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石壕吏》知识精讲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1/26/wKhkGWcwMaiASmzKAAMlL20RCAY477.jpg)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石壕吏》知识精讲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1/26/wKhkGWcwMaiASmzKAAMlL20RCAY4772.jpg)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石壕吏》知识精讲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1/26/wKhkGWcwMaiASmzKAAMlL20RCAY4773.jpg)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石壕吏》知识精讲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1/26/wKhkGWcwMaiASmzKAAMlL20RCAY4774.jpg)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石壕吏》知识精讲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1/26/wKhkGWcwMaiASmzKAAMlL20RCAY47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石壕吏》知识精讲石壕吏
【唐】杜甫
一、课文助读
【文题解读】选自《杜诗详注》卷七。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诗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石壕吏》是“三吏"三别”里的一首。“三吏"指的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的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小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二、课文解析
原文参考译文赏析与理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间抓人。(这家的)老汉翻墙逃走,老妇出门去察看。内容写差役乘夜捉人——故事的开端。“暮投石壕村"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有吏夜捉人”暗示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为悲剧的发生提供了典型环境。“捉人"是全篇的提纲,揭露了兵役制度的黑暗,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逾墙走”写出了百姓恐慌逃走的景象,从侧面反映了战事的紧迫和人民的惊恐不安。
炼字①“夜"字烘托了一种阴暗、凄惨的悲剧气氛,表明差役“捉人”的手段狠毒,在夜间突然袭击。②“捉"表现差役的霸道、凶残,于如实描绘中寄寓揭露、批判之意。“捉”字既隐含了百姓的抵触,又隐含了差役的凶暴。③“走"和“看”,表现人们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难安的生活现状。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役吼得多么凶狠!老妇哭得多么悲苦!写法①对比。“呼"与“啼”,“怒"与“苦”,对比鲜明,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揭露了差役的凶狠残暴,百姓的痛苦不,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苦"是全诗的诗眼。②反复。两个“一何”,运用反复手法,加重感彩,渲染出差役的凶狠蛮横和老妇的哀苦可怜,并为下面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只听老妇走上前(对差役)说:(我)三个儿子在邺城防守。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暂时苟且活着,死去的人生命就永远结束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出出进进根本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内容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致词”的内容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致词"前五句)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牺牲。(三男戍边,二男战死)第二层(“致词”中间四句)家中景况凄苦,希望差役开恩。(孙子年纪尚小,儿媳衣不蔽体)①“室中更无人”,故意隐去“老翁逾墙走”一事,是不得已而言。②“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才仍留家中。③“无完裙"不仅是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表现了老妇家中景况之凄苦和战争给人们造成的灾难之深重。第三层(“致词”最后四句)老妇主动请求从军。(老妇自请应役,尽早动身)河阳是当时官军退守之地,老妇知道那里需要人,她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表现了老妇的担当精神。
写法①藏问于答。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通过老妇人自述的方式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这种自述的方式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这种自述的方式,可以收到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②详略结合。详写老妇诉苦,略写官吏征兵。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哭。天亮(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老汉(一人)告别。内容诗人独别老翁——故事的结局。照应开头,交代结局的同时写了诗人的感受。“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
炼字①“夜久”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与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②“如闻”,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的情形。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③“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诗人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于叙事中饱含无限哀情,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独”字含蓄地表现了老妇被捉,百姓灾难深重。)
整体理解本诗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①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②同时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诗人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主旨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以及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写作特色1.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来抒情、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2.构思巧妙。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三层之间的换韵处理也暗示了这一点。差役的“呼"怒”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狠残暴不言而喻。3.诗作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4.诗人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文章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就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5.语言含蓄,意味深长。所谓含蓄,也就是所说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最富有含蓄意味的是诗的最后两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在老翁家里住了一夜,眼看着老翁的老伴被捉去,临别的时候,就这样心安理得地径自走了,连一句安慰话也没有吗?可是,你叫诗人怎样说呢?这诚然是伤心悲惨的事,但又正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又能说些什么呢?这一家人的命运是看得见的,安慰又有什么用?所以,从这两句看来似乎很冷漠的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诗人那种难言之痛和吞声之苦。
三、文章结构
四、知识拓展
文体常识
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近体诗(律诗、绝句)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每篇句数)不限,每句的字数可以不等,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常用歌、行、吟等体裁。包括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体、新乐府和其他五言、七言古诗。例如,《诗经》《观沧海》是四言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七言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歌行体。
五、课后习题
一、《石壕吏》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在写作手法上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试结合作品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石壕吏》直接讲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是“旁观者”。②这个故事本身已令人动容,任何直接的议论和抒情都显得多余。③诗人高度赞扬人民的牺牲精神,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战争所迫,差役所胁)又是他难以接受,甚至是控诉的,这种复杂的感情难以直接表达,蕴含在叙述之中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
二、《石壕吏》构思巧妙,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答案】①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出场用“吏呼一何怒"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②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但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③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役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不依不饶,逼着要人,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三层之间的换韵处理也暗示了这一点。④差役的“怒"呼”贯串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⑤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反映了诗人的思想矛盾。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六、核心命题解读
1.纵观全诗,诗句“有吏夜捉人"有何作用?
【答案】“有吏夜捉人”是全篇的提纲。“捉人"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突然袭击。诗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采用对比的手法再现了什么情景?有何作用?
【答案】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这两句诗统领老妇苦啼申诉的内容。
3.“听妇前致词"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案】这句诗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在回答差吏的“怒呼”。
4.如何理解“室中更无人"一句?
【答案】这句诗意思是说家中再也没有可出征的男人了。老妇人目的是为了掩护“逾墙走”的老翁和年幼的孙子,还有衣不蔽体的寡媳,老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务秘书测验综合练习试题附答案
- 《镇痛镇静谵妄》课件
- 《燕子》公开课课件
- 《咖啡馆合作方案》课件
- 《洗衣机修理》课件
- 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课件
- 大学生科学实验报告解读
- 食品加工项目生产合作合同
- 中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感悟
- 中学生如何应对挫折征文
-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网络控制及应用 课件 项目6、7 列车网络控制管理系统、城轨列车网络控制及应用
- 2024年企业规章制度修订方案
- 史上最完善IPD培训资料华为IPD培训资料
- 2024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选必上、中)及详细答案
- 肺动静脉瘘护理查房课件
- 《选材专项训练》课件
- 2022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 分布式光伏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装平台和架体检查验收表
- DL-T 2574-2022 混流式水轮机维护检修规程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分享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