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达标检测_第1页
第七单元达标检测_第2页
第七单元达标检测_第3页
第七单元达标检测_第4页
第七单元达标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姓名班级考号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七单元达标检测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散文的特点是自由与真实,唯一的不自由是不能任意虚构。真实是它最基本的要求和最可贵的品质。虽不一定是客观上的真人真事,但起码作者在主观上不能有意虚构,更重要的是文中所写的必须是真情实感,尤其是作者在文章中坦露的人格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小说中,真实的作者可以隐藏起来,借叙事者与虚构人物来表达,戏剧则由舞台上的角色来说话,而散文的表达没有凭借,只能靠作者自己。在散文中,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在这个意义上,散文是不折不扣的个人文体。因而,如果追问散文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只能说是“人—文”。在散文中,“人”与“文”一体两面,“人”是散文作者自己,而“文”是“人”的创造物,亦是“人”得以呈现的文本符号。对散文来说,“人心”即“文心”,“人—文”就是散文的“心”,“神”“形”是“心”的显现,“心”统“神”“形”。散文之“散”,“心散”才是根本。基于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以“人—文”为核心的散文理论体系和评价话语体系。以“人—文”为核心,散文文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知识与经验层面,二是思想与情感层面,三是精神与境界层面,四是文体与语体层面。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精神与境界、文体与语体这四个层面是一种分析性的分类,由具象到抽象,由形式到精神,同时,它们之间又具有相互渗透的关系。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精神与境界三个层面是散文的内涵层面,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叠加、内化和升华。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关乎内容的宽度与深度,其中知识与经验层面是直接性、事实性和偏于客观性的内容信息,诉诸叙述、描写和说明;思想与情感层面与前者相伴相生,“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櫆《论文偶记》),思想统摄知识,经验伴随情感,是基于前者的偏于主观性的方面,诉诸议论与抒情,表现为散文的理趣和意境;精神与境界层面是在前述两个层面基础上的最终升华与结晶,是散文内涵的最高层面,涉及散文整体的精神品质、价值立场、道德理想和性灵情致等,是散文最终达到的境界,也是前述两个层面的人格化,是散文的核心——写作主体人格的最终显现。文体与语体层面则是以上三个层面的符号显现,是散文核心的另一面——文的承担者。在散文理论的四个层面中,精神与境界、文体与语体是“人”的最直接显现。小说、诗歌和戏剧虽说也能分析出如上四个层面,但因为这些文体各有自成一体的形式结构,“人”与“文”之间隔着形式中介和话语装置,因而对于这些文体而言,相较于表达什么——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精神与境界,如何表达——形式、结构和话语等——更为重要。而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人”与“文”之间没有中介,上述三个内涵层面直接来自作者,并直接呈现于文本中,成为读者面对的对象。散文是人与文的合一,人与文一体两面,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精神与境界形成散文的“人格”,文体与语体形成散文的“文格”。散文的“人格”就是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品质,品质高者,散文自有“人格”魅力。如果作者人格存在疑点,散文的境界也就坍塌了。“文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出来的“文”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等。“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人格”与“文格”相互映照、相得益彰。大散文家往往具有鲜明的风格,这个风格就是由“人格”与“文格”高度融合而成的。散文成熟的标志就是风格的形成。(摘编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材料二:散文的真实与虚构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争议。