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专题13非连续性
文本阅读
(2024・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木刻属于木板画,也称作板画或刻画,普通就称作木刻。
②木刻的材料当然是木材。木材以梨、枣、白杨最为合适。这几种木材的质地都比较细密。
③木刻最主要的工具当然是刻刀。刻刀大致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偏刀,一种是角刀。偏刀用来刻凸
起的线条,把大片的木质铲去,剩下凸起的线条。角刀是三角形的,为了使用的方便,又有大小宽狭各种
形式,都用来刻凹陷的线条。
④有了木板和刀,就可以动手刻了。木板有时候该用横断面的,有时候该用纵剖面的,大凡刻精细的
画,就得用横断面的。因为横断面的木纹比较细。普通木刻就用纵剖面的。前者称为木口木刻,后者称为
木面木刻。
⑤木板先要磨光,涂上一层墨,又用铅笔在上面把画稿打好,然后动刀。
⑥把图画直接画在纸上,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经过刻木的手续?这不是浪费吗?不,木刻非但不浪
费,还具备着更经济的条件。普通一张图画,常常为一个人独占,供少数人欣赏。木刻画却可以拓成许多
许多张,供许多许多人欣赏。另一方面,木刻画具有明快、朴素、有力的特色,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价值。
(摘编自叶圣陶《木刻》)
材料二:
学生在创作一幅完整木刻版画之前,首先要绘制作品的初稿,通过"镜像"的形式把初稿画到木刻板
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绘制结束以后,需要刻制图形,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刀具,刻制不同
的图案和形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刻制结束后,需要把图形印制到纸张上,同样的图形,不
同的压力,可以呈现出的形象、纹理和细节效果完全不同,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选择能力。
(摘编自罗公染《刀笔刻绘新时代》)
材料三:
《回忆延安》是古元(1919—1996)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原拓木刻套色纸本版画,长方形,
宽60厘米,长80厘米,画面主题色调为黄色、蓝色和绿色,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
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
古元版画《回忆延安》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
美术老师要求摹刻古元版画《回忆延安》。请你完成以下相关的语文任务。
任务一:把握内容
1.根据下面三个关键词,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这幅版画的情境。
关键词:宝塔山延河抗战军民
任务二:说明意义
2.在你看来,摹刻这幅版画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任务三:明确工序
3.下列有关版画《回忆延安》摹刻工序的说法,不E项的一项是()
A.根据版画的线条特点选用适当的刀具。B.动刀前把临摹的画稿打在磨光的木板上。
C.选择木面木刻技法在木板纵剖面刻制。D.把图形拓印到纸上要选好颜色,控制好压力。
(2024・安徽•中考真题)材料一
“五一”假期期间,众多小城市受到游客青睐。不少游客竞相“逆向奔赴”,回归小乡村、小城镇,到山
乡田野里走一走,住一住。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出行目的地中,小城市更受欢迎,三线以下城市
旅游订单的增幅高于一、二线城市。
(摘编自《“小城故事多”宝藏小城旅游为经济增长添活力》,人民网2024年5月7日)
材料二
(以上数据来源于《宝藏小城也能有文旅大作为县域经济新引擎点燃》,新华网2024年5月14日)
材料三
①如今的游客更在意体验一种有趣有益的生活方式。对于常年处于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来说,更加向
往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的地方。亲近自然的县域地带,无疑是另一方治愈心灵的小世界,诸如登山、漂流、
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的开展,也更容易实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2月以来,10个省份共新增127
家4A景区,其中65%分布于县或县级市。县域旅游,在经济上更有性价比,在体验上更能满足多样化、个
性化的需求,再加上诸多“宠客”措施,县城和游客的写回卷电也就顺理成章了。
②当然,相比大城市,县城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一些“后起之秀''还应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
厕所等配套设施,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迎得进人,也要留得住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
网,相信更多的县城,也已经在路上。
(摘编自《小县城跑赢大都市!旅游“出圈秘籍”是啥?》,央视新闻网2024年5月9日)
材料四
①“小地方''旅游要有“大作为”,取决于两个关键的基础条件。
②一是旅游需求持续、大规模爆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加速发展,
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需求开始向更高的精神层面拓展。旅游需求作为满足人们精
神文化需求最直接有效的形式,迎来快速扩张区间。如此巨大的需求,显然不是几个老牌知名景区、景点
所能消化的,也不是几个大城市或核心城市所能承载的,这为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发
展机会。
③二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与出行方式的变革,为拓展旅游出行空间、探索更多未知可能创造了条件。
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以及自驾游出行方式的盛行,过往依靠火车、飞机和大巴等的主流出行方
