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业作业2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大一统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淌,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徙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C.加速南方开发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2.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输河,其主要缘由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须要,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缘由。没有隋炀帝,运输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 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一)选择题1.东晋时期,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作“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驾驭了东晋的大权。民间的这一说法反映了()A.皇权逐步走向衰落B.相权严峻威逼皇权C.士族成为东晋政权主要支柱D.南方政治文明仍落后于北方2.“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下列选项中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相符的是()A.发生了牧野之战、淝水之战B.时代特征是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C.江南区域动态开发己经完成D.隶草行楷等各种书体出现3.《洛阳伽蓝记》对北魏的洛阳城有具体记载。其中说道:“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北魏()A.尚未迁都洛阳B.经济旺盛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统一促进经济的发展D.学习汉族礼仪促进社会进步4.下列历史事务与图中地点对应错误的是()A.商鞅在①点实行改革,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B.北魏孝文帝在②点实行了均田制、三长制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发展。C.王安石在③点实行以富国强兵为中心的变法革新。D.雍正在④创建了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5.一部《长安十二时辰》呈现了大唐天宝三年(744年)长安城的繁华。下列关于唐朝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长安城内商品买卖必需在东市西市进行②“天宝”、“贞观”采纳了庙号纪年法③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以“激情与浪漫”著称的诗人李白④武器独创家唐福把制作的火箭、火球和火蒺藜献给了唐朝廷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6.下表为唐朝前期设置的巡察地方的官职。表中信息反映出当时()贞观八年(634)十六道黜陟大使(只派出十三人)武后天授二年(691)十道存抚使中宗神龙二年(706)十道巡察使(二周年一替)景龙三年(709)十道按察使(置废频繁)开元二十一年(738)七五道采访使A.中心政策缺乏持续性B.地方行政体系日趋完备C.地方政府权力渐渐减弱D.中心留意多渠道限制地方7.公元626年,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627年又说:“朕以天下为家。”644年又说:“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这反映出当时()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和亲”是最有效的策略C.各民族之间关系特别和谐 D.民族同等华夷一体的民族政策8.分析下表,以下与唐代人口变更有关的因素是()时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人口1235万人约3714万人5288万人约1600万人口①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生产工具的改进③安史之乱④五代十国的政权刮据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9.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所谓“高门华阅,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这一局面得到初步变更是由于()A.郡县制的实行B.刺史制度的推行C.科举制的创立D.三省六部制的建立10.唐初,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唐中期,政府推行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这种变更表明()A.均田制遭到破坏 B.自耕农的发展壮大C.社会结构的变更 D.人头税已经被废除11.唐太宗在位期间,常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权。此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一做法的用意在于()A.提高行政实力B.扩大三省权限C.使决策更加专业化D.加强皇权12.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变更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政策()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夫的负担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C.促进了租佃关系的快速发展D.以政府严格限制户籍为前提13.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宏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B.爱国忧民的情怀C.对农业生产的关切D.酷爱和平的看法14.据载,唐代书法家张旭嗜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更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据此推断,下列作品中最有可能出自张旭之手的是()A. B.C. D.
15.敦煌文献在发觉之初,国内保藏家留意的多是书法美丽的手书经卷,对账册、契约一类不屑一顾。当年敦煌文献自甘肃运往北京的途中,沿途官员纷纷盗取,都是选择这类经卷。而今日人们无疑早已意识到,后者对于历史学探讨具有更大的价值。这说明()A.在进行历史探讨之前首先必需确定探讨命题的有用与否B.带有艺术化倾向的史料往往会影响到记载历史的客观性C.账册、契约一类史料相比手书经卷,具有更大的保藏价值D.历史探讨之“用”不是肯定客观的,随着主体的不同会发生转变(二)材料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材料二唐代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难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材料四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夫生活欢乐吗。农夫说:“不欢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从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事实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败尽家业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负担比汉代的负担总体上发生什么变更。缘由是什么?(2)结合所学学问,总结出两税法同汉代以来赋役制有何变革。变革的缘由及影响各是什么?(3)依据材料四,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夫负担的缘由。(4)结合王安石变法理财的目的,分析指出古代中心政权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缘由。
