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电大秋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及答案_第1页
2023年重庆电大秋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及答案_第2页
2023年重庆电大秋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及答案_第3页
2023年重庆电大秋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及答案_第4页
2023年重庆电大秋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电大2023秋《区域经济学》

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区域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

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一门科学。P4

2、区域结构: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分支学科的重

要标志,它由中心城市、中心城乡、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

其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使区域内任何经济活动可以把其影

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

一步高涨。P6

3、经济区位: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合。

往往被描述为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

求、运送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P20-21

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

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互相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

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

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

的经济区域的过程。P33-34

二:填空(每空1分,共1。分)

1、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一方面要解决的是发展途径问题。P9

2、区域形成中的核心问题是区域核心,即中心城市问题。P10-1

1

3、区域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区域

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P7

4、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世纪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

P18

5、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区域经

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P35

三:判断说明(每题4分,其中判断1分,说明3分)

1、经济区域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

是城市区域经济。

答:(不对的)。详述参见P1-2

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

答:对的。诺斯、胡佛、里查森等观点一致,均强调经济活动区

位及空间组织。详述参见P2-3

3、区域经济结构一般由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组成。

答:不对的。“区域产业结构”一般由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

础产业所组成,而非“区域结构”。详述参见P7—8

4、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初次提出增长极的空

间含义。

答:不对的。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一方面提出的是“增长极”

概论,而忽略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20世纪60年代初,罗德温初次

提出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详述参见P30

5、欧洲一体化的长远目的是建立经济同盟。

答:不对的。欧洲一体化的长远目的是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而

非“经济同盟”。详述参见P49。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答: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有:

(1)区域结构。它是区别与其他经济学科的重要标志。

(2)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域经济重要研究之一就是如何组织区域经济。

(3)区域空间的地区及其组成单元。重要体现在如城市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

的研究。

(4)区际分工与联系,区际分工可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区际联

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际间生产要素的流动。

(5)区域经济政策。重要是要如何实现区域间合理分工,如何解决效率与

公平等问题。

2、简述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

答:国际经济领域显现出的两个最大特点:一是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二是国

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21世纪的新区域经济观呈现出五个层次。

第一,新区域经济观突破传统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

第二,新区域经济观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并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

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第三,注重新知识、新现象和最新成果的研究,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定位

为21世纪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

第四,积极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把特区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研

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系统详实地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第五,在新区域经济观的分析中,特别注重案例分析,运用新的区域经济理

论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案例进行系统分析,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3、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两者的含义与联系。

答:经济区域要与区域经济相区别。经济区域是指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

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具有特定地区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

社会综合体。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不仅涉及量的方面,也涉及质的

方面,即经济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质量、经济社会效益等。具体涉及国民生产总

值、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居民生活环境、经济社会结构、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

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提高。

两者的联系体现在:经济区域是人们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区域内部及区域

之间的经济活动,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内容。

4、简述区域经一体化组织的特点。

答: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特点有:

(1)具有较大影响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相称份额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不多。(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覆盖面趋于重叠,规模较大的组织与规模较小的

组织齐头并进,并且是大组织中涉及小组织的越来越多。(3)发达国家区域经济

一体化组织的数目虽不多,但建立的时间往往比较早,发展得比较成熟。

5、简述APEC制度创新的表现内容。

答:APEC即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制度创新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

(1)APEC原则框架创新。(2)APEC协商机制创新。(3)APEC推动方式创新。

(4)APEC运作机制创新。(5)APEC活动内容创新。(6)APEC自由化体系

创新。

五'问答题(每题1。分,共20分)

1、简述区域经济的内涵。

答:对区域经济概念的简要说明。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

济发展的因素非常广泛,既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为、区际互动等方面的因

素,也有内部的影响因素,如地区的经济投入、社会需求、产业布局、经济结构

等等。

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的内容。区域经济的多种因素也就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内

涵十分广泛。它不仅涉及量的方面,也涉及质的方面,即:(1)按人口平均的国民

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连续而稳定的增长;(2)居民生活

环境涉及全面的公共福利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得到改善,人们

有相称限度的安全感;(3)生产要素涉及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力资本及自然资

源等,其数量不断增长,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从而保证社会总产出的长

期连续和稳定增长;(4)经济结构涉及生产的组织制度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国

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等发生重大的转变,形

成连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5)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派不断趋向公平与合

理,居民间的收入及实际生活水平差距日益缩小,社会不再产生新的贫、富阶级;

(6)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

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及运营机制;(7)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

