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练习专题10 材料题(解析版)_第1页
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练习专题10 材料题(解析版)_第2页
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练习专题10 材料题(解析版)_第3页
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练习专题10 材料题(解析版)_第4页
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练习专题10 材料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0材料题目录01挑战真题·查能力漏洞02攻克重难·补能力漏洞题型归纳解题技法03能力提升演练1.(2023·天津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1年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等部门根据“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部署,着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采取边制定、边执行的办法,经过多次修改,1955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原则通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计划中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1︰7.3;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的53%分布在内地,222个项目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城市,合理地利用原有工业基础。——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等材料二1996年,经中共中央建议,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更多关注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布局、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和部署、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等宏观经济问题;纲要要求,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五年的努力,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的台阶,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创新的局面。——摘编自《中国改革开放30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要归纳“一五”计划制定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两个有关五年计划的文件在主要内容上的不同,并略述从中得到的启示。【考查题型】背景类、意义类、比较类【答案】(1)历史背景: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初,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分布不均;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敌视和封锁;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建交;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接受苏联的援助;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大改造,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逐步建立。意义:制定了符合当时国情和需要的经济发展计划,为工业化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工业分布不均的情况得到改善,提升了国防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为此后的经济建设提供经验教训。(2)不同:“一五”计划以国家计划为主导,推动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九五”计划注重市场的作用,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九五”计划注重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门类的协调发展,注重改善人民生活,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目标任务;“一五”计划以五年为期,“九五”计划提出了未来十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规划。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善民生;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工业化建设,增强经济独立自主,提升国防实力。【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背景:据材料“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和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1︰7.3;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的53%分布在内地,222个项目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城市”并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成立初,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分布不均;据材料“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并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建交;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接受苏联的援助。此外还可以从帝国主义敌视封锁、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大改造等方面分析。意义:结合所学,从指导经济建设,提升工业实力、国防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为此后的经济建设提供经验教训等方面分析。(2)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不同:据材料“计划经济建设……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1︰7.3;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的53%分布在内地,222个项目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城市”“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得出“一五”计划以国家计划为主导,推动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九五”计划注重市场的作用,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据材料“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得出“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九五”计划注重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门类的协调发展,注重改善人民生活,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目标任务;据材料“1953~1957”“到2010年实现……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得出“一五”计划以五年为期,“九五”计划提出了未来十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规划。启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工业化建设等方面作答。2.(2023·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程氏状词“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嘉庆上谕“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地方处理意见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徵浙江棚民史料》(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2)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考查题型】特点类【答案】(1)【参考答案】棚民聚集过多与当地基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矛盾;棚民租种程氏族人山场与当地族人生活环境被破坏的矛盾。(2)【参考答案】从中央到地方重视;法律与教化的结合;宗族治理的色彩。【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清代。