1.【答案】A【解析】“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可见北方的少数民族南迁是一个主要的特点,故A项正确;“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无法体现其阶级性,故B项错误;“《晋书·文帝纪》”这一信息无法确定是在南方,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人口迁徙的地区,没有涉及迁徙的方式,故D项错误。2.【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随着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须要加强对江南的经济限制才是开凿大运输河的真正缘由,C项符合题意。经济中心南移而非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A项不符合题意,解除;隋炀帝时国家是统一的而非分裂对峙,B项不符合题意,解除;从地理位置来看开凿大运输河和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解除。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士族成为东晋政权主要支柱,材料中“王与马,共天下”正是反映了这一特点,C正确;皇权发展趋势是不断加强,A解除;材料中的“王”不是相,B解除;东晋建立者是由北方迁到南方,而不是南方产生的政权,D解除。2.【答案】B【解析】依据“号三国”、“为南朝”、“宇文周,兴高齐”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三国到南北朝时期,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是政权的更迭与民族的交融,故选B;牧野之战是在商末周初,解除A;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才刚起先进行开发,解除C;隶书在汉代时期就已经形成,解除D。3.【答案】D【解析】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体现的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其封建化进程,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迁都已经完成,A解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当时国家尚处于分裂状态,C解除。故选D。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和三长制都是在平城,即②处,而实行移风易俗是在迁都洛阳以后,所以B项对应错误,故选B;商鞅在秦国,即①主持了变法,王安石在变量即③处实行了改革,雍正帝在北京,即④处创建了军机处,ACD对应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解除。5.【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唐朝时期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因此①正确;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典型代表,因此③正确;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②错误;唐福是北宋人,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ABD解除。故选C。6.【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设置了巡察地方的官职,并限定人数,规定更换的规则,通过这些措施加强对地方的限制,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没有持续性,解除A;材料涉及的是监察体系,而不是地方行政制度,解除B;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政府的权力大小,解除C。7.【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可知,唐太宗视四夷为骨肉一家,说明其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视各民族同等,D正确;A错在“放弃”,解除;“和亲”在题干中并未体现,解除B;题干没有列举各民族相处情形,解除C。8.【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其反映的是唐代人口的变更,结合时间信息以看出,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了曲辕犁。安史之乱后,人口下降。故①②③D项正确;五代十国的政权割据是在唐朝灭亡之后,故④错误,解除ABC。9.【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打破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局面的是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C项正确;郡县制的实行与选官制度的突破不符,A项错误;刺史制度是一种监察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与打破门阀对仕途的垄断无关,D项错误。10.【答案】A【解析】唐初实行均田制,在这一制度基础之上,协作以租庸调制。唐中期以来,随着均田制破坏,农户没有土地,因此租庸调制难以实行,在此背景下,实行了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A正确;两税法留意资产而非丁身,说明当时政府肯定程度上认可了土地兼并状况,也无力解决土地兼并,而土地兼并不利于自耕农的发展,解除B;两税法实施之后会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更,但是从题干中并不能体现,解除C;D表述肯定,解除。11.【答案】D【解析】用品级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是在减弱三省长官的权力,从而加强皇权,故选D,解除B;AC不是这一做法的用意,解除。12.【答案】B【解析】由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两税法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变更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故选B;两税法在肯定程度上减轻了农夫的负担,A项“根本”的说法错误,解除;两税法按资产和田亩征税,地主拥有的田亩越多,也就意味着要交的税越多,因此它在肯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生,租佃关系的发展因此也会受到肯定的阻碍,解除C项;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因此它不再以严格限制户籍为前提,解除D。13.【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可知爱国忧民的情怀,故B项正确;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是对现实的感慨,与“诗圣的襟怀”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对国家的酷爱和对人民的担忧,并非对农业生产的关切,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酷爱和平的看法,故D项错误。故选B。14.【答案】B【解析】“索笔挥酒,变更无穷”符合草书的特点,B项正确;A项为小篆作品,C项为行书作品,D项为楷书作品,与题干的描述不符,解除。15.【答案】D【解析】敦煌文献发觉至今,人们从热衷于保藏其书法美丽的手书经卷,到重视账册、契约等史料的史学探讨价值,说明历史探讨之“用”不是肯定客观的,随着主体的不同会发生转变,D项正确;进行历史探讨之前必需确定探讨命题的有用与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手书经卷带有艺术化倾向的史料影响记载历史的客观性,B项错误;账册、契约类史料比手书经卷具有更大的保藏价值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16.【答案】(1)唐比汉农夫的负担有很大减轻。主要缘由是唐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消防-实务练习试卷附答案
- 2025年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河北劳动关系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科技合作中联合实验室的角色与影响
- 2025贵州省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2025年佳木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学生专用
- 2025年山东省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带答案
- 2025年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编纸条 市赛获奖 完整版课件
- 玩具公司职位说明书汇编
- 平面设计创意与制作课件
- 化学专业英语元素周期表
- 新湘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 Q∕SY 06349-2019 油气输送管道线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 肾内科临床诊疗规范(南方医院)
- 实验心理学课件(周爱保博士版)
- 04 第三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毒物动力学
- 珍爱生命 安全第一 中小学主题教育班会
- 杀虫双(单)合成反应的研究及其工艺条件的优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