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五)民事责任(一)民法概述(二)民事主体(三)民事行为(四)民事权利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案例分析:
小王是个公司高管人员,平时工作繁忙,好不容易抽出今年五一“黄金周”去旅游。小王与长城旅行社签了一份旅游合同,内容如下:1、路线:杭州—云南大理、丽江;2、交通工具:来回双直飞;3、住宿:当地三星级酒店;4、时间:五日游;5、价格:5000元(其他略)可由于“黄金周”期间游客太多,酒店均已住满,于是长城旅行社安排小王入住当地人开办的家庭旅社中。回程途中,由于人太多,飞机安排不过来,只好中间转乘飞机,因此行程耽误了一天。回杭以后,小王要求长城旅行社承担违约赔偿责任。民事主体民事行为民事责任民事权利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一)民法概述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教学内容
平等原则
自愿原则
公平原则
诚信原则
民法基本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二)民事主体1、自然人指依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以自已的行为取得和行使民事权利、承担和履行民事义务的资格。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⑴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a)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
b)智力和精神状况正常
16周岁以上但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⑵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a)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b)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⑶无民事行为能力
a)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
b)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依自己的意愿从事民事活动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只能从事与自己年龄、智力和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余,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不同的民事行为能力会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吗?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甲、乙均为17周岁。但甲已参加工作,月收入1200元。而乙在高中读书。甲、乙与丙发生口角且将丙打伤。丙住院两个月康复,后向法院起诉,要求甲、乙赔偿医药费5000元。本案中,丙的医药费应由谁承担?
A、甲B、乙
C、甲的父母D、乙的父母
案例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张某去年只有17岁,在本镇的啤酒厂做临时工,每月有600元的收入。为了上班方便,张某在镇里租了一间房。7月份,张某未经其父母同意,欲花500元钱从李某处买一台旧彩电,此事遭到了其父母的强烈反对,但李某还是买了下来。同年10月,张某因患精神分裂症丧失了民事行为能力。随后,其父找到李某,认为他们之间的买卖无效,要求李某返还钱款,拿走彩电。
[问题]此买卖是否有效?
案例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2、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具体形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学校、医院等。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一、有效民事法律行为指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二、无效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指民事法律行为虽已经成立但严重欠缺有效要件,不能按照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三、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又称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可以因行为人自愿的撤销行为而自始归于消灭的民事行为。四、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是指民事法律行为虽已成立,但是否生效尚不确定,得因事后一定事实的出现而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三)民事行为制度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民事法律行为指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基于主体意志的行为如:订立合同、结婚、订立遗嘱等
民事行为
合法行为
不合法行为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1、行为人应该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案例]:杨某15岁,智力超常,大学三年级学生。杨某因有某项发明,而与刘某达成转让该发明的协议。该转让协议的效力如何?答案:由于杨某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从事于自已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事务。因此该转让协议效力待定(待其法定代理人的决定或追认)。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意思表示不真实是指意思与表示不一致,即行为人的内心意思与外部的表示行为不一致。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行为有:(1)因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所谓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
(2)因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所谓胁迫,是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相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3)乘人之危的行为。主要是指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做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严重损害其利益的行为。
2、意思表示真实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北京甲公司生产一种产品名曰“偷着乐”。该产品有一特殊功能,放在水表上可以使水表指针不再转动。市民老王用300元购买一件。回家后,验证发现水表依然正常转动,很是气愤,将甲告上法庭。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无效的民事行为,指民事法律行为虽已经成立但严重欠缺有效要件,不能按照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民法通则第58条第1款规定:下列民事行为无效:(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如果是合同行为,则属效力待定。《合同法》较之《民法通则》而言是特别法,特别法由于一般法)(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如果是合同行为,则属可撤销或无效)。(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5)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6)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7)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简称可撤销行为,是指民事行为不完全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但仍然暂时基于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力,同时赋予一方当事人以变更、撤销权,如果当事人行使此权利,则民事行为将变更其效力或归于无效。如果当事人不行使此项权利,则民事行为原来的效力不变。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有五种:
(一)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二)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三)因欺诈而订立的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书面合同、口头协议)。
(四)因胁迫而订立的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五)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
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自行为成立时起1年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以买卖合同为例变更:补足余款;撤销:退货)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合同法第54条第2款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以欺诈、胁迫手段签订的合同,民法通则和原经济合同法均规定为无效。一为无效一为可撤销,二者的区别在于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是否损害国家利益。以欺诈、胁迫手段签订的合同,只有在有损国家利益时,该合同才为无效。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行为。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张某祖父藏有清代末年一古碗,文革抄家时被摔在地上,出现裂痕。张某搬家时,被同事刘某看见古碗。刘对文物颇有研究,想购买该物。张某认为破碗无甚价值,且搬家不便,就随口说10元。刘某愿给20元,要求将来即便碗值钱也不能再索要。不久,市博物馆愿出5000元,民间收藏家愿出10000元购买该碗。张某找到刘某要求退还,刘某不同意,发生诉讼。如何处理?
