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黑龙江省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下册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黑龙江省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下册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黑龙江省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下册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黑龙江省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下册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黑龙江省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下册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五次模拟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

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当谈起早期人类历史,人们会不自觉地用“史前史”称呼那段只能根据化石证据推测而无文字记载

的过于遥远的历史。这是用先入为主的“历史”割裂和想象“史前”,实际上,人类过去的一切都是历

史,那些更遥远的是更深层的历史。远古人类在不同年代,不同区域留下了很多化石证据,通过对这些化

石进行鉴定和分析,我们可以在跨越了千万年的深层人类历史中划分出六个时空,每个时空都在其年代和

地理范围内见证了人类脑进化与定居全球的双重进程。

第0时空从距今约1000万年前延续至距今约330万年前。在该时空中,猿类和人族主要分布在由地壳

构造活动塑造的非洲之墙和亚洲壁垒山脉这两大进化脊上。在这里,人族不断发展进化。现在发现的这一

时空的化石证据稀少而零碎。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第。时空末期的一些化石中,出现了一些带有切痕的骨

头,这可能是人类使用石器工具的最古老证据。目前已知的是,第0时空期间遭遇了一次全球气候变冷,

导致森林栖息地减少、稀树草原扩张,促使人族发生身体构制上的两足化转变,随之而来的物质延伸和技

术创造奠定了脑进化的基础。

距今330万年前至180万年前是第1时空的世界。第1时空经历了从上新世向更新世的地质世代交

替,这期间全球气候持续变冷。相较于上个时空,本时空出土了更为丰富的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技术和饮

食变化的考古证据,其中就有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人族石器。根据这些考古证据可以推定,人族脑容量首次

超过了400cc这个阈值,标志着人族开始走上一条不同于其他专化适应型动物的脑进化之路。

第2时空起自距今180万年前,终止于距今5万年前,跨时近两百万年。在这期间,人族制作了各种

各样的石器,显示出一些处理体积、对称性和顺序性的灵活概念性技巧,还出现了一些装饰品和骨制工

具,从一个侧面证明此时食肉成为人族新的饮食选择。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本时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

停滞,人族定居也严守着地理边界。此时大脑进化进程尽管大幅加快,不过更大容量的大脑不会自动导致

地理扩张或技术创新。

距今50000至4000年的第3时空,见证了多个人族物种并存局面的结束。人类此时掌握了一定的穿越

水域的技术,到达了海洋的边缘地带,从非洲、亚洲和欧洲大陆扩散至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洲。在本时

空,人类开始了对动物和植物的驯化。这个过程一方面放大了生产资源,另一方面也简化了生态系统以支

持更多的人口,构成了下一时空“景观迁移”的基础。

在距今4000年前,人类终于拥有了跨越远距离海洋的能力,由此揭开了长达三千年的第4时空的历

史。此时空中,人类在流动过程中携带了各种生活工具以及被驯化的作物和动物,实现了生存环境的迁

移,更少地受制于环境和资源。加之全新世温暖的间冰期环境,人口大规模增长,以致由扩散导致的取代

现象日益频繁。

第5时空是今天的人类最为熟悉并仍生活于其中的时空。公元1400年被认为是第5时空的开端,大航

海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此后地球上几乎不再存在尚未有人涉足过的土地。这意味着政治性的取代和散

居——而非定居,开始成为人类历史的主题。

(摘编自克莱夫•甘布尔《定居地球:深层人类历史的考古学》)

材料二:

科技考古是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它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开展考古学研究,能进一步

深化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科技的力量注入考古学,为考古研究注入新活力,让不能说话的文物开

口O

遥感考古,指不用进行考古发掘,而是借助遥感卫星等探测技术,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手段,寻找

地面、地下考古遗存的方法。它最大优势是不会破坏考古遗存。在明长城附燧遗址考古中,工作人员利用

无人机沿长城超低空飞行拍摄,进而获取海量图像,并运用低空遥感技术测绘形成三维模型,建立了“明

长城全线实景三维数据库”,再现了明长城横亘万里的历史场景。

关于年代测定,目前,使用最广的有碳十四法、树木年轮法等多种测年方法。其中,碳十四法是确定

绝对年代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即通过采集动植物遗存或其他含碳物质,利用碳十四的半衰期规律,测定生

物体死亡或沉积物形成的年代,从而推测考古遗址存在的具体年代。在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中,为解决

“祭祀坑”的年代问题,研究人员采集了碳十四测年样品,经过超声波清洗、弱酸-弱碱-弱酸处理、氧化

等,测定其属于商代晚期。

树木年轮法是借助树木年轮的分布规律与时间顺序,判断木制遗物年代的测年方法。在青海都兰古墓

群考古研究中,工作人员对发掘出土的木材做了3个方向的切面,放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确定木材种

属,进行测量和定年,还结合降水量和年轮宽度指数的关联建立了年轮年表,为确定古墓群的年代提供了

重要参考。

古DNA技术是指从古生物化石、生物遗体中获取古代生物DNA分子,通过比对,研究古代生物的谱

系,探究人类的起源和迁徙的一种研究手段,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掘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出土的狗骨进

