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5单元同步辅导讲义(教师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5单元同步辅导讲义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刹那(chà)刹车(shā)荷花(hé)重荷(hè)
不仅(jǐn)努力(nǔ)稍微(shāo)系绳子(jì)
蜿蜒(wān)漆黑(qī)上源(yuán)盘曲(qū)而上
浙江(zhè)仿佛(fú)一簇(cù)呈(chéng)粉红色
臀部(tún)狭窄(zhǎi)戈壁(gē)镶边(xiāng)
矫健(jiǎo)琉璃(liú)画舫(fǎng)颐和园(yí)
横槛(jiàn)远眺(tiào)萦绕(yíng)佛香阁(fó)
二、易写错的字
范围努力刹那臀部额头石笋上源石钟乳镶嵌紫色杜鹃狭窄浓郁变化多端
努:注意上右是“又"不是“口”。
镶:右边偏旁的下面不要丢掉一撇。
紫:下面是“糸",不是“关系”的“系",不要多写一撇。
笋:注意下面的横要出头。
三、形近字
努:努力烂:灿烂怒:愤怒打:打架
扩:扩充栏:围栏杜:杜绝浙:浙江
紫:紫色社:社区臀:臀部鹃:杜鹃
渐:逐渐紧:紧张臂:双臂捐:捐款
四、近义词
重荷→重担夺目→耀眼清静→安静仿佛→似乎蜿蜒→曲折昏暗→暗淡
变换→更换聚集→聚拢依据→根据明艳→明丽稍微→略微宽广→宽敞
五、反义词
扩大→缩小清静→热闹常常→偶尔蜿蜒→笔直伟大→平凡加强→削弱
聚集→分散拥挤→宽松明艳→暗淡宽广→狭小昏暗→明朗漆黑→明亮
六、词语归类
1.描写时间很短的词语:一刹那、霎时间、眨眼间、转眼间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词语:山清水秀、崇山峻岭、水天一色
3.描写旅行的词语:游山玩水、跋山涉水、翻山越岭
4.描写建筑物的词语: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巧夺天工
5.表示“看”的词语:
斜着眼看(瞟)快速地看(瞥)专注地看(盯)
偷偷地看(窥)向上方看(仰望)往低处看(俯视)
向四周看(环视)敬仰地看(瞻仰)向远处看(眺望)
七、常考句型:
1.改为陈述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2.用加点词语造句: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示例:
月亮在云彩里穿行,时而明,时而暗,时而快,时而慢。
天上那纯洁的云千变万化,时而像活泼可爱的小鸟,时而像悠闲自在的绵羊,时而像美丽的孔雀,时而像小蛇。
孩子们总是喜怒无常,时而欢笑,时而大发雷霆,时而板着脸,时而哇哇大哭。
这首歌曲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变化多端,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
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第16课;《海上日出》
1.选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杂记》。《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时间先后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巴金,原名李芾甘,四川成都人。代表作品:《家》《寒夜》《随想录》等。
3.重点句子
(1)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以动写静】“常常早起"写出了作者想看日出的热切心情。“天还没有大亮”照应“早起"只有机器的响声”运用以动写静的手法突出了早上的“清静"
(2)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阳刚露头时的形状和颜色。“小半边脸”写出太阳的形状,“红是真红"写出太阳的颜色。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拟人】“负着重荷”“一步一步"赋予太阳人的动作,写出了太阳缓慢升起的过程。“冲”“跳"生动地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动态美。“可爱”写出了作者对日出美景的喜爱。“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表现了太阳的位置变化。
(4)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反问】作者直抒胸臆,运用反问句,表达了对海上日出这一壮观景象的赞美之情。
4.问题探究
(1)【信息筛选】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海上日出的过程。(重点)
太阳先露出小半边脸,虽然红,但没有亮光,然后慢慢向上升,最后冲破云霞,完全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使它旁边的云片也有了光彩。
(2)【写法探究】作者是怎样把天气晴朗时海上日出的景象写清楚的?(重点)
作者是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抓住其颜色、光亮、位置变化,刻画了太阳在海面下、露出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光芒四个画面,从而把天气晴朗时海上日出的景象写清楚的。
(3)【整体感知】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
作者描写了天气晴朗时、多云时和天边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4)【写法探究】作者是如何描写多云时和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象的?