案例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2006年10月6日,马某在集市上购得赵某的奶牛一头。当时,赵谎称,该牛已怀有牛犊。马某听信此言,当即以5000元的较高价格与其成交。但他将牛牵回数日,发现牛并未怀孕,就找到赵某,要求退牛还钱,并要赵某赔偿自己饲养奶牛的草料费。赵某予以拒绝。问:双方买卖奶牛的行为属于何种性质的民事行为?应如何处理?答案:马某可基于赵某欺诈(意思表示不真实)要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该民事行为,并主张赵某退牛还钱,并支付饲养奶牛的草料费。一经撤销,该行为自始无效。
案例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效力待定民事行为是指行为成立时,其是有效还是无效尚不能确定,还待其后一定事实的发生来确定其效力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民事行为具有如下特征:(一)效力待定民事行为于其行为成立时是否有效还处于不能确定状态。(二)效力待定民事行为既可能成为有效民事行为,也可能成为无效民事行为。
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双方行为(即合同行为)。该种行为如事后得到其法定代理人追认,则有效;反之,其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则该行为无效。此类行为成立后,法定代理人表态前,行为的效力待定。
(二)无权代理行为。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民事行为,被代理人事后追认的,则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反之,被代理人事后不追认的,该行为自始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该行为成后,被代理人表态前,行为的效力待定。
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类型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三)无权处分行为
无权处分行为是指无处分权人以自己名义对他人权利标的所为之处分行为,该行为若经有权利人同意.效力溯自处分之时起有效;若有权利人不同意,则效力确定为无效。按照我国《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取得处分权,该行为有效;如权利人不予追认,无处分权的人又未取得处分权,则该行为无效。无权处分行为成立后,权利人表态前,该行为的效力待定。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四)债权人同意欠缺的债务转移行为债务人转让其债务,如受让人无力履行债务,则债权人的利益难以实现。因此我国《合同法》第84条规定:债务人转让债务,应经债权人同意。债务人未取得债权人同意而转让其债务的,转让行为在债权人表态前,该行为的效力待定。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为庆贺小红的12岁生日,小红的姑姑给她买了一把价值500元的古筝,生日后不久,小红在学校里以古筝交换14岁的同学小杰的价值100元的电动玩具1个。3个月后,小红的母亲知道此事,将电动玩具返还给了小杰,并要求小杰返还古筝,小杰拒不返还。小红的母亲要求小杰返还古筝的请求能否得到法律的支持?
案例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1、本案双方当事人均为未成年人,互易标的物价金数额较大,并非日常生活所需的行为,该交易与当事人年龄、智力不相适应,不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订立有效合同的范围。因此,本案中两个限制行为能力人之间的互易合同为效力待定合同。
2、小红母亲主动将电子玩具退还,并请求小杰将古筝退还,上述请求权的行使应该推定为法定代理人拒绝承认互易行为,法定代理人拒绝承认的效力未定合同为无效。合同被确认无效,双方自然互负恢复原状义务,因此,小红的母亲请求小杰返还古筝的权利应得到法律的支持。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王某17岁,在一家工厂工作,月收入能维持当地的生活水平,他的邻居张某是12岁的中学生,张的父亲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张因缺零花钱,和王约定,将自行车卖给王,分两次付款,共500元。第一次付款后允许王骑一段时间,第二次付款时交付自行车。王第二次付款后张却不愿意交付自行车,王即向张父索要自行车,张父不同意卖车,但因为王已经骑了一段时间,故只愿退还400元。问:王某和张某之间的合同效力如何?为什么?
案例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张某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只能为与其年龄与智力相适应的民事行为。张某的自行车是其父亲购买的,才12岁的张某对于自行车的价值等并不完全清楚,可以认为其不完全清楚自己行为的后果,且未经其父亲同意。因此,其与王某之间的自行车买卖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是否生效要看张某父亲的意见。由于张父不同意卖车,因此买卖合同无效,应还车退钱。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1、物权2、债权3、人身权4、知识产权和继承权(四)民事权利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
物权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物权自物权他物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土地使用权企业经营权农地承包权地役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民法通则>>第84条规定:“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思考:
什么是债?法律中的“债”与日常生活中的“债”涵义相同吗?
