这么多富有儿童味的叠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月亮的恬静柔美,温润高贵,这样的描写有趣又细腻!(板贴:静态描写)

(3)品味独特感受

语段1: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个什么东西。

预设1:作者怀疑桂花的花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这种想法很有趣。

引导1:是啊,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请你联系上文,找找答案。——花骨朵儿很多,月光照耀下又很亮。

引导2:多么美的月景啊,假如你现在就是小时候的贾平凹,站在这院子里,

看繁花似星,猛一抬头,却发现星儿——似乎少了许多。咦,它们跑到哪里去了呢?你猜——你猜——哇,你和贾平凹想得一样,它们居然跌落凡间,成了枝头的花骨朵儿,多么独特的想象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这有趣的表达。指名读,齐读。

过渡:其实,像这样独特有趣的感受文中还有多处(板贴:独特感受),请你快速默读课文,聚焦其中一处,品一品,赏一赏。——指名交流,朗读指导。

语段2: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预设:小作者觉得呼出的气居然能吹跑月影很有趣。

引导:啊,真是不可思议啊!请你读一读。

语段3: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预设:他们竟然觉得自己已经在月亮里了,院子里的桂树就是月亮上的桂树。

引导:哇,这想象竟然让他们产生了空间位移的错觉,太奇妙了!一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文本语言所承载的“趣”在哪里?在于作者的细腻感受和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这一板块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通过场景想象、角色体验、比较辨析、月迹动图等多个支架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在动情朗读中体会语言表达之趣。】

板块三:悟心迹—关联阅读,感悟象征之美

过渡:从中堂穿衣镜上的月亮,到院子里的月亮;从院子里的月亮,再到院子外的月亮。我们发现,不仅月亮的足迹在变,孩子们的心情也随之改变。

(一)梳理心情,体会月迹无处不在

1.默读全文,梳理孩子心情变化

师:快速默读全文,想想孩子们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说说你的体会?

预设:我发现孩子们的心情是这样变化的:高兴——害怕——失望——好奇——吃惊——羡慕(嫉妒)——惊喜,从中体会到了大家都很喜欢月亮,想要拥有月亮。

2.合作朗读,体会月迹无处不在

(1)师:是啊,我们都那么喜爱月亮,所以当我意识到我的眼睛里也有月亮的时候,不由得惊喜万分,读——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课件出示句子: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预设1:只要我们愿意,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月亮。就像我们会在竹窗帘儿、穿衣镜这些地方看到月亮。

引导1:是啊,其实不止这些地方,只要作者愿意,月亮还会出现在哪里呢?

想象说话:只要你愿意,在(),月亮就有了哩。

师小结过渡:看来,只要我们心中有月,留心寻找,就会发现月亮无处不在。所以作者说:只要你愿意,月亮就有了哩。

(2)创境引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