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总复习提纲:生物必修2【生物变异】至必修3【种群与群落】_第1页
2024年高考生物总复习提纲:生物必修2【生物变异】至必修3【种群与群落】_第2页
2024年高考生物总复习提纲:生物必修2【生物变异】至必修3【种群与群落】_第3页
2024年高考生物总复习提纲:生物必修2【生物变异】至必修3【种群与群落】_第4页
2024年高考生物总复习提纲:生物必修2【生物变异】至必修3【种群与群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生物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班别:姓名:学号:生物的变异一、基因重组及其意义1、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实例:高茎抗病的水稻X矮茎不抗病的水稻高茎不抗病矮茎抗病高茎抗病矮茎不抗病2、基因重组的意义: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其中可能有一些子代会含有适应某种变化的、生存所必需的基因组合,基因重组也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意义。二、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原因: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生物因素(病毒)。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突变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频率很低的,多害少利。2、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备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1对碱基发生替换,导致有正常情况下的谷氨酸被替换。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①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缺失;②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③染色体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④染色体中某一片段位置颠倒。染色体数目的变异:①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②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染色体组:细胞中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备注:染色体组数目判别(根据相同形态的染色体数目或者根据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数目)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备注:普通小麦是六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香蕉是三倍体。)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被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的个体。(备注:单倍体的染色体组数大于或等于1)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多倍体单倍体发生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期某些生物进行单性生殖时产生机理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交叉互换DNA上发生碱基对的增、减、改变,引起DNA碱基序列即遗传信息改变细胞有丝分裂受阻,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倍增加,减数分裂产生加倍的配子,受精作用产生加倍的受精卵直接由生物配子,如未受精的卵细胞、花粉粒发育而来,染色体组数成倍减少是否有新基因产生没有产生新基因,但产生了新的基因型直接产生了新基因没产生新基因,但增加了某些基因数量没有产生新基因在生物进化中地位对生物进化有一定意义生物变异主要来源,生物进化原始材料对生物进化有一定意义对生物进化意义不大生产应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常用方法杂交用紫外线、射线、化学药品处理生物体一定浓度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幼苗花药离体培养等四、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1、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备注: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作用的时期在有丝分裂前期特点:产生的多倍体茎干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2、诱变育种的原理:基因突变物理诱变: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方法化学诱变: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生物诱变:病毒等特点:提高突变频率,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3、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减数分裂筛选秋水仙素处理YYRRYYrryyRRyyrrYRYryR减数分裂筛选秋水仙素处理YYRRYYrryyRRyyrrYRYryRyr花药离体培养YRYryRyrYyRr→→单倍体→→YYrr特点:缩短育种年限,获得的后代能稳定遗传五、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的概念: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外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2、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1)基因的操作工具与工具酶①基因的剪刀:限制酶或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是切割DNA分子);②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作用是连接DNA分子);③基因的运输工具: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是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2)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①提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五种育种方法的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基育种因工程处理方法杂交用激光、射线、化学药物处理生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幼苗花药离体培养提取目的基因→装入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基因表达→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新品种原理通过基因重组,把两亲本优良性状组合在同一后代中用人工方法诱发基因突变,产生新性状,创造新品种或新类型抑制细胞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不再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而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诱导精子直接发育为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纯合体DNA重组技术(属于基因重组范畴)优缺点方法简单,但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选择才能获得纯合体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但突变后有利个体少,需要处理的供体材料多,工作量大器官较大,营养物质含量高,但发育迟缓,结实率低缩短育种年限,但是方法复杂,成活率低可根据人类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育种周期短,不受种属限制。但是技术难度大,可能会引起生态危机。举例矮杆抗病小麦的生产青霉素产量很高的青霉素菌株三倍体西瓜和甜菜八倍体的小黑麦抗病植株的形成利用细菌表达蚕丝蛋白。人类遗传病一、人类遗传病的类型1、人类遗传病的产生原因: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特点:单基因遗传病的特点:在同胞中发病率较高,在群体中发病率较低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2、常见单基因病的遗传常染色体上的显性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常染色体上的隐形病: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X染色体上的显性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X染色体上的隐形病:色盲症,血友病备注:遗传病的判别过程:①确定显隐性(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②假设排除。二、人类遗传病的检测与预防1、遗传病的产前诊断与优生的关系产前诊断: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遗传咨询与优生的关系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疾病作出诊断,进过分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并且提出防治政策和建议。禁止近亲结婚:三代以及三代以内的直系和旁系血亲;原因:近亲之间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概率较大。三、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概念: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22+X+Y)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意义: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了解与癌症、糖尿病、老年性痴呆、高血压等疾病有关的基因,对这些目前难以治愈的疾病进行及时有效的基因诊断和治疗。人类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概念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主要种类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性染色体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隐性遗传病常染色体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等性染色体病人类血友病等多基因遗传病概念受多对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发病情况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主要种类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常染色体病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性染色体病性腺发育不良(特纳氏综合症)单基因遗传病男女患病概率遗传特点例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患病几率均等患者的亲代以上代代有患者(即世代连续性);双亲都患病,有可能生物不患病的孩子(有中生无)。多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患病几率均等双亲都患病,子代必都患病;双亲都不患病,有可能生出患病孩子(无中生有)。苯丙酮尿症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除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还具有“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的特点,呈现为连续遗传特点。抗维生素D佝偻病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除具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还具有“母亲患病,儿子必患病;女儿患病,父亲必患病”的特点,多呈现为隔代遗传。色盲、血友病Y染色体显性遗传只有男性患者父亲患病,儿子也患病;儿子患病,父亲必然也患病;女性一定不患病,呈现出连续遗传。外耳道多毛症2.6生物的进化考点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学说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基因频率: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突变与基因重组不可遗传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向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判断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能否交配,交配能否产生可育后代备注: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①突变与基因重组②自然选择③隔离考点2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历程:了解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原核真核水生陆生低等高等单细胞多细胞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备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地球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发展(1)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2)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3)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①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②也能科学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①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2、自然选择学说的应用(农药与抗药性的昆虫,抗生素与耐药性的微生物)以抗生素与耐药性细菌为例:在细菌增殖过程中,出现了可遗传的变异(如基因突变),其中包括出现耐药性个体;此时抗生素选择了耐药性的个体得以生存,繁殖后代。(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3、现代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4、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特点各是什么?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一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种群基因库中出现的比率。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可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5、隔离的形成过程(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物种: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隔离:同一物种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物种的形成比较常见的方式: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6、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第一章一、细胞的生存环境: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养料O2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废物CO2淋巴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1\*GB3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2\*GB3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3\*GB3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1\*GB3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2\*GB3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3\*GB3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4\*GB3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三、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细胞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突体神经纤维轴突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分析综合作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1\*GB3①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2\*GB3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递。