债权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依合同的约定产生债
张春和王晓约定,张春以3000元的价格购买王晓的一台二手电脑,并约定在2006年3月5日交货付款。法律关系:张春和王晓之间的买卖合同关系(债)。张春:权利--收取电脑;义务--付款;王晓:权利--收取货款;义务--交付电脑。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依法律规定产生债举例:侵权行为之债
某省第二建筑公司承揽了该省某市北京路段铺设地下水管的工程。为工程需要,该公司在北京路口自行车道处挖了一个深两米的坑,但未设置任何保护措施,也未设置明显标志。夜幕中,骑车人张三未注意到此坑,跌入坑中,车毁人伤。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法律关系:第二建筑公司与张三间的侵权关系(债)
<<民法通则>>第125条规定:“在公共场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等,没有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施工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张三:权利--向第二建筑公司请求损害赔偿。第二建筑公司:义务--赔偿张三因该事故造成的损失。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依法律规定产生债
举例:不当得利之债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著作权
专利权商标权取得方式自然取得专利行政部门授权经商标注册程序保护内容作品的表达产品或技术方案图形、文字及其组合保护的期限作者终身及死后50年发明:20年实用新型、外观设计:10年从注册之日起10年,可以续展知识产权:三种权利的对比
知识产权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婚
姻自主权、名誉权身份权:配偶权、亲权、监护权、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身体权身体权,是指自然人保持其身体组织完整并支配其肢体、器官和其他身体组织的权利。身体是生命的物质载体,是生命得以产生和延续的最基本条件,由此决定了身体权对自然人至关重要。身体权与生命权、健康权密切相关,侵害自然人的身体往往导致对自然人健康的损害,甚至剥夺自然人的生命。但是生命权以保护自然人生命的延续为内容,健康权保护身体各组织及整体功能正常,身体权所保护的是身体组织的完整及对身体组织的支配。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健康权健康权,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保持身体机能正常和维护健康利益的权利。健康权以人体的生理机能正常运作和功能的正常发挥为具体内容,但不是以人体的整体构造为客体。健康权和身体权的客体即健康和身体的区分,在于身体系肉体之构造,健康则系生理之机能,二者的区分是明显的。健康权是一项重要的人格群,仅为公民所享有,法人无所谓健康权。健康权主要表现为自然人享有保持生理机能正常及其健康状况不受侵犯的权利。其内容主要包括健康维护权和特定情形下的健康利益支配权。如各项体育竞技运动。一般人的体育运动通常都是有利于健康的,但对专门从事某项体育活动尤其是经常参加体育比赛的人来讲,竞技活动有时候是危及健康的,更何况从事那些危险性很大的体育竞技活动,如登山、拳击、赛车、漂流、足球等,甚至危及生命。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至今体育界并没有取缔危险性的运动项目,从事这些项目的人员事前必须作出承诺:即当主办单位、运动场馆等负责安全设施的部门依法实施了一定保护措施后,运动员的健康受损,不追究他人的责任。这种承诺实际上就是健康利益支配权的行使。另外,在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情况下,也应认健康利益支配权。健康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最基本人权。是公民享有一切权利的基础之一,如果健康权得不到保障,那么公民的其他权利就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保护公民的健康权是我国刑法、民法等多项部门法的共同任务。非法侵害公民的健康权,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刑事法律责任。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职业病侵犯健康权,维权就要“不依不饶”到饭店就餐摔伤、到超市购物被砸伤、到商场买东西受伤,“消费时”受伤讨健康权获赔在公共场所施工未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生命健康受损害,施工人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的,应责令其承担民事责任。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肖像,是指通过绘画、摄影、雕塑、录像、电影艺术等形式使公民外貌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形象。肖像权就是自然人所享有的对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为内容的一种人格权。
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包括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两部分。肖像权具有如下特征:
1.肖像权所体现的基本利益,主要是精神利益。如自然人对自己的形象享有维护其完整的权利,有权禁止他人非法毁损、恶意玷污以维护自己的尊严等。法律保护自然人的肖像权,就是为了保护这种精神利益。
肖像权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2.肖像权还体现一定的物质利益。肖像权与其他人格权相比,与财产有着较密切的关系。比如自然人的肖像作为艺术品,具有美学价值,而这种美学价值在市场经济中能转化为财产上的利益,享有肖像权,就可以获得财产上的利益。当然肖像权所体现的物质利益是由其精神利益所派生的。
3.肖像权是自然人专有的民事权利。这种专有位首先表现为形象再现的专有性,即自然人是否允许他人再现自己的形象的权利;还表现为肖像使用的处分性,即肖像权人可以将自己对肖像的使用权转让给他人。当然肖像权的专有性是相对的,法律规定在特殊场合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而使用肖像的情况不在此限。
4.肖像权的客体即肖像具有可重复利用性和再生性。肖像具有众多的表现形式,而且可以不断重复利用,这是肖像权与其他人格权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侵害肖像权责任构成,须具备三个要件:
1、侵害肖像权责任构成的首要条件,是肖像使用。
2、须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而使用。肖像权是公民的专有权,他人对肖像的使用应遵循与肖像权人的约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而使用,破坏了肖像权的专有性,具有违法性。同时,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而使用其肖像,主观上具有过错。在一般情况下,侵害肖像权行为人的主观形态表现为故意,这是因为肖像使用行为是行为人有意识的行为,通常不会因为不注意的心理状态而误用他人肖像。
3、须无阻却违法事由而使用。虽然未经本人同意而使用他人肖像,但如果有阻却违法事由,则该使用行为为合法。所谓阻却违法事由,即为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或为了公民自身的利益而必须制作或使用公民肖像的合理使用肖像的行为。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大S与汪小菲2011-3-22日在海南岛举行婚礼,大S在发出邀请时曾严禁来宾拍照,但嘉宾张朝阳仍通过全程转述婚礼细节。大S、汪小菲24日指张朝阳侵犯了他们的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要求张朝阳公开道歉,并不排除起诉的可能。
张朝阳可能侵犯了“大汪”肖像权及隐私权
1、肖像权——侵犯肖像权是指公民对在自己的肖像上体现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所享有的人格权。任何公民对自己的肖像享有专有权,肖像权人既可以对自己的肖像权利进行自由处分,又有权禁止他人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其专有的肖像。拍摄者违背他们的意愿,拍了照片而且公之于众,显然侵犯了新人夫妇对于使用自己肖像的方式和范围进行控制的权利。
案例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2、隐私权——侵犯