式逐渐被自主可控的自助出行所取代。服务于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基础设施,逐渐向不知名地区、县
城或乡村扩展,一些过往不被关注、交通不便的地区。逐渐被挖掘、追捧。"小地方”的舒适、松弛和新奇感,
更容易让人满足,进而让这些地方“出圈
(摘编自《下沉式旅游为“宝藏小城”提供出彩机会》,《中国旅游报》2024年5月7日)
4.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一、二线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要低于三线以下城市。
B.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安徽省占有三席,数量位居全国前十。
C.县域地带之所以能成为治愈心灵的小世界,主要是因为这里可以开展户外运动。
D.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和自驾游的盛行,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
5.结合材料三,解释加点词语“双向奔赴”在文中的含义。
6.下图是对材料四第二段行文思路的梳理,请在图中①②处填入相应内容。
人民群众的需求开始巨大的旅游需求
向更高的精神层面拓展不能得到满足
7.请结合以上材料,就如何发展县域旅游提出三点建议。
(2024・湖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湖南是一块美丽神奇的土地。湘、资、沅、澧四水由南向北,从群山中穿过,注入洞庭湖,留下星
罗棋布的山水田园,如锦绣的画卷。一年四季,绿树常青,鲜花盛开,生机盎然,养育着三湘儿女。湖南
多山多水。山多,使人坚强,水多,使人灵秀,因此,湖南人能雅能俗、能文能武、能柔能刚、能狷能狂。
湖南地形地貌特殊。险峻武陵,苍莽罗霄,逶迤五岭,三面环山,一面向北开口,面对浩淼的洞庭湖和滚
滚长江,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形盆地。冬天北风毫无遮拦地直贯三湘四水,气温骤降;夏季太平洋带来的
雨水被阻隔在山外,炎热异常,洪水和干旱常常结伴而行。这种地理环境锻炼了湖南人吃苦耐劳的品质,
也形成了湖南人敢为人先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太强的局限性O
②战争和移民给湖南历史带来深刻影响。湖南处在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古
往今来饱受战火洗礼。楚人南迁,“箪路蓝缕,以启山林”,对湖湘古远文明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秦汉时
期,湖湘地区与中原一体化加快了进程。宋朝以前,湖南仍处于中华文明的边缘地带;从宋朝开始,特别
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湖湘文化繁荣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
③从屈原、贾谊开始,李白、杜甫、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朱熹、王阳明等数以百计的高
官和文人都来过湖南,有的是贬黜,有的是做官,有的是旅行,他们留下足迹,留下诗文,也留下了忧国
忧民的情怀,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流寓文化。流寓文化不仅大大提高了湖南的文化品质,客观上也大大加强
了与全国的文化交流。
④屈原以思想和诗给湖湘文化打下了底色。他行吟十余年,足迹遍布沅湘,最终把生命留给了湖南。
他给我们留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一是他悲天悯人、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二是他正道直
行的高尚人格;三是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不悔”的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
精神;四是他源于儒法道又高于儒法道的政治理想。
⑤周敦颐开创了“理学”,他的思想在他的两位学生程颖和程颐那里得到了充实和放大,形成了理学
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天崩地裂,国破家亡。王夫之看到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人在变,提出
要与时俱进,和时代一起变化。嘉庆道光年间,内忧外患集中呈现出来,中国开始了千年大变局。魏源等
受王夫之思想影响,掀起一波改变风气、影响政局、启迪后世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湖湘文化注入了生机与
活力。魏源在《海国图志》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了嘉道经世派的
标志性成绩。
⑦中国近代史到了曾国藩时期,已经来到了一个转折点。谭嗣同的改良结束后,黄兴、蔡铐、宋教仁
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领导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一个中国主体思想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虽然
我们不能再以湖湘文化的脉络来概括这些思想和变革,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湘人仍然站在时代的前列。
直到今日,湖湘文化的基因一直在湖南和中国的思想文化中流淌,或多或少、时隐时现地发生着作用。
(选自郑佳明《湖湘文化的三重属性》,《新湘评论》2023年第14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
“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
湖湘流域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
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
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
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敦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