=3\*GB3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GB3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司令部,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2\*GB3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3\*GB3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4\*GB3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四、激素调节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3、血糖平衡的调节=1\*GB3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2\*GB3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3\*GB3③胰岛素与胰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4、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性激素)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5、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级(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a、特点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五、免疫调节1、基础:免疫系统2、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非特疫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体质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5、抗原与抗体:抗原:能够引起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6、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抗体记忆细胞二次免疫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7、细胞免疫的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效应T细胞作用:二次免疫记忆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8、免疫系统疾病: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9、免疫学的应用: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第三章:六、生长素的发现:1、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七、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八、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2、作用: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3、特点具有两重性: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芽〈茎)。九、其他植物激素: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6、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第四章:十、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计算方法: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的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昆虫:灯光诱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法。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十一、种群数量的变化: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Nt=N0λ(2)曲线(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2、“S型增长”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十二、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3、群落中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4、群落的空间结构: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十三、群落的演替: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类型: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实验考点1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示例①调查目的调查中学生中的红绿色盲发病情况。②调查对象天津市三十一中初三年级学生,天津市一H九中学98届初二年级学生、99届初三年级学生。③调查方法生物教师与本校医务室老师联合调查,对学生逐个进行红绿色盲检查。④调查结果(1)天津市两所中学部分初中学生红绿色盲调查表学校表现型96届97届98届99届男女男女男女男女31中正常3450536089104118103色盲61503020109中正常////404532524676色盲////80130(2)两个色盲男生家族遗传病史调查学生甲: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均正常,外祖母色盲。学生乙:父亲、祖父、祖母、外祖母均正常,母亲、外祖父均色盲。⑤调查结果分析(1)红绿色盲的发病率被调查人数为人,其中色盲患者为人(男性人,女性人),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女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二者均于我国社会人群男女红绿色盲的发病率。(2)红绿色盲的男女比例男:女═,此比例也于我国社会人群中红绿色盲的男女比例(14:1)。(3)从两个男生家族遗传病史调查中分析,可知红绿色盲的遗传符合该病的遗传特点:。⑥结论我国社会人群中,红绿色盲患者男性明显于女性。考点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生长素(IAA)的发现过程①达尔文实验光光现象:不生长,不弯曲弯向光源生长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光光现象:生长,不弯曲生长,向光弯曲结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伸长区。原因: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②拜尔实验现象:对侧弯曲原因:尖端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③温特实验总结:实验中的几个重点:①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②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的伸长区③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④生长弯曲的部位是:下端伸长区备注: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①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②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③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治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补充: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子果实的获得)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备注: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例如α-萘乙酸,2、4-D)考点2其他植物激素激素种类合成部位作用赤霉素(GA)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或幼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3.2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考点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反射与反射弧概念: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类型: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2.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结构: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功能: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考点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特点传导过程①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②受到刺激时:电位(外负内正)③恢复到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传导特点:双向传导突触的结构特点一个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一般是树突膜或者胞体膜。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递方向:单向传递(轴突→树突,轴突→胞体)单向传递的原因:因为只有突触前膜有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考点3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书P20图2-5)2.人的语言中枢位置和功能(书P21图2-6)考点4动物激素的调节1.动物激素的调节本质动物激素名称分泌部位功能备注氨基酸的衍生物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物质氧化分解与新陈代谢,对神经系统发育具有重要性合成该激素需碘,幼年缺少会引起呆小症,成年缺少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过多会引起甲抗肾上腺激素肾上腺升高血糖,促进机体产热多肽类或者蛋白质类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垂体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骨骼的生长过多会导致巨人症,过少会导致侏儒症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生长发育,促进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升高血糖胰岛素胰岛B细胞降低血糖固醇类激素雌激素卵巢促进雌性生殖器官发育和卵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维持正常的性周期雄激素睾丸促进雄性生殖器官发育和精子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反↓馈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3.反馈调节的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4.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具有相反的作用。例如: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具有相同的作用。例如: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3.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点1稳态的生理意义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2.内环境概念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稳态的调节机制概念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稳态的意义考点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是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考点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1.血糖的调节①血糖的来源以及去路②调节过程血糖含量升高↓↑胰岛B细胞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胰岛A细胞↓↑血糖含量降低2.体温的调节寒冷炎热↓↓皮肤冷觉感受器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肝脏肌肉产热增多肝脏肌肉产热减少↓↓体温回升体温下降↓↓正常体温正常体温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垂体细胞外渗透压降低↓↓细胞外渗透压降低产生渴觉抗利尿激素↓↓(+)主动饮水肾小管,集合管补充水分重吸水↓尿量减少备注:与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有关激素为抗利尿激素,该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考点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免疫系统的组成极其主要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书P35)功能防卫功能:三道防线(书P36)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特异性结合(少数抗原)抗体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绝大数抗原)增殖分化记忆细胞(抗原非首次进入机体内)备注:1、抗体的本质是球蛋白2、抗原,病毒或自身病发、衰老细胞(癌细胞)细胞免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病毒)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病毒效应T细胞宿主细胞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考点5艾滋病的流行及预防1、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存在部位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存在部位: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2、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发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得人体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症状:初期症状是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此后,相继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疲,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麻痹,最终死亡3、艾滋病的流行及预防流行: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而传染的。预防:①洁身自爱;②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③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④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要严格消毒;⑤需要输入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通过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3.4种群和群落考点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及基本特征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增长型的特点:幼多老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呈增长趋势稳定型的特点:幼、老数目比例适中,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衰退型的特点:幼少老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呈较少趋势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50=40:10N=200只考点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概念: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J”型曲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X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 概念:种群进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S”型曲线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特点:S型增长曲线渐进于K值,但不会超过K值即环境容纳量,有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2、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在对待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指导意义,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最多。考点3群落的结构特征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物种和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3.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概念举例图形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老鹰捕食老鼠乙图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在细菌的培养基上生长着青霉丙图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生)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人体内的蛔虫略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物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甲图4.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物种分布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物种分布考点4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①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②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3.5生态系统考点1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①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②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备注: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统一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结构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备注: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能将动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将会崩溃②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组成成分:生产者与消费者无机环境食物链生态系统生产者食物链生物群落消费者分解者举例:植物蝗虫青蛙蛇鹰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第五营养级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食物链与食物网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

