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解析版)-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练_第1页
议论文阅读(解析版)-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练_第2页
议论文阅读(解析版)-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练_第3页
议论文阅读(解析版)-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练_第4页
议论文阅读(解析版)-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点07议论文阅读

命题趋势

题型比较稳定,先综合考查对选文的整体把握理解,接着用选文之外的事例考查理解关键概念、主要

观点的能力,最后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考查筛选和重组信息的能力。预计2022年议论文还会沿用上述考查方

式和题型。

满分技巧

在备考中,要深入理解每个考点的内涵,明确每个考点所对应的常见题型及其解题思路,能在读懂全

文的基础上深入地思考,准确而娴熟地解题。

热点解读

①阅读材料以课外为主,给人启发、给人教益、让人深思与警醒的文章日益成为阅读考查中的热点。

②考题更趋开放和人性化,进一步渗透整体阅读的理念,综合性、拓展性、开放性试题日趋增多,形式灵

活。这种趋势代表着阅读的方向,是时代的要求,值得同学们关注。

限时检测(含重点溯源和模拟预测)

重点溯源

一、(2022•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青春向未来,使命肩上担

杨文选顾成龙

①“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展现了亮丽的青春风采、迸发出豪

迈的青春激情,生逢盛世、勇挑重担。正可谓:青春向未来,使命肩上担。

②青春是铸梦的摇篮,需要以“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挡百万师”的勇气闯关夺隘。青春是青年最

好的时期,亦是充满魅力的时期,更是梦想起航的时期。新时代仍有无数青年将青春书写在中国的热土上、

将血汗挥洒在祖国的大地上,浇灌出绚丽的花朵。扶贫干部黄文秀牺牲在扶贫路上,抗疫青年医护者逆行

而上,“00后”戍边烈士守护美丽的中国寸土,不……他们以无畏的勇气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以青春的

热血铸就伟大的中国。

③实干是梦的支点,必要以“攻城不怕艰,攻书莫畏难”的毅力笃信实干。伟大的事业需要实干精神,

实践出真知,实干成伟业。唯有实干才能翘起“躺平者”,聚合青春的力量,助力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袁隆平可以禾下乘凉,钱学森能完成两弹一星的研发,屠呦

呦成功提取青蒿素,等等,这些都离不开他们锲而不舍、足履实地的实干精神。唯有实干才能使新时代青

年心之所思、口出所言、纸上所作皆成现实,才能振国兴邦、赢得未来、成就梦想。

④使命是圆梦的风向标,定要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担当勇挑重任。“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青年是人民之力量、民族之希望、国家之未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于盛世,

时代赋予青年担当的使命,当有所为,本应积极锤炼品行、志存高远、胸怀远大理想,厚植“位卑未敢忘

忧国”的爱国之忠心;理应加快练就过硬本领、培养创新能力,永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爱党

之真心;更应主动为民谋利、为民尽责、为民担当,常怀“千秋基业仗民心”的爱民之初心。在中国的大

地上,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正以使命之我,为实现民族复兴接续奋斗,迈进强盛新时代。

⑤奋斗是征梦的试金石,要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信念奋力奔跑。“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砥砺奋斗,也要“为世界进文明,人类造幸福”而

贡献力量;更要有勇于成为“世界青年人的先锋”的志气和信心,敢于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

行者和开拓者。从牢记使命在墨西哥田野里尽力改良玉米品种的任娇娇,到投笔从戎于非洲深处的野生动

物保护者的黄泓翔,中国的有为青年在奋斗中验证着心中的梦想。“心系人民,胸怀世界。''新时代中国

这样的有为青年遍布世界各地,正以奋斗之我,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贡献智慧,推进文明新时代。

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拥有新的际遇,也会有新的挑战,我们要把握机遇、经受磨砺、勇挑重担、实现

使命、创造历史。“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必将在继往开来的强国一代践行。我们将用青春

书写中华民族复兴史,用奉献造福人民,用奋斗创造人民伟业,用智慧推进文明进程。

(选文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青春向未来,使命肩上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

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

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阅读全文可知,标题提出了中心论点,首段中“青春向未来,使命肩

