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_第1页
突发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_第2页
突发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_第3页
突发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_第4页
突发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发核与辐射应急预案TOC\o"1-2"\h\u17815第一章应急预案总则 3154881.1编制目的与依据 3214981.1.1编制目的 3148731.1.2编制依据 3241981.1.3适用范围 360321.1.4原则 414708第二章组织体系与职责 4278881.1.5应急指挥部 4180351.1成立应急指挥部,作为突发核与辐射应急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 4245081.2应急指挥部由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副指挥长及成员。 4238981.3应急指挥部负责制定应急响应策略、指挥协调各部门开展应急工作,并对进行调查、处理、总结。 459521.3.1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4255292.1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作为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应急响应工作。 462712.2办公室主任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及成员由相关单位专业人员组成。 4208752.3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协调应急资源、向上级报告情况等。 4282852.3.1专业应急队伍 553333.1成立专业应急队伍,负责现场应急处置、监测、救援等工作。 5271273.2专业应急队伍由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力量组成,根据性质和需要,分为核应急分队、辐射应急分队等。 548643.2.1应急指挥部职责 5234981.1制定突发核与辐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措施。 5159101.2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519421.3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596471.4指挥协调各部门、单位开展应急工作,保证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5144241.5对进行调查、处理,提出整改措施。 5258411.5.1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5284432.1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发布。 5101592.2组织应急演练,评估应急响应能力。 591992.3监督、指导各部门、单位落实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 5316562.4协调应急资源,为应急响应提供物资、技术支持。 550562.5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协调外部救援力量。 580922.5.1专业应急队伍职责 5106983.1现场应急处置:及时到达现场,开展应急监测、救援等工作。 5172603.2调查与评估:对原因、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为处理提供依据。 5188693.3救援技术支持:为现场救援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526213.4应急培训与宣传:开展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公众应急意识。 510152第三章预警与信息报告 5263203.4.1预警目的 514863.4.2预警体系 5274923.4.3预警内容 6110403.4.4预警信号 6127683.4.5预警响应 6177853.4.6信息报告原则 6261343.4.7信息报告流程 6146453.4.8信息报告内容 72914第四章应急响应与处置 7130423.4.9响应级别划分 781723.4.10响应级别确定 7133543.4.11响应级别调整 749553.4.12信息报告 8229703.4.13应急响应启动 8296253.4.14应急处置 8214003.4.15应急结束 827733.4.16人力资源调配 8325813.4.17物资资源调配 8141893.4.18技术资源调配 8252773.4.19信息资源调配 826848第五章人员防护与撤离 9296823.4.20基本原则 964583.4.21具体措施 9146153.4.22基本原则 9165993.4.23具体措施 9287373.4.24基本原则 10225173.4.25具体措施 108497第六章环境监测与辐射防护 10240363.4.26监测目的与任务 10210573.4.27监测内容与方法 10232303.4.28监测组织与分工 1186383.4.29辐射防护原则 11142783.4.30辐射防护措施 11202953.4.31辐射防护组织与实施 1127619第七章医疗救护与卫生防护 11237803.4.32医疗救护组织 1194263.4.33医疗救护流程 12281333.4.34医疗救护设施与设备 1269143.4.35卫生防护组织 12311943.4.36卫生防护措施 12279603.4.37卫生防护设施与设备 1323578第八章社会动员与保障 1326703.4.38动员原则 13196373.4.39动员对象 1390963.4.40动员方式 13301513.4.41物资保障 14112203.4.42资金保障 14124153.4.43保障措施 1426229第九章应急演练与培训 1439383.4.44演练目的 14123193.4.45演练计划 14183143.4.46演练实施 15286323.4.47培训内容 15227663.4.48培训方法 1511928第十章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 1656353.4.49预案评估 1653683.4.50修订动议 16279473.4.51修订方案制定 16182583.4.52征求意见 16109543.4.53修订方案审查 1671763.4.54预案修订 16248423.4.55预案发布 16176053.4.56更新周期 17190733.4.57更新要求 17第一章应急预案总则1.1编制目的与依据1.1.1编制目的本预案旨在建立健全突发核与辐射应急响应体系,提高应对突发核与辐射的能力,保证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进行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减轻对人民生命安全、环境和财产的损害。1.1.2编制依据(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2)国家及地方突发核与辐射应急预案;(3)国家核安全局、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发布的有关核与辐射应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4)我国核与辐射应急处置实践经验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第二节适用范围与原则1.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突发核与辐射的应急响应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核设施、核技术利用、放射性物质丢失与泄漏等。