行线粒体DNA分析,并将研究结果与日本考古的中世纪家犬DNA序列进行比对,证明了日本家犬的一些

祖先来源于中国。

(摘编自高蒙河《科技考古,让文物自己“说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的人类历史由于过于遥远,缺乏文字记录,要依赖化石证据进行合理推测。

B.在第0时空的亚非地区进化脊上,人族发生了两足化转变,学会了制造石器工具。

C.在第3时空,人类驯化动物和植物既推动生产资源的扩大,也简化了生态系统。

D.作为考古学的重要分支,科技考古综合应用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方法与技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已知的最古老的人族石器出现在第1时空,证明人族在此时已经走上迥异于其他专化适应型动物

的脑进化之路。

B.第2时空的人族因为严守定居的地理边界,所以大脑进化进程即使加快,也没有自动推进地理扩张或技

术创新。

C.在第4时空中,人类实现了生存环境的迁移,并逐渐摆脱环境和资源的限制,同时人口也有了大规模的

增长。

D.借助无人机摄像、卫星低空遥感测绘等技术,可建立起关于明长城的实景三维数据库,再现明长城宏

伟景象。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大航海开启全新时代观点的一项是()

A.《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己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

矣”。

B.《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

使西洋”。

C.十五世纪末,瓦斯科•达伽马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使得陆上丝绸之路不再是通往东方市场的唯

一途径。

D.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在平定“三藩之乱”后,认为“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应令出洋贸

易,以彰庶富之治”。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5.以上两则材料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l.B2.D

3.C4.C

5.①材料一针对人们不自觉地运用“史前史”称呼,提出“深层人类历史”概念,将其划分为“六个时空”

并予以具体阐释。②材料二侧重介绍科技考古及其种类,并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遥感考古、碳十四法等考古

方法,增进人们对科技考古的认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学会了制造石器工具”错误。根据原文“出现了一些带有切痕的骨头,这可能是人类使用石器工具的

最古老证据”可知,人类在第0时空是否会使用石器工具尚不能确定,更不说制造石器工具。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证明人族在此时已经走上迥异于其他专化适应型动物的脑进化之路”错,根据材料一“根据这些考古

证据可以推定,人族脑容量首次超过了400cc这个阈值,标志着人族开始走上一条不同于其他专化适应型

动物的脑进化之路”可知,人们利用第1时空出土的各类化石证据,推定了人族脑容量的发展变化,并不

只是根据“人类已知的最古老的人族石器”,就能说明“人族在此时已经走上迥异于其他专化适应型动物

的脑进化之路”。

B."……所以……”错误。根据材料一“本时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停滞,人族定居也严守着地理边

界。此时大脑进化进程尽管大幅加快,不过更大容量的大脑不会自动导致地理扩张或技术创新”可知,

“人族严守定居的地理边界”和“推进地理扩张或技术创新”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C.”逐渐摆脱环境和资源的限制”错误。根据材料一“更少地受制于环境和资源”可知,选项夸大程度。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主要记录汉代已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但不符合“公元1400年被认为第5时空的开端”这样的限

制条件。

B.主要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通使西洋”只是附带作用。

C.写达伽马开辟新航线,扩大了东西方贸易交通,最符合“大航海开启全新时代”。

D.清廷的海洋贸易政策,主要为了让百姓富庶,不符合观点。

故选C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含义和理解分析图表的能力。

C.“做多个方向的切面”“用体视显微镜测量和定年”“结合降水量建立年轮年表”错误。根据材料二

“对发掘出土的木材做了3个方向的切面,放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确定木材种属,进行测量和定年”可

知,这只是青海都兰古墓群考古研究的做法;根据材料二“结合降水量和年轮宽度指数的关联建立了年轮

年表”可知,“结合降水量建立年轮年表”曲解文意。

故选Co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题目是《定居地球:深层人类历史的考古学》,对“深层人类历史”这一学术概念的阐述,作者是

先以“每当谈起早期人类历史,人们会不自觉地用‘史前史‘称呼”引出话题,再总说观点“在跨越了千

万年的深层人类历史中划分出六个时空,每个时空都在其年代和地理范围内见证了人类脑进化与定居全球

的双重进程”后,逐一对各时空进行具体阐释。

材料二题目是《科技考古,让文物自己“说话”》,侧重于“科技考古”方面。文章首段先介绍其定义,

是“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开展考古学研究。能进一步深化考古学

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分析了其作用及意义。然后分别介绍了遥感考古、年代测定法(碳十四法、树木年

轮法等)、古DNA技术等考古方法,对科技考古进行了普及性介绍。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兰枝

