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_第1页
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_第2页
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_第3页
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_第4页
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试卷语文学科命题顺德一中西南学校桂城中学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理想的价值诉求,回应了中华民族“如何能在一起”的时代追问。基于相同的思想认知、相通的价值观念,在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协作、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存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积淀、逐渐生成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协同意识、协作观念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遥远的五帝时代,中国人就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协和万邦”观念。《尚书·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协和,意味着协同与公平公正,意味着人民和睦相处,各邦友好往来。亲九族、和万邦,不仅要把家族、宗族治理好,还要把国家治理好,使各邦团结起来。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交往和融合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例如恤孤、济困、扶危等。尊王攘夷、崇尚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紧密团结,是因为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向心力来自共同遵循的“道”,“道”就是王道,就是尊王攘夷;凝聚力来自内心的“统”,这个“统”就是正统,就是崇尚一统。从孔子作《春秋》开始,“大一统”的观念就日渐深入人心。“大一统”的表述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其中解释《春秋》所言“王正月”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一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所谓“大一统”就是以一统为大,其中的“大”是重视、尊重。“大一统”就是“尊王”,就是尊王道、抑霸道,就是天下诸侯皆统系于王。“大一统”不是强调所统辖疆域的辽阔,而是指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与思想文化上的集中。尊王攘夷,崇尚一统,这是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是民族共同体所必需的思想前提。家国同构、大顺大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想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哲学可视为“回家”的哲学。中国有“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之类的观念,中国文化重视家庭,以家为本位,主张由孝悌出发培养爱和敬。儒学注重家风建设,把孝悌看成做人的基础,视之为“为人之本”。孔子极重亲亲之爱、尊长之敬,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儒学关注天下国家,既把孝与悌看成“人之本”,又把爱与敬看成“政之本”。儒家把家庭伦理与社会政治伦理打通,把父母对于子女的情感社会化,即进行社会化应用与理解,这就产生了家国一体观念。《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这就是身修、家齐与国治的内在关联。可见,好家风的底色是道德,受社会认可的家风一定基于正确的价值追求和高尚的行为方式,与社会国家的需要相适应、相协调。家与国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一个人心中有爱有敬,懂得爱敬,才能把这种爱敬推而广之;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强大的精神纽带,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摘编自杨朝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材料二: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需要在继往开来的时序向度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命体系。在近代抗击民族侵略和谋求民族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一方面,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使中国人陷入文化自卑,把民族的衰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积弊,从而兴起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浪潮,试图以“传统”和“现代”的价值决裂来实现民族图强和价值重构;另一方面,在抵抗侵略中被唤醒的民族主义意识使得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保持足够的警惕,中华民族对现代文化的向往和对民族屈辱的憎恶同样强烈。但山河破碎带来的文化自卑令中国人难以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文化关联,因而不能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毛泽东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马克思主义能实现中国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文化精神契合了中国人集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促使中华民族找到了连接中华民族传统到现代的文化通路。在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时序向度中,我们要把握好三点:首先,建立科学的“传统—现代”思维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文化基因,要克服“传统一现代”文化理解的两极对立思维,切不可把传统和现代在文化上割裂开来。其次,建立“传统—现代”价值评判标准。改变过去“传统等同于落后”“现代等同于先进”的评价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性构建,清醒认识西方现代性日益暴露的劣势并加以规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现代文明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量。最后,建立“传统—现代”的文化话语体系。