这两种天气情况下,都看不清楚太阳的具体变化,作者着力描写阳光照在云朵上的景象,分别写出了各自的特点。多云时,“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一片灿烂的亮光”;天边有黑云时,“太阳……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些描述准确、形象,表现了海上日出的壮观、神奇。这两个自然段相互对照,特点更加鲜明。
(5)【情感体悟】请把第6段这句话改成陈述句,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
这真是很伟大的奇观。
因为海上日出的景象非常壮观,无论是天气晴朗、多云,还是有黑云,海上日出都能给人带来美
的感受,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所以作者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
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1.叶圣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文化教育界的巨匠。主要作品:散文集《脚步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2.《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叶圣陶。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游览路线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
3.《记金华的双龙洞》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以水(溪流)为线索。
4.双龙洞外洞特点:高、宽、大;孔隙特点:小、狭、矮;内洞特点:黑、奇、大。
5.重点句子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拟人】“有精神"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上的映山红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赞美。“开满”表明山上的映山红多。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排比】【拟人】四个“时而"构成了一组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溪流随着山势变化的特点。“变换调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溪流声音的美妙动听,也表明作者游玩时心情愉悦。(重点)
(3)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线索】这句话点明了作者的游览路线,同时也点明了溪流和双龙洞的关系,这是第二次写到“水"。游踪和“水”的流向这两条线索一“明"一“暗”,相互照应,彼此衬托。
6.问题探究
(1)【仿写句子】第3自然段中“时而……时而……时而……时而……"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说明溪流蜿蜒曲折的特点?请你用这组关联词写一句话。
排比。示例:天上的云彩变化多端,它们时而像奔跑的骏马,时而像乖巧的绵羊,时而像香甜的棉花糖,时而像摇着尾巴的小鱼。
(2)【字词鉴赏】“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中的“贴"字能换成“挨”或“靠"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贴”是“靠近,紧挨"的意思,能更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是紧紧地靠着船底的,更能衬托出孔隙的窄小。若换成“挨”或“靠"则不能达到这一效果。
(3)【归纳概括】请你分别概括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洞口:宽、大。外洞:高、大。孔隙:狭小。内洞:黑、奇、大,里面有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
(4)【写法探究】在文中找出介绍作者行踪的语句,说说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介绍作者行踪的语句:“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一路迎着溪流"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在洞口抬头望"这是外洞”“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在洞里走了一转”“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等。
这些介绍作者行踪的语句,在文中起过渡作用,使游览顺序更加清晰,使文章衔接更自然。
习作例文
1.《颐和园》按照游览的方位顺序依次描写了在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昆明湖所见的景色,一步一景,顺序清晰。
2.《七月的天山》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由远到近,依次描写“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的美景。写“进入天山"时的景色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很有条理;写“走进天山深处”重点写“野花"的特点,作者用比喻和排比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五颜六色、绚丽多姿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单元高频考点
1.《海上日出》: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展现了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表达了作者对这一自然奇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游览的地方;景物发生变化时,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吸引人的地方要重点写,可以先写看到的,再写自己的感受。
(1)按一定顺序的表达方法写景。
《海上日出》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写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顺序依次介绍了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孔隙和出洞的风光。
按一定顺序的表达方法写景是写作中一个常考的知识点。写景的文章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具体,这些顺序一般有时间、空间顺序等。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早→中→晚,前→中→后)描写景物,使整篇文章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按照空间转换顺序描写景物,即按照方位、处所或地点变换来安排景物的描写,决定先写后写的次序。
(2)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这两篇课文经常在填空、阅读中出现对作者表达情感的考察。这两篇课文都是景物的主题,一个是自然现象,一个是自然景观,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修辞的运用。
文中使用的反问、比喻和拟人等修辞,经常在填空、选择题中出现。
(4)背诵与背写。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好词好句,经常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课文的背写情况。
4.习作例文、习作: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个地方,能重点描写印象深刻的景物,写清楚特点。
积累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dēnglùzhèjiāngyídòngmófànnǔlì
túnbùyuántóukuòdàzhúsǔnjùjí
2.[赏析语言]下列对《海上日出》的语言赏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记叙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观看日出的情景,语言质朴而准确,生动而形象。
B.很浅很浅的,“浅”字叠用,并且以“很"加以强调,更加突出天气晴好。
C.“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描写极其准确、生动,它使我们感受到黑云背后的太阳要冲破黑云的势力。
D.一个“冲"字,一个“跳”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太阳顽强的生命力和势不可当的威力。
3.下列哪一项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游览路线图()
A.路上→外洞→洞口→孔隙→内洞→出洞
B.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C.路上→外洞→洞口→内洞→孔隙→出洞
D.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孔隙→出洞
4.课文回顾。
(1)《海上日出》的作者是________,记叙了作者坐船在_______观看_____的情景,作者依次描写_,_________情况下的日出,表达了对这一自然奇观的_______之情。
(2)《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_______,作者按__来写的,补充好作者的路线图。路上→()→()→()→()→出洞
5.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即使…也…虽说…可也…无论…都…
(1)这件事()不是你做的,你()脱不了干系。
(2)()是孔隙?()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不比作什
么,()很值得观赏。
(4)在地球上()是动物还是植物()离不开太阳。
6.将下面加点字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1)傍晚时分,太阳逐渐下落,紫(zǐzhǐ)色的霞光穿透云层,云层像是镶上了一层金边,天空之下,蜿(wānwǎn)蜒的小河在静静的流淌。
(2)这头骆驼的身上驼了太多的行李,早已不堪重荷(hèhé)。
(3)雷雨就要来了,不远处闪电已经划破漆(qīxī)黑的夜幕,刹(shàchà)那间,夜晚亮如白昼。