据材料“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可知,棚民聚集过多与当地基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矛盾;据材料“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可知,棚民租种程氏族人山场与当地族人生活环境被破坏的矛盾;(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清代。据材料“嘉庆上谕”“地方处理意见”可知,从皇帝到地方的重视;据材料“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可知,法律与教化的结合;据材料“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可知,宗族治理的色彩。3.(2023·湖北卷)[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据《宋史》《明史》等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考查题型】特点类、变化类、原因类【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延续武举考试;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2)[参考答案]变化:选任方式: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担任;培养机构: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培养内容: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原因: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西方军事科技的先进,以此挽救统治危机;近代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明时期。据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可知,延续武举考试;据材料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明弘治六年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可知,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2)本题是比较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从宋明到晚清。第一小问是变化,选任方式:据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与材料二“武官选任则从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可知,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担任;培养机构:据材料一“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明代武学”与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可知,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培养内容:据材料一“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篡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到材料二“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可知,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第二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据材料二“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可知,洋务运动的推动,以此挽救统治危机;结合所学从有识之士逐渐认识西方先进科技、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4.(2023·全国甲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据《史记》等(1)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折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考查题型】原因类、影响类【答案】(1)【参考答案】原因: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渡;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等。(2)【参考答案】影响: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原因:结合材料中关于“乐教”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孔子生活的时代、代表的阶级利益、乐本身的特征和作用、私学的兴起等角度进行分析。(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影响:结合材料中孔子关于“乐教”的内容、上述分析的原因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孔子儒家思想的发展、“乐教”对维护等级秩序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要及乐教的本质等角度进行分析。5.(2023·浙江卷6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材料二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蕴含的象征性意义。【考查题型】异同关系类、原因类、作用意义类【答案】(1)关系:户籍制度是均田制的基础(或均田制以户籍制度为本),户籍制度是租庸调制实施的依据,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原因:土地兼并;均田制、户籍制度破坏、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效益:①赚取超额利润;②增加资本原始积累;③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色:①传统的特色产品;②赋税征收的重要物品;③珍贵商品(贸易品)。(3)作用:①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②提供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③分享发展经验和资源;④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⑤促进经济现代化(或带来共赢的结果)。意义:①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纽带);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符号。【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第一小问关系,据材料一“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可得出户籍制度是均田制的基础(或均田制以户籍制度为本);据材料一“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据材料一“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按丁征租”可得出户籍制度是租庸调制实施的依据。第二小问原因,从租庸调制不能复行的原因和两税法的优势这两个角度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均田制无法维持,影响了租庸调制的实施;据材料一“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籍既失实”可得出均田制、户籍制度破坏使得租庸调制不能实行,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结合所学两税法的知识可知,两税法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扩大了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近代欧洲。第一小问获益,据材料二“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可得出赚取超额利润;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欧洲赚取超额利润有利于增加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二小问角色,据材料一“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岁输绢绫纯绵”,绢是丝织品,可得出丝绸是古代赋税征收的重要物品;据材料二“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丝绸是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是中国出口的主要贸易品,是珍贵的商品。(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1世纪的中国。第一小问作用,据材料三“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可得出分享中国发展经验和资源,推动参与国实现经济现代化;据材料三“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可得出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据材料三“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可得出提供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据材料三“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可得出提供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搭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可从促进东西经济文化交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角度思考。