上担”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摘抄下来即可。

2.简要分析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首先提出观点“实干是梦的支点,必要以‘攻城不怕艰,攻书莫畏难’的毅力笃信实干”;接着

分析了实干的重要性并引用名言进行道理论证;然后列举袁隆平等人实干的事例(举例)论证这一观点;

最后强调实干对于新时代青年的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首句”实干是梦的支点,必要以‘攻城不怕艰,攻书莫畏难’的毅力笃

信实干”提出了本段的观点;“伟大的事业需要实干精神,实践出真知,实干成伟业。唯有实干才能翘起

‘躺平者',聚合青春的力量,助力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阐述了实干

精神对于成就事业、助力国家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性,“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引用名

言进行道理论证,再次强调实干的重要性;接着列举袁隆平、钱学森、屠呦呦通过实干取得成功的事例,

具体生动地论述了本段观点;段末用“唯有实干才能使新时代青年心之所思、口出所言、纸上所作皆成现

实,才能振国兴邦、赢得未来、成就梦想”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强调实干精神对于新时代青年的重要性。

3.选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列举了任娇娇、黄泓翔新时代中国有为青年(在国际舞台上)奋斗的典型事例,具体

有力地论证了“奋斗是征梦的试金石,要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信念奋力奔跑”的观点,进而

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从“牢记使命在墨西哥田野里尽力改良玉米

品种的任娇娇”“投笔从戎于非洲深处的野生动物保护者的黄泓翔”可以判断出,这个句子运用了举例论

证的方法,通过列举任娇娇、黄泓翔这些新时代中国有为青年“以奋斗之我,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贡献智

慧,推进文明新时代”的事例,具体生动地论证了本段首的分论点“奋斗是征梦的试金石,要以‘穷且益

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信念奋力奔跑”,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强,从而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便于

读者理解。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青春向未来,使命肩上担”的认识。

【答案】示例:作为中学生,生逢盛世的我,要怀揣梦想与青春豪情,树立明确的目标,勤奋刻苦地读书,

不断充实丰富自己,以实干的精神奔向未来,勇于担当历史的重任,让人生更有价值。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发表观点的能力,作答时要围绕“实干精神”阐述,注意结合自己的身份和生活经

验。

如:我生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要把握住人生中最好的青春时期,胸怀远大理想,聚合青春的力量,拥有

实干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把振国兴邦作为自己的责任,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

二、(2022•四川巴中•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让中国品牌享誉世界

李心萍

①冬奥专用列车平稳运行,中国高铁名片更加靓丽;世界最大旋挖钻机成功下线,中国工程机械再创

纪录;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提高8个百分点,连续5年排名世界第一……今年以来,中国

品牌捷报频传,彰显出不凡的实力。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党的十

八大以来,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和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中国品牌向着树立一流品牌的目标坚

实前行。

③高速动车组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化、标准化、系列化;智能家电不断推陈出新,引领市场潮流。这10

年中国企业瞄准前沿领域,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具备了更强自主创新能

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在南极零下造摄氏度的极限低温下,柳工装载机依旧高效作业;在港

珠澳大桥,桥梁钢结构能经受16级台风或7级地震的冲击,设计寿命长达120年。这10年更多中国企业

将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线,弘扬工匠精神,以匠心铸精品,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老字号主动拥

抱新潮流,焕发生机活力;国产品牌扬帆出海,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这10年中国企业立足中国放眼世

界,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④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品牌建设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⑤加强品牌建设,中国企业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我们要鼓励企业坚持创新,聚焦产业前沿,研发更

多优质产品,擦亮更多“金字招牌”,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为扩大国际合作增添竞争活

力。

⑥加强品牌建设,中国企业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今大众消费进入品质消费新阶段,

正从追求“有没有”向讲究“好不好”转变。中国企业要积极作为,以品牌建设引领发展消费热点,以优

质产品和优良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

⑦加强品牌建设,中国企业还要传递中国声音,彰显文化自信。品牌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推

动更多中国品牌走向全球,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进而为中国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⑧当前中国品牌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中国制造带来转型升级的

