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202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_第1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202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_第2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202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_第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202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_第4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202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学案第1课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第2课神经调节 -9-第3课体液调节 -25-第4课免疫调节 -44-第5课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58-第1课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的组成及其作用1.体液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1)体液的组成(2)体液各部分的相互转化关系2.内环境的概念、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成分主要成分水、蛋白质、无机盐、经血液运输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激素等主要差别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理化性质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pH血浆pH为7.35~7.45,与HCOeq\o\al(-,3)、H2CO3等物质有关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3.内环境的作用(1)完善下图所示内容(2)内环境的功能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二、内环境的稳态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1)消化道内的液体属于体液。 (×)(2)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可与组织液进行双向物质交换的体液只有血浆。 (×)(4)血细胞和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直接来自血浆。 (×)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1)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不会患病。 (×)(2)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3)机体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仅通过呼吸系统就可以维持稳定。 (×)(4)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5)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不一定能保持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1)举例说明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主要包括哪些物质?无机盐主要包括哪种物质?答案:大分子蛋白质主要是血浆蛋白、蛋白质类激素、抗体等。无机盐主要是Na+、Cl-等。(2)0.9%的生理盐水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可维持血细胞正常的形态,血浆中NaCl的浓度是否等于0.9%?答案:不是。血浆渗透压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二者之和与0.9%的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相同,血浆中NaCl的浓度应低于0.9%。(3)若某人严重偏食,蛋白质摄入量远不能满足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出现组织水肿现象,为什么?答案: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1.巧用“箭头走向”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1)分析(2)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液。2.认清4类内环境的物质3.组织水肿的成因考向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1.(2019·全国卷Ⅲ)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D解析:骨骼肌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液,B正确;组织液中的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C正确;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方法规律】“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考向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2020·山东德州模拟)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临床上可以将人血白蛋白静脉注射到患者体内,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B.白蛋白减少,会使机体尿量减少C.注射白蛋白,可治疗肝腹水D.注射白蛋白,可缓解高原反应C解析:白蛋白增多,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吸收组织液中的水,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白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会使机体尿液增多,B错误;注射白蛋白,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减少,可治疗肝腹水,C正确;白蛋白没有运输氧气的能力,不能缓解高原反应,D错误。内环境的稳态1.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与内环境稳态的联系(1)神经调节:稳态调节的主要方式,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的中枢均位于下丘脑。(2)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机体进行调节,其中主要是激素调节。(3)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2.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3.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维持的因素:血浆中存在很多缓冲对,如HCOeq\o\al(-,3)/H2CO3、HPOeq\o\al(2-,4)/H2POeq\o\al(-,4)等。(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以HCOeq\o\al(-,3)/H2CO3缓冲对为例)。考向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及其意义1.(2021·山东济南模拟)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液)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一段时间后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率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结合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注射药物一般不影响稳态B.注射量相同的情况下,通常静脉注射比肌肉注射会使药物更快到达全身各部位C.理想的给药剂量应能够使稳态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低中毒浓度与最低有效浓度之间D.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加以调整A解析: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不断发生着变化,注射药物会影响稳态,A错误;药物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先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血浆,因此静脉注射的药效更快,B正确;药物在人体内发挥治疗作用时,该药物的血药浓度应介于最低有效浓度和最低中毒浓度之间,C正确;注射药物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加以调整,D正确。考向2|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2.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若①表示免疫分子,则①包括抗体、细胞因子等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等C.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的分泌量不只受甲状腺激素的调节C解析: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即免疫分子;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内环境的稳态;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体温调节中枢,该中枢位于下丘脑。(1)内环境中的信息分子对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信息分子为什么只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信息分子只能和靶细胞的特定受体结合,从而发挥调节作用。(2)试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分泌的信息分子如何调控内分泌腺的分泌。下丘脑可通过神经调节调控胰岛细胞的分泌。生活实践情境人总有感冒、发烧的时候,病情严重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给药的方式包括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许多人在病情严重时希望采用“挂吊瓶”的方式快速缓解病情。命题生长点1内环境及其化学成分(1)相比于西药,中药成分较为复杂。多种中药注射液注入人体后患者产生不良反应,被限制使用。为什么中药注射液注入人体后患者会产生不良反应?