隐私权通常是指是指公民不愿公开或让他人知悉其个人秘密的权利。大S与汪小菲这对新人夫妇在邀请中附加了“不得拍摄”的条件,而拍摄者却罔顾新人的感受擅自拍摄且公之于众,使他们的婚礼和生活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和评论,不可避免地打扰了他们的安宁。
3、名誉权——不侵犯
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自然人、法人有权利用自己良好的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权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至于汪小菲与大S提出,“张朝阳的行为也造成关心他们的媒体与朋友产生不当的误解,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并损及名誉权。”徐律师表示这点倒不一定能构成“损害名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可见侵犯名誉权是需要有“侮辱诽谤”等手段,显然这位宾客并没有这样做。至于“朋友的误解”这种情况是可以解释清楚的,例如发表一个声明澄清一下。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名誉权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它是人格权的一种。这些被维护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凡败坏他人名誉,损害他人形象的行为,都是对名誉权的侵犯,行为人应负法律责任。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了,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侵害名誉权责任应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1)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2)行为人行为违法、(3)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依照民法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五)民事法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我国的《民法通则》以民事责任发生的原因为标准,将其分为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和侵权的民事责任。首先要明确两种责任的性质是不同的,一种是违约责任,以合同为基础,一种是侵权责任,以发生特定的法定事由为基础。第二,违约责任是以违反合同的约定为条件,比如合同约定应当10日履行,而对方到15日还未履行,则你可以请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而民事侵权必须以造成损害为条件,比如你把别人的笔记本电脑摔坏了,则侵害了对方的财产权,需要赔偿以弥补对方的损失。第三,违约责任是为了促进社会交易的顺了进行,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时非违约方的损失很少,但却可以请求你赔偿约定的大额违约金,以保护交易的安全;侵权责任则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贯彻公平原则,比如别人打烂你的笔记本电脑值8000元,你则不可要求对方赔偿10000元。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从构成要件区分,侵权行为可分为一般侵权行为与特殊侵权行为。
一般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有过错直接致人损害,因此适用民法上的一般责任条款的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侵权行为,例如行为人故意损坏他人财产,故意损伤他人身体等。特殊侵权行为指行为虽无过错,但他人的损害确系与行为人有关的行为、事件或特别原因所致,因此适用民法上的特别责任条款或民事特别法的规定应负民事责任的行为。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一般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缺一不可:
(1)损害事实客观存在。这是民事责任的前提和依据。没有损害事实,就不构成侵权,行为人也不承担民事责任。
(2)侵权行为的违法性:合法行为导致他人权利受侵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判断侵权行为的违法性,一定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例1,江苏省应县某小学一体育教师,在32米距离内用板凳设四道障碍,要求四年级学生往返跑一次,学生高坚跌倒骨折,经查教学内容违反《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程度和难度都超过学生承受能力,学校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果教师完全按规定教学,没有任何违法行为,则不承担民事责任。
违法行为不仅表现为积极的作为,如例1。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而不作为所造成的损害,应当以当事人具有防止损害发生的法定或约定义务为前提,否则,不属于违法行为。例2,体育课上,学生突然晕倒,教师有义务及时救助,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贻误诊治,校方理应对其不作为造成的后果负责。例3,某小学生双休日欲翻墙进校园踢足球,从2.5米高的墙上摔下,教师不予理睬,此时的不作为行为虽应受良心的谴责,但对学生不具有法定或约定的救助义务,学生如延误治疗而致残,学校不负民事责任。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指的是违法行为作为原因,损害事实作为结果,在它们之间存在的前者引起后果,后者被前者所引起的客观联系。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过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对其行为及其后果的一种心理状态。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
故意,是指行为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侵害他人权利的后果,希望或者放任结果的发生,以至侵权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侵害他人权利的后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虽然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至侵权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例5,山西省乾县六岁学童被打瞎一案,教师打人属故意,既要作刑事处理,又要承担民事赔偿。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应当预见或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虽已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免,终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称为过失。如学校教学设备简陋未及时维护,危害学生安全。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的案例及分析方法
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案例主要是针对一般侵权的构成要件和侵权损害赔偿问题出题的。如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侵害了他人的权利,如果构成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民事责任等。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分析方法(非常重要)第一步是先确定案件性质是侵权还是违约;第二步是运用一般侵权责任的四个构成要件,确定有关当事人是不是实施了侵权行为,是否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三步是按试题提出的问题,明确有关当事人应承担的具体责任形式和具体的财产责任范围。包括赔偿金数额、返还财产的数额等。需要合并使用几种责任方式的,要注意合并使用。
