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课件_第1页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课件_第2页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课件_第3页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课件_第4页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河北工业大学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7.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由状态指标、压力指标和响应指标所表征的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类指标系统。状态指标回答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的问题,用来衡量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特别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以及因此对人类福利的影响。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压力指标是指表明引起环境变化的人类活动的状况;它回答“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的问题,即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用来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响应指标表明人类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回答了“做了什么以及该做什么”的问题,它用来表明社会为解决环境问题而进行的努力,其特征:面向用户;政策相关性;指标的高度综合性以及指标数值的定量化;可评价性等。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7.2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完备性主成分性可操作性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7.3可持续发展的单一指标评价方法一、绿色GDP、国家财富、真实储蓄率二、生态足迹评价方法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绿色GDP绿色GDP(可持续收入)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只有当全部的资本存量随时间保持不变或增长时,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家财富国家财富组成: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部分组成。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国力综合国力(NationalPower)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综合国力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个国家通过有目的的行动追求其战略目标的综合能力。(1)经济资源(2)人力资本(3)自然资源(4)资本资源(5)知识技术资源(6)政府资源(7)军事实力(8)国际资源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方法1.传统的计算方法克劳斯·克诺尔:(KlausKnorr,1956)提出的国家实力含义包括经济能力,行政竞争性和战争动员能力。这是最早的综合国力方程,人们已经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仅是经济实力,尽管它是国家实力的基础。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克劳福德·哲曼:(CliffordGerman,1960)提出国家实力指数方程:G=国家实力=N(L+P+I+M)

式中N为核能力;L为土地;P为人口;I为工业基地;M为军事力量规模。该方程是以核能力为中心的国力方程,一个国家的实力是与拥有核武器能力成正比,它反映了在冷战和核时代条件下,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的特殊重要性。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大国都在拼命发展核武器,以其作为最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和战略手段。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维·福克斯:(WilhemFucks,1965)提出一个非线性国力方程。该方程考虑三类变量:一是人口规模(P);二是能源生产(Z);三是钢产量(Z1)。其方程为:M=(P^2)*ZM=(P^(3/2))*Z1该方程是以工业化时代的传统资源为基础,其主要国家战略目标是全球获取更多的能源,大幅度提高本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雷·克莱因:(RayCline,1975)提出如下国力方程:P=(C+E+M)*(S+W)

C为土地和人口;E为经济实力,包括收入+能源+非燃料矿产资源+制造业+食物+贸易;M为军事能力,包括战略平衡+作战能力+激励;S为国家战略系数;W为国家意愿,包括国家整合水平,领导人能力,与国家利益相关的战略。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国力方程,方程的第一部分是客观实力或硬实力,方程的第二部分是主观实力或软实力,而综合国力是两者的乘积。反映了研究者对软实力的重视,但是如何计算软实力是比较困难的。这种方法曾被美国军方用来评估国际系统的长期趋势。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真实储蓄率定义:表示一定时间内某个地区创造的可以被真正用于未来发展的资本价值。真实储蓄=GDP-资源环境与生态破坏损失-人造资本的折旧-个人与公共的消费支出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生态足迹定义: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定义国际经济论坛在1994年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则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整体中各国的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国际经济论坛在1994年提出影响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八大因素是:①国内经济实力,指一国经济力量的整体评估;②国际化程度,指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程度;③政府影响,指政府政策对竞争力的有利程度;④金融实力,指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估;⑤基础建设,指投资源与制度满足企业基本需求的程度;⑥企业管理能力,指企业管理在创新、获利和应变等方面的表现;⑦科技实力,指科学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上的成功程度;⑧人力资源,指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从2001年开始,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提出了新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由新的竞争力四大要素指标取代原有的八大要素指标。这四大要素指标是经济运行竞争力、政府效率竞争力、企业效率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国力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地位及其影响。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国力衰退,便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仅从1840年开始的战争赔款和从1894年至1937年支付的利息,就分别达到13亿两白银和7.29亿美元。冷战后,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大为下降。其经济规模只相当于苏联最后年代的一半。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对4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竞争力调查,1996年俄罗斯的竞争力被列在最后一位。没有实力,也就没有了强国的地位。俄罗斯挡不住北约东扩的步伐,也阻止不了美国废除反导条约,在中东和南斯拉夫问题上说话没有影响。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2010年国际综合排名《2010国际形势黄皮书》对11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了分析评估,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领土与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军事、科技五个直接构成要素,以及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安全与国内政治、国际贡献四个影响要素。11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排名顺序为: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中国、英国、印度、意大利、巴西。中国综合国力排名第七,前三甲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军事实力列第二。而在军事实力指标上,美国、中国和俄罗斯位列三甲。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的新特点第一,经济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中心内容。

第二,国际政治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目标。第三,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第四,军事力量仍是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威慑性的手段。

第五,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愈益突出的一个方面。第六,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内容。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7.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党80周年纪念大会上全面阐述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7.4.1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7.4.2中国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发展目标: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差别。

--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完善的优生优育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高,灾害损失明显降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健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建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和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全国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重点地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基本恢复,农田污染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形成健全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共享和决策咨询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和综合协调能力;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参与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的能力明显提高。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紧密结合。

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总结了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六项工作任务和挑战,分别是:中国人口三大高峰的相继来临;中国能源和资源的超常规利用;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中国三农问题的基本解决;中国社会公平的全面实现;充分认识中国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艰巨性。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2012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的观点,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原文摘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共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中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现实来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种制约首先是资源的限制,粗放式发展是以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的,对矿藏、水利、电力、森林资源高效开发,可以让中国迅速实现温饱。但要实现富裕和发达,现有的资源远远不够,例如全世界的石油加在一起,支撑不了每个中国人去实现小汽车梦。因此,“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无论从自然的可承受能力,还是从公众的可接受能力来说,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人与环境的矛盾,都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且,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也是影响未来永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最新动态2013年12月1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全国五大湖区湖泊水环境治理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强化科学治理,推广适用技术,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重点区域和关键领域为抓手,实施重大战略性生态工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各类社会主体投身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当代人受益,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会议通过《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要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治理范围从15.2万平方公里扩大至39.5万平方公里,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将自然修复与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强草原、森林、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完善生态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夯实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从根本上遏制生态整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