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组合、建构出了一种新的区域的文化形态。湖湘文化从属于中华主流文化,并对主
流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朱汉民《什么是“湖湘文化”?》)
8.下列对“湖湘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湘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湖南特殊的地理环境、战争和移民的影响以及历代思想家的贡献。
B.周敦颐开创了理学并建构了理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湖湘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C.谭嗣同的改良以及此后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湖湘文化的基因在发挥作用。
D.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不属于湖湘文化,而应纳入楚文化这一历史文化形态中。
9.下列对原文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湘儿女能雅能俗、能文能武、能柔能刚的品格是由湖南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的。
B.随着湖湘地区与中原的一体化,从宋朝开始,湖湘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华主流文化。
C.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大批高官和文人来到湖南,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流寓文化。
D.内忧外患,加上王夫之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魏源等人掀起了一波思想解放运动。
10.“霸得蛮”是湖南方言,指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拗。请根据原文,结合生活实际,概括湖南人这一性
格特征的长处和不足。
(2024•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
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相继印发,健康科普
等行业科普工作机制日趋完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等品牌活动定期开展,形成了科普工作
创新升级的生动局面。
②9月17日至23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
全国各地集中开展,为社会公众送上丰富多彩的科普大餐,如近距离观看月壤、嫦娥五号返回器实物,体
验火箭发射、月地驾驶和空间站生活,了解数字技术如何为兵马俑做“体检”等。
③此次全国科普日活动主场设在北京首钢园。为引导和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主场活动还专门打造
了“科学教育做加法”板块,为青少年、科技教师搭建科学教育实践交流的平台。
(摘编自2023年5月29日《人民日报》、2023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①据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记者温竞华)记者22日从中国科技馆获悉:至2023年5月,中国流
动科技馆项目全国巡展已实施12年,科普大篷车项目已实施23年,两个流动科普项目累计服务公众超过5
亿人次,有力促进了我国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
②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是中国科协为解决基层科普设施短缺问题、推动实现全国科普公共服务公
平普惠而启动的流动科普项目。
③据介绍,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于2011年启动,主要为尚未建设实体科技馆、科学教育资源不充足
的县级地区公众提供免费科学教育服务,用流动的科普设施把一座座小型科技馆送到公众的“家门口”。截至
今年4月,流动科技馆已服务公众1.71亿人次,配发流动科技展览资源658套,在全国1888个县级行政
区巡回展出5686个站点。
④科普大篷车项目于2000年启动,主要面向基层尤其是乡村地区开展科普公共服务,打通科普工作“最
后一公里”。截至今年4月,科普大篷车累计开展活动39.1万次,行驶里程5373.2万公里,服务公众3.38
亿人次。
(摘编自2023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①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
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②中国科协近日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
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
③要知道,我国人口规模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基础弱、底子薄,2010年这个数字仅为3.27%。经过
十年努力,2020年达到10.56%,而超过10%是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所普遍具备的重要特征。
④如今,网民热议“中国天眼”“爱达•魔都号''等大国重器的新进展;偏远村小里,山里娃也飞上了无
人机、学起了编程……
⑤每一个百分点的提升都来之不易。“按照国际通行的测评标准,仅有少数发达国家的公民科学素质
水平超过20%。2023年我国达到14.14%,实现了从较低水平到中等水平的巨大跨越,为迈向创新型国家前
列夯实了科技人力资源基础。''调查牵头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如是介绍。
(摘编自2024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1.下列对材料主要信息的提取、归纳、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述材料展现了2000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科普事业的举措及取得的成就。