澎湃动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和消费的持续升级为中国品牌孕育了广阔空间。坚信广大企业会深耕细作,定

能创造出更多更具竞争力的好品牌,让中国品牌享誉世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5.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让中国品牌享誉世界。

B.本文开篇举例引入论述话题,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结尾展望前景、发出号召。

C.这10年来中国品牌向着树立一流品牌的目标坚实前行,推动了三个转变。

D.新时期中国品牌建设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答案】B

【解析】B.“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错误。结合第④段“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中国品牌建设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可知,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故选B。

6.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举柳工装载机在极限低温下高效作业和港珠澳大桥的桥梁钢结构能经受强力冲击两个

事例,具体论证了中国企业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的观点,从而有力论证了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

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

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第③段划线句子,一分号为界,举柳工装载机在极限低

温下高效作业和港珠澳大桥的桥梁钢结构能经受强力冲击两个事例,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结合

下句“这10年更多中国企业将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线,弘扬工匠精神,以匠心铸精品,推动中国速度向中

国质量转变”可知,是论证了中国企业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的观点,答题模式:运用了举例论证

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7.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概括新时期中国品牌建设面临哪些更高的要求?

【链接材料】

惟有好的环境,才能呵护品牌、鼓励创新。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支持品牌建设,不断汇聚品

牌发展的强大合力:高价值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3.3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4个月;国

内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由63.69分提升至80.61分……品牌建设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越来越好。

(选自《品牌建设蹄疾步稳》,有删改)

【答案】①加强品牌建设,中国企业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②加强品牌建设,中国企业更好满足人民美好

生活需要;③加强品牌建设,中国企业还要传递中国声音,彰显文化自信;④加强品牌建设,要营造良好

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第⑤段“加强品牌建设,中国企业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第⑥段

“加强品牌建设,中国企业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第⑦段“加强品牌建设,中国企业还要

传递中国声音,彰显文化自信”以及链接材料“惟有好的环境,才能呵护品牌、鼓励创新”“品牌建设的

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越来越好”可提炼出答案。

三、(2022•上海•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人一出生手脚就会自然“动”起来,慢慢长大就会参加一些劳作,有时还会感到一丝劳累,有“劳”

有“动”,劳动就这样伴随着人的一生。

②然而在当下,一些青少年对劳动的意义重视不足,甚至认识偏颇。有人不会做基本的家务,认为只

要学习成绩好,其它体力劳动不值一提;有人觉得如今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只要花钱就能买到服务;还

有人将“免于动手”视为一种优越感,对提供服务的劳动者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③针对这些不会劳动、不想劳动、甚至不尊重劳动的现象,重新认识劳动和劳动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④劳动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众所周知,劳动创造了人,是劳动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民生在勤,勤

则不匮。我们的先民把野草驯化培育成农作物,修建水利工程,才有了稳定的粮食来源;生长在土地上的

棉花,只有经过人们的采摘,才能被捻成细线,织成棉布,裁成衣裳,为人们遮身蔽体;遍布在田野中的

泥土,只有经历双手的劳作,才能被夯实成墙壁,支撑起遮风挡雨的屋顶。因此,《辞海》中“劳动”一

词被定义为“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⑤劳动更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车轮。社会的进步依赖于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四大发明闪

烁着古人在日常劳作中的创造光芒,杂交水稻见证了袁隆平在田间地头的日夜求索,神舟飞天凝结着众多

科研团队的劳动汗水。没有劳动,人类也许会一直停滞在蒙昧原始的状态,难以获得文明的进步和

发展。

⑥在认识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还有必要重新认识学校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功能。学校中的劳

动教育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当我们在劳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时,劳动教育中有德育;当我们“动

动手,出出汗”以强健体魄时,劳动教育中有体育;当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劳动中遇到的问题时,劳动

教育中有智育;当我们动手设计并创造美的作品时,劳动教育中还有美育。可见这种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

的劳动教育,不仅有利于改变青少年学生中轻视劳动的现象,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⑦学校中的劳动教育还具有长效功能。一个人在学生时代经历劳动教育,为人生打下尊重劳动、热爱

