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检测(二)_第1页
期末综合检测(二)_第2页
期末综合检测(二)_第3页
期末综合检测(二)_第4页
期末综合检测(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末综合检测(二)满分100分,限时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液氮能长时间保存活体组织和生物样品,主要利用氮气的性质是()A.密度小 B.沸点低 C.难溶于水 D.无色无味2.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下列生活现象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的是()A.水果腐烂 B.酥脆饼干久置变软 C.木炭燃烧 D.动植物呼吸3.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检验氢气纯度 B.过滤粗盐水 C.加热试管里的液体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4.分类是认识物质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A.化合物:汽水 B.单质:氢气 C.混合物:氯酸钾 D.氧化物:氢氧化钙5.液氢是运载火箭常用的高能燃料。氢气变成液氢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氢分子的体积变小 B.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C.氢分子的数目变少 D.发生的是化学变化6.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使用了星载氢原子钟。氢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有关氢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元素符号为H B.原子序数为1C.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g D.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17.家庭日常生活中,安全重于泰山。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在明火旁倾倒面粉 B.冰箱放置在炉灶旁C.将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浴室外 D.发现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8.下列有关“CO2”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9.利用催化剂将工厂废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X,是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X+H2O,X的化学式为()A.C B.CH4 C.CH3OH D.CH2O10.(2023安徽无为月考)学好化学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下列关于各个项目的说法正确的是()A.“德”:造纸厂将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增加生产成本,没必要这样做B.“智”:氧化镁属于氧化物——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C.“美”:古代字画能够千年流传——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D.“劳”:利用活性炭自制简易净水器——活性炭可以将硬水软化11.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以高纯度的氢气做燃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氢气燃烧产生的火焰呈黄色 B.点燃氢气前不需要验纯C.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H2+O2H2O D.高纯度氢气可为火炬安全燃烧提供保障12.人工光合固碳装置通过电化学手段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酸(HCO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从反应价值看:可减少CO2的排放B.从守恒关系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C.从价态变化看: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D.从表示方法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H2O2HCOOH+O2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13.(2023北京石景山期末)烙画是通过控制烙铁的温度在木质材料、宣纸、丝绢上烫出黑、焦、褐等不同颜色而作的画。(1)在木质材料上烫出黑色的画,此过程发生的是(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烙画创作时,木质材料没有燃烧,原因是。

14.(2023北京西城期末)用如图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 实验1 实验2(1)实验1:①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负极与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结合其他实验,可得出水由组成。

②补全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2)实验2:①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能证明空气是混合物的现象是。

15.(2023北京房山期末)一种甲醇汽车,可循环使用空气驱动。汽车行驶中物质的主要转化过程如下:(1)甲醇(CH4O)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2)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这种汽车的优点是(写出一点即可)。

16.(2023北京丰台期末)用下列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一 实验二(1)实验前后天平不能保持平衡的,理由是。(2)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都不改变。

1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1)写出仪器a的名称:。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为(填字母)。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为(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在燃烧的酒精上,火焰熄灭。火焰熄灭的原因是降低了温度和(填字母)。A.隔绝空气 B.降低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三、科普阅读题(每空2分,共12分)18.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广袤无际的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做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图1 图2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原文作者邹才能、林忠华等,有删改)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界碳的循环中,化石燃料燃烧(填“吸收”或“释放”)CO2。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3)用NaOH溶液吸收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与Ca(OH)2和CO2的反应类似]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①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增强。

②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5)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2分)19.含氯消毒剂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消毒剂之一。课外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可通过电解食盐水自制含氯消毒剂。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同学对电解食盐水制备含氯消毒剂进行探究。电压、食盐水浓度、电解时间对所得消毒液消毒能力是否有影响?含氯消毒剂的消毒能力常以有效氯含量表示,有效氯含量越高,消毒能力越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每次实验食盐水用量均为300mL、电极长度均为40mm、电极间距均为10mm。实验数据和结果记录如下:组别实验序号食盐水浓度/(g/L)电压/V电解时间/min有效氯含量/(g/mL)①2031500.09②2061500.65③2091500.72④20121500.77⑤1061500.21⑥2061500.65⑦3061501.06⑧4061501.55⑨406200.41⑩40x400.6711406600.9012406801.10(1)电解食盐水制备含氯消毒剂的原理为NaCl+H2ONaClO+H2↑,该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是。