6.(2023·天津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此后,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然受到重视,为推进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18~19世纪,俄国翻译了《农政全书》,推广了中国的桑蚕织造技术。——摘编自《科学技术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农政全书》的基本特点;说明该书在国外的传播及所起的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对明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状况的认识。【考查题型】特点类、作用类、认识类【答案】(1)特点:内容详细,涉及的领域广泛;重视实践经验;以转录历代农业文献为主,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总结。作用:17世纪末到18世纪传入日本、朝鲜和欧洲;对日本大饥荒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日本的现代农业起到借鉴作用;促进了英法纺织业的发展。(2)重在总结;部分成就领先世界;总体落后于世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双向互动,既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传。【解析】(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可知,内容详细,涉及的领域广泛;根据材料“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可知,以转录历代农业文献为主,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总结;根据材料“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并结合所学可知,《农政全书》重视实践经验。作用: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可知,17世纪末到18世纪传入日本、朝鲜和欧洲;根据材料“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此后,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然受到重视,为推进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可知,对日本大饥荒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日本的现代农业起到借鉴作用;根据材料“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可知,促进了英法纺织业的发展。(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科技著作,如《农政全书》、《本草纲目》都属于总结性科技专著,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科技重在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慢慢落后于世界,除了少数科技领先世界;明清时期科技方面既有西学东渐现象,也有东学西传,科技方面的交流是双向的,科技同时带动了文化与经济的交流等等。7.(2023·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户籍年代均田户数受足户数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高宗时期10101.069.0武则天时期40143.5102.0玄宗时期322148.7106.6代宗时期112149.389.8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材料二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考查题型】原因类、评价看法类【答案】(1)[参考答案]问题:均田户数较少,受足户数比例更低,实际应受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原因:国家政局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私人田产的存在;政府掌控土地的减少。(2)[参考答案]白居易:批评两税法不合理的征税方式,两税法导致钱重物轻的社会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重人民负担,主张恢复租庸调制。柳宗元:两税法导致贫富差距更大,社会问题更大,主张恢复租庸调制。【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敦煌户简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得出均田户数较少,受足户数比例更低,实际应受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原因:从玄宗时期,均田户数较多,结合国力分析,得出国家政局和经济的发展;从土地兼并的角度分析,得出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据材料“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助田3000亩”,得出私人田产的存在;从国家掌控的土地分析,得出政府掌控土地的减少。(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得出批评两税法不合理的征税方式,两税法导致钱重物轻的社会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重人民负担,主张恢复租庸调制。柳宗元:据材料“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得出两税法导致贫富差距更大,社会问题更大,主张恢复租庸调制。题型1:背景、原因类题型特点1、该设问类型主要包括:“简析……的背景”;“简析……的原因”;“指出……因素”;“概括……条件”。2、该设问类型分值较高,卷面分配比例较大。3、该设问类型的答案,要求语言表达成句。解题技法1、不要与“目的”类设问混淆,答成“为了XX”,但可转化修改为“出于XX的需要”。2、要从时空观念角度思考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不要错误答成“有利于XX”,该语言表达适用于回答“影响”类设问。3、不要把材料中“事件的表现”当成“原因”作答。4、要求综合分析的“背景”类设问,答案出自所学知识更多,更具总结性,单纯采纳材料中的话,无法得分。5、答案不要过于简略,避免写成词或词组的语言表达形式,而且要善于运用学科专业术语。题型2:特点类题型特点1、主要包括:“概括……的特点”;“概括……的特征”。2、分值较高。3、答案要具有高度的提炼性,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言简意赅。4、最注重考查考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科专业术语的表达能力。解题技法“时间”角度可以用起源早;起步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范围”角度可以用覆盖面广;领域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性质”角度可以用带有“救亡图存”的性质;具有爱国主义色彩;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等。解读材料,建议逐句概括,分清时间、范围、主体、性质、内容、方式、变化、影响等因素。坚决杜绝摘抄材料原文,也不要罗列材料中的诸多事例,必须归纳、总结和概括。不能过度滥用“XX化”和“XX性”的表达方式。题型3:变化类题型特点1、该设问类型主要包括:“阐述从……到……的变化”;“概括……以来……的变化”;“概括……以来……演变的特征”;“说明……变化的特点”;“概括……转变的历程”;“指出……演变的趋势”。2、该设问类型的答案,要求语言表达清晰明了,不能含糊不清。解题技法1、该设问类型,就是要求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阶段前后不一样的表现”。2、该设问类型从题干中的定向词汇(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角度来说,答案以出自材料居多。题型4:影响类题型特点1、主要包括:“说明┄┄作用”;“简析┄┄影响”;“简述┄┄意义”。2、该设问类型的答案,要求语言表达成句。解题技法1、该设问类型中“作用”与“影响”设问,首先要考虑一分为二方式作答(如:积极与消极、利与弊、积极性与局限性、肯定之处与不足之处),但“意义”设问除外,一般答题句式结构可采纳“一方面……,另一方面……”。2、该设问类型必须要考虑多角度作答(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3、该设问类型的答案一般可采取以“动词+了”的方式作答(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如:“推动了XX”;“促进了XX”;“有利于XX”)。题型5:异同关系类题型特点1、类型主要包括:“概括……的相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指出……的异同点”;“……存在差异的原因”。2、高考题的常见设问题型,一般为中西方比较,或是时间上的前后变化(如:中国古代史不同朝代的政策)的比较。3、类型注重考查考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思维能力。解题技法1、该设问类型中“不同点”及“不同点的原因”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对比性。2、该设问类型中在回答前可先拟定角度。(如:背景、目的、方式、性质、内容、影响等)3、如设问为“……存在差异的原因”,则需要联系所学知识作解释说明,但一定要注意关联好设问“不同点”的不同角度。题型6:认识类题型特点1、类型主要包括:“说明\得出……的启示”;“得出……的认识”;“简析……的经验及教训”;“谈谈你对……的看法”;“就……谈谈你的看法”。