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简约中国风国学与管理智慧_第1页
棕色简约中国风国学与管理智慧_第2页
棕色简约中国风国学与管理智慧_第3页
棕色简约中国风国学与管理智慧_第4页
棕色简约中国风国学与管理智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与管理智慧一/国/之/固/有/之/学/术请在此处输入学校名称——有关国学与管理智慧的知识拓展PPT模板——中国传统的学术主要凝聚在经史子集四部之中。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国学的主干是经史子集,其他的枝脉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汇报人:XXX时间:20XX.X.XX前言袁济喜,1956年出生,上海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西南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市政协委员。代表性学术著作为:《六朝美学》、《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古代文论的人文追寻》,主撰的《六朝清音》,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QIANYAN国学的一般含义即:“一国之固有之学术”。中国传统的学术主要凝聚在经史子集四部之中。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国学的主干是经史子集,其他的枝脉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学术的四个部类。其中“经”是指儒家四书五经一类;“史”是指历史典籍;“子”是指春秋战国以来诸子之学;“集”是指古代诗文词赋的著作,分为总集、选集、别集。中国古代图书分为四部,即“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是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后确定下来的。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时编修《四库全书》,就是按经史子集四部来整理和编修的。《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CONTENTS目录“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管理智慧“国学”的来龙去脉PART01中国传统的学术主要凝聚在经史子集四部之中。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国学的主干是经史子集,其他的枝脉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第壹部分壹“国学”的来龙去脉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代表南北文化传统。炎帝神农氏率领其部落教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据古书记载,炎帝为民采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鹿原陂。黄帝则率领其部落养蚕治丝、始作衣裳,伐木构材、筑造宫室,创造文字、制定历法,并发明指南车,将中华原始文明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壹“国学”的来龙去脉清华大学张岂之论中华文化发源炎黄文化分别代表了南北地域的原始农业。原始农业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体说,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即儒家文化)的物质基础。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成为楚文化(即道家文化)的物质基础。儒家的文化厚重、扎实,提高了人的道德价值。道家的原创性文化飘逸、清俊,提高了人的审美价值。两河(黄河、长江)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由她们哺育出的两大体系的原创性文化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经典的地位与作用,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宗经篇》所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古代的经典是天地人三者的凝聚,也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是人性的奥区。壹“国学”的来龙去脉经典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的普适性。《艺文类聚》对于经典的解释是“经也者,径也,言五路无所不通”。也就是说,经典承载着普适性道理另一个是它的阐释性。历代通过对于经典的阐释而有所创新,形成为“经学”孔子教育学生时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说:“士,志于道”。《礼记·中庸》中提出学习的境界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明代东林党人顾宪宗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壹“国学”的来龙去脉梁启超于1920年写《清代学术概论》,其中论及国学价值国学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新的世纪,国学的价值正走向回归,我国文化史确有研究价值,即一代而已见其概……可以学先辈之人格,可以知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形成与发展的大致阶段壹第一阶段。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之前。贰第二阶段。自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是国学研究最为兴盛的时期。叁第三阶段。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目前。这是指建国后国学命运的沉浮。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主编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刊登《国学振兴社广告》,谓国学讲授内容为:“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按“内典”即佛典)以上内容实际上包括了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各个学科。章氏于1906年于东京创立国学振兴社,仿效日本一些学者用一国固有之学问来弘扬民族精神的做法。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形成与发展的大致阶段现在中国所谓新教育,大都抄袭欧美各国,欲谋自动,必须本中国文化精神,悉心研究。所以本校同时组织研究院,研究高深之经史哲学。其研究之法,可以利用科学方法,并参加中国考据之法,希望研究院中寻出中国之魂。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在清华大学国学门开学典礼的致辞时感叹:他提出国学研究是要“寻出中国之魂”,即中国文化的精神,也是当时许多国学研究实体与人物的共同想法。1922年北大文科研究所设立国学门,由章氏弟子、著名训诂学家沈兼士任主任。并出版《国学季刊》,由编辑部主任胡适写了《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对推动国学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25年夏天,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聘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导师,被称为“四大导师”。又聘李济(字济之)任讲师。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形成与发展的大致阶段第一位导师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经史、小学成就最高。著作有62种,出版44种,尚有18种未出版。代表著作是论文集《观堂集林》。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与《历史人物》两书中评论说:“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第二位导师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博学的学者之一。他的著作集《饮冰室合集》,收有论文集45种,专著104种。要学习和研究国学,梁启超的著作起码以下几本书是应该读的,即《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壹“国学”的来龙去脉陈寅恪1949年以前,在清华大学同时兼任历史系与中文系两系的教授。1949年以后到广州中山大学,也是任历史、中文两系的教授。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意思是他的水平是给教授当教授的。陈寅恪的主要学术著作是《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与《二编》,都已出版。第三位导师陈寅恪,是学贯中西的享有国际盛誉的国学大师。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的意义思考国学中蕴涵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儒家思想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些思想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有着密切关系,成为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历史文化依据。国学倡导的人生价值观和人格境界论,可以为我们重建社会主义八荣八耻与诚信价值体系,构铸人生理想,提供学术深层的滋养。国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精神,可以帮助人们热爱与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国学所体现出来的开放精神,会通中西的包容精神,可以为中华文化的融入世界,互相交流,提供学术典范。振兴国学,将使中华文明崛起于东方之林,加强与世界文明的交流,有助于打破西方话语的垄断,使世界文明趋于多元化。振兴国学教育,可以使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打破西方学科体制的一统天下,使国学教育与西学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国学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成果。这是实现文化多元化,建立和谐世界的重要标志。壹“国学”的来龙去脉章太炎在《民报》1907年第十五期上有一篇《中华民国解》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言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之也。梁启超在1920年写的《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国学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新的世纪,国学的价值正走向回归,我国文化史确有研究价值,即一代而已见其概……可以学先辈之人格,可以知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提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壹“国学”的来龙去脉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中全会上所作的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报告中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壹“国学”的来龙去脉首先,一些人对于振兴国学往往视为对于传统的简单回归,一谈国学便是复辟封建思想,这是极大的误区。如果我们稍微了解国学的历史阶段便可知道。国学正是在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启蒙思潮下对于传统学术进行清理与研究的。其次,一些人认为传统与现代不相容,既然提倡现代化,就不能再要传统。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与和谐理念及其辨证法思想是不相符的。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来看,现代文明正是从传统中吸取营养,获得长足发展的。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奠定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基本观念和结构。而就是这次“启蒙运动”,却曾经深受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家孔子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在当时许多欧洲启蒙思想家那里,中国一度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国,儒家伦理被解释为最富民主、平等精神的学说,孔子也被推尊为时代的守护尊者,赞美、景仰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西方近代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同化于东方或中国文化,而是在积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等营养以后,发展出了与古希腊、罗马和希伯来传统文化接轨的近代西方文化来。《周易》中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文明的发展与演变既有变易的一面,更有相通的一面,片面强调其中的一面都有悖于和谐中庸的精神,当代人类文化的发展既不能复古,更不能割裂传统,而是应当“望今制奇,参古变法”。(《文心雕龙•通变》语)国学与管理智慧PART02中国传统的学术主要凝聚在经史子集四部之中。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国学的主干是经史子集,其他的枝脉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第贰部分贰国学与管理智慧我今天在这里强调的是,国学与管理并不是直接的策略与战术,而是一种人生哲学与智慧,孔子说过:“君子不器”,《周易》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北宋大文豪苏轼既强调技的作用,更关注道的统率作用:“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喻》)回国后,他受明治新政府之聘在大藏省任职,曾升任大藏大臣。但不久便辞职“下海”,投身实业,业务遍及金融、铁道、海运、矿山、纺织、钢铁、造船、机电、保险、建筑等众多领域,堪称日本近代的“实业之父”。可见《论语》现代管理主要在于义利等道德思想的影响上面,现代管理主要在于处理好义与利之关系。