传统的观点认为,散文创作应绝对地、无条件地真实,但经过余秋雨式的“文化大散文”和“新散文”的冲击,散文必须“绝对真实”的金科玉律遭到了大面积的瓦解。恰逢此时,非虚构写作横空出世,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展开了“真实性”话语权的争夺。不过在争夺“真实性”的过程中,非虚构写作也出现了两个致命的弊端:其一是为了忠于“真实”,有些作家只满足于扮演“记录员”的角色,以“口述实录”或“田野调查”的方式,将一些原始材料包括书信、日记、电报等直接呈现在文本中,试图以此来强化史料的真实性;其二是有些非虚构文学作品,打着“真实故事”的旗号,生产了大量猎奇、毫无价值可言的所谓非虚构写作,这类写作主要见之于众多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鉴于上述两种弊端,笔者认为“真实”固然是非虚构写作的生命和立身之本,但“真实”应有“高标”与“低标”两重标准。“高标”是在积极写作,在“向上”的维度上创造非虚构写作的新可能和新高度。“低标”则是对众多非虚构写作群体而言的,期许他们拒绝无意义的消极写作,并遵循非虚构写作的基本准则,成为现实生活的忠实记录者。(摘编自陈剑晖《近年散文话语的转换及新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散文写作中,作者始终在场,无法隐藏,所以袒露的人格来不得半点虚假。B.散文的“心”,是“人”与“文”的一体两面,更是“神”与“形”的合一。C.散文文体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关乎着散文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D.余秋雨式的“文化大散文”是对散文“绝对真实”这一金科玉律的全面瓦解。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引用刘大櫆《论文偶记》的话,是为了论证散文文体前两个层面的相互联系。B.材料一提出小说、诗歌和戏剧也能分析出四个层面,用对比论证体现出论证的严密性。C.材料一综合论证“人格”与“文格”的关系,“人格”是“文格”的自然延伸,“文格”是“人格”的符号层面。D.材料二提出了当下非虚构写作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3.联系材料分析,下列作品不属于“非虚构写作”的一项是(3分)()A.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危机。B.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从自身的教学日常写起,在接受学生求助等琐碎的职业体验中,勾勒出一批年轻人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C.祝勇的《故宫的隐秘角落》走进了普通游客根本无法进入的未开放区域,刻画了在紫禁城出现过又消失了的历史人物及其命运。D.刘亮程的《本巴》以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为背景,追溯逝去的人类童年:在本巴国,人人都活在二十五岁,没有衰老没有死亡。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散文的真实与虚构的问题,两者的论述目的有何不同?(4分)

5.本单元教材中编选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等经典散文,请从中任选一篇,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其在散文文体四个层面的体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陶然亭①的雪俞平伯①那天是雪后的下午。我们雇了两辆“胶皮”②,向着陶然亭去,但车只雇到前门外大外郎营。车轮咯咯吱吱的切碾着白雪,留下凹纹的平行线,我们遂由南池子而天安门东,渐逼近车马纷填,兀然在目的前门了。街衢上已是一半儿泥泞,一半儿雪了。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蒙络那一切,正如疏朗冥蒙的银雾。亦幸而雪在北京,似乎是白面捏的,又似乎是白泥塑的。若移在江南,檐漏的滴搭,不终朝而消尽了。②我们下了车,踏着雪,穿粉房琉璃街而南,眩眼的雪光愈白,栉比的人家渐寥落了。不久就远远望见清旷莹明的原野,这正是在城圈里耽腻了的我们所期待的。累累的荒冢,白着头的,地名叫做窑台。我不禁连想那“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所谓瑶台。这本是比拟不伦,但我总不住的那么想。③那时江亭之北似尚未有通衢。我们踯躅于白蓑衣广覆着的田野之间,望望这里,望望那里,都很像江亭似的。商量着,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或者就是了。但为什么不见一个亭子呢?藏在里边罢?④到拾级而登时,已确信所测不误了。然踏穿了内外竟不见有什么亭子。幸而上面挂着的一方匾;否则那天到的是不是陶然亭,若至今还是疑问,岂非是个笑话。