在具体运用一般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分析案例时,要注意四个要件是个整体,只有同时具备才构成一般侵权的民事责任。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侵害肖像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是民事责任方式。该民事责任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其中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为非财产性责任方式,赔偿损失为财产责任方式。侵害名誉权的责任方式: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踏空摔成骨折咖啡店赔损失
2009年8月30日晚上,陈先生到本市一家咖啡店用餐时,将安全通道当成了卫生间入口。由于安全通道与出口外地面有一定高度的落差,致使陈先生踏空摔伤,陈先生经诊断为右三踝骨折、右腓骨近端骨折,住院支付医疗费共计2万余元。此外,依据医嘱,陈先生从2009年9月18日休假至2010年3月。陈先生起诉要求咖啡店支付各项损失7.6万余元。
法院认为,该案属于健康权纠纷,陈先生在被告所有并管理的经营场所摔倒致伤,作为所有者和管理者,其应在合理限度范围内为原告提供安全的用餐环境。根据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咖啡店的安全通道门与门外地面确有较高的落差,据此被告具有一定的过错,应由咖啡店承担陈先生损失部分的70%。
案例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货架砸着顾客超市赔六千
2009年12月19日上午7时40分左右,王女士到本市一家大型超市购物,在卖挂面的区域,一个货架被挤倒,把王女士的头部砸伤。原告当即被送到医院救治,在医院缝了五针,经医院诊断为急性闭合性轻型颅脑损伤、脑震荡、头皮挫裂伤,超市曾支付过部分医药费,王女士共花费医药费2000元。王女士认为超市侵害了其健康权,要求其赔偿各项损失6000余元。
法院认为,王女士到超市购物,超市应保护她的人身安全,现因超市的原因造成王女士人身伤害,超市应承担赔偿责任,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医药费、误工费及交通费的诉讼请求,符合法律规定,法院应予支持。判决超市赔偿王女士各项费用6000余元。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绊倒老妪商场担责九成
李老太在2009年1月26日20时许,到河东区一家商场购物,购物过程中,她被平面摆放在购物通道处的一白色网状铁栅栏活动货架绊倒致伤。事发后,被告工作人员即带领李老太到医院诊治,并承担了全部医疗费。自2009年6月9日起至2009年9月1日止,李老太到医院开具5张《诊断证明书》,其内容均为:“右膝关节挫伤,休两周”。李老太称,目前其正常行走受限,阴天时伤患处有不适感。要求商场赔偿误工费和营养费16000余元。
法院认为,商场作为经营者未在合理范围内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义务,应当承担主要责任。但是原告本身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外消费购物时,应具备自我防范保护意识,注意自身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其对自己绊倒致伤承担次要责任。法院酌定由商场承担原告损失的90%。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第一步是先确定案件性质是侵权还是违约;第二步是运用一般侵权责任的四个构成要件,确定有关当事人是不是实施了侵权行为,是否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1)客观上存在损害事实:(2)行为具有违法性:(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第三步是按试题提出的问题,明确有关当事人应承担的具体责任形式和具体的财产责任范围。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之权利的制度。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律规定其胜诉权便归于消灭的时效制度。(六)民事诉讼时效制度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1)权利人的实体权利不因诉讼时效的超过而丧失,故义务人自觉继续履行义务的,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义务人履行义务后,又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翻悔的,不予支持。”(2)权利人的起诉权利不因诉讼时效的超过而丧失,故法院不能以当事人的起诉已超过诉讼时效为由对案件不予受理。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诉讼时效的种类1、一般诉讼时效:2年2、特殊诉讼时效:下列四种情况,诉讼时效为1年:(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4)寄存的货物被丢失或毁损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诉讼时效期间为4年。3、最长诉讼时效:20年诉讼时效起算: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计算视频:法制在线(诉讼时效问题)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某初三毕业班的一位刘姓女生,9年前的某日,在某幼儿园上大班时(当时年仅六岁)的一次游戏课玩滑梯时,由于带班老师注意力分散,使其从滑梯高处不慎跌落地面,折断了左手无名指。当时,幼儿园方面及时将孩子送到临近一家医院救治,支付了医疗费、家长护理费、孩子营养费等一切费用,并多次带着礼品到医院及学生家中探望,向家长赔礼道歉。家长对幼儿园真诚态度和善后处理很满意,也十分感激,打消了原来想要求幼儿园赔偿损失的念头,再没有向幼儿园提出任何要求,园方与家长之间就此了结了这件事。9年后,刘某面临初中毕业,家长希望她报考一所音乐艺术学校,但在体检时发现她的左手无名指因外伤留下明显残疾,不能报考这类艺术学校。为此,家长向女儿9年前就读的幼儿园提出高额赔偿损失的要求。认为女儿的残疾是由于当时幼儿园过错造成的,应当承担赔偿。问:法院该如何处理此案?九年前在幼儿园致伤现在家长能否再索赔?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我在深圳一家工厂打工时,于2008年12月5日与同厂的黄某因小事发生口角。黄某在争吵中拿起了一根木头,打伤了我的眼角。当时我在工友的帮助下,马上到医院进行治疗。第二天,我回惠东老家,前后花了800多元治好了伤。2010年,我父亲承包了村里的池塘养鱼,我便在家中帮忙。2011年春节后,我回到该厂继续打工,并向黄某索要医疗费,他不给,我便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没料到法院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驳回我的诉讼请求。我听说,诉讼时效是两年,法院这样的判决正确吗?——罗立读者案例分析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对于人身伤害要求赔偿的时效起算有重要的规定,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六十八条规定:“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害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定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这就是说,身体受伤害,经过一段时间治愈的,其一年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但受伤害时未能发现,或者经过治疗,表面上是治好了伤,却留有后遗症,经若干时间后才发现,经有关医院检查确定,并能证明是由当时侵害引起的,则从伤情鉴定确诊之日起算。
