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学毛概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知识课件_第1页
2024年大学毛概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知识课件_第2页
2024年大学毛概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知识课件_第3页
2024年大学毛概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知识课件_第4页
2024年大学毛概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知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和内容;了解和掌握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了解完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搞清楚如何才能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本节课前思考题1、什么是计划经济?举事例来描述它。2、结合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联系大学生自身的成长,谈谈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做出了哪些贡献?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几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配置资源手段市场计划交换否是高级形式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仿照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露,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一)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计划经济的内涵计划经济体制,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与之相对应的是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

国家(各部委)企业国家消费者制定计划并逐级下达给企业

企业将收入上缴给国家

国家统一包销国家统一定价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一)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利:①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特别使用于非常时期;②容易实现整个社会有计划地发展;③容易实现社会公平。计划经济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①信息的完全性;②利益的单一性。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弊:①难以掌握社会供求状况,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容易出现资源的浪费。②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③计划经济是一种权力经济,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④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一)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2、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

一是从客观上讲:从我国的国情看,当时面临着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任务,一切从头开始,百废待举。而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力量才能办成大事。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一)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是从主观认识上看当时在理论上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为是否实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主要区别之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必然选择,在理论上也就不会去探索实行其他的经济体制。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一)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三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的成就,对我国的示范效应。苏联依靠计划经济体制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从一个在欧洲比较落后的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建国以后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通过比较仿效苏联的经济体制就具有了现实合理性。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3、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后,在整个国民经济力量非常弱小的条件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成功进行了以156项重大项目为代表的工业化建设,为我国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3、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

第一辆解放牌4吨载货汽车1956年下线

东方红拖拉机厂1958年7月诞生于河南洛阳,中国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下线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今天在我国仍是骨干、龙头企业。如:鞍钢、武钢、太钢、包钢。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能够发挥显著作用的原因是:

第一、社会经济结构比较简单,整个社会信息自上而下地传递,在实践中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贯彻。第二、社会利益关系比较简单,地方、部门、企业还没有成为利益主体,国家利益是整个社会利益关系的集中体现,计划经济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阻力很小、矛盾少、摩擦不大。)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4、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一是计划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矛盾日益暴露出来。二是计划难以解决利益矛盾,由于国家、地方、部门、企业、个人都成为一个经济主体,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光靠计划难以协调。

大锅饭三是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等问题。所有这些使本来应该是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失去了活力,弊端暴露出来。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计划经济时代的百姓生活,不说贫富,大家一个样

商品票证诞生于百废待兴、乍暖还寒的共和国初创时期,消逝在经济建设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改革开放年代。

回顾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为什么当时要用这些证?回顾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为什么当时要用这些证?回顾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为什么当时要用这些证?

总之,吃的有粮票、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糖类票,豆制品票、蔬菜票……,穿的有布票、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票……,总之从1954年至1993年的票证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回顾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为什么当时要用这些证?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就是对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体制所做的理论探索,在实践上,探索了减少国家指令性计划,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更多的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这是关于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关系问题的最初探索。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二)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20世纪50、60年代,党在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的思想。(2)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3)发展商品生产、尊重价值规律的思想。(4)关于建立“两参一改三结合”企业管理制度。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三)

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1、了解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内涵: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具体说是一种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和经济活动为主要调节手段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三)

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管理和宏观调控财政货币产业政策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市场体系中介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

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

技术市场

产权交易市场

房地产市场

要素市场资本市场

保险市场

货币市场期货市场中介服务

行业管理组织协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金融市场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三)

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利:第一,它可以自动地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与消费,有效地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第二,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它能自动地奖优罚劣。第三,它让每个人自由地决定生产与消费,自由地形成等价交换,造就一个公平的社会。第四,它承认人的自私本性,每个人自利博弈的结果却在整体上于社会有利。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三)

邓小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弊:①市场经济本身就有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市场失灵,结果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②市场分配机制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③市场机制无力于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④企业的外部性问题无法解决等。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三)