答案:中药注射液注入人体后,会使内环境成分发生较大的改变,进而影响细胞代谢。(2)相对来说,你认为哪一种给药方式对人体可能最安全?为什么?答案:口服。有害的物质可能不会被消化道吸收,对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影响相对较小。命题生长点2内环境各组分的相互关系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C)A.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血浆→靶细胞B.淋巴液→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C.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D.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解析:肌肉注射时,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依据内环境组成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可知,C项更为全面。命题生长点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患者的精神状态对病毒性感冒患者康复的快慢有着重要影响,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答案: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共同作用。不同注射给药方式,药物的运输途径不同(1)肌肉注射: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2)静脉注射:血浆→组织液→细胞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中涉及的物质分子调节方式物质分子来源靶细胞或作用部位神经调节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后膜体液调节激素内分泌腺细胞相应靶细胞免疫调节抗体浆细胞抗原细胞因子辅助性T细胞B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第2课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组成及其功能(连线)eq\x(组成)eq\x(功能)①大脑 a.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②小脑 b.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③脑干 c.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④下丘脑 d.维持身体平衡⑤脊髓 e.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提示:①—e②—d③—b④—c⑤—a2.外周神经系统3.神经元(1)写出图中各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树突;b.细胞体;c.轴突;d.神经末梢。(2)用图中的字母填空①接受信息,并将信息传导给细胞体的是a。②构成神经纤维的结构是c。③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的结构是c。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与反射弧(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2)反射弧2.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1)非条件反射: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是与生俱来的。(2)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反射。①维持: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②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③意义: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三、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也叫神经冲动。(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①突触的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②突触的类型:主要有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2)传递过程(3)传递特点及原因:单向传递,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作用位点: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2)作用机理: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速率;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3)毒品和兴奋剂的危害:使人形成瘾癖,对人体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大脑皮层①位置:大脑的表面。②组成: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③结构特点:具有丰富的沟(凹陷部分)回(隆起部分),增大表面积。④控制途径:指令通过脑干传递到脊髓。(2)大脑皮层代表区与躯体的关系①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越大,大脑皮层的代表区就越大。②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3)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①分级调节示意图②意义: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确。2.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1)分级调节示意图(2)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脊髓。(3)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大脑皮层,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五、人脑的高级功能1.语言功能(连线)提示:①—i—c②—iii—d③—ii—b④—iv—a2.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功能(1)左半球:语言功能,逻辑思维。(2)右半球:形象思维,如音乐、绘画、空间识别等。3.学习与记忆(1)概念①参与系统:神经系统的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②结果:获得新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③实质:条件反射的建立。(2)记忆过程(填图)4.情绪(1)概念:人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2)减少情绪波动:积极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适量运动和调节压力。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神经系统(1)脊髓、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2)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3)自主神经系统是一种传出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4)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作用一般相反。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1)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3)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4)如果破坏了反射弧的某一结构(如传出神经),则反射不能发生。 (√)3.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1)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2)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4.躯体与内脏器官的活动通常都受到不同中枢的分级调控(1)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控作用。 (√)(2)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3)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4)下丘脑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5.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1)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2)长时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3)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只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方式1.完成“反射”所必备的两个条件(1)需存在完整的反射弧——凡不经历完整反射弧所引起的反应(如肌肉收缩)不可称为“反射”。(2)需适宜的刺激——不仅刺激“种类”要适宜,刺激“强度”也要适宜(如给予嗅觉的气味刺激不能引发味觉,反之亦然;刺激强度小于一定“阈值”不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只有强度达到或超过阈值时方可产生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不会因刺激强度加强而增高)。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具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脊髓灰质粗大的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3.“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考向1|神经系统的组成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系统B.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交感神经促进内脏活动,副交感神经抑制内脏活动C.它们不受意识的支配,属于传出神经D.长跑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安静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C解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中的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的支配,A错误,C正确;它们的作用通常相反,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比如交感神经促进心脏活动,却抑制消化腺的活动,B错误;长跑时交感神经占据优势,安静时副交感神经占据优势,D错误。