1.1.4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预防发生,发生后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影响;(2)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明确各级应急组织职责,实现统一指挥、分级负责;(3)快速响应,有序处置: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有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4)科学决策,合理调度: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学评估风险,合理调度应急资源;(5)保障安全,保护环境: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对环境的影响;(6)信息公开,舆论引导:及时、准确、全面发布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第二章组织体系与职责第一节应急组织架构1.1.5应急指挥部1.1成立应急指挥部,作为突发核与辐射应急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1.2应急指挥部由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副指挥长及成员。1.3应急指挥部负责制定应急响应策略、指挥协调各部门开展应急工作,并对进行调查、处理、总结。1.3.1应急指挥部办公室2.1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作为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应急响应工作。2.2办公室主任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及成员由相关单位专业人员组成。2.3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协调应急资源、向上级报告情况等。2.3.1专业应急队伍3.1成立专业应急队伍,负责现场应急处置、监测、救援等工作。3.2专业应急队伍由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力量组成,根据性质和需要,分为核应急分队、辐射应急分队等。第二节各级职责划分3.2.1应急指挥部职责1.1制定突发核与辐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措施。1.2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1.3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启动应急响应机制。1.4指挥协调各部门、单位开展应急工作,保证得到及时、有效处理。1.5对进行调查、处理,提出整改措施。1.5.1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2.1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发布。2.2组织应急演练,评估应急响应能力。2.3监督、指导各部门、单位落实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2.4协调应急资源,为应急响应提供物资、技术支持。2.5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协调外部救援力量。2.5.1专业应急队伍职责3.1现场应急处置:及时到达现场,开展应急监测、救援等工作。3.2调查与评估:对原因、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为处理提供依据。3.3救援技术支持:为现场救援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3.4应急培训与宣传:开展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公众应急意识。第三章预警与信息报告第一节预警机制3.4.1预警目的预警机制旨在及时发觉核与辐射的潜在风险,为预防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3.4.2预警体系(1)国家预警体系:由国家环保部门、核安全监管部门、气象部门等组成,负责全国核与辐射预警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和发布。(2)地方预警体系:由地方环保部门、核安全监管部门、气象部门等组成,负责本地区核与辐射预警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和发布。3.4.3预警内容(1)核与辐射预警:包括核设施、核辐射污染、放射性物质丢失等。(2)辐射环境预警:包括辐射水平异常、辐射污染源排放异常等。(3)相关预警:包括气象、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预警,以及其他可能引发核与辐射的预警信息。3.4.4预警信号(1)红色预警:表示风险极高,可能造成严重后果。(2)橙色预警:表示风险较高,可能造成较大后果。(3)黄色预警:表示风险一般,可能造成一定后果。3.4.5预警响应(1)红色预警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力量进行应急处置。(2)橙色预警响应:加强监测,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做好应急准备。(3)黄色预警响应:保持警惕,加强监测,做好应急准备。第二节信息报告流程3.4.6信息报告原则(1)及时性:发觉核与辐射风险后,应在第一时间内向相关部门报告。(2)准确性:报告信息应真实、准确,不得谎报、瞒报。(3)完整性:报告信息应包含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3.4.7信息报告流程(1)事发单位报告:事发单位在发觉风险后,应立即向所在地环保部门、核安全监管部门报告。(2)地方报告:地方在接到事发单位报告后,应在1小时内向上一级报告。(3)上一级报告:上一级在接到下级报告后,应在1小时内向省级报告。(4)省级报告:省级在接到下级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向国家环保部门、核安全监管部门报告。(5)国家环保部门、核安全监管部门报告:国家环保部门、核安全监管部门在接到省级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3.4.8信息报告内容(1)事发单位报告: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2)地方报告:包括基本情况、已采取的应急措施、需要上级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等。(3)省级报告:包括基本情况、已采取的应急措施、需要国家层面协调解决的问题等。(4)国家环保部门、核安全监管部门报告:包括基本情况、已采取的应急措施、需要国务院协调解决的问题等。第四章应急响应与处置第一节应急响应级别3.4.9响应级别划分根据突发核与辐射的性质、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应急响应级别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四个级别。3.4.10响应级别确定(1)Ⅰ级响应: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对周边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需立即启动国家级应急响应。(2)Ⅱ级响应:导致放射性物质释放,对周边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需启动省级应急响应。(3)Ⅲ级响应:导致放射性物质释放,对周边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需启动市级应急响应。