展相协调,不适合或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传统陋习、陈旧观念可以得以及时、彻底

地更新或废除,新的文化或新的观念可以迅速地成长、发育起来;(8)经济运营

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发展相关联的自然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自我调节、自我平衡及自我发展能力以及互相间的反映能

力、变化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等。

2、试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答:(1)两者的关系总起一句话。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这两种趋势

之间是对立统一的。a(2)从对立方面阐述两者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

与经济全球化这两种趋势之间存在着对立,其对立的根源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

织经济利益的独享性和排他性。经济全球化在范围上比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广,而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层次上则比经济全球化更高。这两种趋势不能互相取代。这两

种倾向若不加限制,任其发展,就会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极为不利的影响。

A(3)从统一的方面阐述两者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组成

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经济自由度的增强,意味着世界经济整体变得

更为自由与开放。并且,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着范围、广度上的局限性,它总是力

图冲破区域的局限,向更广阔的全球空间开放与扩张。

因此,只要设法减少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增长其开放性,作为经济全

球化组成部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就会促进前者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自身

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区域经济学第二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类型经济区:是为了结识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

性,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按均质方法,根据区内的同一性

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拟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划分各种类型

经济区。P77-78

2、经济特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

经济贸易活动中采用较其它地区更开放、更灵活、更优惠政策的地区。

P83

3、城市经济增长机制:是指引城市经济增长的城市经济各组成部

分之间的互相关系和影响的共同作用方式。P92

4、经济梯度:指在地图上表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

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P106-107

5、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限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限度相对较低在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

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P128

二:填空

1、经济划分可划分为类型经济区、综合经济区oP77

2、世界上最早产生的经济特区.是以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的形

式出现的贸易型经济特区。P87

3、考察城市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测度指标有就业量指标、国民收入

指标两个。P91

4、城市基础模型是一种需求指向的增长模型,它从需求特别是城市域

外市场需求的变动来解释城市经济增长的机制。。P75

5、知识经济、创新经济、可连续发展。P102

三:判断分析

1、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是按均质方法进行的。

答:不对的。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是按极化方法进行的。P57。

2、世界上第一个经济特区是建立于1547年代英国的热那亚湾的里窝那自

由港。

答:不对的。世界上第一个经济特区是建立于1547年的意大利热那亚湾的

里窝那自由港。P64o

3、国民收入指标在一般经济增长中是最基本都测度指标,对城市经济增长的

考察也需要运用这一指标。

答:对的。详述参见P70。

4、总部经济事实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

答:对的。详述参见P84。

5、在辐射过程中,人才流动和资本流动同样,从落后的周边地区向中心城市

流动。

答:不对的。在辐射工程中,人才的流动不同于资本的流动,这也许要付出

较大的代价,即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吸引中心城市的人才向流入周边落后地区。P13

3o

四:简答题

1、简述综合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P58

答:(1)国民经济需要和区域条件相结合的原则;(2)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发展

相结合的原则;(3)经济中心和吸引范围相结合的原则;(4)经济区域与行政

区域相协调的原则;(5)经济区域与民族聚居区相协调的原则;(6)经济现状与

发展远景相结合的原则;(7)国内劳动地区分工与国际分工相结合的原则。

2、简述经济特区的条件和类型。P62

答:条件是:(1)优越的地理位置;(2)完善的基础设施;(3)优惠的经济

政策;(4)完善的法律制度;(5)高效率的管理机构。

类型有:(1)贸易型的经济特区;(2)工业型的经济特区;(3)工贸结合型的

经济特区;(4)科技型的经济特区;(5)金融型的经济特区;(6)旅游型的经

济特区;(7)综合型的经济特区。

3、简述科技工业园区的形成特性。P80

答:形成特性有五个方面:(1)市场化。即形成以人才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

市场为主的科技园区市场体系,实现创新决策多元化、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形成公平竞争、

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机制。

(2)网络化。即形成各类创新资源互相融合的发达的区域网络体系,连接区域内不断完

善的知识网络、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

(3)国际化。园区的创新活动所需各种资源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流动,从国际市场争取更

多高质量、低成本的创新资源,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并向全国和国际市场输出更多的

高新技术产品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4)信息化。在诸多领域全面实现信息化;信息产业称为科技园区的最大支柱产业,其

信息化指标达成国内最高和国际上中档发达国家水平。

(5)制度化,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发明良好的公平

竞争环境。

4、如何理解总部经济的经济效应?并分析它的特性。P85

答:总部经济不仅对中心城市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并且对城

市的空间规划、政策体系、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新的规定。总部经济至

少可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以下“经济效应”。(1)税收奉献效应,涉及公司税收奉献和总部