B.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主题鲜明,为社会公众送上了丰富多彩的科普大餐。
C.材料二报道了我国流动科普项目累计服务公众超5亿人次的事实。
D.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持续提高,己位于创新型国家前列。
12.中学生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和生活实际提出建议。
(2024•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学校开展“走进书法世界”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书法是一门对汉字艺术化书写的艺术。据此,可确定书法作品的判断标准:一、所写对象为汉字且内
容健康;二、字迹具有艺术性。根据书法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可以确定书法的历史应当从甲骨文算起,一
直到当代以汉字为创作载体的各种探索。根据“艺术性”规定,并非所有的古代文字遗迹都可称为书法艺
术品,只有具备相当笔墨技术支持,又注入了深厚人文情怀的那些书迹才可称为书法。书法艺术品应该是
可以作为人们师法对象的“法书”,因为书法应该为世人提供某些营养——或者在笔墨技巧上可供学习,
或者在精神层面上能打动人心。
(选自吕志强《中国书法发展简史》,有删改)
材料二:
汉字书体的演变
书体概说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分离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铸造
甲骨文金文小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成熟于殷商时期,大大小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
篆嗡圉腐小,参差错落,具有天然美感。小篆是秦统一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
文字后出现的,有婀娜、对称之美。
由金文简化而来,萌芽于先秦,在两汉使汉字变得方正,是书法
隶书获
时走向成熟。横平竖直、撇捺开张,有一种飞史上的革命,为以后各种书体的
动感和对称美。诞生奠定了基础。
草书冬出现于西汉晚期。飞扬飘逸,比行书更标志着书法成为能自由抒
洒脱不羁。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
行书容出现于东汉晚期。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让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
比楷书更加灵动。字的审美价值。
由隶书演变而来,形成于东晋。结构严
楷书家是对前代书法的继承和创
谨,字体方正,又风格多样,或飘逸灵动,或
新。
雄峻清刚,或法度严谨。
书法融入了人的个性,字的风貌能体现书写者的气韵风度和精神品格,即使同一书体,也会因书写者
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风貌,这就是常说的“见字如面”“字如其人”。
(改编自方建勋《中国书法十五讲》)
材料三:
鲁迅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
律。”那么,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呢?简而言之,要欣赏书法作品的“形”与“神”。形,是指由笔画线条
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结构,整幅字的布局;神,是指书法作品的神韵,包括笔力、气势、神态、
情感等。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笔画多变且适宜。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组合而成,同一个字中的相同笔画的长短、粗
细、浓淡必须有所变化。这样,字才显得灵动。
2字的重心稳健。字有千姿百态,但字的重心必须稳健。
3字势自然。王羲之主张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他
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4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需一气呵成,气韵贯通。章法上的所有变化都根源于“阴阳对偶”这四个字,
包括大小、粗细、轻重、阔狭、长短、连断、虚实、缓急、渴润……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字与字之间、
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断而意相连,适当留白,疏密得当。好的作品既要体现书写者的独特性情、气
质、境界和格调,又要有能够将其表现出来的精熟技法。
此外,还需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下面两幅作品都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是平和愉悦时所书,《丧
乱帖》是极度哀痛时所写,二者呈现出不同的气韵。书写者不同的“情”赋予了书法作品“神”的变化。
点
格
次
方
4之
算
左
更2
磋
加
涌
中
—
相
上
^春
才
w肝
佳
系
绪
新
初
以
东
被
三
癌
珍
丧
除
力
号
4塞
将
品
版
竹
礼
4必
毒
崎
拄(1
上
保
花
住
朗
以
晅
领
圈
->.卷.
Z想VI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丧乱帖》
(选自孙晓燕《中国书法艺术欣赏探析》,有删改)
【了解书法】
13.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幅字所写内容是汉字,且具有艺术性,就可判定其为书法作品。
B.书法艺术品能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书写技法的借鉴,丰富书法欣赏者的精神世界。
C.书法作品的“神”,是指字的笔画、线条、布局和整幅字的章法、神韵、情感等。
D.书法家在极度哀痛时创作的书法作品,在气韵上会大打折扣。
【概说演变】
14.小林不知道汉字书体有哪些,又是如何演变的。请根据材料二向他作简述。
【赏析书法】
15.下面是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请运用材料三的知识,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艺术美作简要赏析。
