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讲义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版)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讲义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版)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讲义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版)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讲义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版)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讲义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目标导航目标导航篇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烛之武退秦师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知识精讲知识精讲一、知人论世1.《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姓姜,氏丘,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度形成分别以晋、楚为首的两大阵营。“千乘之国”郑国遭遇秦、晋两强夹攻。郑国被围攻的原因是“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无礼于晋”指的是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出亡至郑国,郑文公未以礼相待。“贰于楚”——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出兵帮助楚国,因此与晋国结怨。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当时属郑地)大会诸侯,郑国也参加了。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即子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这次没有前来,因此诸侯共同谋划讨伐郑国。鲁僖公三十年春,晋国已向郑国出兵,但仅仅是试探性的(根据《左传-僖公三十年》的说法,是“观其可攻与否”)。是年九月,晋国联合秦国对郑国形成合围,郑国这样一个“千乘之国”陷入了“摄乎大国之间”的境地,而且已是兵临城下,危在旦夕。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二、字词积累(一)字音、字形氾南(fán)杞子(qǐ)逢孙(páng)佚之狐(yì)缒而出(zhuì)共其乏困(gōng)阙秦以利晋(quē)(二)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A.名词做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2.特殊句式A.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4.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5.一词多意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能力拓展能力拓展一、重点解读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3.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

二、文章小结烛之武——虽不满郑文公不看重他,但为了救国,还是用尽智慧去说服秦穆公,说明他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是爱国志士;知难而上,夜缒而出,孤身入秦营,可谓勇士;富有智慧,机智善辩,是难得的“辩士”。佚之狐——“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他敢于直言进谏,也是荐贤举能的伯乐。郑文公——肯听佚之狐的话,相信烛之武能退秦军;当烛之武一开始满腹牢骚且不愿受命时,陷入尴尬境地的郑伯没有放弃,先是自责以抚慰烛之武的情绪;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见其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知错能改,是一位有见识的君主。秦穆公——从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听取了烛之武的建议,是一位善于决断、善谋利益的君主。晋文公——“不仁不智不武”的“不战之论”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霸主风度。晋文公是依靠秦国的力量取得国君的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别人,不仁;打郑国容易,与秦国交恶时机未到,失去盟国,不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知恩图报以及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聪慧。分层提分分层提分题组A基础过关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B.越国以鄙(bǐ)远