血浆细胞外液

组织液(内环境)

淋巴(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二、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4、体温调节过程:(1)

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

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三、水平衡的调节1、

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2、

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3、

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

人体内无机盐的动态平衡是靠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2、

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3、

人体需要的无机盐有多种,如Na+、K+、Ca2+、Zn2+、Fe3+、I-等4、

无机盐调节:(负反馈)过程:血钾升高、血钠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吸钠、增加排钾→血钾降低、血钠升高总结:无机盐调节主要是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醛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吸钠排钾。五、血糖调节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6、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六、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2、

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3、

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抗原刺激

↓B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

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抗体清除抗原4、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细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刺激

↓T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

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同一靶细胞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效应T细胞释放某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被释放至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清除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区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作用对象

抗原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1、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2、

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增强细胞免疫的效应6、艾滋病:(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3)发病机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人体的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组成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3)

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4)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6、

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二、人体的激素调节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调节水平衡、血压

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垂体

生长激素

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

多种促激素

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胸腺

胸腺激素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肾上激腺

肾上腺激素

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胰岛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调节血糖动态平衡卵巢

雌激素等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睾丸

雄激素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第三节

动物激素的调节◆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1、

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2、

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3、

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4、

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第四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实验过程: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2)温特的试验:

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3)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3个试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2、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均匀:直立生长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3、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

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见右图)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5、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

控制性别分化(促进花芽向雌花分化,从而提高产量)6、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

主要作用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7、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g/L:低血糖症高于1.2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抑制8、血糖平衡的调节抑制促进血糖浓度升高促进作用 作用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作用(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A细胞分泌)作用促进促进抑制血糖浓度降低抑制9、体温调节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12、水盐平衡调节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垂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