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信息筛选与文意理解(讲义)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信息筛选与文意理解(讲义)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信息筛选与文意理解(讲义)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信息筛选与文意理解(讲义)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信息筛选与文意理解(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7文言文信息筛选与文意理解一突破高考第12题

文言文考什么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

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从未中断的大国,我们使用的汉字、语言、学习的文言文,两千多年

一脉相承,中国古典文化是一笔庞大珍贵的财富,学好文言文是继承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而文意理解是

阅读最基础的要求。

文言文怎么考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和归类,或者答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等。具体考查内容有:(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

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4)某件事发生的原因

的信息等。

分析近年来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的概括分析题,仔细审清题干以及各选项的表述,且比照原文思考,

不难得出该类试题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1.近三年的全国新课标卷,该题型题干的表述(”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没有任何变化,体现出考查内容的稳定性。

2.各选项的表述,其内容基本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先亮观点,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才能等;再

列举论据(文中提到的具体事实)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析(原因、目的、方式等)。

3.选项中的“观点”,是命题者根据文中所述传主的有关事迹概括出来的,而印证“观点”的论据,

并不需要悉数列举,大多是经过筛选后整合的信息。

4.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传主的某一典型事迹往往体现传主某一方面

的品行(或才能)等。

5.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

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

考情微观

设误

年份卷别(第12题)设误选项提问方式命题特点

角度

新高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曲解下列对原①四个选项基本按

2022

考I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文意文有关内照行文顺序设置,

卷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容的概选项内容大多是对

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述,不正原文的概括、转述

诸侯,搬取救兵。确的一项或分析。按照行文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是(3分)顺序设置,有利于

关键

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快速找到信息区

全国实词

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间,进行文题比对。

甲卷解释

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②四个选项中只有

有误

是一举三得的事情。一项错误,且该错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误选项也非全错,

新iW)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而是某一点错。

无中

考I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③选项常见的设误

生有

卷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手段主要有曲解文

目的。意、无中生有、时

2021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空有误、混淆关系

元济不敢谏谆;唐太宗认为正是等。

全国因果

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④最值得关注的是

乙卷失当

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2021年新高考卷从

教训。题干到选项的变

下列对原化,尤其是选项不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文有关内再分为“概括”与

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容的概括“分析”两部分,

全国用错

2020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和分析,而是采用直接概述

I卷对象

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不正确的的方式。

场所以防备疫病。一项是

(3分)

命题特点

1.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

2.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

3.选项设置为“前概括+后解析”的形式,“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

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

4.有时对原文局部细节有不解之处,通过阅读此题能豁然开朗,因此利用好该题选项可用来印证、补

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

解题方法

1.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正误相杂,以真扰假,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

干扰,因此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即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每一个

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照,看有无曲解。

2.解答该题最忌的就是“题文分离”,只凭阅读的模糊感觉确定答案,这样会增加错误率。

判断句姓名、官职

被动句天文、地理、历法

风俗、宗法一

宾语前置句

科举制度

定谙后置句H文化常识)—

-(特殊句式A1饮食器用

介词结构后置句

宫室车马

省略句

固定结构

一词多义

了解大了,注意体裁通假字

虚词标志、重点实词「、古今异义

-------------------1文宣断旬I——(文官实词1

特殊句式、顶真句式J---------文言文阖读偏义友:词

弄错词义,弄错对象词类活用

弄错时间、地点、事件]C—-0、

-------------------1TT-WTTOt«5I-----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无中生有,强加因果J--------兼词、疑问代词)

副词(程度、范围、时间、情态、

人名、地名、年号、官职不译

语气、频率、谋敬)

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文官虚词〕—

介词(于、以、为、与、用、由、

尹出省略成分五百翻滓J自、从等)

删去多余的词(偏义-------------连词(之、与、及、以、而、则、

复词、语气词等)虽、然、如、若等)

语气词(也、其、乎、欤、靛、

夫、唯等)