2、该类型一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3、该设问类型的答案,时代性要求较强,充分体现了“以史鉴今”的学科能力目标,其旨在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解题技法1、该设问类型各材料之间的联系性非常紧密,设问也往往是该题的最后一小问,所以,一定要从所给各材料的整体性出发,紧扣题目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得出最恰当、最准确的“历史结论”,不能脱离题目泛泛而谈。2、“启示”类问题一般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侧重从“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两方面回答;“认识”类问题侧重从“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的角度回答。题型7:评价看法类题型特点1、类型主要包括:“对……予以简要评价”;“评析……”;“简析……的经验及教训”;“谈谈你对……的认识”;“就……谈谈你的看法”。2、该设问类型,对考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要求很高。解题技法1、对该人(该事、该做法、该思想)的性质或实质作精准的定位,答案句式建议采取“是XX”的语言表达形式。2、评影响:对该人(该事、该做法、该思想)在社会上所其的影响或作用作简要评论,答案句式建议采取“动词+了”的语言表达形式。1.(2024·河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日益高涨的时代。如果以北美独立战争作为高潮的起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将它推向了高峰。那么,西属拉美独立运动就是这个高潮的扩展、延伸和继续,使之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影响更深。因此,从世界历史全局的角度俯览,可以说西属拉美独立运动是这一时期世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班牙美洲独立革命之所以发动和普遍展开,是西班牙殖民主义者长期对该地区人民的残酷压迫与剥削,以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增强使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所致。这场革命爆发的时机、进程和结局都无不打上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烙印,无不受到当时的革命思潮和国际形势的深刻影响。西蒙·玻利瓦尔在青少年时期,就受其家庭教师——一位卢梭思想的崇拜者——西蒙·罗德里格斯的良好教育。他全身心投入了为解放全南美而斗争的正义事业,获得了“解放者”的美称。西属拉美人民经过近16年浴血奋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摘编自郑昌发《从世界历史全局看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的性质和特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初西属拉美独立运动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9世纪初的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答案】(1)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埋下了拉美人民争取独立的火种;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美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美殖民地的控制;美国独立更是大大鼓舞了拉美人民。(2)19世纪初的西属拉美独立运动是拉丁美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仅结束了外部势力对拉美的长期统治,而且为拉美国家带来了民族自豪感和自我认同的提升。然而,独立后的拉美国家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许多国家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此外,英美等国开始加强对拉美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这对拉美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初的西属拉美。根据“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日益高涨的时代。如果以北美独立战争作为高潮的起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将它推向了高峰。那么,西属拉美独立运动就是这个高潮的扩展、延伸和继续,使之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影响更深”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初西属拉美独立运动兴起的背景可从殖民统治、经济、思想、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具体来说,主要是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埋下了拉美人民争取独立的火种;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美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美殖民地的控制;美国独立更是大大鼓舞了拉美人民。(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初的西属拉美。根据“西属拉美人民经过近16年浴血奋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并结合所学,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认识西属拉美独立运动。首先认识到19世纪初的西属拉美独立运动是拉丁美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结束了外部势力对拉美的长期统治,而且为拉美国家带来了民族自豪感和自我认同的提升。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独立后的拉美国家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许多国家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此外,英美等国开始加强对拉美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这对拉美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2024·江西南昌·一模)拉丁美洲是现代化的“实验室”。在第三世界中,拉美国家是最早开始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国家,阿根廷是重要代表之一。阅读下表,回答问题。材料阿根廷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时间主要大事件1816年7月“拉普拉塔联合省”正式宣布独立。1853年5月制订了以美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成立了新的联邦共和国。1862年10月米特雷当选为联邦总统,先后平息了两次叛乱,结束了独立后的长期动乱和分裂的局面。19世纪70年代阿根廷现代化进程启动,经济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带来“这种增长的关键因素就是农牧产品的出口”。19世纪90年代小麦、玉米、蓖麻等农作物的出口迅速发展,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发展还推动了早期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食品加工工业。20世纪30年代进入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1946-1955年先后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国家基本掌握了钢铁、石油、公共交通等关键部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剧,政府以私有化、美元化、贸易自由化等为基本内容进行全面经济改革。通过了《国家改革法》。——摘编自钱乘旦、韩琦《世界现代化历程·拉美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根廷现代化进程启动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并指出阻碍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答案】(1)背景:阿根廷取得民族独立;结束动乱,实现统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扩展。(2)特点:起步晚,发展迅速;阶段性特征明显;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自我探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注重利用西方科技革命成果;注重立法保障。从强化国家干预到增加市场调节;逐步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阻碍因素:殖民主义侵略遗留的历史问题;政治局势不够稳定;经济基础薄弱;国际经济旧秩序;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市场。【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16年——20世纪70到90年代的阿根廷。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思考。国内方面,据材料“‘拉普拉塔联合省’正式宣布独立。”