江亭无亭,这样的名实乖违,总使我们怅然若失。我来时是这样预期的,一座四望极目的危亭,无碍无遮,在雪海中沐浴而嬉,宛如回旋的灯塔在银涛万沸之中,浅礁之上,亭亭矗立一般。而今竟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则已往的名流觞咏,想起来真不免黯然寡色了。⑤然其时雪又纷纷扬扬而下来,跳舞在灰空里的雪羽,任意地飞集到我们的粗呢氅衣上。趁它们未及融为明珠的时候,我即用手那么一拍,大半掉在地上,小半已渗进衣襟去。“下马先寻题壁字”,来来回回的循墙而走,咱们也大有古人之风呢。看看咱们能拾得什么?至少也当有如“白丁香折玉亭亭”一样的句子被传诵着罢。然而竟终于不见!可证“一蟹不如一蟹”这句老话真是有一点意思的。后来幸而觅得略可解嘲的断句,所谓“卅年戎马尽秋尘”者,从此就在咱们嘴里咕噜着了。⑥在曲折廓落的游廊间,当北风卷雪渺无片响的时分,忽近处递来琅琅的书声。谛听,分明得很,是小孩子的。它对于我们十分亲密,因为和从前我们在书屋里所唱出的正是一个样子的。这尽可以使我重温热久未曾尝的儿时的甜酒,使我俯拾眠歌声里的温馨梦痕,并可以减轻北风的尖冷,抚慰素雪的飘零。换一句干脆点的话,就是在清冷双绝的况味中,它恰好给喝了一点热热酽酽的东西,使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都软洋洋亸着腰肢不自支持了。⑦书声还正琅琅然呢。我们寻诗的闲趣被窥人的热念给岔开了。从回廊下踅过去,两明一暗的三间屋,玻璃窗上帷子亦未下。天色其时尚未近黄昏,惟云天密吻,酿雪意的浓酣,阡陌明胸,积雪痕的寒皎,似乎全与迟暮合缘;催着黄昏快些来罢。至屋内的陈设,人物的须眉,已尽随年月日时的迁移,送进茫茫昧昧的乡土,在此也只好从缺。几个较鲜明的印象,尚可片片掇拾以告诸君的,是厚的棉门帘一个;肥短的旱烟袋一支;老黄色的《孟子》一册,上有银朱圈点,正翻到《离娄》篇首;照例还有白灰泥炉一个,高高的火苗窜着……⑧青汪汪的一炉火,温煦最先散在人的双颊上。那户外的尖风呜呜的独自去响。倚着北窗,恰好鸟瞰那南郊的旷莽积雪。玻璃上偶沾了几片鹅毛碎雪,更显得它的莹明不滓。雪固白得可爱,但它干净得尤好。酿雪的云,融雪的泥,各有各的意思;但总不如一半留着的雪痕,一半飘着的雪华,上上下下,迷眩难分的尤为美满。脚步声听不到,门帘也不动,屋里没有第三个人。我们手都插在衣袋里,悄对着那排向北的窗。窗外有几方妙绝的素雪装成的册页。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丫丫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上边不见一只鸟儿展着翅,下边不见一条虫儿蠢然的动,不用提路上的行人,更不用提马足车尘了。惟有背后已热的瓶笙吱吱的响,是为静之独一异品;然依昔人所谓“蝉噪林逾静”的静这种诠释,它虽努力思与岑寂绝缘终久是失败的哟。死样的寂每每促生胎动的潜能,惟万寂之中留下一分两分的喧哗,使就炉的赤灰不致以内炎而重生烟焰;故未全枯寂的外缘正能孕育着止水一泓似的心境。这也无须高谈妙谛,只当咱们清眠不熟的时光便可以稍稍体验这番悬谈了。闲闲的意想,乍生乍灭,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不关痛痒,比强制吾心,一念不着的滋味如何?这想必有人能辨别的。1924年1月12日(有删改)[注]①陶然亭,即下文的江亭。②胶皮,一种人力车,车轮外箍是实心橡胶车胎。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②段因“窑台”而联想到“会向瑶台月下逢”,表面上是写自己“比拟不伦”,实际上是为了彰显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B.第⑥段中“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这句话是指作者心中那些已经、正在或将要淡忘的美好回忆。C.同样是描绘岑寂的冰雪世界,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与《登泰山记》中的“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运用的手法相同。D.第⑧段中“闲闲的意想”一句与《荷塘月色》里“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蕴含的情感是相同的。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游踪为线索行文,与《登泰山记》一样都用线性结构叙事,而非《荷塘月色》中的圆形结构。B.第④段中的“银涛万沸”比拟精妙,不仅写出了作者预想中雪地广袤无垠的景象,而且融入了他对陶然亭雪景的憧憬之情。C.本文熔文言、白话,书面语、口语于一炉,语言典雅而又独具韵味,文质兼美,颇有让人回味之处。D.作者追忆了往昔赏雪的美好经历,结尾处对“静”与“动”的关系展开议论,这在写景之外给文章增添了哲学思辨的色彩。8.下车之后,“我”的心情随所见之景而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雪、境、理”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知伯嚣之时,有士曰长儿子鱼①,绝知伯而去之。三年,将东之越,而道闻知伯嚣之见杀也。谓御曰:“还车反,吾将死之。”