高级白领个人所得税奉献,尚有新增产业链公司的税收奉献。(2)产业乘数效应,制造业总

部的聚集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3)消费带动效应,涉及总部商务活动、研发活动消费和

总部高级白领个人生活消费。(4)就业乘数效应,这是产业乘数效应的必然结果,总部经济带

动一般性服务业岗位增长。(5)社会资本效应。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表现了若干知识经济和区域经济特性。(1)知识

密集性;(2)经济集约性;(3)产业延展性;(4)发展辐射性;(5)合作共羸性。

5、试述极化效应如何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P121

答:根据迈达尔理论,当一个区域的发展达成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

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发明条件。所以在资

本主义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情况下,发达地区越来越富,贫穷地区越来越困难。即所谓极化效

应。而导致这种两极分化的因素在于:

(1)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积累的优势;

(2)发达地区是政治权势集中的地区;

(3)发达地区的规模经济效应;

(4)乘数效应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

五、问答题(共20分)

简述经济辐射理论的合用性。P137-138

答:经济辐射理论比梯度推动理论有更强的解释力,在制定发展战略有更大的理论和实

践价值。

第一,梯度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梯度理论只反映了四类地区之间的线辐射和

面辐射,而辐射理论补充了每类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点、线、面辐射的互动作用等内容。

第二,辐射理论形成的广泛而复杂的多元化辐射网络,以及这些网络的结点,是梯度理论

无法解释的。

第三,依据辐射理论,可以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从全国范围到具体的每一个行政区,都

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推动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第四,按照辐射理论,可以把若干地区的交界处形成的地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制定

相应的发展战略。

第五,辐射理论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解决就业问题,进一步研究解决中档城市和小城市的

布局问题,研究制定房地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进一步优化经济资源配置问题以及制定对的

的扶贫战略。

区域经济学第三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结构性效应:是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最终标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归宿。

P149

2、二重结构:二重结构就是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

域同时并存,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称大的断层。二重结构涉及互相联系的两方面的含

义:一是从量上,一方面存在着很少数处在垄断地位的大型公司,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比重很

大的中小型公司;二是从质上,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地位的现代化大型公司,一方面是带有前

资本主义特性或自然特性的中小型公司。P155

3、动杰比较费用论: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

的领域同时并存,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相称大的断层。有互相联系的两个

方面的含义。一是从量上讲的,指在产业结构中,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处在垄断地位

的大型公司,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公司;二是从质上讲的,指在

产业结构中,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地位的现代化大型公司,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

主义特性或自然经济特性的中小公司。P159。

4、可连续发展: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

发展。核心内容是:发展的可连续性,发展的协调性,发展的公平性。P168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涉及区域社会总产值分析、区域第三

次产业结构分析、农轻重产值结构分析、工业解耦分析、生产要素密集

度结构分析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分析。P149-150

2、区域产业结构导向选择的基本依据,一是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及其基

本特点;二是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发展的总水平,涉及区域已有产业

结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三是全国地区分工的需要oP162O

3、连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期维持的过程或状态。P167

4、各个地区的可连续发展应当根据各地区的实际状况,并要以地球

系统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P171-172O

三: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4分,其中判断1分,说明3分)

1、不管区域的资源结构如何,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都是

合理的。

答:不对的。要形成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不顾区域资金

和技术处在劣势的客观事实,这样的产业结构就是不合理的。P147

2、大农业重要涉及农、林、牧、副、渔五业。

答:不对的。大农业重要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详见P150。

3、产业专门化率指标和区位商指标都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

及其专业化限度问题。

答:对的。P152o

4、可连续发展观在结识上看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生态保护对立的一面。

答:不对的。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从长期看,由于对资源独立运用、地区

经济开发等方面加以限制从而会减缓经济增长的速度,但假如从人类社会或从一

个国家、一个地区长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看,所得出的将是另一种结论。经

济增长应当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P169o

5、区域社会经济可连续发展指标体系是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指标体

系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

答:对的。P179o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原则。P147-149

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原则有五个方面。第一,已形成的产业结构同

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不能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

第二,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是否能承担全国地区分工的重要任务,对全国

或上一区域层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做出独特的奉献。

第三,区内产业之间关联度如何,即产业之间是否协调,特别是主导产业与

非主导产业之间是否协调。

第四,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是绝对的,

不变是相对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这种变化是通过从量变到质变,使其

达成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些变化有时快有时慢,这取决于产业结构演进和转换的

客观条件。

第五,结构性效益。结构性效益是衡量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终极标准,

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归属。

2、简述二重结构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具体表现。P156

答:二重结构的内涵,有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量上讲的,指在

产业结构中,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处在垄断地位的大型公司,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