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我们需要自觉建立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匹配的话语体系。兼收并蓄,利用人类现代文明成果,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和与世界各民族共识性的文化互鉴有机结合起来。(摘编自张九童、邹广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向度》)1.下列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各族相同的思想认知、相通的价值观念下形成,体现中华民族理想的价值诉求。B.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尚书》《春秋》等著作中已经有了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和观念。C.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不断积淀并逐渐生成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命体系应关注时序向度。D.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需要打通传统与现代,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多方融合人类文明成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提出的“大一统”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它类似于今天的“大统一”,就是要实现疆域的完整。B.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宣扬了一种家国一体的观念,以家为本位,推家及国,从而实现家国同构。C.晚清民国以来国人面对列强的入侵,向往现代,否定传统,没有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D.由于中华民族找到了连接传统到现代的文化通路和价值取向,因而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没有蕴含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是()(3分)A.夫和戎狄,国之福也。B.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D.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5.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运用材料一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在旷野里柳青人们自豪地叫作“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摇篮,但是在整个悠久的历史上,这里是不光有过升平盛世和文物创造,而且到两年以前的解放为止,简直是充满了征战、掠夺、压迫、剥削、痛苦和饥饿……各种矛盾的现象好像是跟随着空气普遍到每一个村庄,以至于在老革命根据地生活过十几年的干部初来的时候,不禁为这个全国著名的小麦和棉花的出产地那么富足又那么贫困、那么凶狠又那么可怜而大吃一惊。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朱明山在他房里砖铺的潮湿的脚地上踱来踱去,考虑着吃饭时大家谈论的一个严重问题——渭河两岸的产棉区普遍发现了棉蚜虫。对于农业科学还远没有摸到边的朱明山,光光听说在棉花生长的一个季节里,单性生殖的棉蚜虫每一个就可以繁殖到六万万亿,他就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害虫向刚刚翻身的棉农生活和新生国家的工业生产侵犯的危险性,好像他过去在营里听到敌人运动的侦察报告一样。一清早,县委秘书就跑来向他报告,深夜有两个区打电话来要求暂停征粮工作,集中力量治虫。早饭时,青年团县工委副书记李瑛又说,昨天晚上从渭北回来的农业工作站的一个人正在连夜给县政府赶写报告,说那里的四个区情况已经严重到不是少数喷雾器可以解决问题的了。当地干部反馈:“连个群众会都召集不起来,群众都说:‘咳!人还能把那虫给治了?’”“昨天又有两个村抬万人伞祭虫王爷……”“翻了棉花地种晚包谷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了……”“群众老远看到工作队的同志,就把香纸往袖筒或襟子底下藏着,像小偷儿一样鬼鬼溜溜地躲走了。”“群众对干部们最好的态度就是灰心丧气地应付一两句‘日头爷高了,盯一盯回去吧。你们能有啥办法哩嘛’……”“写什么报告?”朱明山不满地想着,“要是在军队里发生了紧急情况就这么搞,报告转来转去转到指挥员手里,也许早给包围了。我自己到农业工作站去。”吃过早饭,朱明山就和区委书记骑车子到渭阳区三乡蔡家庄去了,那里是区的重点,有一个植棉能手蔡治良。蔡治良发现肥皂和蒸馍用的石碱可以杀虫。①人的智慧的确是经过劳动逐渐提高的:他们居然根据工业产品“硫磺石灰合剂”这个概念,创造了许多新的“合剂”——烟叶半斤、辣子半斤,加水四十斤熬好滤过;煤油六两、肥皂六两,加水八十斤溶化调匀;煤油四两、石碱四两,加水八十斤溶化调匀……这些“合剂”比单独一样东西杀虫的威力大得多。大家商讨后得出的结论是: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所有这些新办法,都要在这几天里试验。”朱明山向其他干部吩咐,“以后再提出来的法,也要试验。试验成功就请大家参观。”“药械已经准备好了。”李瑛报告。“准备好了就出动。”经过两三天在烈日底下的鏖战,渭北四个区的治虫工作就出现了新气象。在大批干部下乡的第四天,从渭河北岸来到渭阳镇街上的人就带来了乡村里弥漫起来的新气象,好像土地改革的浪潮一样,变成人们谈论的话题。人们说有许多村子白天已经看不见几个人了,很多大门锁了,大门外面摆着盛药剂的水缸,有的甚至把水缸搬到棉花地边上。遍地都是男人、女人、老汉和小孩,端着盆子、瓢、大碗,用扫帚蘸着各种土制药剂刷着被棉蚜虫爬满的棉苗。人在随便哪条路上走,都看见路两旁一排一排戴草帽和笼头巾的人,青壮年二垄,老年人两垄,娃们一垄,互相帮助着往前刷……朱明山在街上遛了个弯,带着满意的笑容这里听听,那里听听。回想起头一天到这街上人们一见他就躲避的情景,一种成功的喜悦使他浑身都感到轻快。他到合作社去。买煤油、石碱和肥皂的人很多,他挤到台阶上去,见柜台上摆了许多竹篮子和瓶子。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应接不暇,算盘珠子的声音、锤子敲石碱的声音和玻璃瓶子磕碰的声音在柜台后面混杂成一片。“你们应该一个乡或一个村组织起来买,”朱明山望着柜台外面挤得满头大汗的农民们说,“你们那里的工作组没有帮助你们组织吗?”“嘿!谁倒给你说没组织?一家一家来买,能把这房子挤塌。”一个眼睛一大一小的中年农民斜斜他的大眼睛,瞟了瞟看来很清闲的朱明山,把他当作一个说漂亮话的人碰了一句,然后把他的竹篮子又往前边推一推。朱明山并不显得难堪,笑了笑走开了。②有月亮的夏天晚上,在渭河平原上的旷野里是这样令人迷恋,以至于可以使你霎时忘记内心的负担和失掉疲倦的感觉,而像一个娇儿一样接受祖国土地上自然母亲的爱抚。风把炊烟味和牛粪味带到路上来。农村气息时刻跟随着你,使你感觉到处处是在许多村庄的中间。要不然,路两旁的树丛挡住你的视线,笔直的白杨树顶着布满繁星的蓝天,野兔就在你面前从路这边的草丛跑到路那边的草丛里。朱明山和县委副书记赵振国骑上自行车,在旷野上月牙照耀下的公路上飞奔,他们又要往渭河南岸去了。(节选自柳青《在旷野里》,1953年,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所写的解放前动荡凋敝的惨象,与“八百里秦川”曾经悠久而丰厚的历史形成鲜明对比,让新上任的干部极为震撼。B.渭河平原产棉区遭遇了棉蚜虫灾害,一时间从领导到干部都束手无策,乡村里的群众也表现出灭虫无力、疲于应付的状态。