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我国从完全的计划经济走向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调节手段,各有长短和优劣。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可以把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即同时运用计划和市场来调节资源配置。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三)

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商业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三)

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图1为人们在超市中轻松购物的情景图2为70年代初人们凭布票在商店买布的情景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三)

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视频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三)

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2)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的重大意义(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实现了思想上的革命。它打破了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的传统观念,为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扫除了思想障碍,使人们重新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轨道上来。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三)

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三)

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实现了理论上的革命。以独创性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实现了体制上的革命。它成功解决了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难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找到了一种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体制,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邓小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到1984年。在1981年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第二阶段从1984年改革全面展开到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①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人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

第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建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而且在所有制结构、企业体制和机制、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了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新突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党的十六大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同时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构筑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2)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3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4)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是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一方面对公有制企业进行改革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拓宽和丰富市场主体的范围。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市场主体(企业)国有企业改革经历的三个阶段扩权让利,重点是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第一阶段最早试行扩权的四川化工总厂1978-1983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第二阶段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大中型企业一汽1985-1992北京天桥百货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第三阶段1993年以后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第一,产权关系清晰,企业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都有明确的界定。第二,所有者(出资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第三,政企职责分开。第四,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条件;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纽带。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二:市场体系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农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市场体系生产资料市场商品市场“菜篮子”工程第81届广交会商品市场生活资料市场北京金融一条街银行一条街金融市场下岗女工再就业归国学子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三: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宏观调控的目标第一,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总供给总需求第二,保持物价稳定,抑制通货膨胀,

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中有升Price第三,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8%年均20002001200220032004第四,优化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农业:工业:服务业5:25:70西北东南东北优势互补平衡发展宏观调控的手段计划手段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必要的行政手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特征。

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运行法制化。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运动员企业裁判员政府法律法规比赛规则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有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

3、必须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第一,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是主要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一般的市场经济,而是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这二者的结合,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江泽民也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视频: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本节课前思考题:1、结合学习,举例说明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有哪些行业和领域?2、联系改革开放实际,谈谈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实质上就是所有制问题。在我国由于对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缺乏科学认识,力图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这不符合我国生产力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状况,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比较重要位置。第一,这是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动摇第三,不离开生产力状况抽象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为标准评价所有制结构工业总产值: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产值占83.2%;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占16.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民所有制商业企业占90.2%;集体所有制商业企业占7.7%。1975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情况(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相对指标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在公有制经济中的比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在GDP中的比重99.01.056.0①43.0②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99.20.877.622.4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97.92.155.844.2①②:在GDP中的比重1978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情况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规定了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2)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特点决定了我国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21世纪的新形势下,我们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

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同较高的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基本实现劳动者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的平等。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重要骨干产业(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2)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合作经济组织。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是主要形式。在城镇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等领域中也占较大的比重。(3)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其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属于公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种类股份公司、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原因是:(1)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巩固和发展整个社会主义制度。(2)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方向。(3)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保证其他经济成分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条件。

邓小平谈到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时指出: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资本主义就要吃掉社会主义。“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

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邓小平还讲到:“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是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3、正确认识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含义,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制主体地位,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第二方面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4、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公有制的实现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所有权,即财产的所有者谁;第二层是占有权,即财产具体由谁占有并对企业行使出资人的职能;第三层是使用权,即出资人采取什么样的财产组织方式,如独资还是合资;第四层是经营权,即采取什么样的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直接经营还是委托代理、资产承包、租赁经营,公司制,等等。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的经济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公有制在资本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

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

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强化产权约束,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兼并、收购、出售等形式。股份制:

股份制是通过发行股票,合资经营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股份制:股份制是公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适宜采取的一种实现形式。

股份制:是公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适宜采取的一种实现形式。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私有部分)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有成分。(1)个体经济

劳动者在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一种私有制经济。

同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具有分散性、多样性、规模小、工具简单、操作方便、经营灵活等特点。