“制订了以美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成立了新的联邦共和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阿根廷取得民族独立;据材料“米特雷当选为联邦总统,先后平息了两次叛乱,结束了独立后的长期动乱和分裂的局面。”可得出结束动乱,实现统一;国际方面,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扩展。(2)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16年——20世纪70到90年代的阿根廷。第一小问特点,起步晚,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阿根廷现代化进程启动,经济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可得出起步晚,发展迅速;据材料“阿根廷现代化进程启动”“进入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先后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进行全面经济改革”可得出阶段性特征明显,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自我探索);据材料“小麦、玉米、蓖麻等农作物的出口迅速发展,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发展还推动了早期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食品加工工业。”可得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据材料“进入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注重利用西方科技革命成果;据材料“通过了《国家改革法》”可得出注重立法保障;据材料“先后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国家基本掌握了钢铁、石油、公共交通等关键部门。”“政府以私有化、美元化、贸易自由化等为基本内容进行全面经济改革”可得出从强化国家干预到增加市场调节;据材料“国家基本掌握了钢铁、石油、公共交通等关键部门。”可得出逐步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据材料“这种增长的关键因素就是农牧产品的出口”“出口迅速发展”可得出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第二小问阻碍因素,殖民主义侵略遗留的历史问题;据材料“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剧”可得出政治局势不够稳定;据材料“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发展还推动了早期工业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经济基础薄弱,国际经济旧秩序;据材料“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美元化、贸易自由化”可得出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市场。3.(2024·广东·二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二战后,美苏的科技竞争非常激烈。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发了第一台商用计算机UNIVAC-I,苏联则开发了BESM(大型电子计算机)。之后,双方都开始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在计算机网络方面,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了ARPANET项目,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先驱之一,奠定了现代互联网的基础。苏联在这方面落后于美国,直到1989年才建成了自己的互联网。在通信技术方面,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之后又不断推进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苏联在这方面也有所发展,但远不及美国。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美国同样占据了领先地位。——摘编自卫林《美苏争夺科技领先地位》等材料二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西欧、日本等先后提出了发展高技术的国家战略计划。对此,国防科工委召开专家座谈会并达成共识:认为按照我国的经济实力,在发展国防高技术方面,在规模上无法和美苏相比。……要以有限的目标,突出重点,进行高技术跟踪,所取得的成果还要有带动一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1986年3月,王大珩等科学家向国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经过邓小平批示,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1986——2005年期间,国家累计投入863计划330亿元,超过15万名的科研人员,300余所大专院校等参与了其研究开发工作。——摘编自王大珩《从导弹轨道跟踪与测量到“863计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苏科技竞争的特点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863计划”提出的背景及特点。【答案】(1)特点:冷战色彩浓厚;持续时间长;在信息技术领域全面竞争;美国优势明显等。影响: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或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民用科技的发展;推动美国经济高速增长,促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增加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加速了苏联的解体。(2)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发展(或西方科技发展战略的冲击);建国以来科技发展奠定一定基础;科学家的爱国热忱;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的需要等。特点: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形势;符合国情需要,以跟踪为主;政府主导;投资金额巨大、参与人员众多。【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二战后,美苏的科技竞争非常激烈”及所学可得出冷战色彩浓厚;根据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直到1989年”及所学可得出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一“第一台商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方面……通信技术方面”及所学可得出在信息技术领域全面竞争;根据材料一“美国同样占据了领先地位”及所学可得出美国优势明显等。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先驱之一,奠定了现代互联网的基础”及所学可得出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或推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以及促进了民用科技的进步;根据材料一“又不断推进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及所学可得出增加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加速其解体及推动美国经济高速增长也促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等。(2)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西欧、日本等先后提出了发展高技术的国家战略计划”及所学可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发展或西方科技发展战略的冲击;根据材料二“国防科工委召开专家座谈会并达成共识”及所学可得出建国以来科技发展奠定一定基础以及科学家的爱国热忱;根据材料二“20世纪八十年代”“经过邓小平批示”及所学可得出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改革开放的需要等。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发展高技术的国家战略计划”及所学可得出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形势;根据材料二“按照我国的经济实力,在发展国防高技术方面,在规模上无法和美苏相比。……要以有限的目标,突出重点,进行高技术跟踪”及所学可得出符合国情需要并且跟踪为主;根据材料二“国家累计投入863计划330亿元,超过15万名的科研人员,300余所大专院校等参与了其研究开发工作”及所学可得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二“国家累计投入863计划330亿元,超过15万名的科研人员,300余所大专院校等参与了其研究开发工作”可得出,投资金额巨大、参与人员众多等。4.(2024·湖北·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现代化与民族复兴】材料一一战结束后,欧美的工业设备被大批闲置。孙中山呼吁中国趁机利用这些设备和人才,发展中国的现代工业,1919年孙中山提出了中国的《实业计划》:第一计划在中国沿海修建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南方大港第二计划在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由沿海至内地整修水道、铁路、公路第三计划开发资源、移民垦荒和发展机械化农业生产第四计划建设中央、东南、西北、东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第五计划发展食、衣、住、行、印刷等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第六计划开采煤、铁、石油和其他矿藏,设置采矿、冶金等设备制造厂《实业计划》主张“实业乃兴国之要图,救亡之急务,救穷之急务。