罗立读者,从你的来信可以了解到,你2008年12月5日与同厂的黄某发生争吵,并被对方打伤眼角,之后你回家治伤及在家帮忙已超过一年时间。本来,你应该根据身体受伤害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的规定,从受伤那天也就是2008年12月5日起算一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你受伤害那天算起一周年期间,即2009年12月5日前,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由于你的诉讼请求超过了时效,同时,又不存在以上引述的,最高人民法院对于诉讼时效的司法解释中指出的受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才确诊的情形,因此,人民法院驳回你的诉讼请求是正确的,并无不当之处。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二、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三)刑罚(一)刑法概述(二)犯罪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1、刑法的概念是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一)刑法概念和原则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主义有四个派生原则:排斥习惯法,排斥绝对不定期刑,禁止有罪类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罪刑法定原则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定罪上一律平等量刑上一律平等行刑上一律平等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1、犯罪的概念是指刑法规定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二)犯罪概述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2、犯罪成立的一般要件(1)犯罪客体(2)犯罪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的主观方面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犯罪客体定义: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进行分类的标准就是同类客体,按其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将犯罪分10大类。意义:区分此罪与彼罪。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犯罪客观方面
含义:是指刑法所规定的、犯罪行为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时间、地点、方法)意义:区别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1、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
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态2、危害结果(不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行为人积极地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即“不应为而为”。行为人应当履行某种特定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消极行为,即“应为能为而不为”。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犯罪主体
1、必须是自然人或者单位
2、犯罪主体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即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决定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有无或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程度的因素主要有:
年龄
(1)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
已满16周岁。从16周岁生日的第二天开始犯任何罪都要应当负刑事责任。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他们只对法律规定的八种故意犯罪负刑事责任,即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他们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不得以犯罪论处。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除此以外的其他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本案中,林某健等三人“用小石块和混凝土块向过往汽车投掷取乐”,是过失致人死亡,不是故意伤害,更不是故意杀人。林某健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应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而同行投掷小石块的另两位犯罪嫌疑人,因没有造成危害结果,不予定罪。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3)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不满14周岁。他们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不管性质有多严重,情节有多恶劣,都不构成犯罪。
(4)减轻刑事责任年龄
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如果他们构成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不适用死刑或死缓。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精神障碍:
(1)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心神丧失)
这有医学标准,也有心理学标准,如精神分裂症等。(2)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人:(心神耗弱)
如早期或缓解期的精神病患者、轻至中度的精神发育不全、脑部品质性病变。(3)完全负刑事责任能力
如处于正常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醉酒(指生理性醉酒,病理性醉酒除外)的人犯罪。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生理功能丧失:
既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犯罪的主观方面
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以及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包括罪过(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动机和目的。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罪过:是指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一种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罪过有两种表现形式,即犯罪的故意和犯罪的过失。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犯罪的故意定义: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犯罪的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会发生或者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1)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
是指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有目的地、积极地追求的意志状态,结果的发生是行为人努力希望达到的目的。“希望”即“追求”。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是指行为人对结果的发生听之任之,不加控制和阻止的意志状态,危害结果的发生是他的意料之中的事。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间接故意犯罪主要发生的情况:
(1)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2)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3)突发性犯罪,不计后果,放任严重结果的发生.
思考: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异同点
故意类型异同点直接故意间接故意不同点
认识因素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或可能性
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意志因素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相同点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药家鑫案被告人的主观罪过形式呢?
