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_第1页
《幼儿园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_第2页
《幼儿园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_第3页
《幼儿园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_第4页
《幼儿园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幼儿园社会教育》题库及答案注:本学期开设的此课程为考查科目,不再参加课程考试!考查内容包含两部分:学期课程作业、依照考查办法需完成的相应文档或作品,缺一不可!请各位考生届时参照主页上所发布的通知附件:《本学期考查办法》提交相关文档或作品!一、选择题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典型理论流派有哪些()A.精神分析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生物学理论D.认知结构理论2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有()A.决定论原则B.客观性原则C.发展的原则D.教育性原则3.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有哪些() A.社会文化的影响B.家庭的影响C.学校的影响D.同辈群体的影响4.同伴关系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A.观察法B.访谈法C.实验法D.社会测量技术5.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主要有()A.移情B.强化C.榜样D.认知因素6.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最高级,它包括()A.自我认知B.自我评价C.自我体验D.自我控制7.婴幼儿的依恋有下列哪几种类型()A回避型依恋B.安全性依恋C.反抗性依恋D.矛盾性依恋8..根据艾理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哪个阶段的发展使儿童获得主动感()A.婴儿期B.童年期C.学前期D.学龄期9.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根源有哪些()A.进化论观点B.强化观点C.榜样作用D.认知发展理论10.厄利安根据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发展取向,将6到18岁个体性别角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A.生理取向阶段B.社会取向阶段C.心理取向阶段D.生物取向阶段11.谁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A.班杜拉B.弗洛伊德C.皮亚杰D.柯尔伯格12.下列不属于安斯沃思对婴幼儿的依恋分类的是()A.安全型B.回避型C.反抗型D.模仿型13.将幼儿父母的教养类型分为权威型、专断型和放纵型的人是()A.麦考比B.鲍姆令C.马丁D.班杜拉14.下列哪一种理论是最早被用来解释婚姻冲突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关系的()A.认知——背景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情绪安全假设”理论D.间接作观点15.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A.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B.庞丽娟把儿童的同伴交往类型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基本类型。C.测量同伴关系最典型的方法就是同伴评定法。D.所谓同伴接纳是指一个儿童被同伴认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喜欢的伙伴。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社会认知和认知是两个相同的概念,二者在发展顺序之间有潜在联系。B.赛尔曼认为观点采择在儿童社会认知中处于核心地位。C.皮亚杰的“三山实验”是社会观点采择的典型实验。D.影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因素是认知者、认知对象和认知策略。17.亲社会行为分为哪两个主要类别()A.合作与助人B.鼓励和合作C.同情与牺牲D分享与合作.18.劳伦茨认为()同喂食、逃跑、生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和动物的四大本能系统。A.模仿B.攻击C.游戏D.睡眠19.下列表述有误的是()A.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心理自我B.奥尔波特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逐渐发展的,从生理的自我发展到社会的自我,再发展到心理的自我。C.自我意识具有形象性、矛盾性和独特性等特征。D.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婴儿期、学前期、学龄期和青少年期。20.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是()A.性别认知B.性别恒常性C.性别一致性D.性别稳定性二、填空题1.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________,他在人格结构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超我三个概念,并指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2.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_________、_________、投射法和_________。3.根据攻击的目的可将攻击分为_________攻击和_________两类。4.在社会学习理论中,________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自我强化。5.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是________。 6.在社会测量技术中,_________和_________是测量同伴关系最典型的方法。7.自我意识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特征。 8.皮杰亚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二、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改正1.儿童的社会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观点采择是认知因素中的关键。2.平行游戏就是儿童与同伴一起游戏,有交谈,有时还互相借用玩具等,但并不能围绕同一目标分工或组织。3.品德与道德根本上没什么区别。4.如果行为者的主要目的是专门打击和伤害他人的身体或破坏他人的工作或财产,那么他的行为就属于工具性攻击。5.客体永久性的出现是前运算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三、名词解释1.亲社会行为:2.道德两难故事:3.攻击性行为:4.观点采择:5.依恋6同伴关系7自我意识9.情绪传染四、简答1.简述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趋势?2.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经历哪些阶段?3.同伴关系有什么作用?4.亲子关系如何影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的?5如何提高儿童的自我控制水平?6简述儿童社会化的特点?7如何培养儿童的合作行为?8.什么是投射法?9.品德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有什么关系?10.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什么因素有关?11.观察法有什么优点? 12.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经历哪些阶段?13.社会化有什么意义?14.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什么因素有关?15.如何培养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五.论述1.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2.举例说明如何提高儿童的自我控制水平?3.举例说明如何有效的控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4你怎样看待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育和培养,它的作用和意义。六、活动设计请设计一个关于小班幼儿合作行为的活动。(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延伸等)《幼儿园社会教育》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BD2.ABCD3.ABCD.4.AD.5.ABCD6.ACD7.ABC8.C9.ABC10.BCD 11.C12.D13.B14.B15.C16.B17.A18.B19.A20.B二、填空题1.弗洛伊德、本我、自我 2.观察法、社会测量法、访谈法3.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 4.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5.观点采择6.同伴提名法、同伴评定法.7.形象性、矛盾性、独特性8.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二、判断题1.√2.错平行游戏改为联合游戏3.错道德与品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表现在: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而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一定社会伦理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只是道德的部分表现;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4.