御曰:“夫子绝知伯而去之三年矣,今反死之,是绝属无别也。”长儿子鱼曰:“不然,吾闻仁者无余爱,忠臣无余禄。吾闻知伯之死而动吾心,余禄之加于我者,至今尚存,吾将往依之。”卫懿公有臣曰弘演,远使未还。狄人攻卫,其民曰:“君之所与禄位者,鹤②也;所富者,宫人也。君使宫人与鹤战,余焉能战?”遂溃而去。狄人追及懿公于荥泽,杀之。弘演至,呼天而号,尽哀而止。齐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无道,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救卫于楚丘。芊尹文者,荆之欧③鹿彘者也。司马子期猎于云梦载旗之长拽地芊尹文拔剑齐诸轼而断之贰车抽弓,援矢于筒④,引而未发也。司马子期伏轼而问曰:“吾有罪于夫子乎?”对曰:“臣以君旗拽地故也。国君之旗齐于轸,大夫之旗齐于轼。今子荆国有名大夫而灭三等,文之断也,不亦可乎?”子期悦,载之王所,王曰:“吾闻有断子之旗者,其人安在?吾将杀之。”子期以文之言告,王悦,使为江南令,而大治。卞庄子好勇,养母,战而三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及母死三年,齐与鲁战,卞庄子请从,见于鲁将军曰:“初与母处,是以三北,今母死,请塞责⑤而神有所归。”遂赴敌,役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一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再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三北。”将军曰:“毋没尔家,宜止之,请为兄弟。”卞庄子曰:“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今士节小具而塞责矣。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反敌杀十人而死。(节选自刘向《新序·义勇》,有删改)[注]①长儿子鱼:人名,曾为知伯的门客。②鹤:卫懿公好鹤,给鹤以卿的地位和食禄。③欧:同“驱”,赶走,驱使。④筒:筒状的器物。⑤塞责:弥补罪责。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斜线“/”在下面句子中画出来。(限断2处)(2分)司马子期猎于云梦载旗之长拽地芊尹文拔剑齐诸轼而断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御,名词,车夫,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的“御”意思不同。B.号,动词,大声哭,与“号为张楚”(《陈涉世家》)的“号”意思不同。C.而,连词,表转折,与“小学而大遗”(《师说》)的“而”用法相同。D.归,名词,归宿,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的“归”意思不同。12.下列选项中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儿子鱼是一位士人,他坚守有仁德的人要回报别人对他的恩德,忠臣要回报国君给他的俸禄,所以听到知伯被杀后要为知伯而死。B.卫懿公昏庸无道,把俸禄和爵位赏赐给鹤,把钱财给予宫人,所以当别国攻打卫国时百姓不为他打仗,最终他被狄人追赶到荥泽杀死。C.司马子期和芊尹文一起乘车到王宫后,楚王想要杀死斩断司马子期车旗之人,后来听完司马子期的讲述后,十分高兴地任命芊尹文为江南令。D.当卞庄子再次要奔向敌人的阵地时,将军想与他结拜为兄弟,卞庄子拒绝了将军,认为有节操的人不会依靠与将军结拜而苟且偷生。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三年,将东之越,而道闻知伯嚣之见杀也。

(2)卞庄子好勇,养母,战而三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

14.芊尹文为什么砍断司马子期车上的旗子?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临江仙鹿虔扆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绮窗愁对秋空”中的“愁”可谓本词的词眼,整首词的内容就此展开。B.作者通过“绮窗”直接描绘当年宫苑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C.词的上片主要写人文景观,以映衬为主;下片更多写自然景物,以烘托为主。D.本词表现了作者埋藏在心底的今昔之感和亡国之恨。16.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请分别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泛舟水上的场景,与苏轼《赤壁赋》中的“,”非常相似。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先用“。”描绘云朵色彩的变化,接着又写“正赤如丹”的太阳跃出海面。