南泽仁

临近傍晚,贵方从花踏坪走来,他腰间的黑围裙里兜着一方薄砧板和一把锋利的熟铁菜刀,背上竹篓

里的分量使他的脸一直露着笑。

经过村口的时候,遇见秋华和春林扛着锯子收工回来,他们从贵方身上闻到了酒席的味道,忍不住放

下锯子去探看他的背篓,里面盘着一刀油亮亮的鲜猪肉,还有两瓶散酒。

他们赞叹贵方收获殷实,贵方客气地点头招呼他们,但没有像从前那样停下脚步与他们攀谈,说说办

的是喜宴还是寿宴、办了几桌等,只顾踩着轻巧的步子匆匆朝坡上的家赶。

秋华和春林看着他走进核桃林的背影,发出了两声轻笑。

男人们都羡慕贵方娶了一个大丽花一样丰美好看的女人,即使他们结婚许久也没有生养出一个孩子,

那也不影响她作为妻子的温柔和美丽。女人们则仰慕贵方有一手烧菜的好本领,跟着他过日子,哪怕只剩

一只土豆,他也会做出一道美味佳肴来。

还在家门外呢,贵方就喊起了妻子的名字:朗吉。

喊声极轻柔,听到的人会感到被珍爱了。

暮光照耀,朗吉走出那道陈旧的木门来迎贵方,贵方对着她笑,表达背篓里的分量。朗吉接下那背

篓,用袖口揩拭贵方额上的汗。贵方感到有了力量,没有歇息,回屋就从围裙里取出砧板、菜刀,开始喳

噎地切起朗吉备好的蔬菜。闻到煎菜籽油的香气时,朗吉往围裙里兜入一样样东西便出门去了。

贵方颠勺的响声在隔着一排篱笆的哲西家响着,哲西夫妇还有孩子们静静地围在火塘边。他们都看着

最小的女儿兰枝,她穿着没有补丁的老蓝布对襟褂子,暗黄的头发自由可爱地卷曲着。她在吃一颗棒棒

糖,甜美在她的唇上闪着光,她大而安静的眼睛看着眼前的家人,他们看她的神情与往常不大一样。兰枝

感到是他们没有糖吃的缘故,举起棒棒糖递到爸爸妈妈嘴边,他们的眼睛里瞬间嗡满泪水,她又递给哥哥

姐姐,他们默默地摇头。兰枝又自己吃起糖来,咕咚地吞咽,像那糖有许多汁水一样。

朗吉无声地走进了他们的家门,他们担忧的心都一起紧缩了起来。朗吉从围裙里取出两瓶散酒、十二

丈绸布放在了哲西夫妇面前,又从怀中抓取出几把奶糖分发给孩子们。他们捧起糖看着她伸手去牵兰枝,

兰枝把小手放进她掌心里,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口。孩子们想要追出去,他们知道这次与之前无数次朗

吉牵着兰枝出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心揪着疼。

哲西叫住孩子们说:“坐下吃糖吧。”他低沉的声音微颤。

孩子们便围坐在火塘边吃起糖来,火光使他们的眼睛星星样晶莹。孩子们的妈妈泽曼提起裙边反复抹

眼角的泪,像总也流不完似的。

哲西说:“哭啥呢!兰枝是去过好日子了。”泽曼的头在她的颈项上轻轻地晃悠了两下,像是撑不起

裹在头上的黑布巾一样。

贵方炒好了菜,摆放在木桌上,桌边围了三个凳子,一个是几天前请木匠新做的。贵方坐在桌前等,

不时望一眼门外,听到门口响起窸窣的脚步声时,他很快从桌边站起身,整理了袖口又去整理衣边。朗吉

眼光含笑,像有一道霞光观照,她牵着兰枝的手,一起跨进门槛。贵方快步迎上去,一把抱起兰枝朝头顶

上方抛起,接住,又抛起,像往日里他隔着篱笆无数次看见哲西做的那样,直到兰枝笑出了咯咯的声音,

他才把她放在那个新添的凳子上。

看着桌上的丰盛菜肴,兰枝并不拿起筷子,她看着贵方和朗吉。朗吉夹起一块肉放进她的碗中,轻声

说:“吃吧,枝枝。”她才开始吃起来,大口地吃,像是她的哥哥姐姐要与她争抢似的。贵方看着孩子,

缓慢地吞下一口散酒,他感到了回口有一丝甘甜。朗吉看着眼前的一切,眼中的光就要溢出来了,这长久

清冷的老房子终是有了一线生机。

晚饭后,朗吉在一只新碗里盛入半碗大米,米上边又放了一只鸡蛋,她褪下兰枝身上的褂子搭在手腕

上,端着那只碗出门去了。

走到村口,她站在平石板上方朝着四方大山呼唤:“兰枝回来哦,跟阿妈回家去了。”

暮色中的小草坪、公社和上火地耀着微光回应她的呼唤。

走回村庄,她站在场坝上呼喊:“兰枝回来哦,跟阿妈回家去了。”