[案例]多种经济形式的重新出现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自1966年,上海大约200万青年到农村。到1978年,上海还有100多万青年仍留在农村由政府的劳动部门分配工作

第一是国营工厂

第二是国营商业

第三是集体工厂自谋职业,从事个体工商业。除回城青年外,过去被排出国企的(如开除公职的人、劳改释放人员)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社会上不平衡心理随着营业的扩大,人手越来越紧张。他们开始雇工。由个体户变成了私人企业主。上班穷,下班富,开除就成万元户;家里有个劳改犯,一年就赚好几万。一辆摩托两个筐,收入超过胡耀邦;骑着铃木背着秤,跟着小平干革命.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用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的一种私有制经济。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竞争意识强、决策灵活高效等特点。(2)私营经济我国私营经济发展三个阶段:80年代初:个人、失业人员--淘汰80年代中:

下岗人员、干部下海--主体90年代后:科研人员、留学人员---主流(2)私营经济[案例]一颗瓜子千斤重个体经济发展成出现雇工、私人企业,是否发展成了资本主义?“傻子瓜子”的经营者——年广久。瓜子日产量由几十斤增加到200多斤。1981年9月开始雇工,雇了4个帮手。1983年初,雇工增加到103人。加上儿子的分店,雇工共140多人。日产瓜子一万多斤,月营业额达60多万元。1982年,“傻子瓜子”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个人所得、雇工工资、上交税费分别为:44.6、12.0、43.33。邓小平:“不能动,一动人们就说政策变了。”胡耀邦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支持了年广久。[案例]一颗瓜子千斤重(3)外资与港澳台经济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开办的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股权式经营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契约式合营企业独资企业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混合所有制经济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主要形式:股份制企业、跨所有制企业、企业集团、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等。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

股份有限公司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中国民办教育新东方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丰富商品品种,活跃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增加财政收入、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补充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扩大就业、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就业人数,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2004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提出:“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它行业和领域”。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既要鼓励和支持,又要正确引导,加强监督和科学管理,才能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过程十二大——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十三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十四大——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范畴之内。

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还提出要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过程十六届三中全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不禁止则自由”的新思路,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扫清了制度性障碍。第一次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第一次提到“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

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

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

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

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

业做强做大;

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

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体措施:

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多亿元增长到11万多亿元,年均增长9.4%,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从100多亿元发展到接近4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创造的产值已超过整个国民经济的1/3。在40个工业行业中,已有27个行业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超过50%。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本节课前思考题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决定决定社会化大生产已居于主体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决定决定生产力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多层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并存决定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形成示意图

按劳分配分配原则的含义: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劳动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第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第三,就全社会范围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说,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第四,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特点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经济条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一定发展的生产力水平。按劳分配直接采用劳动券的形式来实现。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客观必然性(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2)由生产力和人们思想认识水平决定的。(3)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不是生活的第一需要,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第二,在公有制企事业劳动者的收入中,按劳分配是主体的分配原则。第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收入为主。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党的十六大再次明确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多种分配方式存在的必要性。

在多种经济成分存在的情况下,必然有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才能够使多种经济成分不断的得到发展。2、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1)个体劳动收入(2)劳动力价值收入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1)资本收入(利润、利息、)(2)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3)房地产收入(租金等)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1)技术、信息、专利等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要素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信息技术

生产资料

货币资本劳动力房地产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作用和意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富”的客观必然性: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其三,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目标:

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一是允许部分人先富,社会主义不等于平均主义;

二是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三是部分人先富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防止两极分化,必须有针对性地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防止收入高低过于悬殊。基尼系数描述贫富差距程度的宏观指标,

表示社会分配公平程度。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国际警戒线0.4。东亚各国基尼系数平均为0.381,高收入国家平均为0.338。中国1981年:0.2881988年:0.351995年:0.382000年:0.4582001年:0.459,2005年:0.463