(3)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的事物常作为含有特定意蕴的意象存在于古诗词中,“秋”便是如此。诗人常借“秋”来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情绪,阐释“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作家之特殊是有一间自己专用的房子,叫作书房。我过去很长时间就没有,现在已然有了,并不大,房中堆满书籍文稿,但静静坐在里边,如坐在自己的心里;任由一己自由地思考或①地想象,天下大概只有书房里可以这样②。这是作家的一种特权。书房不在外边,在家中。A这是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是自己精神的原点,有自己的定力。由于作家的书房在家里,作家的家就有特殊的意味:生活的一半是情感的,书房的一半是精神的。当然,情感升华了也是一种精神,精神至深处又有一种情感。

18.请在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填上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A处缺失了一组论证的句子,请将下列句子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好后填在空格里。(4分)①然而,作家的写作很少与自己个人的生活相关。②因此,对于作家,唯有在书房里才能真实地面对世界和赤裸裸地面对自己。③因为他的心灵面对着家庭外边的大千世界,这温暖的书房便是他踏实的靠背,是他向外射击的战壕。④所以,大部分作家一生的时间注定与自己的家人在一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夜已经很深了,黑孩温柔地拉着风箱,风箱吹出的风犹如婴孩的鼾声。河上传来的水声越加明亮起来。河滩上影影绰绰,如有小兽在追逐,尖细的趾爪踩在细沙上,声音细微如同毳[注]毛纤毫毕现。河的那边,明亮的音乐夹杂着欢笑声穿过来。闸北边的黄麻地里,“泼剌剌”一声响,麻秆儿碰撞着,摇晃着,好久才平静。全工地上只剩下这盏汽灯了,开初在那两盏汽灯周围寻找过光明的飞虫们,经过短暂的迷惘之后,一齐麇集到铁匠炉边来,为了追求光明,把汽灯的玻璃罩子撞得“噼噼啪啪”响。小石匠走到汽灯前,捏着气杆,“噗唧噗唧”打气。汽灯玻璃罩破了一个洞,一只蝼蛄猛地撞进去,明亮的石棉纱罩撞掉了,桥洞里一团黑暗。待了一会儿,才能彼此看清嘴脸。黑孩的风箱把炉火吹得如几片柔软的红绸布在抖动,桥洞里充溢着地瓜熟了的香味。小铁匠用铁钳把地瓜挨个翻动一遍。香味愈来愈浓,终于,他们手持地瓜、红萝卜吃起来。扒掉皮的地瓜白气袅袅,他们一口凉,一口热,急一口,慢一口,咯咯吱吱,吸吸溜溜,鼻尖上吃出汗珠。小铁匠比别人多吃了一个萝卜、两个地瓜。老铁匠一点儿也没吃,坐在那儿如同石雕。[注]毳(cuī):鸟兽的细毛。20.请指出文中三处加点的“明亮”的意蕴。(3分)

21.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拟声词。(3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场景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朱自清《春》中的“春”生机勃勃;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夏”朦胧幽静;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秋”清静悲凉;老舍《济南的冬天》中的“冬”安适温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盛景;人生四季,喜怒哀乐各有特色。面对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或思考。请结合以上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800字。答案全解全析1.CA.“……所以袒露的人格来不得半点虚假”强加因果,由原文“更重要的是文中所写的必须是真情实感,尤其是作者在文章中坦露的人格来不得半点虚假……”可知,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B.“散文的‘心’,是‘人’与‘文’的一体两面”错误。根据原文“在散文中,‘人’与‘文’一体两面……‘人—文’就是散文的‘心’,‘神’‘形’是‘心’的显现”可知,“人”与“文”是散文的“心”的一体两面,并且在散文中“人”“文”和“神”“形”之间没有递进关系。D.“全面瓦解”过于绝对,原文为“……遭到了大面积的瓦解”。2.C“‘人格’是‘文格’的自然延伸,‘文格’是‘人格’的符号层面”错误,由“‘文格’……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可知,“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文格”是文章的符号层面,而非“‘人格’的符号层面”。3.D由“在本巴国,人人都活在二十五岁,没有衰老没有死亡”可知,刘亮程的《本巴》属于虚构写作。4.答案①材料一讨论“散文的真实与虚构”,是为了引出“人”与“文”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建立以“人—文”为核心的散文理论体系和评价话语体系的必要性。