考向2|反射与反射弧2.(2019·海南卷)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B.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D.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D解析: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D错误。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的过程分析(1)膜电位的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测量图解测量结果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2)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考向1|兴奋的产生1.(2020·广东云浮模拟)某神经纤维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Na+、K+通过离子通道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所示(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之前神经纤维膜内外之间没有正离子的流动B.ab段Na+通道开放,bc段Na+通道关闭C.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等于0mVD.cd段K+排出细胞不需要消耗ATPD解析:据图分析可知,a点之前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有K+外流,A错误;ab段与bc段均是内向电流,此时都是Na+通道开放,B错误;c点时跨膜电流为0mA,由内向电流转为外向电流,即Na+向膜内流动停止,K+开始向膜外流动,此时膜电位为内正外负,膜内电位不等于0mV,C错误;cd段K+通过K+通道蛋白排出细胞,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D正确。考向2|兴奋的传导2.(2020·江苏卷)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A解析:兴奋的产生需要受到刺激且达到一定的阈值,①②④均位于神经纤维上,要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A正确。若神经元a产生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以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到②处,再经过突触传递到下一神经元④处,但两神经元的细胞膜对Na+、K+的通透能力不一定相同,故②处和④处的电位大小不一定相等;若神经元a产生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①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导到④处,B错误。结构③为突触,在突触处,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而不能从突触后膜传递到突触前膜,C错误。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因而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D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筒箭毒碱是从南美洲防己科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现在作为麻醉剂广泛用于外科手术。图示表示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头(一种突触的结构)之间的传递,Ach即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的神经递质。(1)图中X代表什么?它为什么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它含有的物质通过什么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答案:突触小泡。当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同时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2)Ach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肌细胞膜外侧发生的电位转变是什么?为什么?答案: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Ach是兴奋性的神经递质。(3)筒箭毒碱的结构与Ach相似,据此推测,筒箭毒碱麻痹肌肉的机制可能是什么?答案:与Ach受体结合,抑制Ach与受体结合,阻止兴奋的传递。(4)若用某化学物质使Ach酯酶失活,则当兴奋由图中的神经传递到肌肉时,出现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答案:肌肉持续兴奋(或持续收缩)。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即被Ach酯酶分解,避免肌肉持续兴奋。Ach酯酶失活,则当兴奋由图中的神经传递到肌肉时,肌肉将持续兴奋(或持续收缩)。1.突触与突触小体的比较(1)结构上不同: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涉及两个神经元,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其中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分别属于两个神经元。(2)信号转换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神经递质的性质及作用化学成分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甘氨酸、乙酰胆碱等多种成分功能兴奋性递质可导致Na+内流,使突触后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实现由“内负外正→内正外负”的电位转化抑制性递质可导致负离子(如Cl-)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强化“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去向回收再利用通过突触前膜运载体的作用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并贮存于囊泡再利用酶解被相应的酶分解失活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的比较比较项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结构基础神经元(神经纤维)突触信号形式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速度快慢方向可以双向单向传递考向1|兴奋传递的机理1.(2021·山东潍坊模拟)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是目前一种常用的抗抑郁药。下图是正在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结合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①是突触前膜B.一定时间内,MAOID能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C.图中所示的递质释放方式,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将导致细胞Y膜内电位由正变负D解析:由题图可知,突触小泡与①融合后释放神经递质,①是突触前膜,A正确;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使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分解而积累,B正确;图中所示的递质释放方式是胞吐,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正确;蛋白M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细胞Y兴奋,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D错误。(1)神经递质属于小分子物质,却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这一释放方式有何意义?可以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2)完成一个反射所需的时间不是决定于神经纤维的长度,而是决定于该过程中突触数目的多少,为什么?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传导速度很快,在突触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消耗时间较长。考向2|兴奋传递过程实验分析2.Ach(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简图如下),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①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②处给予恒定刺激,③④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点。测得不同浓度Ach条件下,③④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表所示。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Ach浓度/(mmol·L-1)③处感受到信号所用的时间/ms④处感受到信号所用的时间/ms0.15.005.560.25.005.480.35.005.310.45.005.24A.图中⑤⑥⑦共同构成一个突触B.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C.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D.表中数据说明Ach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无明显影响B解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而⑤是线粒体,A错误;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的干扰,B正确;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无明显影响,但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促进作用,C、D错误。eq\a\vs4\al(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大脑皮层通过对脊髓传出神经的控制,调节躯体运动。(2)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大脑皮层可调控脊髓,进而通过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2.人类大脑皮层的四大功能(1)一切“感觉”形成的场所——躯体感觉中枢。(2)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调控支配脊髓低级运动中枢。