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2)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2)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2)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2)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2)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2)学案(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首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乡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写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李白二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四处游历,从长江下游到中原和华北地区都有他的足迹。这一次漫游,使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这个时期他的艺术创作力旺盛,并且日臻成熟。这首诗是李白初次离开蜀地时的作品。

主题思想

这首诗涉及五个地名,渐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特色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外,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巩固提升

1.《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历来为后人称道,其精妙之处主要表现为哪三点?

①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②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③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第一问示例: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写作手法:动静结合。

4.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到达渝州。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把其当作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5.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江南逢李龟年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与李龟年的情谊。“寻常"几度”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写今日与友人重逢的季节,暗喻唐朝由盛而衰的局面。“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世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写作背景

《江南逢李龟年》选自《杜诗详注》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江南,这里指湖南一带。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杜甫漂泊到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和流落在此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当年在岐王宅里和他频繁相见,以及在崔九的府第听他歌唱的情景,感慨万千,写下此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特色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言过去之盛,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托了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为下文做铺垫。后两句诗人写现在之衰,是对国事凋零、人民颠沛流离之状所抒发的无限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现实的凋敝与人生之凄凉却尽在诗中。

巩固提升

1.诗人追忆往昔盛况的诗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2.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句子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寻常”“几度"分别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寻常:经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4.“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①点明故人重逢的时令是暮春;②暗寓诗人衰病、漂泊和人生落魄之悲;③隐喻国运衰微、盛时不再、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现实。

5.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对比手法。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宅第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运衰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原文赏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中“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走近作者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写作背景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故乡。岑参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原诗注:“时未收长安。”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年(757)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该诗可能是诗人于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主题思想

这首诗叙写重阳节,是诗人的所遇所感,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特色赏析

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开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实际是在写行军途中的凄凉萧瑟。第三句一个“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第四句承接第三句,是一种想象之辞,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攻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巩固提升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九日”“登高"酒”“菊"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诗的首句为何要说“强欲”?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中“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3.第二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效果如何?

用典。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写出了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题目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4.体会诗句“遥怜故园菊”中“遥"字的表达效果。

“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原文赏析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的开头两句写景,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思乡的典型气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后两句正面写情。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的怅惘心境,映衬出夜景的空旷寂寞。“不知"二字写出了征人内心的迷惘,“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乡愁。“一夜"和“尽望”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走近作者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

背景资料

《夜上受降城闻笛》选自《李益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由此而来。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包括吹笛人在内的戍边战士浓烈的思乡情绪与心中的孤独、哀愁之意。

特色赏析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做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思乡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直接抒情。李益却独辟蹊径,让思乡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巩固提升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描写边城的夜色凄神寒骨,令人惆怅。

2.《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征人思乡情绪的名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示例:同意。芦管声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5.前两句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而把“月"比喻成“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