微夫(fú)人之力

共(gōng)其乏困C.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D.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C.“若不阙秦”的“阙”应读quē。故选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以其无礼于晋B.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来/连词,因为;B.代词,那/语气助词,表祈使,还是;C.均为连词,假如;D.语气词,呀/疑问副词,为什么。故选C。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活用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A.烛之武退秦师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C.欲辟土地,朝秦楚D.项伯杀人,臣活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使动用法,使……撤退;B.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奇怪;C.使动用法,使……朝拜;D.使动用法,使……活下来;故选B。4.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济:渡河。句意: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故选C。5.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D.郑既知亡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军”,名词做动词,驻扎。B.“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C.“封”,名词使动,使……成为疆界。D.“亡”,没有活用,灭亡。故选D。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夜缒而出②越国以鄙远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与郑人盟⑤晋军函陵⑥共其乏困⑦既东封郑A.①③⑥/②⑦/④⑤ B.①③⑤/②⑦/④⑥C.①③⑦/②⑥/④⑤ D.①③⑦/②④/⑤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③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④盟:名词作动词,订盟约;⑤军:名词作动词,驻扎;⑥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物资;⑦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综上:①③⑦名词作状语,②⑥形容词作名词,④⑤名词作动词。故选C。7.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B.许之许:答应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赏赐 D.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C.“赐:赏赐”解释不正确,“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意思是:并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赐”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恩惠,好处”。故选C。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知”通“智”,明智;句意为:失去同盟者,是不明智的。C.“说”通“悦”,高兴;句意为:秦伯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D.“共”通“供”,供给。句意为:使者来来往往,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故选B。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佚之狐)见秦伯 B.(郑伯)许君焦、瑕C.(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A.应为烛之武。句意:夜里烛之武缒绳而出,去见秦伯。B.应为晋惠公。句意:(晋君)答应给您焦、瑕两个地方。D.应为秦伯。句意:秦伯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故选C。10.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越过晋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B.越过晋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C.越过秦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D.越过秦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国”在此处指“晋国”,不是“秦国”,排除CD。“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可译为“您”,而不是“国君”,排除AC。故选B。题组B能力提升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是编年体史书,以时为经,以事为纬。B.周代有公、侯、伯、子、男等五等爵位,如文中的“郑伯”的“伯”。C.壮即壮年,古时男子在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成人,其后称为“壮”。D.版本指筑墙的夹板,后也指版筑的工事,设版即修筑防御工事。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两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并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表明烛之武起初不愿意为郑伯出使秦国劝说秦伯退兵。C.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拜访秦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利害,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D.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于晋”,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不仁”“不知”“不武”,可见《左传》重视“礼”。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答案】1.C2.3.(1)哪里(怎么,为什么,或何)用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国力雄厚就是你(秦国)国力薄弱。(2)晋国有什么满足?已经在东方使郑国成为它的疆界,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时男子在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成人,其后称为‘壮’”错,古时男子二十岁表示成人,行加冠礼,但身体还不够强壮,称“弱冠”;三十岁为“壮”。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起初不愿为郑出使秦国”错误,只是有些牢骚或埋怨。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为什么;“陪”,增加;“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厌;“厌”,满足;第一个“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肆”,扩大;第二个“封”,名词,疆界。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齐国佐不辱命①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齐侯使宾媚人②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③’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④。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晋人许之。选自《左传·成公二年》(乙)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注:①公元前589年,晋国联合鲁、卫、曹在鞌地和齐国开战,以晋国胜利而告终,齐侯派使臣国佐赂晋求和。②宾媚人即国佐,齐国卿士。③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划出疆界辨地势,或南向或东向开田垄。④借一:指欲于城下,复借一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A.渡河B.满足C.救济D.利用(2)布政优优,百禄是遒()A.迫近B.刚健C.聚集D.坚固3.甲文画直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4.把甲文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5.甲文中的国佐以驳斥晋国来求和,乙文中的烛之武以分析局势来求和,不同的方式达到了相同的目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中的原因。【答案】1.吝惜使缺乏