(4)假期里,我们一家人去游览浙(zhèzhé)江金华的双龙洞。
7.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端:①端正;②(东西的)头;③方面,项目;④(事情的)开头;⑤原因,起因;⑥平举着拿
(1)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2)真没想到,一段无法删除痛苦记忆却成为他开始写童话的端由。()
(3)阿姨端来水果,热情的招待我。()
(4)刀子的尖端不要对着别人。()
奇:A。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B.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C.惊异。
(3)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4)路上的人都用奇异的眼光看着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
(5)战士们在连长的指挥下,出奇制胜,取得了演习的胜利。()
8.[下面是颐和园的位置示意图,读《颐和园》,在图中用“○”画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例: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一轮明月从海平面上缓缓升起,圆得像_____________,亮得像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用加点词仿写句子)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照样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一种事物)
(4)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花朵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山上开满了映山红,叶子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用恰当的关联词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答案】
1.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登"模”“聚"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D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赏析。
《海上日出》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原文出自巴金的《海行杂记》,是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对海上日出的景象进行了细腻描写,与此同时,作者从多个方面对海上日出的动态变化进行了传神的描写,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散文。
结合课文内容对选项进行分析,A、B、C三项正确。
D.选项说法有误,一个“冲”字,一个“跳"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太阳顽强的生命力和势不可当的威力。
因此选择D。
3.B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到出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即: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故选B。
4.巴金海上日出晴朗天气的日出天边有云喜爱叶圣陶有双龙洞的顺序洞口外洞空隙内洞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要求我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所以我们上课要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1)《海上日出》作者在巴金,记叙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观看日出的情景。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游览路线是: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5.即使也虽说可也即使也无论都
【详解】略
6.(1)zǐwān(2)hè(3)qīchà(4)zhè
【详解】考查汉字字音。
(1)紫zǐ色,日常生活中是指一种颜色。
蜿蜒wān,汉语词语,意思是蛇类行走的样子,也有曲折延伸的意思。
(2)“荷”,hé释义1.莲。2.指荷兰。
hè释义1.背或扛。2.负担。3.表示感谢(多用于书信)。4.指电荷。重荷hè
(3)漆qī黑,指极暗无亮光、颜色极黑或者形容受打击,心情低落。
刹那chà,极短暂的时间;瞬间。
(4)浙江zhè,省名。简称浙。在我国东部沿海。
7.③⑤⑥②ACB
【详解】本题考查多义字的辨析。
(1)变化多端:形容变化很多、很大,没有头绪。端:头绪,方面。选③。
(2)端由:原因;缘由。端:原因,起因。选⑤。
(3)端来:将东西拿过来。端:平举着拿。选⑥。
(4)尖端:(事物)尖锐的末端;顶端。端:(东西的)头。选②。
(5)奇观:雄伟美丽而又少见的景象;出奇而少见的事情。奇: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选A。
(6)奇异:跟一般情况很不一样;惊异;令人觉得十分奇怪。奇:惊异。选C。
(7)出奇制胜:用奇兵或奇计制服对方,取得胜利。后比喻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手法取胜。奇:出人意料的,令人难测的。选B。
8.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学生边画导图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9.一个大圆盘一盏明灯庐山的云雾,时而深时而淡,时而静,时而动,美丽奇幻。老猫慢慢地走近正疯狂啃咬的老鼠,又突然停在几米外,弓起身子,好像在积蓄力气,猛然一跳扑了过去。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句型变化。
(1)本题考查的是补全句子,结合题干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月亮,写出它像什么即可。例如圆得像一个苹果,亮得像一盏台灯。
(2)本题考查的是词语造句,结合题干的内容进行分析,具体写出某种事物的变化过程即可。例如可以写成:一直顺着路走,借着地势,路面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左转,时而右转,地势也高低不平。
(3)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结合题干的内容进行描写,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一种事物,注意加入一些动词。本题中例如可以写成:他用余光撇了一眼桌上色泽鲜美的菜,暗暗吞了一口口水,端起饭碗随意扒拉一口白饭塞进嘴里,嘴巴一边咀嚼着,一边伸出拿着筷子的右手在碗边抖了抖,随即将筷子伸出去朝着瞅准的红烧肉猛夹了一筷子,一箭双雕,放回碗里,心满意足地吃了起来。
(4)本题考查的是用恰当的关联词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本句话中前后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关系,可以用“无论……都……”连接。
课内阅读
(一)(四川德阳·四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理解。
海上日出
①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②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③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芒光彩)。
④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⑤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光彩),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1.用“×"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填空。
《海上日出》是按照_的顺序来写的,记叙了__________的情景,表达了对这一壮观景象的____之情,作者是__________。
3.读第③自然段,按照先后顺序,给下列词语排序。(填序号)
A.冲破云霞B.完全跳出海面C.出现小半边脸D.努力上升
4.下面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2)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5.“这个深红的圆东西”指的是______,“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表达了作者___的心情。
6.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第①自然段,点明了观看日出的时间和位置。()
(2)第③自然段“红是真红”“红得非常可爱"深红”“夺目的亮光"有了光彩”等词,表现了日出时太阳颜色由浅入深、光芒由强到弱的神奇和美丽。()
(3)第④⑤自然段依次描写了天边有黑云和多云时日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遗憾。()
(4)“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句话写出了海上日出的壮观和神奇。()
【答案】
1.光芒光彩
2.太阳(景物)变化作者坐船在海上看日出赞美(喜爱)巴金
3.CDAB
4.反问拟人
5.初升的太阳(太阳)专注、急切
6.√××√
【解析】
1.此题考查选择正确的词语,先理解所给出的词语的正确意思,再根据文章中的语言环境选出正确词语。
光芒:向四面八方放射的强烈光线
光彩:颜色和光泽,色彩光亮华丽
第一空写的是云片,选择光彩,因此划掉光芒。
第二空写的是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是光芒,因此划掉光彩。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第二自然段“天空还是一片浅蓝”、第三自然段“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的红,却没有亮光....."、第四自然段“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第五自然段“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通过以上语段可知,海上日出是按照太阳的变化顺序来写的。