场坝上歇息的大人和玩耍的孩子们全然安静下来,他们从她腕上的那件小褂子确认了朗吉传递的消

息。他们为朗吉感动,就像一场太阳雨让豆子顶着苗子欣喜地冒出了土地那样。

朗吉离开场坝的时候又自然而然地呼唤起来,声音绵柔悠长,令场坝上的孩子都感到了幽静迷人。几

个孩子被深深吸引着,随在她身后跑了好长一段路,又被各自的母亲一把抱了回来。

回到家门外的时候,朗吉踏脚三下后又喊了两声:“兰枝回来哦,跟阿妈回家去了。”

她唤得那样轻,轻得好像舍不得唤出“兰枝”这个名字。哲西一家人隔着篱笆听到这唤声,心底的不

舍和难过也在这时轻轻地放了下来。哲西抬头去望窗外,一弯月亮刚刚升起,他感到那是上天对兰枝的祝

福。

朗吉回到家,把小褂子穿回兰枝身上,这个孩子就被她真正唤了回来,她感到有一股暖流充盈着自己

长久空虚的身体。朗吉把兰枝抱进怀里,手轻拍着她。兰枝凝望着朗吉温情的目光、薄薄的嘴唇,她曾在

睡梦里见过这样的情景,她没有感到生疏,她把头靠向朗吉饱满的胸前,闻到了糖块一样美好的气息。兰

枝在这样的温柔里慢慢地进入了梦乡,一弯月亮挂在窗檐上。

朗吉俯身对着兰枝的额顶轻轻地吻了吻,在心里噢:着:我的孩子,兰枝。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方是一位办宴席的厨师,他的妻子朗吉是一个丰美好看的女人,他们夫妻生活幸福,让村里人羡慕

不已。

B.贵方家经济条件较好,夫妻结婚多年没能生育子女,而邻居哲西家比较贫困,他们夫妇养育了多个子

女。

C.朗吉与哲西家走动频繁,经常会带兰枝出去玩,因此,兰枝被父母送给朗吉收养时,没有感到陌生和

恐惧。

D.贵方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迎接女儿,当兰枝到来时,他故意学着哲西的样子抛举兰枝,来获得兰枝的亲

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笑”与“泪”对比,写出了两个家庭悲欢的不同,透露出贫困给人间带来的无奈和悲哀。

B.“像是她的哥哥姐姐要与她争抢似的”,写出了兰枝狼吞虎咽的形象,也暗示她以前很少吃到这样丰盛

的饭菜。

C.本文描写了朗吉在晚饭后一系列仪式性的行为,反映了独特而浓郁的乡土风俗,也丰富了文章内容。

D.本文对月亮的描写,营造了宁静祥和的氛围,衬托了哲西、朗吉的心情,象征着贵方一家幸福的新生

活。

8.”兰枝回来哦,跟阿妈回家去了”,文中朗吉不断地呼喊这一句话,表达出她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

析。

9.本文选自南泽仁的散文集《火塘书简》,该书获得了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颁奖词评价南泽

仁的散文“以散文之丝线连缀小说质地的情境”,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颁奖词的理解。

【答案】6.D7.D

8.①这一句呼喊,明确了朗吉与兰枝的母女关系,朗吉向着四方大山、村民呼喊,宣告兰枝成为她的女儿,

表达了她的喜悦之情。

②这一句呼喊,寓意着“接兰枝回家”,不断的呼喊中流露出朗吉对兰枝的珍爱之情。

③朗吉拿着兰枝的褂子,端着食物,从村口开始呼喊,再到村庄,最后到家门口,一声声极富仪式感的呼

喊表达了朗吉的庄重虔诚之情。

9.①本文运用散文化的语言,遣词造句精致典丽,如“听到的人会感到被珍爱了”等语句优美生动;采用

散文的叙述风格,文章只叙述了朗吉一家接兰枝、完成收养这一片段,没有对故事的前后展开叙述,叙事

简洁,并用较多笔墨描写环境,来衬托人物。所以说是“散文之丝线”。

②本文叙事集中,把事件集中在傍晚回家到睡觉这一简短的时间之内,具有小说的叙事特点;善于描绘场

景、塑造人物形象,本文详细描绘了朗吉前往哲西家接兰枝的场景,生动具体,并描绘了诸多人物的外

貌、动作、神态、心理等,人物形象鲜明。所以说是“小说质地的情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他故意学着哲西的样子抛举兰枝,来获得兰枝的亲近”错误。贵方抛举兰枝,像哲西一样,是表达作

为父亲的喜悦,并非有意学哲西来获得兰枝的亲近。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象征着贵方一家幸福的新生活”错误。本文两次写到月亮,“哲西抬头去望窗外,一弯月亮刚刚升

起,他感到那是上天对兰枝的祝福”“兰枝在这样的温柔里慢慢地进入了梦乡,一弯月亮挂在窗檐上”,

两次的月亮象征意味不强,且都围绕着兰枝,可以理解为预示着兰枝的新生活的开始。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暮色中的小草坪、公社和上火地耀着微光回应她的呼唤”“他们从她腕上的那件小褂子确认了朗吉