错工具性攻击改为敌意性攻击5错前运算阶段改为感知运动阶段三、名词解释1.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2.道德两难故事:指在一个故事中提出两个相互冲突并难以抉择的价值问题,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此判断道德发展的水平。3.攻击性行为: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它是以社会判断为基础的,既要考虑到个人动机又要考虑到行为发生的背景和环境。4.观点采择:指个体能区分自己与别人的观点,并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进行推断以及作出反应的能力。5依恋是指乳儿和照看者(主要是母亲)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依恋是儿童社会化反应的开端,起始于生命的最初几个月。主要表现为啼哭、微笑、吸吮、喊叫、抓握、依偎和跟随等行为。6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7.自我意识是个体对于自己所有身心活动的觉知、既包括内部心理状态,也包括外部体貌和言行表现,同时还包括个体对与外界的人、事、物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个体的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的产物。8发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甚至在婴儿意识到他人存在之前。我们知道,出生刚两天的婴儿听到另一个婴儿的哭声时自己也会跟着哭。NancyEisenberg称这个现象为“情绪传染”。四、简答题1.答:(1)注重现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如日托中心、儿童的邻里团伙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解决儿童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丰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2(2)注重儿童的积极主动性;儿童不是社会化的被动接受者,他能够对自己的发挥过程施加重要的影响,在儿童与社会化动因之间存在这双向影响。(3)注重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包括在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的水平上以及在群体和社会关系的水平上进行分析。2.儿童依恋形成和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期。(1)前依恋期:新生儿对所有的人都做出反应,但不能将他们进行区分,没有对特定人的特殊反应。(2)依恋建立期:对他人的社会性反应强度增加,对熟悉的人有特殊友好的关系,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并特别愿意与之接近。(3)依恋关系明确期:在此阶段,婴儿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强烈。(4)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期:婴儿能较好的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3.(1)能满足儿童的社交需要,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2)有助于儿童社交技能的形成(3)提供了互相强化和模仿的机会,有助于儿童的社会认知和行为的获得(4)有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4.(1)态度改变;父母直接向孩子传授行为策略,并采用种种方法改变儿童的态度,使其接受这些行为规范的过程,取得社会化进步。(2)模仿;儿童模仿其父母或别人的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3)认同;指儿童基于喜欢某人或某团体,具有成为与某人或某团体成员一样的行为特征的愿望,从而实现同某人或某团体一样的行为。意思对就可以。5.(1)给儿童呈现更具吸引力的事物,转移儿童的注意力。(2)自我暗示也能提高儿童的自我控制水平。(3)对儿童进行积极鼓励来延缓他们的自我控制水平。(4)对工作难度进行选择,高难度的工作有利于促进儿童的自我控制水平。6.(1)遗传素质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2)儿童社会化是通过儿童与其他个体及群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掌握参加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3)儿童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4)社会化是一个终身的过程。7.教育者要培养儿童的合作行为,需注意以下两点:(1)开展价值教育,让儿童青少年明辨各类事物的重要性与意义,使他们对事物的价值有具体的领会,然后形成一种稳定的价值系统。(2)要创设各种有利于促使他们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培养他们的合作观念与合作行为。8.(1)投射法是测量儿童个性最主要的方法之一。(2)它的原理是:假定儿童在讲故事、画图画等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需求、欲望、所感受到的压力、心理冲突和适应能力等反应出来,投射到其作品中。其中的假设是: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其个性的反应。(3)投射测验实施简单,但分析起来却十分复杂,因此要使用这种方法,研究者应进一步研究有关资料,系统了解其分析技术和评分标准。9.(1)品德与社会性在儿童发展中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2)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3)品德发展促进了人的社会性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标志。(4)个体的品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不但统一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上,而且统一在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上,即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和发展内容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性。10.(1)儿童早期的依恋模式(2)对儿童攻击行为的纵容和默许(3)对儿童经常采用体罚的教育方式(4)与儿童的气质类型有关,活跃、易被激怒气质的儿童比相对安静的气质特点的儿童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11(1)观察法是行为研究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方法。它是指研究者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要求观察者按照研究计划用感觉器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被观察对象,从而获得一种资料的研究方法。(2)观察法所观察的行为发生在自然环境中,与实验法相比,被观察者的行为比较自然。(3)观察法不需要交谈,可以在不懂语言的情况下,观察说这种语言的行为。(4)观察法花费少,而且不用什么仪器,所以比较经济。12.儿童依恋形成和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期。(1)前依恋期:新生儿对所有的人都做出反应,但不能将他们进行区分,没有对特定人的特殊反应。(2)依恋建立期:对他人的社会性反应强度增加,对熟悉的人有特殊友好的关系,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并特别愿意与之接近。(3)依恋关系明确期:在此阶段,婴儿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强烈。(4)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期:婴儿能较好的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13.社会化的意义可以从儿童个体与社会两方面来分析。(1)从儿童方面来说,社会化是儿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成才与他们在儿童时期的社会化是否得到良好发展有密切关系。(2)从社会方面来说,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延续与发展的前提条件。首先,社会化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运转与发展;其次通过社会化,儿童接受了某一个社会的共同的社会文化与社会目标,而社会文化与社会目标的一致性是确保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秩序的重要途径。最后,社会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4.(1)儿童早期的依恋模式(2)对儿童攻击行为的纵容和默许(3)对儿童经常采用体罚的教育方式 (4)与儿童的气质类型有关,活跃、易被激怒气质的儿童比相对安静的气质特点的儿童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15.(1)优化家庭环境;采取民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拓宽家庭的社交氛围。(2)增强同伴间的互动;鼓励儿童进行社会戏剧性游戏,培养儿童的合作行为,并让儿童自己去解决同伴间的冲突。(3)通过设置训练课程对儿童进行观点采择能力的培养。五、论述题1.(1)生物因素;人类的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应模式,这些就逐渐成为亲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2)环境因素;它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媒等。(3)认知因素;影响学前儿童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