(3)记忆、思维能力。(4)具有语言中枢,如W区、V区、S区、H区等(语言中枢为人类所特有)。3.学习与记忆的三步曲(1)第一步:信息输入——学习与记忆的基础。(2)第二步:注意——信息输入大脑。(3)第三步:反复运用和强化——长时记忆的唯一途径。4.与神经调节有关的人体部分生理(或病理)现象生理或病理现象参与(损伤)神经中枢考试专心答题时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聋哑人学习舞蹈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植物人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高位截瘫脊椎受损伤,大脑皮层、小脑等功能正常考向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2019·全国卷Ⅰ)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解析:(1)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进入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正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2)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初级中枢位于脊髓,婴幼儿由于大脑发育尚不完善,不能控制排尿,经常会尿床,而成年人大脑发育完善,可以通过大脑皮层有意识地控制排尿。(3)当膀胱内贮存尿量达到一定程度,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低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大脑皮层向下传递神经冲动,将贮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尿液进入尿道,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促进排尿。答案:(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脊髓大脑皮层(3)感受器考向2|大脑的高级功能2.(2019·北京卷)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B解析:由题意可知,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因此,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错误;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因此,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B正确;有氧运动有利于学习记忆,而短时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因此,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错误;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学习记忆能力增强,不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D错误。生活实践情境夏夜的蚊子令人不堪其扰。当蚊子叮你的脚腕时,你的脚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抖动一下,然后感觉到刺痛。当你看到一只蚊子落到你的左手背时,你一般会保持左手不动,然后用右手拍死蚊子。命题生长点1反射与反射弧当蚊子叮你的脚腕时,你的脚往往是无意识地抖动,然后才感觉到疼痛,写出上述反射的反射弧。答案: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腿部肌肉)。命题生长点2兴奋的产生和传递过程(1)控制左手的运动神经元接到的“指令”使其抑制(填“兴奋”或“抑制”)。有关机理可能是B。A.Na+内流B.Cl-内流C.K+外流(2)上述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为什么脚往往是先无意识地抖动,然后才感觉到疼痛?答案:单向的。脚无意识地抖动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该过程经过的突触较少,传递速度较快;疼痛的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兴奋从感受器传到大脑皮层经过的突触较多,传递速度相对较慢。命题生长点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当看到蚊子叮咬时,左右手出现了不同的反应。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控制左右手的运动神经元发出了不同的“指令”。此处的“指令”指的是神经递质。巧记神经递质“一·二·二”关于反射的两个误区(1)产生反应≠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当电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时,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2)“形成感觉”≠“完成反射”“反射”强调机体对某种刺激作出了“应答”,它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倘若感受器接受相应刺激后,仅是经上行传入路径传至大脑皮层,使其形成诸如疼、酸、辣、苦、甜等的感觉,因其并未经过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从而发生“应答”,故未发生反射。第3课体液调节一、激素与内分泌系统1.促胰液素的发现探究者沃泰默斯他林、贝利斯实验假设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的控制胰液的分泌受化学物质的调节实验步骤实验现象A组、C组中的胰腺能分泌胰液,B组中的胰腺不能分泌胰液胰腺分泌胰液实验结论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的控制胰液的分泌受化学物质的调节2.激素调节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3.激素研究实例(1)胰岛素的发现实验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切除狗的胰腺狗患糖尿病胰腺能分泌某种抗糖尿病的物质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提取胰岛提取液,注入患糖尿病的狗狗的血糖迅速下降胰岛分泌物可以治疗糖尿病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直接提取胰腺中的胰岛素,用于糖尿病的治疗治疗效果很好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2)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①研究方法:摘除法、移植法、提取法。②结论:睾丸可以分泌雄激素,激发并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4.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组成:由相对独立的内分泌腺以及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共同构成。(2)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内分泌腺激素名称主要作用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促进垂体分泌释放相应激素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垂体生长激素调节生长发育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调节相应内分泌腺的活动甲状腺甲状腺激素调节体内有机物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提高神经的兴奋性等胰岛B细胞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A细胞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皮质醛固酮、皮质醇等调节水盐代谢和有机物代谢睾丸雄激素促进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精子细胞的生成和男性第二性征的出现等卵巢雌激素和孕激素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生成和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等二、血糖调节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2.参与调节的主要激素激素分泌部位作用途径胰岛素胰岛B细胞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3.血糖的神经调节(1)血糖平衡调节中枢:下丘脑。(2)调节途径:通过调节胰岛细胞、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调节血糖含量。4.反馈调节(1)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2)意义: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三、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甲状腺激素作用(1)作用范围: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2)作用效果: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来进行。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三种腺体:a.下丘脑、b.垂体、c.甲状腺。(2)三种激素:甲——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3)两种效果:“+”“-”分别表示促进、抑制。4.激素调节的特点(1)通过体液运输。(2)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互识别,并发生特异性结合实现。(3)作为信使传递信息: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失活。(4)微量和高效。四、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体液调节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传递信号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化学信号联系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3.体温调节(1)调节结果:保持体温相对稳定。(2)稳定原因: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①产热途径:安静时肝、脑等器官的活动;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②散热途径:皮肤是最主要的散热器官,通过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的方式进行。(3)调节过程①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②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③调节途径4.水盐平衡的调节(1)来源:水的来源包括饮水、食物中所含有的水和代谢中产生的水。