文章中第一自然段“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表明作者观看日出的地点是在船上。
第六自然段“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作者运用了反问的句式表达了对海上日出这一景观的赞美之情。
本题属于课内阅读,文章作者在课文中有标注,学生仔细回忆即可,作者是巴金。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文章中第三自然段从“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一刹那间”这些词表明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的。第三自然段中,首先出现的是“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其次出现的是“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再次出现的是“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最后出现的是“完全跳出了海面”。从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表明,出现小半边——努力上升——冲破云霞——完全跳出海面。
4.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1)第一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加强烈的情感,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文中作者运用反问的句式来增强自己对海上日出景观的喜爱之情。
(2)第二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的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让人觉得亲切,有利于作者抒发感情,文中作者将太阳出现的部分比作人的脸,使文章更加生动,让读者觉得亲切。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从文中第三自然段中“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打的亮光"结合上文“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可知整个自然段都在描写太阳,因此本空“这个深红的圆东西"指的就是太阳。
第二空从第二自然段“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可知作者是对将要看到的海上日出抱有急切,期望的心情。“目不转睛"表达了作者对日出的专注。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1)第一自然段中“那时天还没有大亮”阐明时间是在早上;“船上只有机器的声音"阐明地点是在船上。因此第一句话是正确的。
(2)第三自然段中,“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是在太阳刚出来一点的时候,“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是在太阳整个出来的时候,“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光亮,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从描写的语言环境可以看出,颜色是由浅到深,但是前面并没有对光芒的描写,因此光芒是由弱到强。第二句话是错误的。
(3)文中第四自然段“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开始描写多云时日出的情景,第五自然段“有时天边有黑云”开始描写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情景。两个自然段都是描写不景观下的太阳,并没有描写作者遗憾的语句,因此第三句话是错的。
(4)文中第五自然段“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描写出了拨云见日的场景,太阳重新散发出光芒,太阳的光彩照在了云和海水上,同时也照在了作者的身上,所以作者说“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变成光亮的了”。因此第四句话是对的。
(二)(河南南阳·四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选段,然后按要求做题。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拄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7.仔细阅读选文第一段,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这段话描写了___。
②作者在具体介绍外洞的特点时,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③作者在介绍外洞的时候,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信息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你觉得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8.仔细阅读选文第二段,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用横线画出过孔隙的方法。
②用曲线画出描写作者过空隙时的感受的语句。
③通过写过孔隙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感受,体现出孔隙的特点。
④“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再没法容第三个人”写出了小船的小。
B.“这样小的小船"作者连用两个“小”突出了船小。
C.这两句话的目的只是写小船的小。
D.这两句话用小船的小来衬托孔隙的特点。
⑤选文第二段的描写顺序是由到的顺序。
【答案】
7.洞口和外洞打比方列数字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介绍外洞,突出了外洞的宽敞。
8.①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拄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②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③窄小
④C
⑤外洞内洞游览
【分析】
7.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①这段话描写了洞口和外洞的特点,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②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这句话运用老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外洞比作大会堂,突出外洞宽敞的特点。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人数多,在洞内也不会觉得拥挤,突出外洞很宽敞。
打比方:指的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是说明文中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说明方法。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③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在那里聚集一千或信息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人数多,在洞内也不会觉得拥挤,突出外洞很宽敞。
8.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①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要抓住关键词“过孔隙的方法”。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拄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这句话写出了过孔隙的方法,小船是靠工人来回拉进出动的,这是一种特殊的进出洞的方法,说明了空隙的小。
②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要抓住关键词“过空隙时的感受”。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句话写了作者由空隙的窄小而产生的“挤压”的感觉。
③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理解。
本段通过写过孔隙的方法以及作者受“挤压"的感受,体现出孔隙窄小的特点。
④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C项理解错误。“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空隙窄小的特点,不是为了突出小船的小。
⑤本题考查段落的描写顺序。
选文第二段按照浏览顺序,描写了外洞到内洞的景象,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碰到窄小的孔隙,穿过孔隙,到达内洞。
拓展提升
(一)(陕西渭南·四年级统考期末)阅读
梅雨潭(节选)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急剧的撞击使水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吸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yì)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9.请在第四自然段中的“()"里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10.请结合选文第一自然段,说说“梅雨潭”这个名字因何而来?
11.选文中画“"的句子提到了哪几处绿?有什么用意?
12.第四自然段,作者连用了九个“你”,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的“你"都指梅雨潭的绿。
B.这样的称呼自然顺畅,有亲切感,体现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喜爱。
C.作者用“你”来称呼梅雨潭,更能突出梅雨潭的美丽。
D.用第二人称来写,抒情更直接强烈,更能抒发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喜爱之情。
13.作者为何称梅雨潭的绿为“女儿绿"?
【答案】
9.,“”,?