劳动的底色,那么,今后踏上社会,就能敬业乐业,享受到劳动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⑧劳动创造幸福。为了让青少年都能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从今天起,”处处是劳动之地,天天是劳

动之时,人人是劳动之人”,就理应成为当代青少年的劳动宣言。

8.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⑤段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B.尽管C.如果D.既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第⑤段”人类也许会一直停滞在蒙昧原始的状态,难以获得文明的进步

和发展”是针对“没有劳动”这一情况结果的假设,前后是假设关系,应使用“如果”一词;故选C。

9.根据文章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举青少年—―提出观点:(1)―----------------r<3)-

轻视劳动的现象击皿、「□/小她右---------------------

重新认识劳动教育

-的特点和功能-----------------------

______________(4)________

【答案】⑴重新认识劳动和劳动教育显得十分必要;⑵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⑶学校的劳动教育具有实

践性和综合性;⑷学校中的劳动教还具有长效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思路。第②段“一些青少年对劳动的意义重视不足,甚至认识偏颇。有人不会做基

本的家务,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它体力劳动不值一提;有人觉得如今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只要花钱

就能买到服务;还有人将'免于动手'视为一种优越感,对提供服务的劳动者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列举当下青少年轻视劳动的现象,体现青少年无法正确认识劳动,对劳动者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尊重;进而

在第③段提出观点“重新认识劳动和劳动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接下来第④段“劳动是人生命存在的基

础”,第⑤段“劳动更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车轮”,体现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第⑥段点明”有必要

重新认识学校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功能”;第⑥段“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第⑦段“学

校中的劳动教育还具有长效功能”,具体阐释了“学校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功能”。

10.第④段和第⑤段的顺序不能颠倒,请分析原因。

【答案】第④段阐释了“劳动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第⑤段论述了“劳动更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车轮”,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层层递进,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第⑤段的''更”字明确了其更近一层的意思,与第④

段相照应,同时又和第⑥段过渡句形成照应。

【解析】本题考查顺序。第④段阐述“劳动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第⑤段阐述“劳动更是推动人类向前

发展的车轮”,前者强调“基础”,后者强调“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论证层层递进,符合人们的

认知规律,将论证引向深入;第⑤段主要阐述的内容中的“更”字,也点明其递进的关系,与第④段相照

应;与第⑥段过渡句“在认识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还有必要重新认识学校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功

能”形成照应。

四、(2022•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要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笑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

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

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

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

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

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

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

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

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

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停滞不前。法国作家

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

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

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达芬奇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画家,就是因为他

在无数次重复画蛋中,寻找规律,画出个性,才成就了他“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在“折叠”中创新,

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

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

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简单做成

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

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

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

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

搏斗,与自我的较量,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

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

成就精彩人生。

(摘自《解放军报》,有改动)

1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要善于“折叠”自己。

B.第二段用红军四渡赤水的事例来论证分论点,既生动具体又有说服力。

C.作者认为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很可能会事与愿违,遭遇失败。

D.文章引用罗曼•罗兰、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折叠”需生动的重复这一观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文章第③段引用罗曼•罗兰的名言“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

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有力地证明了“折叠”是生

动的重复这一分论点;文章第④段引用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名言“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

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有力地证明了“折叠”是耐心的坚持这一分论点;D项“文章引用罗曼•罗

兰、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折叠'需生动的重复这一观点”说法有误。故选D。

12.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语言生动形象,从反面论证了“折叠”是生动的重复这一分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

局多是原地转圈,停滞不前”中的“老驴拉磨”比喻的是“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的工作,这里运用了比

喻论证的方法,语言生动形象,从反面论证了“折叠”是生动的重复这一分论点。

13.请结合全文回答,如何“折叠”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答案】要有智慧的迂回,有生动的重复,有耐心的坚持,有“折磨”的叠加。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本文以“要善于'折叠'自己”为中心论点,第①段“如何‘折叠’

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提出论题,②一一⑤段分别从''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折叠”

是生动的重复,“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折叠”是“折磨”叠加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证,第⑥段得出观点