比重很大的中小公司;二是从质上讲的,指在产业结构中,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

地位的现代化大型公司,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特性或自然经济特性的中小公

司。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

域同时并存,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着相称大的断层。

重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西方来讲,从劳动力状况看,体现资本主义经

济关系的雇佣劳动者所占比重不到一半,体现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占一半以上

甚至更多;从劳动力市场状况看破,存在着两个平行的劳动力市场,一个是为现

代化大公司提供劳动力的市场,劳动力重要是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年,一个是为

中小公司提供劳动力的市场,重要是文化低、技术低的中老年;从公司规模构成看

破,两极分化很明显,一极是雇佣几百人,上千人的大公司,一极是劳动者人数很

少的小公司。(2)从中国来讲,重要是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化经济部门的并存。

重要表现为两极化,一极是中央投资兴办起来的现代化的大中型公司群,一极是

落后的脆弱的地方工业和乡镇工业。

3、简述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P162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导向,就是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方向问题,结构的变化

和更替将要沿着一个什么方向演进。

从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重要有三个:

(1)技术导向,即使区域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方向转变,也就是在结构调整中,

大力提高高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直到占主导地位;(2)结构导向,

即建立起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自然资源开发与加工制造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直

到加工制造业占主导地位;(3)资源导向,即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资源型产业占

主导地位。

4、简述可连续发展的核心内容。P168

答:可连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

力的发展。可连续发展意味着维护自然资源,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的基础,

要注意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注重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

可连续发展的核心体现在:

(1)发展的可连续性。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对将来导致危害,当前需要的满

足必须是有限制的因素。(2)发展的协调性。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

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要保证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大系统之间要

协调发展。(3)发展的公平性。即当代人群间、国际间,资源的配置和运用要与

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运用和环保两者的效益,也就是要体现分派和承担的公平

性。

5、为什么说区域社会经济可连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平衡调控的制约性是极

其复杂的?178-179

答:区域社会经济可连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平衡调控的制约性是极其复杂

的,其因素有三个方面:

(1)实现可连续发展,必须鼓励经济发展;

(2)可连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平衡调控有制约性;

(3)可连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平衡调控的制约性,还表现在:要实行可连续

发展,必然涉及人们的结识限度的提高、公司经营机制的转变、有关价格机制和

法律的制度的建立以及科技的发展等各个方面。

五、问答题(共20分)

论述科技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可连续发展的关系,并说明我国以科技为先

导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连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科技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可连续发展的关系:(1)可连续发展观的提出,

事实上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规定,即经济发展要注意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考虑环保成本、生态影响,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要

注重社会效益,注重外部经济。

(2)要实现可连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运用率,保护好生态

环境。科技进步有助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更加科学、完善,技术革新可认

为科学政策的顺利实行提供有力的手段和保障。以对的的科技发展观为区域经济

可连续发展提供理论引导。围绕发展绿色科技、绿色经济为核心聚集科技、资金、

人力等资源,实现工业文明向绿色文明转变,实现可连续发展。

(3)但我们也要看到,科技进步是实现可连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

因素,只有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明良好的社会环境,才干为科技不断进步搭

建好必须的平台。

我国以科技为先导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连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1)要把区域的科技发展与可连续发展的内容和目的有效结合。通过科学技

术创新,发展绿色经济、环保经济。

(2)科技为先导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连续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政府管理机

制,配备相应的环境条件。

(3)科技发展必须以经济可连续发展、社会可连续发展和自然可连续发展

为前提,即必须以发展绿色技术为前提。

(4)科技发展观为区域社会经济可连续发展提供理论引导。通过对的的科技

发展观引导,转变传统的科学发展模式,实现可连续发展。

区域经济学第四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成本决定论:一个区域对工业区位选择吸引力大小的决定力量是最小生产成

本。而影响产品成本的一般性区位因素是运送费、劳动费和集聚效益。区位论中的

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

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

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P181-182

2、比较费用论:渊源于英国著名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在《政

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

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

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

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

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P185

3、产业机构转换能力:是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连续、稳定、协调增

长而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也许性条件。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具有良好的转换能力,反映

了该地区产业结构的综合素质和潜力,对本地经济的连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凡是影响生

产部门存在条件和生产要素的因素都是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作用因素。P189

4、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于本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

nalytica1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

法。它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应用这种方法,

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朴的比较和计算,

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其基本原理:一方面把问题层次

化,按问题性质和总目的将此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分为最

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的)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拟定或相对优