10.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瀑布撞击岩石激起的水花远看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故名梅雨潭。
11.提到了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旁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其用意是将这些著名景点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比较,突出梅雨潭绿得恰到好处的特点。
12.C
13.与上文把梅雨潭比作“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照应,突出梅雨潭的绿柔嫩、鲜润、令人陶醉;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倾心、爱慕之情。
【解析】
9.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用逗号;陈述句的末尾用句号;表示特定称谓“女儿绿"用引号;句中表示疑问语气“好吗”后用问号。句子为: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第①段“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可知,这是梅雨潭的由来。
11.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作用。
画波浪线的句子提到了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写它太淡了;提到了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写它太浓了;提到了西湖的波,写它太明了;提到了秦淮河的绿,写它太暗了。用了对比的方法,将这些著名景点的绿和梅雨潭的绿进行比较,衬托了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中,绿得恰到好处。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
C.第④段作者连用九个“你”,用第二人称来写,是为了抒情更加强烈,称呼自然顺畅,有亲切感,并不能突出梅雨潭的美丽。故该项表述错误。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④段写“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将梅雨潭比作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梅雨潭的绿具有小女孩一样的鲜润、轻盈、清亮、纯洁的特点,在这明快亲切、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称谓中,透露出作者对绿、对生活的热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二)(陕西西安·四年级校考期末)阅读
月下春江美
下班回家,已是暮色时分。顾不得一天的疲惫,孩子似的跟着家人乘船去河上玩。
暮色中,东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静平滑暗蓝的布。而船,又像是一只巨大的铲,从中豁开,慢慢地细心地豁开、划开,生怕由于不小心或者偏心分得不均匀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而行船两侧冒起的嘟嘟串串如葡萄大小的水泡,真的像一只只争论不休的小嘴,七嘴八舌地争执着什么。船后的水流“汩汩"冒个不停,像是煮沸了一样。
夕阳,只在西天留下一小块隐隐约约暗褐苍茫的晕。而这一小块的晕,映照在苍茫的河面上,随着荡起的水波呈现出圈圈美丽的倒影,竟有着雨后彩虹隐没前的轮廓。越看越像,越看越美,朦朦胧胧的不可言喻的美,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果真是的。天上一小块的光晕就让满河的水以船为界,西侧是晃晃的泛白的河水,东侧则阴阴暗暗、晦涩苍苍。
新月出来了,开始值班上岗。那如眉的新月是曾经照过白居易的九月的暮江月吗?如钩的新月之上只有一颗极亮的星,默默陪着他。不靠他太近,不离他太远,给他距离,给他支撑和美感。星和月的影子映入河中,忽而清晰,忽而恍惚,别有一番情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是苏轼的疑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则是张若虚的困顿。其实,何必问“明月何时照古人"?月圆月缺,每时每刻的月都是不同的,照耀古人的月也只是古时的月,照耀我们的也只是我们同时代的月,日新月异,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今晚,这美丽春江上的月,因为我们游玩的心情愉悦,也是愉悦的。夜幕弥散,河面开始起风,不刺骨,却也陡然觉得冷。我们的船,只得往回返。水中的月,贴近船边的月和那颗越来越亮的星,碎成点点闪闪的锦鳞帛片跳跃着,一路跟随我们。夜,越来越深。近岸的柳,黑乎乎的一片了,远处的更是如雾如梦一样混沌不清。
河面的一切都沉入梦境中了,那弯新月倒是越来越明朗,还有稀稀疏疏闪烁不定的星。
14.文章是按照()顺序来写的。
A.空间B.事物的几个方面C.时间D.事情发展
15.赏析下列句子,体会景物的动静之美。
(1)暮色中,东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静平滑暗蓝的布。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静态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
(2)而行船两侧冒起的嘟嘟串串如葡萄大小的水泡,真的像一只只争论不休的小嘴,七嘴八舌地争执着什么。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静态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
16.月下春江是一种怎样的美呢?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迷离朦胧的美B.梦幻诗意的美C.动静相宜的美D.豪放磅礴的美
17.欣赏着月下的春江美景,作者想到了古人的诗(词)句。你还想到了哪两句诗呢?
【答案】
14.C
15.静态河水的平静、蓝、非常美丽动态水泡的多而密,表达了作者此时欣喜、愉悦的心情