传递的消息”“他们为朗吉感动”可分析得出,朗吉不断地呼喊“兰枝回来哦,跟阿妈回家去了”这一句

话,表达出她对兰枝的深厚情感和接纳。朗吉的呼喊明确了她与兰枝之间的母女关系,通过向四方大山和

村民的呼喊,朗吉不仅在告知周围的人兰枝已经成为她的女儿,同时也在向整个村庄宣告这一新的家庭构

成,这体现了她对这一关系的肯定和喜悦。

根据“声音绵柔悠长,令场坝上的孩子都感到了幽静迷人”“她唤得那样轻,轻得好像舍不得唤出‘兰

枝'这个名字”“哲西一家人隔着篱笆听到这唤声,心底的不舍和难过也在这时轻轻地放了下来”“她没

有感到生疏,她把头靠向朗吉饱满的胸前”等可分析得出,朗吉不断呼喊“兰枝回来哦,跟阿妈回家去

了”,寓意着对兰枝的呼唤和接纳,表达了她对兰枝的深爱和珍视。这种重复的呼唤,如同一种仪式,强

化了她对兰枝的关爱和保护,她通过这种仪式性的呼唤,试图让兰枝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感。

根据“在一只新碗里盛入半碗大米,米上边又放了一只鸡蛋,她褪下兰枝身上的褂子搭在手腕上”“走到

村口,她站在平石板上方朝着四方大山呼唤”“走回村庄,她站在场坝上呼喊”“这个孩子就被她真正唤

了回来”可分析得出,朗吉端着食物,拿着兰枝的褂子,从村口到村庄,再到家门口的呼喊,充满了仪式

感。这不仅是对兰枝的一种召唤,也是对传统习俗的一种尊重和传承。朗吉的呼喊,从声音到行动,都透

露出她对这一行为的庄重和虔诚,以及对兰枝的接纳和欢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散文之丝线:

散文的语言通常追求精致和典丽,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富有诗意和画面感的语言,使得叙述充满了文学美。

如:“暮光照耀”“油亮亮的鲜猪肉”等描述,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听到的人会感到被珍爱了”,让

读者感受到朗吉呼唤中的深情和温暖;“朗吉眼光含笑,像有一道霞光观照”,富有诗意……这些散文化的

语言,不仅在形式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内容上深刻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主题,体现了散文语言

的魅力和力量。

散文往往不追求完整的故事线,而是通过一个或几个片段来展现主题。本文聚焦于朗吉一家收养兰枝的片

段,没有过多涉及故事的背景或后续发展,通过选择这一特定的片段,作者能够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

情感变化,展现朗吉一家对兰枝的接纳和爱护,以及兰枝对新家庭的适应和感受,这使得叙述更加集中和深

入。同时,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营造了一种温馨、宁静的氛围,也反映了人物的情感状态。

小说质地的情境:

小说常常通过限定时间跨度来集中叙事,本文将整个收养过程压缩在从傍晚到夜晚睡觉短时间内,使得

叙事更加紧凑和集中。在有限的时间内,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展现了朗吉一家收养兰枝的全过程,包

括准备、迎接、接纳、仪式性的呼唤等,情节紧凑,具有小说的叙事特点。

朗吉作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的形象通过她的动作、语言等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例如,她用袖口擦拭

贵方额头上的汗珠、接兰枝回家的情景、在村口和场坝上进行仪式性的呼唤等,都展现了她温柔、细心和充

满爱心的性格。贵方的形象通过他的准备工作、对朗吉的回应以及对兰枝的接纳和欢迎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他腰间的黑围裙、兜着砧板和菜刀的细节,以及他对兰枝抛举的动作,都显示了他的勤劳、热情和对家庭的

关爱。兰枝作为一个孩子,她的外貌、动作和心理活动都被细致地描写。她穿着老蓝布对襟褂子、暗黄的头

发卷曲、吃棒棒糖时甜美的神情,以及在新家庭中的适应和接受,都使她的形象显得真实而生动。诸多人物

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绘,使得人物形象鲜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弹丸也。里夫眄熊麟丕熟杀之翼诸叁使妲人造必建

翅。赵盾、士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会目:“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

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目:“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日:“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

莫大焉。”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均ft豚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便龌。魔退,叹

而言日:“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

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

也。”遂扶以下。公嗾夫葵焉。明搏而杀之。盾目:“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遂

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目:“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日:“不

然。"对日:“子为正卿,亡不越竞,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

戚',其我之谓矣!”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节选自《左传•晋灵公不君》)

材料二:

左氏之证赵盾之弑者有三:灵公在则出奔,闻弑则未出山而复,一也;弑君者穿也,逆新君者亦穿

也,而宣子使之,二也;太史以不讨贼责盾,盾以诒伊戚自责,俄而使之逆黑臀焉,于讨贼之说何居?三

也。左氏证盾之弑君,可谓深切著明矣。盾而不与闻乎弑也,则亡必越竟。不越竞,则必与闻也。盾而不

勺闻乎弑也,则反必讨贼。不讨贼,则又必与闻也。反而讨贼,则贼之主名穿也。反不讨贼,则贼之主名

盾也。譬之律家,杀人,穿,下手之人也;盾,造意者为首也。

(节选自钱谦益《春秋论一》)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宰夫A腼B熊躅C不熟D杀之E置诸F畚G使妇人载H以过朝。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躲避,与《孟子》中“故患有所不辟也”的“辟”意思相同。