劣顺序的排序问题。P208

二、填空(每空1分共1。分)

1、社会分工表现为部门分工和地区分工oP184o

2、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是商品生产所费劳动的相对差异oP185o

3、区域产业结构动态分析应涉及两个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和正

业结构的转换情况-P188o

4、现代经济发展决偶两个基本的经济特性:总量经济指标出现前所未有

的高增长率和经济结构出现高变化率oP191o

5、我国理论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对剂量指标的选取重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总量指标;二是复合指标。P20E

6、扩散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到解决“南强北弱”的现实问题。P34

3o

三、判断分析

1、各地生产的自然差异和经济的发展是劳动社会分工的两个前提。

答:不对的。各地生产的自然差异和互换的发展是劳动社会分工的两个前提。P184

2、绝对优势理论渊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答:不对的。比较优势理论渊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P

185o

3、区域产业结构的静态比较是某个时期内产业结构数值的地区比较,通常应按基期价格

计算。

答:不对的。区域产业结构的静态比较是某个时期内产业结构数值的地区比较,通常应按

当年价格计算。P186。

4、堪称区域开发典范的是美国的澳兰治的开发。

答:不对的。堪称区域开发典范的是美国田西纳河流域的开发及阿巴拉契亚工业区

的改造。P220。

5、振兴东北与西部大开发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都存在矛盾,所以两者不也许

协调。

答:不对的,详述参见P334。

四:简答(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答:(1)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对斯密的绝对优

势理论的发展,两种理论都认为区际贸易可以更经济地配置资源,更有效地运用其他区域资

源,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步伐。

(2)区别:在结识区域的经济性质的方法上:

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视了它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

益的作用。因而,区域的竞争被认为实质上是商品的竞争,必然受竞争法则的支配。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区域的竞争是在收支平衡前提下

的竞争,因而受相对竞争法则的支配。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广、更深远,

一直连续至今,在区域分工和贸易理论中仍然占统治地位。

2、简述先行国与后起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P192

答:这种差异有六个方面。

第一是产业配置顺序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演进是与消费需求顺序一致的,后起国产

业结构演进则具有超前性。

第二是产业结构转换的态势不同。后起国产业结构转换格局具有很大的倾斜性:在工业

农业中,工业前倾发展,在轻工业于重工业中,种工业前倾发展。这种转换形式在很大限度

上依赖市场力量的调节,结构前倾限度与国家干预成正比。

第三是产业结构变换的起点不同。先行国进入现代经济成长阶段时起点比较高,后起国

产业结构变动靠前。

第四,产业结构变动的节奏不同。

第五是产业结构变换的质量不同。后起国产值转换普遍先于结业结构转换,这是一种经

济二元性的表现,在比较高的产值水平上才干消除,这种阶段性在发展中大国更明显。而结业

结构变动指标比产业结构变动指标更能真实反映发展中大国产业结构的实际状况。

第六是产业结构变换率的时间分布不同。

3、试列举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P195-196

答: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重要涉及:(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是判断经济发展限度的重要指标,是拟定经济发展阶段不可缺少的最具综合性的核心指标。

(2)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之间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

于产业结构差异。产业结构指标是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核心指标。

(3)经济效益及经济增长能力。一般来说,经济发展阶段越高,其经济增长能力及经济

效益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

(4)人口质量。经济发展与人口质量和社会文明密不可分。没有全社会文明限度的提高,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都是不可思议的。社会文明和人口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

以人口文化结构状况构成状况基本指标。

(5)国民生活质量。国民生活质量指标很多,重要有:居民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城乡居

民消费水平比。这三个指标构成从生产关系角度反映经济发展的判断指标。

4、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P201-202

答: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有四项:(1)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指标。研究区

域经发展差异,目的在于考察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因此不能

仅仅停留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或缩小的研究上,更不能采用反映区域经济某一侧面

的指标来代替反映地区经济总体水平不同侧面的指标体系。

(2)应考虑不同的指标体系有不同的作用和应用条件。总量指标只能用来反映一定期

间、地区条件下,某种现象总体的规模和绝对水平,而不能用来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

差异及探求数据内在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但它是对地区差异现状分析的起点。相对指标是

通过事物间的对比,用一个抽象化的比值来表白其互相关系。平均指标是用来表白同类现象

在一定期间、地点条件下所达成的一般水平与大量单位综合数量特性。

(3)既要考虑产出又要考虑投入。

(4)目的性和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从实际出发,做到需要与也许相结合,

即符合目的性和可行性原则。

5、如何借鉴国外的开发经验来实行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战略?