2.(1)B(2)C3.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

7.现在您替诸侯划疆界,辨地势,却说“全部要使田亩改成东西向”,只求便利于您的兵车奔驰,不考虑地势是否合适,这恐怕不是先王的政令吧?4.国佐以驳斥来求和成功,首先因为齐国与晋国在春秋时期都是大国,齐国虽然战败,但求和也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其次国佐驳斥晋国寻找的依据不容辩驳,第一以孝道、第二以先王之法,这都是晋国以后立足世间不可违抗的理由。最后,国佐用比较委婉的语言告诉晋国,齐国虽然战败,但依然有不受屈辱的决心,这对晋国有一定的震慑作用。烛之武求和深知郑国作为弹丸小国处于大国之间的危险位置。因此他求和的方式是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局势。首先从地理位置入手,分析灭亡郑国无益于秦国国土面积的增加,反而是为晋国卖力罢了。第二,不灭郑国,郑国将与秦国结为一体。第三,通过历史事件分析晋国作为秦国的盟友其实不可信任,离间秦晋结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爱:吝惜,舍不得,句意:敝国决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2)阙:使缺乏。句意: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济:满足。句意:四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满足大家的共同愿望。故选B。(2)遒:聚集。句意:施政宽和,百福聚集。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将何以对天子之命?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于诸侯”是“布大命”的后置状语,应在“于诸侯”后断开;“其若王命何”中,“其若……何”为固定句式,在“其若王命何”前后断开。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吾子”,您;“唯吾子戎车是利”,宾语前置,只求便利于您的兵车奔驰;“顾”,考虑;“无乃……乎”,恐怕……吧。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春秋时期,齐国与晋国在都是诸侯大国,齐国虽然战败,但求和也要维护国家的尊严,所以国佐以驳斥的方式来求和,以保颜面,并最后取得成功。其次,由原文“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可知,国佐驳斥晋国寻找的依据不容辩驳,第一以孝道、第二以先王之法,这都是晋国以后立足世间不可违抗的理由。最后,由原文“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可知,国佐用比较委婉的语言告诉晋国,齐国虽然战败,但依然有不受屈辱的决心,这对晋国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参考译文:(甲)《齐国佐不辱命》晋军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境内,攻打马陉。齐顷公派宾媚人将纪国的炊器、玉磐赠送给晋国,并归还鲁、卫两国的土地。“不行,就任凭他们所为。”宾媚人送上礼物,晋国人郤克不答应,说:“必须用萧同叔的女儿做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亩全部改为东西向。”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的女儿不是别人,是敝国国君的母亲。如果以对等相待,也就是晋国国君的母亲。您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将何以对天子之命?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诗经》说:‘孝子的心从不衰竭,永远赐福于你的同类。’如果以不孝命令诸侯,恐怕不是施恩德于同类吧?先王划定天下的疆界,治理天下的道路河流,考察土性所宜而分派它们的利益。所以《诗经》说:‘我划定疆界,治理沟垄,朝南朝东修起田埂。’现在您划分和治理诸侯的土地,却说‘全部将田垄改为东西向’就完了,只顾有利于您的战车出入,不顾土性所宜,恐怕不是先王的遗命吧?违反先王就是不义,怎么做诸侯的领袖?恐怕晋国的确有过错。四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满足大家的共同愿望。五伯称霸诸侯的时候,勤劳王事,安抚诸侯,奉行天子的命令。现在您却谋求会合诸侯,以满足无止境的贪欲。《诗经》说:‘施政宽和,百福聚集。’您实在不肯宽大,从而抛弃各种福禄,这对诸侯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您不同意,敝国国君命令使臣,已有言辞在先了,说‘您率领贵国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敝国以微薄的兵赋来犒劳您的随从。由于畏惧贵国国君的威严,军队遭到了挫败。承蒙您为求取齐国的福佑,不灭绝它的社稷,使它继续同贵国保持旧日的友好关系,敝国决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您又不答应,那就请允许我们收集残余,在敝国城下决一死战。即使敝国侥幸取胜,也要服从贵国;倘若不幸战败,敢不完全听从贵国的命令?’”晋国就答应了他。(乙)烛之武退秦师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题组C培优拔尖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岂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越国以鄙远鄙:边邑B.何厌之有厌:满足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D.何移之速也移:改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C.夜缒而出文武并用,垂拱而治D.吾其还也杳不知其所之也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在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的情势下,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烛之武善于审时度势。他利用秦晋间的微妙关系,指出秦曾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而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的事实。D.秦穆公善于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他会因更大利益的出现改变,可见如果事情因利益而合作的,也会因利益而分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岂能若是乎?【答案】1.A

2.C3.C4.(1)如果放弃灭亡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供应缺乏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害处。(2)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很难的,(您)为什么使郑国灭亡而使邻国增加土地呢?(3)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合乎秦穆公内心所想,怎么能像这样呢?【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句“于”,介词,对。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第二句“于”,介词,在。句意: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B.第一句“之”,结构助词,的。句意: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第二句“之”,代词,他。句意: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C.两句“而”均为连词,表修饰。第一句句意: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第二句句意:文臣武将一起得到重用,皇上垂衣拱手,不必亲自处理政务,就能治理好天下。D.第一句“其”,语气词,表商量,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第二句“其”,代词,指宫车。句意:不知道它(宫车)去到什么地方。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秦曾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错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意思是“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可见应是晋国曾经答应割让焦、瑕两地给秦国。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共”,通“供”,供应;“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2)“越”,越过;“鄙”,把……当作边邑;“焉”,哪里、怎么;“陪”,通“倍”,增加。(3)“利害”,利益与危害;“中”,合乎,符合;“若是”,像这样。参考译文:(一)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伯。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二)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合乎秦穆公内心所想,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时间很长久了,相互信任很深厚了,相互结盟很牢固了,(秦穆公)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宫之奇谏假道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①。”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②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③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左传》)【注释】①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②繄(yì):句中语气词。③荐:献,这里指向神献。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虢,虞之表也()