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2)主要排出途径:肾脏。(3)调节途径①水平衡调节②血钠平衡a.血钠含量降低→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b.血钠含量升高→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减少→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4)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1.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 (√)(2)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只有内分泌器官才能合成激素。 (×)(3)各种激素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 (×)(4)人在幼年时缺乏生长激素将患侏儒症,其身材矮小,且智力发育不正常。 (×)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1)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2)人体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3)血糖调节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来进行的(1)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中,下丘脑和垂体细胞是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 (√)(2)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3)被阉割的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4)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既可以作用于垂体,也可以作用于甲状腺。 (×)4.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紧密联系、密切配合,共同调节机体各种生命活动(1)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 (√)(2)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4)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并释放的。 (×)激素和内分泌系统1.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与靶器官(靶细胞)(1)(2)(3)甲状腺:甲状腺激素eq\o(→,\s\up10(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4)(5)睾丸:雄激素eq\o(→,\s\up10(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卵巢:雌激素eq\o(→,\s\up10(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2.动物激素生理功能的探究(1)一般思路eq\x(\a\al(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eq\x(\a\al(出现相应,病理症状))⇒eq\x(\a\al(添加某激素,后恢复正常))⇒eq\x(\a\al(推知相应激,素生理功能))(2)方法示例①验证甲状腺激素的功能a.饲喂法b.摘除法和注射法②验证胰岛素的生理功能考向1|激素的种类、作用及化学本质1.(2020·全国卷Ⅰ)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C.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D.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D解析:切除小鼠垂体,小鼠促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A正确;注射的垂体提取液中含有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的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机体耗氧量,B正确;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神经兴奋性的功能,成年小鼠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其神经兴奋性会增强,C正确;注射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缺乏其作用的靶器官——垂体,进而无法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切除垂体的小鼠的代谢不能恢复正常,D错误。考向2|激素生理功能的实验探究2.现有一组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X。为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恢复正常。现将小鼠X随机均分成若干组,下表表示各组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组别1234处理方法胰岛素+-+-阿司匹林-++-生理盐水---+实验结果(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高于正常注:对胰岛素不敏感是指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无明显变化;“+”表示有添加,“-”表示无添加,胰岛素和阿司匹林均用生理盐水配制。A.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血糖浓度正常的个体B.第1、3组的实验结果应分别为高于正常、正常C.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三种试剂都应通过饲喂的方式添加D.该实验可以同时证明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B解析: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个体,A错误;高血糖小鼠X对胰岛素不敏感,则第1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则第3组血糖浓度正常,B正确;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通过饲喂添加,应注射,C错误;该实验只能证明胰岛素能降血糖,但不能证明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D错误。【方法规律】理清几种激素的化学本质(1)固醇类激素:性激素。(2)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3)多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血糖调节某人近一段时间以来饭量明显增大,但身体消瘦。去医院就诊,医生初步判断可能是患有糖尿病。回答下列问题:(1)确定该患者患有糖尿病,不能只根据出现尿糖现象,还需检测血糖浓度,为什么?答案:尿糖还有可能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或一次性吃糖过多引起的。(2)该病人的症状还表现为多饮、多尿,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答案:原尿中含糖量较高导致水分重吸收困难,使尿量增多;尿量增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进而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使患者饮水增多。1.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建构(1)图示模型(2)解读①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神经调节通过激素调节发挥作用,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胰岛细胞,使其分泌相关激素调节血糖浓度。②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3)与血糖平衡调节有关的4种器官①下丘脑: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②胰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③肝脏:进行肝糖原与葡萄糖的相互转化,进行葡萄糖和非糖物质的转化等。④骨骼肌:将葡萄糖转化为肌糖原,暂时储存。2.人体饭后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三者之间的相对变化(1)曲线(2)分析: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浓度升高→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浓度上升→血糖浓度升高。①当血糖浓度较高时,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降低。②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3.糖尿病的病因及症状(1)病因类型病因1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2型糖尿病胰岛素受体功能异常或合成不足,但胰岛素分泌正常(2)症状——“三多一少”考向1|血糖平衡调节的基本过程分析1.(2020·山东聊城模拟)正常人体静脉注射一定量葡萄糖后,可诱导胰岛素分泌呈“双峰曲线”,两个峰分别代表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基线指24小时胰岛细胞持续分泌的微量胰岛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0~5min内胰岛素可能来自胰岛B细胞中之前贮存的B.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降低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C.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D.第二时相胰岛素的分泌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该过程有下丘脑参与B解析:据题图分析可知,0~5min内胰岛素可能来自胰岛B细胞中之前贮存的,A正确;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提高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B错误;血糖调节过程中,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即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C正确;机体对血糖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下丘脑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D正确。考向2|血糖调节过程中相关激素的作用2.