凡夫事业之可以委诸个人,应任个人为之……至其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者,应由国家经营之。”“实行开放主义,引进国际资本共同发展中国实业。但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根据《孙中山传》整理材料二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明确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相继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现代化目标。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共二十大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整理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述孙中山先生的中国现代化方案的特点。(2)从材料二中提取一条“中国现代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答案】(1)特点:立足基础产业,交通基础设施和民生产业。实业与民族解放潮流相结合。实业与民生幸福结合。实业与国际市场结合。民营国营企业互补性发展。实业与主权独立结合。(2)举例一信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阐释:改革开放前,认为现代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现代化就是工业化,把传统农业国改造成为工业国。这主要借鉴西方国家和苏联富强的经验,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史的科学解释。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科学全面,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模式。【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在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由沿海至内地整修水道、铁路、公路”“开发资源、移民垦荒和发展机械化农业生产”“发展食、衣、住、行、印刷等基本生活资料生产”可得出立足基础产业,交通基础设施和民生产业;根据材料“实业乃兴国之要图,救亡之急务,救穷之急务。”可得出实业与民族解放潮流相结合;根据材料“发展食、衣、住、行、印刷等基本生活资料生产”可得出实业与民生幸福结合;根据材料““实行开放主义,引进国际资本共同发展中国实业。”可得出实业与国际市场结合。根据材料“凡夫事业之可以委诸个人,应任个人为之……至其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者,应由国家经营之。”可得出民营国营企业互补性发展;根据材料“但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可得出实业与主权独立结合。(2)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综合材料二改革开放前后国家对现代化的认识可拟信息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然后阐述,根据材料二1945年七大明确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相继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现代化目标。”可知改革开放前,认为现代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现代化就是工业化,把传统农业国改造成为工业国。这主要借鉴西方国家和苏联富强的经验,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史的科学解释。根据材料“中共二十大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知,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科学全面,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模式。5.(2024·陕西汉中·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大则国家富强。近代以来的几次科技革命,引发大国兴衰和世界格局调整。材料一17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率先建立了现代科学体制。专利制度保护和激励了技术发明者的热情。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促进了科学家的聚集、科学的进步和科学价值观的普及。最终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经济强国。但19世纪中叶后英国在电气技术革命中错失良机,经济领域逐渐呈现了科技与生产相分离的趋势。例如,电机、变压器、二极管等关键性技术发明起源于英国,却最终在德国和美国得到大发展,科技优势地位逐渐被美、德取代。美国高度重视科技发明,与德国共同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独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成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并长期保持全球科技和经济的绝对领先地位。美国的科技强国之路既有和英国相似的部分,也有其独特之处,如二战后军需主导的科技发展路径和政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量优秀人才的引入,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摘编自中国科学院《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欧美国家的科技封锁和落后于人的现实,中央政府成立中国科学院,并系统地构建起了新的科技发展领导体制。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组织全国数百位专家制定《1956—1967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远景规划》的成功实施,取得一系列成果,满足了国家国防等战略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通过改革科技体制、建立创新体系,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科技发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推动中国载人航天、北斗卫星导航、量子通信、高铁技术、中国天眼等一系列科技发明,对科技事业、国防安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摘编自魏立帅《实施科技发展战略,走科技强国之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英国成为“经济强国”及“在电气技术革命中错失良机”的原因,并指出美国科技发展的优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科技发展的作用。【答案】(1)“经济强国”的原因:英国成为科学中心;专利制度保护和激励机制;工业革命的开展;“在电气技术革命中错失良机”的原因:固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科技优势地位下降;优势:科技与生产相分离;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军需主导的科技发展路径和政企合作的发展模式;引进大量人才;(2)特点:政府主导,建立领导体制;制定规划;逐步推进;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迅猛,成就突出;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影响深远;【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美;“经济强国”的原因:根据“17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得出英国成为科学中心;根据“专利制度保护和激励了技术发明者的热情”得出专利制度保护和激励机制;根据“世界工厂”得出工业革命的开展;“在电气技术革命中错失良机”的原因:结合所学可得出固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根据“科技优势地位逐渐被美、德取代”得出科技优势地位下降;优势:根据“经济领域逐渐呈现了科技与生产相分离的趋势。”得出科技与生产相分离;根据“美国高度重视科技发明,与德国共同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得出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如二战后军需主导的科技发展路径和政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得出军需主导的科技发展路径和政企合作的发展模式;根据“大量优秀人才的引入,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得出引进大量人才;(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特点:根据“中央政府成立中国科学院,并系统地构建起了新的科技发展领导体制。”