②材料二由“散文的真实与虚构”存在争议,引出非虚构写作及其致命的弊端,进而提出“真实”的两重标准。解析由材料一中“在散文中,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在这个意义上,散文是不折不扣的个人文体。因而,如果追问散文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只能说是‘人—文’”“‘人’与‘文’一体两面……亦是‘人’得以呈现的文本符号”等可知,讨论“散文的真实与虚构”是为了引出“人”与“文”的关系;由“对散文来说,‘人心’即‘文心’……基于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以‘人—文’为核心的散文理论体系和评价话语体系”可知,文章进一步强调了建立以“人—文”为核心的散文理论体系和评价话语体系的必要性。由材料二中“散文的真实与虚构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争议……恰逢此时,非虚构写作横空出世,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展开了‘真实性’话语权的争夺……非虚构写作也出现了两个致命的弊端”“鉴于上述两种弊端,笔者认为……‘真实’应有‘高标’与‘低标’两重标准”可知,文章由“散文的真实与虚构”存在争议,引出非虚构写作及其致命的弊端,进而提出“真实”的两重标准,即“高标”与“低标”。5.答案(示例)《我与地坛》(节选)。①知识与经验层面,作品描述了作者遭遇身体变故后,在地坛的所见、所感。②思想与情感层面,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感恩以及对个体不幸命运的思考。③精神与境界层面,体现出超越个体不幸的高贵、坚强的品质,显示出崇高的人格力量,散发出人性的光辉。④文体与语体层面,表现为沉静优美的文笔、真挚动人的语言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来看,知识与经验层面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与情感层面是作者直接表达的观点、抒发的情感;精神与境界层面是文章体现出的作者(思想)的精神境界;文体与语体层面主要体现在“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等”方面。以《我与地坛》(节选)为例:①知识与经验层面,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作品描述了自己遭遇身体变故后,在地坛的所见、所感。②思想与情感层面,《我与地坛》(节选)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意义,这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经过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后所得的。对母亲的刻画以及对母亲的爱的表达,是《我与地坛》(节选)最为感人的部分。这些平静如水且无法复制的文字,蕴含着充沛饱满、风雷激荡的高贵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感恩以及对个体不幸命运的思考。③精神与境界层面,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抒发自己对于命运与生死问题的理解与感悟,体现出超越个体不幸的高贵、坚强的品质,显示出崇高的人格力量,散发出人性的光辉。④文体与语体层面,散文《我与地坛》(节选)的语言主要具有简洁、形象、朴实三个特征。简洁是其语言最大的特征,无论是在词语层面,还是在句子层面,它的语言都高度简洁。在写人叙事上,在描景状物上,语言形象而又生动,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语言有个性,散文才能具有生命力。6.BA.“实际上是为了彰显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错误。原文“但我总不住的那么想”,可见这只是作者的联想,并非为了彰显深厚的文学功底。C.“手法相同”错误。本文“惟有背后已热的瓶笙吱吱的响,是为静之独一异品”运用的是以声衬静的手法。《登泰山记》中的“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是直接表现“静”。D.“相同”错误。“闲闲的意想”一句饱含着一种悠闲的情调,一种文人暂且摆脱时局困扰的闲适心态,并非“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蕴含的孤寂的心情。7.B“‘银涛万沸’比拟精妙”错。此处为比喻,把广袤大地上覆盖的雪比作“银涛”。8.答案①在窑台,看到清旷莹明的原野,对赏雪充满期待。②于偏西南方虽有较高大的屋,但看到江亭无亭,因这与“我”对陶然亭的预期不符而怅然若失。③在游廊内看到北风卷雪、听到书声琅琅,怀念年少时光,觉得温馨(或温暖)。④三间屋中窥视室内陈设,鸟瞰旷莽积雪,感觉美满、闲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①由“不久就远远望见清旷莹明的原野,这正是在城圈里耽腻了的我们所期待的”中的“期待”可知,在窑台,看到清旷莹明的原野,对赏雪充满期待。