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B解析: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通过抑制血糖补充、加速血糖消耗来实现,随着曲线a的下降,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减慢,A错误;曲线b上升是因为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肝脏或肌肉合成糖原等,B正确;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消耗速率大于血糖补充速率,血糖不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血糖浓度会急剧下降,下丘脑相关中枢会通过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来升高血糖浓度,D错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1.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1)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如下丘脑分泌激素控制垂体活动,再通过垂体分泌的激素控制相关腺体活动。(2)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可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2.动物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中激素含量变化的分析(1)在“下丘脑→垂体→相应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中,若顺序靠前的腺体被切除,则其后的腺体分泌的激素含量降低,其前的腺体所分泌的激素含量升高。(2)在“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激素”中,若顺序靠前的激素分泌量增加(减少),则其后的激素分泌量增加(减少),其前的激素分泌量减少(增加)。考向1|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1.(2020·浙江7月选考)人体甲状腺分泌和调节的示意图如下,其中TR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寒冷信号能直接刺激垂体分泌更多的TSHB.下丘脑通过释放TRH直接调控甲状腺分泌T3和T4C.甲状腺分泌的T4直接作用于垂体而抑制TSH的释放D.长期缺碘会影响T3、T4、TSH和TRH的分泌D解析:由题图中看出,寒冷信号直接刺激下丘脑,并不能直接刺激垂体,A错误;下丘脑释放TRH,通过调控垂体而间接调控甲状腺的激素分泌,B错误;由题图可知,甲状腺分泌的T4经过脱碘作用转化为T3后,才能作用于垂体,抑制TSH的释放,C错误;T3和T4均含碘,长期缺碘不利于二者的合成与分泌,使体内T3和T4的含量减少,进而促进TSH和TRH的合成与分泌,D正确。(1)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亢患者体温比正常人偏高,但细胞中ATP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试分析可能的原因:甲状腺激素可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绝大多数以热能的形式释放,而不形成ATP。(2)从指尖采集的血液中能否检测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为什么只作用于垂体细胞?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所以从指尖采集的血液中能检测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于只有垂体细胞上存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所以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作用于垂体细胞。考向2|激素调节特点2.(2020·山东模拟)激素在机体体液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激素作用的过程和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脂溶性激素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B.注射到体内的胰岛素引起机体胰岛素分泌减少属于反馈调节C.同一种细胞可以受到不同激素的调节而发挥不同的作用D.细胞对激素刺激所产生反应的强度,与细胞中该激素受体的数量和敏感度有关B解析:脂溶性激素与细胞膜的磷脂相似相溶,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自由扩散),A正确;注射到体内的胰岛素引起机体胰岛素分泌减少不属于反馈调节,B错误;不同激素的作用不同,同一种细胞可以受到不同激素的调节而发挥不同的作用,C正确;激素起作用需和特定的受体结合,细胞对激素刺激所产生反应的强度,与细胞中该激素受体的数量和敏感度有关,D正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明确水盐调节的四个重要结论(1)渗透压感受器和渗透压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水盐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2)抗利尿激素的产生部位是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而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3)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内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分泌激素)。(4)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2.理解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三者关系如图所示:3.总结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具有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等多种功能,列举如下:(1)感受:如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机体渗透压升降,调节水盐代谢平衡。(2)传导:如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感。(3)分泌:如分泌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等。(4)调节: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等。考向1|体温调节1.(2021·山东烟台模拟)下图表示机体由T1环境进入T2环境的过程中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2<T1B.曲线A表示散热量,曲线B表示产热量C.a~b是因为进入T2环境中散热量增加D.T2环境中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均高于T1环境B解析:由题中曲线图可知,机体由温度为T1的环境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时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所以T2<T1,A正确;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时,短时间内B曲线上升比A曲线迅速,故曲线A表示产热量,曲线B表示散热量,B错误;由题图可知,a~b是由进入T2环境中散热量增加所致,C正确;T2环境中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均高于T1环境,D正确。【易错提醒】明辨体温调节的六个易误点(1)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2)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增加产热量,又减少散热量;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主要是增加散热量。(3)温度感受器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而非绝对温度。(4)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5)在发高烧时,人体的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除非病人的体温在持续升高,如果体温保持不变,则产热等于散热。(6)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中,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考向2|水盐平衡的调节2.(2020·山东潍坊模拟)当你吃完一大袋咸薯片,在未喝水的情况下,机体最可能出现的反应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大脑皮层作为效应器产生渴觉C.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D.下丘脑和垂体通过分级调节完成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C解析:当人体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错误;大脑皮层作为高级神经中枢,产生渴觉,B错误;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C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没有分级调节过程,D错误。考向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3.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乙通过________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自主地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减少尿量。(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__。解析:(1)由题图中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的关系可以推出,激素甲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乙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2)体温上升期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寒战”有助于增加产热,可使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由题图可知,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收缩和皮肤血管收缩,这种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增强”这种调节方式属于体液调节。(3)因体温调定点已上调,故高温持续期体温可一直维持在38.5℃,这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此阶段人体可能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从而使尿量减少。