(4)Ⅳ级响应:导致放射性物质释放,对周边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较小威胁,需启动县级应急响应。3.4.11响应级别调整根据发展趋势和应急处置情况,应急指挥部可适时调整应急响应级别。第二节应急处置流程3.4.12信息报告(1)事发单位应立即向当地应急管理部门报告情况。(2)应急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上级应急管理部门报告,并通报相关部门。3.4.13应急响应启动(1)应急管理部门根据等级和响应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2)应急指挥部成立,组织协调应急处置工作。3.4.14应急处置(1)隔离现场,设立警戒区,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2)开展现场监测,掌握发展趋势,为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3)采取工程、技术等措施,控制源,减轻影响。(4)组织专家评估影响,制定修复方案。(5)开展公众沟通,发布信息,引导舆论。3.4.15应急结束(1)得到有效控制,环境恢复正常,经应急指挥部评估,可结束应急响应。(2)应急指挥部向有关部门报告应急结束情况。第三节应急资源调配3.4.16人力资源调配(1)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调度应急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卫生、环保、公安等部门。(2)事发单位应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配合部门开展应急处置。3.4.17物资资源调配(1)应急管理部门根据需求和库存情况,统筹调度应急救援物资。(2)事发单位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保障应急处置需要。3.4.18技术资源调配(1)应急管理部门组织专家队伍,为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2)事发单位应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力量,配合部门开展应急处置。3.4.19信息资源调配(1)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汇总、分析相关信息,为应急处置提供决策依据。(2)事发单位应及时向应急管理部门报告信息,保证信息畅通。第五章人员防护与撤离第一节个人防护措施3.4.20基本原则在突发核与辐射中,个人防护是保障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个人防护措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及时性:发觉迹象后,立即采取防护措施。(2)全面性:针对可能受到的辐射伤害,采取全面的防护措施。(3)可行性: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可行的防护措施。3.4.21具体措施(1)避免直接接触:在现场,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放射性物质。(2)佩戴口罩:佩戴口罩,减少吸入放射性尘埃。(3)穿着防护服:穿着防护服,减少放射性物质对皮肤的伤害。(4)避免饮用受污染水源:不饮用受污染的水源,以免摄入放射性物质。(5)避免食用受污染食物:不食用受污染的食物,以免摄入放射性物质。(6)注射抗辐射药物:在必要时,注射抗辐射药物,降低辐射伤害。第二节集体防护措施3.4.22基本原则集体防护措施是指在现场对多个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和防护。集体防护措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领导负责:明确领导责任,保证集体防护措施的落实。(2)统一指挥:统一指挥,保证集体防护措施的有序进行。(3)优先保障:优先保障重点人员的安全。3.4.23具体措施(1)建立防护区域:在现场设立防护区域,限制人员出入。(2)配发防护用品:为现场人员配发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口罩等。(3)组织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人员应对的能力。(4)建立通信联络:保证现场与外部通信联络畅通,及时传递信息。(5)建立应急医疗救援队伍:组建应急医疗救援队伍,为现场人员提供医疗救治。第三节撤离组织与实施3.4.24基本原则撤离是指在现场无法继续进行防护时,组织人员有序撤离至安全区域。撤离组织与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障人员安全:保证撤离过程中人员安全。(2)有序进行:有序组织撤离,避免混乱现象。(3)快速高效:尽快完成撤离,减少人员暴露在辐射环境中的时间。3.4.25具体措施(1)制定撤离计划:根据现场情况,制定详细的撤离计划。(2)明确撤离路线:规划合理的撤离路线,保证人员迅速撤离。(3)发布撤离指令:及时发布撤离指令,通知相关人员做好准备。(4)组织人员撤离:按照撤离计划,有序组织人员撤离。(5)安排后续保障:在撤离完成后,为人员提供必要的后续保障。撤离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人员动态,保证撤离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加强与外部救援力量的协调,共同完成人员撤离任务。第六章环境监测与辐射防护第一节环境监测3.4.26监测目的与任务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实时掌握突发核与辐射对环境的影响,评估辐射水平,为应急响应和辐射防护提供科学依据。监测任务包括:(1)对现场周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掌握辐射水平变化情况;(2)对可能影响的区域进行监测,评估辐射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3)对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进行监测,保证处理措施的有效性。3.4.27监测内容与方法(1)监测内容:主要包括γ辐射剂量率、放射性核素浓度、放射性尘埃沉降等指标。(2)监测方法:采用便携式辐射监测设备、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手段进行现场监测,同时结合实验室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3.4.28监测组织与分工(1)建立环境监测组织机构,明确各成员职责;(2)制定监测方案,明确监测范围、频率和指标;(3)开展监测工作,及时上报监测数据;(4)分析监测数据,为应急响应提供依据。第二节辐射防护措施3.4.29辐射防护原则(1)尽量减少辐射暴露时间和辐射剂量;(2)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直接接触辐射源;(3)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辐射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3.4.30辐射防护措施(1)隔离防护:对现场进行封锁,限制人员进入,减少辐射暴露;(2)时间防护:缩短现场作业时间,减少辐射暴露;(3)距离防护:保持安全距离,降低辐射剂量;(4)屏蔽防护:使用防护材料,如铅板、混凝土等,对辐射进行屏蔽;(5)个人防护:穿戴防护服、防护帽、防护手套等,减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6)环境防护:对现场周边环境进行治理,降低辐射对环境的影响;(7)应急处置:迅速采取措施,如喷水、覆盖、转移等,降低辐射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3.4.31辐射防护组织与实施(1)建立辐射防护组织机构,明确各成员职责;(2)制定辐射防护方案,明确防护措施和实施要求;(3)开展辐射防护培训,提高应急人员防护能力;(4)加强辐射防护设施建设,保证防护效果;(5)定期对辐射防护工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防护措施。