16.D
17.示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解析】
14.考查学生对对文写作顺序的理解。
结合内容理解,从第②段“暮色中东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静平滑暗蓝的布。”第③段“夕阳,只在西天留下一小块隐隐约约暗褐苍茫的晕。"第④段“新月出来了,开始值班上岗”等词句可知,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故选C。
15.考查了对句子的赏析。
①阅读句子“暮色中,东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静平滑暗蓝的布"可知,这句话是静态描写,把“河水”比作“一匹平静平滑暗蓝的布”,让我们感受到河水的平静和美丽。
②阅读句子“而行船两侧冒起的嘟嘟串串如葡萄大小的水泡,真的像一只只争论不休的小嘴,七嘴八舌地争执着什么”可知,这是动态描写,运用拟人手法,“七嘴八舌地争执着什么"将小水泡拟人化,体现了水泡的多而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此时欣喜、愉悦的心情。
16.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②段描写了暮色中,月下春江的动静相宜的美,东西走向的河水更像是一匹平静平滑暗蓝的布。而船,又像是一只巨大的铲,从中豁开,慢慢地细心地豁开、划开,生怕由于不小心或者偏心分得不均匀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而行船两侧冒起的嘟嘟串串如葡萄大小的水泡,真的像一只只争论不休的小嘴,七嘴八舌地争执着什么。
第③段中“越看越像,越看越美,朦朦胧胧的不可言喻的美”写了月下春江的美是迷离朦胧的美。
第④⑤段中“那如眉的新月是曾经照过白居易的九月的暮江月吗?如钩的新月之上只有一颗极亮的星,默默陪着他。不靠他太近,不离他太远,给他距离,给他支撑和美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写了月下春江的美是梦幻诗意的美。
D.有误,文章没有体现月下春江豪放磅礴的美。故选D。
17.考查了古诗的积累。
写出两句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即可,
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三)(四年级统考期末)课外阅读理解
故乡,那片桃林
①春风吹过,柔嫩的桃树枝头在风中摇啊摇,随风飘动。小鸟也飞上了枝头,叽叽喳喳地叫,好像真在演奏一首春天的曲子。
②“青青绿草,铺满山下,路边开野花;河水弯弯,围绕着她,就是我的家……'”每当听到这首熟悉的《家乡》曲,心儿就会情不自禁地飞回我的故乡,飞回故乡那片令我魂萦梦绕大的桃林……
③我的故乡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她本来没有名字,只应为那里种着很多桃树。
④春天一到,漫山遍野都是绯红的桃花,所以大家都叫她“桃花沟"。虽然故乡名不见经传、鲜为人知,但我喜欢她;真的,打心眼里喜欢。
⑤在我的心中,故乡有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恬静而美丽。
⑥且不说那淙淙流淌的、似乎凝聚着山的灵气的清亮的小溪,光溜溜的、五彩斑斓的鹅卵石,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也不说那软绵绵的、像铺着一张绿毯似的桃花坡,红尾巴的小蜻蜓,绿油油的大蚂蚱,单是山腰里的那一片桃林,就有说不完的乐趣。
⑦故乡的那片桃林,是我童年的乐园,那里留下我欢快的笑声,洒下了我辛勤的汗水也烙下我难忘的回忆……
⑧当温柔的春风刚刚吹过故乡的桃林,桃树枝头就透出一点浅浅的绿,渐渐地,桃树里又多了几片精巧的翠叶,又探出几片深红的花蕾。一夜春雨,桃花沟就像换了一个世界,你瞧,桃林里,千万朵绯红的桃花在浅笑低语:“开了!开了!”那一片满山遍野的绯红,就像天上的一匹锦落到了桃花沟。
⑨天气渐渐的暖了,枝上的桃子已经有麻雀蛋那么大了。摘一个尝尝,酸酸的,还带点涩。
⑩五、六月间桃子成熟了,这时的桃林,果实累累。这时的我,会整天和伙伴们高兴地拍着手,追追逐着,嬉闹着,从桃林的这边钻到桃林的那边,又从那边钻到这边,偌大的桃林里到处都荡漾着我们无忧无虑的笑声;跑累了,顺手摘下一个熟透了的大蜜桃,在衣服上蹭掉簿簿的绒毛,对着红红桃尖咬一口,桃汁便顺着嘴角淌了下来,呀!好甜哪!吃饱了蜜桃,再找一个三杈树枝躺着,在浓荫匝地的桃林里美美地睡上一觉,该多麽惬意!
星转斗移,时光如箭,眨眼间我里开故乡已经七、八年了。虽然大城市里繁华、陆离,但那喧嚣却整天包围着我,使我得不到片刻的宁静,因此总时时想起故乡:不知故乡如今会变成什麽样子?儿时的那片桃林还在不在?真想回去看一看。
哦,故乡,那片难忘的桃林……
18.用“"画出文章⑦—自然段中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
19.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1)你瞧,桃林里,千万朵绯红的桃花在浅笑低语:“开了!开了!”。
(2)那一片漫山遍野的绯红,就像天上的一匹彩锦落到了桃花沟。
20.下面是动态描写的句子是()(填写序号)。
A.春风吹过,柔嫩的桃树枝头在风中摇啊摇,随风飘动。
B.春天一到,漫山遍野都是绯红的桃花。
2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8.当温柔的春风刚刚吹过故乡的桃林五六月间桃子成熟了眨眼间我离开故乡已经七八年了
19.“浅笑低语"是人才有的动作,这里用来写桃花,把桃花写活了。这里用比喻的方法,把桃花沟的桃花比作天上的彩锦,引发人无限的遐思。
20.A
21.描写了故乡桃林的春花以及夏果,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
18.本题考查关键信息提取。
回答问题时需要将文章通读一遍,重点是第七到十二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将关于时间的句子划出来即可。第八自然段中的“当温柔的春风刚刚吹过故乡的桃林,桃树枝头就透出一点浅浅的绿,渐渐地,桃树里又多了几片精巧的翠叶,又探出几片深红的花蕾。”与第十自然段中的“五、六月间桃子成熟了,这时的桃林,果实累累。"以及第十一自然段中的“星转斗移,时光如箭,眨眼间我里开故乡已经七、八年了。”都是表示时间的句子。
19.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赏析。
(1)“浅笑低语"的意思是微微笑低声细语。该词语一般用来描写人物,这里用来描写桃花,是将桃花给拟人化,写出了桃花开放时的姿态。