(4)体温下降期,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皮肤分泌汗液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从而增加散热量。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体液运输(2)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或上升到38.5℃)神经调节、体液调节(3)等于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或重吸收水量增加)(4)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生活实践情境“春困秋乏夏打盹”,这是人体对季节变化的自然反应。当感觉困乏时,用凉水洗一把脸,马上能打起精神,并且一段时间内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冬天的低温环境中,人一般不容易发困。该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命题生长点1激素的作用(1)上述过程中体现了甲状腺激素的什么作用?答案: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神经的兴奋性。(2)一少年与同龄人相比,身材较矮小,若是某种激素分泌失调,可能是什么激素分泌障碍?补充激素时,是否均可以采用注射的方法?为什么?答案:甲状腺激素或生长激素。激素均可以采用注射的方法补充,因为注入体内的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命题生长点2水平衡与体温平衡“春困秋乏夏打盹”与气温较高、体内水分含量相对降低有关。关于该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夏天汗液蒸发较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通过体液调节即可保持体内水分的相对稳定C.体内水分减少,生理活动相对减慢D.皮肤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汗液调节水平衡解析:夏天汗液蒸发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仅通过体液调节不能保持体内水分的相对稳定;体内水分减少,生理活动相对减慢;皮肤主要参与体温调节和免疫调节。命题生长点3神经系统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当感觉困乏时,用凉水洗一把脸,马上能打起精神,并且一段时间内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该过程体现了生命活动调节的哪一种方式?答案:神经—体液调节。针对不同的激素或腺体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1)切除法:只适用于个体较大的动物。(2)饲喂法:只适用于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小分子激素,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不能用饲喂法。(3)注射法:适用于各种激素。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第4课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提示:①—c②—b③—c④—c、d⑤—a(2)免疫细胞①来源: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②种类: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3)免疫活性物质①来源: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②种类:包括抗体、溶菌酶和细胞因子等。③特点:可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各个部位。2.免疫系统的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形成生来就有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特点无特异性有特异性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2)免疫系统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②免疫自稳: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③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二、特异性免疫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免疫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2.体液免疫(1)B细胞活化的三个条件: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的分子与B细胞结合;细胞因子的作用。(2)抗体作用: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3.细胞免疫(1)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条件:需要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2)记忆T细胞功能: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时,立即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1)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起着关键的作用。(2)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免疫裂解病原体侵入的靶细胞,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5.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三者之间通过信息分子与受体直接接触而相互作用。三、免疫失调1.过敏反应(1)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发生的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2)机理(3)特点:有快慢之分;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2.自身免疫病(1)概念: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2)常见类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1)概念: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2)种类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的免疫缺陷病。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病。(3)艾滋病①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②致病机理: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③患者死因:由于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4)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四、免疫学的应用1.疫苗(1)概念: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2)原理①当给机体输入外源抗原时,免疫系统的反应具有特异性。②免疫系统具有记忆性,免疫力能维持较长时间。2.器官移植(1)存在问题:免疫系统把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作“非己”成分进行攻击。(2)成败关键:供者与受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是否一致或相近。(3)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的措施:使用免疫抑制剂。3.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1)免疫预防:疫苗等。(2)免疫诊断:依据抗原和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3)免疫治疗:对免疫功能低下者使用免疫增强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使用免疫抑制疗法。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基础与物质基础(1)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2)巨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3)唾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 (×)(4)体内衰老细胞和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1)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2)抗原呈递细胞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传递给B淋巴细胞。 (×)(3)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 (√)(4)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3.免疫失调和免疫学应用(1)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2)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3)由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往往是灭活的病毒,所以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可以充当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4)使用康复者的血清治疗新冠肺炎患者,可使其获得较长时间的免疫力。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明辨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五个“并非”(1)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2)溶菌酶并非只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如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溶菌酶则属于第二道防线,但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一定属于非特异性免疫。(3)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并非只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4)浆细胞并非只来自B细胞。在二次免疫中,浆细胞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二是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5)病原体并非由细胞免疫清除,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使病原体被释放出来,然后由体液免疫清除。