“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结合②③④⑤段的段首句进行概括即

可。

五、(2022•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是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

崔树强

①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近百年来,书法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境况,它在

读书人心中的重要性出现断崖式下跌,加上书法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的抽象性,就更使得它的审美内涵和文

化意蕴不被大众认知。

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高度肯定书法的艺术文化价值。宗白华充分肯定书法艺术的美

学地位,认为中国人可以拿中国书法风格变迁为基础来划分中国艺术史;林语堂认为书法提供给中国人最

基本的美学,因为中国绘画对韵律的崇拜源于书法,中国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也是导源于书法。而且,

书法所依托的载体一一汉字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书法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

有效方式。

③可是,当我们了解当代大众书法审美水平的现状后,更加感到书法美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部

要求在中小学恢复书法课,在我看来,这是要深入挖掘书法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学生们将

来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但是通过书法的学习,会懂得中国人是如何审美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对

中华文化的认知,完成他们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塑造。所以,学习书法,看似小技,关系重大。

④具体来说,在写书法的过程中要入静,要专注。很多学生很聪明,可是学得不专心,而书法可以引

导他们入静且专注。练习书法还要有恒心和毅力,这有助于锻炼人的意志力。而且从艺术和审美来说,写

书法并不是苦差事。要引导他们领略书法的美感和活趣,不能把字写死了,让他们在书写中感受到笔墨活

的趣味或生命的精神。这些潜移默化的训练和陶冶,都可以在他们身上扎根和滋养。从这个角度来讲,国

家重视中小学书法教育,是要年轻一代都能懂一点书法,能够领会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进

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是作为中国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⑤以美培元,培根铸魂,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当共同发力,营造良好的书法美育环境。只有在书法学

习中不断积累审美经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中国书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才能真正成为中国人

美育的基本途径。

(有删改)

1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具有抽象性艺术特征,导致它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无法被大众认知。

B.林语堂认为,书法给予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中国绘画和建筑的美都源于书法。

C.文章认为,学生学书法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为的是接受美育熏陶,塑造人格。

D.文章阐述学生练习书法的要求时,与练习产生的作用结合分析,易于让人接受。

【答案】D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中国书法具有抽象性艺术特征,导致它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

蕴无法被大众认知”有误,联系第①段中“它在读书人心中的重要性出现断崖式下跌,加上书法本身所具

有的艺术的抽象性,就更使得它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不被大众认知”的内容可知,导致书法的审美内涵

和文化意蕴无法被大众认知的原因还包括“它在读书人心中的重要性出现断崖式下跌”;B.“中国绘画和

建筑的美都源于书法”有误,联系第②段中“林语堂认为书法提供给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因为中国绘画

对韵律的崇拜源于书法,中国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也是导源于书法”的内容可知,中国绘画对韵律的崇

拜源于书法,中国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也是导源于书法,并不是中国绘画和建筑的美都源于书法;C.“文

章认为,学生学书法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有误,联系第③段中“在我看来,这是要深入挖掘书法的审美

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学生们将来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的内容可知,“学生学书法不是为了成为

书法家”的观点过于绝对;故选D。

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在分析了书法的发展境况、艺术文化价值和群众基础后,提出中心论点。

B.宗白华的事例属于事实论据,文章用它来证明中国书法风格变迁的基础性地位。

C.③④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从阐述练习书法的重要性到如何练习,思路清晰。

D.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道理阐释通俗易懂,表达生动形象。

【答案】B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宗白华的事例属于事实论据,文章用它来证明中国书法风格

变迁的基础性地位”表述有误,联系第②段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高度肯定书法的艺术

文化价值。宗白华充分肯定书法艺术的美学地位,认为中国人可以拿中国书法风格变迁为基础来划分中国

艺术史”的内容可知,宗白华认为中国人可以拿中国书法风格变迁为基础来划分中国艺术史,充分肯定了

书法艺术的美学地位,以宗白华的事例证明“许多有识之士高度肯定书法的艺术文化价值”的观点;故选B。

16.近两年,《妙墨中国心》《中国书法大会》等展现书法魅力的电视节目受到观众欢迎。这一现象体现了

文中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书法具有艺术文化价值,

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书法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能够道德养成