【推荐书体】
16.学校将开展书法比赛,就下列三条主题语向全校征集意见,你最想推荐哪一条?它最适合用哪种书体
书写?请结合材料二简述理由。
①笔间论书道,翰墨育雅趣
②工工整整写字,端端正正做人
③笔墨肆意写人生,青春飞扬显豪情
我想推荐第()条,推荐的书体是O理由:
(2024・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开展“走进中国园林文化”项目式学习,需要制作一份“园林旅游手册”,请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①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有其特有的风格,亭、台、楼、阁、榭、舫、廊等园林建筑,处处体现
园林的内在艺术特点和内涵。中国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类。因为私家
园林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传统士人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所以又被称为“文人园林''或“江南园林皇家园
林以宏伟壮丽著称,私家园林则以小巧清幽取胜。
②私家园林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叠山理水是造园的基本技艺手法,“水随山转,山因水
活”,将山光水色与人亲的想法变为现实。峰石作为园林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造景元素,被广泛使用。现存的
古典园林中,尤其以苏州狮子林中的奇石最为著名。放眼望去,那些石头有的瘦骨嶙峋,有的风姿绰约,
有的娇憨可爱,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深沉含蓄……
③很多江南园林中都开辟有或大或小的水池以蓄水。以池水映蓝天、映花木、映建筑,也以池水照身、
照心。在尽显园林景观之美的同时,也尽显文人的优雅气质。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可以说都是我
国古典园林中的佼佼者。
(摘编自王其均《雨中村树人家》,有改动)
【材料二】
①私家园林深邃的意境,往往来源于文人复杂的心境和文化追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中
的意境,通过建筑的排布、景观的设置、题字、命名,甚至是家具的陈设、铺地的样式等各个方面营造出
来,令人神驰心往,游兴大增。
②我们在游览和了解中国文人园林时,需要留意的地方就是:文人园林总是与文人阶层对于人格理想
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通过园林来表现士人的人格精神。文人园林中几乎随处可见“寄傲”“洗耳”“后
乐”“颐志”等标举园居者人格追求的题额。北宋苏舜钦官场失意之后,在苏州筑“沧浪亭”一园,并著《沧浪
亭记》以记其事。"沧浪’'园名语出《孟子》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典故,以表现园主不随波逐流
的高远志向。
③名士贤人的道德气节、文采风流,不仅是士人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支柱,同时也对士人生活环境有
相当影响。比如苏州“沧浪亭”园中的“仰止亭''里,刻有明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文徵明的画像以及清乾隆皇
帝咏赞他的诗篇。这种设计使小园的景观环境,具有了一种文化和人格传承上的脉络和底蕴。
(摘编自王毅《翳然林木》,有改动)
【材料三】
①点景、隔景、借景、对景、夹景、藏景,这六种园林造景的手法,也是我们欣赏中国园林的六个南
度和方法。
②点景,从字面上来看,它就是一个小“点”。它可以是一个亭子、一块石头、一座小桥等等。它对于
周围的环境,起到点缀的作用,但又不仅仅是点缀。它更是画龙点睛中的那个“点”,对周围的景色起到一个
点题的作用,是人们视线的聚焦点。
③隔景,就是园林中的隔断。有的是完全隔断,就成了障景。障景,顾名思义,就是起到屏障作用的
景物。障景是为了不让园林景色一览无余,而是要让游人慢慢地品味,细细地欣赏。所谓“欲扬先抑,欲露
还藏”是也。琉璃影壁就是一处障景(如图一),它不但起到屏障的作用,而且其本身也是一处非常值得欣
赏的景点。有的不完全隔断,或者说是隔而不断,就成了透景、漏景、框景(如图二)。
图一图二
④借景,就是借用别处的景致,为我所用。根据所借景致的位置和形式,又分为远借、近借、仰借、
俯借、实借、虚借等等。苏州拙政园远处的北寺塔,被借来当作园林中的景致,这是远借,也是实借。仰
望苏州拙政园见山楼的天空,蓝天白云都成了园林中的景色。这就是仰借,也是远借。而蓝天白云、清风
明月、春花冬雪这些景物,都是变化的,只在某个时间才会出现。所以,这也是虚借。
(摘编自《欣赏中国园林的6个角度和方法》,有改动)
【任务一园林概述】
17.根据三则材料,下面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得的一项是()
①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②私家园林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
合而成,峰石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造景元素。③私家园林小巧清幽,其深邃的意境往往来源于文人复杂的心
境和文化追求。④园林造景的六种方法中,“隔景”是为了让别处的景致为我所用。
A.①B.②C.③D.④
【任务二景点赏析】
18.结合材料二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探究园林主人以“仰止亭”命名亭子的意图。
【链接材料】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①,景行②行止。”
[注]①止,语气词。②景行,指大道。
19.下面是苏州园林“荷风四面亭”的图片,亭子周围荷塘环绕。请结合材料三造景的方法,赏析这一景点的
妙处。
【任务三攻略撰写】
20.根据三则材料将“赏园攻略”补充完整,以指导游客更好地欣赏私家园林。
赏园攻略
①储备园林的知识:
②选择游览的观看点:
③运用合适的欣赏方法:
(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咱们的大熊猫
①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有大熊猫的身影,成都大运会吉祥物又选择了它。大熊猫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让
人如此青睐?