B.贼,指杀害,与《墨子》中“故贼人以利其身”的“贼”意思相同。

C.假寐,指打瞌睡,与《狼》中“乃悟前狼假寐”的“假寐”意思不同。

D.与,指参与,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荒淫残暴,大量征收赋税来修筑豪华宫室,穷奢极侈,士会劝谏君主,晋灵公假意听从了他的

劝谏。

B.赵盾上朝前,很早就起床,穿戴好朝服,等着去上朝,他的恭敬的行为使SS度羞愧不已,于是撞树而

死。

C.晋灵公在宴请赵盾时,埋伏士兵,想趁机杀害赵盾,提弥明及时发现,护送赵盾逃走,提弥明在搏斗

中被杀死。

D.赵穿在桃园杀害了晋灵公后,赵盾就回到朝廷,太史把弑君的罪责记在赵盾名下,赵盾企图否定,但

被太史批驳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2)盾以诒伊戚自责,俄而使之逆黑臀焉,于讨贼之说何居?

14.材料二是如何断定赵盾是弑君的主谋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10.DEG

11.B12.B

13.(1)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您(进谏了)。请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

着我(去劝谏)。

(2)赵盾拿自找灾祸的话语来责备自己,不久派遣赵穿去迎接黑臀,讨伐乱臣贼子的说法在哪里呢?

14.材料二是用推理的方法来断定的。赵盾如果没有参与并了解弑君的计划,逃亡的时候一定会逃出国境,

返回朝廷则一定会诛杀逆臣,但是赵盾不仅没有逃出国境,返回后也没有诛杀赵穿,反而派赵穿迎接新君,

这说明赵盾是弑君的主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

“宰夫”是主语,“腼熊躅”是动宾结构;“不熟”是结果,不能断开,D处断句;

“杀之”是动宾结构,省略了主语晋灵公,句子完整,E处断句;

“置诸畚”的“诸”相当于“之于”,“畚”是后置状语,不能断开,此句省略主语晋灵公,句意完整,

G处断句。

故选D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我也不能逃避祸患。

B.错误。杀害;伤害。句意:晋灵公便派金且鹿去刺杀赵盾。/所以伤害别人以利于自身。

C.正确。打瞌睡;假装睡觉。句意:他和衣坐着打盹儿。/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

D.正确。参与;结交、亲附。句意:赵盾如果没有参与弑君,就会逃出国境。/失去自己同盟者。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的恭敬的行为使sa鹿羞愧不已,于是撞树而死”错,赵奢的行为并非使“sa度羞愧不已”,而是让

金且鹿心生崇敬,组魔认为赵奢是“民之主”,他不能杀赵奢,但又无法完成君主的任务,左右为难,因此

撞树而死。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入”,听从,接受;“继”,接着;“莫之继”,宾语前置,莫继之。

(2)“俄而”,不久;“逆”,迎接;“何居”,宾语前置句,居何,在哪里。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是用推理的方法来断定的。

“盾而不与闻乎弑也,则亡必越竟。不越竞,则必与闻也。盾而不与闻乎弑也,则反必讨贼。不讨贼,则

又必与闻也。反而讨贼,则贼之主名穿也。反不讨贼,则贼之主名盾也”,赵盾如果没有参与并了解弑君

的计划,逃亡的时候一定会逃出国境,返回朝廷则一定会诛杀逆臣,但是赵盾不仅没有逃出国境,返回后

也没有诛杀赵穿,反而派赵穿迎接新君,这说明赵盾是弑君的主谋。

参考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

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上季看

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

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士季

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晋灵公假装没有看见他),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

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

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

可是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厌烦,晋灵公便派修且鹿去刺杀赵盾。修且魔

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

卷且鹿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指按时上朝),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

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还不如去死!”于是,嚏且鹿一头

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夫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

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

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

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赵盾自己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

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

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

盾说:“哎!《诗经》中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

赵盾派赵穿到成周去迎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国君。十月初三,公子黑臀去朝拜了武公庙。

材料二:

左氏证明赵盾弑君的证据有三条:晋灵公在位时出逃,听说晋灵公被杀后没有出山就返回了,这是其

一;弑君的人是赵穿,迎接新君主的人也是赵穿,而(这是)赵盾派遣他去的,这是其二;太史拿赵盾不讨

伐乱臣贼子这件事来责备赵盾,赵盾拿自找灾祸的话语来责备自己,不久派遣赵穿去迎接黑臀,讨伐乱臣

贼子的说法在哪里呢?这是其三。左氏证明赵盾弑君,可以说是深刻而显明。赵盾如果没有参与弑君,就

会逃出国境。赵盾没有逃出国境,就一定参与其中。赵盾如果没有参与弑君,返回就一定讨伐乱臣贼子。

不讨伐乱臣贼子,就一定参与其中。返回后讨伐乱臣贼子,那么弑君主谋的罪名就是赵穿。返回后不去讨

伐乱臣贼子,那么弑君主谋的罪名就是赵盾。按照法律来说,杀人,赵穿是执行的人,赵盾是主谋,是罪

魁祸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①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骈I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唐崇微公主手痕和韩内翰②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喟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当时杜甫从夔州出三峡,漂泊不定。②本诗作于嘉祐四年

