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四章1、老子的思想有着鲜明的思辨色彩,说说课文中谈了哪几组关系,老子对此分别持怎样的观点。《老子〉四章》2、老子在观察社会人生时,常常超越传统的思维定式,从世人不太看重的方面,提出真知灼见。选择他的某一个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补充阅读《逍遥游》全文,理解《五石之瓠》与全文的关系,说说课文是怎样体现“逍遥”的3、比较阅读《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说说两篇课文的说理方式和语言风格各有怎样的特点,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学习目标:一、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二、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三、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史载,老子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学习和研究《老子》的意义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丰碑,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千多年来,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全面地把握这一光辉著作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的关键之一。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视野和战略眼光重新反思和研究考证《道德经》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对于在全球化条件下重建中华文化,显扬其本真主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背景简介
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任务一: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任务二:重点字词与句子梳理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之:结构助词,的以为:动词,把··作为
三十根辐条穿在车轮,中间必须留出空处,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揉打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一章【论道】留有空间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不行:走不远道:道德自见者不明:形容词作动词,明察自是者不彰:形容词作动词,明辨是非行:同“形”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
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是站不牢的。脚步跨得太大,是走不了太远的。自逞己见的,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反而建立不了功勋。自高自大的,反而不可能长久。能从“道”的角度衡量,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懂得道的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第二章】修身养道这一章主要讲“自然”的道理。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自己妄为不仅多余,而且会起反效果:“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说明欲速则不达,生活是需要耐心的,成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伟大是由耐心积累而成的。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老子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而举出自己的看法:人们只有遵循自然大道,依照客观规律行事,才能取得好的收益,才能避免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过于对立。【经典之用】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参考示例: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过度的自我表现,一味让孩子刻意不自然地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智慧的,能够了解、认识自己的才是高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始终不离根基的人就能够长久,肉体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长寿的。第三章【修身】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让我们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与热爱,人生才有方向;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说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一个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经典之用】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但他的学说、思想及精神却能够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启超的这种观点,主要就是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有人把“知足者富”解释为知足常乐,对物质生活不做过多要求就是富有了;把“强行者有志”简单理解成发愤图强,克服困难,才算有志气;把“死而不亡者寿”比附为“有的人死了,但还活在人民心中”。这些理解要么脱离语境,要么与老子的主张相悖,要注意辨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状语后置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
始于足下
状语后置于毫末生状语后置于累土起状语后置于足下始
【第64章】
第一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泮:同“判”,分离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译文】当局面安定时容易把持,当事情还未显露迹象时容易谋划。当事物脆弱时容易分开,当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处理事情要在祸乱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治事者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防患于未然第二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译文】合抱的大树,于细小的根芽生长;九层的高台,于每一堆泥土筑起;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开始走出来的。排比句举出三个现象进行论述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第三层: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译文】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3.对比,主张无为而治,对权柄无执念第四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败:使···失败,使动用法【译文】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4.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意动用法:欲:以···为欲;贵:以···为贵;学:以···为学【译文】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5.强调圣人不以常人之欲为欲,不以那些难得之物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的道理,来补救众人的过失。以此辅助万物的自然之理,而不敢妄动、妄为。全段翻译:1.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2.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3.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4.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5.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理解(二)】据饶尚宽《老子〉译著》,第三层和第五层这几句话属于“错简重出”。第三层的两句话见于《老子》二十九章;第五层这句话与前文无关联,且主旨散见于第三十七章、四十八章、五十七章和六十三章,都应删去。删改后的文字如下(“/"为分层标志符):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样一来,整段语录连起来看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对待不利之事,要洞察先机,及早扑灭。第二层,对待大事、要事,则要慎始慎终,始终抓好细节。第一层和第二层是并列关系。第三层是对前两层意思的总结。作者提醒治事者,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情况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经典之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结论不同。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顺向思维)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逆向思维)任务三:分析《老子》在论述上的风格特点分析《老子》在论述上的风格特点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立的双方来说理。如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分析《老子》在论述上的风格特点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分析《老子》在论述上的风格特点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精警,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学习小结老子》四章中蕴含的老子思想要义:(一)自然(二)无为(三)不争(四)辩证:事物对立统一;事物发展变化
课堂巩固提升(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经典之用】练笔请你找三个成语代替“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中心论点,联系现实或历史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用五句构段法写200-300字一段话)。(15分钟左右)练笔请你用三个成语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并联系现实或历史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200-300字)。成语: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微杜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参考示例1: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肆虐,由于人们对新病毒完全没有了解,缺乏防范意识,预防措施不到位,所以疫情开始就呈现出快速爆发态势,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但是,随着我们对病毒认识的逐步深入,全国人民共克时艰,守望相助,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决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了病毒传播链条,真正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尽管如此,当前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决不放松对疫情的监控,要有备无患,时刻保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参考示例2:居安思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先哲们总结出安危、存亡、忧患、安乐之理,都与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先秦时期《左传》便提出为政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周易》中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朝宰相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今天,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我们更应牢记历史,心怀忧患意识,只有警钟长鸣,防微杜渐,才能建好精神大厦,更上层楼。
《老子》一书中的成语积累1、玄之又玄【解释】: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有无相生【解释】: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出自】: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3、功成不居【解释】: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出自】:第二章:“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4、和光同尘【解释】: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出自】: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5、天地不仁【解释】:天地无私,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6、天长地久【解释】: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出自】: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7、上善若水【解释】: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金玉满堂【解释】: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出自】: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9、功成身退【解释】: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10、目迷五色【解释】: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11、宠辱若惊【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出自】: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12、视而不见【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出自】: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13、听而不闻【解释】: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出自】: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14、涣然冰释【解释】: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出自】: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15、虚怀若谷【解释】: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6、绝圣弃智【解释】:指把头脑中的权威概念消灭掉,让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观点,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出自】: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17、少私寡欲【解释】:减少私欲之意。【出自】: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8、相差无几【解释】: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出自】: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19、如春登台【解释】: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好像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出自】: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20、飘风骤雨【解释】: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21、余食赘行【解释】:余食,即剩饭;赘,即多余;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22、天大地大【解释】:形容极大。【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23、道法自然【解释】:指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不受约束。【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4、知白守黑【解释】: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25、去甚去泰【解释】:指做事不能太过分。【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6、天道好还【解释】:天道:天理;好:常常会;还:回报别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27、佳兵不祥【解释】:意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战非祥事。【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8、知止不殆【解释】:指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29、自知之明【解释】:指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0、淡而无味【解释】:泛指菜肴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无味。”31、将夺固与【解释】: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给予。【出自】: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32、无中生有【解释】: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出自】: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33、若存若亡【解释】: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34、大器晚成【解释】: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宝石花装饰玻璃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甲基苯骈三氮唑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膏状渗硼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制动系统清洗净化工具组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铁矿石全球购销战略协议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聘用合同规范文本3篇
- 二零二五版消防工程设计咨询与审查合同模板2篇
- 二零二五版土地入股合作矿产资源开发经营协议书3篇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空气流量测量仪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发动机泵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中国末端执行器(灵巧手)行业市场发展态势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 北京离婚协议书(2篇)(2篇)
- 2025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春季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康复医学科患者隐私保护制度
- Samsung三星SMARTCAMERANX2000(20-50mm)中文说明书200
- 2024年药品质量信息管理制度(2篇)
- 2024年安徽省高考地理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 广东省广州市2024年中考数学真题试卷(含答案)
- 高中学校开学典礼方案
- 内审检查表完整版本
- 3级人工智能训练师(高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