②熊猫憨态可掬的外在自不必多说:圆滚滚的身子,呆萌萌的样子,还有那看似笨拙实则灵活的上蹿
下跳、左右腾挪……人们喜欢它还有更“深刻”的理由:它的黑白两色深深契合了中国文化中黑白相衬、
阴阳相生之说;它喜食竹子,常于竹林之中饮食、休憩的特性,又与传统文人追求的隐逸思想相匹配,这
让它赢得“竹林隐士”的美誉。
③诗文中的“隐士”,曲高和寡,难以亲近,熊猫“隐士”却与之不同。它见到陌生人时往往会“怕
羞”,一旦熟悉起来,就会抱着你的双腿或者搂着你的脖子,撒娇不停,温柔万分。
④虽然熊猫科学意义上的发现距今不到两百年,但在典籍中却不乏它的身影。据载,古时两军屡战不
休,只要有一方举起熊猫旗帜,双方就会鸣金收兵。原来,被称为“骆虞”的熊猫,食竹,不杀生,啃吃
铁器,符合“化干戈为玉帛”的要义。藏身山野的“竹林隐士”于是又摇身变为终止战争的“和平大使”。
(摘自《熊猫中国:中国大熊猫纪实》,有删改)
乙
大熊猫,你爱它有多深
①从熊猫的先祖始熊猫到今天的大熊猫,已有约800万年的历史。不过熊猫科学意义上的发现距今不
到两百年,而在今天所有动物里,估计受喜爱指数最高的,非它莫属。
②人们是喜欢它的外在吗?假如你作出肯定回答,那请“扪心自问”:和大熊猫一样外形庞大且毛茸
茸的动物何其多也,一身金毛的狮子、披着美丽斑纹的老虎,以及外形与之更为接近、动作同样呆萌的北
极熊,为什么你不那么喜爱呢?说到底,以貌取“物”并不成立,人类喜欢的不过是它庞大身躯之下那份
与人亲近的温顺罢了。从人类本性来说,凡是具有攻击性或威胁性的生物,从来就不会被划入喜爱之列。
③这只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大熊猫受到喜爱不会那么感性。种类更多、分布更
广的恐龙早已消失,它为何还可以存活至今?食肉类猛兽在“物竞天择”的法则面前节节败退,它为何可
以转“荤”为“素”?繁殖能力如此低下的它,如何能够“香火不断”……这些,比起人们赋予它的隐含
意义,更容易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④人类根据自己所“需”来选择所“爱”,亘古不变,在大熊猫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摘自《成都日报》,有删改)
21.甲文谈及的“大熊猫受人喜爱之处”,哪些不符合乙文的表述?请分点概括。
22.甲、乙两文画线句都谈及“大熊猫科学意义上的发现时间短”这一事实,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两文内容
简要说明。
23.两文都围绕“人们对大熊猫的喜爱”展开,其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与内容不够匹配,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
由。
(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材料一】
十二生肖中,十一种有现生动物,唯独龙在古代和现代都不存在,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中的动物。
多数学者认为,龙的主体参照物是鳄鱼,跟蛇也有关系。比如,1957年,杨钟健在《演化的实证与过程》
一书中,从自己20世纪30年代研究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时,没有发现龙的遗存说起,考虑
到甲骨文中又确有“龙''字(繁体写作“髓”),大口、纹身、蜿曲,都是鳄鱼的形象。但这个“龙''字没有表示
四肢的部分,这又和蛇比较接近。他认为最可靠的记载中的龙,是鳄鱼和蛇一类的动物,不带神话的色彩。
进入21世纪,朱乃诚根据考古发现研究,认为扬子鳄形象凶猛,具有威慑力,其吼声及仅头部浮露水面、
夜间目光如炬的形象,使人们对它产生敬畏感,它的吼声又与天将下大雨的气象有联系,容易使人们联想
到扬子鳄有通天的神威,所以古人把龙视为能够兴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灵。后来,舞龙求雨的活动逐渐
由官方的正式礼仪变成了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求雨的目的早已淡化了,现在的舞龙灯
已成为元宵节的传统民间艺术。
(摘自2024年1月5日《中国文物报》,有删改)
甲骨文
金文
简帛
小篆糠
隶书能
楷书
【材料二】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金中都铜坐龙见证了女真从上京迁都中都,开启北京千年之都的历史进程,同时
也反映了来到中原的女真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融入。这座铜坐龙出土于北京市金中都宫殿区遗址,
质地为铜,通高24.5厘米,昂首闭口,躬身踞坐。头顶独角,鬃毛向后一直延伸到脊部。目圆睁,吻部较
宽,颈部细长,向后弯曲。龙身肩部前弓,双前腿直立,双后腿曲踞后向前平伸。尾巴上翘,尾端缠绕后
呈火焰状。整体形象已与我们现今印象中的龙形象相差无几。金中都铜坐龙的造型表明,龙的起源与演变
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过程,蕴含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实践,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
图腾和象征。
(摘自2024年2月22日《人民政协报》,有删改)
金中都铜坐龙(首都博物馆)
【材料三】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既是对春节作为一个人口
众多族群最大节日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尊重,也是对春节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显著国际影响的肯定,必
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春节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2024年,我国将启动申报春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的工作。今年春节所在的夏历甲辰年又是龙年,因而,今年的春节也必将更加热闹,尤其是舞龙、耍龙灯
等龙文化活动会更多更盛大。中国龙正昂首阔步走向全球大舞台。
(摘自2024年2月15日《浙江日报》,有删改)
24.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龙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25.扬扬对“龙”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感到困惑,请你运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为他解释。
26.针对部分老人迷信龙王的现象,社区举办“龙年说龙”活动,请你担任“龙文化”宣讲人。依据以上三则材
料,说说你的宣讲思路。
(2024.山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各具特色,饮食也呈现独特的风格,如鲁菜
的香醇、川菜的麻辣、鸟菜的鲜美等。
②中国饮食尤其讲究“食以材为先”,注重食材的天然味道和营养价值。烹饪过程注重食材的合理搭
配,利用多种烹饪方法,如炒、煮、蒸、炸等,以达到色、香、味、形、养俱佳的效果。这既增强了口感,
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营养成分。