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郭杜十字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2011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案例分析陈某,女,27岁,因其丈夫老实,陈某多次当着其丈夫的面与情人上床,有时还辱骂丈夫无能。一日,陈某与情人又当着丈夫的面上床,其丈夫觉得活着已无意义,当着陈某的面喝下了一瓶农药,陈某既不阻止,又不抢救,还说“有种你就全部喝下,我就要看着你死去。”隔壁邻居听到吵闹声过来发现陈某的丈夫在地上挣扎强行将他送往医院,但因拖的时间过长,中毒程度太深抢救无效死亡。问:从主观方面看陈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是,其主观罪过形式是什么?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案例
甲与乙有仇,欲置乙于死地,一天晚上,甲趁乙熟睡之机,用性能良好,子弹上堂之手枪,对准乙的后脑射击。甲的犯罪心理状态是()。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案例
某男因有外遇想毒死其妻子,在饭中放了老鼠药,他明知其妻非常爱儿子,有可能将饭给儿子吃,但还是放了,致使儿子死亡。某男心理状态是()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超市“无间道”——犯罪团伙成员共43名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3、排除犯罪事由——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构成要件
(1)防卫目的正当——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
缺乏防卫意图的防卫称为“防卫挑拨”;防卫挑拨应当承担故意犯罪的行为责任。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2)防卫起因——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
缺乏起因条件的防卫称为“假想防卫”。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例如,某便衣警察在某公司门口执行抓捕任务时,误将从公司门里出来的公司会计当作对象上前进行抓捕,公司会计身带现金去银行存款,以为有人抢劫,而警察认为是人犯抗拒抓捕,双方发生冲突,结果会计将警察打成轻伤,警察开枪将会计击成重伤,这是比较典型的互为假想防卫的案件。这里,无论是会计还是警察的行为都不能认为是正当防卫,因为,会计和警察双方都误解了对方行为的性质,以为对方是在实行不法侵害,因而实施反击。当然处理此类案件,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责任主次、过失大小,妥善处理,对存在犯罪过失的,应以过失犯罪追究责任。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3)防卫对象——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者实施防卫;
缺乏对象条件的防卫称为“侵害第三者”;侵害第三者应当承担相应的行为责任。
思考: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能不能实施正当防卫?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的正当防卫应在不能用逃跑等方法避免侵害时,才可以实施。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4)防卫时间——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
缺乏时间条件的防卫称为“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行为责任。
例如,某甲得知自己的仇人在酒席上说过“一定要杀死某甲”的话后,当晚就潜入仇人房内,乘他醉酒睡熟之机,用刀把他砍至重伤。对此,应按故意犯罪论处。因为这种可能发生的侵害,并非直接面临的实在威胁,是可以采取其他措施避免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例如,寻求司法救济,准备防卫工具,等等,不能“先下手为强”。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不法侵害的结束一般有四种情况:
A、侵害者自动中止不法侵害行为
B、不法侵害者已被制服
C、已经丧失侵害能力
D、侵害行为已经实施完毕、危害结果已经发生、无法挽回。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5)防卫限度——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
缺乏限度条件的防卫称为“防卫过当”;防卫过当应当承担相应的行为责任。
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是对防卫过当的规定。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特殊防卫权:
刑法明确规定了:
“公民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置于死地而无后患,格杀勿论!)刑法规定的这个防卫权也可称“无限防卫权”、“无过当防卫权”或“自卫权”。行使特殊防卫权必须具备正当防卫除限度条件以外的其他条件。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宋某持三角刮刀抢劫王某财物,王某夺下宋某的三角刮刀,并将宋某推倒在水泥地上,宋某头部着地当即昏迷。王某随后将宋某杀死。关于王某行为的性质如何定性?
案例分析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故意杀人。因为起因于遭到不法侵害,对于该故意犯罪可以酌情宽大处理。但不能认为是防卫过当。
案例分析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被告人张某,女,23岁。2004年7月18日,村民陈某见张某的丈夫外出打工,当晚窜入张家,欲行强暴。张某挣扎中从床头柜上摸到一把剪刀,然后不顾一切地往陈某身上猛刺。陈某胸部、腹部多处被刺,当场死亡。问:张某的行为是不是犯罪?为什么?
案例分析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4、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1)犯罪预备:
是指在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创造条件的过程中,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停止形态。(2)犯罪未遂:
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停止形态。(3)犯罪中止:
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停止形态。处罚原则: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处罚原则:
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处罚原则: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犯罪预备
一、为实施犯罪而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包括制造、改造、找寻、购买等多种方式,其目的是为犯罪准备最合手、适用的工具。如为杀人而购买刀子,或自制利刃、火器等,为盗窃准备撬压工具、攀登工具等,为投毒购买毒药等均属为犯罪准备工具。二、为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为犯罪创造条件是指除为犯罪准备工具以外的其他全部准备活动,如踩点、跟踪、了解、掌握犯罪对象的活动规律,确定最佳地点和最佳时间,筹集资金、学习攀登、搏斗、诱骗等技巧,均属为犯罪创造条件。这算犯罪预备吗?