答:美、日、德、意开发各自的欠发达地区是比较成功的,特别是美国西部开发实现了

美国政府的战略目的,即完毕东西部之间政治经济的一体化,这对美国国民经济的连续发展

起着重要作用。尽管我国和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基础条件不同、环境资源不同,但它

们的政策措施及经验教训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西部大开发应有法律和组织保障。制定西部开发法律体系,依法保障西部开发连续

稳定地进行;扩大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范围,建立相应职能的组织机构。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设西部的铁路、高速或高等级公路、航空等现代化交通

网络,并和全国其他地区连接,打通西部对外的通道。同时还治理大江大河、兴修水利工程。

此外,还应高度重视西部地区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的建设。

(3)实行区域优惠政策。一是,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二是,在税收政策方面,适

应调整中央与西部地区的共享税提成比例,采用一些得于西部地区发的税收措施;三是,在金

融政策方面,要实行向西部倾斜的信贷政策,要建立西部开发基金,要哺育西部资本市场。

(4)依托教育和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借鉴美国西部开发中,教育和抗美援朝所起的重

要作用,我国应增大西部地区教育科技投入。一是要强化西部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

加强职业教育;二是,要大力发展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三是,要发挥西部地区高等院校和科

研院所的科研主力军作用,并采用措施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5)保护生态环境,走可连续发展道路。我国西部开发应吸取美国的教训和日本的经验,

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一是加强对西部治理生态环境的投入;二是通过法律、行政

和经济手段,加大保护力度,限制并积极治理污染性产业和公司,严格严禁东部和外国的污

染工业转移到西部。

五、问答题(共20分)

1、简述“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并谈谈对重庆直辖市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的启示。

答:“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1)各地经济功能,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根据基本条件和优势特色,确立了北京、天津、冀北地区的重要经济功能,通过合理规划和

协调合作,发展区域经济。

(2)统筹规划环境整治,保证“大北京”生态安全。以生态环境整治为先导,搞好区域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两大系统工程。通过建设生态屏障、生态功能分区、区域内部

的综合整治,建立稳定的生态网络,实现区域水资源可连续运用。

(3)实行双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战略。以京津双核为主轴,以唐保为两翼,根据需要与也

许,构建“大北京”地区组合城市,增长城市密度,优势互补。

(4)建设区域综合交通网和运送体系。以城市地区的观念,塑造合理的区域结构,把航空

港、海港、信息港三者与区域及城际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有机连接起来,积极推动城际快速

轨道建设,实现区域交通运送网从“单中心放射式”向“双中心网络式”的转变。

对重庆直辖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重庆发展的基本战略思绪是把重庆建设成为

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1)进一步强化重庆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极大地推动以三峡库区

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建设,从而保证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顺利实行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

全市可连续发展战略。

(2)构筑三大经济高地:将重庆构筑成为长江经济带的西部增长极:加强川渝合作,建设

成渝经济高地;努力建设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发达经济圈。

(3)加强交通、通信、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构

筑西部功能最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4)生态和城市环境建设方面共两项:实行“三四五”绿色通道,树立重庆绿色生态形象。

建设涉及主城区污水治理及垃圾解决、主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三峡库区重点城乡污水解

决工程、重庆西部次级河流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在内的三峡库区环境立体治理系统工程。

附:期末复习参考题

说明:因重庆电大网上挂的平时作业与所发作业内容有不同,故在此补充编

辑部分复习题目,请大家注意。

一、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答:经济区域是指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具有

特定地区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在理解经济区域时,一方面要注意与经济区位区别开来,经济区位是

指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合,即具体的场合,因此,根据其功能

内容可分为工业区位、居住区位、城市区位、农业区位等等。另一方面,要把经

济区域与地理学中的区域相区别,地理学上的区域重要强调自然地理的界线。而

经济区域虽然也是地区单位的一种体现,但其更强调人的经济活动影响,随着经

济发展,经济区域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其界线是模糊的。

两者的联系体现在:经济区域是人们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区域内部及区

域之间的经济活动,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内容。A二、试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

(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答:(1)两者的关系总起一句话。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这两种趋

势之间是对立统一的。(2)从对立方面阐述两者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

济全球化这两种趋势之间存在着对立,其对立的根源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经

济利益的独享性和排他性。经济全球化在范围上比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广,而区域

经济一体化在层次上则比经济全球化更高。这两种趋势不能互相取代。这两种倾

向若不加限制,任其发展,就会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极为不利的影响。(3)