(1059),其时宋朝受契丹、西夏侵扰,宋朝一味忍辱求和。崇徽公主手痕: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

徽公主嫁其可汗,相传公主嫁回纥时,道经灵石,以手掌托石璧,遂留下手迹,后世称为手痕碑。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首联写诗人看到群山万壑向着荆门方向延伸,不禁想象王昭君的故乡应该还有村落尚存。

B.杜诗中“连”字把大漠穷荒绵延不尽的景象描绘出来,“向”字则暗含了王昭君思归至死的心绪。

C.欧诗用了两个问句,问而不答,而读者自能意会,这比陈述句更能表达诗人强烈的谴责之意。

D.欧诗“青冢”句反用杜诗“环佩”句之意,“魂”不论归不归,都能表现和亲公主的不幸命运。

16.两首诗都是咏怀古代和亲之人,但两首诗尾联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杜诗尾联写昭君所作的琵琶曲中倾诉了不尽的“怨恨”。本诗着笔于昭君的情感,

这种情感包含了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悲怨,以及对故土难归的忧思。昭君的这种怨愤,也是诗人漂泊异地、思

念故乡的情感写照。②欧诗尾联写行路之人看到手痕碑徒然叹息,而“岩花野草”依从着节令生长枯败。本

诗从崇徽公主的事迹跳脱出来,写后人的感叹,并以无情的草木来衬托后人的感慨,有借古讽今的意味,蕴

含着诗人希望当朝统治者巩固国防、抵御外敌的思想感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的能力。

C.“这比陈述句更能表达诗人强烈的谴责之意”错,“翠崖遗迹为谁留?”这一问句更多的是在引发读者

的思考,而并无谴责之意。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两首诗的尾联都涉及到和亲公主的话题,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存在显著的差异。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直接指向了昭君的内心世界。这

里,诗人通过昭君弹奏的琵琶曲,表达了她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悲怨和对故土难归的深深忧思。昭君作为和

亲公主,远离故土,生活在异族之中,她的这种痛苦和怨愤在琵琶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这

种情感也反映了诗人杜甫自身的境遇和心境。杜甫当时也处于漂泊不定的状态,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身命

运的无奈,使得他能够深刻理解和体会昭君的悲怨。

欧阳修的《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尾联“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则表达了一种更为深沉

和复杂的情感。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崇徽公主的情感,而是从后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位和亲公主的事

迹。诗人感叹行路之人对手痕碑的徒劳叹息,同时看到“岩花野草”依旧按照节令生长枯败,显得无比冷

漠和无情。这种对比使得诗人的感慨更加深刻,他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朝统治者不能巩固国防、抵御外

敌的忧虑和不满。诗人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够从崇徽公主的事迹中吸取教训,加强国防,保护国家免受外敌

的侵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多处使用“月”这一意象,""一句借月抒发别情,“"一句

借月表达听音乐的感受。

(2)《诗经•静女》中“,”两句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表达男子对女子的喜爱。

(3)古诗词中常用物与人的不变与变反映今昔的变迁,如“,”。

【答案】①.别时茫茫江浸月②.唯见江心秋月白③.匪女之为美④.美人之贻⑤.雕

栏玉砌应犹在⑥.只是朱颜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浸”“唯”“匪”“贻”“砌”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类似“红枣和皮皮虾如果同时吃,就会让人中毒”的“食品相克”说法在网上颇为多见。那

么,①?类似红枣和皮皮虾不能同吃的传言,其实是海鲜和水果相克的“翻版”。这种传言的所谓

“科学依据”,无非是“红枣中所含的维生素C能和海鲜中的碑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砒霜”。但事实上,皮

皮虾等海产品中有机碑绝大部分是稳定的,微量的无机碑在体内也很快会被代谢出去,所以它们并不会导

致食物中毒。

就算红枣与皮皮虾中的碎能发生反应,也还要看人摄入的剂量。按照我国标准,每千克皮皮虾中的无

机碑含量不超过0.5毫克,②,也就是1毫克/千克,那也必须一次吃10千克以上的皮皮虾,同时

摄入大量的维生素C,才可能导致急性中毒。因此,红枣和皮皮虾同吃并不会让人中毒。

那么,为什么有人同时吃两种“相克食物”,有时会感到不适呢?问题可能出在两个方面,第一,可

能是食物本身不干净,特别是温度和湿度较高的夏季,细菌繁殖较快,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第二,—