(2)其虞、虢之谓也()2.下列加方框词用法与“师还,馆于虞”中“馆”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大石侧立千尺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从而师之D.则群聚而笑之

桴止响腾3.选出“以”字不同用法的一项()A.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B.宫之奇以其族行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4.选出与“惟德是依”、“惟德是辅”不相同的句式结构()A.其虞、虢之谓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D.何陋之有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一之谓甚,其可再乎(2)在此行,晋不更举矣6.宫之奇的回答反映了他什么思想?虞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答案】1.(1)屏障

(2)大概

2.B3.B4.C5.(1)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2)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需要再次打仗了。6.仁政思想,推崇德行。启示:小国必须互相支援,才能免于被大国侵略和吞并;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不能疏忽大意等等。【解析】1.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句意为: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表:屏障。(2)句意为:说的大概就是虞、虢两国的这种关系吧。其:大概。2.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本题,例句句意为:军队回来,在虞国的馆舍住宿。馆:名词活用为动词,住宿。A项,前句句意为: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后句句意为:巨大的山石在旁边立着,有千尺之高。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选项加点词语词类活用和例句不相同。B项,前句句意为: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后句句意为: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建造房屋居住。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建造房屋。选项加点词语词类活用和例句相同。C项,前句句意为: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后句句意为: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师:意动用法,把……当做老师。选项加点词语词类活用和例句不相同。D项,前句句意为:那么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嘲笑他们。群:名词活用为副词,表示成群地聚集。后句句意为: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响。响:名词,响声,声音。选项加点词语词类活用和例句不相同。故选B。3.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本题,A项,句意为: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以:顺承关系连词。B项,句意为: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以:动词,率领。C项,句意为: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以:并列关系连词。D项,句意为: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以:修饰关系连词。故选B。4.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例句项,句意为:只亲近有德的人。只辅助有德行的人。宾语前置句。A项,句意为:说的大概就是虞、虢两国的这种关系吧。宾语前置句。B项,句意为:古代的人不欺骗我啊。宾语前置句。C项,句意为:铿铿然有声音的石头。定语后置句。D项,句意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句。故选C。5.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本题句中,(1)“甚”,过分;“再”,第二次。(2)“更”,再次;“举”,打仗。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提炼启示的基本能力。根据“皇天无亲,惟德是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可知,要实行仁政思想,推崇德行。在春秋时期,各国攻伐不止,晋国与虞国为邻,早有吞并虞国之心,但因虞国和虢国是很好的盟国,无隙可乘,所以始终未敢轻举妄动。对此,宫之奇看得很清楚,坚决主张虞虢联盟。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并贿赂虞公,宫之奇劝谏不听,于是率领妻子族人逃往曹国。晋军借道灭掉虢国赶走虢公,返回途中借故在虞国驻扎,趁机袭击了虞国并将它灭掉。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心狠手毒:一方面以本国宝物作诱饵,诱敌手上钩;一方面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于是,不惜以阴谋诡计骗取虞国信任,将两国逐个吞食。读史可以使人明鉴,使人清醒。即使弱小而无法与强暴抗衡,那么弱小者之间的彼此照应、鼓励。安慰、同病相怜、支持,也可以让人在风雨之中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正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些从惨痛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完全可以说是千古不易的。参考译文: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戒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随它灭亡。晋国是不可以招惹的,盗寇是不可亲近玩耍的。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谚语所说的‘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大概就是虞、虢两国的这种关系吧。”虞公说,“我祭祀神灵的物品丰盛洁净,神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过,鬼神不是亲善个人的,只有有德的人才亲近。所以《周书》上说,‘上天没有亲近的人,只辅助有德行的人。’又说:‘祭祀的谷物没有芳香,光明的德行才有芳香。’又说:‘百姓不能改换祭物,只有美德是最好的物品。’这样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睦,神也就不来享用祭物了。神所依据的,就只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侵占了虞国,却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神难道会将它们吐出来吗?”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借道)。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侵占虞国),晋国不需要再出兵了。”这年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军队回来,在虞国的馆舍住宿。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左传的“闲笔”“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