③中国人还会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追求味道醇厚,多煲炖娴煨;夏天讲究清淡爽口,多凉
拌冷拼。
④饮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需求,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在宴请宾客、庆贺喜事等场合,人们通过签桌上
的礼仪来表达友谊、团结、礼貌和尊重。
⑤中国饮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千百年来,
食材、烹饪技艺等多种元素相互融合,不断丰富着中国饮食文化。
⑥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并爱上了中国美食,很多外
国人来到中国做“美食直播”。在新的时代,中国饮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融合性发展和创新性传播,
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更显魅力。
(摘编自《中国饮食文化》)
材料二
不同的食物在与口腔的碰撞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味道刺激与感受,这种感受便被称为“味”。从某
种程度来说,中国人对饮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味”的追求。从酸甜、咸香到麻辣、香辣,即便是同一种
食材在中国厨师的手中也能千变万化出多种味道,红烧、醋溜、清蒸……这种在“味”上的追求与独到成
就,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味”是食物的灵魂。如果说,茹毛饮血只是人类之初为满足生存需求而产生的
最原始的饮食行为,那么当调味品进入生活时,人类才逐渐享受到食物带来的真正愉悦。众多调料的创制
与融合,让中国味道在苦、甘、辛、咸之上推陈出新。酸甜酥嫩的“糖醋鲤鱼”、麻辣鲜香的“水煮肉片”,
都充分吸收了多种调料的味道,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摘编自《我国饮食的调味艺术》)
材料三
张骞通西域,将西域与中原联系了起来,此举被太史公司马迁称为“凿空”,而张骞“凿空”西域的
同时,也带来了一种“肯遵”的效果。伴随着军政、经贸的往来与文化传播,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
进程中得到交流。中原本土的梨、桃等得到西传,现在被誉为“果中王子”的库尔勒香梨,据考证,就是
张骞通西域时带到新疆种植并不断改良而成的,葡萄、石榴、胡瓜、胡萝卜等得到东进,孜然、茴香、胡
椒等香辛料也一举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记忆。
多元交流中的灵感撞击,带来了植物栽培与食材处理的融会贯通。植物的交流,本质也是文化的开放
与融合,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物种的传播、资源的丰富,更是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共赢。
(摘编自《张骞通西域的历史馈赠》)
2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凝聚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饮食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变迁。
B.同一种食材在中国厨师手中变化出多种味道,体现中国人饮食上对“味”的追求。
C.调味品的出现,让人类从最原始的为生存而饮食,直接进入到享受食物的阶段。
D.孜然等香辛料传入后,改变了古代中国菜的味道,对中国菜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28.下列诗句,可体现材料三“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的一项是()
A.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B.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C.姜宜山茗留闲啜,豉下湖茄喜共烹。
D.桂汀霜鲫长如许,绝似松江一尺妒。
29.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饮食的特点,完成下图。
、C®[③,饮食蔽)
中国饮食
30.材料三提到“凿通”的效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述“凿通”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航天种子谷里,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听着讲解,时不时举手提问;3D打印实验室里,他们观察、记录,
不时发出惊叹声……
②这生动的场景近日发生在广东省东莞市,孩子们正参加科普研学活动,感受科学魅力,享受探索乐
趣。2023年,东莞大力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鼓励学校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置身科普基地,沉浸式体
验科学的魅力。一年来,东莞积极推动市内学校利用科学教育资源,开展科普研学活动约500场次。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①“研学旅行在中国”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几位嘉宾围绕“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发
言。
②甲(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青少年的成长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研学旅行具有教育功能,其显著特点有:第一是实践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是一个群体外出的
实践体验,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③乙(某文物部门负责人):游三孔,知天下。我们围绕研学旅行全面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推出成人
礼、拜师礼、开笔礼等以儒家文化体验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不断打造研学旅行“曲阜模式”。
④丙(某校校长):研学旅行,要作为课程来开发,当作一种没有教室、没有校门的社会大课堂来开
发,让学生在研学中体验、总结、反思。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一、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学校
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确立主题,使研学旅行具有教育性。二、合理规划,保证系统性。三、强化管理,
确保安全性。四、自愿选择,保证多样性。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①学生面对的真实世界是一个不分学科的整体,传统分科教学已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