第七章医疗救护与卫生防护第一节医疗救护3.4.32医疗救护组织在突发核与辐射应急预案中,医疗救护组织应迅速启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确立医疗救护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现场医疗救护工作。(2)成立医疗救护队伍,包括内科、外科、放射科、急诊科等专业的医护人员。(3)设立现场医疗救护站,为现场伤员提供临时救治。3.4.33医疗救护流程(1)发生后,医疗救护队伍迅速抵达现场,评估伤员伤情,进行分类救治。(2)对重伤员进行现场紧急救治,包括止血、包扎、固定等,然后迅速转运至医疗机构。(3)对轻伤员进行简单处理后,安排其至医疗机构进一步观察和治疗。(4)医疗救护队伍与医疗机构保持密切沟通,保证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3.4.34医疗救护设施与设备(1)配备足够的医疗救护设备,包括急救药品、医疗器械、救护车辆等。(2)建立医疗救护信息系统,实现伤员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第二节卫生防护措施3.4.35卫生防护组织(1)成立卫生防护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现场卫生防护工作。(2)组建卫生防护队伍,包括公共卫生、环境监测、卫生监督等相关部门人员。3.4.36卫生防护措施(1)现场划定警戒区域,限制无关人员进入,保证现场安全。(2)对现场进行卫生监测,评估辐射污染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3)对现场人员进行卫生防护培训,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4)为现场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口罩、手套等。(5)对受污染人员进行洗消处理,防止辐射污染扩散。(6)对周边环境进行辐射监测,保证环境安全。(7)加强现场及周边地区的公共卫生管理,预防疾病传播。3.4.37卫生防护设施与设备(1)配备卫生防护设施,如辐射监测仪、防护服、洗消设备等。(2)建立卫生防护信息系统,实现辐射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通过以上医疗救护与卫生防护措施,为突发核与辐射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第八章社会动员与保障第一节社会动员3.4.38动员原则为应对突发核与辐射,社会动员应遵循以下原则:(1)高效有序:迅速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保证应急响应的高效有序进行。(2)科学合理:根据特点和需要,科学合理地调动各方资源,保证社会动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公平公正:在动员过程中,保证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3.4.39动员对象(1)部门:各级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社会动员,发挥组织协调作用。(2)企事业单位:动员企事业单位参与应急响应,发挥其在技术、人员、物资等方面的优势。(3)社会团体:发动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参与救援工作,发挥其在社会动员、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作用。(4)广大民众: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核与辐射安全意识,积极参与应对。3.4.40动员方式(1)指令:通过发布指令,要求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应急响应。(2)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核与辐射安全意识,引导其积极参与社会动员。(3)社会协作:建立多方参与的协作机制,促进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众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第二节物资与资金保障3.4.41物资保障(1)物资储备:建立健全核与辐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保证应急响应所需物资的充足供应。(2)物资调配:在发生后,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调配应急物资,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3)物资采购: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及时采购所需物资,保障救援工作的物资需求。3.4.42资金保障(1)预算安排:各级应将核与辐射应急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保证应急响应的资金需求。(2)资金调配:在发生后,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调配应急资金,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3)资金筹措:积极争取国内外资金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障应急响应的资金需求。3.4.43保障措施(1)完善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核与辐射应急物资与资金保障的政策法规,保证保障措施的落实。(2)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配合机制,提高物资与资金保障的效率。(3)强化监督问责:对应急物资与资金保障工作实施监督问责,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第九章应急演练与培训第一节演练计划与实施3.4.44演练目的为保证突发核与辐射应急预案的有效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锻炼应急队伍,提高应急处理水平,通过演练检验预案、完善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3.4.45演练计划(1)演练频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性应急演练,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专项演练。(2)演练内容:包括应急响应、应急监测、应急处理、应急撤离、应急通信、应急物资保障等环节。(3)演练范围:涉及核与辐射应急响应的相关单位、部门及人员。(4)演练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应在高发季节或重要时段进行。3.4.46演练实施(1)演练前准备:成立演练指挥部,明确演练目标、内容、流程、参演单位及人员;制定演练方案,明确演练时间、地点、任务分工等;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培训,保证参演人员熟悉演练内容。(2)演练过程:按照演练方案进行,保证各环节衔接紧密、信息畅通、指挥有力。(3)演练评估:演练结束后,组织参演人员进行总结评估,分析演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第二节培训内容与方法3.4.47培训内容(1)应急预案:培训内容应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