从统一的方面阐述两者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区域

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经济自由度的增强,意味着世界经济整体变得更为自由与

开放。并且,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着范围、广度上的局限性,它总是力图冲破区域的

局限,向更广阔的全球空间开放与扩张。

因此,只要设法减少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增长其开放性,作为

经济全球化组成部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就会促进前者的发展,同时区域经济一体

化自身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三、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答:(1)处在高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这些区域所以能攀登上经济发

展的高峰,重要就是由于它们占有了技术与经济上的优势,建立了一个以技术密

集型产业和商贸发达的银行、信息、科研等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但问题

是,无论任何一个产业,都会经历一个由创新到衰退,由技术密集型到简朴劳动密

集型的自然发展过程。所有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原有的优势,普遍采用的一个重

要战略是集中全国的精英,建立起一批新产业开发中心,把科研、开发与生产结

合成整体,以加速创新的进程。比如,美国建立硅谷就是这个战略的典型实例。

(2)处在中档梯度上的萧条区的发展战略。对原先经济很发达,但由于没有

能适应时代潮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致陷入了危机之中的新地区,惟一切实

可行的发展战略是通过大力创建新部门,改造旧部门来改变地区产业结构。比如

美国对新英格兰地区的改造。

(3)处在低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战略。在这种类型的国家与地区经

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初级产业与一些衰退部门。因扩展效应给它们带来的

重要是增添了一些发达地区淘汰或外溢的产业。假如顺其自然发展,则永无出头

之日。低梯度地区为了缓解这种处境,就必须采用一系列策略,集中力量实现经

济起飞。处在低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为了实现经济起飞,重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支

持,并且在其发展的初期,必须大力引进,善于运用国外资本与技术。要注意的是

采用一系列政策、制定周密的计划,使得在实现了经济起飞以后,可以逐步摆脱对

外国的依赖。

四、运用增长极理论与“城市化”战略理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1)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

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并且包含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强调增长极作为

中心地对区域经济应有带动作用,随着产业集聚而逐渐处在支配地位,通过极化

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的地区产生影响。(2)发展中国家要运用增长极战略解决

三个问题:A、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现代化问题。B、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城市化

问题。C、中心城市过度膨胀的控制。因此,运用增长极理论可以实行可以解决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措施。(3)我国运用增长极理论实行

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措施:把城市作为哺育和发展新生产力的增长点放到区域经济

长期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充足发挥城市经济产生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推动地

区社会经济结构的演进和进步,同时刺激市场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在地区经济

发展上,实行“产业增长极”与“城市增长极”相结合的政策。具体涉及:

A、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B、充足发挥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促进城市化按市场规律健

康而快速地发展。

C、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

D、鼓励多种形式的城市化模式的发展。

E、加快中小城市发展的同时,不限制大城市的发展。A

五、简述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

此题重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八章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理论”这

一知识点。本题的答案如下: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导向,就是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方向问题,结构的变

化和更替将要沿着一个什么方向演进。从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区域产业

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重要有三个:(1)技术导向。区域产业结构变动要向高技术

方向转变,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的比重占

主导地位。(2)结构导向。要建立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自然资源开发与加工制造

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发展深加工和再加工,直到加工制造业占主导地位。(3)

资源导向。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使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

六、论述科技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可连续发展的关系,并说明我国以科技

为先导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连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此题重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九章第二节“经济体制转轨、科技

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可连续发展”这一知识点。

本题的答案如下:梯度理论中,“梯度”从生产布局学中沿用下来,梯度表

达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

历程。把生命循环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就形成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1.产业结构的构成、优劣决定了区域经济的盛衰。

2.源于高梯度地区的创新,会随时间和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逐步向低梯度

地区转移。

3.梯度转移是借助于城市系统进行的。

对此,梯度转移论者提出,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

的限制,都会规定优先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先投向

最有效率的区位,形成某些地区的极化效应,使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拉大。而当这

些区域形成的成长极或成长点,已达成经济高度发展阶段时,就会产生扩展效应,

促使生产力的分布越加均衡化,导致区际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的缩小,最后达成相

对平衡的发展。

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也可以自己阐述,只要合

情合理即可。)1.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沿海、沿江设立经济特区、经济带,先行

设立深圳特区,开发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发展。2.九十年代实行的

西部大开发战略。3.2023年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A七、简

述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此题重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十章第二节“地区分工论”这一知识点。本题的

答案如下:

1.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对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发展,两种理论都

认为区际贸易可以更经济地配置资源,更有效地运用其他区域资源,节约社会劳

动,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步伐。

2.区别:

在结识区域的经济性质的方法上: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

区位,忽视了它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因而,区域的竞争被认

为实质上是商品的竞争,必然受竞争法则的支配。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区域的竞争是在收支平衡

前提下的竞争,因而受相对竞争法则的支配。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比绝对优势理

论更广、更深远,一直连续至今,在区域分工和贸易理论中仍然占统治地位。

AA八、简述先行国与后起国产业结构变

动的差异/此题重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十章第四节“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

性”这一知识点。本题的答案如下:

各国进入世界性的现代经济发展过程的时间有先有后。先进入这一过程的国家称

为“先行国”,后进入这一过程的国家称为“后起国”。先行国和后起国之间的

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表现为:1缶)产业配置顺序

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演变与消费需求一致;后起国具有超前性。2S)产业

结构转换的态势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转换比较平衡;后起国的产业结构转换

具有很大的倾斜性,前倾的结构转换态势加速了结构转换过程。

(3)产业结构变动的起点不同。先行国进入现代经济成长阶段时结构起点较高;

后起国产业结构变动较靠前。

(4)产业结构变动的节奏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率比较平稳,后起国的产

业结构变动幅度大大超过人均产值增长的幅度。A(5)

产业结构变动的质量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变动的质量普遍优于后起国。

A(6)产业结构变化率的时间分布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

构变化率时间分布较均匀,而后起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率时间分布不均匀,呈现阶

段性特性。

A九、简述“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战略的内容,并谈谈对重庆直辖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此题重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三章第四节“‘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

展”这一知识点。本题的答案如下:口.“大

北京”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1缶)确立各地经济功能,协调发展区

域经济。根据基本条件和优势特色,确立了北京、天津、冀北地区的重要经济功

能,通过合理规划和协调合作,发展区域经济。A(2)统筹规划环境整治,保证

“大北京”生态安全。以生态环境整治为先导,搞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

境建设两大系统工程。通过建设生态屏障、生杰功能分区、区域内部的综合整治,

建立稳定的生态网络,实现区域水资源可连续运用。A

(3)实行双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战略。以京津双核为主轴,以唐保为两翼,根据需

要与也许,构建“大北京”地区组合城市,增长城市密度,优势互补。4(A)建设

区域综合交通网和运送体系。以城市地区的观念,塑造合理的区域结构,把航空

港、海港、信息港三者与区域及城际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有机连接起来,积极推

动城际快速轨道建设,实现区域交通运送网从“单中心放射式”向“双中心网络

式”的转变。

2.对重庆直辖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可以自己阐述。)A重庆发展的基

本战略思绪是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A(1)进一步强化重庆中心

城市的综合功能,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极大地推动以三峡库区为核心的生态环境

建设,从而保证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顺利实行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市可

连续发展战略;促进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结构调整,加快国有公司改革和

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重庆科学教育发展,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科技创新和人才

哺育的基地;将进一步加强重庆与西部各省区、长江沿江各省市的经济合作,通

过联合协作,构建西南经济区、长江沿江经济带。2(4)构筑三大经济高地:将重

庆构筑成为长江经济带的西部增长极;加强川渝合作,建设成渝经济高地;努力建

设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发达经济圈。

(3)加强交通、通信、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

能,构筑西部功能最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八项:建设渝

万、渝黔等高速公路和城市外环骨架,形成以主城为中心,向外辐射、南下北上、

东出西进的公路交通网络。以轨道交通和两江滨江中路为主体的主城区快速交通

网络。遂渝怀铁路、兰渝铁路、万枝铁路,扩建重庆铁路枢纽。江北国际机场二

期扩建,建设万州五桥机场、黔江舟北机场。建设西部供水、城乡供水和主城区

净水工程。推动建设锂鱼塘水库、彭水水利枢纽、合川水利枢纽等大型水利基础

设施。建设完善干线传输网。扩建本地大容量电话网,发展数字移动通信。扩建

重庆港,重点建设汽车滚装码头、集装箱码头,搞好万州港、涪陵港复建工程,

建成水上大通道。A(4)生态和城市环

境建设方面共两项:实行"三四五"绿色通道,树立重庆绿色生态形象,到202

3年森林覆盖率达成40虬和建设涉及主城区污水治理及垃圾解决、主城区大气

污染治理工程、三峡库区重点城乡污水解决工程、重庆西部次级河流水污染综合

治理工程在内的三峡库区环境立体治理系统工程。AA十、科技工业园区的形

成特性。

此题重要是考核本课程的第四章第四节“科技工业园区的政策与机制”这一知

识点。本题的答案如下:>.市场化。即形成

以人才市场、资金市场、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