C.小说通过描写合作社里“眼睛一大一小”的中年农民的语言与神态,以点带面,表现了群众对朱明山治虫组织工作依然不满。D.小说标题“在旷野里”意蕴丰富,既指渭河平原辽阔富饶的地貌特征,也指建国初期农村百废待兴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7.关于文中治杀棉蚜虫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先用“新气象”总括治虫成效,再具体展开描写村里男女老幼参与治虫的动作和画面。B.合作社里的“煤油”“算盘”“柜台”等物,具象征义,有助于强化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C.全民动员的新气象与前文当地民众的慌乱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治虫工作科学有效。D.棉花地这一场景里的群像塑造得鲜活生动,表现了大伙儿互帮互助、热火朝天的干劲。8.文中划线的①②处,看似闲笔,其实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又各有特色。请任选一处,加以赏析。(4分)9.“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有一句名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工作特点?文中有多处体现了县委书记朱明山这样的工作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节选自《荀子·致士》)材料二: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此极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知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注】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注】中行氏:春秋时晋国掌权的六大家族之一。(节选自《说苑·尊贤》)材料三: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说,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依次写出句读处的字母。(3分)口行A相反B而欲贤C者D之至E不肖者F之退G也H不亦I难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务在明其火”中的“明”与《大学之道》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第一个“明”含义不同。B.“任而不信”的“而”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的“而”用法含义相同。C.“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家”与《兼爱》中的“虽至大夫之相乱家”的“家”含义不同。D.“帝大说”的“说”和《五石之瓠》中的“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用法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子使用“耀蝉”打比方,形象地阐明了“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的道理。B.针对桓公的疑问,管仲认为故意让酒肉腐坏,这样做不好,但并不妨害君主成就霸业C.孔子认为假如中行氏没有看轻不肖的人,不肖的人就不会产生仇恨,中行氏就不会灭亡。D.太宗让百官上书谈论得失,常何上奏了马周给他讲述的二十多件事情,都合太宗心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14.材料二中,管仲对重视贤人有明确的态度。你认为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管仲的哪些态度?(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将进酒①陆游我欲挽住北斗杓②,常指苍龙③无动摇。春风日夜吹草木,只有荣盛无时凋。我欲划断日行道,阳乌当空月杲杲④。非惟四海常不夜,亦使人生失衰老。如山积麴⑤高崔嵬,大江酿作蒲萄醅。颓然一醉三千杯,借问白发何从来。【注】①此诗写于南宋庆元三年。时宁宗在位,韩侂胄为相,权倾朝野。作者已75岁,闲居故乡山阴。②杓(biāo):北斗星斗柄部分。③苍龙:星宿四象之一。北斗星柄指向苍龙时为春季。④杲杲:明亮的样子。⑤积麴(qū):堆积的酒麴。麴,今作“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句“我欲”,写诗人想要拉住北斗星柄,划断白天人行的道路,语意十分豪迈狂放。B.诗人希望万物繁盛没有衰败,天下只有白天没有黑夜,表达了挽留美好时光的愿望。C.全诗使用“北斗杓”“苍龙”“日月”“四海”“大江”等宏大意象,给人广阔雄浑之感。D.诗人借助夸张手法和非同凡俗的想象力来抒情达意,全诗情感自然流露,真切动人。16.李白和陆游都在饮酒的状态中写下了《将进酒》,请比较诗中两位诗人形象特点的异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读书人要立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脊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经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在以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为例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山居秋暝》中由写景转为写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红楼梦》中《秋窗风雨夕》一诗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所借鉴,其中“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的表达与《春江花月夜》“??”两句相似。(5)古人抒情或含蓄隽永,或真切直白。古诗词中,直接用泪水表达悲愁的句子有“,”。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常常,我想起那座山。有时是在①的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站。天气晴朗,薄凉。我决心要到山里去一起,一个人。路上,无边的烟缭雾绕。太阳蔼然地升起来。峰回路转,时而是左眼读水,右眼阅山,时而是左眼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帙是如此②。活鲜鲜的青色一剧剧地刷到人眼里来,山头跟山头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阳光更浓了,山景益发清晰,一切气味也都被蒸发出来。稻香扑人,再有点醺然欲醉的味儿。这时候,只恨自己不能着一身宽袍,好兜两袖素馨回去。路旁更有许多叫得出来和叫不出来的野花,也都晒干了一身的露水而抬起头来了。山色越来越矜持,秋色越来越透明。车往上升,太阳往下掉,金黄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却顾,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我想起一首极喜欢的歌:“我的财产放置在一个地方,远远地在青天之上。”真的,直到那天我才忽然领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