得出政府主导,建立领导体制;根据“《1956—1967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得出制定规划;根据材料信息,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可得出逐步推进;根据“科技发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推动中国载人航天、北斗卫星导航、量子通信、高铁技术、中国天眼等一系列科技发明”得出发展迅猛,成就突出;根据“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科技发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得出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根据“对科技事业、国防安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得出影响深远;6.(2024·江苏·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挪威剧作家易卜生(1828—1906)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创作于1879年,这个时期欧洲国家大都完成向资本主义的转变,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给予戏剧家创作丰富的原始材料。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娜拉为给丈夫海尔茂治病,瞒着丈夫伪造签名向柯洛克斯泰借钱,无意犯了伪造字据罪。多年后,海尔茂升职经理,开除了柯洛克斯泰,后者拿字据要挟娜拉,海尔茂知情后勃然大怒,大骂娜拉,说自己的前程全被她毁了,而当危机解除后,又立刻恢复了对妻子的甜言蜜语,娜拉认清了自己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最终断然出走。——摘编自卢暖《戏剧先贤易卜生》材料二:易卜生的戏剧在中国的传播情况阶段传播概况1915-1927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六期出版“易卜生专号”,胡适和北大学生领袖们翻译并全面介绍了易卜生。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演讲时,第一次提出“娜拉走后怎么办”的命题的思考。1928-1937针对“娜拉走后怎么办”的命题的思考,不少男女青年离家出走寻找新的空间和探索个人解放的道路。1937-19451940年戏剧家周贻白出版戏剧《女性的解放》,在结尾明确指出:中国女性要想求解放,只有投身到民族救亡的洪流中去。——据许由、周梦遐《解读经典:百年回眸易卜生》整理(1)据材料一,概括易卜生作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易卜生作品理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易卜生的作品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答案】(1)特点:揭露批判社会现实。历史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社会问题日益暴露;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女权运动的兴起。(2)变化:由侧重于个人解放转为侧重于国家前途和民族解放。影响:推动思想文化的革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推动民主革命的进程(救亡图存);影响中国的戏剧创作。【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欧洲。特点:据材料“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娜拉为给丈夫海尔茂治病,瞒着丈夫伪造签名向柯洛克斯泰借钱,无意犯了伪造字据罪。多年后,海尔茂升职经理,开除了柯洛克斯泰,后者拿字据要挟娜拉,海尔茂知情后勃然大怒,大骂娜拉,说自己的前程全被她毁了,而当危机解除后,又立刻恢复了对妻子的甜言蜜语,娜拉认清了自己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最终断然出走”得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宗教、道德、婚姻等的虚伪和不合理,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结合所学,易卜生是北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的主要特点是揭露批判社会现实。历史背景:据材料“这个时期欧洲国家大都完成向资本主义的转变”得出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据材料“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得出社会问题日益暴露;结合所学从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得出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女权运动的兴起。(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变化:据材料“寻找新的空间和探索个人解放的道路”“投身到民族救亡的洪流中去”得出由侧重于个人解放转为侧重于国家前途和民族解放。影响:据材料“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六期出版‘易卜生专号’”得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易卜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界、思想界产生重要影响,推动了思想文化的革新;据材料“少男女青年离家出走寻找新的空间和探索个人解放的道路”得出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据材料“要想求解放,只有投身到民族救亡的洪流中去”得出推动民主革命的进程(救亡图存);据材料“周贻白出版戏剧《女性的解放》”得出影响中国的戏剧创作。7.(2024·陕西西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等材料二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在农业领域,中国派遣农业技术人员非建设经营农场,帮助解决非洲粮食紧缺问题。在工业领域,中国援建的项目针对非洲当地需要,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工期短、投资收回快。中国长期对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无私支持非洲基建事业。以贷款利息为例,1964年中国政府将全部贷款改为无息。此外,中国还通过派遣教师、医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各领域技术能力。——摘编自宋微《中国对非援助70年理念与实践创新》材料三1980年11月国务院指出对外援助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经调整,援外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被严格控制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1995年起,中国以优惠贷款作为新型援外方式,主要投向受援国的经济基础设施领域。在促进受援国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1世纪以来,对外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援外志愿者等也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方式。援助领域已从经济基础设施领域扩展到社会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开发、工业、农业等多个不同领域,受援国分布更加广泛。——摘编自刘方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援助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共同背景。(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援助政策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意义。【答案】(1)特点:中国:中国援助非洲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尊重他国主权;以无息、或者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援助,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提供外援的目的是帮助受援国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西欧国家:援助非洲附带政治条件;具有功利性,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本国在非洲地区的地位和利益。(2)共同背景:美苏冷战,展开对中间地带的争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欧洲在非洲的殖民地过崩溃;“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和平民主力量不断增强。(3)主要变化:援外支出被严格控制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中国对外援助方式增多;援助领域逐渐扩展,受援国分布更加广泛。意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获得了更广泛的政治支持和丰厚的经济回报,促进了受援国的综合发展,有利于新时期的和平外交。【解析】(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中国。西欧国家:根据材料“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可知,援助非洲附带政治条件;根据材料“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可知,具有功利性,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本国在非洲地区的地位和利益。中国:根据材料“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可知,中国援助非洲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尊重他国主权;根据材料“中国长期对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无私支持非洲基建事业。