③_,比如对某种食物过敏,或者患有胃肠道疾病等,在食用相关食物之后就可能会引发身体的不适反

应,误以为是两种食物相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

19.反证法会先做出某个假设,然后推理出其与事理或已知条件矛盾,从而证明假设不成立。试概括第二

段所用反证法的推理思路。

【答案】18.①红枣和皮皮虾同吃真的会中毒吗;②即便无机碑含量超标1倍;③可能是自身体质问题

19.假如红枣和皮皮虾中的碑真能发生化学反应,那么要导致食物中毒,人必须一次吃10千克以上的皮皮

虾,同时摄入大量的维生素C。但事实上人不可能一次摄入如此多的皮皮虾和维生素C,这与事实相矛盾。

所以,红枣和皮皮虾同吃并不会让人中毒。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红枣和皮皮虾如果同时吃,就会让人中毒”推断问号前面的问题是针对是否会中毒提问,故

可填写“红枣和皮皮虾同吃真的会中毒吗”;

第二空,由“也就是1毫克/千克”推断前文意思是无机碑含量增加到1毫克/千克的换种说法,故可填写

“即便无机碑含量超标1倍”;

第三空,由“比如对某种食物过敏,或者患有胃肠道疾病等”推断第二种原因是人自身的问题,故可填写

“可能是自身体质问题”。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

要反驳的假设是“红枣和皮皮虾同吃会让人中毒”。因此,我们首先假设这个命题为真,即红枣和皮皮虾

中的碑能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食物中毒。

分析逻辑链:要支持这个假设,必须有一个逻辑链,即摄入的皮皮虾和维生素C的量要达到一定水平才能

引发中毒。题目中提到了“要导致食物中毒,人必须一次吃10千克以上的皮皮虾,同时摄入大量的维生

素C”。

找出矛盾点:然而,现实中人不可能一次摄入如此大量的皮皮虾和维生素C,这与实际情况相矛盾。这个

矛盾点就是反证法的关键,它表明了原假设(红枣和皮皮虾同吃会让人中毒)是不成立的。

得出结论:基于上述矛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一红枣和皮皮虾同吃并不会让人中毒,从而反驳了原始假

设。

在概括答案时,需要清晰地表述出假设的内容、推理的逻辑链、矛盾点的发现以及最终的结论。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十大名花的榜单里,桂花占有一席之地。素有“南国草木集锦”之称的《楚辞》中提到

“桂”的有20多处,且是与“兰”“椒”同享君子美誉的“香木”。唐宋以后,桂花为人关注与喜爱,

在诗词里①。

野生桂花树在现代植物学分类中属于木樨科,花如米粒般大小,所香者为花,树木本身并不散发香

味。《楚辞》中的“桂”当是樟科的肉桂。肉桂本是我国南方②的高大树木,与香樟树一样,能散

发出独特的气味。肉桂的香气来源于自身的叶、花、果实和树皮,可以说是通身芬芳,故常被用作香料,

像我们炖肉用的桂皮。所以屈原眼中所见、诗中所颂的“桂”应该是肉桂树,而非桂花树。

唐代温暖的气候和日臻成熟的园林栽培技术,为桂花的北上提供了难得的天时地利人和,移植栽种桂

花③。被诗词眷顾的八月桂花的芬芳终于在“秋来百花杀”的肃萧中飘在云墨晕染的书笺里。

《楚辞》赞肉桂,后人爱桂花。诗人的鼻祖屈原既认桂为香木,将其比附为有君子高尚节操之木,后

人于是纷纷效仿,管他是香樟科的桂树,还是木樨科的桂花树,一味地加以褒扬,使桂花在诗里的意象变

得分外模糊与复杂。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长单句,请改写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

原意。

22.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的“像”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江面上传来了一阵悠扬的二胡声,像从深山幽谷流出来的清泉。

B.像李红这样善良、朴实的女孩子,我们都愿意和她相处。

C.在寒冷的冬天,夜里常常会刮起大风,像要把一切都刮走。

D.早上,人民路和大学路交叉口突然出现拥堵,像是发生了车祸。

【答案】20.①比比皆是②土生土长③风靡一时

21.在“秋来百花杀”的肃萧中,八月桂花的芬芳终于被诗词眷顾,飘在云墨晕染的书笺里。

22.B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唐宋以后,桂花为人关注与喜爱,在诗词里……”可知,语境强调的是桂花在诗词中多有

出现,故可填“比比皆是”。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第二处,根据“肉桂本是我国南方……的高大树木”可知,这里用以形容肉桂生长在南方,故可填“土生

土长”。土生土长:形容一个人或物是在某个地方出生并长大的。

第三处,根据“日臻成熟的园林栽培技术,为桂花的北上……移植栽种桂花”可知,语境强调的是移植栽

种桂花的风气非常盛行,故可填“风靡一时”。风靡一时:指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风行。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能力。

长句变短句,可以先提取主干,再将其他成分作为主干句的修饰成分填补进去。

首先分析句子特点,句子的主语为“芬芳”,谓语为“飘”,宾语为“书笺里”。“被诗词眷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