筛选并整合文VF信息设题方式对应陷阱

筛选主体主要人物非其人物

主要事件非其事件

主要观点非其观点

主要景物非其景物

筛选特征一个特点非给出的这个特点

两个特点(分别表现)非给定的这两个特点或对应顺序不

对或同属一个特点

筛选表现方式全部表现选项有一句或多句不能表现

直接表现混入间接表现

间接表现以直接表现概括

作者评述换为他人评述或自述

筛选角度能表现出现不能表现的

不能表现出现能表现的

通读全文.弄清和大内容

—(答题步骤)审清题明确锁定区域

精结合语境,仔细分析比对

准」川文检验.整体若虐作答

比对重点词语

(答题方法)—比对人物行为

比对事情发生时空

.比对事件内果关系

—真题研析・规律探寻

例1:2023年全国甲卷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

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

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

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友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

“《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

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法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

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蜩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

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

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

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

之,日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日:“毛

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

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日:“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

“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

于毛、郑《诗》,《左氏春秋》。"(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

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

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

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

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找坐A选项的起始坐标词为:从小聪明

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原由起始坐标词可定位至:“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L从此处开始,

文根据行文顺序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

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正概括

诗……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确总结

A项

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正同义

细比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确替换

对人

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鸟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强黑

意。确替换

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

伤心

找坐标B选项的起始坐标词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

定原文由起始坐标词可定位至:“尧卿为人简重不校”。从此处开始,根据行文顺

序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

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错无中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必厚为礼以愧之。误生有

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

细比对

B项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居官禄虽薄,蜩宗族朋友,罄而正同义

直到用完为止后已。确替换

错项原文中说的是周尧卿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怠慢自己的人,他必定会郑重地

分析以礼相待,使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而非选项中说的“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

郑重地以礼相待”。此处属于无中生有型错误。

找坐C选项的起始坐标词为:传注

定原由起始坐标词可定位至:“尧卿之学,不惑传注”。从此处开始根据行

文文顺序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

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正同义

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索,以通为期。确替换

为目的

细比

对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正概括

《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曰:"毛之《传》欲简......是可确总结

加以分辨以无去取乎?

找坐标D选项的起始坐标词为:范仲淹

定原文由起始坐标词可定位至:“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从此处开始,根据

行文顺序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

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正概括

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用而卒……欧阳修以文表其墓确总结

D许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

项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

细比对长于毛、郑《诗》,《左氏春

秋》。'>

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正同义

用,他就去世了用而卒。确替换

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正概括

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

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确总结

他褒扬有加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

《诗》,《左氏春秋》。

例2:2023年新高考II卷

材料二:

太宗日:“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注]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

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

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日:‘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

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

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有聚,各贵适宜。

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观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

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

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流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第一步:读题干

首先,我们需找至题干中涉及的关键人物、事件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提取与关键人物、事件等有关

的重点信息。

找主体:李靖认为泗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

抓重点:泗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

理思路:首先回到原文中寻找李靖所提到的与跳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关的内容,其次提取李靖观点中

与苻坚败因有关的关键信息,最后归纳内容并组织答案。

第二步:理文意

仔细阅读题干后,我们需回归原文,找到与题干相关的内容,提取有关信息,根据题干要求深入理解相关内

容,厘清作答逻辑。

溯原文:

泗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

①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②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娜水,

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

寻要点:

①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可知,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

已然被陷害却不明局势,缺少智慧。

②由“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激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可知,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

备分兵进攻的能力,缺少谋略。

第三步:串内容

在理解内容和厘清逻辑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串联内容并组织答案。对于意图观点类的题目,我们还需要在答

题时先表明文章中的观点,然后再进行答题。

串内容:

流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

①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已然被陷害却不明局势,缺少智慧。

②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缺少谋略。

・核心提炼-考向探究

知识梳理

1.通读全文,弄清相关内容

整体快速阅读,扫清文中障碍,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总观总览。对于纪事本末和史传类文章,

须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含官职、地点、时间、过程等),在阅读时圈点勾画出时间、地点、官职等词语,

了解文章思路、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力求对人物各个时期的生活和事件的大体脉络做到心中有数,概括