求。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旨在围绕跨学科的核心概念,形成调动多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问题发现和问
题解决,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多学科知识的结构化融合,在“游”中了解国情、世情,开阔眼界;在“研”
中增长见识,提升素养,涵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②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是融合性与系统性。融合性包括凸显“研学”与“旅行”的融合、
“学之科学性”与“游之趣味性”的融合、“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
系统性旨在避免把跨学科变机械的学科拼盘,一方面强调问题的整合,即在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
题的过程中,要运用的知识、能力、价值和高阶思维;另一方面强调主题的综合,归纳不同问题的共同属
性,以统一的主题横向连接不同学科。
(摘编自《大主题引领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
3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概括和分析,不思卿的一项是()
A.东莞大力推进研学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置身科普基地,感受科学魅力。
B.东莞和曲阜研学活动有效整合当地资源,开展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研学活动。
C.研学旅行的主要教育功能就是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D.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应依据核心素养、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来确立主题。
3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东莞市中小学开展的科普研学活动受到学生欢迎,是因为将科学性与趣味性相融合。
B.开发跨学科的研学旅行课程,可解决分科教学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问题。
C.“曲阜模式”在“游”中体验文化,开阔眼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D.跨学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将“研学”与“旅行”融合,即可避免机械的学科拼盘。
33.子瞻中学拟开展“山水文化”研学旅行,请你从以下路线中选择一条,仿照示例,结合材料内容设计你的
研学方案。
①文化之旅:子瞻中学一李密故里-彭祖山-三苏祠一子瞻中学
②山水之旅:子瞻中学T烟雨柳江T瓦屋山T黑龙滩T子瞻中学
示例:
我的研学LOGO我的研学方案
我选择竹文化研学旅行路线。
①研学目的:以竹为主题,连接语文、美术、生物等学科,提升素养。
②研学内容:举办竹知识趣味抢答赛;收集并诵读苏东坡关于竹的诗词,感受
竹的品质;竹林写生。
(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
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动能和
支撑。
②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袤的乡土,既有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
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选自2024年3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①低级别文物是相比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高级别文物而言,主要包括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O
②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低级别文物并不那么吸引人。它们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或散落在民间村落中,
默默地等待着岁月的流逝,但它们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文脉的基石。
③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对这些风雨飘摇的低级别文物的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
跑。
(选自2024年5月13日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
①走进郴州市桂阳县和谐村,古朴悠然的老屋一字排开,夕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产6000吨-4氟苯酚等医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
- 《商务统计学Ch》课件
- 约分、通分课件
- 2025年中考英语一轮教材复习 八年级(下) Unit 6-2
- 跨境电子商务基础(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课件
- 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肉制品加工工艺》课件
-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奥莉薇(绘本)
- 2023-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英语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报告
- 金华市财政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2022
- 70周岁以上驾考三力测试题附答案
- 汉字与文化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华东交通大学
- 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
- 智慧教育环境下基于微能力点应用的高中英语教学研究-以一节高中英语听说课教学案例为例
- 翻译理论与实践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湖南师范大学
- 小品搞笑大全剧本完整-搞笑小品剧本:《四大才子》
- 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专题7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第4讲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