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闻一多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把握诗歌节奏,品味诗歌语言。2.了解本诗的抒情脉络,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3.体悟作者奉献自我、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知人论世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huá,骏马gāngxī知人论世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2年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美国人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5年3月在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5月启程回国。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仆先生的追悼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音乐美(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绘画美(画面感)以及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知人论世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1946年7月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闻一多先生的追悼会,朱自清先生出席并写下了上面的诗句。

知人论世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文学常识新月派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地点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针对新诗形式过于分散体化,提倡新格律诗。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因此,

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作品简介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创作背景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红烛

闻一多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以《红烛》为题?

本文以“红烛”为题,用红色的蜡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解构理解标题

现代作家巴金在散文《灯》中提到各种灯:“扫淡黑暗的颜色”的半夜的“几点灯光”、给行人“指路”的风雪之夜的“豆大”的灯光、哈里希岛上姐姐为远航的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的孤灯”、古希腊女教士照着情人夜泅海峡的“火炬”、给绝望的友人以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盏油灯”……这些灯光是作者理想的象征,是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

在中国古典诗人笔下,灯烛更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式,是反映中国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和审美内容的经典意象符号之一。

杜甫所谓“乐极伤头白,更深爱烛红”(《酬孟云卿》),直接表明更深烛红带给人的审美愉悦。漫漫长夜,一灯相伴,它有抗击黑暗的亲切力量;独坐窗下,烛影摇红,它是迷离温馨的艺术形式。

据统计,《全唐诗》共有1563次写到灯的意象,烛光意象也有986次之多,足以说明古代文人对灯烛的由衷热爱。晶莹灯火,摇曳红烛,照亮了中国诗坛,构成古典诗歌独特的艺术风韵。

——杨春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烛光意象》

发表于《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03年第1期古典诗词中的“烛”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汪洙《神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李商隐《嫦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生年不满百》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其二》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感情更为深厚,在吸收西方诗歌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李商隐的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被闻一多接受了下来,“红烛”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引子出处: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灰”与“泪”2、3、4节——“灰”5、6、7、8——“泪”逐节赏析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是理想人格的化身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宁可燃烧自己,也要照亮他人。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蜡——躯体光——灵魂——照亮别人

燃烧自己疑问、迷茫

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宁可燃烧自己,也要照亮他人。坚定信念,无私奉献

《红烛》一诗,第2节中说“一误再误”,而第3节却说“不误,不误!”前后是否自相矛盾?前后并不自相矛盾。“一误再误”,错怪、不解红烛的语气很强烈;“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

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

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毒害的民众活着但不自由的束缚民众的枷锁

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注意力转移,由“灰”到“泪”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的“泪”象征着因理想受阻而产生的着急焦虑、壮志难酬之情。着急:一心为世人创造光明、无私奉献的急切心情。光芒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残风象征着理想的阻碍者,反动势力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h唤醒痛苦而麻木的世人,使祖国走向光明。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别人“创造光明”,自己却落得“灰心流泪”。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只有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才能唤起人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同情

认同②内容上:画龙点睛之笔,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概括,也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①结构上:前后照应。与全诗结尾所引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 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使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疑问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闻一多笔下的“红烛”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所寄情感是比较固定的,但诗人每次面对“红烛”的情绪却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每节诗歌的开头,诗人咏叹“红烛啊!”这背后的情绪都不尽相同,请你分别用一个词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绪。思考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红烛

闻一多赞颂困惑了悟激励感伤彻悟慰藉

明志认同肯定与期望1.每节诗都以呼告开头2.诗情流动,波澜起伏3.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修辞多样,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文本特色

呼告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直接呼唤文中的人或物,并与其对话,以增强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抒情脉络

这首诗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作引子,主体部分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

全诗以诗人与“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不懈求索的过程和结果。拓展阅读闻一多先生上课汪曾祺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