和人格塑造。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过第①段中“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近百

年来,书法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境况,它在读书人心中的重要性出现断崖式下跌,加上书法本身所

具有的艺术的抽象性,就更使得它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不被大众认知”的内容可概括为:书法是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通过第②段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有

识之士高度肯定书法的艺术文化价值。宗白华充分肯定书法艺术的美学地位,认为中国人可以拿中国书法

风格变迁为基础来划分中国艺术史;林语堂认为书法提供给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因为中国绘画对韵律的

崇拜源于书法,中国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也是导源于书法。而且,书法所依托的载体一一汉字具有最广

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书法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的内容可概括为:书法具

有艺术文化价值,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通过第③段中“可是,当我们了解当

代大众书法审美水平的现状后,更加感到书法美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恢复书法课,

在我看来,这是要深入挖掘书法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学生们将来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但

是通过书法的学习,会懂得中国人是如何审美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完成他们

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塑造。所以,学习书法,看似小技,关系重大”的内容可概括为:书法的审美价值、文

化价值和育人功能,能够完成道德养成和人格塑造。

模拟预测

一、(2023•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点儿经典

①读书就像是郊游登山。大多数人走到山脚最多山腰就觉得够了,没必要那么辛苦继续向上攀爬。剩

下的人看兴趣和体力,选择要去往的高度,从哪里眺望一下更开阔的景色。所谓经典算是狭窄曲折山径上

的一个个路标,指引着人们一路前往山顶。

②记得我曾经推荐过,布鲁姆的《西方正典》。想知道西方文学的脉络?想知道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

和传承?这本书里都有。读完它,经典不再是一本又一本单独的书,作家也不是一个又一个孤立的人,它

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是一张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建立起来的网。一本经典抵达自身力量穷尽的地方,

另一本经典沿着它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一位作家倒在自己思考和创作穷尽的地方,另一位作家接过他手

中的火炬继续攀登。

③它并不容易读,它要求读者已经做好了前行的准备。起码先阅读过书中提及的经典书目,这样才好

理解作者的分析。况且也不是人人都对经典的关联和传承感兴趣。这就像很多人喜欢读《明朝那些事》,

并把它当作历史来看。但喜欢读明史的人就要少很多,喜欢整理分析历朝历代相权变化及其结果,研究明

朝的人就要更少一些。上述每一种人都从阅读里找到了乐趣,但是乐趣和乐趣并不同。

④有人对我说,他读过了中国四大名著,但最终并无所得,并没有窥见什么高深奥妙之处。这没有什

么奇怪的,如果把它们当做是四本故事书来读,那就是读了四本故事书而已。

⑤但是如果他认真反复去读,那么迟早会有超越故事本身的时刻。他会忍不住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

什么要这么写?或者继续向前推进一步: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如果他读了许多书,那么他迟早也会从

不同的书上发现四大名著的影子。发现某种熟悉的框架,某种熟悉的表述,某种熟悉的人物特点。他发现

纯然没有来处,完全原创的作品几乎是不存在的。就像是一棵榕树发出了一片榕树林,看起来是一棵棵独

立的树,但是在泥土下面它们分享相同的根系。

⑥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可能性都不存在。这就像是一个从未试过川菜的人,他听说想要考量一家川

菜馆子水准如何,那么就应该去点一道回锅肉和一道麻婆豆腐试试。他点了,吃了,放下筷子说:好像也

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他不明白的是,说那句话和听那句话的人都应该是老饕才对。他们已经吃过足够

多数量的川菜,也吃过了足够多次数,所以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经典菜式,以及从经典菜式的水平如何可以