②由“商量着,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或者就是了。但为什么不见一个亭子呢?藏在里边罢”“然踏穿了内外竟不见有什么亭子”“江亭无亭,这样的名实乖违,总使我们怅然若失”可知,于偏西南方虽有较高大的屋,但看到江亭无亭,因这与“我”对陶然亭的预期不符而怅然若失。③由“在曲折廓落的游廊间,当北风卷雪渺无片响的时分,忽近处递来琅琅的书声”“它对于我们十分亲密……可以减轻北风的尖冷,抚慰素雪的飘零”等可知,在游廊内看到北风卷雪、听到书声琅琅,怀念年少时光,觉得温馨(或温暖)。④作者等人从这三间屋中窥视室内陈设,由“从回廊下踅过去,两明一暗的三间屋,玻璃窗上帷子亦未下”“玻璃上偶沾了几片鹅毛碎雪,更显得它的莹明不滓……但总不如一半留着的雪痕,一半飘着的雪华,上上下下,迷眩难分的尤为美满”“窗外有几方妙绝的素雪装成的册页……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这也无须高谈妙谛,只当咱们……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不关痛痒”可知,三间屋中窥视室内陈设,鸟瞰旷莽积雪,感觉美满、闲适。9.答案①本文重点描写陶然亭的雪景,描绘雪珠银雾、原野雪光、纷扬雪羽、北风卷雪、雪中书声、旷莽积雪等画面。②营造出“清旷宁静、空灵素淡”而又“温煦中富有生机”的意境。③写景叙事中蕴含作者“在止水(淡然)的心境之中仍保留生命的勃勃生机”的哲学之思。解析①“雪”。本文重点描写陶然亭的雪景,描绘雪珠银雾“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蒙络那一切,正如疏朗冥蒙的银雾”,原野雪光“我们下了车,踏着雪,穿粉房琉璃街而南……清旷莹明的原野”,纷扬雪羽“然其时雪又纷纷扬扬而下来,跳舞在灰空里的雪羽,任意地飞集到我们的粗呢氅衣上”,北风卷雪、雪中书声“在曲折廓落的游廊间,当北风卷雪渺无片响的时分,忽近处递来琅琅的书声”,旷莽积雪“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丫丫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等画面。②“境”。“累累的坟,弯弯的路……瓶笙吱吱的响,是为静之独一异品”,旷野都被白雪覆盖着,很安静,但这样的背景上又突出“热的瓶笙吱吱的响”,营造出“清旷宁静、空灵素淡”而又“温煦中富有生机”的意境。③“理”。“死样的寂每每促生胎动的潜能……孕育着止水一泓似的心境”,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写作者的感悟,升华哲理,写景叙事中蕴含作者“在止水(淡然)的心境之中仍保留生命的勃勃生机”的哲学之思。10.答案司马子期猎于云梦/载旗之长拽地/芊尹文拔剑齐诸轼而断之解析“于云梦”作“猎”的后置状语,其后应断开。“载旗之长拽地”语法成分完整,“芊尹文”是人名,作下一句的主语,故二者中间应断开。11.CA.正确。车夫/驾。B.正确。大声哭/宣称。C.错误。表顺承/表转折。D.正确。归宿/归附。12.D“卞庄子拒绝了将军,认为有节操的人不会依靠与将军结拜而苟且偷生”错误,结合“三败”“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可知,卞庄子认为“有操守的人不会忍受羞辱而活着”,所以选择了英勇战死。13.答案(1)三年后,要向东去越国,在路上听说知伯因为轻狂而被杀。(2)卞庄子崇尚勇敢,(由于)奉养老母,三次作战都失败逃走,朋友责怪他,国君也羞辱他。解析(1)“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之”,往,到……去。“见”,加在动词前表被动。(2)“北”,败走,败逃。“交游”,朋友。“非”,责怪。14.答案司马子期车上的旗子长得拖到地上,这是国君才能有的规格,司马子期作为有名的大夫,应该减三等,所以芊尹文砍断了他的旗子。解析由原文“司马子期猎于云梦,载旗之长拽地”“国君之旗齐于轸,大夫之旗齐于轼”“今子荆国有名大夫而灭三等”可知,司马子期车上的旗子过长,芊尹文之所以砍断司马子期车上的旗子,是因为按照司马子期的等级,车旗应该减去三等。[参考译文]知伯轻狂的时候,有一个叫长儿子鱼的士人,因为与知伯绝交而离开了他。三年后,要向东去越国,在路上听说知伯因为轻狂而被杀。他对车夫说:“调转车回去,我要为知伯殉死。”车夫说:“您与知伯绝交而且离开他已经三年了,现在回去为他而死,那就和断绝继承者没有区别了。”长儿子鱼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有仁德的人不保留对别人的爱心,忠心的臣子没有多余的俸禄。我听到知伯的死而内心大为震动,他以前给我的恩惠,到现在存在,我要去随他而死。”卫懿公有一个臣子名叫弘演,出使远方没有回来。狄人攻打卫国,卫国的百姓说:“国君给予俸禄和爵位的是鹤;使富足的人是宫女。国君应该派宫女和鹤去作战,我们怎么能作战呢?”于是溃散离开。狄人在荥泽追上并抓住懿公,杀了他。弘演回到卫国,呼天抢地地大声哭,把心中的哀痛全部发泄出来后才停止。齐桓公听到这件事后说:“卫国因为国君无道而灭亡,现在有像这样忠心的臣子,不可以不保住他。”于是在楚丘重建卫国。