以贷款利息为例,1964年中国政府将全部贷款改为无息”可知,以无息、或者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援助,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根据材料“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可知,提供外援的目的是帮助受援国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2)共同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中国。根据设问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50~70年代”并结合所学可从世界格局、第三世界以及欧洲等角度进行分析,从世界格局来说,此时美苏冷战,展开对中间地带的争夺;从非第三世界的角度来说,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欧洲在非洲的殖民地过崩溃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和平民主力量不断增强。(3)主要变化: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根据材料“经调整,援外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被严格控制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可知,援外支出被严格控制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根据材料“1995年起,中国以优惠贷款作为新型援外方式,主要投向受援国的经济基础设施领域。在促进受援国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1世纪以来,对外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援外志愿者等也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方式”可知,中国对外援助方式增多;根据材料“援助领域已从经济基础设施领域扩展到社会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开发、工业、农业等多个不同领域,受援国分布更加广泛”可知,援助领域逐渐扩展,受援国分布更加广泛。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根据材料“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中国长期对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无私支持非洲基建事业。以贷款利息为例,1964年中国政府将全部贷款改为无息。此外,中国还通过派遣教师、医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各领域技术能力”“1980年11月国务院指出对外援助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经济回报以及新时期的和平外交等角度回答。8.(2024·江西·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表现出追逐商业利益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因此,为了自身利益,美国拒绝采取援华制日政策,在“中立”旗号下仍然与日本大做生意。1938年10月,日本占领了广州和武汉后,公开抛弃了以前所承诺的“门户开放”原则,美国如继续对日采取绥靖政策,不设法遏制日本,会使西方在亚洲的权益丧失殆尽。权衡利弊,美国决定给蒋介石政权以支持,从而遏制日本。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远东战略的基点是“不遗余力地防止同日本的战争爆发”。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此,战胜日本法西斯成为中美两国共同努力的目标,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不仅需要中国成为它的军事盟友,而且需要中国成为它的一个战时和战后的“忠实的政治盟友”。——摘编自张瑞静《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把新中国看作是巨大的威胁,1950年2月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国对华政策逐渐趋于强硬和公开敌对。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使美国离间中苏关系的希望破灭。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更加敌视的立场。在外交上,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动员西方盟国与美国采取一致行动。在经济上,1950年6月8日,美国决定在贸易限制方面把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等同起来。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与孤立政策形成。1969年入主白宫以后,尼克松一再表示要走向同中国和好,并为此做了不少实际的努力。对此,中国方面也作出相应的积极反应。双方同意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高级会谈。这样便有了1971年7月9-11日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和1972年2月21-28日的尼克松访华。经过反复磋商,两国最终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签订了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摘编自刘凤瑞《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因素。【答案】(1)演变:1931-1938年中立观望(或奉行绥靖政策);1938-1941年援华制日(或支持中国遏制日本);1941年后联华抗日(或联合作战)。(2)因素: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台湾问题;经济因素;国际格局变化。【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和中国。演变:据材料“‘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国……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直接冲突。……拒绝采取援华制日政策,……仍然与日本大做生意”得出1931-1938年中立观望(或奉行绥靖政策);据材料“1938年10月,日本占领了广州和武汉后,……美国决定给蒋介石政权以支持,从而遏制日本”得出1938-1941年援华制日(或支持中国遏制日本);据材料“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不仅需要中国成为它的军事盟友,而且需要中国成为它的一个战时和战后的‘忠实的政治盟友’”得出1941年后联华抗日(或联合作战)。(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美国和中国。因素: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把新中国看作是巨大的威胁”得出意识形态;据材料“在经济上,1950年6月8日,美国决定在贸易限制方面把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等同起来”得出经济因素;据材料“1969年入主白宫以后,尼克松一再表示要走向同中国和好,并为此做了不少实际的努力”并结合所学得出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国际格局变化推动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一度扶持败退台湾的蒋介石政权,阻挠新中国解放台湾,故可得出台湾问题;结合所学,国家利益影响对外政策和国家关系。9.(2024·湖南衡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19世纪初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材料二两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发展示意图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三中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1)变化:亚洲在世界市场的地位下降,欧洲的经济地位上升;逐步形成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体系。(2)观点: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论述: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业原料也来自于世界各地。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抢占原料产地、销售市场,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形成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蒸汽机车、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状况,使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此外,资产阶级还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行殖民扩张,使亚、非、拉等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成为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