(2)句子中将桃花沟的桃花比作天上的一匹彩锦,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桃花的颜色美,引发人无限的遐思。
20.本题考查描写分析。
从句子“春风吹过,柔嫩的桃树枝头在风中摇啊摇,随风飘动。”中的“摇啊摇"随风飘动”可以看出是动态描写,故选项A正确。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写景文章在概括文章内容时,可以抓住文章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以及写了这个事物的哪些方面,如:本文主要描写了故选桃花沟的桃花及桃子。结合句子“哦,故乡,那片难忘的桃林"可知,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四年级下册语文第5单元同步辅导讲义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刹那(chà)刹车(shā)荷花(hé)重荷(hè)
不仅(jǐn)努力(nǔ)稍微(shāo)系绳子(jì)
蜿蜒(wān)漆黑(qī)上源(yuán)盘曲(qū)而上
浙江(zhè)仿佛(fú)一簇(cù)呈(chéng)粉红色
臀部(tún)狭窄(zhǎi)戈壁(gē)镶边(xiāng)
矫健(jiǎo)琉璃(liú)画舫(fǎng)颐和园(yí)
横槛(jiàn)远眺(tiào)萦绕(yíng)佛香阁(fó)
二、易写错的字
范围努力刹那臀部额头石笋上源石钟乳镶嵌紫色杜鹃狭窄浓郁变化多端
努:注意上右是“又”不是“口"。
镶:右边偏旁的下面不要丢掉一撇。
紫:下面是“糸”,不是“关系"的“系”,不要多写一撇。
笋:注意下面的横要出头。
三、形近字
努:努力烂:灿烂怒:愤怒打:打架
扩:扩充栏:围栏杜:杜绝浙:浙江
紫:紫色社:社区臀:臀部鹃:杜鹃
渐:逐渐紧:紧张臂:双臂捐:捐款
四、近义词
重荷→重担夺目→耀眼清静→安静仿佛→似乎蜿蜒→曲折昏暗→暗淡
变换→更换聚集→聚拢依据→根据明艳→明丽稍微→略微宽广→宽敞
五、反义词
扩大→缩小清静→热闹常常→偶尔蜿蜒→笔直伟大→平凡加强→削弱
聚集→分散拥挤→宽松明艳→暗淡宽广→狭小昏暗→明朗漆黑→明亮
六、词语归类
1.描写时间很短的词语:一刹那、霎时间、眨眼间、转眼间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词语:山清水秀、崇山峻岭、水天一色
3.描写旅行的词语:游山玩水、跋山涉水、翻山越岭
4.描写建筑物的词语: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巧夺天工
5.表示“看"的词语:
斜着眼看(瞟)快速地看(瞥)专注地看(盯)
偷偷地看(窥)向上方看(仰望)往低处看(俯视)
向四周看(环视)敬仰地看(瞻仰)向远处看(眺望)
七、常考句型:
1.改为陈述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2.用加点词语造句: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示例:
月亮在云彩里穿行,时而明,时而暗,时而快,时而慢。
天上那纯洁的云千变万化,时而像活泼可爱的小鸟,时而像悠闲自在的绵羊,时而像美丽的孔雀,时而像小蛇。
孩子们总是喜怒无常,时而欢笑,时而大发雷霆,时而板着脸,时而哇哇大哭。
这首歌曲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变化多端,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
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第16课;《海上日出》
1.选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杂记》。《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时间先后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巴金,原名李芾甘,四川成都人。代表作品:《家》《寒夜》《随想录》等。
3.重点句子
(1)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以动写静】“常常早起”写出了作者想看日出的热切心情。“天还没有大亮"照应“早起”“只有机器的响声"运用以动写静的手法突出了早上的“清静”
(2)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阳刚露头时的形状和颜色。“小半边脸"写出太阳的形状,“红是真红”写出太阳的颜色。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拟人】“负着重荷"一步一步”赋予太阳人的动作,写出了太阳缓慢升起的过程。“冲"跳”生动地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动态美。“可爱"写出了作者对日出美景的喜爱。“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表现了太阳的位置变化。
(4)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反问】作者直抒胸臆,运用反问句,表达了对海上日出这一壮观景象的赞美之情。
4.问题探究
(1)【信息筛选】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海上日出的过程。(重点)
太阳先露出小半边脸,虽然红,但没有亮光,然后慢慢向上升,最后冲破云霞,完全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使它旁边的云片也有了光彩。
(2)【写法探究】作者是怎样把天气晴朗时海上日出的景象写清楚的?(重点)
作者是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抓住其颜色、光亮、位置变化,刻画了太阳在海面下、露出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光芒四个画面,从而把天气晴朗时海上日出的景象写清楚的。
(3)【整体感知】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
作者描写了天气晴朗时、多云时和天边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4)【写法探究】作者是如何描写多云时和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象的?