(2)电压(填“影响”或“不影响”)所得消毒液的消毒能力。

(3)设计第2组实验的目的是。(4)第3组,⑩中x为。

(5)第3组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6)若要探究电极长度对所得消毒液消毒能力的影响,除每次实验食盐水用量均为300mL、电极间距均为10mm外,还需要控制的变量有。

五、计算题(共4分)20.《天工开物》中记载了金属的冶炼技术。在锌的冶炼方法中,主要反应之一为ZnO+COZn+CO2。若制得65kgZn,计算参加反应的ZnO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期末综合检测(二)答案全解全析一、选择题1.答案B液氮能长时间保存活体组织和生物样品,利用的是液氮的沸点低,液氮汽化吸热使环境处于低温。2.答案B酥脆饼干久置变软,是因为饼干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与氧气无关。3.答案A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A正确;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B错误;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C错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D错误。4.答案B汽水中含有水、碳酸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氢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氯酸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氢氧化钙由三种元素组成,属于含氧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5.答案B氢气变成液氢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氢分子的体积、大小和数目都保持不变,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6.答案C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单位不是“g”,是“1”,通常省略不写。7.答案C不在明火旁倾倒面粉,以防发生火灾或爆炸,A错误;冰箱放置在炉灶旁易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会影响冰箱散热,耗能增多,影响冰箱使用寿命,B错误;将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浴室外可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C正确;发现燃气泄漏,不能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以防产生的电火花将燃气引爆,D错误。8.答案B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9.答案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和种类不变,反应前碳、氧、氢原子的个数分别为1、2、6,反应后已知的生成物中碳、氧、氢的原子个数分别为0、1、2,故X的化学式为CH3OH。10.答案C造纸厂将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这样可以防止水体污染,A错误;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B错误;古代字画能够千年流传是因为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C正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异味和色素,但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D错误。11.答案D氢气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A错误;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若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点燃时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前需要验纯,B错误;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C错误;高纯度氢气可为火炬安全燃烧提供保障,D正确。12.答案C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H2O2HCOOH+O2,反应物中的二氧化碳被消耗,因此该反应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A、D说法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B说法正确;反应前反应物中氧元素都显-2价,反应后生成的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0,故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C说法错误。二、填空题13.答案(1)化学(2)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解析(1)在木质材料上烫出黑色的画,此过程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2)烙画创作时,木质材料没有燃烧,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14.答案(1)①2∶1氢元素和氧元素②(2)①4P+5O22P2O5②装置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至1刻度处(2)①化学方程式未配平、未写反应条件扣1分,化学式写错不得分;②合理表述即可得分。解析(1)①实验1是电解水的实验,由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负极与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可得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则需在第一个方框中补充两个水分子。(2)①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②能证明空气是混合物的现象:装置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至1刻度处,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说明空气是混合物。15..答案(1)3∶1(2)CO2+3H2CH3OH+H2O(3)污染小(合理即可)(2)化学方程式未配平、未写反应条件扣1分,化学式写错不得分;(3)答案只要合理即可得分。解析(1)甲醇(CH4O)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4=3∶1。(2)由题图可知,Ⅰ中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甲醇和水。(3)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这种汽车的优点是污染小、节约化石能源等。16.答案(1)实验二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2)数目解析(1)硫酸铜与铁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实验一反应后天平仍保持平衡;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实验二反应后天平指针偏右。(2)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改变。17.答案(1)集气瓶(2)AC或AD(3)BDCaCO3+2HClCaCl2+H2O+CO2↑(4)A(2)只答出“AC”或只答出“AD”扣1分;(3)化学方程式未配平、未标注“↑”扣1分,化学式写错不得分。解析(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择固体加热型装置,故选择装置A作为发生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装置C或D收集。(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应选择固液常温型装置,故选择装置B作为发生装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可用装置D收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三、科普阅读题18.答案(1)释放(2)碳替代(3)CO2+2NaOHNa2CO3+H2O(4)①错②对(5)3种吸收剂中氨基乙酸钾对CO2脱除效果最好(合理即可)解析(1)煤、石油、天然气三种化石燃料中都含有碳元素,燃烧均会释放二氧化碳。(2)由题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碳替代。(3)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4)①由题图2可知,随着烟气流速增大,吸收剂对CO2的脱除率下降,脱除效果减弱;②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有助于实现碳中和。(5)对比题图2中的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3种吸收剂中,二乙醇胺吸收剂对二氧化碳的脱除率最小,氨基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