注重效率,体现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必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党的十五大提出了规范收入分配的具体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社会保障特别低收入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要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党的十六大报告还提出了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在党的文献中还是第一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而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温家宝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35)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什么是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作用主要有:

第一、维护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第二、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第三、维护社会安定。第四、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建立多层次的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保障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健全失业保障制度。第三,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第四,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第五,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六,合理确定社会保障范围、标准和水平。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覆盖面不够宽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困难失业保险面临的压力大思考题如何看待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要点:①一方面收入差距的存在刺激了人的积极性,说明我们在克服平均主义的弊端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意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防止两极分化。②产生收入差距的必然性:(1)按劳分配(2)按要素分配(3)市场经济(4)社会差别(5)分配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⑹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③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先富共富是目标与手段、途径和目的的关系④规范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统筹区域发展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本节课前思考题1、大学是整个社会创新的前沿,你有何感受和体会?举例说明有哪些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能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发展。2、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举例说明大学生应发挥怎样的作用。3、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十六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2、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3、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欧盟、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4、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指导方针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第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第四,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两个坚持:(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概念和特征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一般指的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器,它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标志。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

英国的早期工业化模式

开拓性,进程缓慢;以纺织工业为开始主导产业的轻型工业化特征;技术水平低。

美国的中期工业化模式

以重工业为主;以同时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为特点;具有明显的加速特征。

日本的晚期快速工业化模式

机械化、电气化以及以原子能、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同时进行;以重工业发展为主;显著的加速和赶超特征。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三个转变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活动各个类别的比例组合,它包括产业组织结构、产业配置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1、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区域结构经济结构微观结构宏观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同一产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与比例。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装潢、材料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财税、房地产业经济贸易邮政电信、通讯设备、信息服务业社会服务餐馆、宾馆、旅游、娱乐业其他产业的分类(1)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客观规律:

人类最初以农业为主。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第二产业迅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超过农业,成为主导产业。随着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兴旺发达,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最后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最大的产业。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落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有所扩大。(2)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3)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农业肩负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3、农业的发展又是构成我国社会稳定的基础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又是工业产品的主要市场;农业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等。2)农业肩负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3)农业的发展又是构成我国社会稳定的基础

农业关系到社会全局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邓小平指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

(二)、积极推进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

城镇化是由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城镇化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也是衡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三)、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学,是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基本思想。

农业发展要靠政策,主要是指要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发展要靠科学,是指要把农业逐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

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三农问题

二OOO年春天,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在给国务院领导的一封信中说了这样三句话: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从“十一五”开始,我们要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2006年的一号文件)这个《意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5年12月29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1958年6月3日通过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八个“一号文件”1982年,

第1个“一号文件”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1983年,第2个“一号文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第3个“一号文件”: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1985年,第4个“一号文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1986年,第5个“一号文件”: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004年,第6个“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2005年,第7个“一号文件”:加强“两减免、三补贴”(两减免、三补贴”,就是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2006年,第8个“一号文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八个中央一号文件第四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生活宽裕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乡风文明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的必然要求。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管理民主1、为什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①目前农村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生产力水平低,短期内难以改变◆粮食增幅缓慢①目前农村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耕地逐年减少1952年我国人均耕地2.82亩,2003年人均耕地减少到1.43亩。国土资源部最新公布的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18.31亿亩,人均耕地由2004年的1.41亩减少到1.40亩;2005年度耕地面积净减少542.4万亩。

定州绳油村村民向记者展示

来袭击他们的人所用的凶器

定州绳油村事件◆农民收入低农民工一年在城里创造的价值25000元左右,工资只有6000---8000元。①目前农村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城乡差距还是在继续扩大

一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二是农村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人口所享有的国民待遇也是不一样的。1、为什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

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是3255元钱,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钱,绝对值差距达到了7283元钱,相对差距是3.22:1;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是3587元钱,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1759元钱,相对差距是3.28:1;这个差距和改革之初相比是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差距很大农村教育问题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90%左右,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率为87%,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1%,初中毕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