芊尹文是楚国放牧饲养鹿、猪等动物的人。司马子期到云梦之地狩猎,猎车上带着的旗帜因过长而拖拽到地上。芊尹文拔出宝剑斩断了旗子,使它同车轼一样长。子期的副车随从拔出弓,从弓箭筒里取出箭,拉开弓弦而没有发出。司马子期伏在车轼上问道:“我有什么地方得罪您了吗?”芊尹文回答道:“我是因为您的旗子拖拽到地上才这样做的。国君的旗子的长度和车轸一样齐,大夫的旗子的长度和车轼一样齐。现今您是楚国有名的大夫,所以车旗理应减去三等,我斩断它,不是可以的吗?”子期听后很高兴,用车将他载到楚王的处所,楚王说道:“我听说有个斩断你的车旗的人,这个人在哪里?我要杀掉他。”子期把芊尹文的话禀告给楚王,楚王十分高兴,让芊尹文做江南令,使得江南大治。卞庄子崇尚勇敢,(由于)奉养老母,三次作战都失败逃走,朋友责怪他,国君也羞辱他。等到他母亲死去三年后,齐国和鲁国发生战争,卞庄子请求随军出战,拜见鲁国的将军说:“以前要奉养母亲,所以三次败逃,现在母亲去世了,请让我弥补罪责,从而让我的灵魂有个归宿。”于是奔向敌人的阵地,斩杀了一个身穿甲衣的士兵的头来献功,说:“这个头弥补我一败之罪。”又奔向敌人的阵地,斩杀了一个身穿甲衣的士兵的头来献功,说:“这个头弥补我二败之罪。”又奔向敌人的阵地,斩杀了一个身穿甲衣的士兵的头来献功,说:“这个头弥补我三败之罪。”将军说:“不要让你家绝嗣,应该停止了,我请求与你结拜为兄弟。”卞庄子说:“三次败逃,因为要奉养母亲,这是尽为人子的责任,现在稍微具备了士人的节操而弥补罪责。我听说有操守的人不会忍受羞辱而活着。”于是回到战场,连杀了十多个敌人,自己也战死了。15.B“直接描绘当年宫苑的繁华”错,作者通过“绮窗”暗示当年宫苑的繁华,是暗笔而非明写。16.答案被云雾笼罩着的月好像不知人事的变更,夜将尽时还像往常一样照耀着深宫。作者通过对烟月景色的描写,将自然人格化,借月抒情。月光依旧,人事已非,含蓄地表达了在良辰美景面前的深憾长恨和无限忧伤。解析“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意为“被云雾笼罩着的月好像不知人事的变更,夜将尽时还像往常一样照耀着深宫”。作者以我观物,化我为物,移情于景,把本是无知、无情的景物写得似乎有知、有情。“烟月”谓夜雾朦胧、薄云笼罩之月色,道出正是夜阑人尽时,为愁人故思更添愁绪;一个“不知”,将年年岁岁依然如旧之明月写得懵懵懂懂、不晓人事,却真实可感,更加凸显作者的昔盛今衰之慨。17.答案(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3)(示例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示例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示例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18.答案(示例)①天马行空②随心所欲解析①处,修饰“想象”,照应上文“自由地思考”,此处的“想象”应该是自由、不受拘束的,可填“天马行空”。天马行空:神马在空中奔腾飞驰,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形容说话做事不着边际。②处,照应“这是作家的一种特权”,语境是说大概只有书房里可以这样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填“随心所欲”。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19.答案④①③②(答对④①、①③、③②任意两处得2分,全对得满分)解析根据关联词语的逻辑关系进行判断,句④中“家人”是对前句“家中”的呼应,应该排在首位;句①在语意上有转折,应紧承句④;句③和句②有共同的关键词“书房”,语意联系紧密,应该相连;句②是由前文得出的结论,与“这是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衔接紧密,应该排在最后。故正确语序应为④①③②。20.答案①第一处加点的“明亮”指因夜晚的安静,河上的水声显得很清晰;②第二处加点的“明亮”指音乐欢快,具有穿透力;③第三处加点的“明亮”指灯光耀眼。(每点1分)解析第一处,语境是夜晚,由“河上传来的水声越加明亮起来”可知,这里的“明亮”描写的对象是“水声”,指夜晚安静,水声显得很清晰;第二处,由“河的那边,明亮的音乐夹杂着欢笑声穿过来”可知,这里的“明亮”描写的对象是“音乐”,而且在“河的那边”,用了“穿”字,表明音乐欢快,具有穿透力;第三处,由“明亮的石棉纱罩撞掉了”可知,这里的“明亮”描写的对象是“石棉纱罩”,“石棉纱罩”本身没有亮度,是汽灯的光照亮了它,因此这里的“明亮”指灯光耀眼。21.答案①三处词语分别模拟“麻秆儿碰撞声”“飞虫撞罩声”“石匠打气声”;(1分)②以声衬静,反衬夜晚的宁静,增强了描写的画面感和趣味性。(2分)解析先看三处拟声词描写的对象。由第一处“闸北边的黄麻地里,‘泼剌剌’一声响,麻秆儿碰撞着,摇晃着,好久才平静”,第二处“开初在那两盏汽灯周围寻找过光明的飞虫们……把汽灯的玻璃罩子撞得‘噼噼啪啪’响”,第三处“小石匠走到汽灯前,捏着气杆,‘噗唧噗唧’打气”可知,三处词语分别模拟“麻秆儿碰撞声”“飞虫撞罩声”“石匠打气声”。再看运用拟声词的表达效果。语境描写的是夜晚的环境,这些声音其实都不大,作者特意描写这些声音,以声衬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