推知其他菜品的水准。这句话放在一般意义上也没错,一个从未吃过川菜的人,如果对回锅肉和麻婆豆腐

完全不感兴趣,那么他对其他菜肴估计同样兴趣不大,不需要再去浪费时间和金钱了。

⑦所以从阅读经典开始,这句话本身没有任何错处。由此衍生出经典有用或者无用的话题,这全然取

决于个人。一个物理学专业的大学生不需要看过《费曼物理学讲义》,照样可以通过考试和答辩拿文凭毕

业。但读过的可能对物理学的兴趣要更浓厚一些,认知也可能会更深入一些。后者能够获得一些前者所无

法获得的个人乐趣。

⑧乐趣重要么?所有人都可以因为欲望渴求,技术技巧,在特定的道路上前进很长一段距离,而且彼

此相差不会太大。但是拉长时间来看,可以驱使一个人长久地行进下去,一路上不因为孤独而为心魔所乘,

陷入自我怀疑和癫狂败坏的,大概还得是兴趣指引,以及在这种兴趣指引下接连不断获得的大大小小乐趣。

⑨毕竟走在路上这件事情,如果没有乐趣会有些可怖。抬头看,青空冥冥;低头看,大地渺渺。眼前

迢迢长路向前蜿蜒延伸,消失在远处的雾气之后。有乐趣的话,可以边走边吹口哨,暂时忘却了周遭空无

一人。在每一处经典显现的地方,又可以发现前人的痕迹,于是内心得到了巨大的宽慰一一此处有人曾经

抵达,我亦可以跟随前行。

1.阅读②③段,概括《西方正典》的特点。

【答案】介绍了西方经典的关联与传承(构建了西方文学的体系);阅读的门槛很高;需要足够的阅读兴

趣。

【解析】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②段中的“想知道西方文学的脉络?想知道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传承?

这本书里都有。读完它,经典不再是一本又一本单独的书,作家也不是一个又一个孤立的人,它们之间存

在着密切的关联,是一张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建立起来的网”可得:介绍了西方经典的关联与传承(构建了

西方文学的体系)。根据第③段中的“它并不容易读,它要求读者已经做好了前行的准备。起码先阅读过

书中提及的经典书目,这样才好理解作者的分析”可得:阅读的门槛很高。根据“况且也不是人人都对经

典的关联和传承感兴趣”可得:需要足够的阅读兴趣。

2.阅读④⑤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超越故事本身”的表现是什么。

【答案】对写法及写作目的等有更深入的探究,领会到它开创了一种文学类别。

【解析】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⑤段中的“他会忍不住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或者继续向

前推进一步: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可得:对写法及写作目的等有更深入的探究。根据“如果他读了许

多书,那么他迟早也会从不同的书上发现四大名著的影子。发现某种熟悉的框架,某种熟悉的表述,某种

熟悉的人物特点”可得:领会到它开创了一种文学类别。

3.第⑥段中,作者说“这两种可能性都不存在"。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这么说的原因。

【答案】没有足够的积累无法品出经典的好;认为无用没必要深入探究。

【解析】考查筛选信息。首先需要明确,本段运用类比论证,以吃川菜类比阅读经典,所以选段中提到的

品尝川菜需要联系阅读经典来理解。根据“说那句话和听那句话的人都应该是老饕才对。他们已经吃过足

够多数量的川菜,也吃过了足够多次数,所以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经典菜式,以及从经典菜式的水平如何可

以推知其他菜品的水准”,联系阅读经典可知,没有足够的积累无法品出经典的好;根据“一个从未吃过

川菜的人,如果对回锅肉和麻婆豆腐完全不感兴趣,那么他对其他菜肴估计同样兴趣不大,不需要再去浪

费时间和金钱了”,联系阅读经典可知,认为无用没必要深入探究。

4.读⑦〜⑨段,说说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答案】经典让人获得对事物更深入的兴趣;从经典中获得的乐趣让人得到宽慰与力量。

【解析】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⑦段中的“一个物理学专业的大学生不需要看过《费曼物理学讲义》,照

样可以通过考试和答辩拿文凭毕业。但读过的可能对物理学的兴趣要更浓厚一些,认知也可能会更深入一

些”可得:经典让人获得对事物更深入的兴趣;根据第⑦段中的“后者能够获得一些前者所无法获得的个

人乐趣”和末段中的“于是内心得到了巨大的宽慰一一此处有人曾经抵达,我亦可以跟随前行”可得:从

经典中获得的乐趣让人得到宽慰与力量。

二、(2023•上海黄浦•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冕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