1840年出生的涩泽荣一自幼便修汉学与习剑,但明治维新改变了他的命运1867年,他作为日本使节团成员出席了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后又在欧洲游历将近二年。当时欧洲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制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为他以后的活动奠定了基础。贰国学与管理智慧——

《论语》与算盘壹有“日本近代实业界之父”之称的涩泽荣一先生,以自己数十年亲身经历和直接体验,在《“论语”与算盘》一书中解析过“论语”与“算盘”的关系。贰叁《论语》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儒家文化的根基;“算盘”意指商人的经营管理,追求赚钱之术、获取财富之道。涩泽荣一先生用一生作为实践,从道德修养与物质财富的关系出发,解读人心社会与商业经营的和谐之道,颠覆了鄙视金钱利益的传统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义利合一”、“士魂商才”的现代儒商根本精神基础。本书是涩泽荣一先生以“义利合一”的实用儒学来阐释《论语》的演讲汇集而成,代表了一位儒商几十年人生经验的总结。从处世与信条、立志与学问、常识与习惯、仁义与富贵、理想与迷信、人格与修养、算盘与权利、实业与士道、教育与情谊、...贰国学与管理智慧——

《论语》与算盘作者:涩泽荣一出版社:武汉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8月贰国学与管理智慧——

《论语》论为人之道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贰国学与管理智慧

《论语》中的管理思想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爲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贰国学与管理智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么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贰国学与管理智慧司马迁在《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了一段老子与孔子的思想对话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贰国学与管理智慧班固《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第七十七章)贰国学与管理智慧老子倡导天道自然,是最好管理者与组织者,这一点孔子也说过,比如《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一点可能来自于老子的思想:《道德经》第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贰国学与管理智慧在《庄子·天下篇》中曾有过简括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到老子思想是由“道”与“德”两大范畴结合而成的: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贰国学与管理智慧——《老子·二十章》中提出: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十二章》)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老子·五十三章》)贰国学与管理智慧——《老子》中提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九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十一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老子·五十八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贰国学与管理智慧——《老子》中提出: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七十七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七十五章》)贰国学与管理智慧——《老子》中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六十五章》)贰国学与管理智慧——班固《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第七十七章)贰国学与管理智慧——《老子》中提出:壹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