出传主的品质,做到知人明事。

2.审清题干,明确锁定区域

审清题干对作答试题至关重要,弄清题干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看清题干要求是选“不正确”还是“正

确”项;②各选项中涉及的对象是谁,数量是一个还是几个;③事件信息叙述的指向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

特点;④范围为整篇选文还是某一片段。文意理解题的四个选项,多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而设置的,

通常每个选项对应文章的一个层次,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按文章叙述的先后顺序来锁定区域。

3.结合语境,仔细分析比对

在理解与分析选文内容的过程中,先读选项,然后将选项中的每句话在锁定的原文区域中一一比对。

要特别注意难懂字词的理解,还要注意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看是否存在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

后倒置、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

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错误。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内容,细细从

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分析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一)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命题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

方式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

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

比对

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

方法

用的词语,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与被动方式等

(二)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命题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

看选项哪点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两相比对,看这点内容在原文

比对方法

中是否有依据

(三)比对人物行为,看是否张冠李戴,误解形象

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

命题

导致对象错位;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

方式

形象的错误理解

比对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

方法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

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

(四)比对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看是否时间、地点颠倒

命题方式在选项中把某一时间、地点发生的事转换到另一时间、地点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

比对方法地点,并与原文进行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识破时

间错误的陷阱,防止地点错误

(五)比对事件因果关系,看是否因果失当

命题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颠倒

方式“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多种原因,故意漏说其中一个

比对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比对

方法原文相关句子,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4.回文检验,整体考虑作答

做出初步判断后,考生应回看题目和内容,检查判断是否有误;再从文章内容的整体上排除错误选项,

特别是隐性干扰;最后正确作答。

一题型特训-命题葡测

解题指津

内容辨析,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整体,通观全文

要强化“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意识,整体把握文章:理清选文的层次结构,写了哪些人(人与

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哪些事(事与事之间的先后关系)及人与事之间的关系。

2.抓住关键,分清主次

阅读文言文时,考生要弄清楚选项涉及的每句话的意思,要特别注意事件之间的关系,把握时间和地

点的变化等;同时要注意有关人物性格的描写,对人物的议论、评价等语句。如“萧燧拒绝秦桧的亲党转

述的非分要求”是阅读时要注意的主要内容,而后来“萧燧被改派到秀州,秦桧的儿子果然考中”就是次

要内容。

3.比对原文,寻找区别

做题时,注意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下,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错误点主要

有以下几个:

(1)比照“事件”的参与者

命题者对“事实”的叙述有时故意把具体事件的参与者弄错,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张冠李戴、移

花接木”。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

误解形象

命题误理解。

设误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

张冠李戴

结果。

比对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

方法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应用体验】(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

如失物重得。

[选项]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答案】X

【解析】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多数事已忘记了”并不是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而是作者袁枚。

【参考译文】有姓张的和姓沈的两个官吏来,年龄都己经八十多岁。(他们)说起当时判决的某个案件,

担任科举阅卷官时推荐某篇文章,(这些)我大多不记得了。重提后突然记起,像温习小时候读过的旧书,又像

是失去的东西重新得到。

(2)比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命题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设误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

方法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应用体验】(2018•全国卷I)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J”,错

误的打“X”)

[原文]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骡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

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选项]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

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答案】X

【解析】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为“郡邻于蜀,数被侵掠”,

意思是“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蜀军侵扰掠夺”,所以饱受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参考译文】曹真去世后,宣帝(司马懿)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骤骑军事,后(鲁芝)调任天

水太守。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蜀军侵扰掠夺,人口不断减少,盗贼到处都是,鲁芝竭力镇守防卫,重

新创建城邑和街市,几年时间,以前的景象全都恢复了。后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

都非常仰慕他的德行,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任天水太守)。

3.比照“事件”及其细节本身的真实性

命题者有时将子虚乌有的表述混杂在正确的叙述之中,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把握的准确性,这种设误

方法一般称为“无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

无中生有

命题括于文无据。

设误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

以偏概全

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

比对

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

方法

况。

【应用体验】(2018•全国II卷节选)阅读下面的原文片断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酿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

民庶皆设盘案于路。……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

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选项]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