2.关注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考向1|免疫系统的组成1.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C.T细胞和B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D.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D解析: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后,可参与细胞免疫,A正确;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致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造血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B细胞和T细胞,二者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发育成熟,C正确;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D错误。考向2|免疫系统的功能2.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选项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推论A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非特异性免疫B改变T细胞数目影响特异性免疫C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细胞免疫D导致抗体水平升高影响体液免疫C解析:呼吸道黏膜是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其参与的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B正确;抗体、B细胞仅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D正确。【方法规律】“三依据”判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用无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实验中Ⅰ~Ⅳ组小鼠均感染细菌X。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中主要利用了血清中的什么成分?T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答案:抗体。T细胞主要参与了细胞免疫。(2)根据实验分析,细菌X是胞内寄生菌还是胞外寄生菌?为什么?答案:Ⅰ组小鼠脾脏中细菌X数量远少于其他三组,说明需要细胞免疫参与才能消灭该细菌,因此推知细菌X为胞内寄生菌。(3)该实验中T细胞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答案:辅助性T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记忆T细胞可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被细菌X感染的靶细胞。1.抗原与抗体的区分(1)成分:抗原并非都是蛋白质,但抗体都是蛋白质。(2)来源: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抗体是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但也可通过免疫治疗输入。(3)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如乳汁)中。2.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的模型构建及判断技巧(1)图示(2)“三看法”判断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一看产生抗体的浓度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多二看产生抗体的速度初次免疫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缓慢,二次免疫时机体反应迅速,产生抗体的速度快三看患病程度初次免疫比二次免疫时的机体患病程度重考向1|特异性免疫的过程1.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分化形成E细胞B.图中“某物质”最可能是细胞因子C.人乳头瘤病毒侵入人体后,也需要体液免疫对其发挥作用D.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D解析:根据题图箭头方向可知M细胞是记忆B细胞,E细胞是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的辅助性T细胞能产生细胞因子,加强免疫效应;人乳头瘤病毒在进入宿主细胞前和在靶细胞裂解后被释放到体液中,都需要抗体对其发挥作用;只有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与靶细胞紧密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后释放出抗原。(1)图中所有细胞中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机体是如何保证它们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的?图示所有细胞均来自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造血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保证了母细胞和子细胞遗传物质的相同。(2)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和E细胞中观察不到染色体,原因是巨噬细胞和E细胞高度分化,不再进行细胞分裂。【方法规律】“三看法”判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考向2|二次免疫的特点及应用2.下图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向上的箭头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甲、乙两种抗体由不同浆细胞产生B.甲曲线表明每个抗体分子可以多次与同种抗原结合发挥作用C.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可能有较大的差异D.c时间段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a时间注射的疫苗相类似的抗原的刺激B解析: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由题图可以看出,甲、乙两种抗体产生的时间、含量达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存留时间各不相同,二者是由不同疫苗刺激后形成的不同浆细胞产生的,A、C正确;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不能再与抗原结合,B错误;题图中c时间段甲抗体的产生比b时间段更快、更多,这是二次免疫反应的特征,即可能受到与a时间注射疫苗相类似抗原的刺激,D正确。考向3|有关特异性免疫的探究实验分析3.(2021·广东清远模拟)美国学术期刊《免疫》报道,记忆T细胞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下图是研究人员进行的有关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记忆T细胞是由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B.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C.实验鼠B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D.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B解析:记忆T细胞是由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A正确;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不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以排除自身记忆细胞的影响,B错误;实验鼠B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仅题图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D正确。【备选案例】巨噬细胞可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处理后将抗原呈递在细胞表面,抗原可被某些淋巴细胞识别。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降解病原体的过程需要溶酶体参与B.B细胞与病原体接触后即可快速增殖、分化C.抗原能被浆细胞识别D.上述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解析:在免疫调节中,病原体的清除需要溶酶体的参与,A正确;B细胞活化需要三种信号的刺激:B细胞与病原体接触、B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的分子结合,还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B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特异性免疫中也会出现上述过程,D错误。免疫失调症及免疫学应用1.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区别2.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比较比较内容过敏反应体液免疫激发因素过敏原抗原反应时机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机体第一次或再次接触抗原抗体分布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反应结果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被吞噬或中和失效考向1|免疫失调症1.下图表示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细胞是浆细胞,a细胞及分泌的抗体均具有识别功能B.红细胞膜上的抗原与抗红细胞抗体特异性结合C.b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地裂解抗原—抗体复合物D.青霉素过敏反应与该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相同B解析:a细胞是分泌抗体的浆细胞,其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抗红细胞抗体与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B正确;b细胞是巨噬细胞,能够吞噬消化抗原—抗体复合物,C错误;题图免疫失调病为自身免疫病,与青霉素过敏反应致病机理不同,D错误。【方法规律】免疫异常的判断方法考向2|免疫学应用2.人感染乳头瘤病毒(HPV)可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研究机构为评估某种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