甲的家庭很富裕,一天,乙了解到甲经常全家出去旅行度假,心中就暗暗打算:耐心等待下次甲全家度假,趁机入甲的屋中把他家的钱财偷光。1、不属于犯罪预备;2、犯罪预备,必须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等行为;3、这是由主观犯意,法律不处罚思想犯,有行为才有犯罪,无行为无犯罪,想想是不犯罪的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A扬言杀害B全家,B报案后公安人员即尾随追赶,在通向B家的公路上,将携带凶器的A截获。A的行为属于()?1、犯罪预备2、犯罪中止3、犯罪未遂案情中没有着手,不是未遂。那么就只有犯罪预备与中止两种可能。但是A是被公安人员逮住的,只能是犯罪预备。购买凶器、踩点、出发前往犯罪地点、逼近犯罪对象、守侯犯罪对象的行为都属于犯罪预备行为。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犯罪中止关键点:一、犯罪行为已经实施;二、认为自己有可能完成犯罪的情况下自行停止犯罪的进行(即“能达目的而不欲”);三、未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或采取积极措施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例如甲携带凶器去杀乙,路上遇到几名治安联防队员,治安联防队员并不知道甲的目的,走了。后来,甲内心悔悟,打消了杀人的意念,返回家去,因而未着手实行杀人行为。甲的行为构成预备阶段的中止。
实行阶段的中止,是指在犯罪的实行过程中,自动地中止了实行行为。例如,甲在杀乙的过程中,见乙痛苦呻吟的惨状,产生了怜悯之心,中止了杀人行为。又如,甲携带凶器拦路抢劫,黑夜中遇到乙便实施暴力,乙发现是自己的熟人甲,便喊甲的名字,甲一听便住手,还向乙道歉说:“对不起,认错人了。”甲的行为属于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又如,甲男因有了第三者,即觉得其妻某乙已成累赘,便想毒死某乙。一日,某甲乘某乙去厨房之时,将事先准备好的砒霜倒入某乙吃饭的碗中,某乙吃过含有砒霜的饭食后,腹痛难忍,全身抽搐,痛苦万分。某甲见状后心中不忍,赶忙将妻子送进医院抢救。经医院抢救,其妻转危为安。某甲的行为属于实行终了的犯罪中止。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5、共同犯罪
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1)主体要件:二人以上(自然人或单位)(2)客观要件: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3)主观要件:共同的犯罪故意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的认定及定罪处刑。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非常重要)
(1)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两个人共同实施犯罪活动,如果其中一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另一个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则不能构成共同犯罪。由于我国刑法典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严重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因此,若其与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实施这些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则不能构成共同犯罪,应负刑事责任的只是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如果一个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诱使一个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一起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或者一个法人利用一个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一起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均不能构成共同犯罪。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2)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在客观方面,共同犯罪的成立以二个以上的人实施了共同犯罪行为为要件。所谓共同犯罪行为,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即共同犯罪人的所实施的犯罪在构成要件上是相同的,如行为人或者共同构成故意伤害罪,或者共同构成故意杀人罪,而不可能在一个共同犯罪中,某一行为人构成故意伤害罪,另一行为人则构成故意杀人罪,这是共同犯罪行为的应有之意。其次,是指行为人之间的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这些行为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犯罪活动整体。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共同犯罪行为,既可以表现为共同的作为,如共同以暴力方法抢劫他人财物;也可以表现为有的作为有的不作为,如甲是铁路扳道工,乙是普通公民,二人合谋破坏列车,乙将道轨扳错,甲明知实施了该行为而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致使一辆列车倾覆,则甲乙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的共同犯罪,其中甲为不作为犯罪,乙为作为犯罪;还可以表现为共同的不作为,如张某、李某均为锅炉工,在一起值班时合谋以爆炸锅炉的方式破坏工厂,于是都不给锅炉加水,致使锅炉因无水空烧而爆炸,给工厂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张、李便属于均为不作为的共同犯罪。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3)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在主观上,共同犯罪的成立必须是两人以上具有共同犯罪故意。所谓共同犯罪的犯罪故意,就是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知道自己是和他人配合共同实施犯罪,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构成共同犯罪故意,共同犯罪人在认识因素上要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在意志因素上对本人以及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其中各共同犯罪人既可以都表现为希望心态,也可以表现为有的希望有的放任心态,还可以表现为均为放任心态。
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1、刑罚的目的和体系目的:在于处罚和预防犯罪。体系: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2、量刑及量刑制度(1)量刑,是人民法院对于犯罪分子依法裁量决定刑罚的活动。(2)量刑制度: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缓刑3、刑罚执行制度(三)刑罚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刑罚的体系。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刑罚体系由主刑和附加刑构成。主刑是指对犯罪分子独立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与死刑。管制是指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予以执行和人民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拘役是指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并对受刑人进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指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无期徒刑是指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制进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死刑是指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我国刑事立法的一个独创是死缓制度,它与死刑立即执行共同构成死刑这一刑罚方法,而不是轻于死刑的一个独立刑种。附加刑是指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它既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刑法》规定的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以及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刑罚的裁量即量刑,具体的量刑制度包括累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缓刑等。1、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情况。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过失犯罪除外。2、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
3、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行为,分为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犯罪人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4、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一人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并根据法定原则与方法,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5、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及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在考验期内,如果符合法定条件,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一项制度。第八章第二节实体法律制度刑法修正案八【颁布时间】2011-2-25
一、总则
1.(75岁人犯罪)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2.(死缓)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25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3.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4.适用减轻处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技术开发合作合同标的为人工智能应用研发
- 2024年度农产品购销合同及其质量标准
- 空调压缩机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真空电子管无线电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技术转让合同:新能源专利技术转让协议
- 2024年度保险合同标的保险范围与保险金额确定
- 运载工具用座椅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羽毛球球拍线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大蒜进出口贸易合同
- 2024年度技术开发合同研发项目与期限
- 《ST欧浦大股东掏空行为案例研究》
- 2024水样采集与保存方法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二元思辨类作文思辨关系高阶思维
- 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解读
- HSK标准教程5下-课件-L7
- 设备故障报修维修记录单
- 关于整治我校周边环境的请示报告5篇
- 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测量学课程设计
- 2021年学校内部审计工作总结范文
- 大型火力发电厂创优工程达标创优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