这两种天气情况下,都看不清楚太阳的具体变化,作者着力描写阳光照在云朵上的景象,分别写出了各自的特点。多云时,“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一片灿烂的亮光";天边有黑云时,“太阳……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些描述准确、形象,表现了海上日出的壮观、神奇。这两个自然段相互对照,特点更加鲜明。
(5)【情感体悟】请把第6段这句话改成陈述句,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
这真是很伟大的奇观。
因为海上日出的景象非常壮观,无论是天气晴朗、多云,还是有黑云,海上日出都能给人带来美
的感受,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所以作者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
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1.叶圣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文化教育界的巨匠。主要作品:散文集《脚步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2.《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叶圣陶。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游览路线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
3.《记金华的双龙洞》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以水(溪流)为线索。
4.双龙洞外洞特点:高、宽、大;孔隙特点:小、狭、矮;内洞特点:黑、奇、大。
5.重点句子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拟人】“有精神”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上的映山红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赞美。“开满"表明山上的映山红多。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排比】【拟人】四个“时而”构成了一组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溪流随着山势变化的特点。“变换调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溪流声音的美妙动听,也表明作者游玩时心情愉悦。(重点)
(3)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线索】这句话点明了作者的游览路线,同时也点明了溪流和双龙洞的关系,这是第二次写到“水”。游踪和“水"的流向这两条线索一“明”一“暗”,相互照应,彼此衬托。
6.问题探究
(1)【仿写句子】第3自然段中“时而……时而……时而……时而……”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说明溪流蜿蜒曲折的特点?请你用这组关联词写一句话。
排比。示例:天上的云彩变化多端,它们时而像奔跑的骏马,时而像乖巧的绵羊,时而像香甜的棉花糖,时而像摇着尾巴的小鱼。
(2)【字词鉴赏】“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中的“贴”字能换成“挨"或“靠”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贴"是“靠近,紧挨”的意思,能更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是紧紧地靠着船底的,更能衬托出孔隙的窄小。若换成“挨"或“靠”则不能达到这一效果。
(3)【归纳概括】请你分别概括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洞口:宽、大。外洞:高、大。孔隙:狭小。内洞:黑、奇、大,里面有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
(4)【写法探究】在文中找出介绍作者行踪的语句,说说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介绍作者行踪的语句:“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一路迎着溪流”“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在洞口抬头望”“这是外洞"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在洞里走了一转"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等。
这些介绍作者行踪的语句,在文中起过渡作用,使游览顺序更加清晰,使文章衔接更自然。
习作例文
1.《颐和园》按照游览的方位顺序依次描写了在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昆明湖所见的景色,一步一景,顺序清晰。
2.《七月的天山》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由远到近,依次描写“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的美景。写“进入天山”时的景色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很有条理;写“走进天山深处"重点写“野花”的特点,作者用比喻和排比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五颜六色、绚丽多姿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单元高频考点
1.《海上日出》:按照太阳变化的顺序展现了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表达了作者对这一自然奇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游览的地方;景物发生变化时,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吸引人的地方要重点写,可以先写看到的,再写自己的感受。
(1)按一定顺序的表达方法写景。
《海上日出》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写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游览顺序依次介绍了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孔隙和出洞的风光。
按一定顺序的表达方法写景是写作中一个常考的知识点。写景的文章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具体,这些顺序一般有时间、空间顺序等。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早→中→晚,前→中→后)描写景物,使整篇文章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按照空间转换顺序描写景物,即按照方位、处所或地点变换来安排景物的描写,决定先写后写的次序。
(2)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这两篇课文经常在填空、阅读中出现对作者表达情感的考察。这两篇课文都是景物的主题,一个是自然现象,一个是自然景观,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修辞的运用。
文中使用的反问、比喻和拟人等修辞,经常在填空、选择题中出现。
(4)背诵与背写。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好词好句,经常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课文的背写情况。
4.习作例文、习作: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个地方,能重点描写印象深刻的景物,写清楚特点。
积累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dēnglùzhèjiāngyídòngmófànnǔlì
túnbùyuántóukuòdàzhúsǔnjùjí
2.[赏析语言]下列对《海上日出》的语言赏析不正确的是()
A.文章记叙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观看日出的情景,语言质朴而准确,生动而形象。
B.很浅很浅的,“浅"字叠用,并且以“很”加以强调,更加突出天气晴好。
C.“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描写极其准确、生动,它使我们感受到黑云背后的太阳要冲破黑云的势力。
D.一个“冲”字,一个“跳"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太阳顽强的生命力和势不可当的威力。
3.下列哪一项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游览路线图()
A.路上→外洞→洞口→孔隙→内洞→出洞
B.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C.路上→外洞→洞口→内洞→孔隙→出洞
D.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孔隙→出洞
4.课文回顾。
(1)《海上日出》的作者是________,记叙了作者坐船在_______观看_____的情景,作者依次描写_,_________情况下的日出,表达了对这一自然奇观的_______之情。
(2)《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_______,作者按__来写的,补充好作者的路线图。路上→()→()→()→()→出洞
5.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即使…也…虽说…可也…无论…都…
(1)这件事()不是你做的,你()脱不了干系。
(2)()是孔隙?()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不比作什
么,()很值得观赏。
(4)在地球上()是动物还是植物()离不开太阳。
6.将下面加点字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1)傍晚时分,太阳逐渐下落,紫(zǐzhǐ)色的霞光穿透云层,云层像是镶上了一层金边,天空之下,蜿(wānwǎn)蜒的小河在静静的流淌。
(2)这头骆驼的身上驼了太多的行李,早已不堪重荷(hèhé)。
(3)雷雨就要来了,不远处闪电已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购销合同:某钢铁企业向供应商订购0万吨原材料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铁站房PC构件预制及吊装工程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物业管理顾问合同(含交通枢纽管理)2篇
- 二零二五版货车司机意外伤害赔偿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环保型二手房按揭交易合同模板3篇
- 二零二五食堂承包合同(大路食堂运营管理)3篇
- 二零二五版二手房买卖与家具选购代理合同3篇
- 税务局2025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社区家居安装合同规范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虫草科研合作与技术转移合同范本3篇
- 《新生儿预防接种》课件
-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寒假作业每日一练
- DB1303T382-2024 创伤性休克患者护理指南
- 2024年03月内蒙古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春季校园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新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试卷(含详解)
- 《道路车辆 48V供电电压的电气及电子部件 电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文本以及编制说明
- 2024年新高考I卷数学高考试卷(原卷+答案)
-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考试题与答案
- 2024年鄂尔多斯市国资产投资控股集团限公司招聘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篝火晚会流程
- 船形乌头提取工艺优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