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

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

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拥有阅读能力的人,能够借助阅读,进入诸多不同时空的他人的世界,有益于知识的增广。一个人的一

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

和经验。然而,阅读却无形间让人们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使他多识了草木

虫鱼之名,()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拥有阅读能力的人,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

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

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献身的勇气,从鲁迅的杂文学得批判的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

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

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拥有阅读能力的人,能够有更高尚的品德与追求。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与崇高追

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

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

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

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

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

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

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

是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选自随笔集《永远的校园》,2018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5.联系上下文,以下填入第②段括号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所以B.只要,就C.不仅,而且D.有时,有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结合句子”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和“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

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可知,这两个句子之间是递进关系,结合选项可知只有''不仅……而且……”

是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故选C。

6.第①段中说“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结合下文,这里“丧失”的具体内容指的是:(1);

(2);(3)»

【答案】知识的增广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更高尚的品德和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概括能力。结合第①段“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

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

神的不平等”,第②段“拥有阅读能力的人,能够借助阅读,进入诸多不同时空的他人的世界,有益于知

识的增广”,第③段“更为重要的是,拥有阅读能力的人,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第④段“拥

有阅读能力的人,能够有更高尚的品德与追求”可知,这里“丧失”的具体内容指的是:知识的增广、精

神上的感化与陶冶、更高尚的品德和追求。

7.以下对上文的分析和理解,最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很不幸,因为他们无法拥有周围丰富的世界。

B.第③段提及鲁迅、歌德、拜伦等人,主要是论述并强调了读书的作用。

C.流传的书籍中既有劝善之作,也有毫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作用的作品。

D.第④段作者引用笛卡尔和雨果的话作为论据,论述了读书使人向善避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A.根据本文第①段“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

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

现为精神的不平等”可知,这里的“因为他们无法拥有周围丰富的世界”表述不正确,真正的原因是他们

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故选A。

8.第④段中的画线部分是对“极大的可能”的阐释,是否可以删除?请简析。

【答案】不能删除。这段话既指出读书的人也有可能品德情趣并不高尚,又明确了书也未必都是值得读的

好书,体现了语言的严谨周密。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作答时可先表态(不能删除),接着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然后结

合句子分析它在句子里的意思,如果删掉后句子的意思有什么样的变化,最后总结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即可。

“极大的可能”中的“极大”是程度副词,“可能”表推测,因此“极大的可能”的意思是很有可能,可

能性的程度很高。结合句子“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

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可知,这里体现的是一

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很有可能是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不是这样的,

也有一些书并非都是好书,如果去掉“极大的可能”则排除了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也有无价值的甚

而起负面效果的书,这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因此不能去掉“极大的可能”。

三、(2023•广西柳州•校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周德睿

①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

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

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②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

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麋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

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

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③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

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

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

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

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④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

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

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

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跳JS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

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⑤“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

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

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激荡家国情怀,厚积薄发、久久

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有删改)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B.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A.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第①段”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

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可知,青

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

起。故选A。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B.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C.第④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B.分析不正确。结合第②段“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

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可知,作者举

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是要说明“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麋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并非''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故选B。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糜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对于个体而言,不仅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还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对于年轻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胸胴不前、不思进

取。

D.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说法不正

确。结合第②段“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知,家国情怀深植于我

们的灵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故选A。

四、(2022•江苏宿迁•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劳动中淬炼成长/张凡

①《尚书》有云:“不知稼不啬之艰难,乃逸乃谚。”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

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稿”的现象,并

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

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一定程度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因此,青少年必须要接受劳动教育,

要在劳动中锻炼成长。

②劳动可以提升技能。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仍然能给我

们以深刻的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培技的综合育人价值。

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需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不仅能增强

学生的社会责任,更能在劳动中提升自己的生活技能。这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夯实学生健康成长

的基石。

③,其实。劳动教育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意

志的磨炼。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

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说,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

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动手实干、出力流汗中播

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

④劳动可以造就伟大。很多时候,给我们最深感动的,正是那些最平凡的劳动者。在晨曦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